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 “实践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并试图发展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通过实践来获取和发展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这一思想开创了实践观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真理是通过对理念的思索获得的,而这种思索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出的。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幸福和真理。

在中国哲学中,实践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儒家强调实践是达到仁德境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实践个人的道德品质。

佛家和道家也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身心修持和内观实践来实现解脱和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不可忽视。

马克思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对于当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实践来进行实验和观察,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和结论。

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和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马克思实践观还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实践观强调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决策的权利,对于民主政治的构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实践观,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实践观还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强调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中,通过实践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话题。

马克思实践观不仅对于认识论和哲学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为当代科学研究、社会政治和问题解决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属于人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关键性理论基础。

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

在推崇德性论的时,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叩开了实践的大门。

苏格拉底强调,要想生活往好的方向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善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理想和教育思想当中。

到了法律篇,柏拉图开始注重研究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和他的社会阶层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于是他的理论便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的伦理学、政治学。

在实践科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

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每一个哲学范畴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实践范畴也是如此。

实践范畴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这一概念只是被视为一个常识性概念,尚未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近代早期的实践思想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手段这是由科学认识的任务所决定的。

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说,进行认识的目的就是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只是对自然作出简单直观的反映。

康德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从对人的本质入手的。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

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

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

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

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情。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摘要: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贱的创制活动之间,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

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活动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把实践仅仅限定于道德实践,并将其推向独立于且高于理论思辨的彼岸。

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内涵,进而把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概念的本质,开创了一种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基本内容、囊括一切人类活动的广义的实践哲学。

关键词:伦理—政治实践;道德实践;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实践哲学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实践在西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同道德联系起来,不过其实践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并不仅仅限于道德实践。

深入理解亚氏实践概念的内涵,需要首先从他对人类知识的分类谈起。

亚氏把人类活动分成三类,即思辨(theoria)、实践(praxis)和创制(poiesis)。

相应地,人类拥有三类科学(或知识),即思辨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

关于三种科学的地位问题,亚氏认为,思辨科学地位最高,创制科学地位最低,实践科学则居于二者之间。

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亚氏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即“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智慧”。

在思辨活动中,追求真理本身即是目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并且追求真理的活动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他人和外界自然无关。

与此相反,创制活动的目的不在自身之中,而在它产生的对象或结果上,并且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按照上面的衡量标准,思辨科学高于创制科学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在思辨科学内部,研究那“既不运动又不可分离的东西”的第一哲学或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如物理学和数学更为可贵。

“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更受重视。

”概而言之,在亚氏看来,越是远离经验缺乏实用的知识,越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地位,因而更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的超越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的超越


亚 里 士 多 德 主 义 与 康 德 主 义 的 实践 思 想 及 其
局 限
作为一种哲学范畴 , “ 实践 ” 概念 肇始 于亚 里士 多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O 1 一O 8 [ 作者简介] 夏庆波 ( 1 9 7 2 一) , 安徽肥 东人 ,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 学院副教授 , 南京 大学哲学 系博士后流 动站博士 , 主 要 从
体” , 亦非康德式的“ 自我 ” , 而是 来 自于 人 类 的 对 象 性 活 动 。 以这 种 实 践 观 为 基 础 , 马 克 思 主 义 重 构 了 人 类 社 会 的 本 体 性 存
在, 创 建 了真 正 的 实践 哲 学 。这 种 实 践 哲 学 扬 弃 了人 与 世 界 之 间 的 二 元 对 立 , 克服 了传统本体 论哲 学( 亚 里 士 多 德 主 义 与 康 德 主义) 所 造 成 的 客体 与 主体 、 共 同体 与 自我 之 间对 立 的 理 论 弊 端 , 从 而 能 为 两 者 的 当代 传 人 社 群 主 义 与 自 由 主 义 之 间 自上 个 世 纪 晚 近 以 来悬 而 未 决 的 论 争 提 供 一 种 可 能 的解 决 方 案 。
分 中的谋算 或实践 的部 分 , 用亚 里士多 德 的术 语就是 ‘ 实践 的智慧 ’ 或‘ 智虑 ’ o  ̄ [ 2 1 1 2 5 这意味着 , 只有在实践哲
学的视野 中才有 可能 理解上 述政 治哲学论 题 。然 而 , 社群 主义与 自由主义都是以一种非实践哲学 的方式来 研究政治—— 实践哲 学 问题 , 这使得 解决个 人 与整体
士多德主义客体形而上学与康德主义 主体 形而上学 的
历 史性超越 , 能 够克服 传统本 体论 哲学及 其 当代传人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并尝试揭示其与马克思实践思想之间的潜在关联。

作为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的理解,尤其是在其伦理学、政治学以及形而上学中的阐述,为后世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不仅重塑了我们对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首先回顾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涵,包括其在伦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在形而上学中的基础地位。

随后,我们将转向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分析其在批判传统哲学、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尝试建立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实践概念之间的联系,探讨两者在理论层面的互补性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理解,并揭示其与马克思实践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当代哲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内涵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中的实践概念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实践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与幸福等多个层面。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定义为一种人的特有的活动方式。

与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工匠的技术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是一种理性的、自由的活动。

这种活动以人的内在善为目的,旨在实现人的本质和潜能。

因此,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存在者的活动方式。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实践中的理性因素。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智慧和德性的体现。

在实践中,人通过运用理性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种理性的运用不仅使人类能够超越感官的限制,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智慧,也使人类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与人的自由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论实践哲学的三次变革——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马克思

论实践哲学的三次变革——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马克思

深入探究他 的实践哲学在西方哲学史 中的地位 , 以及他的实践哲学的革命性 的真正体现 即如 何 正 确克 服西 方传 统哲 学 中实践 哲学存 在 的问题 。然 而 , 这种 类 似 研究 在 我 国的 马克 思 主 义 研究中是缺位的。而现代西方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 , 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西方伦理 学 中对 立 的两 条基本 路 线 , 而伦理 学都 是 他们 各 自实 践 哲 学 的核 心 , 那么 , 把 马 克思 的实 践 哲 学 放 到这两 条 基本路 线 中予 以理 解显 然可 以更 确切 地把 握到 马克 思实 践哲 学 的革命 意义 。况 且, 康 德哲 学也 在哲 学 史 上 被认 为 是 “ 哥 白尼 的 革命 ” , 马 克 思 的哲 学 也 是哲 学史 上 的革 命 。 更 确切 地说 , 这 三者 的实 践哲 学是 西方 实 践哲学 的三次 翻转 。故 而 , 要 正确 理解 马克 思 的实 践 哲学 , 使其 处 于这个 西方 哲学 的传 统 中也 就是必 然 的选 择 , 也 只有 在这 种视 域 中方与实践知识
亚里 士多 德是哲 学史 上第 一次将 实 践这 个概 念 引 入哲 学 中 , 作 为哲 学 概 念来 使 用 。亚 里 士 多德 注意 到 , 由于实践 的知识 涉 及 到人 的选 择 和意 愿 的 问题 ( 即 后世 哲 学 中 自由意志 ) , 它 定 与 自然 的知识不 同 , 它们 的对象 也不 可能 相 同 。他首 次将 知识 分 为理论 的 、 实 践 的和创 制
亚里 士多德 是西 方第 一次 明确提 出实 践知 识 的 哲人 , 也 是 马 克 思称 之 为 古代 世 界 最 伟 大 的哲 学家 , 而他 的实 践哲 学发 展 到 近 代被 认 为 是 中断 的 ( 当然 , 这种 理 解 存 在 很 大 的局 限性 , 即近代 哲学 的认 识论 标 签 ) 。直到 康德 才 真正 恢 复 了实 践哲 学 的地 位 。 马克 思 实践 哲 学 的诞 生 必然 与西 方 这个 实践哲 学 的传 统不 可分 离 。我们 认 为 , 要 真正 理解 马克 思 的实践哲 学 , 必 须

浅析马克思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实践观

浅析马克思实践观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首要而重要的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性的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一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和对现实实践活动的思考,我想就马克思的实践观浅谈我的体会,不妥之处,请指正。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社会发展人本文力图回到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梳理总结马克思的思想,努力做到全面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从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

以其观点为指导,以科学的视角为导向,帮助我们更透彻的看待实践中的人,了解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体悟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马克思对实践观的继承与批判(一)古希腊时期的实践观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实践”这一概念最初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对实践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后的许多哲学家都把实践当成是自己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

首先,我们在毕泰戈拉的学说里发现也存在着实践哲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的准备。

但是毕泰戈拉基本上的确具有“道德的本体是普遍”这一思想,“便是在这个意义之下,毕泰戈拉的实践哲学的思辨成分,正在于道德理念应该实现为这个盟会”。

在黑格尔看来,实践便是道德意义上的实践。

到了柏拉图这里,他区分了实践(国家公民在道德上善良和正义的行动)和富有诗意活动(手工艺品生产以及商业),这时的实践还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性感念。

直至亚里士多德这里,他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创制活动。

初步划分了作为生产劳动的活动(创制)和作为伦理、政治行动的活动(实践),指出人们为追求自由和至善的价值观而实践着。

他站在总体性的角度,认为人类活动基于“至善”,每一种行为都是实践。

他的实践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使得实践成为一个分析和反思人类生命活动的范畴。

(二)近代西方的实践观英国唯名论者罗吉尔・培根用实验的实践来证明知识的真理性,后被唯物主义者弗兰西斯・培根等人继承发展将实践局限于科学实验。

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实践观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们对实践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就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实践观进行深入剖析,从不同学派的角度探讨他们的观点和主张。

1. 古代哲学中的实践观在古代哲学中,实践观已经被一些学派提及。

例如,中国的儒家学派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倡“学以致用”。

儒家注重人们对社会的实际行动和实践,认为通过实践可以培养人的德性和智慧。

同样,在古希腊哲学中,众多哲学家也对实践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2. 康德的实践观康德是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德国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他在实践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康德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他将实践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理性实践,另一种是实际的经验实践。

康德的实践观对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黑格尔的实践观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与世界进行互动的重要方式。

黑格尔主张实践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体现,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并实现自我完善。

他还提出了“主体-客体”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过程。

4.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费尔巴哈是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德国哲学家,他对实践的理解与马克思有着一定的联系。

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人类解放的关键,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批判和超越现存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5. 哈耶克的实践观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实践观不同于其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哈耶克强调经济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倡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他认为通过实践和自由的竞争,人们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6. 结语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哲学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古代哲学到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哈耶克,各种不同的实践观点使我们对实践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摘要: 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ꎮ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
贱的创制活动之间ꎬ 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ꎮ 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
活动的独立地位ꎬ 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ꎻ 另一方面又把实践仅仅限定于道德实践ꎬ 并将其推向独立于且
第 26 卷第 2 期 2019年 4 月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 26 No. 2 Apr. 2019
“实践” 概念的哲学意蕴
———亚里士多德、 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双修海 肖凤良
( 东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ꎬ 广东东莞 523808)

那 “既不运动又不可分离的东西” 的第一哲学或 神学ꎬ 比其他思辨科学如物理学和数学更为可贵ꎮ “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ꎬ 神学比其他思 辨科学 更 受 重 视ꎮ” [1]121 概 而 言 之ꎬ 在 亚 氏 看 来ꎬ 越是远离经验缺乏实用的知识ꎬ 越具有更高的智 慧和地位ꎬ 因而更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ꎮ
在亚氏看来ꎬ “ 实践” 有两种ꎬ 即伦理实践 和政治实践ꎮ 在 «政治学» 中ꎬ 亚氏把 “ 实践智 慧” 等同于 “ 明智” ( 吴寿彭的中译本 « 政治 学» 将其译为 “明哲端谨”)ꎬ 并将其作为唯一适 用于统治者和政治家的德性ꎮ 这样ꎬ 实践智慧或 明智便主要体现在国家事务上ꎮ 亚氏谈道: “ 全 体公民不必都是善人ꎬ 其中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是 否应为善人? 我们当说到一个优良的执政就称他 为善人ꎬ 称他为明哲端谨 ( 即明智ꎬ 下同———引 注) 的人ꎬ 又说作为一个政治家ꎬ 他应该明哲端 谨ꎮ” [3]127 此外ꎬ 亚氏还进一步指出ꎬ 统治者应该 具备的德行与被统治者截然不同ꎬ “ ‘ 明哲’ ( 指 明智———引注) 是统治者所应专备的品德ꎬ 被统 治者所应专备的品德则为 ‘ 信从’ ” ꎮ[3]128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理论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思想更是贯穿了其哲学思想的始终,自古以来讲实践的有很多,但马克思有其实践哲学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实践哲学的传统,它那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没有分开的,到了近代培根开创了技术实践的传统,对实践的理解变成了科学技术的实践观。

康德把自由与必然作为他划分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的依据,但他从人的有限的认识出发去认识无限还是没有脱离理论理性的思维,从而导致他的哲学处处分裂,黑格尔用辩证法去解决康德的分裂问题,这一点也被马克思所批判的继承了,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与变革。

标签: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体性一、对实践哲学传统的继承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知识:理论、实践和制作,理论的领域是永恒的、不变的,它的对象是“出于必然而无条件存在的东西”,而实践和制作的对象是可变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归于伦理学与政治学,认为实践本身是目的在自身的行为,实践是人实现善、实现德性的活动,即以正确的行为获得善的活动。

因此,伦理学就是研究人如何在理性的范围内获得自由,实现最高的善和人的幸福的学说。

但是这种善和幸福并不是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使人的行为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的同时更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于是德行成为了获得自由的评判标准,是否准守德行的标准成为了界定一个人是自由还是疯狂的界限,要想使公民成为有德性的人,亚里士多德指出必须通过法律建立制度,使公民懂得立法学,通过习惯培养灵魂,实现灵魂的善,因此这一伦理学目的又需要通过政治学的手段来实现。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实践跟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有关,主要是指人的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它的发生同人的自由决定有关,既不同于沉思的理论活动,也不同于制作的生产劳动。

到了近代康德是按照自由和必然的领域去划分哲学的派别的。

他说:“如果规定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技术地实践的; 如果它是一个自由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道德地实践的……前者属于理论哲学(作为自然的理论),后者就完全单独成为第二部分,即(作为道德理论的)实践哲学”。

马克思实践观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实践观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9-06-11作者简介:林序勇(1998-),男,福建三明人,本科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克思实践观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比较研究林序勇(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现代西方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实践哲学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研究实践哲学的潮流。

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也兴起了对实践哲学的探讨,其主要成果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

有学者认为,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可能是哲学的出路所在[1],因而对实践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做一个比较,有助于梳理实践哲学的发展进路并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把握二者实践观的内涵和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思想源起及内涵1.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实践哲学的实际开创者,他对实践的理解与改造奠定了实践哲学此后两千余年的发展路向。

而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已经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提及或探讨“实践”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仅限于日常范式的使用,没有脱离常识的概念框架。

所以此时的实践主要是指主体的最一般的实际行为或行为方式。

与前者不同,亚里士多德所提出来的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特指以实践自身为目的的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

这种具有强烈伦理倾向的实践观实际上最早来源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放弃了以往哲学家对本原的探索而转向对人事的关注,第一次从总体上实现了哲学对人的关怀,这种关怀主要表现在“人应当如何过”的伦理性反思———这种反思成为后来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滥觞。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人要认识自然,首先要在心灵中寻找和认识德性,然后依照德性来规定自然。

所以“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人们心灵中关于德性的知识。

德性在这里特指行善的艺术,即为城邦和公民谋取幸福的技艺。

苏格拉底把德性视为根植于内心且人人内省可识的知识,即所谓“德性即知识”。

在他看来,人们的内心指导人们的实际行为,故人们认识善的知识是其行善的前提,而行善是认识善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践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下是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1. 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目的是实现幸福,而幸福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

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2.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3. 实践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是基于实践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4. 实践是个人发展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他认为,实践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发展个人能力、做出道德正确的决策,实现幸福。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在哲学史的长河中,正义这一概念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的黑格尔、康德和马克思等,都对正义问题有所探讨。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三位哲学家的角度,探讨正义概念的演变和转向。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旨在维护公平和平等,他将正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遍正义,它指的是依法治国,法律必须公正、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另一种则是特殊正义,它指的是针对特定情况为某些人做出的个别正义行为。

普遍正义和特殊正义都要遵循“中庸之道”,即对待不同的人和事,要避免过度和不足的倾向,而是要达到适当的平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和平等。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强调的是个体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关系,用个人的利益来捍卫公平和平等。

与亚里士多德不同,黑格尔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权利,他认为正义必须符合人的历史和社会进程的正义,只有在这样的历史和社会进程中,个人的道德才能被实现和保障。

他认为,人们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一种自我感知的能力,同时也是道德生活的前提。

由此可知,黑格尔的正义观注重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重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认为正义必须能够实现个体的道德权利。

马克思对正义概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正义观旨在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

他认为资本主义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体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历史进程的动态性,认为只有在社会的整体性上实现人类的利益和价值,才能达到真正的正义。

马克思的核心理念在于去除剥削、压迫和失落感的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正义观。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正义概念的演变也显示出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变化。

亚里士多德注重个人和公共利益的平衡,黑格尔关注个人的道德权利和社会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则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历史进程的动态性。

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是两位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探讨了正义的概念和意义。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我们可以看到对正义的理解和看法逐渐转变。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他的《伦理学》中对正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平衡和公正的实现,是追求完善的人类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不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规定,而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们通过实践和经验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他将正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正义,是指法律和法规所规定的公共品德和公共利益的实现;二是特殊正义,是指个人对于他人的义务和责任的履行。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在他的著作《法哲学原理》中探讨了正义的本质和角色。

黑格尔认为,正义是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关键,是个体和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和平衡的体现。

他认为,正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而是法律和制度的体现,是个体和社会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利益,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和平等的社会中,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正义和拥有自己的权利。

马克思是19世纪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正义的概念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正义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他认为,正义不是一个中立和公正的概念,而是一种被统治阶级所操控的工具。

他认为,只有通过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和平等。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对正义的追求始终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对正义的理解和定义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再到19世纪的马克思,不同的哲学家都对正义的本质和实现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本文将从这三位哲学家的角度,探讨正义的转向和演变,从而更好地理解正义这一概念在人类思想中的历史进程。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正义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哲学中。

在他看来,正义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准则,更是一种政治制度的体现。

在他的主要著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正义理论,认为正义是一种中庸的原则,即不偏向极端,而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

他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宪法,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来促进正义的实现。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是政治生活的关键,只有在良好的政治制度下,正义才能得以实现。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对正义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他自己的正义观。

黑格尔认为,正义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他的主要著作《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进化”观,认为正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而不断变化的。

在黑格尔看来,正义的实现需要考虑到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奉行亚里士多德的固化观念,而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正义的理论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对正义理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观点。

马克思认为,正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导致的。

在他主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正,认为正义的实现必然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指人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追求自我完善和理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分为两种形式:理论实践和实践实践。

理论实践是指通过思考、学习、探索等活动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实践实践是指通过行动和实践来实现一定的目标和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实践和实践实践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两者都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重要手段。

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践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态度和追求。

实践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发展人的品德和智慧。

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完善自己。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强调人通过思考、学习和行动来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达到幸福和完善自我的境界。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正义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与道德、法律、政治等密切相关。

在哲学史上,有很多思想家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他们都对正义的本质、意义、原则和实现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中庸的品德,是实现公正的关键。

他将正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面的正义,即一切人的全面平等;另一种是个别正义,是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的平等。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念强调实践性和公平性,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黑格尔则强调正义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是国家权利的表达和实现。

他认为正义不是先验的、永不变化的观念,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塑造、调整和完善的。

黑格尔的正义观念也与其“客观精神”和国家理论密切相关。

马克思认为,正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正义则是受到统治阶级的利益支配,被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三位思想家对正义的看法虽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正义与社会实践相关,且都与政治、法律和道德密切关联。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遵循正义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法治,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的来说,正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理论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正义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

但在当今社会,正义理念的普及和落实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保障社会的安定和稳定,还能够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公民素质,促进国家和人类的发展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和贯彻正义的价值,不断完善正义观念,以实际行动落实正义理念,弘扬正义精神。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正义的转向: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马克思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对正义(justice)有过深入的探讨,但他们的观点存在一些局限性。

马克思则在他的研究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转向,将正义推进到一个更广阔和社会意义上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中庸”(mean)的概念,意味着一个适当的平衡状态。

他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考虑到个人行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正义的目标在于实现公正和平等的分配,但他没有考虑到社会上一些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

他的观点主要关注个人的德性和品德,侧重于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但缺乏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分析。

黑格尔则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提出,正义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变。

他的观点强调有关权利、自由和公正的问题。

他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社会的自由交往和一种共同的规律下。

然而,他对剥削和不平等的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

他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存在有其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冲突可能威胁到正义的实现。

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正义概念,将正义推向了一个更广阔和社会意义上的层面。

他强调对阶级和剥削的分析,将正义视为一种革命性行动。

马克思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打破产生不平等和剥削的那些关系和力量。

他强烈主张彻底的社会变革,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正义与平等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联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被阻碍,人们被迫参加竞争和剥削的游戏,不平等和剥削成为社会不平衡的根源。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才能够真正地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正义是一种革命性的行动,需要通过质的变化来实现。

他主张把正义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种个别的、道德上的行为。

他认为正确的和公正的规划应该建立在社会的整体上,而不是被部分利益所支配。

对马克思而言,正义的实现需要个人对社会和社会对个人的关系之间的新的理解和重新梳理。

总之,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对正义进行了重要的思考,强调了道德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的“实践观”
政法学院周斐斐210417061 我国对实践观的哲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纯以毛泽东思想中的实践观为理论依赖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马克思早期著作为文本依赖的阶段;到现在以整个学术理论为支撑依据的阶段。

从这个变化中,反映出试图从学理上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清楚,就不能绕开伦理学家、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理论。

在哲学上系统地阐述实践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始于他在伦理学中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

亚里士多德认为,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生命活动的行为方式,实践的生命活动明确了人的本质属性,这里有反思人类行为的含义。

人的生命属性的实践活动,在完全的意义上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沉思活动、技艺制作活动和实践的活动。

“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时又译为科学,是指理智把握事物的真实或确定性的活动方式,它所产生的结果是知识。

技艺是指以可制作的事物为题材,其目的在于活动的结果。

生命属性的实践概念是对实践概念的广义理解。

在三者之中,理论的沉思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要,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才呈现了更为积极的状态。

实践的狭义理解是指人对至善的追求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智客观的道德行为方式,它真正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概念。

“伦理学”就是这种“习惯”之学,德性也就是人的灵魂的优良习惯。

可见,实践是指把人自身变好的活动,跟制作是把物品做好的活动明显不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本身即是目的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活动和目的是一致的,是以人自己成为善为目的的活动。

实践就在活动过程中体现着目的,它既包括个体的伦理行为,又包括公共生活的政治行为,体现了人与自我及他人的关系。

作为实践之根据和理想的目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直接就等同于“善”。

实践朝向一个善的目的,而怎样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其途径和手段则是要经过选择的,所以说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包含选择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是从目的在于自身的实践来思考自由的概念,即从行为的完成和本身自足的生活方式来思考人的自由。

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而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就不自由了。

自由的起源不应该在自由的外面去寻找,而只能在寻求、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去寻找。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实践是目的在其自身的活动这个最本质规定的揭示,说明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趋向自由的自我实现过程,并在趋向自由的意义上把思辨看作实践的最高形式,展示了实践之于人的自由和幸福的价值和意义,为其后的实践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路径。

其中在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然后分别加以解决就是,这种观点与其恩师柏拉图把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合起来解决不同。

显然,这里面的问题远比单纯的学科划分复杂、深沉得多。

在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走柏拉图路径的人很多,明显走亚里士多德路径的只有康德。

康德是从哲学及其学科分类的角度来谈实践概念的,然后又通过对实践概念的辨析为哲学的分类确定依据。

康德正是在对哲学作出这两种分类和划分之中提出了两种分立的实践概念的理论。

康德指出:“如果规定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技术地实践的;如果它是一个自由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道德地实践的。

又因为理性科学的分类完全是基于对象之间的奇异性,对于这种奇异性的认识是需要不同的原理的,所以前者属于理论哲学(作为自然的理论),后者就完全单独成为第二部分,即(作为道德理论的)实践哲学。

”在这里,康德把实践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自然诸概念基础之上的受因果关系支配的技术性的实践概念;另一种则是建立在自由观念基础之上的受人的善良意志支配的道德性的实践概念。

以技术的实践概念为起点,展开的是理论哲学,是通过知性范畴在物质自然界所显现的现象中展开的,实质上是揭示了建构自然规律的机制,即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机制;以道德性的实践概念为起点展开的是实践哲学,这是人类理性的另一种类型,即“实践理性”,关涉到自由概念的实践理性是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是通过建立伦理规范来追求并实现自身的自由意志。

实践理性是指道德追求的理智性,并进一步揭示这种道德行为的合理性是如何可能的。

实践理性告诉你怎么做,这是一种自由的实践行动;思辨理性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技术行为去把握和利用自然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把康德的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建构行为,用康德的术语可以称之为“立法”,自然诸概念中的立法,即知性为自然立法,这见之于理论;
自由观念中的立法,是对善的追求,见之于行动,是为道德行为立法。

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只把道德性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真正的实践活动,而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道德实践性活动的规范,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道德高于知识。

康德跟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关键性区别就在于:他把神从理论领域请到了实践领域,从而把终极价值从沉思生活转移到了道德生活——限制知识,为信仰腾出地盘。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

马克思没有把实践局限在物质生产,而是包容了交往、革命或社会改造等等一切活动。

马克思关于实践范畴的规定,首先,强调实践的自然物质基础,坚持了唯物主义;其次,强调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性”和“对象化”,坚持辩证法;再次,强调实践对自然和人本身同时进行改造的意义,坚持了文化进化论的历史主义。

关于实践的形式,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多样性,因此实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是基本的实践形式。

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它既体现着人的能动的创造性本质。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和实践是可以替换使用的,实践的本质规定就是对象性的感性活动,最基本内容就是生产,尤指物质生产劳动。

实践概念中包含有道德的内核,实践是对至善的追求,这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被削弱,而是被强化了。

当我们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时,就是指发展生产力,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为人的解放做准备正是对这种“至善”的追求,它构成了对以往实践概念的超越。

在康德那里,自由的概念与自然的概念是对立的,其实也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对立;在马克思这里,自由的概念与自然的概念被统一起来。

在人类现实具体的社会历史形成发展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由此可见,“实践观“与哲学史上各个时期的实践概念有很大不同,实践概念也经历着一个演变的过程。

实践概念的哲学发展经历了从分立到统一和再分立、再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这一过程,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统一的实践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