《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替
郭生白解伤寒名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郭生白解伤寒名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https://img.taocdn.com/s3/m/02892c6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4.png)
郭生白解伤寒名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郭老一生用六十余年研读《伤寒论》,读破多本《伤寒论》书籍,经常为悟通一个经方绞尽脑汁,昼夜深思。
今天刊载的这个伤寒名方,也是郭老多年悟道的结果,其精采绝伦之处无以言表,搞懂了可应用于各种疑难杂症,其精采之处只有靠自己去感悟了。
《伤寒论》原文:“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炙厚朴(去皮)、生姜各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水煎,去滓,三服。
郭老认为,虽然此方出现在太阳病发汗后,但是无论是否发汗后,但实际应用时,不限于太阳病后,病机只要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脾胃气机不畅而出现的的虚胀,都有使用机会。
郭老在《伤寒六经求真》中按:“腹胀满”一证的发生原因很多,在阳性与阴性病理过程中皆可出现。
本条之腹胀满发生于太阳病发汗之后,表证已解,无身热、口渴、呕吐、下利等任何证状,乃是肠胃功能病后虚弱,食物发酵分解而产生大量气体,积滞于胃肠管腔而致腹胀满。
厚朴------温中下气,除胸腹胀满冷疼;生姜半夏------消心腹胸膈湿痰满结,下气止呕;人参------补元气健脾胃。
此方治“气虚胀满”。
传统中医认为,这是一张“和胃降逆,补中散满”的方子,治脾胃气弱,运化迟滞,或伤寒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宽中除满;生姜------宣通阳气;半夏------开结降逆;人参、炙甘草------补益中气。
在《大医传承二》第20讲中,郭老专门又讲了这个方子:这是一个治疗自主调节性的胀满,甚效!须深切理会、彻底掌握!我们来看郭老在讲座中的解读:(板书:自主调节,胀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胃肠功能虚弱,无身热,口渴,呕吐,下利)首先要清楚这里的胀满是自主调节性的,指胃肠功能虚弱,无身热,口渴,呕吐,下利。
第一个,发汗后没有身热,退热了,就是没有向表的趋势了,已经神和身轻,体温正常了,神智清楚。
第二个,没有口渴,没有里热了,在内部没有排异反应了。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6条](https://img.taocdn.com/s3/m/16575fe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0.png)
【每⽇⼀诵】伤寒论第66条第65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姜半夏⽢草⼈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邪⽓乘虚⼊⾥为实。
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知⾮⾥实,由脾胃津液不⾜,⽓涩不通,壅⽽为满,与此汤和脾胃⽽降⽓。
清·吴谦《医宗⾦鉴》发汗后表已解⽽腹满者,太阴⾥虚之胀满也,故以厚朴⽣姜⽢草半夏⼈参汤主之。
消胀散满,补中降逆也。
汪琥⽈:此条乃汗后⽓虚腹胀满,其⼈虽作胀满⽽内⽆实形,所以⽤⼈参、炙⽢草等⽢温补药⽆疑也。
张锡驹⽈:此⾔发汗⽽伤其脾⽓也。
脾主腹,故腹满为太阴主病。
发汗后⽽腹胀满,则知其⼈脾⽓素虚,今脾⽓愈虚,则不能转输,浊⽓不降,清⽓不升,⽽胀满作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条不是妄汗,以其⼈本虚故也。
上条汗后见不⾜症,此条汗后反见有余症。
邪⽓盛则实,故⽤厚朴姜夏散邪以除腹满;正⽓虚,故⽤⼈参⽢草补中⽽益元⽓。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胃不偏燥,脾不偏湿,脾升胃降,中⽓转运,胸腹冲和,故不胀满。
汗泄中⽓,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胀满。
厚朴⽣姜⽢草半夏⼈参汤,⼈参、⽢草补中⽽扶阳,朴、夏、⽣姜降浊⽽⾏郁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之伤⾎伤津液,前⽂屡⾔之矣。
但伤⾎伤津液,其病在标,标病⽽本不病,故仲师不出⽅治,⽽俟其⾃愈。
⾄于发汗后腹胀满,伤及统⾎之脾藏,其病在本,此即俗所谓脾虚⽓胀也。
脾虚则⽣湿,故⽤厚朴⽣姜半夏以去湿,脾虚则⽓不和,故⽤⽢草以和中,脾虚则津液不濡,故⽤⼈参以滋液。
(西医谓⼈参能滋胃液,然北京妇⼈产后,多有三朝以后即服吉林参,眠⾷俱安,可见胃为⽣⾎之源,补胃即所以补⾎也),则⽔湿下去。
《伤寒论》026条: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026条:白虎加人参汤](https://img.taocdn.com/s3/m/92e1c8c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c.png)
《伤寒论》026条:白虎加人参汤0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和025条很像,也是服完桂枝汤没有护理好,造成了大汗淋漓。
大汗出,伤津液,病必不除,接下来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在025条,大汗伤津液后,病情依然是太阳病桂枝汤证,那么还服桂枝汤即可。
此条则不一样,大汗伤津液后,病情转化为了阳明里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太阳病和阳明病,都为阳证,一个病位在表,一个病位在里。
从邪气的深浅程度来说,太阳病在表,病情浅,阳明病在里,病情深。
太阳病没有治好,有可能传少阳,有可能传阳明,当然也有可能转为阴证。
在这里,就是太阳病没治好,转为了阳明病。
阳明病是里证,阳证,他是一个里有热的情况。
为什么里有热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太阳病,病位在表,体表作战。
现在大汗出后,津液有一定损伤,邪气就有可能内陷,如果陷于里,机体肯定是要自救的,正邪二气就会在里面打仗。
因为这个时候还是阳证,也就是机体的能量还是相对充足的,那么它就会奋力的派兵去打仗,把储存的能量都燃烧起来,为的是把邪气打败。
这就有可能出现燃烧太过的情况,所以里面就会热的太过。
正常情况下,人身体里有热量么?当然是有的,但这种热量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一但超出了这个热量范围,就属于一种病态了。
我们说的阳明里热证,就是这样一种燃烧太过亢奋的病理状态。
储存的燃料燃烧太过了,如果不赶快救火,就会火旺伤津。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桂枝汤证,服用桂枝汤,方剂没有问题,但可能是服用方法不对,比如捂被子捂的太严实了,造成了大汗,这就会伤到津液。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大烦,说明不是一般的烦。
一提到烦,一般是有内热了,如果是大烦,说明内热比较严重了。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有了内热,就要清内热。
脉洪大,在上一条我们已经详细讲过,是一种来盛去衰之脉,在热邪亢盛的时候会出现,在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的时候,也可见洪脉。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人参篇(PPT课件)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人参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256a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2.png)
使用时需根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并相应确立药对 用量调配,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人参益气中有生津作用,甘草益气中有解毒效果。
药对配方包括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小柴 胡汤、旋覆代赭汤等。
临床运用涵盖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 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 结肠炎、内分泌失调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人参配茯苓
01
02
03
04
05
人参益心补气,调养精 神,和脾生血;茯苓益 气健脾,宁心安神,渗 利湿浊。
人参与茯苓相用,均有 益气安神作用,但人参 安神作用偏于补益,而 茯苓安神作用则偏于渗 利。
茯苓四逆汤、侯氏黑散 、薯蓣丸等是药对配方 ,可治疗心脾或肾虚弱 证,具有益气、渗利、 益不助湿、渗不伤正的 特点。
人参配当归
人参大补元气,补五脏六腑之气虚;当归补血活血,调经 和脉。
人参与当归相用,益气又补血,以使气得血而生,血得气 而化,气血互生互化。
薯蓣丸、乌梅丸等是常用的人参与当归的配伍应用。
治疗气血虚弱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例关系是近3:4 ,重在补血;
治疗蛔厥证或久病正虚邪实下痢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 例关系是3:2。
人参配干姜
01
02
03
04
05
人参既能大补元气,又 能温补中气,还能调补 宗气,治疗诸脏腑之气 虚弱;干姜既能温中散 寒,又能温暖脾胃之气 ,更能温心通阳,温肾 助阳,治疗阳气虚弱或 寒气从内而生证。
人参与干姜相用,益气 之中以温阳,温阳之中 以补阳,补阳之中以散 寒,治疗脾胃阳虚寒证 。是治疗上、中、下三 焦阳气虚弱最佳药对。
谜之探索:仲景方所用的“人参”,到底为何物?
![谜之探索:仲景方所用的“人参”,到底为何物?](https://img.taocdn.com/s3/m/fee8195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b.png)
谜之探索:仲景方所用的“人参”,到底为何物?对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中所用“人参”一药,历代医家的认识颇不一致。
其中有谓与今之五加科人参相同;有云即今之桔梗科党参;有认为古代人参与党参不分,应根据病情酌定。
鉴于上述的混乱认识迄今仍争议不决,给研究仲景有关方药机理带来不少困难,加之古今医家对仲景方用“人参”缺乏认真的考证,每使后学临证无可适从。
因此,无论是深入研究仲景学说,抑或探讨人参的本草源流发展,都有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一、《神农本草经》“人参”的名实考证仲景制方用药与《神农本草经》密切相关。
据考,仲景撰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共用《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达136种,占两书药物总数的80%以上,其中不载于《神农本草经》的30余种用药,多属谷肉果菜之类,且在方中的使用率亦相对较低。
所以,欲澄清仲景方用“人参”之疑,当以《神农本草经》“人参”的名实考证为重要前提。
1.据本草植物形态辨析《神农本草经》“人参”条下未见其植物与药材形态的描述,据《吴普本草》所载“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锐,枝黑,茎有毛”来看,经考其中“叶小锐”和“茎有毛”两个形态特点,当系桔梗科党参。
但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人参”的植物与药材形态有多种描述,如“上党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此与桔梗科党参的药材形态相同;又如“人参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据考其植物形态则是桔梗科党参。
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四叶沙参(轮叶沙参),即今之南沙参。
再者,陶氏引高丽人作《人参赞》“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植物特征与生长习性,且强调其“如人形者有神”,无疑又是五加科人参。
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中“人参”之名,确实是囊括今之党参、人参及南沙参3种药物在内。
2.从自然资源分布辨析古今人参与党参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人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朝鲜等地;党参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内蒙古,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等地。
人参害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什么意思
![人参害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100705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1.png)
人参害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什么意思
人参害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意思为:
1、人参是贵重的滋补之品,应用不当能取人性命,但一般人只知其利不知其弊,即使应用不当杀人了,大家也不认为是人参的过错。
所以说人参杀人无过。
2、大黄是苦寒泻下的药,应用得当能救人性命,但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即使救人性命,大家也不认为是大黄的功劳,所以说大黄救人无功。
人参解读:
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六千万年,当时非常兴旺。
后来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到来,其分布区域大大缩小,人参和人参属的另外植物也成为古老的孑遗植物而幸存下来。
现据考证,太行山系和长白山系是人参的发源地。
这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有记载:“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
该书同时叙述了人参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上党即今山西省长治县和黎城县的一部分,属太行山系;辽东即今辽宁省南部。
据《潞安府志》记载:紫团山“山顶常有紫气,团园如盖,旧产人参名紫团参”。
长白山系人参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今1600多年。
人参各部分的功效
![人参各部分的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582afeacbe23482fb5da4ced.png)
人参各部分的功效人参周身是宝,都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人参的参芦、参条、参须、参花、参叶和参子,虽同生在一株上,但是其功效主治却不尽相同.分述如下:参芦:参芦是植物人参的根茎.我国古代大部分医药书籍中,有人参 " 不去芦令人吐” 的记载,从而把参芦作为催吐药。
《华氏中藏经》首载参芦,并有 " 吐人” 的记述。
历代医家也多沿袭此说,如《本经逢源》就认为 " 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 " 。
因此,临床上以参芦救治痰涎壅塞胸膈、食积阻于胃脘等症。
近年来,有一些药品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翻阅了上百本本草古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参芦催吐作用进行了再评价,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系统地观察了参芦及不去芦的全参对鸽、猫、狗、猴等实验动物和人的致吐作用。
结果表明,即使加大剂量,也未见参芦有催吐作用。
他们又运用比较药理学方法,对参芦、不去芦的全参和去芦的人参的生物活性及毒性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三者均有相似的药理作用,相仿,从而说明参芦不仅无催吐作用,还具有与人参相似的生物活性,人参不去芦对其应有生理效应的发挥及毒性也无影响。
经有关部门研究,参芦的有效成分含量比须根、茎、叶还高,并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不同成分.这些研究,既推翻了前人对参芦和片面认识,又为人参的合理利用创造了理论依据。
参芦占全参的 8%—15% ,以往入药前须将其除净,削下的参芦虽有少量作催吐药,但大部分却霉烂掉了。
据统计,从前我国每年去除的参芦达 15 万公斤以上.现今,参芦随人参一并入药,既能节约药材资源,又可增加经济效益。
因此,奉劝选购人参进补者,请勿固守陈规而去掉参芦。
参条:植物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称为参条.参条补益之力较人参为小。
据《本草从新》载,参条能 " 生津、止渴,补气。
其性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 " 。
因而,古代医家用其治疗虚弱病人的肩臂及上肢痛、抬举无力、手指麻木(相当于肩周炎、末梢神经炎、网球肘等病)。
关于《伤寒论》所用人参的思考
![关于《伤寒论》所用人参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efa61ec81c758f5f61f6730.png)
于《伤寒论》所用人参的思考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3月15日□华成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伤寒的学者,常对《伤寒论》中的人参有疑问,张仲景用的人参是不是今天我们所用的人参呢?笔者认为:仲景所用人参有二,一为古之人参,现在已经不可见,二为辽东人参,即现在之野山参。
而今天人们所用的党参、园参、高丽参、西洋参,仲景并没有用过。
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至晚在东汉,《神农本草经》已成书。
《神农本草经》关于人参的记载:“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生山谷。
”其中明确指出,人参为甘寒之品,而甘寒之品善养阴退热。
而今天的园参,性甘微温,并无养阴退热之功。
陈修园在《本草经读》说:“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汤、吴茱萸汤,以则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於中和之妙也。
”而今天人们所用的园参和高丽参都没有此功用。
张锡纯认为:人参之种类不一,古所用之人参,方书皆谓出于上党,即今之党参是也。
党参功“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草正义》),似乎与伤寒所用人参功用相当,但梁朝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曰: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上党郡在冀州西南。
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
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
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
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
百济今臣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
实用并不及上党者,其为药切要,亦与甘草同功,而易蛀。
唯纳器中密封头,可经年不坏。
人参生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药势人参(43)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药势人参(43)](https://img.taocdn.com/s3/m/a83605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d.png)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药势人参(43)2.6.1 <药势> 人参《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生山谷。
那这个我们会遇到人参,是因为我们学的方剂里面有白虎加人参汤,那人参如果我们就用最单纯的角度来思考,在《伤寒杂病论》里面,那白虎汤它说这个人很渴的话那就加人参,如果以一个药证的相关性的话,其实他并不复杂,就是在白虎汤里面,当你这个人的液体津液不足的时候,我们就用一些人参来帮助你生出津液,所以以药证来讲是蛮单纯的,不过现在的话我们在使用人参这味药的时候,临床上就必须面临到好几个问题,那我们再来一样样来谈它。
《神农本草经》里面说“人参一名人衔,一名鬼盖,那这个味甘,微寒,这个生山谷啊”。
那这个人参的“参”字啊,也有一些版本的本草书哦是这样子的写法,就是草字头底下一个浸泡的浸。
那这个草字头一个浸泡的浸字的“蓡”字呢,这个生字呢其实也就是有一种慢慢的渐渐的一个变化的过程的一个意思。
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好像是一种很想要变成人类的植物,你让它长得很久,它渐渐渐渐的会变成一个人类啊,渐渐的会参加我们人类的世界,就是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中国古时候好像讲到关于人参的童话故事,不是都是什么在,如果有什么千年老人参啦在什么满月的夜晚啦会变成一个像小婴儿一样的东西跑出来玩耍。
那如果你跟他交到朋友以后啊,然后在他的这个脚上面绑一根红色的丝线,然后第二天早上呢再跟着这个丝线去找就可以挖到这个宝贵的千年人参。
这简直是龙猫的故事的这个恐怖格林童话版,非常残忍啊,跟大自然的精灵做了朋友然后又把它吃掉。
那不过这种故事呢当然也是在说明这个植物他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他的目标就是要变成人类,所以它的整个生长的过程呢就是他的一个修成正果的过程。
那中国人会说这个人参呢它都是长在山的阴面,我们说一座山,他向太阳的那一面叫山阳,那背向太阳的那一面是山阴。
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
![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54fd0047daef5ef7ba0d3ce7.png)
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发表时间:2018-07-18T14:34:16.11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5期作者:张璐[导读] 本篇文章就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进行简单论述,并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有所帮助。
哈药集团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150000【摘要】随着医疗领域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相关医药科研团队都对很多珍贵药物的应用原理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人参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一些医药研究团队除了对人参的药性、入药原理以及应用要点等进行了多方位探讨,还对一些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日后人参的高效应用提高有利条件。
但是人参药性的研究力度还需要加强,需要相关医药科研团队能够提高重视。
本篇文章就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进行简单论述,并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参;药性;寒温人参是医药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与人体健康、疾病治疗以及药物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很多医药研究团队都对人参的药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方面是由于相关医药专家对人参的寒温药性研究还在继续,在一些临床治疗中还需要对药性的具体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以此来为日后人参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参的药用价值很高,需要医药领域能够对人参的使用要点、药性利用以及注意事项的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为相关患者的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参的概述人参之所以被医药研究领域重视,是因为人参除了明显的药用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美容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滋补效果的明显的药物。
人参属于草本植物,喜欢在阴凉的地方生长,生长周期较长,还会被称作为神草、土精或者黄参等。
在我国,人参的主要分布区域在黑龙江一带,是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在医药研究以及临床质量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参的种类也很多,如今市场中的人参商品种类多样,除了红参、白干参以及野山参等,还会有生晒参和参须等商品的出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小的帮助。
《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替?
![《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替?](https://img.taocdn.com/s3/m/c0f81c1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7.png)
《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替?《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65)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伤寒论》论中的人参的功效之谜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一共入方44次,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
可是,那时代的人参究竟是指什么呢?由于年代太久,现已是众说纷纭,有云党参者,有云已经消失的上党人参者,有云桔梗科的党参者。
我不想做繁琐的历史考证,我想用以《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功效”来反推经方“人参”究竟应该是指什么?那么,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有哪些功效呢?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入方44次,在这44首方中,各用于不同的症状,我想将其分为滋补津液类,复脉固脱类,健脾守胃类,安神类。
滋补津液类的症状包括:呕吐,出现18次;口渴,出现5次。
复脉固脱类的症状包括:发热大汗11次;脉沉4次;喘4次;脉结代1次。
健脾守胃类的症状包括:心下痞满,8次;腹泻下利,7次。
安神类:烦躁,出现4次。
我们来据此分析人参的用途,它最首要的作用就是滋补津液,大家知道,呕吐,腹泻都会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流失,所以补液生津是人参最重要的用途,而治疗口渴是它这项作用的延伸。
其次,就复脉固脱了,所谓复脉固脱就是当患者发热大汗,久病,导致气息微弱,喘,汗出不止,脉微欲绝时,此时,人参起到的是大补元气的功效,多与附子合用,一般来说,参附合璧多出现在“亡阴”之时,由此也可佐证,人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液,滋阴,和补元气。
人参第三项作用就是健脾、守护胃气了,通过补胃气,守胃气,使胃气偏向蓄积而不供出,改善脾胃的功能,从而起到了解除脾胃痞满状态,止泻的作用。
人参的第四种功能就是安神,通过补益心气来安神平悸,可用于失眠多梦,烦躁,健忘。
我们再来看看《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对人参性味的描述:本经:味甘微寒。
别录:微温,无毒。
可见人参的性味介于微寒与微温之间,不会太热。
经方中的人参绝对不是桔梗科的党参,倒是和西洋参很像《名医别录》同时指出:“人参生上党及辽东。
《伤寒论》里的人参是什么参?
![《伤寒论》里的人参是什么参?](https://img.taocdn.com/s3/m/e6125f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f.png)
《伤寒论》里的人参是什么参?展开全文医圣仲景在《伤寒论》里很多方用到人参,汉代的人参与现代人参一致么?是人参、西洋参还是党参?我们下面试着回答下这个问题。
【人参】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人参的干燥根。
主产于东北,俗称东北参,野生者名“野山参”,栽培者称“园参”又“白参”,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蒸制后的干燥品称“红参”,韩国的“新开河参”属红参。
【药性】甘、微苦,微温。
归心、肺、脾经。
【功效】大补元气,益肺补脾,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西洋参】五加科多年生草本西洋参的干燥根。
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
我国东北等地区亦有栽培,称国产西洋参。
【药性】甘、微苦,凉。
归心、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桔梗科多年生草本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主产于山西、甘肃等省。
【药性】甘,平。
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三味药都带参字,品种科属也不尽相同,性味也有差异,功效也有类似处又有不同处。
三参皆可补气、生津,治疗气虚津伤证。
人参与西洋参为峻补力强之品,党参为平补力缓之品。
人参功专大补元气,为换救虚脱危证要药,并安神益智,偏温性。
西洋参性寒,气阴并补,兼能清热,气阴两伤兼火热者最宜;党参性平力缓,善补脾肺之气,兼养血治血虚萎黄。
仲景《伤寒论》中好多方用到人参,如白虎加人参汤方、桂枝人参汤等。
那用哪种参呢?《伤寒论》成书在汉代,当时人参主产地在山西,药性界于现在东北参和西洋参之间,当时多为野生,由于常年采挖,后来己绝种,取而代之的是东北参,而东北参比山西人参偏温,养阴生津功弱,而西洋参偏寒,补气之力又弱于山西人参,党参也产于山西,补气力弱于人参,但确有一定作用,当年为人参代用品,后来转正,单列为一药。
在临床用仲景方,用到人参,要理解仲景所用人参和现在人参药性上的区别,如要用补气之功用人参,要用清热生津用西洋参,病人体弱缓补用党参,也可人参、西洋参各半使用,具体根据临床灵活应用。
伤寒论中药学习十五人参
![伤寒论中药学习十五人参](https://img.taocdn.com/s3/m/2ff9f49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7b.png)
伤寒论中药学习十五人参作者:张桢132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盛产于中国东北及周围广大地区,古代太行山一带也多产。
多生长于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林的高大树木之下,有喜阴背阳的特性。
种子入土,三年后开花,花紫色,花期在四月五月间,药用六年以上的根。
由于多年生古老人参有芦头和主根与分根,药皂味浓厚,疗效显著,人们很珍惜,联想这种形状如人形,有头身有四肢,所以命名为人,读音SEN,人们又造出一个浸字来表示这个音,取浸渐久生而成人形之意,呼其名为人浸。
浸字较繁,有人就根据天上的三颗参星音SEN,用参字代替浸字,于是名称变成了人参。
因为人参生长于深山老林中,采寻不易,价格特别高,药效又好,人们当成东北三宝之一,衍化出许多神话故事,说人参有神,人参发现后作记号再去找,会发现跑掉了。
说人参会给人惊梦,说自己前世是神童。
说有人参的地方会冒紫气。
其实人参集东北原始森林的土气和背阴散光的精气,久久而长成,自有其特殊物质,特殊气味和性质,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现代的园参生长迅速,药力自然不如百年野山参,却也成为老百姓可用之物,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富裕的标志。
人参嚼起来味中有皂气,有甘味,有一点点苦味。
有的医家认为是温性,有的医家认为是微寒性。
其实根据皂气,应该是温性,能够兴奋神经,动气血,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食用过多,年轻人还会流鼻血,说明性温。
人参在使用中与甘草一起,可以解除人体久热不退的假热真寒,有些医生就以为人参是微寒,可以退高热。
中药方以热药除高热很神奇,其实都是补气血,扶正气,调动真阳的结果。
人工栽培的园参,有生晒参白参和蒸制的红参之别,补气血之性有峻缓之别。
与野山参相比,用量宜多一些。
出产于朝鲜与韩国的高丽参,包装特别好,有些是原药从中国进口,包装以后又出口到中国来的,可以满足一些虚荣心强盛的人,自以为得意。
真正的百年人参很少,根如棒槌,参农会特别小心挖掘,刨很大的坑,一点点将周围的土粒除去,连很细微的毛根也保存完整。
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
![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1cd22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7.png)
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在伤寒论中,关于人参的用法,自古一直有争议,其实历代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伤寒论中的人参究竟是不是现在的人参,另一个是伤寒论中的人参究竟是性寒还是性温。
到目前为止,否认伤寒论中的人参为今之人参的主要是依据了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白虎加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两方,从两方的主治来看,于热病中或热病的后期应用性温的人参似乎并不合时宜,所以才有现在的人参非人参或人参性寒的特点,所以要说明这一点,我觉得还要从整部伤寒论来看,彻底的研究一下伤寒论对于人参的用法,才能对张圣人用参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人不才,一直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研究,可惜却一直沉不下心来,今天发这个贴就权当我个人的学习贴吧,当然也欢迎大家加入讨论,一起来说说伤寒论中有关人参的那些事。
对于伤寒论中人参的用法,我们首先需关注的就是下面这个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论中有关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全部条文列在下边。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凡是学院派出来的都知道,阳明经证有四大证,号称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有此四大证,为白虎汤之适应症,可惜,真证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伤寒论中,有此四大证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民国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阐明此点。
白虎汤中加人参,这其实符合张圣人的一惯做法。
在下读伤寒论,觉得在伤寒中,特别重视人体之正气,在邪气正盛之时使用扶正法的例子也不止白虎加人参汤一方。
想用人参补身体,就必须知道人参止渴生津的秘密
![想用人参补身体,就必须知道人参止渴生津的秘密](https://img.taocdn.com/s3/m/f4bd63b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c.png)
想用人参补身体,就必须知道人参止渴生津的秘密导读:很多朋友想用人参调补身体,但是又害怕使用人参后上火,或者有什么其他不好的反应,该怎么办呢?本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要点:理解人参止渴生津的机理所在。
很多朋友都知道人参好,但是怎么个好法,却说不清楚,询问中医医生,医生往往会说:“人参虽好,但是补养时,要防止上火啊”!可是我们翻开中医的医书,书中竟然记载人参可以止渴生津,有些医书认为人参是微寒的。
这样的话,人参应该祛火才对,怎么会让人上火呢?中医的不同本草书籍,对于人参的认识,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有些认为人参是微寒,但是有些认为是微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人参具有止渴生津的作用,但是其机理却无法得知。
故一些医家认为人参只有微寒,才能解释清楚人参止渴生津的作用,但是这又与人参的温补作用相矛盾,于是留下了这个难题。
人参究竟是寒还是温?使用人参来调补身体,我们首先一定要弄清楚人参究竟是微寒还是微温?从历代医家的记述,以及临床实践来看,人参应该是温性的,因为只有温性的人参,才能发挥出其对于人体肺脾之气的补益作用;另外中医的急救名方-独参汤,发挥出回阳救逆的作用,就是温补之性;还有就是很多朋友使用人参之后,出现头痛目赤,口燥咽干、口舌糜烂、身燥便秘等症状,也是人参温热之性的佐证。
人参是温性,其止渴生津作用,从何而来?关于这个问题,历代医家其实都做了回避,没有能够非常好的解释清楚,唯独明朝的大医李中梓,做出了正确的解读。
明医李中梓李中梓在其书《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说“至于津液,藏于膀胱,实上连于肺,故有生津液之功”。
简单理解,即肺通于膀胱,人参补肺脾之气,肺气足,膀胱阳气亦鼓足,可以祛除膀胱经湿气,使津液得以运行至周身脏腑,故生津液。
所以人参生津液的作用,不是补阴以生津,而是助阳化湿而生津,不明白这一点,就是谬以千里,失治误治。
历代医家,也正是因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于人参的寒温之性,有了错误的认识和争论。
试析《伤寒论》所用“人参”多为“党参”
![试析《伤寒论》所用“人参”多为“党参”](https://img.taocdn.com/s3/m/4984e41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2.png)
试析《伤寒论》所用“人参”多为“党参”
陈丽平; 丁吉善; 张瓅方; 卞华
【期刊名称】《《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0)006
【摘要】《伤寒论》方中所用的大部分人参实为桔梗科的党参而非五加科的人参,考证人参和党参在东汉、三国时的产地,二者在当时有混用的现象,通过比较人参和党参的产地、性味、功能及主治,阐述人参在不同方剂中的作用,大多方中党参比人参更合适,推测《伤寒论》中所用的人参大多为党参。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陈丽平; 丁吉善; 张瓅方; 卞华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河南南阳473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人参、党参、太子参对SD雌性大鼠性成熟的影响 [J], 王至骏;王晓素;陈宇华;孔婧;吕秀华
2.党参内生菌转化人参根总皂苷为稀有人参皂苷 F2和 C-K 的研究 [J], 崔磊;金英今;尹成日
3.党参即人参谬论的演变近况 [J], 宋承吉
4.张锡纯运用人参、党参对药刍议 [J], 周凯男;张英
5.从《伤寒论》条文看所用芍药为白芍 [J], 陈可;龚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仲景对人参的运用,《伤寒论》中含“人参”的方剂有20方,《
![张仲景对人参的运用,《伤寒论》中含“人参”的方剂有20方,《](https://img.taocdn.com/s3/m/d5bd0c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6.png)
张仲景对人参的运用,《伤寒论》中含“人参”的方剂有20方,《张仲景对人参的运用,《伤寒论》中含“人参”的方剂有 20 方,《金匮要略》中含“人参”的方剂有 22 方,去掉重复的方剂,共 36 方。
1. 养阴生津。
如小柴胡汤加减,“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又如“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都是运用人参养阴生津的功效。
2. 扶正祛邪。
小柴胡汤是和解剂的代表方,也是少阳病的主方。
联系《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患者体质较弱,感受伤寒之邪,正邪纷争,用人参扶正祛邪。
3. 补中益气。
《伤寒论》在理中丸加减中提到,“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金匮要略》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本虚为主者用人参汤。
另外,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的人参均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4. 补益心气。
如炙甘草汤,重用炙甘草四两并合用人参二两补益心气,以通心脉,所以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
5. 救逆固脱。
代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条文见于《伤寒论》:“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临床常用参附汤抢救阳虚欲脱休克患者,症见畏寒肢冷、声低息微、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摘自《神农本草经》讲堂实录。
胡希恕讲伤寒(62):用人参,有一个特殊的证候–经方派
![胡希恕讲伤寒(62):用人参,有一个特殊的证候–经方派](https://img.taocdn.com/s3/m/8193d45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9.png)
胡希恕讲伤寒(62):用人参,有一个特殊的证候–经方派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了,发汗之后,身还疼痛,那么表没解呀。
表未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
但是脉沉迟者不行,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加芍药生姜,照原量再加 1 两,另外加 3 两人参。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你们看看头前这个 50 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脉不足,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
不是这个脉迟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
这个发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虚了,你不能够再(发汗),所以我们头前也讲很多了,假设说要有里虚证,也有表证,你非先治里虚不可。
这个里虚不太厉害,只是脉沉迟,没有其他的证候。
脉沉迟说明由于发汗之后,丧失人的体液,夺汗就亡血,血液也少,这个时候你再用桂枝汤原方不行了,得知道变化。
桂枝汤这个方剂呀就是安中养液,鼓舞胃气,那四味药都与胃有好处,但是脉沉迟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几味药鼓舞胃气不够了,用人参大力而来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参,加上3 两这个分量很重了。
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和人参一起对于健胃当然更起作用了。
芍药是育阴,桂枝汤搁芍药也是这样的,芍药是苦平微寒的药,养阴,血少就是阴不足。
所以脉沉迟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条说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脉迟。
这样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古人这个用药丝丝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
用桂枝汤还是不要紧的,如果你要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本来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这个人非抽不可,更不行了,就是用桂枝汤也不行,你还得想办法健胃。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人参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人参](https://img.taocdn.com/s3/m/6dd6f89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6.png)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人参导言:“百草之王”“一参难求”“大补元气”,这些赞美之词,自然是来形容让人念念不能忘,在国内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人参的。
一般来讲,小说电视剧里写的演的与中医相关的部分,能有一半以上都是错的。
但“关键人物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心阳虚脱脉微欲绝,于是用人参吊命把人救了回来,之后交代了关键剧情”诸如此类的桥段,还的确不算空谈。
在之前的系列中我们介绍了党参,也仍不能满足部分读者们更想要了解人参的渴望,那么人参功效到底如何,今天的推送中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番。
(编辑/三木)药用人参人参,说到其功效最常提到的则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其补气之力极强,多用于虚证。
文艺作品中描写的人参吊命,现实中心阳虚证的急救或许可见。
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晦滞,舌淡苔白或舌质胖嫩有齿印,脉缓无力,有的兼见胸闷作痛。
病情危重的可见心阳虚脱(休克),患者出冷汗或大汗淋漓,呼吸微弱,唇舌青紫,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脉微欲绝。
若心阳虚脱,则应急予回阳固脱,用独参汤(出自《景岳全书》)、生脉饮频频与服,且需中西医结合抢救。
这种情况下,人参的确是能治疗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症候的。
而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功能补肺益气,养阴生津,可用于乏力气短、口渴多汗、咽干唇燥等气阴两虚患者,主要是针对心肺两脏之气阴两虚的,人参在其中补肺气,益气生津,为君药。
对于生脉饮,近来研究也较多,主要认为它能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机体微循环。
生脉饮有成品供应,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危重时期的救治,均有很好的疗效,明显的降低死亡率。
使用非常方便,故而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补益方剂之一。
中医还有个有名的补益方剂,即“四君子汤”,方中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伤寒论归一》黄芪,人参
![《伤寒论归一》黄芪,人参](https://img.taocdn.com/s3/m/d99a8d6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4.png)
《伤寒论归一》黄芪,人参1,人体有一套经脉系统流转的规律,这是内经和伤寒论告知的核心理论,浓缩于归一图了,可帮助分析经脉淤堵和中药的作用意图。
分析十二经脉营卫淤堵,成为行业规范后,才可重建中医学问。
补气是一个术语,每个人都被套路过的。
黄芪和人参,究竟补啥呢。
江湖在所谓的X家说道下,却能成偏方地入套其中?只因丢失了追问真相的心。
如果江湖都不能因此而醒悟,推动重建中医学问,那么还是会石头砸脚的。
2,黄芪【本经】黄耆。
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山谷。
**要弄明一个药的发力意图,只能利用仲景的方证和本经提示,反复推导才行的。
痈疽,败疮,这些是生在肉上的,故可以把大的位置定下来了,和脾胃有关,脾胃主肉呢。
**仲景用到的方证有黄芪建中汤-1.5两,黄芪芍药桂酒汤-5两,桂枝加黄芪汤-2两,黄芪桂枝五物汤-3两,等。
从5两的局势中,得知是解决黄汗的,那么什么是黄汗呢,黄汗和相土轴的运行有什么关联呢?**玉屏风散中用了黄芪,不是仲景所立,我现在对所谓的偏方,存在很大的戒备心,因为我无法可靠地分析出来。
黄芪会使得足阳明发热。
细节自己去琢磨。
3,人参【本经】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生山谷。
平民认定是党参,很多人都作为偏方来使用,但是却没有核心理论指导的。
**作用意图在于心包的。
而为何要选用人参,则是最难思考的。
**人参的剂量则在方证中各有不同。
**理中丸:腹中痛者。
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对于腹中痛的情形,没有获得过一手数据,还真的是空谈的,常常困惑于这些数据之中。
**小柴胡汤:人参3两,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
由此可以得知,相土轴的下行有逼迫情况。
**桂枝人参汤,提示的胁热,则获得了人参的作用意图。
**《药征》:“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
”,也是值得学习的探索应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
替?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65)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伤寒论》论中的人参的功效之谜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一共入方44次,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
可是,那时代的人参究竟是指什么呢?由于年代太久,现已是众说纷纭,有云党参者,有云已经消失的上党人参者,有云桔梗科的党参者。
我不想做繁琐的历史考证,我想用以《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功效”来反推经方“人参”究竟应该是指什么?那么,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有哪些功效呢?
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入方44次,在这44首方中,各用于不同的症状,我想将其分为滋补津液类,复脉固脱类,健脾守胃类,安神类。
滋补津液类的症状包括:呕吐,出现18次;口渴,出现5次。
复脉固脱类的症状包括:发热大汗11次;脉沉4次;喘4次;脉结代1次。
健脾守胃类的症状包括:心下痞满,8次;腹泻下利,7次。
安神类:烦躁,出现4次。
我们来据此分析人参的用途,它最首要的作用就是滋补津液,大家知道,呕吐,腹泻都会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流失,所以补液生津是人参最重要的用途,而治疗口渴是它这项作用的延伸。
其次,就复脉固脱了,所谓复脉固脱就是
当患者发热大汗,久病,导致气息微弱,喘,汗出不止,脉微欲绝时,此时,人参起到的是大补元气的功效,多与附子合用,一般来说,参附合璧多出现在“亡阴”之时,由此也可佐证,人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液,滋阴,和补元气。
人参第三项作用就是健脾、守护胃气了,通过补胃气,守胃气,使胃气偏向蓄积而不供出,改善脾胃的功能,从而起到了解除脾胃痞满状态,止泻的作用。
人参的第四种功能就是安神,通过补益心气来安神平悸,可用于失眠多梦,烦躁,健忘。
我们再来看看《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对人参性味的描述:本经:味甘微寒。
别录:微温,无毒。
可见人参的性味介于微寒与微温之间,不会太热。
经方中的人参绝对不是桔梗科的党参,倒是和西洋参很像
《名医别录》同时指出:“人参生上党及辽东。
”由此可见,人参应该是古代上党地区太行山脉和中国东北,朝鲜的同一类本草。
现在的人参是指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其中人工种植的称为园参,野生的称为野山参,只产于东北和朝鲜,上党人参因为过多挖掘,早已消失。
古代以上党人参为上品,中国东北,朝鲜产的次之。
比较起来,现在辽东人参,性味甘,微苦,温,气味雄壮,力量厚重,其大补元气之力与《伤寒杂病论》说述的接近,而且辽东人参也能滋补津液,降血糖但是辽东参的药性似乎比《伤寒杂病论》所述的人参药性热了一些。
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有很强的生津液,解
口渴的作用,可用于大热之证,比如人参白虎汤之于阳明证,但现在的辽东参却云热证,实证忌服。
一般认为,古代上党人参,平和中正,无刚燥之弊,符合本经对人参性味,味甘微寒的描述,可是由于上党人参早已消失,一些人便将其与桔梗科植物党参混淆。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确凿证据在于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中潞州(今之上党)人参形态接近五加科人参:当然最重要的证据是实物证据,保存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中的唐代人参,经过日本学者柴田承二的化学成分分析,为五加科人参。
这证据表明了,明以前国人认可的真人参是五加科人参。
而且明以前的中国古典植物学书籍,既无桔梗科党参之名,也无桔梗科党参之图,党参最早出现在1726年出版的《潞安府志》,后收录于1757年出版的《本草从新》,1726年之前的古文献和图谱中是没有桔梗科党参的踪迹的。
党参能健脾益肺,养血生津,健脾益肺,但作用缓和,药力薄弱,没有益气救脱之功,复脉固脱之效。
而且党参很多患者服用后,频繁反映口干舌燥,心急火燎,所以我认为对于党参“养血生津”的描述是有问题的!而且党参还有可能升高血糖!倒是同为五加科植物的西洋参,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不上火,我觉得符合《本经》,《伤寒杂病论》对古人参——味甘微寒的描述。
而且西洋参和辽东(高丽)参同为五加科,化学成分也与辽东(高丽)人参相似,所以我认为在经方中用西洋
参来滋补津液,止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它复脉固脱,健脾守胃之功似不如辽东(高丽)人参。
结论经方中描述的“古人参”不能用党参来简单代替,但若你买不到上好的辽东、高丽参,或者嫌人参太贵,上火时,是可以选择一些功效相近的本草的。
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滋补津液——首选五加科植物西洋参,次选五加科植物人参,再次选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北沙参,还可选石竹科植物太子参。
复脉固脱——首选五加科植物人参,次选五加科植物西洋参。
健脾守胃——首选五加科植物人参,次选桔梗科植物党参,再次选石竹科植物太子参。
安神——首选五加科植物人参,次选五加科植物西洋参,再次选五加科植物刺五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