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幅运动信号感知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

现在的医学技术和健康监测设备越来越先进,相应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人体数据,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状态,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安全。

二、系统设计(一)硬件设计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血压传感器等用于监测身体的各个方面。

这些传感器通过采集人体的生理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2、微控制器:如ATmega32,作为系统的控制中心,负责处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并根据预设的算法进行处理,最终输出监测结果。

3、显示屏:用于展示监测结果,包括体温、心率、血氧、血压等。

4、数据存储设备:如flash存储,可以存储用户的个人身体数据,实现远程监控,后期也可以作为医学数据分析的基础。

(二)软件设计1、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传感器采集的生理信号,采用嵌入式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准确的生理指标数据,如体温、心率、血氧、血压等。

2、数据传输和与PC通信:将处理好的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模块通过WiFi连接网络,将数据传输到包含监测数据的压缩文件包,然后通过系统软件与PC进行通信,保存和分析数据。

3、数据存储:将得到的生理指标保存至云端存储,包括系统硬件进行的数据存储和远程抓取的数据存储,以便使用者随时查看。

4、数据分析:对存储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分析用户健康的状态、预测未来的健康问题并给出预警和建议,帮助用户进行自我监测。

三、系统实现通过以上的系统设计,我们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实时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的生理指标数据,如体温、心率、血氧、血压等。

2、数据处理: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得到准确的生理指标数据。

3、数据存储和传输:将处理好的数据以压缩文件包的形式存储至云端,同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4、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的监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给出健康数据参考,提供用户健康状态的自我监测。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生理参数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生理参数采集系统设计

第23卷 第2期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V ol 123 N o 12 ・94 ・ J OU R N A L O F EL EC T RO N I C M EA S U R EM EN T A N D I N S T RUM EN T 2009年2月本文于2008年4月收到。

3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07010116)资助项目。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生理参数采集系统设计3王 骥1 沈玉利2 林 菁1(1.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湛江524088;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510225)摘 要:针对医院外人员远程监护,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人体动态生理参数采集系统。

系统将传感器网络节点布置于人体相应部位连续采集多种生理信息,直接无线发送到网关,经网关处理后将有价值信息通过CDMA 网络上传因特网送至专家系统,实现远程电子全双向的互诊。

利用所研制系统对受试者距离监测中心30km 外进行心音采集实验,实验结果与客观相符,实验数据误差不大于0.2%。

实验证明,系统稳定地工作在950M HzISM 频段,接收灵敏度-98dBm ,发射功率0.75mW ,数据速率40kbp s ,通信距离2.5km 。

而且较好地满足了实时远程监测的要求。

系统符合人类生活健康质量高要求的趋势,实现了远程医疗资源共享,因此具有特别旺盛生命。

关键词:生理信息采集;远程会诊;无线传感器网络;码分多址中图分类号:TP393.1TP873文献标识码:A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510.4010;520.20Design of collection system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based onwireless sensor net w orksWang Ji 1 Shen Yuli 2 Lin Jing 1(rmation Schoo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China 2.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China )Abstract :A remote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s p roposed for Non 2hospital personnel dynamic monitoring.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sensor nodes are arranged in order to collect a variety of human p hysi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t ransported to sink by wireless directly.The information is processed and t he valuable information is uploaded to Internet t hrough CDMA network ,and sent to t he database and achieve electro nic f ull duplex diagno sis.The developed system is used to collect t he heart sounds of a vol 2unteer t hat is over 30kilometers away.The experimental result is objective.The data error is not more t han 0.2percent.The model experiment shows t hat t he system operates stably at t he operating f requency 950M Hz ISM bands ,receives sensitivity -98dBm ,t ransmit s power 0.75mW ,data rate 40kbp 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istance 2.5km.It satisfies t he real 2time requirement of remote monitoring.The feat ure of system is t he share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is suitable to improve human healt h quality.So it is vital.K eyw ords :p hysiologic information collection ;long 2distance diagnosi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D 2MA1 引 言人体基本生理参数中蕴涵丰富的人体健康状态信息,生理参数的连续动态监测更为了解相关系统的生理、病理状况提供了丰富信息,如动态心电监测(Holter )、动态血压监测(AMB P )等。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人体感应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人体靠近或离开的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安防系统、照明系统、自动门和节能系统等领域。

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是基于红外线技术和雷达技术,通过感应到人体的热量和运动,从而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红外线技术是人体感应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之一、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是红外线辐射,而红外线能够通过透明物质传播。

人体感应传感器通过红外线感应器来检测人体的热量辐射。

红外线感应器通常由一对红外线发射管和接收管组成,发射管发射出红外线,接收管则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

当人体靠近或离开红外线感应器时,发射出的红外线会发生变化,接收到的反射红外线信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体感应传感器通过检测到这些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人体靠近或离开。

另一个常用的技术是雷达技术。

雷达是一种通过发送射频信号并接收反射信号来检测目标的技术。

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利用雷达的原理来检测人体的运动。

它通过发射高频的电磁波向周围环境发送信号,当人体靠近或离开时,人体会对射频信号产生反射。

通过接收反射信号的强度和时间来判断人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可以实现更长的探测距离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人体感应传感器通常还配备有微处理器和相关算法,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微处理器能够对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和解调,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算法则可以对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提取特征并判断是否有人体靠近或离开。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人体感应传感器还可以进行灵敏度和延迟时间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景。

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通过红外线或雷达技术感应到人体的热量或运动,通过感应器接收到的信号判断人体的状态,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这种原理的传感器具有响应快速、用电量低、安装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总结起来,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是基于红外线和雷达技术。

它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或雷达感应器来检测人体的热量和运动,通过对感应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人体的状态,从而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人体知觉与运动的研究

人体知觉与运动的研究

人体知觉与运动的研究人类的运动系统是有机体的一个基本部分,它通过感知和反应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调节人体的姿势和运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人体知觉、运动的神经控制和相关的研究进展,探讨人体这一神奇系统的运作机制。

一、人体知觉人体感知系统是通过感受器来反映环境变化和体内情况,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感知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各种感觉系统,而运动系统正是通过整合这些感知信息进行反应的。

视觉是人类感知系统中最为基本的部分,在人体的视觉系统中,眼球中的视网膜便是感受视觉的器官。

视网膜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经过复杂的神经处理后形成人类所看到的图像。

听觉系统是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将声音转化为脑内电信号,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分辨它们的来源和强度。

触觉系统包括机械感觉、温度感觉和痛觉等多个方面。

触觉系统的感受器包含皮肤、关节和肌肉等组织。

它们散布在机体不同的位置,能够感受到外界机械刺激、冷热变化和痛感等信息。

味觉和嗅觉是生物体依靠感知环境中所存在的化学物质和某些基本生命需求,如食物、水和卫生等方面的感觉系统。

味觉通过舌和口腔中的味蕾进行感知,而嗅觉则是通过鼻子中的嗅觉细胞来实现。

二、人体运动神经控制人体运动系统通过和感知器相互作用,将神经信号传递到肌肉和关节,调节人的姿势与运动。

在人体运动系统中,与设备中的主控程序类似,神经系统将肌肉运动分解为许多基本的步骤,每一步都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所控制的。

神经系统采用类似于“红绿灯”的系统完成这些任务。

每个肌肉和动作步骤都有一个特定的神经元群,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中,这些神经元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以使肌肉精确地制造所需的动作和力。

肌肉的收缩需要依靠神经元的控制,肌肉中的感受器,感知肌肉长度和应力的变化,再通过神经元反馈到大脑和脊髓,从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

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在运动时大量的能量可以被释放,同时,肌肉的收缩也不会导致过度损伤。

微波感应人体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

微波感应人体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

微波感应人体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这里介绍的微波感应控制器和市场上常见的简易型微波感应控制器相比较,因为采用专用的微处理集成电路HT7610A,不但检测灵敏度度高,探测范围宽,而且工作非常可靠,误报率极低,能在-25~+45度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最适和在中、高档防盗报警系统中作人体移动检测传感头使用。

1.工作原理微波感应控制器使用直径9厘米的微型环形天线作微波探测,其天线在轴线方向产生一个椭圆形半径为0~5米(可调)空间微波戒备区,当人体活动时其反射的回波和微波感应控制器发出的原微波场(或频率)相干涉而发生变化,这一变化量经HT7610A进行检测、放大、整形、多重比较以及延时处理后由白色导线输出电压控制信号。

高可靠微波感应控制器内部由环形天线和微波三极管组成一个工作频率为2.4GHz的微波振荡器,环形天线既做发射天线也可接收由人体移动而反射的回波。

内部微波三极管的半导体PN结混频后差拍检出微弱的频移信号(即检测到人体的移动信号),微波专用微处理器HT7610A首先去除幅度太小的干扰信号只将一定强度的探测频移信号转化成宽度不同的等幅脉冲,电路只识别脉冲足够宽的单体信号,如人体、车辆其鉴别电路才被触发,或者两秒内有2~3个窄脉冲,如防范边沿区人走动2~3步,鉴宽电路也被触发,启动延时控制电路工作。

如果是较弱的干扰信号,如小体积的动物,远距离的树木晃动、高频通讯信号、远距离的闪电和家用电器开关时产生的干扰予以排除。

最后输HT7610A鉴别出真正大物体移动信号时,控制电路被触发,输出2秒左右的高电平,并有LED2同步显示,输出方式为电压方式,有输出时为高电平(8伏以上),没有输出时为低电平。

微波专用的微处理器HT7610A的时钟频率为16KH,当初次加电时,系统将闭锁60秒,期间完成微处理器的初始化并建立电场,这时LED闪亮60秒后熄灭,系统自动进入检测状态,当检测到有效信号时,将有2秒信号输出,并由指示灯LED同步点亮。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人体生命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人体生命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人体生命监测系统设计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关注越来越高。

当今,物联网技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

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为人类健康服务提供更多便利,如智能医疗、智能诊断、远程监测等等。

针对日益增长的人群对健康方面的关注和需求,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对人体生命监测系统进行设计,旨在打造一款可用于对人体生命参数进行准确、实时监测的系统,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针对生命监测系统的研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多种应用,其中一些最主要的应用如下:(1)在医疗领域中,人体生命监测系统可用于记录和监测医疗人员和病人的生命体征,有助于实现临床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医疗健康水平。

(2)人体生命监测系统可为身体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远程监护服务,通过远程监控生命状态,有效保障人群的健康安全。

(3)人体生命监测系统的应用可以拓展到各种身体劳动的工作环境,如高海拔、高温、高蒸汽等极端环境中的工作人员。

这些人员的生命体征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生命监测系统可以及时监测生命体征,保障其安全。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人体生命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对人体生命参数的实时监测,并能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和远程传输。

本文将涉及到以下内容:(1)人体生命监测系统的研究和现状分析。

对人体生命监测系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主流技术进行分析,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要设计一款满足实际需求的人体生命监测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所选用的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硬件设备以及相应的通讯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方法。

(3)通过硬件设备、应用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等多个方面来实现系统的有效性。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人体感应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人体活动的电子设备,它可以通过人体的热量和运动来实现对环境的感应和控制。

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红外线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红外线技术。

人体感应传感器中常用的红外线技术是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来实现的。

红外线传感器可以感知人体散发的红外线热量,当有人或动物经过时,其散发的热量会被红外线传感器所感知,并产生相应的信号。

这样,人体感应传感器就可以通过检测到的红外线信号来判断是否有人体活动,从而实现对照明、门窗等设备的自动控制。

其次,微波雷达技术也是人体感应传感器常用的工作原理之一。

微波雷达传感器可以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被物体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

当有人或物体进入微波雷达的感应范围时,它们会对微波信号产生反射,微波雷达传感器就可以通过检测到的反射信号来判断是否有人体活动,从而实现对设备的自动控制。

在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中,红外线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传感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红外线信号和微波信号的分析和处理,人体感应传感器可以有效地识别人体活动,并对环境进行智能化控制。

除了红外线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人体感应传感器还可以采用超声波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等其他原理。

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发射超声波信号,当有人或物体进入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时,超声波信号会被反射回来,传感器就可以通过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来判断是否有人体活动。

图像识别技术则是通过摄像头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图像识别,从而实现对人体活动的感知和控制。

总的来说,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红外线技术、微波雷达技术、超声波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体感应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安防监控、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和安全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也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拓展,为智能化生活和智能化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

人体下肢运动力学分析与建模

人体下肢运动力学分析与建模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绪论
从古至今,因为战争、工伤、疾病、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而产生的下 肢截肢者随着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而迅速增加。一项调查显示仅美国每年就大 约有 11 万人失去下肢,而我国目前下肢残疾者更是高达 600 万人,其中下肢截肢 者约 137 万多人[1]。这些下肢截肢者由于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行走, 生活难以自理,被安置在一些脱离社会的特定角落,致使他们在身体心理都充满 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但是现在医疗水平还不能使肢体再生,为这些截肢者安 装人工假肢就成了恢复其一些日常活动的唯一手段。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假肢要具有很好的装饰性, 而且对其运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下肢假肢通过检测穿戴者的运动状态, 来控制假肢运动,从而提高步态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安全性。现代运动生物力学 对人体腿部运动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在机器人和假肢研究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把生物力学同体育科学理论研究相结合条件日趋成熟, 运动生物力学逐渐形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内容是人体运 动中的机械运动规律,以生物学和力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人体从事各种活动、运 动和劳动的动作技术,使复杂的人体动作技术奠基于最基本的生物学和力学规律 之上,并以数学、力学、生物学以及动作技术原理的形式加以定量描述。随着计 算机、传感器、测速器、高速摄影、测力台和电子解析系统技术的应用,使准确 地测量与分析人体运动的参数成为现实,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生物学、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则为它建立了坚实的 理论基础。人体运动、活动和劳动中的各种动作技术,可以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进 行测试研究,提高动作技术效率,提高运动技术水平[2]。 本论文依据获取的下肢的运动力学信息,通过建立人体下肢动力学模型和进 行运动力学分析,研究表面肌电信号与运动参数,关节力矩相互之间的关系,从 而对下肢运动进行建模。为深入地研究假肢的设计和控制建立基础,使假肢的运 动自然协调,快速灵活。为国内下肢假肢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缩小和国外智能 假肢发展水平的差距,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康复医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STM32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基于STM32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基于STM32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STM32的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是一种能够实时监测人体脉搏并将数据传输到手机或电脑的设备。

它能够帮助人们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这个系统中,STM32是一种微控制器,它能够控制和处理系统的各个部分。

该系统由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显示模块组成。

首先,传感器用于检测人体脉搏信号。

传感器通常采用光电传感器,它能够测量血液通过皮肤的光强度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然后,信号处理模块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滤波。

这是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并去除噪声干扰。

STM32微控制器负责控制信号处理模块的运行并协调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

接下来,数据传输模块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手机或电脑。

这可以通过蓝牙或Wi-Fi技术实现。

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查看自己的脉搏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记录。

最后,显示模块可以将数据以图表或数字的形式显示在设备上,方便用户进行实时观察和分析。

这种基于STM32的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可以准确地检测人体脉搏信号。

其次,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可以实时监测脉搏并及时传输数据。

此外,它还具有便携性和易用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

总之,基于STM32的人体脉搏无线监测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健康监测设备。

它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脉搏数据,还能够帮助人们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相信在未来,这种系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1.红外技术:人体感应传感器利用人体产生的热量来进行感应。

它通过使用红外线传感器(PIR)来检测人体的热辐射。

PIR是一种能够感知红外线辐射的传感器。

当人体进入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时,人体会辐射出红外线热辐射,PIR传感器就能够检测到这些红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当红外信号超过阈值时,人体感应传感器会产生触发信号,从而触发设备的工作。

2.微波技术:人体感应传感器还可以利用微波技术进行感应。

它通过使用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来检测人体的运动。

微波发射器会产生连续的微波信号,而接收器则会接收并分析这些微波信号是否被人体散射或吸收。

当人体进入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时,人体会散射部分微波信号,从而改变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强度。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微波信号强度的变化,人体感应传感器能够判断人体的存在和活动,并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人体感应传感器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快速、准确、无需接触和节能的特点。

通过感知人体的存在和活动来触发设备的工作,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同时,由于采用了红外技术或微波技术,它在探测的范围和触发的灵敏度上也有很好的性能表现。

然而,人体感应传感器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因为其感应原理是通过感知人体的热量或运动来工作,因此对环境温度或其他物体的热量散射、运动干扰比较敏感。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例如高温环境或突然变化的气温环境、大风干扰下,人体感应传感器可能会出现误判或漏判的情况。

为了提高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设计中采用可调节的感应范围和灵敏度、合理设置触发延迟时间、结合其他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体感应传感器也在不断升级和发展,新的材料、算法和技术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升其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人体感应传感器通过感知人体的存在和活动来触发相关设备的工作。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红外技术和微波技术。

它具有快速、准确、无需接触和节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家居安防、自动化照明等领域。

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

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

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信号的精确监测和检测需求越来越强烈。

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便应运而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一、技术原理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微波信号检测人体运动和呼吸的技术。

其原理是基于人体会对电磁波产生反射和散射现象,从而产生微弱信号,通过微波雷达技术可以接收到这些信号,并采集其特征参数,传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二、应用场景该技术在安防、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首先,该技术在安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安装在建筑物内外的微波雷达,能检测到人在范围内的情况,一旦有人靠近该区域,系统会及时报警提示。

与传统的安防技术相比,该技术在使用便捷性、准确性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其次,该技术在医疗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医院中,可以用微波雷达监测患者的呼吸和心跳等生命信号,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家庭护理中,可以通过安装该技术的设备及时监测老人的生命信号,便于及时发现疾病和突发事件。

最后,在智能家居领域,该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安装在房屋内部的微波雷达,可以实时监测使用者的生命信号,实现智能化控制,如灯光、声音、温度等等,从而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三、技术优势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相对传统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更加高效。

传统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需要佩戴传感器等装置,使用不方便,而微波雷达可无缝应用于各种场景,且检测效果更加精确。

二是更加精确。

使用微波雷达技术进行人体生命信号检测,可以弥补传统技术容易受到电气设备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三是更加安全。

使用微波雷达技术进行人体生命信号检测,不会对人造成任何干扰和损伤,因此更加安全可靠。

四、技术前景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生命信号检测技术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生命信号监测需求的增加,该技术在应用范围和深度上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

人体感应传感器原理人体感应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人体活动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它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智能家居、安防监控、自动照明等领域。

其原理主要基于红外线技术和微波雷达技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外线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

红外线人体感应传感器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进行感应的。

人体在运动时会不断地发出热量,这些热量会以红外线的形式传播出去。

当有人靠近传感器时,传感器会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从而触发传感器的工作。

传感器内部的红外线接收器会将接收到的红外线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过处理电路进行信号放大和滤波,最终输出一个高低电平信号,来控制相关的设备工作。

其次,微波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也是通过感知人体运动来实现。

微波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是利用微波的反射原理来进行感应的。

传感器会发射一束微波信号,当有物体(比如人体)进入这束微波信号的范围时,微波信号会被物体反射回来。

传感器会接收到这些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并通过处理电路进行信号处理,最终输出一个高低电平信号,来控制相关的设备工作。

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通过感知人体的运动来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人体感应传感器,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例如,在室内环境中,可以选择红外线人体感应传感器,而在室外环境中,可以选择微波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以获得更好的感应效果。

总的来说,人体感应传感器的原理虽然复杂,但其应用却十分广泛。

通过对人体活动的感知,人体感应传感器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体感应传感器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E7%AC%AC%E4%B8%80%E7%AB%A0%20%E7%94%9F%E7%89%A9%E5%8C%BB%E5%AD%A6%E4%BF%A1%E5%8F%B7%E6%A3%80%E6%B5%

%E7%AC%AC%E4%B8%80%E7%AB%A0%20%E7%94%9F%E7%89%A9%E5%8C%BB%E5%AD%A6%E4%BF%A1%E5%8F%B7%E6%A3%80%E6%B5%


图1-1 生物换能器的原理图 • • 按所使用敏感基元的不同,生物换能器可分为酶
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 器和免疫传感器等。 生物换能器中所使用的能量转换器与传统的转 换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此外,按输出电信号的不同,生物换能器还 可分为电位型生物换能器、电流型生物换能器和 伏安型生物换能器。
第一节 生物医学传感器简介
•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transducer) transducer)
• 人体的生物电信号如脑电和心电等可以通过电极采用一定

的导联方式获取,非电量生物医学信号则必须使用各种换 能器将其变换为电信号后方可获取。不对人体施加任何刺 激,获取到的信号是自发信号;施加一定刺激后,得到的 是诱发信号。 非电量生理信号按其能量方式,可以分为:①机械量 信号,如脉搏和心音是振动信号,血压是压力信号等;② 热学量信号,如体温等;③化学量信号,如血液的pH值等; 热学量信号,如体温等;③化学量信号,如血液的pH值等; pH ④光学量信号,如血氧饱和度等。对不同类型的信号,所 用换能器的换能原理不同,一般医学换能器的换能方式有 压电效应、热效应、光电效应及阻抗变化和电化学效应等。 换能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安全性、线性、频响或传递函 数、精度(幅度分辨率)、准确度(测量误差范围)和稳 定性等,生物医学换能器是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一个专门研 究领域,有许多专著对此有详细介绍。常用生物医学换能 器按使用方式分有以下几类。
如果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不够高(与源阻抗相比),则造 成信号的低频分量的幅度减小,产生低频失真。电极阻抗还 随电极中电流密度的大小而变化。小面积电极(如脑电测量 的头皮电极,眼电测量的接触电极)在信号幅度变化时,电 极电流密度变化比较明显,相应的电极阻抗会随信号幅度的 变化而不同,即低幅度信号的电流密度小,电极阻抗大。如 果人体是在运动的情况下,电极和皮肤接触压力有变化,人 体组织液和导电膏中的离子浓度也有变化,都会导致电信号 在放大器输入端产生极大的干扰。表1 在放大器输入端产生极大的干扰。表1-1是部分生物电放大器 的输入阻抗指标。 用于细胞电位测量的微电极放大器的输入阻抗高达109 用于细胞电位测量的微电极放大器的输入阻抗高达109 量级。此外,放大器高输入阻抗也是高共模抑制比的必要条 件。 表1-1 部分生物电放大器的输入阻抗指标

人体感知与运动输出课件

人体感知与运动输出课件
感知调整运动策略
根据感知到的信息,人体能够调整运动策略,选择适当的动作和力 度,以适应环境变化。
感知纠正运动误差
感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运动输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反馈机制 纠正运动误差,提高运动精度。
运动对感知的反馈调节
1 2 3
运动改善感知能力 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感知系统的发展,提高感知 能力,如运动员通过训练提高视觉和听觉的敏锐 度。
体育运动 各类体育运动中,运动员需要依赖敏锐的感知能力判断对 手动作、球路等信息,并通过精确的运动输出实现得分和 防守。
康复训练 在康复训练中,感知与运动的相互关系对于患者恢复运动 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针对性的感知训练和运动疗法, 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05 人体感知与运动的研究 方法
行为观察法
协同作用,实现运动的计划、控制和执行。
02
肌肉收缩
通过神经信号的传导,肌肉纤维产生收缩力量,使骨骼产生运动。肌肉
收缩的类型包括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和延长收缩。
03
能量供应
运动输出需要能量供应,主要通过ATP的分解提供。有氧代谢和无氧代
谢是两种主要的能量供应方式,根据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能量
供应途径会有所调整。
03 人体运动输出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骨骼系统
由骨头组成,提供身体的支撑和 保护内部器官,同时使运动得以
发生。
肌肉系统
由肌肉和肌腱组成,负责产生力 量并驱动骨骼进行运动。
关节系统
连接骨头并允许它们在一定范围 内运动的部位,对于运动的灵活
性和范围起到重要作用。
运动输出的生理过程
01
神经控制
运动输出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通过大脑皮层、基底节、小脑等区域的

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

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

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体姿态检测技术已成为智能设备、人机交互、康复医疗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因其体积小、功耗低、集成度高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包括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人体姿态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加速度数据解算人体姿态等。

接着,文章将综述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还将重点关注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如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家居、运动分析、康复医疗等。

通过对这些应用案例的深入分析,展示该技术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前景。

本文将对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姿态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挑战,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二、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特性加速度传感器,作为现代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特别是在人体姿态检测技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节将深入探讨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人体姿态检测中的特性。

加速度传感器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当传感器受到加速度作用时,内部的质量块会受到相应的力,导致传感器内部的电容、电阻或压电材料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从而测量加速度。

MEMS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微机电系统技术,将微型机械结构、传感器、电路等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这些传感器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非常适合用于便携式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健康监测设备。

灵敏度:传感器对加速度变化的响应能力。

微多普勒特征在人体运动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微多普勒特征在人体运动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微多普勒特征在人体运动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微多普勒技术是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医学、气象、海洋等领域。

近年来,微多普勒技术在人体运动识别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微多普勒特征在人体运动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二、微多普勒技术原理微多普勒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或雷达等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多普勒效应来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技术。

当超声波或雷达信号与运动物体相遇时,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为多普勒效应。

根据信号频率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

三、微多普勒特征在人体运动识别中的应用1. 微多普勒特征提取微多普勒特征提取是将从传感器中获取到的信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以便进行后续处理和分析。

在人体运动识别中,微多普勒信号可以通过超声波或雷达等传感器获取。

然后,通过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与人体运动相关的微多普勒特征,如速度、加速度、方向等。

2. 微多普勒特征分类微多普勒特征分类是将提取出的微多普勒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在人体运动识别中,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微多普勒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例如,可以利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不同类型的运动进行分类和识别。

3. 微多普勒特征应用微多普勒特征应用是将经过分类和识别的微多普勒特征应用于人体运动识别中。

例如,在步态分析中,可以利用经过处理和分析的微多普勒信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行走或跑步。

在手势识别中,可以利用经过处理和分析的微多普勒信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做出某种手势。

四、微多普勒技术在人体运动识别中的优点1. 非接触式测量:与传统的接触式测量方法相比,微多普勒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量,避免了传感器与人体之间的接触,减少了对人体的干扰和伤害。

2. 高精度测量:微多普勒技术可以实现对运动物体的高精度测量,可以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3. 多维特征提取:微多普勒技术可以提取出多种与人体运动相关的微多普勒特征,如速度、加速度、方向等,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人体运动状态。

人体红外感应系统的设计论文

人体红外感应系统的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光电电路课程设计题目基于光敏电阻的智能窗帘设计系别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年级2012级专业光电信息工程班级光电121 学号050312122学生姓名汪洋指导教师涂国辉职称副教授本文介绍了红外线感应开关的原理,采用热释电红外探头(PT8A2621)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加以放大,然后驱动继电器,制成红外热释电感应开关。

本开关能探测来自移动人体的红外辐射,只要人体进入探测区域,开关会自动开启。

该设计可作为企业、宾馆、商场及住宅的走廊、楼梯、电梯间、卫生间、库房等处的自动开关,起到“人来灯自亮,人走灯自灭”的作用,既新颖方便,又节约用电,在某些场所还能起到威慑盗窃活动的防范作用。

本设计结构简单,本身不发任何类型的辐射,器件功耗很小,价格低廉,隐蔽性好,应用范围广,所以可以通过扩展而达到实际的应用。

关键词:红外线;感应开关;红外辐射;探测区域1 前言 (1)1.1课题的背景与目的 (1)1.2热释电红外感应开关简述 (1)2 照明系统总体设计...........................................................................。

(2)2.1照明系统的构成 (2)2.2人体红外线楼道自动照明系统电路 (2)3 热释电红外感应开关的组成 (4)3.1传感器 (4)3.1.1人体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4)3.1.2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的优缺点 (5)3.1.3 CDS传感器 (6)3.2集成控制电路 (6)3.2.1概述 (6)3.2.2运算放大器 (8)3.2.3集成运放的性能指标 (8)3.2.4集成运放的组成 (9)3.2.5集成电路芯片 (9)4 整体电路制作问题 (11)4.1元件的散热问题 (11)4.2电子电路的静电保护 (12)5 结论 (14)参考文献 (15)1 前言1.1课题的背景与目的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当代产品开发的首要考虑因素和最大卖点。

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的原理

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的原理

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的原理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是一种通过微波技术来检测人体存在的装置。

它通常由发射器、接收器和处理器组成,具备高灵敏度、适应性和可靠性等特点。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送微波信号,然后接收并分析被人体反射的微波信号,以确定是否存在人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利用了微波射频技术,将射频信号的频率设置在几个GHz 范围内。

人体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除此之外,人体的各个部位还具有不同的散射特性。

当微波信号遇到人体时,其中一部分会被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被人体表面散射。

人体内部的水分子对微波信号的吸收作用远大于散射作用,因此微波传感器主要关注的是被散射的微波信号。

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通过发射器产生微波信号,并将其发送到需要检测的区域。

发射器通常采用谐振腔天线或开波导腔天线,以确保微波信号能够均匀地辐射到整个检测区域。

这些发射器主要发射探测工作所需的微波信号,通常在10 GHz 到60 GHz的频段工作。

被人体反射的微波信号由接收器接收,接收器根据接收到的微波信号强度来判断是否有人体存在。

当人体位于检测区域时,由于人体表面的散射,微波信号的强度会发生变化。

通过检测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可以判断人体是否存在于检测区域。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通常采用距离多普勒雷达技术。

该技术可以将微波传感器从静止目标检测转变为对运动目标的检测。

当人体靠近或离开检测区域时,其运动速度会导致被散射的微波信号产生多普勒频移。

传感器通过检测多普勒频移来确定人体的运动状态。

然而,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由于微波信号能够穿透非金属材料,因此无法准确确定人体身体的具体位置和形状。

其次,对于非运动目标的检测,需要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此外,传感器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电磁干扰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波人体存在传感器是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被散射或多普勒频移后的微波信号来判断人体是否存在的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微幅运动信号感知系统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曹宇指导教师王嵩讲师摘要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和传感器的迅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正逐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本文基于开源硬件平台Arduino自主开发一个可穿戴设备,以三轴模拟加速度传感器捕捉人“咬牙”动作并实时记录数据,通过系统信号处理单元分析动作信号特征,输出表示动作有无的‘1’、‘0’布尔值,驱动蜂鸣器鸣响作为动作响应。

本系统实现了快速准确感知人体的布尔动作,其设计原理可用于控制MP3、手机、智能眼镜、蓝牙耳机等可穿戴电子设备。

关键词开源硬件,加速度传感器,信号特征分析,可穿戴设备1 前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穿戴式智能设备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思想和雏形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而具备智能可穿戴形态的设备则于上世纪70-80年代出现。

史蒂夫•曼基于Apple-II 6502型计算机研制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标准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本意,是探索人与科技的全新交互方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专属的、个性化的服务,在个人随身移动设备上形成独一无二的专属数据计算结果。

现在,穿戴式智能设备已经从幻想走进现实,它们的出现必将深刻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2灵感来源本文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智能手环的记步功能,智能手环内嵌的加速度传感器扑捉手的动作轨迹,通过模式识别技术辨识具有特定特征的动作信号。

由此类推,监测人类的各种动作,并且通过数据分析,能赋予动作相关联的内容。

例如,通过检测每日颈椎、下肢、手腕的活动量来预测由于活动量少而导致的关节疾病。

由于人体在行动时往往具有明显的前后动作关联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前一动作来预测其后的意图,从而辅助生成下一个动作想要的结果。

例如,当人想通过腕表看时间时,通常会先将胳臂抬起并略微晃动手腕。

如果将这个动作捕捉,便可探测出用户的意图,从而预先将电子表点亮激活。

这样就增强了体验,省去了用户不必要的动作[1,2]。

作者旨在自主开发一款可穿戴设备,通过咬牙来控制电子设备,从而达到方便人类与电子设备交互的目的。

2平台搭建与算法2.1实验材料2.1.1实验设备本课题使用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有:Arduino UNO开源电子原型开发板一个、入耳式耳机一个、GY-61 ADXL335三轴模拟加速度传感器模块一个、蜂鸣器一个、导线若干。

2.1.2 模块介绍Arduino UNO 开发板:Arduino UNO[3]为Arduino USB接口系列的最新版本,是Arduino平台的参考标准模板。

UNO的处理器核心是ATmega328,具有14路数字输入/输出口(其中6路可作为PWM输出),6路模拟输入,一个16MHz晶体振荡器。

图1为模块实物图。

GY-61 ADXL335三轴模拟加速度传感器模块:ADXL335是一款小尺寸、薄型、低功耗、完整的三轴加速度计,提供对应三轴的三端口电压输出,能以最小±3g的满量程范围测量加速度。

它可以测量倾斜检测应用中的静态重力加速度,以及运动、冲击或振动导致的动态加速度[4]。

图2为模块实物图。

图1 Arduino UNO开发板图2 GY-61ADXL335模拟加速度传感器模块2.2 平台搭建本课题设计的系统硬件、软件原理如图3、图4所示:图3 系统硬件框图图4 系统程序框图2.3 动作捕捉与信号采样人下颌咬合时,从闭合状态开始,执行以下步骤:咬肌放松,释放下颌骨,而后立即收紧咬肌带动颌骨向上贴合,从而完成一次咬合动作。

本文作者发现,当咬肌放松、颌骨下落时,靠耳的颌骨末端会上顶耳道外部,导致外耳道发生形变。

当带上入耳式耳机时,耳机会因耳道形变向外略微移位并在咬合时还原。

为此,作者在入耳式耳机的外壳上锯出一条凹槽,将加速度传感器嵌入到凹槽中,并用速干胶填充凹槽使传感器与耳机固定成一个整体,从而确保二者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

这一设计巧妙实现了咬合动作到电子控制信号的转化,完成了对下颌动作的捕捉[5,6,7]。

本文作者使用Arduino UNO 内部的模数转换器(ADC )对加速度数据采样,采样数据存储于flush 缓存中以便做后续信号处理。

2.3.1 采样率设定由于难以准确测量单次咬合的执行周期,本文采用对连续动作的持续时间求平均的方法来计量单次动作的执行时间。

记录连续10次咬合的时间为1次测量,计为T ,测量3次。

同时,为减小数据偏差,实验邀请了不同年龄段的两位男性、一位女性作为测试对象。

因此,单次咬合动作执行时间τ按下式估计:31231()33p p p p T T T τ=++=∑ (1) 式中,{}31pi i T =表示第p 位参试者的3次测量时间。

测量结果表明,人1次咬合的平均时间为450ms 。

所以,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设定ADC 的采样率()10/4501000≥⨯Hz 。

2.3.2 采样数据分帧数据按帧处理,根据奈奎斯特定理和实测数据发现,每帧50个样点即能完整包含1次咬合信号周期。

虽然以帧间不重叠的方式处理信号,能有效降低MCU的计算负担,但是如果咬合冲击峰横跨相邻两帧的话(这种情况在实际测试中并不多见),将可能导致算法误判。

为降低误判率,本文作者使用帧间叠接半帧(25个样点)的方式确保被截断峰完整出现在下一帧数据中。

图5所示为叠接的帧结构。

在程序设计中,使用3个数组分别存储3个垂直轴(X、Y、Z)向上的加速度数据。

实验发现,咬合动作在Y轴(即横贯双耳的方向)方向上加速度变化明显。

为此,对Y轴上的加速度信号使用长度为50个元素的数组,而对X(正前方)、Z(头顶上方)两轴数据使用长度为25的数组,以辅助滤除噪声[8,9]。

图5 叠接帧示意图图6 标准的两次咬合信号2.3.3 采样数据可视化本文作者使用开源的轻量级串口数据可视化软件Serial Chart来对串口传输的加速度数据进行显示以便调试程序[10]。

Serial Chart为Arduino常用的串口调试软件,类似的数据可视化软件有很多,如功能强大的Processing[11]。

Serial Chart绘制的两次标准咬合波形如图6所示。

2.4 咬合动作感知算法2.4.1 消震算法人体的剧烈动作,如骑车时路面不平导致的人体震荡、猛然回头导致头部抖动等都会对检测算法造成干扰[12]。

本文作者发现,人体在做这些动作时,Y轴数组所存储的相邻数据之差比咬合动作所产生的相邻数据之差大得多。

为避免这些干扰影响准确率(定义见3.2节),作者将Y轴的50个数据两两比较,若相邻两数据的差的绝对值大于2(该阈值为经验值),则判定为非咬合信号,返回false。

若不大于2,返回true。

以下是消震算法代码:for (int i = 0; i < 48; i++) { // 遍历arrayYif ( abs(arrayY[i] - arrayY[i + 1]) > 2) {// 判断相邻两元素之差return (false);}}实测表明,该消震算法能显著提高准确率,并能有效减少MCU运算负担。

2.4.2 限幅算法限幅算法是为了滤除动作幅度相对较大的干扰信号。

人站起或坐下所引起的失重或超重现象、左右摇头、横向移动等动作都会使Y轴数据大幅度震荡[13],为此,笔者采用判断Y轴数组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并判断其是否介于[3,11](该阈值为经验值)的方式来滤除幅度较大的动作带来的噪声。

另外,作者还加入了一个初值为0的计数器变量[14],当人体相对地面静止250毫秒后将计数器加1,当人体相对地面大幅度运动时,计数器减1。

一旦计数器大于4则认为人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时才开始判定,否则认为人体没有控制信号发出。

同时,为防止其计数过大或过小,计数器还实现了复位功能,若计数器小于2则令其等于2,若计数器大于7则令其等于7。

2.4.3 选峰算法信号时域波形中呈现尖刺状的连续区域称为峰,若将数据存放于数组中并顺序打印出来,即可直观地看到数组中存在某一个或多个元素,其幅值大于等于两侧元素的幅值。

人下颌咬合一次会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形的电信号,检测信号中的峰就等于在判断前一刻是否出现了一次咬合,这是选峰算法要完成的功能,如下是其代码片段:boolean judgeThePeak() {for (int i = 3; i < 46; i++) {if ((arrayY[i] >= arrayY[i + 1]) &&(arrayY[i + 1] > arrayY[i + 2]) &&(arrayY[i] > arrayY[i + 3]) &&(arrayY[i] >= arrayY[i - 1]) &&(arrayY[i - 1] > arrayY[i - 2]) &&(arrayY[i] > arrayY[i - 3]) &&(arrayY[i] > arrayY[i + 4])) number++; //峰数量累加}if(number > 1){ // 如果大于1就初始化为0,以便继续使用number = 0; return (true);} else{number = 0; return (false);}}2.4.4 方差预处理咬合准确是基于处理Y轴数据而得,但若每次都对Y轴数据作完整处理,而无预处理的话,将不仅增加MCU的运算负荷,还要额外增加其不必要的功耗。

实验发现,如果人在X、Z轴向上产生动作信号,那么该方向上的信号方差必会较平稳时大。

而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