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老子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春版 共21页
文章翻译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作品细读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作品分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 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 水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问题探究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
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名句积累
• 知人者智, • 胜人者有力, • 大直若屈,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章翻译 (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 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 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深 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
作品分析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 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 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 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 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 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 (共34张PPT)精编课件
不移的人,才叫做有志。不丧失自身根本的人,才能
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 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
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1· 思考: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 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 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老子》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也,死而不忘
者寿。
【注释】
(1)明:高明、聪明的意思。 (2)强:这是老子使用的特殊概念,含有果决的意思。
(3)强行:有人认为,"强行"为"勤行"之误;也有人认为,"强"和"勤"在古代是
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切顺其自然, 不居功自傲。
5.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4· 世间万物还有那些是相反想成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
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
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在道 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 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
1· 同学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 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
老子二章
老子的政治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居。
课文注解
1、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2、张弓:拉开弓弦。 3、高者抑之:弦位高了,就压低一点。 4、有余者损之:有余的使之减少。 5、不足者补之:不足的加以补充。 6、人之道:人类的法则,社会的法则。 7、“是以”以下,疑为衍文。其文已见二章, 且此处与前文语意不通。
课文注解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都 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则丑的观念也就诞生 了。斯:则;恶:丑;已:矣。 2、有无相生:有和无互相生成。 3、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完成。 4、长短相形:长和短互相形成。 5、高下相盈:高和下互相包含。盈:今 本作“倾”,据帛书改。张松如以为是 “避汉孝惠帝刘盈的讳而改。
老子的人性论
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二讲: 老子》 第二讲:《老子》二章
老子何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 氏,名耳,字聃,周收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正义》
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老子的辩证法——相对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四十章》
什么是和? 什么是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人类的终极梦想——对和的追求
和
不和
同
不同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 的权利 ——法国·伏尔泰
课文注解
7、“是以”以下,学者多以为为衍文。前文是 老子的相对论,后者是老子的政治论,前后文 义不相同。 8、无为:不妄为,顺其自然。 9、不言之教:不用发号施令以施教而以潜移默 化作引导。言:政教号令。 10、万物作而弗始:让万物兴起而不做倡导。 11、生而弗有:生育万物而不占有。 12、为而弗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13、功成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老子》一二章课件
• 尽管左面挂满了中央政府——朝廷的褒奖 状,可是要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不 必因此自满自傲,右边放了毁谤、诋咒我 们的文件,这也同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 必生气,“人间到处有乘除”,人世间本 来就如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这头 低了那头高,不必想不开。“低头一拜屠 羊说”,只要效法屠羊说的精神与做法, 学习这位世上第一高人,那么“万事浮云 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 是碧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 吹散,成为过去,澄湛的碧天,依然还是 澄清湛蓝的。
另一种翻译 • 因此,得道的人用无为的态度处 理事情,以不使用言辞的方式实 施教化,促成万物而不自以为是, 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付 出而不求回报,做成了事情不居 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他 的功绩才会永存。
评析一
•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 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 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 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 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 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 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 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 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 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 动词。
评析六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 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 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 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 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 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 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 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 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 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 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 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老子》课件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 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 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 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 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 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二章课件
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 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 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 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 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 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电视里太啰唆 七嘴八舌的说 每个人说一种 只是要我点头 大人们的学说 太深我搞不懂 为你为谁为我 老子般的自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我不停的转 老子说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拍出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 教父。 5.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 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 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 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 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 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 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 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 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 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 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 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 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语文上册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课件长版
过程与方法 (1)翻译原文 (2)赏析及重难点探究(tànjiū) (3)分组默写及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子思想与其独特的智慧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页,共15页。
B
教学 重点难
点
教学重点
(1)翻译原文 (2)赏析(shǎnɡ xī)及重难点探究 (3)分组默写及背诵
教学难点
老子智慧思想
第四页,共15页。
C
教学 准备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 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 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十页,共15页。
《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 而不亡者寿。
教学准备 课件及课文
第五页,共15页。
D
教学 过程
作业(zuòyè)布置
课堂(kètáng)小 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tuò zhǎn) 延伸
第六页,共15页。
第七页,共15页。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第十二页,共15页。
作业(zuòyè)布置
• 背诵(bèi sònɡ)
第十三页,共15页。
板书设计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自知(zì zhī)者明
第十四页,共15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子思想与其独特的智慧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页,共15页。
B
教学 重点难
点
教学重点
(1)翻译原文 (2)赏析(shǎnɡ xī)及重难点探究 (3)分组默写及背诵
教学难点
老子智慧思想
第四页,共15页。
C
教学 准备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 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 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十页,共15页。
《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 而不亡者寿。
教学准备 课件及课文
第五页,共15页。
D
教学 过程
作业(zuòyè)布置
课堂(kètáng)小 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tuò zhǎn) 延伸
第六页,共15页。
第七页,共15页。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第十二页,共15页。
作业(zuòyè)布置
• 背诵(bèi sònɡ)
第十三页,共15页。
板书设计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自知(zì zhī)者明
第十四页,共15页。
双辽八年级语文上册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课件版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 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 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 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 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 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作业布置
• 背诵
板书设计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教学反思
课后多读一些老子的书籍,体会老子独特的智慧思想, 教师以如此,教学时可以适当的拓展。
艺术 赏析 思考 练习 资料 链接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 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 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 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 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 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 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老子》二章
2021/4/8
13
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 书典籍,学问渊博, 见周王室衰微,弃官 西去,至函谷关遇见 关令尹喜。尹喜请求 他著书,“于是老子 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 士,“莫知所终”。
2021/4/8
14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
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
2021/4/8
4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 同”的思想
子曰
5
晏子对齐侯问
晏子: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 他聪明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 。他 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 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 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春 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
现的。
2021/4/8
2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021/4/8
23
▪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 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 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 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相关故事:晏子数罪、晏子使楚
2021/4/8
6
本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了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 522年)齐国的相国与齐国的国君齐景 公的一次对话,中心是辨别“和”与“ 同”这两个概念的本质不同。
2021/4/8
7
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 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 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 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稀泥,而是 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 见的合理性。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 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 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 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 “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 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 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八年级上语文《老子二章》ppt课件
返回
湖南长沙马 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
《道德经》又名 《老子》,文约义丰, 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 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 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 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 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的核心是“道”。
曾担任“周藏室 之史”,深懂周朝的 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见周王室衰微,弃 官西去,至函谷关遇 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 隐士,“莫知所终” 。
传说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老子一 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 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 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 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 《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 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 十八个化身。
范曾· 老子出关图
“紫气东来”
相传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函谷关 的关守尹喜看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 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骑牛来到函谷关, 应尹喜之请,写下了《道德经》,随后 出关,不知所终,遂有“紫气东来”之 说。在民间,骑青牛、御紫气的老子渐 渐成为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德 经》则成为最重要的思想典籍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视频编辑新星
译文:
《老子》一二章PPT课件
来就如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这头
低了那头高,不必想不开。“低头一拜屠
羊说”,只要效法屠羊说的精神与做法,
学习这位世上第一高人,那么“万事浮云
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
是碧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
吹散,成为过去,澄湛的碧天,依然还是
澄清湛蓝的。
.
17
庄子·让王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
.
6
删节内容翻译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 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 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 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 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
7
另一种翻译
• 因此,得道的人用无为的态度处
理事情,以不使用言辞的方式实
施教化,促成万物而不自以为是,
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
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
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
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
动词。
.
9
评析二
•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老 子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 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 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 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 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 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 道之动也”(第四十章)。
.
10
评析三
• 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
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
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
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版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
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
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
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
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
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
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善若
水”。
作品分析
老子以水喻道, 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道”,但却为“道”创造 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性化 了。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自然界中的水极珍贵又 极平凡, 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若处子, 怒似金刚, 柔弱无骨, 却能 无坚不摧。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 和顺娴静得人人皆可亲近 。可一旦怒发, 则横空肆掠, 一逞其雄, 雄威震天, 真是“看似寻常 最奇崛”! 引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 争先恐后地用美丽的诗句去 赞美它。
作品分析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里 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风 ,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蒸腾 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大海。 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善于滋润 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愿处的低位甘做人梯而谦居下位; 万物接触采取友好慈善的准则”。
作者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 、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 《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 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 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
长春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作品分析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 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 风尘,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 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 大海。水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 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愿处的低位甘做人梯而 谦居下位;与万物接触采取友好慈善的准则”。
少则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
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
“上善若水”。
长春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作品分析
老子以水喻道, 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道”,但却为“道”创 造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 性化了。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自然界中的水极 珍贵又极平凡, 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若处子, 怒似金刚, 柔弱无 骨, 却能无坚不摧。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 和顺娴静得人 人皆可亲近。可一旦怒发, 则横空肆掠, 一逞其雄, 雄威震天, 真 是“看似寻常最奇崛”! 引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 争先恐后地 用美丽的诗句去赞美它。
第三单元 · 阅读
《上善若水》
作者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 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 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 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 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视频编辑新星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 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 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 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 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 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 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 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 作育万物而不依仗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 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 离开他。
以梁据丘为例: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本文的说理特点
以厨师和羹、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 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接 受。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 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 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 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 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 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 老容,故号为老子”。
视频编辑新星
晏子对齐侯问
晏子: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 他聪明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 。 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 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 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 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 相关故事:晏子数罪、晏子使楚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 见贤。
本段文字透露出朦胧的平等和均衡思 想,通过对比“天之道”和“人之道 ”,老子主张人类社会的法则应该效 仿“天之道”,也就是损有余而补 不足”,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 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老子的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 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 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 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 母”“众妙之门”“万物之 宗”。
《老子》论“道”,突 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 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视频编辑新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自然规律来看,矛盾本身就是存在的 ,矛盾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 都有两面,正是这“有无相生”、“高 下相倾”、“音声相谐”相互依靠、转 化而存在,共同构成的这个自然社会, 因此我们不能强求“同一”,人类社会 也是如此,如果强求“同一”,势必违 反“道”,岂非取消了世界万物和人民 群众的生存权利?
“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亡长其 间,虽羿,蓬蒙不能睥睨也。” “及得枳棘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此筋骨非加急而不柔也,处势 不变,未足逞其能也。” ——《庄子》
庄生梦蝶 蝶梦庄生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难得糊涂 玩世不恭
“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
“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视频编辑新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 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曾担任“周藏室 之史”,深懂周朝的 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见周王室衰微,弃 官西去,至函谷关遇 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 隐士,“莫知所终” 。
《道德经》又名 《老子》,文约义丰, 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 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 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 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 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视频编辑新星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 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 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 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 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 强作妄为。
视频编辑新星
什么是“和”?
厨师和羹 君臣关系
《诗经》为证
乐师操琴
视频编辑新星
厨师和羹: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乐师操琴: “一气、二体、三类......以相 成也;清浊、大小、短长......以相济也 ”
什么是“同”
持有极端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观) “庄生梦蝶” “鼓盆而歌”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 因非;因非因是。”
——《齐物论》
视频编辑新星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虽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 彼是乎哉?” “恶乎然?然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 不然。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 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蕤与楹,后 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一也。” ——《齐物论》
强者对弱者的“无为”,可以理解为宽 容,但是弱者对强者的“无为”,实际 上提倡的是苟且,不要抗争。 权利对于权力的”无为“,意味着奴役 ,权力对于权利的“无为”,则意味着 自由。
“国人越来越聪明,“糊涂者”越来越 少。” “国人越来越糊涂,价值理性越来越萎 缩。” ——鲁迅
道家的思想,从老子到庄子的时代,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老子:否定进取之心,以此来维护小国寡民 ,这种思想在老子时代的具体的政治表现就 是维护周制。这是,道家的主张和儒家是比 较相近的。 庄子:并不存在什么小国寡民的理想,当时 的现实是强者为王,弱者为寇,大道才是现 实,顺其自然也就成为不讲是非的犬儒主义 。这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越走越远,和法 家思想越走越近。
和而不同
视频编辑新星
“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与“同”在春秋时期
是两个用得很普遍的词,代表 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处理人 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方法 。
视频编辑新星
“和”者,谐也;“同”者,一也 。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 “和”的原意指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 和,进而引伸为一种哲学思想。 多元并列,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 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有些政治家把它 引入政事之中,用来处理不同观点的存 在与争论,以求得不同意见的互相吸收 ,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视频编辑新星
“同”则是无原则的附和、赞同,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 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 表。其基础是私利的一致或为了求 得一已之利。
视频编辑新星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 同”的思想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
庄子:庄子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并在此 基础上将老子的“无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将老子的“顺其自然”发展为顺从现实。 从政治上来说,老子尽管主张“无为”,但是 他还有一定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追求一个“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但是庄子并不追求理 想,只注重顺从现实。“以虚无为本,以因循 为用”。 庄子具有很浓厚的相对主义思想,在他看来, 没有什么是可以计较的,我们对一切都应该看 得开,这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能有这种认识 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的这种相对主 义思想,庄子能讲出一套套道理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 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 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 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视频编辑新星
《秋水》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 周,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老子并称“老 庄”。庄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 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坐 忘”等理论,具有很浓厚的相对论的思 想。
庄子的主张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傳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 也。” ——《逍遥游》
庄子的主张 主张“天道无为”(庄子的政治观 )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 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吾将生而曳尾于涂中也。”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与老子之比较
视频编辑新星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 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 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 “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 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 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 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 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 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 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 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 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 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 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 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 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