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概述作者:叶青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02期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取向,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并简要概括其研究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影响因素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近来,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侧重于从人的内心体验来测量和描述人们的主观幸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做简要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评价主要包括认知的评价(如生活满意度或婚姻满意度)以及人们体验到愉快情绪(如高兴)和不愉快情绪(如抑郁)的次数的评价。
如果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满意程度越高,那么,他们体验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越少,进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就越强。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研究取向,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研究者针对不同研究取向编制了相应的评定量表。
1.生活质量取向。
生活质量取向的主观幸福感测评较常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
量表包含5个部分: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和肯定人生道路。
量表采用七级评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2.心理健康取向。
针对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常用的测评量表包括情感平衡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
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s)用于测量一般人群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
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个人优势和幸福感。
以下是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1. 幸福感: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
2. 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与积极体验、快感和满足感有关。
3. 欣赏:指个体对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投入。
4. 兴趣:个体对某个活动或主题展现出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
5.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估。
6. 积极情感:指具有积极、正向且有益的情感,如喜悦、乐观和希望。
7. 博爱:指对他人的善意、友善和同情心,表现出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8. 参与感: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个社会群体或团体中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9. 刻意练习:通过有意的努力和重复,提高特定技能和能力的方法。
10. 快乐工作:指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满足感、成就感和愉
悦感。
这些概念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培养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和心理状态。
心理学解读人们对幸福的定义
心理学解读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但对于幸福的定义却因人而异。
心理学研究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可以从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满足感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们追求幸福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情感的重要性。
根据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理论,幸福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进行定义:1.正向情感(Positive emotion):幸福可以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定义。
对于一些人来说,快乐、兴奋、满足等积极情感的体验可以成为他们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参与(Engagement):幸福也可以通过个体参与各种活动和任务时的沉浸感来定义。
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感兴趣的工作、学习或娱乐活动时,会体验到一种满足感,从而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3.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联系是人们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密的友谊和家庭支持等可以让人感到幸福。
4.意义(Meaning):拥有个人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也是人们对幸福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时,会感到一种履行责任、充实感和满足感。
5.成就(Accomplishment):在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就时,人们会体验到一种幸福感。
这可能涉及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学术成就、个人发展等方面。
二、主观幸福感的视角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主观评价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度量指标。
心理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1.生活满意度: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个体认为自己的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满足时,便会感到幸福。
2.乐观与希望: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望和对事物的乐观态度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乐观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幸福,因为他们能够看到事物的积极和美好一面。
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们感受幸福的重要基础。
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抑郁症状较轻、情绪稳定等,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个体优势、幸福感和积极心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即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研究表明,幸福感与个体的积极情绪、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通过探索幸福感的形成机制和提高幸福感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个体幸福。
2. 个体优势与优点: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优势和优点,例如乐观、勇敢、智慧、创造力等。
这些优势与优点被认为是个体潜能的一部分,并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介入来发展和提升。
研究表明,发展个体优势和优点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心理韧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指人们在从事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完全沉浸其中,全情投入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研究心流体验的来源、特征以及与幸福感、成就感的关系。
通过培养心流体验,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个体发展和成就。
4. 希望与乐观:积极心理学探索个体的希望和乐观态度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表明,希望和乐观态度有助于个体应对困难和挫折,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希望和乐观的心理素质,帮助人
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个体的幸福感、个体优势与优点、心流体验以及希望与乐观态度。
通过研究这些方面,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幸福感、发展个体潜能和应对挑战。
积极心理学四大理念
积极心理学四大理念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如何利用个体的积极资源和积极潜力来实现更大的成就和幸福。
以下是积极心理学的四大理念:1.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在积极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快乐感、成就感等。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旨在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
这种理念强调了积极情感和心理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体验来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2.积极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具有的积极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勇气、坚韧、智慧、乐观、宽容等。
积极人格特质研究旨在激发和强化个体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
这种理念认为,个体具有的积极人格特质对其心理健康和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增强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
3.积极社会环境积极社会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包括家庭、教育、工作、社交等方面。
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旨在关注孩子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这种理念认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提供社会支持来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4.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和能力,因此应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激发个体的自我实现能力,从而实现更大的成就和幸福。
这种理念强调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自我实现来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积极心理学旨在研究如何利用个体的积极资源和积极潜力来实现更大的成就和幸福。
四大理念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和自我实现。
这些理念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人民大2024 刘翔平《积极心理学(第3版)》ppt第1章 主观幸福感
20
外部因素
2. 金钱:金钱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一个确定的阈限。在阈限之内,金钱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超出这个阈限后,金钱对主观幸福感就不会产 生大的影响,或根本不产生任何影响。
21
外部因素
2. 金钱:金钱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一个确定的阈限。在阈限之内,金钱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超出这个阈限后,金钱对主观幸福感就不会产 生大的影响,或根本不产生任何影响。
等
36
其他评估方法
➢ 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 被试在调查期间一直佩戴可穿戴设备,通过该设备主试可以随机呼 叫被试,被试需要在他们被呼叫时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情。 优点: 受记忆扭曲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小; 可以获得一个人真实的生活体验;
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的即时活动和即时体验。
人 (Gudmundsd性别、年龄、文化等。
布兰奇弗劳和奥斯瓦尔德 (Blanchflower&Oswald,2008)在一项包 含60个国家的跨地区研究发现: ➢ 个体的生活满意度随年龄增长呈U形曲线变化,在35-50岁区间
生活满意度最低。 ➢ 对于40-80岁个体而言,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始终保持随年龄增长的趋
好地调动你的积极情绪,提高主观幸福感; ➢ 低强度的活动与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低的抑郁程度相关; ➢ 中等强度的活动则与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低的疼痛严重程度有关;
如何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1. 积极改善人际关系 2. 悦纳自己,相信自己 3. 坚持运动,保持健康 4. 培养个人爱好
如何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新编21世纪心理学 系列教材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三个层面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三个层面导语: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幸福感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评价。
它是幸福感的基本层面,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认知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
1. 个体的性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
乐观积极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积极评价自己的生活,更能够从困境中寻找积极的一面。
2. 生活经历也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稳定的工作和健康的身体等都会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而逆境、失业和健康问题等不利因素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3. 社会环境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平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而社会压力、不公平待遇和孤立感等都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二、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它强调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是主观幸福感的进一步延伸。
心理幸福感受到个体的情绪、情感和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影响。
1. 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心理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快乐、喜悦、满足等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而消极情绪,如悲伤、焦虑和压力等则会降低心理幸福感。
2. 情感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与心理幸福感密切相关。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的感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加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而冷漠的关系和孤独感则会降低心理幸福感。
3. 心理健康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而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三、社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社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层面的幸福感体验,是幸福感的高级层面。
社会幸福感受到社会支持、社会公平和社会参与等因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积极心态、优点和幸福感的心理学分支,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培养积极心态,提升生活质量。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乐观主义、成就动机、幸福感等。
本文将从这些基本原理入手,探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 1. 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乐观主义者倾向于积极看待事物,相信未来会更好,对困难和挑战持乐观态度。
乐观主义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和抗挫折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乐观主义者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从而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
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更倾向于积极应对问题,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因此,培养乐观主义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 2.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和成就时的动力和动机。
积极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体不断进步和提升的重要因素。
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个体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他们对目标的追求和努力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自我提升。
成就动机与目标设定密切相关。
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有助于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使其更有动力去实现目标。
同时,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也能够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
### 3. 幸福感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程度,是衡量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幸福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使其更加快乐和满足。
幸福感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积极思考、感恩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研究表明,乐观主义者和具有成就动机的个体往往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因为他们更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 结语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乐观主义、成就动机和幸福感等多个方面,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自我成长和幸福感。
幸福心理学考试答案解析
幸福心理学考试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幸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正确答案是A。
2. 根据塞利格曼的观点,幸福人生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正向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
正确答案是B。
3.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个体可以通过培养乐观、感恩、韧性等品质来提升幸福感。
正确答案是C。
4. 根据迪纳的研究,幸福感与个体的收入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正确答案是D。
5. 幸福感的测量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生理指标等多种方式进行。
正确答案是E。
二、多项选择题1. 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包括社会支持、个人特质、文化背景等。
正确答案是A、B、C。
2.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包括培养感恩、正念冥想、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等。
正确答案是A、B、D。
3. 幸福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高幸福感的个体通常具有更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正确答案是A、C。
4. 幸福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例如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和参与幸福感提升的工作坊。
正确答案是B、D。
5. 幸福感与个体的身体健康状态也有关联,高幸福感的个体往往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和更长的寿命。
正确答案是A、E。
三、简答题1. 描述幸福感的三个主要维度。
答:幸福感的三个主要维度包括情感维度、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
情感维度涉及个体的情绪体验,如快乐、满足等;认知维度涉及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如对工作、家庭、健康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行为维度则涉及个体的行为表现,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2. 简述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方面的应用。
答:积极心理学在提升幸福感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个体的积极品质,如乐观、感恩、韧性等;通过正念冥想等方法帮助个体提高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来增强个体的社会归属感;通过目标设定和实现来提升个体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3. 阐述幸福感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浅谈主观幸福感
浅谈主观幸福感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402664一、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
它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
这一概念立足个人的主观感受,尊重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体验。
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深入把握个体的生活状态,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健康人取得人生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获得幸福的障碍1.对愉快情景的习惯化和适应。
我们进化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必须对那些愉快的情景迅速习惯化和适应,因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祖先适应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那些能够对自己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都迅速习惯化和适应的人们才会被自然选择;而那些取得一项可以获得持续幸福的目标时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则无法生存。
在现代社会,这种进化产生的特征支撑着消费主义。
人们原以为如果自己得到了某种新型的食物、衣服、家居用品、汽车或房子就会更幸福,但是一旦他们得到了这些东西之后不久,他们就习惯化了,适应了,又想得到更好更多的东西。
Brickman和Campbell(1971)发明了术语“享乐主义踏板车”:近期的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导致幸福程度骤升骤降,然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返回到幸福的锚定点。
随后的研究显示:尽管对某些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能快速适应,人们对另外一些特定事件的适应则要慢很多,对某些事件甚至根本无法适应。
2.消极的社会比较。
我们的幸福程度受到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自己当前处境评价的影响,这种评价既包括与我们自己的近期处境相比较,也包括与别人的处境相比较,比如和别人比健康、比个人魅力、比孩子、比父母的健康、比财富、比社会地位、比学术成就和运动成绩等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摘要主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知和评价,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关键词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20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
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更是它追求的最高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认为,Diener 目标。
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也就是说,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同时也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它存在于个体的体第一,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Diener 而不是依赖他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具有主观性。
验之中,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人或外界的标准,一样的。
更是指主体要能体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第二,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第三,验到积极的情绪。
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19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
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总之,主观幸福感可以拓展个人的思维—行动能力,强化个人在智力、体能、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活动资源。这包括智力资源(如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掌握新信息等)、体能资源(如提高协调能力、提高体质和心血管健康等)、社会资源(如加强社会联系、建立新关系等)和心理资源(如提高压弹与乐观态度、提高自我确认与生活目标等)。
首先,什么是幸福?依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幸福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它泛指一个人愉悦的情绪反应及整体的生活满足感。主观幸福感高的人会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愉悦情绪,对未来充满了乐观期盼。那么,什么是主观幸福感的核心因素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iener提出,积极心态是主观幸福感最强有力和最可靠的预测因素,它可以拓展个人的思维行动能力,强化个人在智力、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资源,提高个人的压力反弹与乐观态度。此外,美国心理学家Keyes也提出心灵旺盛的概念。它 泛指个人有能力创造或维持主观幸福感。心灵旺盛高之人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感到满意,都会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都会感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压力,都会悦纳自己的一切。
积极心理学中关于获得主观幸福感的启示
安详 ; 与 现 在 有 关 的 积 极 情 绪 可 分 为 两类 : 即 时 快 感 和 长 久 的 欣
慰。 快 感 包 括 生 理 上 的 快 感 和 精 神上 的快 感 。 生 理 上 的 快 感 来 源 于感官、 性、 沁人 心 脾 的 香 气 、 味 道 可 口的 美 食 … …相 比而 言 精 神 上 的快感来源于复杂 的活动, 包括 诸如飘飘欲仙、 欢 欣鼓舞 、 心 满意足 、 心醉神迷、 热 情 洋 溢 等情 绪 。 满 足包 括 身体 的 愉 悦 、 积极 的 感知 体 验 和 高 层 次的 体 验 。 满 足 使 人 们 有 可能 参 与 运 用 个人 品 质 的 活动 , 从 而 能 够 投 入 其 中获
个 人拥 有 幸福 就 拥 有 了生命 的意 义 , 幸 福 总 是 在 牵 引 着人
去过有意义的生活。 幸 福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情 绪状 态 , 而 是 对生 命 的 理解 与领悟, 是 自我 对 人 生 价 值 的 直 接 肯 定 。 简言之 , 幸 福 就 是
人 的 一 种积 极 的 或 良好 的 生存 状 态 。 积 极心 理 学 是 一 门 关 于人 类 幸 福 和 力 量的 科学 , 对 积 极 情 绪
里, 幸福 和幸福感既包括 积极的情 绪, 如 喜悦或安详 , 也 包 括 积 极的状态, 如 沉浸 或 欣 慰 。
一
2 . 积极情绪 的沉浸体 验有助于提升 和保持主观成就 感
S e l i g ma n( 2 0 0 2 ) 在 他 的 真 实 的 幸 福 一 书 中将 积 极 情 绪 划 分为 三 类 : 与过去相关的幸福 , 与 现 在 有关 的 幸 福 和 与 将 来 有 关 的幸 福。 与将 来有关 的幸福 包括乐观 、 希 望 、自信 、 信 仰 和 信
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理解
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理解
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理解强调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绪体验。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发展个人优势、寻找个人意义和目标、建立积极关系以及培养积极情绪等方式来提升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不仅仅是由物质条件和外在环境决定的,而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内在状态和心理态度。
它强调个体的力量、优势和潜能,鼓励人们通过发展个人优势和积极情绪来提升幸福感。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关注个体的意义和目标的追求。
它认为人们通过寻找个人意义和目标来获得幸福感。
个体在追求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时,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还强调积极关系的重要性。
它认为与他人建立积极、支持性和互助的关系对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社交关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满足人的社会需求,从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最后,积极心理学还强调积极情绪的培养。
它认为积极情绪,如喜悦、满足、乐观等,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培养积极情绪,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并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
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可以通过发展个人优势、寻找个人意义和目标、建立积极关系以及培养积极情绪等方式来提升。
它强调个体的力量、优势和潜能,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幸福。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人力资源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韩希沈阳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摘要: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幸福感的定义及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代人应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调整心理健康,获得生存意义,提升生活幸福感,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逐渐实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目标选择能力观:预定的目标水平影响幸福感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社会比较能力观:攀比使人远离幸福;积极心理学的适应能力观:适应会推动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一、快乐地生活,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认为幸福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
是个体主观感受显现、心理机能展现、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
它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主观幸福感。
①幸福与快乐;②兴趣:使人主动探索世界,追求新经验;③满意感:使人享受过去与现在。
第二,心理幸福感。
①自我接纳:对自己拥有积极的态度、承认和接受多样化的自已、积极面对过去的生活;②机能自主: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由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③生活目标: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有意义、持有给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④个人成长: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断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⑤积极关系:与他人建立温暖、满意、信任的友谊。
关心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关系亲密、有较强同情心,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⑥环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复杂的环境、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
第三,社会幸福感。
①社会整合: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将团体看做是幸福的来源;②社会贡献: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会成员。
能给社会创造价值;③社会和谐: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④社会认同:积极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⑤社会实现: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具有信心。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大方面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为题,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和幸福感。
1.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积极情绪包括快乐、满足、希望、乐观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积极情绪不仅能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还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疾病的风险。
积极情绪还能促进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2.个人优势个人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个人优势是指个体在个性特质、能力和技能方面的积极特点和优势。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拥有各种不同的个人优势,如创造力、勇气、自律、坚韧等。
研究表明,发挥个人优势对个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人优势的发展和利用不仅能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3.幸福感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受的评价。
研究发现,幸福感与个体的积极情绪、个人优势、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探索个体如何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并提供幸福感的培养和提升的方法和策略。
幸福感的提升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益,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方面包括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旨在探索个体如何培养积极情绪、发挥个人优势和提升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
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
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
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
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
边沁主张:“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
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
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英语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
”按照功利主义观点的解释,快乐是人生的主要追求,每个人总是追求他认为的自己的幸福,而人的幸福主要集中在个体经历的情绪、心理和身体的快乐和痛苦上。
因此,幸福生活的特征就是人心理和生理上快乐的出现和痛苦的去除,这可以看作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先驱。
如果说早期的哲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建立在思辨的理性的基础上,那么真正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还是到20世纪早期才出现。
Flugel在1925年通过记录一定样本的人群在不同时刻的情绪性事件来研究人的心境,根据这些记录,并最终概况出不同时刻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allup.G,Gurin.G,Cantril.H等,他们运用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量表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人群进行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这种调查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答一些量表问题来获得有关的信息。
量表中的问题有些是开放性的,不提供答案,让被试根据实际情况任意回答,有些是破选性的,提供几种现成的答案让被试自由选择。
21世纪以后,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其中,美国心理学家Diener为了能对美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的幸福进行相互比较,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全国性常模,即美国国家幸福度指数。
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早期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证明外部因素如事件、情境和人口统计项目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如Diener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了区分。
但研究结果发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后来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内部因素,即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Diener概括出目标理论、期望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人格一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以及适应和应对理论等。
1、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
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 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
2、期望值理论期望值理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
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
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
Wilson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
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
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
3、社会比较理论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
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
4、人格一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有些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
但Venhoben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主观幸福感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
因此,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后来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也有影响。
人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强化,因而其影响超出直接的主效应;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Diener等人提出三个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模型网,即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
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认为,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变异。
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
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认为,人格和情境是两个既独立又依赖有着双向因果联系的变量,个人根据其人格特质选择情境。
在决定情感方面,人格一情境一致不如人格一具体参与行为一致重要,因而,环境特征、个人行为和人格特点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认为,人格产生情境,情境增加或减少整体幸福感。
5、适应和应对理论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
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
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
但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生理过程。
应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理性行为、精神信仰、给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积极意义、对事件进行积极评价、问题焦点式应对以及寻求帮助等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高。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1)人口统计学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这几个变量上。
早期的研究认为年龄可以作为预测幸福感的一种重要指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主观幸福感呈下降趋势。
然而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但不会下降,反而有升高的趋势,至少会保持稳定。
目前在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提出了年龄的自我接纳这一概念,即主观年龄。
主观年龄比现实年龄越小,那么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这种差异可以用社会角色来解释。
男女的社会角色在情绪体验上有很大的不同,女性多从事情绪表达的工作,而男性角色很少强调情绪表达,这样女性较男性更多地有一种接受的态度,并相信自己的情绪反应会被社会认可。
这些差异引起对幸福感的判断不同,因此,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2)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因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与地位,伴随着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也有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富裕国家如美国,国家经济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本国人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这可以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
这一理论认为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地位差异比较的认知上的。
我们往往进行上行的社会比较,从而导致了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降低。
因此,适当地进行下行的社会比较,对于提高自身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社会文化个体对自己的幸福感作出判断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文化的烙印。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中,界定了个体主义和集群主义两种文化形态,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强调选择的自由和个人的需求,集群主义文化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强调责任以及他人的需求。
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内部情感和真实性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在他们的身上,可以发现内部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而在集群主义文化中,个体的思想和情感只有参照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在这种文化中的个人对文化准则的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有更强的联系。
但某些基本生理需要如饥渴,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是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4)健康情况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强的相关,但这种相关仅仅表现在被试自我报告健康测试时。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情绪、人格特质的影响,比如说,高度神经质的人出现疑病的可能性会大于常人,而积极情绪也能提高我们队疼痛的忍耐能力。
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因此,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比客观的健康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