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
2020开放大学电大 公共行政学 第十六章 参考答案
2020公共行政学第十六章参考答案版权归国家开放大学所有第十六章行政改革1、简述行政改革的原则。
答:(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
(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
(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
(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2、简述行政改革的取向。
答:(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3、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答:(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5)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4、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是哪些?答:(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5、简述行政改革的对策。
答:(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4)制定进行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6、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对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答:(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同时,也要充分研究不利条件,充分估计这些不利条件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所起的负作用。
7、简述政府再造的原则。
儒家经典对于现实社会生活意义
儒家经典对于现实社会生活意义儒家经典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一、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儒家经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培养,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仁爱的思想可以促使人们关心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忠诚的思想可以培养人们对组织和国家的忠诚,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孝道的思想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
二、推动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儒家经典中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的规范,提倡礼仪和秩序。
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儒家经典中的君臣关系规范可以促使政府官员廉洁奉公,为人民谋福祉;父子关系规范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培养下一代的正确价值观;兄弟关系规范可以促进社会的互助合作,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儒家经典中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和谐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减少冲突和矛盾;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与共生。
四、倡导公平正义儒家经典中提倡公平正义的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儒家经典中的“义”和“治”可以促使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儒家经典中的“仁政”思想可以推动政府的公正执法和公正决策。
五、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儒家经典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这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儒家经典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全面发展;儒家经典中的“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儒家经典中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注重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对于推动现实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文化专制传统对现今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反思
思想文化专制传统对现今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反思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专制皇权对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统治与领导,而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操纵在这几千年中更是不曾间断过。
对文化进行全面专制的影响一只残留至今,仍对我国公民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公民面对政治事务多半是被动参与的,并且会自觉的表现出冷漠与逃避的心理,致使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没能形成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这极大地不利于我国政治民主的建设,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一中国的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开启以来,一直奉行着“家天下”的原则。
秦始皇就曾表示过希望对国家的统治可以“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此后历朝历代君主的想法也莫过如此。
统治者希望自己的统治可以稳固并延续下去,就会不遗余力的力排众议,打击非己势力;被统治者迫于强权,为了保全自身,也不敢有忤逆犯上之心;广大民众更是小心翼翼,安分守己。
一些达官、文人还会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帮助统治者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如此循环,结果便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化专制不断加深,思想控制不断加强中国的政治思想在先秦时期出现过繁荣。
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乱,天下的不统一,给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空间,其中以儒、道、法三家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强调以伦理为中心,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仁”等观点;孟子还提出关心人民疾苦,取消暴政。
但这些还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胃口,并且儒家与各家之间存在着相互批评、排挤的现象。
传说孔子摄鲁相时,杀掉了鲁大夫少正卯,罪名是“心逆而险,性僻而坚,言伪而辨,顺非而泽”。
从这一大堆罪状看,少正卯顶多也只是个思想犯。
孟子本人没有掌握过政治权利,但对自己的学术对手,所谓杨朱、墨翟之徒,排挤不遗余力。
孟子如果一朝权在手,对他的论敌们也将是“戎狄是征,荆舒是惩”,毫不客气地加强镇压的。
1[1]道家以自然法为中心,强调“无为而治”,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含义深重,除了强调统治者的清净以外,更强调了人民大众的无所作为。
关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议
关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甚至被边缘化。
因此,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物质追求,而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然而,正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规范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奉行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此外,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人们可以感受到自身所属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各种新兴文化也层出不穷,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可能存在着过时的观念和陈旧的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其次,互联网平台和媒体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亲身实践和行动来体验其中的智慧和美好。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可以在当代社会中找到适应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只有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保持价值观念的坚守和文化认同的稳定。
如何理解政治制度差异
如何理解政治制度差异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政治制度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性质、国家组织体系、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选举制度等诸多方面,它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运行方式和政府行为。
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复杂因素,且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不同的政治制度。
如何理解政治制度差异?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差异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
历史、文化是国家发展演进的重要因素,也是政治制度差异的根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
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也决定着政治制度差异的深度和广度。
以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为例,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家族的直系继承关系,这种文化影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如中国的官僚制度中,重视官员之间的关系网,这些关系在担任职务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的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这反映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美国政治制度保护公民权利,民主和自由相互配合,政治选举机制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得到保护。
二、社会制度的作用政治制度差异不仅源于历史和文化,还与社会制度有着紧密联系。
社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同样也是政治制度能否顺利贯彻落实的关键因素。
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国家着重强调公有制经济,而另一些国家则倡导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国家属性上,不同的社会制度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
例如社会主义国家往往选择的是共产党一党制,而自由民主国家则多采取多党制的政治体制。
其次是在政治选举上,选举机制和政治投票方式的设计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
比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一般都采取实名投票选举制度,而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则采取秘密投票制度。
最后,在政治权力运行和控制方面,社会制度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权力控制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引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因此,探索和思考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相结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统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1. 价值观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如尊重、和谐、诚信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可以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道德准则的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引领人们遵守道德准则,遵守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亲友互助等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行为。
3. 社会信任的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信任和诚信的精神,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信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信任和诚信的精神,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融合模式1. 教育培训通过在教育培训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2. 制度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可以借鉴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基于信任和诚信的制度来促进社会信任的建立;可以通过建立基于和谐和亲友互助的制度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3. 社会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的群众参与和社区自治的理念,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治理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
刍议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与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
冲突等 不 和谐 因素 。行政文 化一 方 面通过将 共 同的价 值 观 内化 为公务 员个 人 的价值 观 ,使 政府组 织在 理念 上确定 一 种 内在 的 、 自我控制 的行 为标准 ,指 导和 约束公 务员 的行 为 ;另 一方 面 ,受到 良好 的行政 文化影 响 的公务 员更容 易 自觉地 约束 个人 行 为 ,使 之与行 政组 织保 持一致 。行政 文
强烈 的 “ 官本 位 ” 的行政 文化 。
的行 政认 知 、态度 、愿望 、情绪 、信仰 和价 值观 ,以及政
府 公务 员所 遵循 的 行政 方 式 和行 政 习惯 等 ,即行 政 观 念 、 行 政思 想 、行政 价值 、行政 原则 和行 政传统 等 。行政 文化 关系 到政 府 部 门 及 政 府 公 务 员 的 形 象 、权 威 、地 位 和作 用 ,关 系 到政府 部 门及其公 务员 与公 众 的关 系 ,是行 政体 系 的深层 次结构 。行 政文 化作 为行政 组织 成员共 同创 造 的 精神 文化 ,在组 织成 员 中达成共 识 ,通 过 约定俗 成 的规 范 和共 同价值 准则 规 范 约束 成 员 的行 为 、思 想 ,调 解 矛 盾 、
响 ,进 而提 出在 市场 经济条件 下 ,应该从 树 立科 学的行政 价值观 和 构建现代 法治社会 以及 重 塑行 政 文化 着 眼 ,重 塑政 府
行 政 府形 象 ;政 府公 共 关 系 [ 图分 类 号 ]G 2 中 7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0 — 4 2 (0 1 7— 12 【 05 63 2 1 )2 0 1 ~) 1
的官僚 体 系按 权 力大小 和官 职高低 进行 生活 资源 的分配 的
现实 ,在社 会成 员 中形 成 了根深 蒂 固的权力 崇拜 意识 。尽 管儒 家经典 中 也 有 “民为 贵 ,社 稷 次 之 ,君 为 轻 ” 的 说 法 ,但 现实 层面 的权力 崇拜被 社会 成员普 遍认 可 ,并作 为 谋求社 会利 益和社 会 资源 的基 本 手段和衡 量人 的价 值实现 程度 的基本 尺度 。这是行 政文 化意 义上 的一种 潜在 意识 和 行为 取 向。权力 具有超 常 的支配 空间 ,百姓被 排斥 在政 治 生活 之外 ,他 们 没 有 政 治权 利 。百 姓 ( 即公 众 ) 只 能通 过参 加科举 考试 ,进入 统治 阶层 ,才能 获得参 与政 治生 活 的基本权 利 。这就 形成 了 中国传统 社会 中对权 力 的崇拜 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李克强总理指出:“过去一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一项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压力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70%以上。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体现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②说明政府应承担更多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③目的是彰显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④是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广东省顺德市政府开展取智于民、征集科学发展金点子的问计活动。
“百家访谈、千人问计、万户调查”,目的只有一个,为科学发展集中民智,为学习实践找到符合顺德实际的坚实基础。
这表明,顺德市政府()A.努力提供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C.切实履行管理和服务的职能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以下选项有利于树立我国政府权威的是()①政府和公职人员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②建立高效、廉洁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③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④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4.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
我国政府制定《纲要》做到了()A.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C.依法行政,行使国家立法权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5.关于下图漫画《奇怪建筑诞生记》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官员要求真务实,与设计者沟通设计地标建筑方案B.该建筑方案的设计体现了政府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C.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D.该建筑方案的设计体现了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统一6.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民要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及传统文化对政治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
中西方主要传统政治文化对比及主要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摘要传统是现代的基础,传统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的起点。
在政治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发生过、而且仍然持续发生着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观念中的“民主观念”、“国家观念”进行对比,探寻各自的传统政治文化观念对各自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政治文化中西比较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政治文化也是如此。
狭义的政治文化专指政治的主观方面,它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知、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支配作用。
1956 年,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术语, 并且开始进行学术研究。
我国政治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此领域。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有其阶级性, 还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发展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 具有很多的差异。
1中西方主要传统政治文化的对比1.1国家观念的不同政治学是关于公共秩序的学问, 政治文化应该以对国家认识为其核心内容。
在传统中西政治文化中, 关于国家的认识大相径庭, 这是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之一。
钱穆先生说:“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是道德的、文化的;西方的国家观念是权力的、工具的。
”中西方国家产生的方式不同,造成人们对国家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不同的根源。
“国家”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
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
”诸侯统治的地方称“国”, 大夫统治的地方称“家”, 后来通称“国家”。
所以,中西方国家产生方式的不同在于中国并不像古希腊以地缘为纽带而依靠的是一种血缘关系。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家与国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公民意识对政府治理的影响
公民意识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公民意识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代表了个体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以及对集体利益的关注和追求。
而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执政过程中,通过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管等手段,来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并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
公民意识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公民意识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在于塑造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
公民意识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公民对政府的合理期望。
当公民具备高度的公民意识时,他们会更加懂得自己的权益,也更加明白政府的作用和责任。
这样,公民会对政府的工作有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会更加信任政府的决策和执政能力。
相反,如果公民意识淡薄,公民对政府的期望会降低,甚至对政府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其次,公民意识对政府治理的影响还在于推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公民意识提倡公民的积极参与和监督,这样能够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当公民有意识地参与社会事务时,政府会更加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
同时,公民意识也能提高公民对政府的监督能力,以防控政府权力滥用和腐败。
因此,公民意识的强化能促进政府的有效治理,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此外,公民意识对政府治理的影响还体现在培养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公民意识通过强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以及社会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从而形成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共识。
这样,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就能更好地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避免政策的片面性和偏颇。
同时,公民意识还能够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因此,公民意识是促进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对政府治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公民意识对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以及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公共行政学》作业1-4参考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
A.里格斯B.古立克C.德鲁克D.高斯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4、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 B )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法B、美C、中D、英5、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C)。
A、选任制B、考任制C、委任制D、聘任制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A.政府职能B.行政监督C.行政决策D.行政体制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A.内阁制B.总统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B.美国C.日本D.加拿大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B.《论译书》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D.《行政学》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的行政区。
为什么有些国家更注重公民参与政治?
为什么有些国家更注重公民参与政治?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的公民,参与政治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和权益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国家的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什么有些国家更注重公民参与政治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历史文化背景许多国家的公民参与政治程度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美国建国时期注重公民参与政治的观念深植于美国文化中,并在政治体制上得到了体现。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对公民参与政治的制约也很明显。
二、政治环境和制度保障政治环境和制度保障也是影响公民参与政治程度的因素之一。
欧美发达国家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政治制度也具有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
例如,瑞典的议会制度和公民倡议制度,都能够有效地保障公民参与政治权利。
相比之下,某些国家的政治环境相对较差,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就限制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和能力。
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
在欠发达的国家,因为生计压力和社会稳定问题等原因,公民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政治。
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收入水平比较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政治。
四、意识和意愿最后,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也与公民自身的意识和意愿有关。
在一些国家,公民对政治不感兴趣或缺乏政治参与的意愿,这就限制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
相反,一些国家的公民更加热衷于政治,并且具有批判思维和独立精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结语总之,公民参与政治是一种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的公民参与政治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和制度保障、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意识和意愿都是影响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重视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性,加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为国家的民主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与公民的信仰和政治立场有哪些不同?
中国与公民的信仰和政治立场有哪些不同?近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公民的信仰和政治立场在中国仍然存在一定的特点和差异。
那么,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信仰1.对教育的看法中国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学科学习上,对信仰教育非常少。
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崇尚“人伦天地”的孝道、仁爱等美德,但是不强调信仰。
然而,随着海外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和接触各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启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国政府对宗教的政策非常复杂,宗教自由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使得公民在信仰上存在差异。
2.对文化的认同中国是一个尊重传统文化的国家,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佛教等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但是,随着现代化不断深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现代大众文化的流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信仰和行为上与传统文化产生差异,这在中国大陆尤为明显。
此外,中国的文化认同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公民在这方面可能会有较大不同。
二、政治立场1.对政府的认可程度在中国,政府是公民的主要依靠和保障,因此,大多数中国公民对政府的认可程度较高。
然而,在某些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各种不满和质疑,特别是在涉及言论自由、民主、人权等方面。
这些问题往往引起公共讨论和争议,也是中国公民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
2.对改革的观念改革是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在不同层面和领域,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念。
一些群体更加注重政治改革和民主自由,例如网络公民、维权人士、异议人士等;而有些人则更加注重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例如企业家、中产阶级等。
这也使得中国公民在政治上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观念。
3.对现代化的认同中国在近几十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状态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理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句传世云经,意思是“有法则保障,天下太平;德行布普,众人心满”。
它代表着中国文
化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指导着人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被誉称为中国的精神底蕴与精神家园。
法安天下,是指先天智慧和理性思维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即人们在治理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活动中遵循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根本内涵在于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把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作为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
法治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政府依法行政,执行权威的法律和法规;法治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法治政府营造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公正、公平、安定的社会秩序,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滥权行为,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德润人心,是指在遵循法则的前提下,人们把崇尚德行、仁爱、诚信和礼仪等道德准则作为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此原则的根本内涵在于认识到崇尚德行的重要性、以尊重礼仪的道德标准来调整人际关系、从社会道德准则出发来维护社会安定,从而营造一种“德润人心”的文明社会环境。
有效地维护大众合法权益,保护公民的权利,引导人们以礼仪和文明的社会行为来取代暴力手段,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着和谐、仁爱、守法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精神内涵,指导着人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重
要作用。
它既指导着人们共同服从法律、遵守法则,又希望人们把崇尚德行、仁爱、诚信和礼仪等道德准则作为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只有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念,才能让国家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文明进步。
全面依法治国亟须处理的三个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亟须处理的三个问题作者:朱新现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5期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保障条件,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很强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依法治国是顺应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潮流,吸取中外人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已经使得法治中国建设从舆论宣传层面深入到国家治理层面,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还会遇到诸多方面深层次的疑虑和障碍,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理顺逻辑关系,而认识和掌握这些逻辑关系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成败。
一、以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为核心,解决好法治建设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依据和法治中国建设问题的本源法是对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进行可预期的、制度性的规定,体现的是对公民权利的划分和保护以及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限制,目的是为了促使社会正常有序和谐进行。
法和法律是为权利而产生的,其出发点是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使得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资格法规化。
长期以来,中国在进行法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客观来说,当前法治建设“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多种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没有得到有效保证,部分党政部门违法违宪严重且没有得到进一步追究,越权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尤其“关键少数”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有人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问题,其核心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权力的授受关系,从理念到制度设计,缺乏对法治主体客体的梳理,进而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
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有很多思想与之珠璧交辉,二者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行政管理引言: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创造客观世界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
行政文化具体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氛围中,人们在开展公共行政工作中所产生的行政思想、心绪和自信心以及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造成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因此,要不断增强积极方面的塑造,削弱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民重君轻思想行政管理并不是单纯的用有关法律限制、控制他人,而是说最大化的用道德手段来改变人们的行为举止。
儒家代表人孔子曾经提倡仁政,提出君主要推行德治。
针对现代社会来说依然受用,如今的领导若能在工作中推行仁政,将广大群众视为己出,同样有利于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德政的执行离不开群众基础,领导要时刻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走入群众中去。
为群众树立榜样,真正的做到以德服人、执政为民。
2.知人善用、荐才举贤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培育和吸纳较为重视。
无论是儒家的孔子,还是法家的韩非子等,均对人才的选用和提拔提出相关政治思想。
同时,还指出人才培育过程中,环境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荐才举贤的思想不但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还为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人才配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消极影响1.注重表面,忽视效率传统文化过于重视表面化,致使诸多官吏在行政管理中将工作流于形式,组织庞大,调度不灵,做事含糊。
然而组织庞大往往直接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粥少僧多、备位充数的局势出现,大大降低了行政能力。
2.注重人治,忽视法治传统文化人情思想极为突出,进而缺少一定的法治意识,在行政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一些官吏的权利大于法律,常常造成不依法执事,执法漏洞百出的情况发生。
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一、论语的背景与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对国家治理有启示的观点。
首先,论语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乱世,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积极推崇仁义道德,力图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风气,使国家治理更加稳定。
因此,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论语》中强调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孔子认为,德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治是德治的辅助手段。
他强调君子应以德治国,而不是仅仅依赖法律来管理社会。
这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但单纯依赖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德治是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才能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国家治理的长远发展。
三、仁爱与公平正义的平衡《论语》中强调了仁爱与公平正义的平衡。
孔子认为,仁爱是治理国家的核心,但仁爱不能过分,也要兼顾公平正义。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仁爱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公平正义。
只有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在仁爱与公平正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注重社会关怀,又要保障公平正义。
四、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国家治理的关键。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倡学习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注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五、信任与诚信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信任与诚信的重要性。
公民权益对政府效力的影响
公民权益对政府效力的影响公民权益是国家体制运行的重要基石,也是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的核心。
公民权益保护的力度与政府效力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政府的效力是指政府在运行中有效履行职责、服务于人民,并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的程度。
而公民权益包括政治权利、人身自由、财产权、社会权益等方面的保障。
在一个良好的政府与公民关系中,公民权益能够保证政府高效运作,而政府的效力也能够保障公民权益的实现与维护。
首先,公民权益对政府效力具有直接的影响。
政府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制定政策、法律以及规章制度时,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和尊重公民的权益,那么政府的效力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同时,政府在落实公民权益的保障方面也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比如建立健全的司法体系、加强社会监督机制等,这些都能够辅助政府提高效能。
因此,公民权益与政府的效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
其次,公民权益对政府效力的提升具有制约和约束作用。
公民的权益是政府行使权力的边界和底线。
政府在运行中如果超越了公民权益的边界,并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那么政府的效力将会受到公民的质疑和抵制。
这种约束作用体现在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公众意见,遵循规则和程序,不可任意行事。
当公民感到政府对其权益的保护不力时,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例如诉诸法律、参与社会抗议等,这种行为会对政府的效力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第三,政府对公民权益的保护程度也能够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进而影响政府的效力。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信任是政府行使权力的基础。
当政府能够有效保护和履行公民权益时,公民会更加倾向于支持政府的工作,并且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给予更多的信任,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支持和动力。
相反,如果政府忽视公民权益的保护,导致公民的利益受损,那么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会逐渐积聚,这种不信任甚至会转化为对政府的反对和抵制,进而严重影响政府的效力。
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比较
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比较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已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本文从多个视角对中美两国公民参与进行比较,最后对如何有效发展我国公民参与给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一切活动,如选举、上访网络论坛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公民参与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不同国家的公民参与也会因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权利意识的不同而不同。
一、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中美政府公民参与主体的比较公民参与的主体,就是参与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中的人或者组织包括国家公务员、普通公民、政府部门,第三部门,公民既是公共权力的来源,也是被管理的对象。
1.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主体意识的比较在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比较淡薄和消极,认为“公共政策如何制定和实施,是政府的事,和老百姓的关系不大。
在美国,国会和大部分州的议会大厦会建立参观者信息中心,负责解答公众提出的问题,还为有兴趣了解议会大厦历史和议会决策过程的参观者提供议会知识游戏。
2.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主体能力比较我国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和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生产生活范围所限,使得现实中许多公民占有信息量小,不熟悉政治规范,对自己的政治作用不清楚,没有参与活动的技能。
在美国,从中小学就开始开设有关议会的课程,而且尽力会让优秀的教师使用形式各异、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来讲授议会的进程,从而对公民进行长期的议会教育。
二、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中美政府的客体比较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客体,就是指参与主体试图加以影响和推动的方向,也就是政府部门的决策活动。
在任何社会中,政府决策活动都要通过一定的制度、组织渠道、机制和程序体现出来。
1.政府政策决策过程中政府公民参与的制度安排比较虽然我国已经具有了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但是在实践过程往往是流于形式主义,保证参与实施的制度不够完善,并且也没有将公民参与用法律保护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国家行政和公共事务管理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其影响不可忽视。
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相互激荡的今天,认清传统文化对政府公民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正面作用,使得政府与公民和谐相处,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开其负面影响,是摆在政府和行政管理学着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行政文化行政管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及其稳固和严密的官僚机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不受包括法律在内的任何约束, 整个官僚机构呈金字塔式结构。
与这种政治结构相适应,而这种形式被历代皇朝加以研习和改进,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独特行政文化。
这套独特的行政文化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家长本位制红楼梦中叛逆的贾宝玉见到父亲就如坐针毡,因为贾父不仅是自己的父亲,而且背后还透漏着浓郁的传统封建色彩,在家他是家长,在国他又是一品官员,家与国在他身上完美结合。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它是一种伦理性家庭家族的组织结构,家就是国家的一个缩影,因此,就为民众宣传一种家国同构的思想,而在后来,家庭这种形态慢慢演化成一个政治国家的组织形态,家长即国家最高领导人。
意味着国,家国一体,并且相通。
因此, 家长制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组织的核心精神, 也是这个国家数千年历史中政治生活的缩影。
家长意味着拥有绝对的权利。
五伦三纲既是一种礼制秩序, 又是一种角色规范, 从而固化了家长本位的行政文化。
家长的全能地位必然造就出这样一种情形: 以己为政治序列中的原点, 对下是颐指气使的主子, 而对上则是卑躬屈膝的奴才, 人与人间不存在平等关系, 政府与公民间是人身依附关系。
第二、权力崇拜权力
由于家长拥有绝对权力,在家长本位传统下,只能把官员当父母, 听凭他们安排自己的命运。
由此导致成为一种唯权利独尊的社会价值取向,把权力看作高于一切的力量, 盲目追随甚至试图谋求它。
这种现象在我国两千多年传统的封建性政治体制中常见,以封建皇权为尖顶的金字塔型官僚体系按权力大小和官位高低进行生存生活资源分割的现实, 成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直感刺激,权力崇拜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可, 并作为谋求社会利益资源的基本手段和衡量人的价值实现程度的基本尺度, 它是行政文化意义上的一种潜在意识和行为取向。
权大于法, 权力成为准则, 法对权力的制约软弱无力, 严重不足。
经历几千年历史之河的荡涤, 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的传统行政文化,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其源远流长的影响在当代依稀可见: 依然全能的家长地位, 依然超常的权力支配空间。
政府与公民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政府只是想统治人民,而不是去服务人民,这样就导致许多关系的错位,如重管理轻服务、重自身轻公众、重形式轻公众等等。
这些从红楼梦中的贾家以及整个封建官僚体系都能看出,这是中国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最大障碍。
二、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塑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 原先的关系根本不能适应当代的局势,因此政府如果想在人民心中留下好印象,就必须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政府公民之间应该接受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平等关系, 政府观念也要跟着发生新的变化:
(一) 责任型政府。
公共责任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灵魂, 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首要的、也
是根本的职能。
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公共责任, 公共责任履行的充分程度也就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实质标准。
责任型政府不仅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也重视管理人员的职、权、责。
因为政府责任性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地位以及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简单的说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具体而言,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 即指从经济、政治、社会各个层面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政府要意识到自己的天职是服务, 它既是管理机关, 也是服务机关。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切勿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一种施舍, 应强化服务行为和服务意识, 任何弱化并摒弃这一职能的政府都是一个不称职的政府。
(三) 引导型政府。
政府只掌舵、不划桨。
政府通过决策确定公共目标, 确定公共目标的优先顺序。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政府要重视事前问题的预防,以取代事后补救。
通过咨询机构,加强公共政策分析,对公共领域内的专业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对应之策。
在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发生转变的同时, 公民也要进行观念转变:第一, 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育公民意识和主人意识。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行政管理不光是政府的事, 而且是每个公民的事, 它既是公民的责任, 又涉及到公民的切身利益。
对社会事务公民不能麻木不仁, 而应主动积极地参与。
公众对合理的、正当的政府行为要支持, 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 提供改善服务的建议, 以社会服务配合政府服务, 为政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手段。
没有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政府优质、高效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
公民应从社会整体利益着眼, 而不是仅从个人或局部利益着眼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第二, 增强法制意识。
法律和制度具有权威性、神圣性和至上性, 因此, 公民对政府行为及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应当以法律和制度为准绳来衡量,而不能有其它准则。
公民自身首先应遵纪守法, 在此前提下依法充分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权利, 积极参与政府管理, 对政府行政行为依法实施监督, 使政府及其公务员在实施行政管理中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从而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