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2020高考历史: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https://img.taocdn.com/s3/m/30e29fa7bcd126fff7050bf7.png)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点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4fc62d67eff9aef8951e0657.png)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
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
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
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
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
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 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 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代表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思想主张
影响
(1)提出“仁政” 学说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 “亚圣”
(1)“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
(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 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并施
主张“兼爱 ”“非攻”;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 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 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https://img.taocdn.com/s3/m/011c17460740be1e650e9a64.png)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精品】2020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精品】2020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6b8c396b0740be1e650e9af3.png)
主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封建经济产生1.农业: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2.手工业: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打破了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手工业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鞅)。
二、封建制度确立1.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2)诸侯争霸打破了宗法分封秩序,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法家思想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2.贵族的衰落和平民的兴起(1)贵族的衰落:随着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
(2)平民的兴起①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兴起,他们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力量。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大批富裕的商人成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阶层。
③频繁的战争,使一批拥有治国或者军事才能的平民跻身统治阶层,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百家争鸣1.背景(1)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2.主要流派(1)儒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阐发了以德治国、“仁政”等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代表。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提出了“道”为世界的本原和辩证法的思想,阐发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3)法家: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备受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
3.影响: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任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中华文明的转型——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史+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转型——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史+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dc9c8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6.png)
D.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
知识梳理
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
提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2024/3/1
3.(广东省2021年适应性考试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
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14.(2019江苏卷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
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
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
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2022江苏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4.(2013江苏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 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 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 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8d785376eeaeaad1f330f5.png)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https://img.taocdn.com/s3/m/f12866b15fbfc77da369b138.png)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解析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641486b52acfc788ebc92f.png)
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 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D 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3.《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B 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D项错误。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4870d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e.png)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选D2.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
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饱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3.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3.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ea0d1d7e21af45b207a827.png)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二、具体表现:(1)政治上:一方面(侵略),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反侵略),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相勾结。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近代企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天朝上国”观念受冲击,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4)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5)外交、国防、教育:近代化。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总理衙门。
洋务运动推动。
三、转型原因:西方列强侵略。
四、高考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
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2020年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9 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附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9 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62a39f844769eae109ed40.png)
热点9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热点导读: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中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中国社会的转型分为5个时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明末清初(17世纪末—18世纪):封建制度日益没落,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3、晚清至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近代化在各领域次第展开。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走苏联的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在此社会转型之际,我们既要继承又要注意学习借鉴、发展创新。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
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本,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专题0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解析版)
![专题0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6cdf6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4.png)
专题0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2、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1、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和百家争鸣。
1.(2021年山东卷)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1.(2021年天津卷)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
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答案】C【解析】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
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
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 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1.(2021年湖南卷)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4.(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6.(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
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7.(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 项正确。
【答案】D8.(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9.(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五、模拟训练1.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宗法制的破坏D.百家争鸣的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西周统治阶层赖以存在的分封制瓦解,使得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即阶层间的流动,故B项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法制主要解决贵族在财产、权力和地位方面的利益分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3.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