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分析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李倩瑜;唐立娜;邱全毅;李寿跳;徐烨【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6【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以厦门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
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
选取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
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21条生态廊道、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
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 km^(2)。
生态廊道长约159.40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12条。
生态廊道呈现出东西方向联系较为密切,南北方向联系不足的特点。
根据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度,将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3个管控区进行分级管控。
将研究结果与厦门市当前的实施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虽然结果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相对一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数据及方法不同。
因此,研究认为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结合,可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11页(P2284-2294)【作者】李倩瑜;唐立娜;邱全毅;李寿跳;徐烨【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相关文献】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的沛县北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2.太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调控——基于空间形态学-最小累积阻力模型3.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4.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四川省美姑县为例5.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生态格局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2021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21(总第226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o.226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21.01.00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黄茂兴,张建威(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8—2018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和“基本协调—中度协调”的演进态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差异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工业化水平和政府能力对于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21)01-0040-1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①。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就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而生态文明正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用生态文明指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综合信息图谱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综合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 数字识别 垂直自然带 可视化 net matlab gis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科研热词 综合方法 核fisher判别分析 效果评估 图像融合 银翘解毒丸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超声-fenton 脑肿瘤 维c银翘片 红外指纹图谱 紫外指纹图谱 系统指纹定量法 科研合作网络 科学研究 磁共振成像 知识管理 知识扩散 知识图谱 皮革综合废水 煤矿区 热含量相似度 演变 深度处理 植被盖度 服务融合 时空效应 引文分析 多维指纹图谱 图谱分析 可视化分析 协同效应 医学图像分割 八波长指纹图谱 信息熵权重法 个人数字图书馆 973计划项目 6级系统指纹定量法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态脆弱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推荐指数 9 5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性 阜新市 适应性 社会系统 生态修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广西 岩溶 喀斯特山区 主成分分析 黑龙江省 黑河中游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 青藏铁路 震毁生态系统 鄱阳湖 通州 途径 退化 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安全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评价 西南山地 脆弱性评估 脆弱性评价 能源安全 能源供给风险 胡杨 聚类分析 综合视角 经济系统 粮食生产 突变级数法 突变理论 空间分析 科学技术问题 社会孤岛 矿业城市 石漠化 生态重建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 生态系统脆弱性 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 生态健康 生态与环境 理论
海南西部沿海 沿海区域 江西省 江苏省 气候变化 比较分析 模式 模型 植物生态学 森林 框架 杭州湾 暴雨内涝 旅游业 方法 整合 指标体系 指标 成因机制 快速城市化 山区乡村 对策 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定量评价 大庆市 城市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镇)规划 地学信息图谱 土壤水分 土地沙漠化 土地利用 喀纳斯湖 吉三角 可持续生计 县域 区域生态规划 北方针叶林 北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动态评价 初级生产力 分类 分区 冻土退化 兴安岭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人地耦合系统 中国 东北地区 上海 三角图法 vsd模型 hotspots
基于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与预测
生态 位理论 是生 态学 最重 要 的基础理 论之一 , 它在 种 问关 系 、 物 多样性 与 稳定 性 、 落 结构 及 其演 生 群 变、 种群 变化等生 态学 领域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 为 2 成 0多年来 生态学 研究 的 中心之一 .
1 1 土地 生态位 概念 的延伸 土地 生态 系统是 一个 “自然 一经 济 一社 会 ” . 的复合 生 态 系统 , 括耕 地 生 包
系统 中的相对地 位 和作用 , 即土地 生态位 的大 小 ( 宽度 ) .
2 土 地 利 用 类 型数 量 相 对 变 化 数 学 测度 模 型 构 建
基 于 以上 对土地 生态位 概念及 理论 的分析 , 构建 了土地 利 用类 型数 量 生态 位 和土地 利 用类 型 数量 生
态位扩 充压缩 度数 学模型 . 2 1 土 地利 用类型数 量生 态位 ( . 宽度 ) 型的构 建 模 态 和势 的有机 结合综 合体 现 了土地 生态 元在 区域 生
一
是 土地生 态元 的态 , 即土地 生态元 在 特定 时 刻 的状 态 , 它是 过 去 发展 以及 与环 境 相 互作 用 积 累 的
结 果 ; 是土地 生态元 的势 ( 二 面积变 化量 、 口增 长率 、 人 经济效 益变化 量 、 生态效 益 变化 量等 ) 它 是 土地 生 , 态元在 特定 时间 内对环 境 的现实影 响 力或 支配力 . 和势 的有机 结 合综合 体现 了土 地生 态元 在 区域生 态 态
基 于生态 位 理 论 对 福 建省 土地 利 用 结构 的分 析 与预 测
刘双 振 , 文 开 , 张 曾凡 富
( 建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建 福 州 3 00 ) 福 福 50 7
水管理视野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探析
水管理视野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探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目的和方法 (3)3. 研究区域概况 (4)二、水管理与莆田平原空间结构 (5)1. 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6)2. 水管理与平原空间结构关系 (8)3. 莆田平原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9)4. 水管理对莆田平原空间结构的影响 (11)三、社会结构探析 (12)1. 社会结构概述及特点 (13)2. 社会结构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15)3. 莆田社会结构现状分析 (16)4. 水资源管理对莆田社会结构的影响 (17)四、水管理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互动关系 (18)1. 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20)2. 水管理对两者互动关系的调节作用 (21)3. 互动关系对莆田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2)五、案例分析 (23)1. 典型案例选取及介绍 (24)2. 案例分析过程及结果 (25)3. 案例分析中的经验及启示 (26)六、优化策略与建议 (27)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建议 (29)2. 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建议 (29)3. 水管理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 (30)七、结论与展望 (31)1. 研究结论总结 (33)2. 研究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34)一、内容概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莆田平原地区在水管理视野下的空间和社会结构。
文章从自然地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莆田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现状。
文章重点关注了莆田平原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莆田平原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包括人口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
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莆田平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和意义莆田平原作为福建省的重要农业区域和人口聚居地,其水资源管理与空间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增大,水管理已成为莆田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健全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PPT简洁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课件
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这一重要论述,为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并根据各区域不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各种环境要素的保护需要,划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制度形成经历了不断更新升级、日臻完善的过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探索环境分区治理,针对地表水、大气和噪声等单一环境要素设立了不同的环境功能区划。
步入21世纪,我国环境治理模式开始由单一环境要素治理转向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先后设立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
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划定生态红线,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始制定更为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分区治理方案。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生态学试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I△的计算式为: I
( x ) x
2
2 x x
N
格局指数 I△不受均值 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 影响。
I△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I△ < 1, 为均匀分布; I△ >1,为集群分布。 2 显著性采用χ2检验, I ( x 1) N x
网格 号 个体 数 网格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14 7
6 15 6
11 16 4
16 17 5
12 18 10
6 19 13
5 20 10
10 21 10
7 22 11
8 23 15
4 24 9
13
10
25 13
个体 数
32
个体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33
χ2=0.6379+1.1573+0.3935+5.9525+ 15.7941+14.1288+26.4460+0.0338 +0.9106+73.2038+15.2406 =153.8943
χ2(0.05,10)=18.307 χ2(0.01,10)=23.209
34
(1)χ2检验法: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各样方包含 0 、 1 、 2 、 3 、…、 n 个个体的概率 分布都应符合泊松 (Poisson) 级数。级数可写成下列 形式:
自由度为N-1。
42
几种数据处理方法的计算结果
指数
Cx
计算结果
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福建省环境保护总公司苏宁征[摘要]以福建省东北部一项目区为例,说明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生态适宜性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随着温福高铁的通车,沪、浙资本的大量引入、土地成片开发的不断发展,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和退化严重,非农业用地占用大量良田,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等。
土地是自然诸要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人们进行工、农、园、林业生产的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生产力和利用的适宜性各不相同。
随着各项开发活动的迅速发展,现阶段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加重,现有的可开发土地已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但如果对所要开发的土地及整个自然环境认识不清,忽略其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使用的适宜性。
过度开发将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等严重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土地资源,就应该对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
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资源与承载力分析的一部分。
生态适宜性主要考虑开发区域内各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排序的规律。
1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现己推出了很多种。
常用的一些方法有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地图重叠法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方法,可以将社会、自然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子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木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
加权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图重叠法中等权相加的缺点以及地图重叠法中的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
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
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
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独立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
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
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
遥感影像图
传统垂直带资料多是离散性数据,影响了其机理研究的深入。带谱界限的精度多在百米级别,直接影响对带谱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工作一般只涉及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垂直带界线(林线、雪线)的分布规律及解释,缺乏对整个带谱的全面分析。研究尺度比较单一,一般仅用一个垂直带谱来代表一个大的山系,区域和局域尺度上的规律基本上未涉及,掩盖了中小尺度上垂直带的变化规律。而这些局地规律往往是当地土地利用模式的控制因素,对山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极为重要。针对以上不足,山地景观信息图谱研究已有了初步尝试,尤其是以植被为主的山地垂直带谱方面,但该领域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孙然好,陈利顶等,2009)。
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景观制图实验(陈述彭1957),图谱概念的提出,图谱方法的应用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形成(陈述彭等,2000)。自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框架建立之后,我国学者将这一理论逐渐拓展到地学应用的诸多方面。如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学信息图谱(叶庆华,2002、2003;Ye QH,2004;李小英,2002;Yue T,2002、2003)、滑坡信息图谱(李军,2001)、小城镇信息图谱(周俊等,2002)、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谱(陈毓芬等,2003等)、城镇交通网络图谱(周江评等,2001)、城市景观格局与景观镶嵌结构等(徐建华等,2001;2003)等。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景观时空特征,是景观格局研究的新领域。
迄今为止,基于二维平面信息的景观格局指数已被广泛应用,这种二维地图表达模式能够较好地表达水平空间上的格局和规律,具有生态学含义的三维结构( 如地形或高程等பைடு நூலகம்没有被考虑进去,导致地表景观信息表达的残缺和不完整。当前常用的景观指数大多不具有方向性,在山区位置决定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生态过程,特别是与水文有关的过程,比如水土流失、养分流失与面源污染等,都具有方向性。所以在山区景观格局分析中必须考虑垂直维度,既要考虑同一景观要素随着垂直方向的变化,还要考虑垂直方向上不同景观要素的组合,在山区研究垂直方向上各种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山区景观格局分析中必须考虑垂直维度,既要考虑同一景观要素随着垂直方向的变化,还要考虑垂直方向上不同景观要素的组合,在山区研究垂直方向上各种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地学信息图谱是在陈述彭院士的倡导下, 以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为基础, 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虚拟现实、计算机制图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一种时空复合分析方法论。地学信息图谱是形、数、理的有机结合,是用数字化、系列化的图形图像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与手段,它能够将复杂问题的本质属性简洁、直观地可视化表达,而且具有图形多维化、时空动态化等特点。地学信息图谱具有以下4 个重要功能:① 借助图谱可以反演和模拟时空变化, 即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② 可利用图的形象表达能力,对复杂现象进行简洁的表达;③ 多维的空间信息可展示在二维地图上,从而大大减小了模型模拟的复杂性;④ 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图谱有助于模型构建者对空间信息及其过程的理解(陈述彭,岳天祥,励惠国,2000)。
219527830_基于POI_数据的福州城市功能区识别
式中ꎬ k 表示第 k 个研究单元ꎻ i 表示第 i 类 POIꎻ
505 个ꎬ 交通设施的数量为 249 个ꎬ 绿地数量为 140
区在该研究单元内的面积ꎻ n i 表示第 i 类 POI 在该研
单一功能区数量的 75%ꎬ 这主要由福州市的地形地貌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3ꎬ Vol 43ꎬ No 13 10 7
基于 POI 数据的福州城市功能区识别
谢孟 程怡诺 范胜龙
区面积占该研究单元内所有缓冲区面积的比重作为该
集聚性特定ꎬ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ꎬ 盆地四周
S k 表示第 k 个研究单元面积ꎻ S i 表示第 i 类 POI 缓冲
究单元内的数量ꎮ 以单一研究单元内的某类 POI 缓冲
类 POI 该研究单元内的权重ꎬ H (
i
) 代表第 i 种类
k
型 POI 频率密度占第 k 个研究单元内所有类型 POI 频
POI 的 H 值之和ꎬ 选择其中占比最大的 H 和值ꎬ 如果
量为 46 个ꎬ 工业 - 公共 服 务 功 能 区 的 数 量 为 61 个ꎬ
功能区ꎬ 当所有类型 H (
时ꎬ 分别计算 6 大类 POI 在某一研究单元内任意 2 类
其比重高于 50%则研究单元划分为 “ a - b 功能区” 单
元ꎬ 否则定义该功能单元为 “ 混合功能区” 单元ꎻ 判
年来福州市的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ꎬ 城市功能区的研
究能够为福州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意见和建议ꎮ
POI 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ꎬ 经过坐标纠偏、 数据
筛选去 重 后 得 到 福 州 市 2022 年 的 POI 数 据ꎬ 共 计
等在获取 POI 点密度分数的基础上对城市道路网划分
福建省省情常识
福建省省情常识福建省省情常识、省情综述:自然环境一、地理位置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纩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
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不广东相接,东限台湾海峡不台湾省相望,违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
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斱公里。
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迉癿省仹之一,历来是中国不丐界交往癿重要门户。
二、地貌山脉福建地形以山地丑陊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癿骨架。
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不海岸平行。
蜿蜒于闽赣边界陁迉癿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违广东九违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癿分水岭。
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癿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癿最高峰。
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陌落戒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癿垭口,通称为“兰”、“隘”、“口”,自古为福建不江西、浙江陃上癿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
斜贯福建省中部癿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戔为三部分。
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不九龙江之间称戴于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
山带中殌癿山势最高,山体最宽。
德化境内癿戴于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
原先癿古海湾,由于河海癿交亏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
著名癿福州平原、欲获取更多公考资料,请访问: ?公考真题网〖〗公务员考试真题下载第一站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斱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癿地区。
三、地质不土壤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
泥盆纨前处于地槽阶殌,奥陋纨末开始转为冸地台阶殌,早侏罗丐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陃边缘活劢带阶殌。
在漫长癿地质历叱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癿沉积建造,多旋回癿构造迈劢,多期次癿岩浆活劢,多期癿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癿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庭伸。
福建植被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一)南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本省南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其植被基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高度上限,随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而下降,体现出温度条件对森林植被分布的制约作用。
如自闽南的漳州市的海拔450(500)米,往北至泉州市的350(400)米,再至闽江口以北沿海地区的200米上下,植被基带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地,往上一般依次分布有山地照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混合带、针叶林(以黄山松林为主)带和中山灌草丛带。
以上四个植被带组成的垂直带谱并非完整,而依各处山地的高度(高度不足则高海拔的植被带就不出现)、地形与坡向、植被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的不同而异,但一般就自然因素而言,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组合条件越优越,则其植被带谱就越复杂(植被带较多)完整,且基带分布的海拔高度上限也越高。
本省南亚热带山体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戴云山东南坡泉州地区为代表(图2-2-11),即可分如下五个带:(1)海拔100~150米以下的沿海低丘、平原、台地人工植被带。
(2)400~450米以下为南亚热带雨林带(基带)。
(3)450~1000米上下为山地照叶林带。
(4)约1000~1500米为黄山松林、山地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混合带。
(5)约1500~1856米(山顶)为山地灌木、草甸带。
(二)中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本省中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一般有三个基本带,即随海拔增高而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基带),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与灌丛混合带,中山草甸带(图2-2-12)。
各山体的常绿阔叶林带下部约海拔150(200)~400(600)米范围内的现状植被,大多是人工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油茶油桐林、果园、茶叶园等)、农田或次山灌草丛、村庄等。
海拔900~1300米是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林、灌丛带的分布上限则多在海拔1000~1800(1900)米;这个带以上至山顶一般为中山草甸或草丛。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前 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地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是宏观的、导向性的,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区域划分,它是指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根据省政府、环保部统一部署,省环境保护厅委托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完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同时,深入研究,编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
为保证《区划》更符合我省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以《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划为基本框架,先行开展县(市、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并以此补充、修正全省《区划》方案。
至2004年底,全省84个县(市)区的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在此基础上,区划编制单位对全省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县级生态功能区划成果,修订省级区划方案,编制完成了《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区划》利用1∶10万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收集各厅局相关背景图件和资料,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核实,划分生态功能区并量算面积。
《区划》范围为全省84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金门和马祖),海域为12海里国家领海界以内的近岸海域。
《区划》结果,全省共划为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
其中,生态区是根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2个生态区;生态亚区是在生态区的框架下,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5个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是在生态区、生态亚区的框架下,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根据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地域的细分,全省共划分为107个生态功能区。
《区划》明确了我省各区域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基于GEE的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图谱及驱动力分析
基于GEE的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图谱及驱动力分析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4. 数据来源与处理 (6)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8)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范围 (9)2. 生态环境现状概述 (10)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方法 (11)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12)3.2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准备 (13)3.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4)三、基于GEE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 (15)1. GEE技术简介与应用现状 (16)2. 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模型构建 (17)3. 动态评价结果可视化表达 (18)3.1 图谱编制方法 (19)3.2 图谱类型与特点 (20)四、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21)1. 自然因素分析 (22)1.1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1.2 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24)1.3 水文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2. 人为因素分析 (28)2.1 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9)2.2 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30)2.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31)3. 驱动力作用机制探讨 (32)五、结论与建议 (34)1. 结论总结 (35)2. 政策建议 (36)3. 研究展望 (37)一、内容描述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以及对其变化驱动力的深入分析。
报告将详细介绍祁连山南坡的地理位置、生态特点以及环境状况,为后续的研究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将构建基于GEE模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其他相关数据对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
通过构建图谱,展示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质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报告将重点分析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力,这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资源开发、农业扩张、城市化进程等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南方建筑,2021(3):图1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历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图2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主要领域与研究热点图谱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空间规划体系拉开重构的序幕,“五级三类四体系”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手段,也是新发展阶段国家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1]。
近年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快速推进,学界和业界亦展开了广泛议题的讨论,相关研究的进展值得梳理和总结。
为此,笔者使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厘清近年来国内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并展开评述,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提供研究支撑。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 源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文章对2000~2020年期间“国土空间规划”的主题和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11日),得到1940条有效记录。
考虑到2010年之前的文献总量极少(仅有7篇),且与鉴[10]。
英国完备的法制体系和动态的规划更替模式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住房与城乡规划法》和《城乡规划法》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托底,国家也在针对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对原有规划体系和相关条文进行适时、适当调整[11]。
美国的规划体制一方面侧重保障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另一方面还注重实现地方市场效率与空间秩序的匹配;联邦统筹宏观的决策,州和地区则专注于根据自身需求编制当地的相关规划[12]。
日本已形成了国家至道府县的国土利用规划全覆盖,能较好地保障规划的强制审批权限,而地区则借助农业振兴等专项对国土利用规划进行校正或提供地方性的调整建议[13]。
德国的规划体系由土地利用规划和建造规划两个部分构成,并以此作为规划实施的根本保障。
政府在不同层级的空间中明确各表1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类研究内容分类关键词内涵与构建逻辑多规合一(126)、国际经验(90)、生态文明建设(46)、主体功能区(37)、减少灾害风险(19)、城市韧性(14)行政管理与法规政策体系用途管制(84)、永久基本农田(24)、生态空间(22)、空间治理(36)、分区分级(19)、协调机制(18)、开发边界(18)编制体系空间规划体系(120)、专项规划(41)、村庄规划(32)、乡村振兴(31)、体系构建(28)、分区规划(14)支撑技术及平台标准生态系统服务(50)、土地利用(37)、双评价(35)、生态保护红线(29)、大数据(27)、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15)行业及学科展望发展历程(20)、价值目标(19)、对策(17)图3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前沿时间序列图谱 总体上看,国外国土空间规划的构建逻辑可借鉴两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展望: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修复技术等 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生态系统管理的措施: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生态农业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价值的产品和 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指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 在生态系统中,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的稳定。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供食物、水 源、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等。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维护人类福祉和地球生态系统的 健康至关重要。
编制流程:生态 图谱编制包括资 料收集、数据整 理、地图制作、 图谱分析和图谱
发布等步骤。
应用领域:生态 图谱编制广泛应 用于生态学、环 境科学、地理学 等领域,为生态 系统保护、资源 管理、可持续发 展等方面提供决
策支持。
生态模型构建
添加标题
概念:生态模型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简化表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非使用价值: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如景观美学、生态旅游等
潜在价值:尚未被人类发现或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利用
添加标题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 或间接的服务,如提供食物、调节气候等。
添加标题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维持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
空间数据分析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空间数据分析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环境科学领域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空间数据分析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空间数据分析是指对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这些数据通常包含地理位置、空间分布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环境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在环境监测方面,空间数据分析大显身手。
以往,环境监测数据往往是孤立的、分散的,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
而借助空间数据分析,可以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采集到的监测数据整合起来,构建出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图谱。
例如,对于空气质量监测,通过在城市中布设多个监测站点,获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 等污染物的浓度数据。
利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污染物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进而识别出污染的高值区和低值区。
这不仅有助于了解污染的现状,还能为污染源的追溯和污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空间数据分析同样不可或缺。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变化。
通过对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等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
比如,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时,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森林的面积、树种分布等信息,然后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来分析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连通性等特征,从而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
此外,空间数据分析在水资源管理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资源的分布和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通过对降雨量、河流水位、地下水位等数据的空间分析,可以了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分析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分布,可以确定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域,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研究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划定地下水保护区,防止过度开采导致的地下水资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等问题。
福建阔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按1982年以来各县、地区植被调查的不完全资料,根据优势种作划分的结果,本省有如下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大都是壳斗科树种,其中又以壳斗科栲属树种为主。
森林高度大多在15~20米,高者可达25米以上。
树木胸径一般在20~50厘米,少数达70~100厘米。
以上数值按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不同纬度与海拔高度以及群落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不同而有差异。
现将其主要群落类型的建群种(一般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如甜槠即甜槠林的建群种)高度、胸径、调查样地中的树种数与主要伴生种等列于表2-2-2。
表2-2-2福建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建群种及伴生种表注:采用中点四分法调查12个测点。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分述如下:1.甜槠林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海南与云南的诸省份,南至广东南岭山地。
本省中亚热带各县山地丘陵均较常见。
甜槠林是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它在南亚热带北缘(如戴云山南坡)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
如上杭县的步云、古田、溪口、茶地、太拔,连城县的铁山、罗地、宣和、庙前、赖源,永定县的上山、高山、大埠、汉阳、古龙、陈正,漳平市的吾祠、灵地、易坪,延平区的土堡、大洋、夏道、太平,建瓯市的玉山、小桥,宁化县的横锁,浦城县的富岭、濠村,政和县的星溪,武夷山市的三港等乡、村以及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均有分布。
此外,如松溪、建阳、邵武将石、屏南、周宁、三元、永安天宝岩、清流、大田、德化、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龙岩、长汀、武平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
甜槠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如图2-2-3。
图2-2-3 甜槠、青冈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引自《福建植被》)2.米槠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但南部可达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