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ef755b9d528ea80c77963.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db6f5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1.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初期。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中国教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特点。
1. 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给子女。
宗教教育则是一种崇拜神灵和尊重先祖的教育形式。
2.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崇尚“仁爱”、“礼教”和“孝道”。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也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如《论语》和《四书五经》。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忠信。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时期的教育:在秦汉时期,皇帝实行了儒家教育改革,推崇儒术,并建立了皇家学府。
这些学府主要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以维护帝国的统治。
5.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皇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6. 宋代的教育: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儒家经典。
此外,私人学校也逐渐兴起,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
7.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科举考试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不过,元朝时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儒家经典的依赖,并开始重视实用教育。
8. 近代教育的变革:近代中国面临许多外部冲击和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
学堂和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9.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大规模的教育普及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四个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等教育目标。
10. 当代教育的挑战和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高考制度的压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等。
中国教育史要点
![中国教育史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527f0dfad6195f312ba6b0.png)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教育的开端为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3.学校产生的条件:经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脑体分工
政治:阶级分化的产生
文化:文字产生,文字积累
4.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
其客观原因为: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2.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3.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
6.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7.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
(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8.孔子主张的德性修养:(一)立志(二)克已(三)力行
(四)中庸(五)内省(六)改过
9.孔子主张树立的教师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稷下学宫的性质:(一)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二)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
用的高等学府。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bdffc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f3f7bf69dc5022aaea001d.png)
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2)私学的产生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f3f7bf69dc5022aaea001d.png)
(5)内省孔丘认为道德认识和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即内省。各方面的行为都需要内省的方法来帮助修养提高。
(6)改过面对错误首先认识到错误,不掩盖;其次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
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6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
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
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9d80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6.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社会,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式以讲授和默写为主。
2.先秦时期教育:先秦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灌输,兴起了辅助教育的家塾和师徒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士人。
3.秦汉时期教育:秦始皇实行过焚书坑儒等措施,但汉代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建立了国子监和郡学,推行师生契约制,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教育几近瘫痪,但在佛教的影响下兴起了僧官学,培养了一批佛学专才。
同时,士人开始注重私塾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人。
5.唐宋时期教育:唐代开设了国子监、州学和私塾,并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培养了大批的进士和官员。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教育制度,并兴起了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
二、近代教育1.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兴起了私塾教育的黄粱梦,但国子监仍然是最高学府,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机制。
2.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来的列强侵略和思想文化的冲击,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都试图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
5.当代教育与发展: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与发展的新动向,包括选拔制度的、课程、教育投入的提高等。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的分析,包括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两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还有相应的细分内容,例如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等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进行记忆和梳理,以帮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77c0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a.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父亲或家庭长辈负责教育子女的基本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同时,一些有学问的人也会开设私塾,传授经史子集等知识。
二、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流派。
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也成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四、私塾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开设的,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才艺。
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到现代。
五、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设立学校、推行普及教育,并且兴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洋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行,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等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七、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到近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1b22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d.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989c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5355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1c6f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d.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3d7d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e.png)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一、中教史概览1. 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商朝时期就有了“师保”这一职业,这个职业主要是为了教授各种技术和知识。
此外,还有“秦士”的存在,可以视为古代的教师。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建了私学,同时也呼吁国家应当兴办学校,这时期便有了官学、私学两种教育形式。
此后,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政府和私人之间摇摆,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中不断发展。
2.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近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三个时期。
在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是私学和宫廷教育,宫廷教育由皇帝和王室贵族直接管理,私学则多由地方名士和学者开办。
近代时期,中国的教育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有了现代学校体系的雏形。
而近代教育时期,则是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风波的时期。
现代教育时期则是中国教育体系开始系统化,并面向全国推行,直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完善。
3. 中国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
其中,学前教育主要指0-6岁的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高等教育包括高中及以上的学历教育。
此外,还有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至今,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相对完备,但在质量、公平和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中国古代教育1. 秦汉教育在秦汉时期,官学和私学并存。
官学主要是贵族子弟和宫廷官员子弟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书和兵法;私学则多是由地方名士和学者开办,也有的是家庭教育。
同时,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
另外,还有职业教育,比如医学、技艺方面的教育。
2. 魏晋南北朝教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迅猛,成为当时社会主要教育组织形式。
当时的私学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书法、音律和正宗经学外,还有并增加有音律、书法、诗文赋、史述、兵器、乐谱等等。
3. 唐宋教育时期在唐宋时期,封建科举制度逐渐确立。
科举考试成为获取地位和财富的捷径,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科举学习。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03e826a1c7aa00b42acb63.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国教育学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2ca1c933d4b14e852468ba.png)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https://img.taocdn.com/s3/m/ea1adb2383c4bb4cf7ecd1c1.png)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二章:第一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工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节:西周教育知识点一:西周教育内容?答: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子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有教无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入学读书。
知识点二:孔子的教育内容?答:1、文、行、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子的教学思想?(老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知识点一: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知识点二: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自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人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关于性善论?答: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是人性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
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知识点一: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答:1、教师的地位,荀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吧教师与天、地、君、亲并提,视教师为“圣人”“君子”。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cd052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6cbffc3b84ae45c3a358c8d.png)
中国教育史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实施乐教之地庠——养老与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7.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中国教育史总结
![中国教育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9ae9acd1f34693daef3e7f.png)
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fa03f56294dd88d0d26b42.png)
《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点1.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西周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2.有教无类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的一个观点。
他主张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问题上不应该有种类、族类的区别。
这种观点,主张把教育普及到一般民众,对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冲破“学在官府”的格局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千字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本蒙学课本,由梁武帝时学者周兴嗣编写。
全书共一千字,以押韵的方式组成连贯通顺的四字句,便于儿童朗读背诵。
该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方面,是一本十分流行而且相当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4.教学相长是《学记》概括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可以助长学,学也可以助长教,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5.乡三物是西周乡学的教学科目,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6.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
它将学制分为三个系统,即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其中普通教育为主干系统,划分为三段七级。
7.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书院,位于江西庐山。
唐贞元间,洛阳人李渤及其兄李涉曾在此读书,并养一白鹿相随。
其后,李渤做了刺史,在其当年读书之处建亭榭,名其地曰白鹿洞。
其后又几经变迁。
北宋初年成为著名书院。
南宋时,朱熹重加修缮并讲学其中,于是白鹿洞书院又名闻天下。
8.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著名学制,正式颁布于1922年,是中国教育界学习美国学制的产物。
也被称为中国的“六三三四”学制。
9.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在二、三十年代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0.京师同文馆由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恭亲王奕訢等人奏请,于同治元年(1862年)6月11日在北京设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页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1)士阶层的变化和发展的新需要
1、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并扩张其势力需要有一批人才以组成强有力的政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控球时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即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①它反映了封建制星期是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②“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③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只待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2)私学的产生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பைடு நூலகம்部分。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连年不断。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籍作为学习资料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取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立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落的官学已不可能养士,能适应新时期养士需要的就是新的私学。
4、私学的兴起26
产生背景
(一)官学衰废
春秋时期200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比经济原因更直接。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贵族在世卿世禄制度下保持享有富贵的特权,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为必然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
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