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自动识别方法综述_周杰

合集下载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解析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解析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解析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智能门锁等设备的普及,人脸识别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普遍。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人脸识别仍然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因此本文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原理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主要分为图像处理、特征提取、模式匹配和识别决策四个过程。

1. 图像处理人脸识别技术的第一步是通过摄像头或扫描仪等设备获取人脸图像。

由于摄像头给出的图像有噪声、光照问题等,因此需要将图像进行预处理,减少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

例如,可以使用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或者通过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等方式来提高图像质量。

2. 特征提取在获取到处理后的人脸图像后,需要对其进行特征提取,从而将脸部特征转换为可比较的数字特征向量。

通常,特征提取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几何结构和形态的特征提取,另一种是基于纹理和颜色的特征提取。

目前,常用的特征提取技术有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以及小波变换等,其中PCA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3. 模式匹配在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后,需要将其与已保存的样本进行比对,以寻找匹配项。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模式匹配,其主要是利用诸如平方误差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K-近邻算法(KNN)、支持向量机(SVM)等算法进行。

4. 识别决策当找到匹配的样本后,人脸识别系统将做出一个识别决策,即判断当前的人脸图像与哪个已知的人脸最相似。

如果相似度高于一定阈值,即认为匹配成功。

如果相似度低于阈值,或者没有匹配到任何一个样本,系统将判断为无法识别的人脸图像。

二、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商业等各个方面,下面就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安防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例如,一些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以便于警方认定嫌疑人踪迹。

此外,一些企事业单位内部也设置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用来加强安保措施,确保员工进出的安全。

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表情识别的步骤分享

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表情识别的步骤分享

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表情识别的步骤分享人脸表情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涉及到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脸表情识别在人机交互、情感计算和娱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表情识别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人脸表情识别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作为训练集,用于训练分类器。

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包括不同人的表情、不同角度和光照条件下的人脸图像。

采集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裁剪和归一化等操作,以提高后续处理的效果和准确性。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人脸表情识别的关键步骤,它的目标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区分不同表情的特征。

传统的方法包括使用人工定义的特征提取算法,如LBP(Local Binary Patterns)和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

另外,由于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自动地学习特征。

3. 特征选择与降维特征提取后得到的特征维度通常较高,需要进行特征选择和降维来提高识别性能和降低计算复杂度。

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包括方差分析和互信息等,降维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等。

4. 建立分类器建立分类器是实现人脸表情识别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分类器包括支持向量机(SVM)、K最近邻(K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

这些分类器需要根据特征向量和对应的表情标签进行训练,并进行模型选择和参数调优。

5. 表情识别与分类通过已建立好的分类器,对新的人脸图像进行表情识别和分类。

这个过程包括对新的人脸图像提取特征,然后将特征输入到分类器中进行预测。

最终得到的结果是该人脸图像的表情类别。

6. 精度评估与模型优化对于人脸表情识别系统的性能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等。

人脸识别简单原理

人脸识别简单原理

人脸识别简单原理一、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的第一步是检测图像中的人脸。

这一步需要从复杂的背景中准确找出人脸的位置。

通常,这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实现。

CNN是一种深度学习算法,擅长于处理图像数据。

通过训练,CNN可以学习到人脸的特征,从而在新的图像中准确检测出人脸。

二、特征提取在检测到人脸后,下一步是提取人脸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区分不同人脸的关键。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特征脸(Eigenfaces)、fisherfaces和深度学习方法。

深度学习方法,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因其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成为目前最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

三、特征匹配在提取到人脸特征后,需要将这些特征与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进行匹配,以识别出人脸的身份。

这一步通常使用距离度量来完成,如欧氏距离。

距离越小,表示两张人脸越相似。

当距离小于某个阈值时,可以认为两张人脸属于同一个人。

四、活体检测为了防止人脸识别系统被照片或视频攻击,活体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活体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要求用户完成特定的动作,或者使用红外相机来检测人脸的温度和纹理。

五、隐私保护人脸识别技术涉及到个人隐私,因此隐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只存储人脸的特征而不是原始图像,或者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安全。

人脸识别简单原理概述: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人脸特征来自动识别个人身份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身份验证和智能交互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阐述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包括人脸检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关键步骤,并讨论活体检测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引言:步骤详述:1. 人脸检测① 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检测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一种深度学习算法,特别适用于图像处理。

通过训练,CNN能够从复杂的背景中准确识别出人脸。

② 运用Haar特征分类器Haar特征分类器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训练大量正负样本,学习到人脸的典型特征,从而实现人脸检测。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案例剖析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案例剖析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案例剖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原理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一个人的身份。

本文将从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案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

首先,人脸检测是指从一幅图像中自动检测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它是整个人脸识别系统的第一步。

其中,人脸检测技术主要有基于Haar 特征的级联分类器、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等。

其次,特征提取是指从检测到的人脸部分中提取出能够描述该人脸的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人脸的轮廓、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等,用于帮助计算机识别出不同的人脸。

其中,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局部二值模式直方图(Local Binary Patterns,LBP)、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

最后,匹配识别是指将提取出的特征与已有的人脸数据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出这个人是谁。

其中,匹配识别技术主要有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基于距离的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等。

综上所述,人脸识别技术通过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三个步骤,实现了对人脸的自动识别和身份认证。

这种技术不但可以应用于安防领域,还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金融、零售、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中。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剖析1. 安防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帮助实现自动门禁、视频监控、犯罪侦查等多个方面。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视频监控与安防设备数量已经达到了 2400万个,未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2. 金融领域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银行可以实现自动柜员机和二维码支付等多个场景下的身份认证。

其中,中国的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自助银行等场景中。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引言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和比对人脸的独特特征,实现识别和认证的功能。

它在安全监控、身份验证、社交媒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人脸识别方法进行综述,从传统方法到深度学习方法,探讨其原理、特点以及应用情况。

传统方法特征提取•颜色特征:利用人脸图像的颜色信息进行提取,包括颜色直方图、颜色统计特征等。

•纹理特征:通过分析人脸图像的纹理信息,如纹理梯度、纹理对比度等。

•形状特征:提取人脸的几何形状特征,如人脸的轮廓、距离比例等。

模型匹配•通过构建人脸特征库,采用模型匹配的方法进行人脸识别。

常用的方法包括k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等。

局限性•传统方法对光照、姿态、室外环境等因素较为敏感,识别准确率不高。

•特征提取过程需要手动设计,对不同场景适应性较差。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卷积神经网络(CNN)•CNN通过层层堆叠的卷积、池化和全连接层,自动学习图像中的特征,实现人脸识别的任务。

•通过端到端的训练方式,避免了手动设计特征的繁琐过程。

人脸识别网络VGGNet•VGGNet是一种经典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其特点是层数较深,参数较多。

•在人脸识别领域,VGGNet通过迁移学习和微调,可以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

FaceNet•FaceNet是由Google开发的人脸识别网络,采用三元组损失函数进行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最小化同一个人脸图像的嵌入向量之间的距离,最大化不同人脸图像的嵌入向量之间的距离。

人脸检测与对齐Haar特征+级联分类器•Haar特征是一种基于人工设计的特征,可以用于人脸和非人脸的检测。

•级联分类器通过多个弱分类器级联组成,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人脸检测。

关键点检测与对齐•通过检测人脸图像中的关键点,如眼睛、鼻子、嘴巴等,实现人脸的对齐。

•通过对齐可以减小光照、姿态等因素的影响,提高识别准确率。

应用情况•安全监控: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人员的实时识别和报警功能。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的技术手段。

其主要算法原理包括图像预处理、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和人脸匹配等步骤。

1.图像预处理:在人脸识别之前需要对输入的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后续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常用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对比度增强,直方图均衡化,噪声去除以及图像尺寸归一化等。

这些处理可以降低光照变化、面部表情、姿态变化等对识别的影响。

2.人脸检测: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的第一步,其目标是从输入图像中准确地找到人脸位置和大小。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的方法(如Haar特性、HOG特征)和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如级联分类器、支持向量机)。

这些方法从图像中提取特定的视觉特征,并通过分类器进行判断。

3.人脸特征提取:人脸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的核心技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将其转化为高维的特征向量表示。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这些方法从人脸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区分性能的特征,以便后续的识别和匹配。

4.人脸匹配:人脸匹配是人脸识别的最后一步,其目标是将输入的人脸特征与已有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以确定其身份。

常用的匹配方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这些方法根据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进行分类或判断,得出最终的识别结果。

此外,人脸识别还应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例如,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人脸特征提取和分类,通过大规模的训练数据集和深层网络结构,可以提高人脸识别的性能。

总之,人脸识别主要依靠图像预处理、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和人脸匹配等算法原理来实现。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从输入的人脸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区分性能的特征,并将其与已有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从而实现人脸的识别和匹配。

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人脸识别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人脸识别 原理

人脸识别 原理

人脸识别原理
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和验证的技术。

它是一种
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分析人脸图像的特征来识别和验证个体身份。

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监控、手机解锁、人脸支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人脸采集、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和人脸匹配
四个步骤。

首先,人脸采集是指利用摄像头等设备采集人脸图像。

采集到的人脸图像将作
为后续处理的输入数据。

接着,人脸检测是指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识别出图像
中的人脸部分。

这一步骤是人脸识别的基础,也是整个过程的第一道关口。

然后,人脸特征提取是指从检测到的人脸图像中提取出人脸的特征信息。

这些
特征信息通常包括人脸的轮廓、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的位置和大小等数据。

最后,人脸匹配是指将提取到的人脸特征信息与已有的人脸数据库中的信息进
行比对,从而确定图像中的人脸属于数据库中的哪个个体。

这一步骤通常采用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实现。

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和技术。

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和分析,识别出人脸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并与已有的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实现对个体身份的识别和验证。

总的来说,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采集、检测、特征提取
和匹配等步骤,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实现对个体身份的识别和验证。

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与实现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与实现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与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安保、金融、医疗到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之多、应用前景之广都让人惊叹。

那么人脸识别技术作为最初的认知方式之一,有怎样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呢?本文将会全方位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人脸识别技术是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对人的面部特征进行自动检测、跟踪、分析、识别,达到身份确认和身份验证的一种智能化技术。

人的面部特征因人而异,具有较好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而且不会因个人疾病等因素而改变。

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和稳定性,被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场景。

常见的人脸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部特征:包括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轮廓和特征。

2、肤色:指皮肤的纹理、颜色、皮肤状况等特征。

3、步态:指人们走路的姿态,每个人的步态都有一定的特征,因此步态识别也是一种常见的人体识别技术。

4、视网膜:视网膜是人眼最内层的组织,它具有较好的唯一性和不可伪造性,因此也可以用于身份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来实现,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图像特征提取和分类的方法。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基础,它是指利用摄像头等设备将人的面部信息捕捉下来,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2、预处理:由于人脸图像采集过程中受光照、姿态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例如去除噪声、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等。

3、特征提取: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在于特征提取,它是指从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出可以代表人脸特征的信息,例如轮廓、眼睛位置、嘴唇形状等。

4、特征匹配:特征匹配是指将提取出来的特征信息与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实现身份确认和身份验证。

目前常用的特征匹配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法、余弦相似度法等。

5、识别结果输出:根据特征匹配的结果,可以输出识别结果,并进行相关处理,例如弹出姓名、在屏幕上显示验证结果等。

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使用教程和情感分析算法

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使用教程和情感分析算法

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使用教程和情感分析算法人脸表情识别技术是一种能够检测和识别人的面部表情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分析人的脸部特征和动态表情来判断其情绪状态。

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市场调研、用户体验评估、虚拟现实等。

本文将介绍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使用教程以及相关的情感分析算法。

一、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使用教程1. 数据收集与准备要使用人脸表情识别技术,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人脸数据。

可以使用摄像头或者从网络上下载已标注的人脸数据集。

在收集数据时,应该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

此外,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对图像进行裁剪、灰度化和归一化处理。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人脸表情识别的核心步骤之一。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原始的人脸图像转换为低维的特征向量,从而减少计算复杂性。

3. 训练模型在特征提取之后,需要使用训练数据来训练一个分类器或者神经网络模型。

常用的分类器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

通过将特征向量与对应的标签进行训练,模型可以学习到人脸表情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性。

4. 测试与验证在模型训练完成后,可以使用测试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将测试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观察模型对不同表情的识别准确率。

如果准确率较低,可以适当调整模型的参数或者增加训练数据来提高准确性。

5. 实时应用在人脸表情识别技术实时应用中,需要使用摄像头捕捉到的实时图像作为输入,经过特征提取和模型预测后,输出对应的表情标签。

可以利用这些标签来进行情感分析、情绪监测等应用。

二、情感分析算法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进行情感分析。

情感分析是一种对人的情感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人的面部表情、语音或文字等信息来识别其情绪状态。

以下是常用的情感分析算法:1. 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情感分析方法,通过手动定义一系列规则和规则库来判断文本或其他形式的数据中所包含的情感倾向。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_论文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_论文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得不断发展,个人身份趋于数字化,隐性化,如何准确的鉴定,确保信息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人脸识别,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识别方法,在基于人脸固有的生物特征信息,利用模式识别和图行图像处理技术来对个人身份进行鉴定,在国家安全,计算机交互,家庭娱乐等其他很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提高办事效率,防止社会犯罪等,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人脸识别在图像检测识别方面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由于图像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定位和识别的准确率,因此本文对图像的一些识别算法做了着重的介绍,例如基于二维Gabor小波矩阵表征人脸的识别算法,基于模型匹配人脸识别算法等。

此外,本文还提及了一般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并着重介绍了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光线补偿,图像灰度化等技术,使图像预处理模块在图像处理过程中能取到良好的作用,提高图像识别和定位的准确率。

[主题词]:人脸识别;特征提取;图像预处理;光线补偿1.3国内外现状与趋势1.3.1 人脸识别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64年----1990年)该阶段人脸识别技术还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模式识别问题来研究,基于人脸几何结构特征(Geometric feature based)的方法是该阶段主要的技术方案。

在剪影(Profile)方面,人们大量研究了面部剪影曲线的结构特征,提取并分析。

布莱索(Bledsoe),戈登斯泰因(Goldstein)、哈蒙(Harmon)以及金出武雄(Kanade Takeo)等是较早从事自动人脸识别AFR研究的研究人员。

总的说来,该阶段是人脸识别研究的初级阶段,没有多少很重要的成果,也基本没有获得什么实际应用。

第二阶段(1991年-----1997年)该阶段尽管时间比较短暂,但却是人脸识别研究的高峰期,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诞生了一些代表性的人脸识别算法,并出现了一些商业化运作的人脸识别系统(比如较著名的Visionics的FaceIt系统)。

人脸识别技术及应用概览全在这里

人脸识别技术及应用概览全在这里

人脸识别技术及应用概览全在这里然而,你想过没有?未来其中一天,我们上街连手机都不用带了,只要“带脸”就行。

因为,我们正在迈向“刷脸时代”。

到时,把你的所有信息、财产都跟你的脸绑定了,出门“刷脸”就行。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人脸识别技术:一、人脸识别概述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研究的生物特征包括脸、指纹、手掌纹、虹膜、视网膜、声音(语音)、体形、个人习惯(例如敲击键盘的力度和频率、签字)等。

相应的识别技术就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语音识别(用语音识别可以进行身份识别,也可以进行语音内容的识别,只有前者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体形识别、键盘敲击识别、签字识别等。

二、三大关键技术1、基于特征的人脸检测技术通过采用颜色、轮廓、纹理、结构或者直方图特征等进行人脸检测。

2、基于模板匹配人脸检测技术从数据库当中提取人脸模板,接着采取一定模板匹配策略,使抓取人脸图像与从模板库提取图片相匹配,由相关性的高低和所匹配的模板大小确定人脸大小以及位置信息。

3、基于统计的人脸检测技术通过对于“人脸”和“非人脸”的图像大量搜集构成的人脸正、负样本库,采用统计方法强化训练该系统,从而实现对人脸和非人脸的模式进行检测和分类。

三、四大特征1、几何特征从面部点之间的距离和比率作为特征,识别速度快,内存要求比较小,对于光照敏感度降低。

2、基于模型特征根据不同特征状态所具有概率不同而提取人脸图像特征。

3、基于统计特征将人脸图像视为随机向量,并用统计方法辨别不同人脸特征模式,比较典型的有特征脸、独立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等。

数据处理大作业

数据处理大作业

山东大学数据图像处理大作业学生姓名:陈呈举学号: 201200121009专业班级:物联网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2015.6.8基于YCrCb颜色空间的人脸检测1.1背景及研究意义人脸检测(FaceDetection)是指在输入图像中确定所有人脸(如果存在)的位置、大小和位姿的过程,人脸检测的研究目的是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人脸的脸像识别能力, 系统输入可能包含人脸的图像,输出关于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以及人脸的数目、位置、尺度、位姿等信息的参数化描述。

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一定的算法确定输入图像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的话,标出人脸的位置作为人脸检测系统的输出。

人脸检测问题最初来源于人脸识别( Face Recognition) .。

人脸识别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 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已日趋成熟。

人脸检测是自动人脸识别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由于早期对人脸识别的研究主要针对约束条件较强的人脸图像( 如静止的无背景的图像) , 常常假设的人脸位置已知或很容易获得, 因此人脸检测问题并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 人脸识别逐渐成为最有潜力的生物身份验证手段。

人脸作为人的特征之一,它同虹膜、视网膜,和指纹一样具有不可更改性和唯一性。

同时,人脸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它作为一个信息极丰富的模式集合,是人们之间互相判别、认识、记忆的主要标志。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例如操作方便、结果直观、隐蔽性好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身份验证途径,也是近年来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领域非常热门的课题之一。

人脸是一类具有相当复杂的细节变化的自然结构模式, 此类目标的检测问题的难点在于 : ( 1) 人脸由于外貌、表情、肤色等不同, 具有模式的可变性; ( 2) 一般意义下的人脸上, 可能存在眼镜、胡须等附属物;( 3) 作为三维物体的人脸的影像不可避免地受由光照产生的阴影的影响. 因此, 我们如果能够找到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成功构造出人脸检测系统,就可以为解决其它类似的复杂模式检测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人脸进行自动分析、识别和检测的技术。

它通过对人脸的特征进行提取和比对,将人脸与已有的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匹配,从而完成人脸识别的过程。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安全监控、人机交互、身份认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人脸的特征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

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即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

人脸检测是指在一幅图像中自动找到所有的人脸,而人脸识别则是将检测到的人脸与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是否是同一个人。

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是人脸特征的提取和表达。

常用的人脸特征包括几何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的位置和大小等)、外观特征(如肤色、纹理、皱纹等)和统计特征(如灰度直方图、LBP特征等)。

在特征提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传统的特征提取方法,如PCA(主成分分析)、LDA (线性判别分析)、HOG(方向梯度直方图)等,也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端到端的特征学习。

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监控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安装摄像头和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公共场所,自动识别出可疑人物,并及时报警。

在人机交互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人脸认证和表情识别等方面。

例如,手机解锁、支付,以及人脸表情分析等功能都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身份认证、考勤管理、VIP客户识别等场景。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有许多应用的优点,但是它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光线、表情、姿势等因素都会影响人脸图像的质量,进而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可能会受到隐私保护的限制。

人们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滥用或泄露。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会受到假脸攻击、模拟攻击等安全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人脸识别技术。

如何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识别

如何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识别

如何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来识别并验证人类面部特征的技术。

它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包括安全监控、人脸支付、自动化门禁系统以及社交媒体的人脸标记等。

本文将介绍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摄像头或者图像输入设备采集的图像,提取其中的人脸特征,并将其与预先存储的人脸模板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其身份。

人脸识别技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人脸检测:在图像或者视频中,首先需要检测出人脸的位置。

这可以通过利用具有特定特征的图像算法来实现,例如Haar特征分类器、HOG特征等。

2. 特征提取:一旦检测到人脸,接下来需要提取出人脸的特征,以便与后续比对。

这通常包括将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归一化和转换等步骤,以提取出具有鲁棒性的特征向量。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3. 特征匹配:在特征提取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将提取出来的特征向量与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进行比对。

这可以通过计算两个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或者相关性来实现。

如果匹配的值超过了设定的阈值,则可以判定为匹配成功。

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人脸识别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1. 安全监控: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安全监控系统中,通过实时检测和识别摄像头捕捉到的人脸,对进入物体进行追踪和识别。

这在公共场所、银行、机场等需要高度安全性的地方尤其重要。

2. 人脸支付:现在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应用开始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身份验证手段。

用户只需进行一次人脸注册,并在支付时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这样不仅提高了支付的便利性,也增加了支付的安全性。

3. 自动化门禁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门禁系统,无需使用卡片或密码,只需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指定区域,提高了门禁系统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人脸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

人脸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

人脸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商业领域,都因其便捷、安全和高效而备受青睐。

那么,什么是人脸识别技术?它又是如何工作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人脸识别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算法对人脸进行图像分析和识别的技术。

其基本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对人脸的各个特征点(如眼睛、鼻子、嘴巴等)进行采集和匹配,从而判断这个人是否为已知的人。

具体来说,人脸识别技术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1.采集样本数据:即通过摄像头、扫描仪等设备采集人脸图像,保存到计算机系统中作为样本数据。

2.特征提取和匹配:根据已有的算法对采集到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进行匹配,以判断是否为已知人脸。

3.识别结果输出:根据匹配结果输出相应的识别结果,即判定此人是谁,或者是一位陌生人。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高效、准确和安全等特点,因此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门禁系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大门或者某些特定区域的门禁管理,根据人脸识别结果进行自动开关。

2、考勤系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企业、学校等机构的考勤管理中,无需人工打卡,直接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

3、公安安保:在公共场合,如机场、车站、公交站等对人脸进行识别,起到监管、安全等作用。

4、金融安全:在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来提高安全性,例如在ATM机或者柜台上进行用户身份认证。

5、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被应用于移动支付中,顾客通过人脸识别授权,进行无接触的支付。

三、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目前,随着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未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识别率:针对不同的人脸识别场景,通过算法的优化和改进,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基于差异感知元学习的伪造人脸检测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

基于差异感知元学习的伪造人脸检测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基于差异感知元学习的伪造人脸检测方法和装置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杰,鲁继文,于炳耀
申请号:CN202110118732.0
申请日:20210128
公开号:CN112784781A
公开日:
202105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差异感知元学习的伪造人脸检测方法和装置。

其中方法包括:基于包含多个攻击类型的数据集构建零样本任务;针对零样本任务,利用零样本任务之中支持集对特征提取器、差异图回归网络和元分类器进行元训练,得到支持集上的差异损失和分类损失;利用经过元训练后的特征提取器、差异图回归网络和元分类器,在零样本任务之中的测试集上进行元测试,得到测试集上的差异损失和分类损失;根据支持集上的差异损失和分类损失、测试集上的差异损失和分类损失,分别对特征提取器、差异图回归网络和元分类器进行模型参数的优化;利用最终的元分类器对待检测人脸图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判断待检测人脸图像之中的人脸是否为伪造人脸。

申请人:清华大学
地址: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韩海花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

人脸识别方法报告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是指给定一个静止或动态图像,利用已有的人脸数据库来确认图像中的一个或多个人。

人脸自动识别系统包括人脸检测与定位和特征提取与人脸识别两个主要技术环节,如图所示:1.人脸检测与定位部分检测图像中是否有人脸图像,若有,将其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并确定其在图像中的位置。

在某些控制拍摄条件的场合,如证件照等,背景相对简单,定位比较容易。

而在复杂背景下获得的图像,由于人脸在图像中的位置是未知的,此时人脸的检测与定位将受到以下诸因素的影响:( 1)人脸在图像中的位置、旋转角度和尺度的变化;( 2)发型和化妆会遮盖某些特征;( 3)图像中的噪声。

2.特征提取与人脸识别这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人脸识别。

图像预处理:为了更精确地获得图像的有效特征信息,在特征提取前一般需要对图像做几何归一化和灰度归一化的处理。

前者是指根据人脸定位结果将图像中的人脸位置、尺度调整到同一位置和同样大小;后者主要是采用光照补偿等处理方法解决光照变化对检测的影响。

特征提取:进行特征提取时根据所采取识别方法的不同,具体提取的特征形式也不相同。

如在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方法中,需要提取特征点,然后构造特征矢量;在基于统计的特征脸方法中则是提取图像相关矩阵的特征矢量来构造特征脸;在模板匹配法中提取相关系数做为特征;而在基于神经网络的识别中一般不需要专门的特征提取过程.人脸识别:特征提取结束后,下一步就是人脸识别。

在数据库中预先存放了已知的人脸图像或有关的特征值,识别的目的就是将待识别的图像或特征与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匹配。

识别任务分为两类:人脸辨认,确定输入图像为库中哪一个;人脸证实,验证某人的身份是否属实。

常用的人脸识别方法有:1.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是在抽取人脸图像上显著特征的相对位置及其参数的基础上进行识别。

早期的人脸识别是用手工确定人脸特征点的位置并将其输人计算机中,其工作的流程:检测出面部特征点,通过测量这些关键点之间的相对距离(欧式距离),得到描述每个脸的特征矢量,如眼睛、鼻子和嘴的位置和宽度,眉毛的厚度和弯曲程度等,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用这些特征来表示人脸,未知脸和库中已知脸中的特征矢量比较,寻找最佳匹配。

简述人脸识别的工作原理

简述人脸识别的工作原理

简述人脸识别的工作原理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和验证人脸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集人脸图像或视频,并提取出人脸特征信息,然后将这些特征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从而实现对人脸的识别和验证。

人脸识别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

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的第一步。

它通过在图像或视频中寻找特定的人脸特征来确定是否存在人脸。

人脸检测算法通常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这些算法可以识别出人脸的位置、大小和角度,并将其标记出来。

接下来,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步骤。

它通过对检测到的人脸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出与人脸特征相关的信息。

在特征提取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局部特征分析和统计模型,如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人脸图像转换为一组数字特征向量,用于后续的比对和识别。

特征匹配是人脸识别的最后一步。

它将提取出的人脸特征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以确定其身份。

常见的匹配方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通过计算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可以将其与数据库中存储的人脸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最匹配的人脸。

除了以上的主要步骤外,人脸识别还需要考虑到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光照条件、角度变化、表情变化等。

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算法和技术。

例如,使用多角度图像和多光源图像来训练模型,以适应不同的光照和角度变化。

另外,还可以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提取更丰富的人脸特征,从而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应用于人脸门禁系统、人脸支付、人脸签到等场景。

同时,人脸识别也带来了一些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信息泄露和人脸数据滥用等。

因此,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人脸识别的合法和安全使用。

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和验证人脸的技术。

刷脸的原理

刷脸的原理

刷脸的原理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现在咱们到处都在使用的刷脸技术,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今天啊,我就来给你好好唠唠这刷脸的原理,可有趣啦!咱先从最基本的说起。

你看啊,人的脸那可是千差万别的。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张一模一样的脸。

每个人的脸都有自己独特的轮廓,眼睛的大小、形状,鼻子的高低,嘴巴的厚薄等等,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那刷脸技术是怎么识别这些特征的呢?这就像是一场超级细致的寻宝游戏。

刷脸设备里面啊,有个东西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探测器。

当你把脸凑到它面前的时候,它就开始工作啦。

它会先给你的脸拍一张照片,这个照片可不是普通的照片哦。

它就像是一个脸部特征的大拼图,每一块小拼图都代表着你脸部的一个小特征。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

有一次啊,他就特别好奇这个刷脸技术。

他就跑去问一个技术人员:“哥,这刷脸咋就能认出我呢?我感觉我的脸也没啥特别的呀。

”那个技术人员就笑着跟他说:“嘿,小伙子,你的脸那可特别着呢。

你看啊,咱们人的眼睛啊,就像是两个独特的信号塔。

每个人眼睛的间距、眼角的形状那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像是信号塔的位置和外观都不同。

这刷脸技术就能把这些微小的差别都找出来。

”在这个拍照片的过程中,光线也很重要呢。

你想啊,如果光线特别暗或者特别亮,就像给你的脸蒙上了一层雾或者是镀上了一层金,这时候脸部的一些特征可能就看不清楚啦。

所以啊,刷脸设备一般都会有一些处理光线的功能,就像是给这个超级精密的探测器加上了一个调整光线的小助手,让它能在各种环境下都清楚地看到你的脸。

拍完照片后,就是最神奇的部分啦。

刷脸系统会把这张照片里的脸部特征转化成一串串数字代码。

这就好比把你那张有血有肉、生动的脸变成了一个只有计算机能读懂的密码本。

比如说,你的眼睛间距可能被转化成数字10,鼻子的高度是数字8,嘴巴的宽度是数字5之类的。

然后呢,这些数字代码会和系统里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

我又想起我另外一个朋友,小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脸自动识别方法综述周 杰,卢春雨,张长水,李衍达(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北京100084)摘 要: 人脸自动识别是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学科的一大研究热点,近几年来关于人脸识别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重点对近三、四年来人脸识别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各种方法加以评论.关键词: 人脸自动识别;人脸检测;人脸定位中图分类号: TP39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72-2112(2000)04-0102-05A Su rvey of Automa tic Human Face RecognitionZHOU Jie,LU Chun -yu,ZHANG Chang -shui,LI Yan -da(De partment o 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 rsit y ,Be 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 Automatic human face recogni tion is attractive in pattern recogniti on and i mage processing.In this paper we gave a survey of automatic human face recogni tion,mainly ai ming at the latest progress.Key words: automatic hu man face recognition;face detection;face localization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方面对快速有效的自动身份验证的要求日益迫切.由于生物特征是人的内在属性,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是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这其中,利用人脸特征进行身份验证又是最自然直接的手段,相比其它人体生物特征它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易于为用户所接受[1].人脸识别是人类视觉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它的研究涉及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基于其它生物特征的身份鉴别方法以及计算机人机感知交互领域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早在六七十年代即引起了研究者的强烈兴趣.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各方面对人脸识别系统的迫切需求,人脸识别的研究重新变得非常热门.目前美国等国有许多研究组在从事人脸识别的研究,这些研究受到军方、警方及大公司的高度重视和资助,美国军方每年还专门组织人脸识别比赛以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在国内,也开始有一些学校从事人脸识别相关的研究.近几年来关于人脸识别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国际上发表有关论文的数量大幅增长,IEEE 的PAM I 汇刊还于1997年7月出版了人脸识别专辑,每年的国际会议上关于人脸识别的专题也屡屡可见.而目前人脸识别综述的文章还是截止到1994年,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近几年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下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人脸识别方法进行综述,其中主要介绍近三、四年的研究工作,之前的研究工作请参看文[2,3].2 人脸自动识别系统人脸自动识别系统包括两个主要技术环节(如图1所示):首先是人脸检测和定位,即从输入图像中找到人脸及人脸存在的位置,并将人脸从背景中分割出来,然后才是对归一化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识别.图1 人脸自动识别系统构成这两个环节的研究独立性很强.由于在很多特定情况下人脸检测与定位的工作比较简单,因此/特征提取与识别0环节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而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心各种复杂情形下的人脸自动识别系统,人脸检测与定位才得到了较多的重视.评价一个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的标准,一个是误识率即将某人错识别为其他人,另一个是虚警率即将其他人识别为这个人.这二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所以在实际问题中往往需要进行某种折衷.如,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登录系统中,必须要求虚警率要尽可能低,而误识率则可以高一些,这样只是增加合法用户的等录时间,并不会降低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特征提取与识别环节,但是对于人脸检测与定位,我们一般则要求误识率要尽可能低,因为这样才可以保证所要识别的人不会在这一步就丢失.收稿日期:1999-03-15;修订日期:1999-07-06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No.69775009)资助课题第4期2000年4月电 子 学 报ACTA ELECTRONICA SINICA Vol.28 No.4April 2000常用的人脸识别实验库以美国军方的FERET库[57]最为权威,它包括多人种、多年龄段、各种表情变化、光照变化、姿态变化的图像,图像的数量和实验人数也非常多,可以充分地验证人脸识别算法.另外如MIT、ORL等库也可以用来验证算法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目前尚没有专门测试人脸检测和定位算法的图像库.3人脸检测与定位方法综述人脸检测的基本思想是用知识或统计的方法对人脸建模,比较所有可能的待检测区域与人脸模型的匹配度,从而得到可能存在人脸的区域.其方法大致可分为基于统计和基于知识两类.前者将人脸图像视为一个高维向量,从而将人脸检测问题转化为高维空间中分布信号的检测问题;而后者则利用人的知识建立若干规则,从而将人脸检测问题转化为假设/验证问题.311基于统计的人脸检测方法(1)事例学习.将人脸检测视为区分非人脸样本与人脸样本的两类模式分类问题,通过对人脸样本集和非人脸样本集进行学习以产生分类器.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人工神经网络[4~7].(2)子空间方法.Pentland等将KL变换引入了人脸检测[8,9],在人脸识别中利用的是主元子空间(特征验),而人脸检测利用的是次元子空间(特征脸空间的补空间).用待检测区域在次元子空间上的投影能量,也即待检测区域到特征脸子空间的距离做为检测统计量,距离越小,表明越像人脸.子空间方法的特点在于简便易行,但由于没有利用反例样本信息,对与人脸类似的物体辨别能力不足.(3)空间匹配滤波器方法[10].包括各种模板匹配方法、合成辨别函数方法等.312基于知识建模的人脸检测方法(1)器官分布规则:虽然人脸在外观上变化很大,但遵循一些几乎是普遍适用的规则,如五官的空间位置分布大致符合-三停五眼.等,检测图像中是否有人脸即是测试该图像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些规则的图像块.这种方法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上到下0,其中最为简单有效的是Yang等人提出的Mosaic方法[11],它给出了基于人脸区域灰度分布的规则,依据这些规则对图像从粗分辨率到高分辨率进行筛选,以样本满足这些规则的程度做为检测的判据.类似的工作还有[13,14].另一种思路则是从下至上,先直接检测几个器官可能分布的位置,然后将这些位置点分别组合,用器官分布的几何关系准则进行筛选,找到可能存在的人脸[14].(2)轮廓规则:人脸的轮廓可以简单地看成一个近似椭圆,而人脸检测可以通过椭圆检测来完成[3].Goyindaraju提出认知模型方法,将人脸建模为两条直线(左右两侧面颊)和上下两个弧(头部和下巴),通过修正Hough变换来检测直线和弧[15].近期Tankus利用凸检测的方法进行人脸检测[16].(3)颜色、纹理规则:同民族人的面部肤色在颜色空间中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颜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人脸同大部分背景区分开来.Lee等设计了肤色模型表征人脸颜色,利用感光模型进行复杂背景下人脸及器官的检测与分割[17]. Dai利用了SGLD(空间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图信息做为特征进行低分辨率的人脸检测[18].Saber等则将颜色、形状等结合在一起来进行人脸检测[19].(4)运动规则:通常相对背景人总是在运动的,利用运动信息可以简单有效的将人从任意复杂背景中分割出来.其中包括利用瞬眼、说话等方法的活体人脸检测方法.文献[2,3]对利用运动信息进行头部运动跟踪检测进行了综述和探讨.(5)对称性:人脸具有一定的轴对称性,各器官也具有一定的对称性.Zabrodshky提出连续对称性检测方法[20],检测一个圆形区域的对称性,从而确定是否为人脸;Riesfield提出广义对称变换方法[21]检测局部对称性强的点来进行人脸器官定位.我们则定义方向对称变换[53],分别在不同方向上考察对称性,不仅能够用来寻找强对称点,而且可描述有强对称性物体的形状信息,在进行人脸器官定位时更为有效.4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综述人脸识别本质上是三维塑性物体二维投影图像的匹配问题,它的困难体现在:(1)人脸塑性变形(如表情等)的不确定性;(2)人脸模式的多样性(如胡须、发型、眼镜、化妆等);(3)图像获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光照的强度、光源方向等).识别人脸主要依据人脸上的特征,也就是说依据那些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同一个人则比较稳定的度量.由于人脸变化复杂,因此特征表述和特征提取十分困难.在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之前一般需要做几何归一化和灰度归一化.几何归一化是指根据人脸定位结果将图像中人脸变换到同一位置和同样大小,灰度归一化是指对图像进行光照补偿等处理,光照补偿能够一定程度地克服光照变化的影响而提高识别率[50].关于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的方法可概述如下:411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人脸由眼睛、鼻子、嘴巴、下巴等部件构成,正因为这些部件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上的各种差异才使得世界上每个人脸千差万别,因此对这些部件的形状和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以做为人脸识别的重要特征.几何特征最早是用于人脸侧面轮廓的描述与识别,首先根据侧面轮廓曲线确定若干显著点,并由这些显著点导出一组用于识别的特征度量如距离、角度等.Jia[22]等由正面灰度图中线附近的积分投影模拟侧面轮廓图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方法.采用几何特征进行正面人脸识别一般是通过提取人眼、口、鼻等重要特征点的位置和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几何形状作为分类特征[23,24],但Roder对几何特征提取的精确性进行了实验性的研究,结果不容乐观[25].可变形模板法[26,27,28]可以视为几何特征方法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思想是:设计一个参数可调的器官模型(即可变形模板,如图2所示),定义一个能量函数,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能量函数最小化,此时的模型参数即做为该器官的几何特征.这种方法思想很好,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能量函数中各种代价的加权系数只能由经验确定,难以推广;二是能量函数优103第4期周杰:人脸自动识别方法综述化过程十分耗时,难以实际应用.图2 (a)可变形模板法的眼模型;(b)可变形模板法的嘴模型基于参数的人脸表示可以实现对人脸显著特征的一个高效描述,但它需要大量的前处理和精细的参数选择.同时,采用一般几何特征只描述了部件的基本形状与结构关系,忽略了局部细微特征,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更适合于做粗分类,而且目前已有的特征点检测技术在精确率上还远不能满足要求,计算量也较大.412 基于特征脸的方法Turk 和Pentland 提出特征脸的方法,它根据一组人脸训练图像构造主元子空间,由于主元具有脸的形状,也称为特征脸(如图3所示).识别时将测试图像投影到主元子空间上,得到一组投影系数,和各个已知人的人脸图像比较进行识别.在[8,9]中Pentland 等报告了相当好的结果,在200个人的3000幅图像中得到95%的正确识别率,在FERE T 数据库上对150幅正面人脸象只有一个误识别.但系统在进行特征脸方法之前需要作大量预处理工作如归一化等.图3 Pentland 得到的特征脸(主特征向量)在传统特征脸的基础上,研究者注意到特征值大的特征向量(即特征脸)并不一定是分类性能好的方向,据此发展了多种特征(子空间)选择方法,如Peng 的双子空间方法[30]、Weng 的线性歧义分析方法[31]、Belhumeur 的FisherFace 方法[32]等.事实上,特征脸方法是一种显式主元分析人脸建模,一些线性自联想、线性压缩型BP 网则为隐式的主元分析方法,它们都是把人脸表示为一些向量的加权和,这些向量是训练集叉积阵的主特征向量,Valentin 对此作了详细讨论[33].总之,特征脸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实用的基于变换系数特征的算法,但由于它在本质上依赖于训练集和测试集图像的灰度相关性,而且要求测试图像与训练集比较像,所以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图4 Atick 的局部特征分析方法413 局部特征方法主元子空间的表示是紧凑的,特征维数大大降低,但它是非局部化的,其核函数的支集扩展在整个坐标空间中,同时它是非拓扑的,某个轴投影后临近的点与原图像空间中点的临近性没有任何关系,而局部性和拓扑性对模式分析和分割是理想的特性,似乎这更符合神经信息处理的机制,因此寻找具有这种特性的表达十分重要.基于这种考虑,Atick 提出基于局部特征的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44](如图4所示).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构成了FaceIt 人脸识别软件的基础.414 基于弹性模型的方法Lades 等人针对畸变不变性的物体识别提出了动态链接模型(DLA),将物体用稀疏图形来描述(见图5),其顶点用局部能量谱的多尺度描述来标记,边则表示拓扑连接关系并用几何距离来标记,然后应用塑性图形匹配技术来寻找最近的已知图形[34,35].Wiscott 等人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用FE RE T 图像库做实验,用300幅人脸图像和另外300幅图像作比较,准确率达到9713%[36,37].此方法的缺点是计算量非常巨大.图5 人脸识别的动态连接匹配方法Nastar 将人脸图像(Ñ)(x ,y )建模为可变形的3D 网格表面(x ,y ,I (x ,y ))(如图6所示),从而将人脸匹配问题转化为可变形曲面的弹性匹配问题[45,46].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曲面变形,并根据变形的情况判断两张图片是否为同一个人.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将空间(x ,y )和灰度I (x ,y )放在了一个3D 空间中同时考虑,实验表明识别结果明显优于特征脸方法.Lanitis 等提出灵活表现模型方法[47,48],通过自动定位人脸的显著特征点将人脸编码为83个模型参数,并利用辨别分析的方法进行基于形状信息的人脸识别.415 神经网络方法目前神经网络方法在人脸识别中的研究方兴未艾.Valentin 提出一种方法,首先提取人脸的50个主元,然后用自104电 子 学 报2000年图6Nastar的可变形曲面方法相关神经网络将它映射到5维空间中,再用一个普通的多层感知器进行判别,对一些简单的测试图像效果较好[33];Intrator 等提出了一种混合型神经网络来进行人脸识别,其中非监督神经网络用于特征提取,而监督神经网络用于分类[39].Lee等将人脸的特点用六条规则描述,然后根据这六条规则进行五官的定位,将五官之间的几何距离输入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识别,效果较一般的基于欧氏距离的方法有较大改善[40]; Laurence等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人脸识别,由于卷积神经网络中集成了相邻像素之间的相关性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图像平移、旋转和局部变形的不变性,因此得到非常理想的识别结果[41];Lin等提出了基于概率决策的神经网络方法(PDBNN),其主要思想是采用虚拟(正反例)样本进行强化和反强化学习,从而得到较为理想的概率估计结果,并采用模块化的网络结构(OC ON)加快网络的学习.这种方法在人脸检测、人脸定位和人脸识别的各个步骤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7];其它研究还有:Dai等提出用Hopfield网络进行低分辨率人脸联想与识别[42];Gutta等提出将RB F与树型分类器结合起来进行人脸识别的混合分类器模型[43];Phillips等人将Matching Pursui t滤波器用于人脸识别[59];我们则采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支撑向量机进行人脸分类[54].神经网络方法在人脸识别上的应用比起前述几类方法来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对人脸识别的许多规律或规则进行显性的描述是相当困难的,而神经网络方法则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对这些规律和规则的隐性表达,它的适应性更强,一般也比较容易实现.416其他方法B runelli等对模板匹配方法作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尺度、光照、旋转角度等各种条件稳定的情况下,模板匹配的效果优于其他方法[23],但它对光照、旋转和表情变化比较敏感,影响了它的直接使用.Goudail等人采用局部自相关性作为人脸识别的判断依据,它具有平移不变性,在脸部表情变化时比较稳定[49].在最近的一些工作中,Benarie等提出VFR的表示框架并将它用于人脸识别的工作中[57],Lam等人研究了不同视点下的人脸匹配和识别问题[58],Vetter等人讨论了由单幅人脸图像生成其他视点的人脸图像的可能性[55],Mirhosseini等则探讨了多种信息融合的人脸识别方法[38].5总结与展望以下我们分别针对两个环节进行总结和展望:(1)人脸检测与定位:由于人脸模式的多样性和图像获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人脸在图像空间中的分布非常复杂,建立人脸在高维图像空间中的精确分布模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建立一个统计可靠的估计不仅需要大量的正例样本,而且需要充分多数量的有效反例样本.目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是反例样本的产生和利用问题,这也是最终提高人脸检测正确率的必然道路.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对检测环境进行合理的假定(比如运动、颜色等),从而简化问题,提高系统实用性能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不难预见,知识与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2)特征提取与识别:与刚体不同,人脸是塑性变形体,更适合用弹性模型来描述.因此,任何基于刚体特性的特征抽取方法都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其次,人脸识别被认为是人类视觉中独特的过程,因此对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是很有帮助的.可以预见,在人类视觉和非刚体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找到抽取和描述人脸特征的最终解决方案.另外,无论对于检测定位还是识别,如何将能够获得的各种信息最大限度、有机地集成起来加以利用,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而且也是有效提高人脸识别系统效率的手段.参考文献[1]J.D.Woodward.Proceedings of IEEE,1997,85:1480~1492[2] A.Samal,P.A.Iyengar.Pattern Recogni ti on,1992,25:65~77[3]R.Chellappa et al.Procedings of IEEE,1995,83:705~740[4]K.Sung and T.Poggio.CVPR.95:398~406[5]K.Sung,T.Poggio.IEEE Trans.PA MI,1998,20:39~51[6]H.A.Rowley et al.IEEE Trans.PA M I,1998,20:23~38[7]S.Lin,S.Y.Kung,et al.IEEE Trans.NN,1997,8:114~132[8] B.Moghaddam,A.Pentland.IEEE Trans.PA M I,1997,19:696~710[9]M.A.Turk,A.P.Pentl and.CVPR.91:586~591[10]R.Brunelli,T.Poggio.Pattern Recognition,1997,30:751~768[11]G.Z.Yang et al.Pattern Recognition,1994,27:53~63[12] C.C.Lin,W.C.Lin.Pattern Recogni ti on,1996,29:2079~2101[13]S.H.Jeng e t al.Pattern Recogni ti on,1998,3:273~282[14]K.C.Yow et al.Image and Vi sion Computing,1997,15:713~735[15]puter Vi sion,1996,19:129~146[16] A.Tankus et al.PR Le tters,1997,18:913~922[17] C.H.Lee et al.Pattern Recognition,1996,29:1877~1899[18]Y.Dai and Y.Nakano.Pattern Recogni ti on,1996,29:1007~1017[19] E.Saber et al.Pattern Recogni ti on Letters,1998,19:669~680[20]H.Zabrodsky e t al.IEEE Trans.PAMI,1995,17:1154~1166[21] D.Reisfeld et puter Vision,1995,14:119~130[22]X.Jia,MS.IEEE Trans P AMI,1995,17:1167~1176[23]R.Brunelli,T.Poggio.IEEE Trans.PAMI,1993,15:1042~1052[24]I.J.Cox,J.Ghosn,P.N.Yi anilos.CVPR.96:209~216[25]N.Roder,X.Li.Patter Recogni ti on,1996,29:143~157[26] A.L.Yuille.J.Cogniti ve Neuroscience,1989,3:59~70[27] m,H.Yan.Pattern Recognition,1995,29:771~779[28]J.Ydeng,i.Pattern recognition,1997,30:403~419[29] A.Pentland et al.Proc.CV PR.94:84~91[30]H.Peng,D.Electronics Letters,1997,33:283~284[31] D.L.Swets and J.Weng.IEEE Trans.PA M I,1996,18:831~836[32]P.N.Belhumeur et al.IEEE Trans.PAMI,1997,19:711~720105第4期周杰:人脸自动识别方法综述[33] D.Valentin et al.Pattern Rec ogni tion,1994,27:1209~1230[34]des e t al.IEEE puter,1993,42:300~311[35]J.Zhang e t al.Proc.IEEE,1997,85:1423~1435[36]L.Wis kott.Pattern Recognition,1997,30:837~846[37]L.Wis kott et al.IEEE Trans.PAMI,1997,19:775~779[38] A.R.M irhoss ei 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 tanding,1998,71:213~230[39]N.Intrator,D.Reis feld,Y.Yes hurun.PR Letters,1996,17:67~76[40]S.Y.Lee et al.Pattern Recognition,1996,29:1863~1876[41]wrence et al.IEEE Trans.NN,1997,8:98~113[42]Y.Dai,Y.Nakano.Pattern Recognition,1998,31:159~167[43]S.Gutta,H.Wechs ler.Pattern Recogni tion,1997,30:539~553[44]P.S.Penev,work Co mputati on&Neural Net work,1996,7:477~490[45] C.Nas tar et 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 tanding,1997,65:179~191[46] B.Moghaddam et al.CVPR,1996[47] ni tis et al.Image&Visi on Computing,1995,13:393~401[48] ni tis et al.IEEE Trans.PAMI,1997,19:743~756[49] F.Goudail et al.IEEE Trans.PAMI,1996,18:1024~1028[50]Y.Adi ni et al.IEEE Trans.PA MI,1997,19:721~732[51]M.Golfarelli et al.IEEE Trans.P AMI,1997,19:786~796[52]K.S.Yoon et al.Pattern Recogniti on,1998,3:283~293[53]J.Zhou et al.Proceedings of SPIE,1998,3545:321~324[54] C.Y.Lu et al.ICNNB,1998,645~648[55]puter Vi sion,1998,28:103~116[56]P.J.Phillips et al.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1998,16:295~306[57]J.Benarie,D.Nandy.IEEE Trans.PAMI,1998,20:449~457[58] m,H.Yan.IEEE Trans.PA MI,1998,20:673~686[59]P.J.Phillips.IEEE Trans.Image Process ing,1998,7:1150~1164周杰1968年出生,博士.现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上接第101页)[51] B.H B rtgen and P.B B ttgen.Frac tal approach to lo w rate video coding.In B.G.Haskell and H.-M.Hang,editors,Vis ual Communications andImage Processing c93,SPIE Proceedi ngs,Bos ton,MA,USA,November,1993,2094:120~131[52]Nicholls,J.A.,and Monro,D.M.Adaptive fractal video.N ATO ASIConfere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frac tal technol ogies,1995[53]Monro,D.M.and Nicholls,J.A..Low bit rate colour fractal video,Proc.IEEE ICIP,1995,3:264~267[54]Nicholls,J.A.and Monro,D.M..Scalable video by s of tware.Proc.IEEE ICASSP,1996,4:2005~2008[55]Chang-Su Kim,Rin-Chul Ki m and Sang-Uk Lee.Fractal coding of videosequence using circ ular prediction mapping and nonc ontractive inter-fra me mapping.IEEE Trans.on Image Processing,April1998,7(4):601~604[56]Monro and Frank Dudbridge.Rendering algorithms for determinis ticfractals.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January,1995,32~41[57]Roger.J.Clarke.Di gi tal Compres sion of still i mages and video.Aca-de mic Press Li mited,1995[58]Raittinen,H.,Kas ki,K..Critical revie w of fractal i mage compres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 odern Physics C[Physics and Computers],1995,6(1):66~47[59]Y.Fis her,T.P.Shen,and D.Rogovi parison of fractal methodsw i th discre te cosi ne trans form(D CT)and wavelets.In S.-S.Chen,ed-itor,Neural and Stoc hastic M ethods i 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 ngÓ,SPIE Proceedings,San Diego,CA,USA,J uly1994,2304:132~143106电子学报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