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制药工艺考试重点

制药工艺考试重点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药物合成工艺路线中,有些反应易于控制,有些不易控制。

不易于控制的反应类型是(B )A.平顶反应B.尖顶反应C.尖底反应D.平底反应2.一个单分子反应一般属于( B )A.零级反应B.一级反应C.二级反应D..三级反应3.电子供体溶剂的静电因素EF值为(B )A.0-2 B.2-20C.15-50D.≥50A.++++B.++++C.++++D.++++4.对于平行反应,可通过改变一些反应条件来改变生成物的比例,如:( D )A.配料比B.反应时间C.反应规模D.反应温度5.极性溶剂的介电常数应该在( A )A.15以上B.18以上C.20以上D.18以下6.根据ICH对三类溶剂的使用原则,对第一类溶剂,由于它不可接受的毒性和对环境的有害作用,我们的原则是:( B )A.不能使用B.尽量避免使用C.限制使用D.合理使用7、对于平行反应,可通过改变一些反应条件来改变生成物的比例,如:(D)A.配料比B.反应时间C.反应规模D.催化剂8.非极性溶剂的介电常数应该在(D )A.15以上B.18以上C.20以上D..15以下9.羟基类溶剂的静电因素EF值为( C )A.0-2 B.20-50C.2-20D.≥5010.根据ICH对三类溶剂的使用原则,对第而一类溶剂,由于其固有的毒性,我们的原则是:( C )A.不能使用B.尽量避免使用C.限制使用D.合理使用11.进行对映异构体拆分时,如果化学收率为40%,其K值为(B )A.0.40 B.50%C.0.80 D.0.6412.如果一个反应随着PH的降低而加速,但温度超过一定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速,它属于( A )A.酸催化反应B.碱催化反应C.酸碱催化反应D.酶催化反应13、对于平行反应,可通过改变一些反应条件来改变生成物的比例,如:(D)A.配料比B.反应时间C.反应规模D.反应溶剂14.偶极性非质子溶剂的静电因素EF值为( D )A.0-2 B.2-15C.15-50 D.≥5015.介电常数在15以下的溶剂称为(C )A.质子溶剂B.极性溶剂C.非极性溶剂D.非质子溶剂16.反应的压力对下列各类反应影响最小的是(B )A.液相反应B.液-固反应C.气相反应D.气-固反应17.根据ICH对三类溶剂的使用原则,对第三类溶剂,我们的原则是:( D) A.不能使用B.尽量避免使用C.限制使用D.合理使用18.如果一个反应随着酸性的增加而速,它属于( A )A.酸催化反应B.酸催化反应C.酸碱催化反应D.酶催化反应二、填空题:1.在研究新合成方法和工艺路线时,要从传统的寻找最高总收率,转变到将排出物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清洁化技术上来。

制药工艺学复习资料

制药工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物药物概述1、我国药物的三大药源指的是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草药。

2、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药物、天然生物药物、医学生物制品。

一、药物、生物药物、生物制品、药物:用于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康复保健的物质,有4大类:预防药、治疗药、诊断药和康复保健药。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物理化学与工程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

生物制品: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生化药物:指从生物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获得的天然存在的生化活性物质(或者合成、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基因重组药物与基因药物有什么区别?基因重组药物:应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重组活性多肽、蛋白质及其修饰物。

基因药物:以基因物质(RNA或DNA及其衍生物)作为治疗的物质基础,包括基因治疗用的重组目的DNA片段、重组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生物药物有那些作用特点?药理学特性:1、活性强: 体内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质。

2、治疗针对性强,基于生理生化机制。

3、毒副作用一般较少,营养价值高。

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1、生化活性物质浓缩可采用的方法有盐析浓缩、有机溶剂沉淀浓缩、葡聚糖凝聚浓缩、聚乙二醇浓缩、超滤浓缩2、生化活性物质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减压干燥等3、冷冻干燥是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利用水的化学性能而进行的一种干燥方法。

4、固定化酶常采用的方法可分为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和交联法四大类1、由于目的蛋白质和杂蛋白分子量差别较大,拟根据分子量大小分离纯化并获得目的蛋白质,可采用(C )A、SDS凝胶电泳B、盐析法C、凝胶过滤D、吸附层析2、分离纯化早期,由于提取液中成分复杂,目的物浓度稀,因而易采用(A )A、分离量大分辨率低的方法B、分离量小分辨率低的方法C、分离量小分辨率高的方法D、各种方法都试验一下,根据试验结果确定(重点)简述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主要原理。

制药工艺学资料

制药工艺学资料

制药工艺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发酵制药:利用制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通过发酵,代谢合成药物,然后从中分离提取,精制纯化,获得药品的过程。

2 干扰素: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避免细胞产生的一组机构类似物,功能接近的细胞因子。

3 CHO:中国仓鼠、卵巢上皮样细胞系。

4 EPO:红细胞生成素。

5 前体: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的某些化合物,被直接结合到目标产物分子中,而自身的结构无多大的变化。

6促进剂:促进产物生成的物质,但不是营养物,也不是前提的一类化合物。

7培养基: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所需要的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多种营养物的混合物。

8生长因子:维持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微量有机物质,不起碳源和氮源作用。

9消泡剂:降低泡沫的液膜强度和表面黏度,是泡沫破裂的化合物。

10 泡沫:气体分散在少量液体中,气体与液体之间被一层液膜隔开就形成了泡沫。

11发酵终点: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生产能力的时间。

12 分批灭菌操作:配置好培养基输入发酵罐内,直接蒸汽加热,达到灭菌要求的温度和压力后持续一段时间,再冷却至佛教要求温度。

13 连续灭菌操作: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的加热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的工艺过程。

14基因工程菌:微生物为操作对象,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表达的外源基因或过量或抑制表达自身基因的工程生物体。

15天然培养基:直接取自于动物组织提取液或体液作为培养基。

16 合成培养基:用化学成分明确的试剂配制的培养基。

17 无血清培养基:全部用已知成份组配,不加血清的合成培养基。

18生长基质:改变生长表面特性,促进细胞贴附的物质。

19 接触抑制:细胞在生长基质上分裂增殖,逐渐汇集成片,当每个细胞与其周围的细胞相。

互接触时,细胞就停止增殖。

20贴壁依赖性细胞:需要有适量带电荷固体或半固体支持表面才能生长的细胞。

21非贴壁依赖性细胞:不依赖固体支持物表面生长的细胞,可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

22兼性贴壁依赖性细胞:对支持无的依赖性不严格,即可贴壁生长,也可悬浮生长。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参考资料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参考资料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节、绪论1、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①品种多,更新速度快;②生产工艺复杂,需用原辅料繁多,而产量一般不大;③产品质量要求严格;④大多采用间歇式生产方式;⑤原辅材料和中间体不少是易燃、易爆、有毒性的;⑥“三废”多(废渣、废气、废液),且成分复杂,严重危害环境。

2、名词(清洁技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3、清洁技术的目标:分离和再利用本来要排放的污染物,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利用策略。

4、清洁技术当前研究内容:①原料的绿色化;②化学反应绿色化;③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④研究新合成的方法和新工艺路线。

5、名词(化学制药工艺学):药物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设计和研究经济、安全、高效的化学合成工艺路线的一门科学;也是研究工艺原理和工业生产过程,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实现化学制药生产过程最优化的一门科学。

6、化学合成药物的生产工艺研究分为:实验室工艺研究、中试放大研究、工业生产工艺研究。

第二节、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1、名词(全合成):化学合成药物一般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这种途径被称为全合成。

2、名词(半合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

3、IND:研究中新药。

4、(填空题):药物生产工艺路线是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础和依据。

工艺路线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是衡量生产技术水平高低的尺度。

5、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应从剖析药物的化学结构入手,然后根据其化学结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6、如何剖析药物的化学结构:①分清主要部分(主环)和次要部分(侧链),基本骨架与官能团;②研究分子中各部分的结合情况,找出易拆键的部位;③考虑骨架的组合方式,形成方法;④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消除,官能团的保护与去保护等;⑤若为手型药物还需考虑手型中心的构建方法和整个工艺路线中的位置等问题。

制药工艺学的复习资料

制药工艺学的复习资料

绪论1、化学合成制药技术发展三种方法:全合成制药半合成制药手性制药P42、重磅炸弹药物是指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对医药产业具有特殊贡献的人一类药物。

P11第二章1、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基本内容P22主要是针对已经确定化学结构的药物或潜在药物,研究如何应用化学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适合其生产的工艺路线。

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意义:1)满足需求:具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价值的天然药物,由于它们在动植物体内含量太少,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全合成或半合成。

2)站住先机:根据现代医药科学理论找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必须及时申请专利和进行化学合成与工艺设计研究,以便经新药审批获得新药证书后,尽快进入规模生产。

3)引进的或正在生产的药物,由于生产条件或原辅材料变换或要提高医药品质量,需要在工艺路线上改进与革新。

2、药物结构的剖析方法:1)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整体及部位剖析时,应首先分清主环与侧链,基本骨架与功能基团,进而弄清这功能基以何种方式和位置同主环或基本骨架连接。

2)研究分子中各部分的结合情况,找出易拆键部位。

键易拆的部位也就是设计合成路线时的连接点以及与杂原子或极性功能基的连接部位。

3)考虑基本骨架的组合方式,形成方法;4)功能基的引入、变换、消除与保护;5)手性药物,需考虑手性拆分或不对称合成等。

3、药物工艺路线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利用类型反应法、分子对称法、追溯求源法、模拟类推法、光学异构体拆分法P224、抗霉菌药益康唑采用追溯求源法,还有比较两处断位:a法优于b法(具体P25)5、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P261)化学合成途径简捷,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的路线要简短2)所需的原辅材料品种少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的供应3)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是多步反应连续操作4)反应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安全、无毒5)设备条件要求不苛刻6)“三废”少且易于治理7)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8)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一.①半合成: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②全合成: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二.①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物分子的反应。

②非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经过若干步,即若干个基元反应才能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

三.①简单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

②复杂反应:由两个以上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又可分为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

四.①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

②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使污染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单位mg/L. 五.①临界菌体浓度:是氧传递速率随菌体浓度变化曲线和摄氧速率随菌体浓度变化曲线的交叉点处的菌体浓度。

②临界氧浓度:是不影响呼吸或产物合成的最低溶解氧浓度。

一般在0.02到0.005m mol/L之间,发酵液的溶解氧浓度大于比浓度。

可能的简答题:一.反应浓度与配料比的确定:①可逆反应可采取增加反应物之一的浓度,或从反应系统中不断除去生成物之一的办法,以提高反应速度和增加产物的收率;②当反应生成物的生成量取决于反应液中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则增加其配料比。

最适合的配料比应是收率较高,同时又是单耗较低的某一范围内;③若反应中,有一反应不稳定,则可增加其用量,以保证有足够的量参与主反应;④当参与主、副反应的反应物不尽相同时,应利用这一差异,增加某一反应的用量,以增加主反应的竞争力。

二.温度对速率的影响:①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他们之间是指数关系,这类反应最常见;②有爆炸极限的化学反应,反应开始时温度影响小,当达到一定温度极限时,反应即以爆炸速度进行;③温度不高时k随T的增高而加速,但达到某一高温以后,再生高温度,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④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三.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①温度: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温度太低,催化剂的活性很小,反应速度很慢;②助催化剂:是一类能改善活性组分的催化性能的物质;③载体:在多数情况下,常常把催化剂负载于某种惰性物质上,这种惰性物质称为载体;④催化剂中毒: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因某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破坏了催化剂原有的组织和构造,催化剂会降低或丧失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衰退或催化剂失活。

制药工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制药工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制药工艺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第二章药物制备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1.药物制备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类型法反应法、分子对称法、逆合成法、模拟类推法、光学异构体拆分法。

2.全合成(概念):以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备的方法。

3.半合成(概念):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备的方法。

4.逆合成法(概念):从药物本身出发,一步步倒推出合成此药物的各种合成路线和起始原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合成法。

5.逆合成转化的一般顺序(简答):①由目标分子结构和反应性决定逆合成顺序。

②从合成角度考虑合成转化顺序。

③从合成反应优化合成转化顺序。

6.分子对称法(概念):具有分子对称性的化合物往往可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这就是分子对称法。

7. 药物制备工艺路线的考察、选择①化学反应的选择平顶型——易于控制尖顶型直线型装配方式汇聚型装配方式——一般多选汇聚型,此类型收率较高。

③原辅料供应基本要求是价廉易得,利用率高。

第三章药物工艺路线反应条件研究1.内因(概念):主要指参与反应的分子中原子的结合状态、键的性质、立体构型和构象、功能基的活性、各种原子和功能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物理性质等,它们都是设计和选择合成路线的理论依据。

2.外因(概念):主要指反应时的配料比、温度、溶剂、pH值、压强、反应时间、反应终点控制、产品后处理和设备状况等。

3 .简单反应(概念):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

4.复杂反应(概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

如可逆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等。

5.双分子反应(概念):即二级反应,是分子碰撞时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应,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6. 平行反应:又称竞争反应,是一种复杂反应,即在同一个反应物系统中同时进行着几种不同的化学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化学制药工艺学考试重点

化学制药工艺学考试重点

化学制药工艺学重点
题型:
选择题10分(?题)名词解释15分(5题)填空题40分(40题)
计算题10分(1题)
论述题(=简答题)7+8=15分
合成题10分(1题)
第一章绪论
1.化学制药工艺学的定义
第二章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1.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掌握类型即可)
2.逆合成分析概念
3.逆合成法概念(不确定是否为重点,背不背随意选择)
4.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
5.药物合成工艺路线选择(优劣分析)
第三章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
1.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过程的分类:简单反应概念类型复杂反应概念类型
2.溶剂化效应概念
3.催化剂定义种类
4.相转移催化原理类型
第四章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
1.手性药物不同类型活性不同
2.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有什么
3.拆分的方法
4.动力学拆分定义类型
5.不对称合成有什么方法
6.手性源定义来源类型组成
7.奈普森合成过程P136
第五章中试放大与生产工艺的规程
1.物料平衡定义
2.物料平衡的理论基础依据是什么
3.计算基准是什么
4.计算题P155~P156 个人认为是考转化率
5.生产工艺规程的主要作用
第六章化学制药与环境保护
1.COD BOD 定义
2.三废特点
3.防止污染的主要措施
4.绿色生产工艺有什么方法
5.循环套用包括什么
1。

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

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

制药微生物发酵过程分为菌体生长期、产物合成期和菌体自溶期三个阶段。

①菌体生长期(发酵前期):是指从接种至菌体达到一定临界浓度的时间,包括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和减速期。

代谢特征:菌体的主要代谢是进行碳源、氮源等分解代谢,培养基质不断消耗,浓度减少;生长特征:菌体不断地生长和繁殖,浓度增加。

溶氧变化:不断下降,在菌体临界值时,溶解氧浓度最低;pH 变化:开始适当上升,然后下降--首先用氨基酸作为碳源释放出氨,而后氨被利用;开始适当下降,然后上升—首先利用糖作为碳源,释放出丙酮酸等有机酸,后又被利用所致。

②产物合成期(发酵中期or产物分泌期):主要进行代谢产物或目标产物的生物合成。

产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速率加快,直至达最大高峰,随后合成能力衰退。

呼吸强度无明显变化,菌体在增重,但不增加数目。

对外界变化敏感,容易影响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整个发酵进程。

发酵条件如pH、温度、溶解氧等参数也要严格控制。

③菌体自溶期(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细胞开始自溶,氨基氮含量增加,pH上升,产物合成能力衰退,生产速率减慢。

发酵必须结束,否则产物被破坏,同时菌体自溶给过滤和提取等带来困难。

发酵培养的操作方式:按操作方式和工艺流程可把发酵培养分为分批式操作、流加式操作、半连续式操作、连续操作等几种。

1.分批式操作又称间歇式操作或不连续操作,是指把菌体和培养液一次性装入发酵罐,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完成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后,将全部培养物取出,结束发酵培养。

然后清洗发酵罐,装料、灭菌后再进行下一轮分批操作。

2.流加式操作又称补料-分批式操作,是指在分批式操作的基础上,连续不断地补充新培养基,但不取出培养液。

3.半连续式操作又称反复分批式操作或换培养液,是指菌体和培养液一起装入发酵罐,在菌体生长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出部分发酵培养物(带放),同时在一定时间内补充同等数量的心培养基;如此反复进行,放料4~5次,直至发酵结束,取出全部发酵液。

制药工艺学复习

制药工艺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1.工艺路线:一般情况下,一个化学合成药物往往可有多种合成途径。

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2.半合成: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例:紫杉醇、头孢类抗生素。

3.全合成: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例:磺胺嘧啶、阿司匹林。

4.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的合成设计。

主要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用合成方法,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人名反应等。

5.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地逆向推导进行追溯寻源的方法,也称倒推法。

6.分子对称法:有许多具有分子对称性的药物可用分子中相同两个部分进行合成。

7.模拟类推法:对化学结构复杂的药物即合成路线不明显的各种化学结构只好揣测。

通过文献调研,改进他人尚不完善的概念来进行药物工艺路线设计。

可模拟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故也称文献归纳法。

(注意:与文献中已有的路线对比,比较其差异。

)8.“一勺烩”工艺:在合成步骤改变中,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个反应罐中进行,习称“一勺烩”或“一锅合成”。

(one pot preparation)9.溶剂化效应:溶剂化效应指每一个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溶剂分子疏密程度不同地包围着的现象。

(这是溶质离子和溶剂偶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过程形成离子与溶剂分子的络合物,并放出大量的热而降低位能。

溶剂化作用改变了溶剂和离子的结构。

)10.催化剂的活性:就是催化剂的催化能力,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重要指标。

在工业上,催化剂的活性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或单位表面积)的催化剂在指定条件下所得的产品量来表示。

(催化剂的性能: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11.催化剂的选择性:就是催化剂对复杂反应有选择地发生催化作用的性能。

制药工艺学复习资料DOC

制药工艺学复习资料DOC

制药工艺学一命名题1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名:N-(4-羟基苯基)乙酰胺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2磺胺甲基异噁唑简称SMZ(化学名:3-(对氨基苯磺酰胺基)-5-甲基异噁唑)药理作用:抗菌药3甲氧苄氨嘧啶简称TMP(化学名:2,4-二氨基-5-(3,4,5-三甲氧基苄基)嘧啶)药理作用:抗菌剂4氢化可的松(化学名:11β,17α,21-三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药理作用:抗炎作用二、填空1、生物药物的分类1)氨基酸类:①个别氨基酸:【胱氨酸(抗过敏、肝炎、白细胞减少症)、谷氨酸、蛋氨酸(防治肝炎、肝坏死、脂肪肝)、赖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等】②复方氨基酸:水解蛋白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要素膳(营养液)及其衍生物:N-乙酰半胱氨酸(全新粘液溶解剂)、L-多巴(帕金森病)、S-甲基半胱氨酸(降血脂)、S-氨基甲酰半胱氨酸(抗癌)2)酶类药物:①助消化酶类:胃蛋白酶、胰酶、凝乳酶等②消炎酶类:溶菌酶、胰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消炎、消肿、清疮、排脓等)③)心血管疾病治疗酶:弹性蛋白酶(降低血脂,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尿激酶、链激酶、纤溶酶及蛇毒溶栓酶④抗肿瘤酶类:L-门冬酰胺酶(治疗淋巴肉瘤和白血病)⑤其它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⑥辅酶类药:NAD、NADP、FMN、辅酶Q10(亚急性肝坏死及高血压)(增强疗效)3)多糖类药物:①肝素(抗凝作用)②硫酸软骨素A(降血脂、防治冠心病)③透明质酸(健肤、抗皱、美容)④壳聚糖(降血脂)⑤真菌多糖(抗肿瘤),如香菇多糖、蘑菇多糖、灵芝多糖、灰树花多糖等。

4)脂类药物: ①胆酸类: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②卟啉类:血红素、胆红素、血卟啉(和激光联合应用,能杀伤癌细胞)(红桃K)③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类:亚油酸、亚麻酸、前列腺素[PGE1 、PGE2、PGF2α、PGI2](兴奋平滑肌)、二十碳五烯酸(EPA)(降低胆固醇)、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④磷脂类:脑磷脂、卵磷脂(肝病、冠心病、神经(AA)(降血脂合成前列腺素E2衰弱)⑤固醇类:胆固醇、麦角固醇、β-谷甾醇⑥其他脂类药物:辅酶Q10、人工牛黄、人工熊胆5)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①多肽类:催产素(9肽)(加强子宫收缩),加压素(9肽),ACTH(39肽)、胰高血糖素(29肽),降钙素(32肽),胸腺五肽、下丘脑激素、消化道激素、舒缓激肽、松果肽②蛋白质类药:a.单纯蛋白类药物(人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纤维蛋白、胰岛素、催乳素、明胶等)b.糖蛋白类药物:干扰素(提高免疫力)、催黄体激素、胃膜素、植物凝集素等6)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①核酸类:免疫RNA(iRNA)(肿瘤免疫治疗)②多聚核苷酸:多聚胞苷酸、多聚次黄苷酸、双链聚肌胞(抗病毒、抗肿瘤)③核苷、核苷酸及衍生物:混合核苷酸、混合脱氧核苷酸、ATP、CTP、cATP。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制药工艺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全合成: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2、半合成: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3、不对称合成:手征性分子或前手征性分子在形成新的手征性中心的反应过程中,占优势地生成某一立体构型产物,而其非对映异构体的生成量却很少。

可利用手性试剂、手性催化剂、微生物、等来进行不对称合成。

4、相转移催化剂:在水—有机相两相反应中加入少量季铵盐,季嶙盐成冠醚等试剂能使反应顺利进行。

5、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

6、物料衡算:研究某一个体系内进、出物料及组成的变化,即物料平衡。

所谓体系就是物料衡算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设备或多个设备,可以是一个单元操作或整个化工过程。

7、生化需氧量(BOD):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溶解氧的量,单位 mg/L。

反映了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总量,其值越高,表示水体被污染程度越高。

常用BOD5,即5日生化需氧量,表示在20 ℃下培养5日,1L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量,单位 mg/L。

8、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我国为重铬酸钾)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的量,单位 mg/L。

COD与BOD之差,表示未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含量。

9、中药净制:净制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是将原药材加工成净药材的处理过程。

10、药用部位:植物体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药用效果较强的某一完整或其中一部分植物器官。

如根、茎、果实、果皮、种子、心、肉等二、简答1.GLP、GCP、GMP、GSP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实验室试验规范——研究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临床试用规范——临床GSP(Good Supply Practice):医药商品质量管理规范——流通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中药材种植管理规范2.类型反应法、分子对称法、追溯求源法、模拟类推法(1)类型反应法: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的合成设计。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
二,难点:
1、 药 物 的 化 学 结 构 剖 析 的 方 法 答 :1)对 药 物 的 化 学 结 构 进 行 整 体 及 部 位 剖 析 时 ,应 首 先 分 清 主 环 与 侧 链 ,基 本 骨架与官能团,进而弄清这官能团以何种方式和位置同主环或基本骨架连接。 2)研 究 分 子 中 各 部 分 的 结 合 情 况 ,找 出 易 拆 键 部 位 。键 易 拆 的 部 位 也 就 是 设 计 合 成 路 线 时 的 连 接 点 以 及 与 杂 原 子 或 极 性 官 能 团 的 连 接 部 位 。3 )考 虑 基 本 骨 架 的 组 合 方 式 , 形 成 方 法 ; 4) 官 能 团 的 引 入 、 变 换 、 消 除 与 保 护 ; 5) 手 性 药 物 , 需 考 虑手性中心的构建方法和在整个工艺路线中的位置等问题。 2、 药 物 工 艺 路 线 设 计 的 主 要 方 法 及 实 例 答 : 类 型 反 应 法 ( 克 霉 唑 )、 分 子 对 称 法 ( 肌 安 松 )、 追 溯 求 源 法 ( 益 康 唑 )、 模 拟 类推法(喹诺酮类抗菌药) 三,名词解释: 药物工艺路线:一个化学合成药物往往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合成途径制备,通常将 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该药物的工艺路线。 半合成: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全合成: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化学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 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思 考方法。 分子对称法:对某些药物或者中间体进行结构剖析时,常发现存在分子对称性 ( m o l e c u l a r s y m m e t r y ),具 有 分 子 对 称 性 的 化 合 物 往 往 可 由 两 个 相 同 的 分 子 经 化 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可以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

化学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

化学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

清洁技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的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全合成药物由简单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途径。

半合成药物由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途径。

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思考方法。

分子对称法具有分子对称性的药物可由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分子合成制得的思考方法。

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逐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

模拟类推法对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设计困难的药物,可模拟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

一勺烩(一锅合成在合成步骤变革中,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反应罐中进行。

简单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简单反应。

复杂反应两个和两个以上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则称为复杂反应单分子反应只有一分子参与的基元反应。

双分子反应当相同或不同的两分子碰撞时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反应。

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仅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反应。

可逆反应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同时进行的复杂反应。

平行反应反应物同时进行几种不同的化学反应溶剂化效应指每一个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溶剂分子疏密程度不同地包围着的现象。

催化剂某一种物质在化学反应系统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称之为催化剂。

固定化酶将酶制剂制成既能保持其原有的催化活性、性能稳定、又不溶于水的固形物。

外消旋化合物其晶体是R、S两种构型对映体分子的完美有序的排列,每个晶核包含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

外消旋混合物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晶体的机械混合物,总体上没有光学活性,每个晶核仅包含一种对映异构体。

原子经济反应使原料中的每一个原子都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和副产品,实现“零“排放。

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题 docx.

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题 docx.

(一)、选填部分1、浸提过程的原理是(相似相溶)2、浸提(或者提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浸润与渗透阶段,解吸与溶解阶段,浸出成分扩散阶段)3、浸提影响因素有(药材粉碎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压力,药材的干燥程度,浸提溶剂)4、浸提的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微波提取法,酶提取技术,半仿生提取法)5、影响液液萃取效果的因素(溶剂PH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无机盐的影响)6、合成子可分为(离子合成子,自由基合成子,周环反应合成子)7、药物分子的合成设计的三个步骤(分子考察,逆合成分析,正向检查)8、逆合成分析的一般顺序(由目标分析结构和反应性决定逆合成顺序,从分子中间分拆,多键分拆,尝试联接与重排)9、按溶剂发挥氢键给体作用的能力,可将溶剂分为(质子性溶剂)和(非质子性溶剂)两大类10、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有(人体来源的原料资源,动物来源的原料资源,植物来源的原料资源,微生物来源的原料资源,海洋生物来源的原料资源,其他来源的原料资源)11、生物制药的常用技术(生化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12、氨基酸根据R基的化学结构不同可以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族氨基酸)13、根据氨基酸分子中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不同可以分为(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中性氨基酸)14、蛋白质水解方法包括(酸水解法,解水解法和酶水解法)15、由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称为(寡肽),含15~5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称为(多肽)含超过50个氨基酸的肽衍生物则常定义为(蛋白质)(数字也要背)16、核酸类药物常用的制备方法有(直接提取法,水解法,化学合成法,酶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17、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木糖,半乳糖,山梨醇)18、酯类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分为(脂肪类,磷脂类,糖苷脂,萜式脂类,固醇及类固醇,其他)19、脂肪类药物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22碳六烯酸)20、固醇及类固醇类药物有(胆固醇,胆酸,胆汁酸,蟾毒配基)21、酯类药物的制备方法有(直接抽提法,水解法,化学全合成或半合成法,生物转化法)22、酯类药物的分离精制方法有(溶解度法,色谱分离法,结晶与重结晶法)23、化学药的制备工艺要求(简单高效,成本低,污染小)(老师没划,我押的,爱背不背)(二)、名词解释1、浸提辅助剂:浸提辅助剂是指能增加浸提成分的溶解度,增加制剂的稳定性,提高浸提效能,以及除去或减少某些杂质,特在浸提溶剂中加入的物质。

制药工艺学习题集及复习资料

制药工艺学习题集及复习资料

《化学制药工艺学习题集》(自考专升本使用)郑州大学药学院编2011.11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制药工艺学2. 化学制药工艺学3. 制剂工艺学4.新药研发5. 清洁技术二、填空1. 制药工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不断改进是当今世界各国制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2. 制药工业是一个以为基础的朝阳产业。

3. 世界制药工业的发展动向为:、、、4.制药工艺是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清洁技术的目标是本来要排放的污染物,实现的循环利用策略。

三、简答题1. 制药工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2. 制药工业的特点有哪几方面?3.新药研发的内容是什么?4.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5.针对当前我国化学药品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第二章药物工艺路线设计和选择一、名词解释1. 全合成制药2. 半合成制药3. 手性制药4. 药物的工艺路线5. 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或追溯求源法6. 类型反应法7.反应8.反应:9.“一勺烩”或“一锅煮”10. 分子对称法:二、填空1. 是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础和依据。

工艺路线的和是衡量生产技术高低的尺度。

2. 在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时,首先应从入手,然后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3. 在制定化学制药工艺实验研究方案时,还必须对反应类型作必要的考察,阐明所组成的化学反应类型到底是还是反应。

4.从收率的角度看,应该把收率低的单元反应放在,收率高的反应步骤放在。

5.在考虑合理安排工序次序时,应该把价格较贵的原料放在使用。

6.工业生产上愿意采用反应,可稳定生产,减轻操作个人劳动强度。

7.药物分子中具有等碳—杂键的部位,乃是该分子的拆键部位,亦即其合成时的连接部位。

8.抗炎药布洛芬的结构式是,其合成路线很多,但其共同的起始原料为。

9.应用类型反应法进行药物或中间体的工艺设计时,如果功能基的形成与转化的单元反应排列方法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安排时,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而且还要从实践上等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实验设计及选优方法遴选,反复比较来选定。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试题DOC

化学制药工艺学复习试题DOC

第六章化学制药“三废”的防治一、名词解释1.化学需氧量: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的量,单位为mg·L-1。

2.生化需氧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时所需的溶解氧的量,单位为mg·L-1。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和程度与时间有直接关系。

3.清污分流:清污分流是指将清水、污水分别经过各自的管道进行排泄或储留,以利于清水的套用和污水的处理。

4.活性污泥法:是水体自净的人工强化方法,是一种依靠在曝气池内呈悬浮、流动状态的微生物群体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等作用来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方法。

5.污泥浓度:指1L混合液中所含的悬浮固体(MLSS)或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量,单位为g·L-1或mg·L-1。

污泥浓度的大小可间接地反映混合液中所含微生物的数量。

6.污泥沉降比(SV):指一定量的曝气混合液静置30min后,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百分比。

污泥沉降比可反映正常曝气时的污泥量以及污泥的沉淀和凝聚性能。

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其沉降比一般在l5~20%的范围内。

7.污泥容积指数(SVI):又称污泥指数,指一定量的曝气混合液静置30min 后,1g干污泥所占有的沉淀污泥的体积,单位为mL·g-1。

污泥指数的计算方法为:二、问答1.熟悉常见的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

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此类污染物有9种,即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α)芘。

一律在车间出口达标。

第二类污染物:在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有pH值、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色度、悬浮物、石油类、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硫化物、氟化物、硝基苯类、苯胺类等共20项。

2.废水治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废水的处理和利用方法,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化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洁技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的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全合成药物由简单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途径。

半合成药物由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途径。

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思考方法。

分子对称法具有分子对称性的药物可由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分子合成制得的思考方法。

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逐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

模拟类推法对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设计困难的药物,可模拟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

一勺烩(一锅合成)在合成步骤变革中,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反应罐中进行。

简单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简单反应。

复杂反应两个和两个以上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则称为复杂反应单分子反应只有一分子参与的基元反应。

双分子反应当相同或不同的两分子碰撞时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反应。

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仅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反应。

可逆反应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同时进行的复杂反应。

平行反应反应物同时进行几种不同的化学反应溶剂化效应指每一个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溶剂分子疏密程度不同地包围着的现象。

催化剂某一种物质在化学反应系统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称之为催化剂。

固定化酶将酶制剂制成既能保持其原有的催化活性、性能稳定、又不溶于水的固形物。

外消旋化合物其晶体是R、S两种构型对映体分子的完美有序的排列,每个晶核包含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

外消旋混合物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晶体的机械混合物,总体上没有光学活性,每个晶核仅包含一种对映异构体。

原子经济反应使原料中的每一个原子都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和副产品,实现“零“排放。

清污分流指将清水与废水分别用不同的管路或渠道输送、排放、贮留,以利于清水的循环套用和废水的处理。

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代谢和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生物絮凝体。

化学合成药物的生产工艺研究分为:实验室工艺研究、中试放大研究、工业生产工艺研究。

药物生产工艺路线是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础和依据。

工艺路线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是衡量生产技术水平高低的尺度。

化学反应步骤的总收率是衡量不同合成路线效率的最直接的方法,其装配方式有直线方式和汇聚方式。

选择工艺路线,首先应考虑每一合成路线所用的各种原辅材料的来源、规格和供应情况,其基本要求是利用率高,廉价易得。

化学反应按照其过程,可分为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简单反应包括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和零级反应。

复杂包括平行反应、可逆反应、连续反应。

相转移催化剂可分为鎓盐类、冠醚类、非环多醚类三大类。

直接结晶法包括同时结晶法和有择结晶法。

常用中试放大反应有经验放大法、相似放大法、数学模拟放大法。

水质指标有pH值、悬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

废气分含尘废气、含无机物废气和含有机物废气。

平顶尖顶“尖顶型”:反应条件要求苛刻,条件稍有变化就会使收率下降。

易控制、易实现、副反应少“平顶型”: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工艺操作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稍有差异也不至于严重影响。

难控制、条件苛刻、副反应多收率计算(1)直线方式:A-B-CA-B-C-D-E-F-G-H-I-JA +B A-BC90 %90 %90 %A-B-C-D A-B-C-D-EA-B-C-D-E-F A-B-C-D-E-F-G A-B-C-D-E-F-G-HA-B-C-D-E-F-G-H-IEF G总收率为(0.90)9 x 100% = 38.74%(2)汇聚方式:A-B-CA-B-C-D-E-F-G-H-I-JD-E-FG-H-I-JA +B A-BD + EG + H G-H G-H-IJD-EF90 %90 %90 %90 %90 %D-E-F-G-H-I-J总收率为(0.90)5 x 100% = 59.05%溶剂选择质子性溶剂:水、醇类、乙酸、硫酸、三氟乙酸、氨或胺类化合物。

非质子极性溶剂:醚类(乙醚、四氢呋喃、二氧六环)、卤代烃(氯仿、二氯甲烷)、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

非质子非极性溶剂:芳烃类(氯苯、二甲苯等)和脂肪烃类(正己烷、庚烷、环己烷和石油醚)合适重结晶溶剂-选溶解度变化最大的A反应类型一般反应 爆炸反应 催化加氢或酶反应 反常反应中试和实验室研究区别中试放大比实验室试验规模放大50~100倍;新药研究开发所需的样品量通常是2~10kg废气废渣处理法的判断属于活性污泥法的带“曝气”两字;属于生物膜法的带“生物”;属于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带“厌氧”溶解度( g /m l) A BCt o C简答何剖析药物的化学结构:① 分清主环和侧链,基本骨架与官能团; ② 找出易拆键的部位;③ 考虑骨架的组合方式,形成方法;④ 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消除,保护与去保护等; ⑤ 若为手型药物,需考虑手性拆分或不对称合成等。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 ① 化学合成途径简洁;② 所需的原辅料品种少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供应;③ 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是多步反应连续操作; ④ 反应条件易控制; ⑤ 设备条件要求不苛刻; ⑥“三废”少且易于治理;⑦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 ⑧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化学控制手性化合物—手性源合成前手性化合物不对称合成化学计量型催化型普通化学合成结晶法拆分动力学拆分色谱分离直接结晶法非对映体结晶生物控制天然物提取控制酶代谢发酵工程酶工程悬浮生长细胞固定化细胞悬浮酶固定化酶酶催化反应特点:①催化效率高 ②专一性强 ③反应条件温和④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酶固定化的方法: ①载体结合法 ②交联法 ③包埋法 ④选择性热变法 固定化酶的优点(1)稳定性提高,可以多次使用;(2)反应后,酶与底物、产物易于分离纯化;(3)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实现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控制; (4)酶的利用率更高,单位酶催化的底物量增加,用酶量下降 (5)比水溶性酶更适合多酶反应化学制药厂污染的特点:1.数量少、成分复杂、变动性大 2.间歇排放 3.pH 值不稳 4.化学好氧量高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 ⑴采用绿色生产工艺 ⑵循环套用⑶改进生产设备,加强设备管理 ⑷综合利用芦氟沙星的结构和两条合成途径1.先合成苯并噻嗪环,再环合成喹诺酮酸环,再引入哌嗪基;2.先引入哌嗪基,然后形成喹诺酮酸环和噻嗪环。

卤代苯并噻嗪合成的两条工艺路线以2,3,4-三氯硝基苯为原料KF/DMSO 2ClClCl 2FClF HSCH 2CH 2OH SCH 22OH2ClFFe/HCl22OH2ClF HBrF ClSNH NaOH22Br2F以2,3,4-三氟硝基苯为原料2FSCH 22OH2F Fe / NH 4Cl+ HSCH 2CH 2OHHBr22OH2FF 22Br2F Na 2CO 3FSNH转化率收率选择性转化率对某一组分来说,反应物所消耗的物料量与投入反应物料量之比简称该组分的转化率。

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收率(产率)某重要产物实际收的量与投入原料计算的理论产量之比值,也以百分率表示。

选择性各种主、副产物中,主产物所占分率。

例:甲氧苄氨嘧啶生产中由没食子酸经甲基化反应制备三甲氧苯甲酸工序,测得投料没食子酸(1)25.0kg,未反应的没食子酸 2.0kg,生成三甲氧苯甲酸(2)24.0kg,求选择性和收率物料衡算,详见PPT例题OHOHOHCOOH COOHOMeOMeMeO3(CH3)2SO4NaOH23CH3OSO2OH++188212%2.89%1000.250.20.25=⨯-=X%1.83%1001882120.250.24=⨯⨯=Y%1.93%1000.20.252121880.24=⨯-⨯=ϕ试分析对硝基苯乙酮制备工艺的过程 反应原理:(14-10)O 2NCH 2CH 3O 2NC CH 3O + O 2+ H 2O Co(C 14H 30CO 2)/Mn(OAc)2Co(C 14H 30CO 2)/Mn(OAc)2+ HCOOH + H 2O+ 5/2O 2O 2NCOOH O 2NCH 2CH 3工艺流程框图:工艺分析:将对硝基乙苯加入氧化塔中,加入硬脂酸钴及乙酸锰催化剂,逐渐升温至150℃以激发反应,在135℃进行反应。

当反应生成热量逐渐减少,生成水的数量和速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反应,稍冷,将物料放出。

根据反应物的含酸量加入碳酸钠溶液,使对硝基苯甲酸转变为钠盐。

冷却、过滤,干燥,便得对硝基苯乙酮。

反应条件的影响: (1)催化剂的影响采用硬脂酸钴+醋酸锰可有效降低催化剂的用量及反应的温度 (2)反应温度的影响控制反应进程的温度,开始需要加热,反应引发后需要移走热量 (3)压力的影响采用5bar 的空气压力(4)对硝基乙苯质量对氧化反应影响严格控制硝基乙苯质量分析对硝基-α-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的制备 反应原理:工艺流程框图:注:把14-13换成“乙酰化物”工艺分析:将甲醇加入反应罐内,升温28℃~33℃,加入甲醛溶液,随后加入对硝基-α-乙酰胺基苯乙酮(乙酰化物)及碳酸氢钠,测pH 应为7.5。

温度逐渐上升确认针状结晶全部消失,即为反应终点。

反应完毕,降温至0℃~5℃,离心、过滤,干燥即得。

反应条件影响:(1)酸碱度对反应的影响Ph 值在7.5~8.0之间为佳(2)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反应温度控制适当,过高甲醛挥发,过低甲醛聚合O H -O 2 N C C H C H 2 O H N H C O C H 3 OO 2 N C C H 2 N H C O C H 3 O+ H C H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