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闻传播到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传播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它用于解释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接收和解读信息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传播理论:1.1. 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对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这些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旨在解释媒体对大众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2.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解释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原则。
例如,新闻消息的时效性、重要性、稀有性、冲突性和近距离性等,会影响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1.3. 互动传播理论互动传播理论关注人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行为。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使用和分享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2.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指的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2.1. 一对一传播一对一传播是指信息通过面对面或私人交流的方式传递。
例如,电话、面谈、邮件等都属于一对一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交流体验,但传播范围有限。
2.2. 一对多传播一对多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大量人群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较大的受众,但交流形式相对单向,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
2.3.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多对多传播的机会,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3. 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传播学的常见应用:3.1. 媒体与广告广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常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传播学经典 报刊的四种理论
传播学经典报刊的四种理论
1. 传播效果理论:指媒介在传递信息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例如知识传播、态度变化、观念影响等。
2. 媒介依存理论:指人类依赖媒介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该理论着重强调媒介的普及和使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3. 社会责任理论:指媒介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应该承担起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义务,保证传递的信息准确、客观、公正,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4. 视听野心理论:指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见识、兴趣、态度及行为会受到媒介所呈现的内容和视听效果的影响。
媒介的视听效果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有其特定的语境(和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可以为我所用,拿来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之一环的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在绪论中,作者声明书中所使用的“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 es of the press,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956出版,新闻传播学压箱底大作,西学中无法饶开的媒介理论。
所谓拾遗,就是拣到了一点当初不知道的,也算纪念吧。
法哲学家pa ul ricoeu r 认为,对文本有两种解读方式:1(hyperc ontex tauli satio n)高度语境化解读;2 (decont extau lisat ion)去语境化解读。
1=结合并还原作者历史背景。
2=从读者自身出发,对现实反思,解决实际困境。
报刊的四种理论就需要这两种阅读法。
已知,四种理论是:1Autho ritar ian theory集权主义论2Liber taria n theory自由主义论3Socia l respon sibil ity theory社会责任论4Sovie t commun ist theory苏共论1 解释pres s此处的pre 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传媒的四种理论》课件
媒体责任:确 保报道的准确 性和公正性, 避免偏见和误
导
媒体监管:政 府应该尊重媒 体的自由,避 免过度监管和
审查
社会责任理论
理论定义:传媒 应该承担社会责 任,关注社会问 题,促进社会进 步
理论来源:起源 于20世纪初的 美国,由学者和 社会活动家提出
理论内容:传媒 应该关注社会问 题,如贫困、教 育、环境等,并 积极报道和宣传
机遇:政 府监管和 政策变化 为传媒理 论提供了 新的研究 视角和思 路THEME Fra bibliotekEMPLATE
感谢观看
传媒理论对于政府 制定传媒政策和法 规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为政府决策 提供了理论支持。
传媒理论对于提高 传媒从业者的素质 和能力也具有重要 意义,为从业者提 供了理论指导和职 业发展路径。
未来传媒理论的发展趋势 和展望
章节副标题
未来传媒理论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数字化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传媒领域,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加深入地应用于传媒领域,如智能推荐、智能编辑等。 融合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更加紧密地融合,形成全媒体、融媒体等新的传媒形式。 国际化:传媒领域将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全球性的传媒网络。
传媒理论影响公 众对事件和问题 的看法
传媒理论能够引 导和塑造社会舆 论
传媒理论在应对 危机事件中发挥 重要作用
传媒理论对政治 和社会运动的影 响力不断增强
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传媒理论为当今社 会提供了重要的指 导思想,帮助人们 更好地理解传媒现 象和传播过程。
传媒理论为传媒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理 论基础,指导着传 媒产业的实践和创 新。
THEME TEMPLATE
传媒的四种理论
还是有问题您格一下机器就是关机然后开机机器一震就马上同时按住拔号键退出键(红色那个键)还有拍照键不要松开直到手机出现选择国家为止在进入网络选择一下如果还是不可以那只有寄给我了传媒的四种理论维权主义理论: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中,首要的问题是谁有权使用媒体。
这样一种可以接触到每个公民的媒介,是应该由国家直接控制,还是应该成为受国家控制的半独立机构,抑或是应该将这种媒介向所有人开放,只要他们过去的表现和现在的倾向表明,他们不会妨碍或公然反对政府的政策?自由主义至上理论:卡尔·贝克尔: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言论与出版自由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有关这种自由的民主理论都是依靠某些假设建立起来的。
假设之一是人么渴望接受真理并愿意接受真理的指导。
另一假设是只有一种方法最终能够达到真理,那就是让观点在公开的市场中自由竞争。
还有一个假设是,既然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那就必须允许每个人自由的甚至强烈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只要他给与别人同样的权利。
最后一个假设是,在各种观点的相会包容相会比较中,最为合理的观点就会浮出水面来,最终为人们所接受。
圭臬(guinie):比喻准则或法度《华尔街日报》的威廉·彼得·汉弥尔顿在自由主义至上理论有关出版商地位的描述,“报纸是私有企业,他对公众不负有任何义务,公众也未授予他任何特权。
因此,让不收任何公共利益的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报纸是其所有者的财产,这些所有者自负盈亏的出售他们的产品。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大前提:自由与责任相伴而生。
位于政府之下,拥有特权地位的传媒,在当今社会拥有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传媒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
20世纪对大众传媒的批评主要有:1,传媒运用其巨大的权力为自己谋福利。
传媒的所有这只传播他们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关政治经济的问题,他们同时也损害了反对者的利益2,传媒屈从与大公司,让广告客户控制社论政治和内容。
3,传媒抵制社会变革4,传媒的实时报道关注的通常是煽情、付钱的东西,而不是重大事件,奇娱乐节目常常缺乏实质内容。
传播理论及其主要派别
传播理论及其主要派别传播理论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通过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信息传播的规律。
传播理论包括众多派别和理论模型,每个派别都从不同角度对传播过程进行解构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传播理论的主要派别及其特点。
一、传统传播理论1. 传统传播理论概述传统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最早期理论体系,主要关注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过程,侧重于分析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媒介的传播功能和媒介对受众行为的塑造作用,代表性的理论有源-媒介-受众模型和线性传播模型。
2. 源-媒介-受众模型源-媒介-受众模型是最早出现的传播理论模型之一,它认为信息从源头经过媒介传递到受众,通过媒介选择和传播过程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这一模型假设了信息传播是线性和单向的,受众被视为被动接收者。
3. 线性传播模型线性传播模型认为信息传播是线性和单向的过程,信息由源头经过媒介传递到受众,受众被视为被动接收者。
该模型强调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而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参与。
二、媒介效应派别1. 媒介效应派别概述媒介效应派别的关注点在于分析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该派别研究媒介对受众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代表性的理论有犹太媒介效应、流行文化理论和认知媒介理论。
2. 犹太媒介效应犹太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核心观点是媒介能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该理论强调媒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但也引发了对媒介对受众操控的担忧。
3. 流行文化理论流行文化理论关注媒介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它认为媒介在塑造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该理论激发了对媒介对社会影响的深入思考。
4. 认知媒介理论认知媒介理论强调受众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该理论研究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解码和理解过程,认为受众在接收媒介信息时具有自主权和选择权。
三、符号互动派别1. 符号互动派别概述符号互动派别关注传播过程中的符号交流和受众的主动参与。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传播学重点笔记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四种定义类型(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利弊)(一)、共享说核心观点:1、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2、“共享”现象不但是传播实践中的一种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共享”信息既是传播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
代表人物:施拉姆弊:“共享说”没有无法概括如下传播现象:1、拒斥:甲发出信息,乙拒绝接受2、不通:因符号体系不相同等理由,乙无法“解读”3、误解:未能领悟甲的真意,曲解现象4、独处:传者与受传者为同一个人(二)、交流说核心观点:1、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或观念的活动”2、关注的范围是传播活动的“过程”代表人物:霍本弊:在“拒斥”和“传而不通”状态下,“交流”的过程是无法实现的,而且,传播工具也并非惟语言一种符号体系,还存在大量的言语、非言语和副言语体系。
当我们去分析某些传播结果时,自然不能忽视语言意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可见,“交流说”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定义。
(三)、影响说(劝服说)核心观点: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传着施加影响的行为。
代表人物:露西、波德森利:正确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弊:不足的是,将劝服性当做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四)、符号说(信息说)核心观点:强调传播的是符号(信息)的流动代表人物:贝雷尔森二、传播的定义:(2006,名词解释)(2008,名词解释)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人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嗦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换句话说,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自我传播除外)2、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从传播的层次上看,传播可以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个层级。
传媒的四种理论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1956年,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三位美国新闻传播学者撰写的理论著作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媒的四种理论》(旧版译为《报刊的四种理论》),本书主要由四篇论文构成,三位作者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主要根据了政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着重讨论了在现有的不同的媒介环境下对新闻媒介的控制以及新闻自由的问题。
这本书被公认为开创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也填补了大众传播的空白,揭示了媒介与社会的关联。
“四种理论”直接影响并指导了其后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及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末,新闻学的研究主要是宏观的,抽象的围绕新闻体制,新闻事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展开,国内关于“四种理论”的讨论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公开出版之后,这种西方理论的引进激发了国内学者的热烈讨论,国内学者着重从历史唯物主义新闻关出发结和实际对“四种理论”特别是“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和批驳。
一、基本内容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1.集权主义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按照西伯特的阐述,任何有关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传媒理论,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有关人和国家的哲学上的假设所决定的。
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人的本性;社会与国家的性质;人同政府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
传媒的四种理论。2
大众传媒与政治.复习.传媒的四种理论2008-12-30 14:22传媒的四种理论传媒的四种理论,即《报刊四种理论》1、威权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至上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苏维埃主义理论)1、威权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理论源头威权主义政治思想,是君主和他的政府或两者享有绝对权力的哲学.2、自由主义理论: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和启蒙运动。
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理论源于弥尔顿,洛克,密尔和启蒙运动.3、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理论源于传播革命和启蒙运动哲学的某些带有行为主义性质的怀疑.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
理论源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思想,糅合黑格尔的思想和19世纪的俄国思想.①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主义,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复检验的理论。
这四种理论大体确定了西方世界的传媒类型.所谓“报刊的四种理论”,是大众传播的四种控制观念和四种控制模式,有一定针对性,但仍缺陷明确。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就成了媒介理论发展的一个基础,这之后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但基本上是以它为参照的。
所以可以这么说,这个基础不可避免有些局限性,但无疑它是重要且必要的.②作为冷战背景下的产物,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报刊的四种理论 、
主要观点Ⅰ、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Ⅱ、自由主义理论: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代表:弥尔顿(Milton)《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观点的自由市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应该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一定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达到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约翰·米尔《论自由》,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多数人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压制少数人不同观点也是一种暴力。
自由论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
③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自然坚决反对对新闻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倡导让新闻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不受任何干预,畅所欲言,自由行事,为社会新闻受众提供尽可能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判断余地,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出尽可能真切的结论。
Ⅲ、社会责任理论:1947年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报刊》(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T.B.佩特森,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Ⅳ、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在书中所论述的苏共理论,为集权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编辑]新闻理论补充Ⅴ、民主(受众)参与理论1.70年代后社会信息化发展、媒介垄断程度达到新高度,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提高而现实中缺乏可利用的传播资源→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出现,要求大众传媒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2.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第一章导论1、传播的四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 施拉姆,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共享”信息既是传播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不足:无法概括诸如传播中“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现象。
2)交流说——美国学者J. B. 霍本,强调传播史“用语言交流思想或观念的活动”,关注的范围是传播活动的“过程”。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不足:某些状态下,“交流”过程无法实现;传播工具不只语言一种符号系统。
3)影响说——美国学者J. 露西和G. 彼得森,强调传播史传者欲对受传者施加影响的行为,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
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不足:将劝服性当作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4)符号说——美国学者B. 贝雷尔森,强调传播是符号(信息)的流动。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2、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3、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1.麦克卢汉理论:媒体是消息传递的媒介,其核心观点是“媒体即信息”,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该理论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认为媒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
2.侯世达的传媒效果理论:传媒效果理论认为,媒体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所呈现的思想、观点和信息会对受众产生影响和塑造。
侯世达强调媒体对受众接受信息和形成观点的影响程度,他提出了“平面效应”和“倒置效应”等概念,分析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方式和效果。
3.哈拉尔德·因特文理论:哈拉尔德·因特文将媒体定义为人类传播和交流的工具,他提出了“媒体即扩展人”的观点。
他认为,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了人的感知、思维和表达的范畴,成为人类文化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塑造作用,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改变人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4.双向传播理论:双向传播理论强调,传媒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还可以通过互动与受众进行双向沟通。
双向传播理论把传媒看作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强调受众对媒体的反馈和参与的重要性。
传媒不再是单方面塑造和影响受众的工具,而是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和共创的过程。
综上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重点,分别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媒体内容对受众的影响效果、媒体的扩展人性质以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传媒的影响、作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5.麦克卢汉理论麦克卢汉理论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根据他的观点,“媒体即信息”,媒体通过传递信息来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他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中立的传播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
麦克卢汉关注了媒体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他认为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
传媒的四种理论
一、理论简介
大前提:自由与责任相伴而生 传媒位于政府之下,拥有特权,在当今社会具有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 因此,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 与自由至上主义理论基本相同的六种媒体功能 (1)为政治制度服务,提供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观点和讨论; (2)启发民智,使之能够自治: 说明:社会责任理论大体接受这6项功能,但它不同意某些媒体所 有者和从业者对这些功能的解释,也不赞同传媒履行这些职能的方式。 (3)监督政府,保障个人权利; (4)为经济制度服务,利用广告沟通买卖双方的商品和服务; (5)提供娱乐; (6)保持经济自立,不受特殊利益集团的压迫。
七、比较
• 1、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让个人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命运,是一种消极的 自由;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一个人自由只是的实现目标是不够的,还必 须给他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适宜手段。 • 2、自由之上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自由最大的敌人;社会责任理论认 为国家不应该只允许自由,还应该积极促进自由。 • 3、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认为表达权利是一项自然权利,不附带任何义 务;社会责任理论觉得表达自由是一项道德权利。一个人为自己争取 表达自由权,也就要为他人争取这项权利,而且表达自由不能用于私 人目的。社会责任理论还有一个义务,对公众利益的考虑优于自由发 表言论的权利。 • 4、有关人性的观点:在传统理论中,人被看作是道德和理性的动物, 他倾向于寻求真理,服从真理。他对自己忠诚。社中,人不是一个完 全没有理性的人,他能够利用理性,但他不愿意这样做。因此,社会 上的警醒之人必须激励他人,使其运用理性。对社会利益有义务。5、 自由之上主义坚信真理会在观点的碰撞中庄严呈现;社会责任理论认 为自我修正过程能做到的是启发参加讨论者的思考能力和范围,而不 是使他们感到为难或困惑。
二、自由主义的发展
• 早期,地理大发现和科学发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相信要依靠自身力量而非 神圣的上帝;宗教改革是自由主义的源头,它培养了人们自己做出判断的习惯,也带 来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辩论方法;中产阶级的出现,使自由契约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 基础;洛克发展出一套人民主权理论,认为权力的核心在于人民的意志,政府不过是 人民的委托人,人民授予政府权力,也可以收回这种权利;启蒙运动要求人们运用理 性主义解决各种问题 之后,约翰· 米尔顿出版《论出版自由》坚信,真理是明确而且是可以被证实的 ,只要 允许它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会显示出战胜其他意见的独特力量。从他的 思想出发,当代逐步发展出“观点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两个概念;约翰· 厄 斯金在《人的权利》中说:“每个人,只要不是故意欺骗他人,而是尝试用自己的理 性和良心启发他人,即使他的观点有错,只要对他来说是真理,就应该让他把自己的 观点公布在全民族的普遍理性之前;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认为,自由是成年人按照自己 的意愿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权利,只要他的做法不会危害到其他人;托马斯· 杰裵逊坚信 虽然公民个人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可能会犯错误,但大多数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必然会做 出正确的决定,为了推动这个过程,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受教育,必须了解社会信 息,而传媒是重要信息的来源和向导,因此,必须不受国家控制。 两次主要斗争:一是有关煽动诽谤罪的,最终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获得胜利,确立了真 实性可以作为辩护手段的原则;二是有关传媒报道政府活动的权利的,同样自由主义 也取得胜利。
传媒的四种理论
《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1956年,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三位美国新闻传播学者撰写的理论着作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媒的四种理论》(旧版译为《报刊的四种理论》),本书主要由四篇论文构成,三位作者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主要根据了政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着重讨论了在现有的不同的媒介环境下对新闻媒介的控制以及新闻自由的问题。
这本书被公认为开创了比较新闻学的先河,也填补了大众传播的空白,揭示了媒介与社会的关联。
“四种理论”直接影响并指导了其后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及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末,新闻学的研究主要是宏观的,抽象的围绕新闻体制,新闻事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展开,国内关于“四种理论”的讨论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公开出版之后,这种西方理论的引进激发了国内学者的热烈讨论,国内学者着重从历史唯物主义新闻关出发结和实际对“四种理论”特别是“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和批驳。
一、基本内容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着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1.集权主义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 of the press)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 • 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按照西伯特的阐述,任何有关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传媒理论,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有关人和国家的哲学上的假设所决定的。
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人的本性;社会与国家的性质;人同政府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
传媒的四种理论。1
1.西伯特论“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按照不同的传媒理论问世的时间顺序排列,西伯特阐述“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的文章,被放在这本文集的第一篇。
[8] 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1)人的本性,(2)社会与国家的性质,(3)人同政府的关系,以及(4)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
西伯特的文章概述了集权主义理论有关这些问题的基本假设,回顾了该理论的兴衰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还探讨了集权主义理论的最极端的形态――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分析了集权主义理论下的传媒控制制度,讨论了集权主义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世界上的集权主义理论的形态。
西伯特的文章概括说,关于人的本性,集权主义的理论认为,“个人唯有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才能实现其全部潜能。
作为个人,人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但作为社会或有组织的社区的成员,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大大增加。
在这一理论假设下,群体的重要性超过个人,因为只有通过群体,个人才能达到其目的。
” [9] 关于社会和国家的性质,以及人同国家的关系,集权主义理论持这样的论点:“群体组织的最高形式――国家,在价值的尺度上压倒个人,因为没有国家,个人就不能发展出文明人的特性。
……人正是在国家中并通过国家实现其目的;没有国家,人会依然处于原始状态。
” [10] 根据西伯特的诠释,在集权主义理论中,导致有关国家性质的某些基本结论的,是这一假设,即:国家对于人的充分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个人成员外,国家成为所有值得想望的特性的总和。
通过一种人类一般不能完整分析的过程,国家得到了决定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之权力。
有时,这是神的引导,有时这是对更高的智力或对领导才能品质的依赖,有时这是由于对任何其他过程缺乏信心”。
[11] 西伯特还阐述说,关于知识的性质和真理的性质这些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集权主义理论承认“知识可以通过智力上的艰苦尝试来发现”,但是认为,“人们之间利用智力过程的能力和施行智力尝试的内驱力差异很大。
读《传播的四种理论》有感
读《传播的四种理论》有感摘要:《传媒的四种理论》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该书作者就是要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将传媒与其所属的社会的政治思潮、政治结构、个人和社会关系等联系起来,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共4章,分别为: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以及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本文简要阐述笔者阅读传媒的四种理论后对该书的梳理与感想。
关键词:威权主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传播的四种理论由弗雷德里克·s ·希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威尔伯·施拉姆三人合作而成。
全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传媒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它为不同的目的服务?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它的表现形式存在极大的差别?一、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弗雷德里克·s ·希伯特)(一)理论发展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实际发展源于16世纪17世纪的英格兰。
威权主义认为传媒的首要目标是支持和推进当权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获得皇家专利权或类似许可证的人才有权使用传媒;政府专利、行会、许可证发放,有时是新闻审查制、对违反公认或现行法律行为提起诉讼对传媒进行控制;批评政治机器和当权官员的行为应该禁止;传媒可以所有制可以私有或国有;传媒是影响政府政策的工具,尽管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二)代表人物及一些典型观点威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维利及其后的作家们法、西斯式的威权主义。
柏拉图构造了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国家树立了统一的政治和文化目标并付诸实施。
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论表现为“法团国家”的理念,法团国家是国家高于国内经济和社会团体的一种明确表述。
希特勒认为真理就是“我们的真理——真理为我们”即真理应当有助于促进德国的利益和团结。
从柏拉图倒希特勒,所有的威权主义政府理论都贯穿着一条主线。
这些理论并非都是以权力、贪欲或个人欲望为基础。
传媒的四种理论
传媒的四种理论传媒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它为社会上的许多事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传递服务,甚至在各个领域和领域的概念和理论上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传媒理论指的是研究围绕媒体传播行为、传播结果和传播文化过程而展开的一系列学术理论。
它们不仅关注传播技术如何影响社会,还涉及传播在社会中的各种作用、传播内容的理解和效果的具体形式等。
传媒理论构成了社会学家、传播学者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媒体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但需要指出的是,传媒理论并非仅仅与传播研究有关,它们也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
例如,政治社会学看待传媒不仅是传播技术,而且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可以影响公众对政治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态度,从而影响政治结果。
心理学家将传媒理论用于探索人们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以及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传媒理论也可以理解媒介文化,比如研究电影、电视、书籍等媒介文化内容的影响和意义,这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文化活动。
由于传媒理论跨越多学科,它们归结为一些主要理论流派,包括影响理论、内容分析理论、社会叙事理论和视听观念理论。
首先,影响理论是指研究传播技术对接收者的影响和行为变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传播技术可以影响接收者的偏好、态度和行为,因此可以引导社会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弗洛姆的影响理论,它指出,媒介对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引导大众从别人身上学习行为。
内容分析理论指的是研究传播内容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可以深入分析传播的文化现象,以了解文化的变迁。
举个例子,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媒体报道,来分析以前和现在对特定社会组织或群体的报道形式和关注点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社会叙事理论指的是研究社会中各类信息传播在社会中起作用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信息传播既可以弥补社会失衡,也可以被用来建构社会和价值观。
它强调以协商的方式构建信息传播,以便使信息更加有用。
例如,社会学家瓦利威根据社会叙事理论研究了宗教媒介报道,发现它们可以建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
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
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
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
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
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
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
测试者先参加价值观的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与喜欢他们的人、他们喜欢的人进行比较,这将使特定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以适应他人的价值体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传播学的研究逻辑起点是什么?媒介?社会?文化?•••都不是,是符号!因为无论在媒介、社会或文化的背景下,“人”都是一种符号动物。
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里将文化的实质称为“人类化”,顺着这一思路,文化其实就是是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组成的体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制度的,甚至可以是精神的符号体系。
而“人类化”的“化”字,无疑是一种动态过程,完成“化”必须借助具有一定意指的符号。
而使用符号的自然是“人”。
[篇外篇]两个疑问,一个假设,三条思路传播学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科学界的承认。
即使是在传播政治经济学方面享有盛名的戈尔丁和默多克也于1978年,表示过传播学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出自李彬《传播学引论》,但李彬没指出出处)在当今,密苏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依然保持着新闻学院的名字。
(而不是加上“和大众传播”)近年来,“传播无学”的声音已经不仅仅来自其他学科,美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人员亦常常提及传播学的定位和危机问题。
(详见李希光《新闻学核心》)笔者在两年前接触传播学时,就一直在思考着两个问题:1,传播学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和新闻学有什么不同)2,传播学到底在研究什么?(多学科和跨学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坚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正是传播学是否真正值得存在的钥匙,也是通往“善恶的彼岸”的通行证。
先看第一个问题,通常人们认为:“传播学就业面广,媒体、企业、事业、科研均可。
”但笔者看来,这是一句废话。
专业社会学认为一个专业之所以存在,就必须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可以学到其他专业学不到的技能。
笔者浏览了所有招考传播学研究生所有高校相关页面,发现有通常有一门考试叫做“传播实务”,而构成这门考试的课程通常是广告、公关,少量学校还考媒介经营管理。
这首先就是一个定位错误:传播实务等于广告实务?传播实务等于公关实务?传播学自传入中国也有不少年头了,并于1997年被归类为二级学科,从属于新闻传播学,当然,这样的划分是毫无学理依据的。
而传播系的老师大都也是新闻学家(其中大部分又是中文系出身),这就必然造成了大众传播特别受到青睐,而语言传播很少有人问津,而在传播学的家乡,高校里以“语言传播与社会”等命名的院系多于以“大众传播”命名的院系。
远的不说,家门口的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入门课程就是“语言与传播导论”。
所以,总的来说,传播学在中国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异化”了,并没有注意到要加强传播学学科的学术的合理性。
再观察一下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传播学不同于新闻学的也就是广告+公关+网络(新媒体)等,并没什么体系性,而是授课老师能教什么,就开什么课。
一言以蔽之,就是传播学和新闻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实,即使到了今天,笔者也没得出传播学究竟可以培养怎样的人才的满意答案,请教了不少著名的或不著名的学者,他们的答案只令我更加怀疑:传播学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笔者将转入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希望自己得出的研究范式可以在一定意义使得传播学存在。
(虽然它已经“存在”了,但存在就一定是合理的吗?)笔者在此不想一一列举国内学者对传播学的定义,更无意于逐一批判。
笔者只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传播学的落脚点一定是“人”——“符号人”—。
在笔者翻译的一本书的第四章里,作者曾经提出过4种一般的传播理论、5种心理学范式和2种说服模式:“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
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
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
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
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
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
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
测试者先参加价值观的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与喜欢他们的人、他们喜欢的人进行比较,这将使特定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以适应他人的价值体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传播学的研究逻辑起点是什么?媒介?社会?文化?•••都不是,是符号!因为无论在媒介、社会或文化的背景下,“人”都是一种符号动物。
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里将文化的实质称为“人类化”,顺着这一思路,文化其实就是是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组成的体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制度的,甚至可以是精神的符号体系。
而“人类化”的“化”字,无疑是一种动态过程,完成“化”必须借助具有一定意指的符号。
而使用符号的自然是“人”。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笔者认为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许是由这三种思路展开的,当然,它的前提假设是上述的“符号人”:(1)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
不用说了,无数个大师够我们去研究了,虽然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传播学家,但他们的思想都是传播学研究之所以“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2)媒介——技术决定论模式。
传播学不同于符号学,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其的媒介属性,麦克卢汉为我们开了一扇窗。
(3)文化——认识论模式。
文化研究的主将霍尔曾说过,他领导的研究中心的名称用的是“当代文化”,而不是用传播或大众传播,他觉得这是最聪明的一件事。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笔者认为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许是由这三种思路展开的,当然,它的前提假设是上述的“符号人”:(1)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
不用说了,无数个大师够我们去研究了,虽然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传播学家,但他们的思想都是传播学研究之所以“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2)媒介——技术决定论模式。
传播学不同于符号学,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其的媒介属性,麦克卢汉为我们开了一扇窗。
(3)文化——认识论模式。
文化研究的主将霍尔曾说过,他领导的研究中心的名称用的是“当代文化”,而不是用传播或大众传播,他觉得这是最聪明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