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引言:《理论力学》是力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

本文将探讨《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力学两个部分。

在教学大纲中,应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的方式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实验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B)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B)

理论力学(B类)Theoretical Mechanics (B)课程编号:学 时:64+8 学 分:4.5课程性质:必修选课对象:材料、能源、化工、环境等类专业内容概要:理论力学主要讲授经典力学中的牛顿-欧拉体系及分析力学基础。

它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对工程对象进行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的技术基础课,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以及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建议选用教材:《理论力学》,洪嘉振、杨长俊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王左辉、洪嘉振编制,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理论力学》,贾书惠、李万琼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静力学》,谢传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动力学》,谢传锋主编,王琦、程耀、王士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理论力学》,武清玺、冯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R.C. Hibbeler,Pearson Education《Engineering Mechanics-Dynamics》,R.C. Hibbeler,Pearson Education《理论力学》(B类)教学大纲学时:64+8 学分:4.5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理论力学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对工程对象进行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的技术基础课,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以及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理论力学(B)

理论力学(B)
理论力学(B)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0432199
学分
3
英文名称
Theoretical Mechanics (B)
先修课程
普通物理力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中文简介
理论力学(B)课程属于物理学院中物理类学生在普物力学之后的一门理论课程,是后续多门理论物理课程的基础。该课程主要侧重于分析力学方法(具体指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讲授。课程将分析力学的方法应用于广泛的动力学系统,既包括简单的质点运动,也包括有约束的多自由度体系以及刚体。课程主要具体内容见课程大纲。
开课院系
物理学院
通选课领域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理论力学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讲义,刘川;
理论力学简明教程,周乐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课程主要介绍分析力学(拉格朗日、哈密顿)的方法。这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复杂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后续的课程(例如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衔接。课程需要比较良好的物理和数学的背景,适合于物理学院中物理专业的学生选修,也欢迎其他专业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及相应学时分配: 共51
一、 拉格朗日力学 10
a) 分析力学的特点
b) 最小作用量原理(Hamilton原理)
c) 欧拉-拉格朗日方程
d) 对称性与非惯性系
e) 约束的处理
二、 中心力场问题 9
a) 一般讨论
b) Kepler问题的解
c) 潮汐现象
三、 小振动 10
a) 一维小振动的回顾
b) 多自由度体系的简正坐标与频率

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青岛科技大学《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理论力学是工科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研究力学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力学学科中其它课程以及工程专业的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简单工程问题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以及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在以下能力上得到培养:1.建模能力:具有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质点、质点系、刚体或刚体系力学模型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力学基本原理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能力。

2.分析能力:具有对力学模型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性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能力。

3.自学能力:具有借助理论力学教材与相关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0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任务,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力学发展简史。

第1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1 静力学公理1.2 约束和约束力1.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学模型和力学简图教学要求:理解力、刚体、约束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二力平衡公理、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类型特点及其约束反力的画法;能熟练准确的画出各种构件的受力图。

第2章平面力系2.1 平面汇交力系2.2 平面力对点之矩•平面力偶2.3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2.4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2.5 物体系的平衡•静定和超静定问题2.6 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教学要求: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力多边形法则);掌握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掌握平面力对点之矩、力偶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理解力的平移定理;掌握主矢、主矩的概念,能够熟练应用力的平移定理把平面任意力系向已知点简化;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方法及简化结果;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平衡方程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了解静定和超静定的基本概念;掌握物体系统平衡的计算方法;理解平面静定桁架内力计算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理论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科目,它涉及到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这包括对牛顿定律、动能、动量、力矩、万有引力定律、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学习。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深刻理解,这将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2、理解并掌握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并掌握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及其应用。

4、理解并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5、理解并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理解并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课程内容1、第一章:绪论介绍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学习内容:运动学基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第三章:动量和动量守恒学习内容: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应用。

4、第四章: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学习内容: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的应用。

5、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学习内容: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运动,万有引力的应用。

6、第六章:弹性力学学习内容: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弹性力学问题的应用。

7、第七章:流体力学学习内容:流体力学基本原理,流体力学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论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和习题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知识。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4、适当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每章后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中学时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各门力学及后续课程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工程实际问题.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内容:一绪论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力学发展史简史.二静力学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基本性质;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和重心.三运动学点的运动;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四动力学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动静法.总要求: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规律有较系统的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各部分要求:一静力学以平面力系为重点.1、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2、掌握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和力矩.3、掌握各类平面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会计算主矢和主矩.掌握各类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能熟练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4、掌握滑动摩擦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特征,会求解滑动摩擦时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了解滚动摩擦概念.5、了解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及其平衡方程的应用.6、会通过计算和查表求出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包括组合体的重心.二运动学1、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弧坐标法,会求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解与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2、掌握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能熟练地求解与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内各点的速度与加速度有关的问题.了解角速度、角加速度及刚体内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3、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熟练应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求解有关速度问题,会应用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平面问题中有关点的加速度问题.了解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科氏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4、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能熟练应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法求解有关速度的问题.会对常见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5、会用基点法求解有关加速度的问题.三动力学1、会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会求简单情况下运动微分方程的积分.2、掌握并能熟练计算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动量、动量矩、动能、冲量、功、势能等.3、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对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会正确选择和综合应用这些定理求解质点、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4、会计算简单形体的转动惯量.会应用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动力学问题.5、了解惯性力的概念,了解刚体平动以及对称刚体作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时惯性力系的简化.三、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在下列各种能力上得到培养:1、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2、抽象化能力包括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进行适当的数学描述,应用力学理论求解.3、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象以及数定计算能力.四、说明1、本课程宜在第三学期进行.课外学时数不宜少于140学时.2、本大纲建议的学时分配仅就大体而言,其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大致是2:1:2.根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的基础可作适当调整.3、本大纲只列出课程内容的范围,不限制讲述、体系、方式和方法.鼓励教师在体系上努力创新.4、根据教学内容上的重点和难点,可适当地安排习题课或讨论课.5、进行本课程时,要注意和有关课程的配合,以免重复或脱节.大纲中列出的某些内容可以在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以复习的方式作扼要的回顾.6、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外积极组织好观看电视教学片;应用理论力学CAI课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测.7、本课程内容的重点和深广度,按国家教委指定的“高等工科院校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执行.主要教学参考书1、理论力学:费学博等修订,浙江大学理力教研室编,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静力学、动力学I:谢传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理论力学:郝桐生,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82年理论力学B教学计划一学期共计64学时绪论、第一章绪论、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 4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 2第三章力矩与平面力偶理论 2第四章平面任意力系 6第五章摩擦 4第六章空间力系和重心 2第七章点的运动学 2第八章刚体的基本运动 2第九章点的合成运动 6第十章刚体的平面运动 7第十一章动力学基本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2第十二章动量定理 4第十三章动量矩定理 6第十四章动能定理 6第十五章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 4第十六章虚位移原理 3机动 2说明:以上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对各部分的基本要求来制定的.具体执行时可根据专业和学生情况作适当调整.表中所列学时数不含课外实践活动,附加实验和提高部分内容。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最新版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最新版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程考核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陈建芳,李双蓓,滕晓丹编,《理论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2.参考资料:[1] 张祥东胡文绩编,《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2] 罗固源总主编,《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平时表现的评分标准教学目标要求评分标准权重(%)优秀(100-90)良好(89-75)中等(74-60)不及格(≤60)目标1:了解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和有关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好,按时上课,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课堂上积极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按时上课,课堂上能认真听讲、课堂上积极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一般,有缺课或迟到现象,课堂上较少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缺课或迟到较多,课堂上很少发言或回答问题。

3合计30。

理论力学B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B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B实验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02.实验中心名称:力学实验中心03.课程名称:理论力学B04.课程代码:412103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07.课程学时:60学时,其中含实验4学时08.课程学分:409.面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0 .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教学任务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某些力学实际问题,尤其是通过实验可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一些有关力学测量的实验方法,为以后解决力学研究中的实验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参观实物、实验演示,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锻炼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展示《理论力学》的工程意义和工程应用;使学生掌握称重法测量物体重心(质心),了解动、静摩擦系数测定的实脸原理和方法,了解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三线摆测量非均质几何非对称物体的转动惯量。

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所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加强《理论力学》的工程^念,可以使学生接受到基本实险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1)掌握称重法测量物体重心(质心);(2)了解动、静摩擦系数测定的实验原理方法;(3)了解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三线摆测量非均质几何非对称物体的转动惯量。

(4)具有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12 .开设实验项目13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1]黎晓鹰,吴宏,《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自编,2006.0814 .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本课程的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实验为4学时,占总学时的6%。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实验教材,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和仪器的使用等,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课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

根据学生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确定,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031012课程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总学时:72 讲课:7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装甲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武器发射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理论力学是各门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对工程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运动分析与动力分析的技术基础课。

是许多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的方法以及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原理;掌握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把一些简单实物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

为学习相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能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使学生掌握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内容。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应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绪论说明理论力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简要介绍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构成以及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2.静力学(1)力、刚体、平衡等概念只需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讲述。

静力学公理要系统地讲述,并在以后各章的理论推导中反复应用,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2)正确的选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是解决静力学问题的关键,必须充分强调并安排足够的练习。

关于约束,开始可先讲一些基本类型及约束力的特征,以后逐步增加约束类型并在适当的地方作出归纳总结。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质点与刚体在力学中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掌握质点的描述和运动状态的变化;2. 熟悉刚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质心运动和转动的特点;3.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和公式,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大纲1. 质点的运动学1.1 位置和位移1.1.1 矢量和标量1.1.2 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 速度和加速度1.2.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2.2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3 加速度的均匀变化和非均匀变化 1.3 运动图象和运动规律1.3.1 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1.3.2 运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2. 质点的动力学2.1 牛顿第一定律2.1.1 惯性和参考系的选择2.1.2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2 牛顿第二定律2.2.1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推导 2.2.2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 重力和弹力2.3.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2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4.1 摩擦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4.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刚体运动3.1 刚体的基本概念3.1.1 刚体和质点的区别3.1.2 刚体的自由度和运动状态描述3.2 刚体的转动3.2.1 角度和角位移的概念3.2.2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方法3.2.3 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 质心运动3.3.1 质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2 质心运动的性质和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数学推导、实例分析和解题讨论等。

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附件一《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它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系统、更严密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理论物理素养。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并能初步分析一些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21世纪科学人才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认识物理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和现代力学的研究前沿。

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左右,其中讲课为42学时左右,习题课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有“*”的内容可以选讲或不讲。

每章列出的参考时数见下表。

2.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60%;期中考试占百分之20%-30%,平时成绩占10%-20%。

二. 学时分配表[注]1.本大纲参照1983年国家教育部编的大纲和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的教学大纲,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制订。

2.自02级本科师范物理学专业开始采用本大纲。

以后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再作增删、修改。

三.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现代力学的新进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3+1)一.运动的描述方法⑴参照系与坐标系,运动学方程与规迹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⑴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⑵速度、加速度在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⑶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⑷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⑸*速度、加速度在球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说明:⑴质点运动学的描述,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阐明基本思想,使其系统化,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中学时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各门力学及后续课程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工程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
及其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
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
(一)绪论
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
力学发展史简史。

(二)静力学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基本性质;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和重心。

(三)运动学
点的运动;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

(四)动力学
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动静法。

总要求: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规律有较系统的了解。

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各部分要求:
(一)静力学
以平面力系为重点。

1、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2、掌握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和力矩。

3、掌握各类平面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会计算主矢和主矩。

掌握各类平面力系的平衡
条件,能熟练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4、掌握滑动摩擦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特征,会求解滑动摩擦时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了解
滚动摩擦概念。

5、了解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及其平衡方程的应用。

6、会通过计算和查表求出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包括组合体)的重心。

(二)运动学
1、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弧坐标法,会求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
解与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2、掌握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

能熟练地求解与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
刚体内各点的速度与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了解角速度、角加速度及刚体内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
量表示法。

3、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能熟练应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求解有关速度问题,
会应用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平面问题中有关点的加速度问题。

了解牵连运
动为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科氏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4、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

能熟练应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法求解有关速度的问题。

会对常见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5、会用基点法求解有关加速度的问题。

(三)动力学
1、会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会求简单情况下运动微分方程的积分。

2、掌握并能熟练计算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动量、动量矩、动能、冲量、功、势能等)。

3、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对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
及相应的守恒定理,会正确选择和综合应用这些定理求解质点、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

4、会计算简单形体的转动惯量。

会应用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动力学问
题。

5、了解惯性力的概念,了解刚体平动以及对称刚体作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时惯性力系的简化。

三、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在下列各种能力上得到培养:
1、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判断等)。

2、抽象化能力(包括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力学模型,进行适当的数学描述,应用力学理
论求解)。

3、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包括用文字和图象)以及数定计算能力。

四、说明
1、本课程宜在第三学期进行。

课外学时数不宜少于140 学时。

2、本大纲建议的学时分配仅就大体而言,其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大
致是 2: 1: 2。

根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的基础可作适当调整。

3、本大纲只列出课程内容的范围,不限制讲述、体系、方式和方法。

鼓励教师在体系上努力
创新。

4、根据教学内容上的重点和难点,可适当地安排习题课(或讨论课)。

5、进行本课程时,要注意和有关课程的配合,以免重复或脱节。

大纲中列出的某些内容可以
在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以复习的方式作扼要的回顾。

6、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外积极组织好观看电视教
学片;应用理论力学CAI 课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测。

7、本课程内容的重点和深广度,按国家教委指定的“高等工科院校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
求”执行。

主要教学参考书
1、《理论力学》:费学博等修订,浙江大学理力教研室编,第 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静力学》、《动力学I》:谢传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理论力学》:郝桐生,第二版,高教出版社,1982 年
理论力学 B 教学计划(一学期共计64 学时 )
绪论、第一章绪论、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4
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2
第三章力矩与平面力偶理论2
第四章平面任意力系6
第五章摩擦 4
第六章空间力系和重心2
第七章点的运动学2
第八章刚体的基本运动2
第九章点的合成运动6
第十章刚体的平面运动7
第十一章动力学基本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2
第十二章动量定理4
第十三章动量矩定理6
第十四章动能定理6
第十五章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4
第十六章虚位移原理3
机动 2
说明:以上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对各部分的基本要求来制定的。

具体执行时可根据专业和学生情况作适当调整。

表中所列学时数不含课外实践活动,附加实验和提高部分内容
章次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物体的受力分第一章

第二章平面力系
第三章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第四章(介绍)空间力系和重心
第五章运动学基础(刚体的基本运动(平
动重点))
第六章点的合成运动
第七章刚体的平面运动(重点)
第八章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九章动量定理
第十章动量矩定理
第十一章动能定理
第十二章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机动
第十三章虚位移原理-机动
期末复习
机动
内容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公理体系18/9
物体的受力分析20/9
平面汇交力系25/9
力矩与平面力偶系27/9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30/9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9/10
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11/10
摩擦 116/10
摩擦 118/10
空间力系23/10
运动学基础25/10
点的合成运动概念30/10
点的速度合成定理1/11
牵连运动为平移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6/11
刚体的平面运动概念与平面图形内各
8/11
点速度的求解
平面图形内各点加速度的求解13/11
运动学综合应用15/11
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20/11
动量与动量定理22/11
质心运动定理27/11
动量矩定理与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
29/11
方程
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4/12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6/12
动能计算11/12
动能定理13/12
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18/12
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20/12
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及达朗贝尔原理
25/12
的应用
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27/12
3/1/2007
学时
4
8
6
2
2
6
6
2
4
6
6
4
2
2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