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诗律(下)

合集下载

诗律

诗律

四、格律诗的平仄
• 1、何谓“平仄”? 何谓“平仄” • “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声 平仄” 即中古的平声, 调。“平”即中古的平声,“仄” 即中古的上、 入三声。 即中古的上、平 去、入三声。 上 平 去 仄 入
• 2、格律诗为何讲究平仄 • 声律求异,追求声音的变化美, 声律求异,追求声音的变化美, 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 三·平起平收式 长征 红军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 • •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 • •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物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物复道,努力加餐饭。
•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 九字之间互犯)。 九字之间互犯)。 •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 不得更安“ 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 等与“ 字同声组之字。 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

诗 律

诗  律

平仄




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五言诗的平仄:教材P1523——1525 七言诗的平仄:教材P1526——1527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 见;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粘”、“对”、“失粘”、“失对”、“孤平”、 “拗救”、“三平调” 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唐以后的古体诗分为纯 粹的古风和入律的古风两种。 入律的古风与律诗的区别主要在于(1)句数不定; (2)平韵与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 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 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 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 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 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 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 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格律诗



南朝四声发现。 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声律: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 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 “永明体”: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 谢眺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产生“格律诗”,也称“近体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 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 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 又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 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 点:(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 (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诗律

诗律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韵母,又叫单元音韵母。单元 音韵母发音的特点是自始至终口形不变,舌位不移动。普通 话中单元音韵母共有十个:a、o、e、 ê、i、u、ü、-i (前)、-i(后)、er。 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的韵母叫复韵母。普通话共 有十三个复韵母:ai、ei、ao、ou、ia、ie、ua、uo、 üe、 iao 、iou、uai、uei。根据主要元音所处的位置,复韵母可 分为前响复韵母,中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 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构成的韵母叫鼻韵母。 鼻韵母共有十六个:an、ian、uan、 üan 、en、in、uen、 ün 、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
到了唐代初期,七言诗的规则基本确定,于
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即所谓格律诗。 这种诗体对于唐人来说是新近出现的,所以 又叫近体诗或者叫做今体诗。 从此,这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格律诗便 广为流传,终使唐诗达到了我国诗歌的巅峰, 唐代也因此成为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古代诗歌的大致分类
当然,格律诗产生以后,古体诗因其格律自
由而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唐及以后的诗人, 往往既写格律诗又写古体诗。通常,把他们 按照古诗写法创作的诗歌称为“古风”。 不过,这时的诗人们,由于受到格律诗的影 响,在写作古体诗的时候,往往又会不自觉 地写出一些“律句”来,人们把这种带有律 句的古体诗称为“入律的古风”。

格律诗的要求——用韵严格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 类。如,一东:东风疯虫充中工童……;二冬:冬 封从彤农共胸宗…… 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 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 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 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 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名,在科举应试 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 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诗律课后题答案

诗律课后题答案

知人论世”的观点是()所提出的。

A、孔子B、庄子C、孟子D、墨子我的答案:C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A、用韵B、意境C、平仄D、对仗我的答案:B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

()我的答案:×陈子昂在他()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

A、21B、22C、23D、24我的答案:D顾况读了白居易的哪首诗之后,便认为其完全能够在长安立足?()A、《赋得古原草送别》B、《井底引银瓶》C、《钱塘湖春行》D、《长恨歌》我的答案:A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

A、杜甫B、孟浩然C、陈子昂D、白居易我的答案:C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我的答案:×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

()我的答案:×()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白居易B、李白C、苏东坡D、陆游我的答案:C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

A、孟浩然B、白居易C、杜甫D、汪伦我的答案:A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我的答案:×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

A、谢道韫B、谢枋得C、谢朓D、谢灵运我的答案:D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C、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D、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我的答案:A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

()我的答案:×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A、《鹤冲天·黄金榜上》B、《双声子·晚天萧索》C、《征部乐·雅欢幽会》D、《如鱼水·帝里疏散》我的答案:A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D、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我的答案:C“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

汉语诗律学

汉语诗律学

汉语诗律学1.关于诗的种类诗歌从格律上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国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随着人们对音节结构的认识,开始有意识的讲求声律,到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求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

以前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或唐以后诗人写的仿古诗叫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形式较自由,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一般都是古体诗。

与之相应的格律诗,又称近体诗、今体诗、律诗,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要求较严格。

格律诗盛行于唐代,鲁迅曾说:“好诗被唐人作绝了,今再没翻出如来佛手心之孙悟空。

从唐到清诗一直遵循着格律,但也有人做古体诗。

近体诗可分律诗和绝句(绝句分律绝和古绝,这里只说律绝),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类,律绝是对律诗的截取,所以要求和律诗的平仄、押韵等标准一致;古绝属于古体诗,要求不严格。

从字数上看,有五言和七言的。

所以具体常见的四类,五律,七律,五言律绝,七言律绝。

长律是指超过八句的律诗,也属于近体诗,因其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要求有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 一般长律多为五言,或称五言排律。

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

但古风分为五古和七古只是大致的分法。

此外还有杂言。

三、五、七字居多,偶尔也有四、六字或七字以上的,习惯上把这些杂言古风归入七古。

如:李白《蜀道难》(1428)。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一、字数固定。

五律、七律皆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古绝产生在律诗前,不讲格律。

五言律绝四句,二十字,七言律绝四句二十八字。

从唐代开始,一般认为七律五律是正诗,而所谓绝句,绝乃断也,它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首尾两联,或截中间两联,或截前半首,或截后半首,所以又叫诗头。

因律绝是截律诗而成,所以又称“截句”,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聊,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

一般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通论三十诗律

通论三十诗律

(2)三平调 ) 三平调"是指"△△△ "△△△――"或 "三平调"是指"△△△ 或 △△△――"式变成了"△△ 式变成了"△△ "――△△△ △△△ 式变成了"△△―――"或 或 △△―――"这种形式,最后三字都用了平 这种形式, "――△△ △△ 这种形式 声字. 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声字."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律句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中有些第一字或第三字 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 ④: △△/△―/― △ △ △
三,粘对 (一)对: 是就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 是就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对句第 二字的平仄跟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相反), 二字的平仄跟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相反), 即平对仄,仄对平.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即平对仄,仄对平.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二)粘: 是就相邻两联中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的平仄 来说的, 来说的,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上联对句 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 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不合 的规则叫失粘. 乎"粘"的规则叫失粘.
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 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就必须首先掌握平仄 的运用技巧. 的运用技巧. 平仄: 一,平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所谓平声是指中古汉语的平声; 所谓平声是指中古汉语的平声; 仄声,则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调. 仄声,则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调. 到了近代,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化, 到了近代,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化,演变为现 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的规律为: 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的规律为: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一般地说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上去的, 一般地说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上去的,在古 代汉语(中古汉语)中读为仄声, 代汉语(中古汉语)中读为仄声,而现代汉语中 读阴平,阳平的字有一部分是由入声派来的. 读阴平,阳平的字有一部分是由入声派来的.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

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二、四声三、平仄四、对仗第二章诗韵和词韵一、平水韵(旧韵)二、普通话韵表(新韵)第三章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二、五言和七言三、律诗四、绝句(律绝和古绝)五、粘与对六、拗句和拗救七、所谓“一三五不论”八、古风式的律诗九、近体诗的避忌十、近体诗的对仗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第四章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五、词的平仄规律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七、词的押韵和对仗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二、格律极端化三、多填词牌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五、贪图长度六、贪图数量七、追求华丽辞藻八、自创词牌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诗律——精选推荐

诗律——精选推荐

诗律诗律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度集合。

在形式上,⽐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诗律,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第⼀节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

《唐诗三百⾸》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类;古诗、律诗、绝句⼜各分为五⾔、七⾔。

这是⼀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长律⼀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诗,五⾔诗,七⾔诗[1].唐代以后,四⾔诗很少见了,所以⼀般诗集只分为五⾔、七⾔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定的标准。

但是,诗⼈们所写的古体诗,有⼀点是⼀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于汉代,本来是配⾳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等。

到了唐代以后,⽂⼈摹拟这种诗体⽽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乐了。

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乐,后来⼜产⽣了配新⾳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概产⽣于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之前的⼀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近体诗。

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

学习交流PPT
6
二、 近体诗的格律
(二)押韵
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之外,偶数句一定要押韵, 且须一韵到底。
●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 其一,一般押平声韵,极少数押仄声韵(限于五绝)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灭”、“雪”二字均为入声屑韵)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仄声(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但五律B类句式的第一字、七律B
类的第三字却不能通用 学。习(交流为PP什T 么?)
13
2. 平仄格式
(1) 五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
(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4-1525页)
●王维《山居秋暝》(五言b类,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一)诗歌形式的发展
唐以前的诗歌:形式பைடு நூலகம்自由,字数、句式、 平仄都不固定。
《诗经》:四言为主
《楚辞》(过渡阶段):保留四言,出现 五、六、七言,句式混杂为主
汉魏六朝:四言诗很少,五言、七言的诗 走向成熟,初期不讲究平仄;
南朝齐梁时期:沈约等人发现“四声”, 加上骈俪之风的陶冶,文人逐渐有意识地讲究 声律(平仄)的配合,后人称之为“永明体”。
出一些“拗句”。
●拗救
拗,指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救,指对“拗”句采取 的
补救办法。因此,所谓“拗救”,就是一个句子中该用平
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 把
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学习交流PPT
18
(四)近体诗的变格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是关于初学写作律诗者的一个口诀。意思 是说:在七律中,每句第一、三、五字的平仄 可以不拘,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 的。如果是五律,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 明”。

诗律常识

诗律常识

诗律常识最近读了一些近体诗,感觉其中音律甚美,今终吾一日,总结了其中一些诗律常识,故成此篇。

本文力求通俗易懂,抓住重点。

文中所有重点皆用红色字体表示,方便读者查看学习。

本文从诗歌的平仄、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近体诗的分类以及近体诗的对仗四个方面对近体诗进行了大致的总结,希望能够为对诗歌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同时也恳请各位能够对文中可能出现的疏漏或者错误批评指正。

一:四声与平仄1、四声我们这里所说的四声是中古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这是根据发音的长短、语调等来划分的,解释如下: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2、平仄平仄,是四声在文学应用上的归类,也是近体诗、词、曲等韵文最重要的格律要求,能够构成韵文音律的抑扬顿挫。

“平”指中古四声中的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二:近体诗与古体诗近体诗又叫格律诗,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指发端于南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李唐初年,成熟于唐朝中期的有严谨格律的诗歌。

汉魏六朝诗一般是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古诗的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唐代以后,即近体诗产生以后,也任然按照古诗的写法作诗的,这种诗就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具体如下:1、近体诗的句数固定,律师都是八句,绝句都是四句,而古体诗则没有长短要求。

2、近体诗押韵严格,具体可以分为,a:只压平声韵;b:不能换韵,必须一韵到底;c:不能出韵,即韵脚字只能用同韵部的字;d:二、四、六、八句的末句必须入韵,首句可压可不压。

而古体诗则没有这些要求。

3、近体诗的平、仄要求严格,必须讲求“粘”,“对”、“坳”、“救”,严禁出现孤平和三声调。

而古体诗也不讲究这些。

4、近体诗的对仗要求也严格,如律师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他各联都要对仗。

诗律

诗律

第三节诗律一、诗的发展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便有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以六言诗为主。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五言诗产生于四言诗盛行的时代,到了西汉,乐府民歌主要是五言诗,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焦仲卿妻》)“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古诗十九首”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

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如班固、张衡等。

建安时期是五言诗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曹氏父子三人,建安七子的诗具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文风。

七言诗在汉代也已经出现,如“柏梁体”,指汉代出现的一种一韵到底、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体。

三国时代,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不仅更完整,而且还有了隔句押韵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就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鲍照的《行路难》之一和之三,是最早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

南朝齐梁永明年间,周颙注意了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沈约等自觉地把声律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这样,到了唐代,在诗歌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诗的格律,出现了按照诗律进行创作的诗歌。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即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汉乐府,魏晋南北朝乐府以及这一时期的文人作诗)以及唐以后不讲求格律的诗歌(又叫古风)。

近体诗:唐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

诗律:就是诗的格律,是近体诗所遵循的规则。

二、近体诗的格式、要求(一)字句数的要求古体诗句数没有规定,一首诗可以四句、五句,也可以八句、十句乃至更长,诗句可以五言、七言,也可以长短交错,比较自由。

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要求,计有三类:律诗、绝句和长律。

字数有两类:五言和七言。

1.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句数: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一联有两句,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出句东风无力百花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的用韵。

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

《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

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

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说:“《世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

”范文澜的话是对的。

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於后代律诗的平仄的。

),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

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

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

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诗律ppt课件

诗律ppt课件
一、 本句交替 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句诗中各个字的 声调,即每句诗中间隔两个字或三个字更替平 仄。五言句的平仄有四种格式:
① 仄仄平平仄 │ │ — — │ ② 平平仄仄平 — — │ │— ③ 平平平仄仄 — — — │ │ ④ 仄仄仄平平 │ │ │ — —
七言句实际是五言句的扩张,按平
仄相间的规律在五言句上加两字即可
超 过 八 句 的 律 诗 称 排 律 或 长 律 , 它
二、近体诗的格律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1.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2.律诗全首八句; 3.律绝全首四句; 4.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律绝 七言律绝 五言排律 七言排律
五言律诗
春 望
(杜甫)
五言律绝
登鹳雀楼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对仗 对仗 对仗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对仗
其 余 各 联 必 须 全 用 对 仗 。 例 如 :
的 句 数 必 须 是 双 数 , 而 且 , 除 首 尾 联 外 ,
㈡押韵要求
1.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2.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3.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4.一韵到底,不能出韵。 字 的 声 调 可 以 归 并 为 平、仄两类:平声为平, 黄河远上白云间, (jiān)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句的韵 一片孤城万仞山。 (shān)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 n) 羌笛何须怨杨柳, 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 n) 春风不度玉门关。(guān)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jià n)

诗律(平仄)

诗律(平仄)

七言律诗
四种格式
• 平起句: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起句: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失粘:不合乎“粘”的规 则。 失对:不合乎“对”的规 则。
五言诗没有以下两种类型:
•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 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孤平
• 律诗要求避免“孤平”。“犯孤平” 主要就B式(平平仄仄平)而言。B式 第一字必须是平声的,如果是仄声的, 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所 以叫“孤平”。如果违背这一条,就 是传统的“犯孤平”。
三平调
•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式(A式)的第 三字、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式 (A式)的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字,否则 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此即“三 平调”。
拗 救
拗:是指语音上没有依照平仄格律。 拗句:不依照平仄格律的句子。该用平 处用仄或该用仄处用平。 拗救:对拗句的补救。如果一句之内平 仄出错,就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作 改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问1:首句入韵吗?哪几个字是韵脚 所在?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 问2:用普通话朗读,哪几个字不合 格律?
平起句
• 平起平收:B平平仄仄平 • 平起仄收:b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学诗者所用到的《诗律口诀》

学诗者所用到的《诗律口诀》

学诗者所用到的《诗律口诀》诗律口诀(一)两抑两扬交替时,插同加异五言诗。

句需七字前添二,粘对分明谱不离。

平声长,是扬;仄声短,是抑。

两抑是指仄仄,两扬是指平平。

插同,也叫插腰,即在两抑两扬或两扬两抑之间插上一个音节,所插音节的平仄必须跟前一个音节的平仄相同,故称插同。

加异,也叫加尾,即在两抑两扬或两扬两抑后面加上一个音节,所加音节的平仄必须跟前一个音节的平仄相反,故称加异。

例如:仄仄平平加异成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加异成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插同成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插同成为仄仄仄平平上面右边自上至下的平仄,正好是一首五绝的格律。

前添二,是插同或加异成五言律句之后,再在前面加两个音节,所加音节的平仄必须跟后面一个音节的平仄相反。

例如:平平仄仄平,前添二成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上法可以写成五言或七言各种不同的律句。

做诗时任选其中一种作为首句,然后按照对和粘的规律接连写下去,写四句即绝句,写八句即律诗。

奇句叫出句,偶句叫对句。

出句和对句合称一联。

口诀中的对,即对仗、对立、对偶,指对句跟出句的平仄相反。

首句用不用韵是自由的,若用韵,则因同韵即同声调,出句和对句三字尾的第一、第三字的平仄不可能对仗,这是合律的,不是失对。

所谓粘,有两种粘的方法:一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如上述五绝,第二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平平平仄仄。

这两句第二字都是平。

二是把上联对句的三字尾的第一、第三两字的平仄互换,作为下联出句的平仄。

如上述五绝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三字尾的第一、第三字的平仄互换,则成为平平平仄仄,这正是第三句的平仄。

其余类推。

诗律口诀( 二 )五言之一七之三,不犯孤平两可兼。

七字前头均不论,其余平仄要从严。

这首口诀第一、二句是说,只要不犯孤平,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可以不拘平仄。

什么叫孤平?有的文章说:两个仄声字中间夹着一个平声字叫孤平,两个平声字中间夹着一个仄声字叫孤仄。

又有的文章说: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句的第一个字拗,认为该字必须用仄。

诗律

诗律

一、诗律【基本概念】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平水韵粘对出句对句拗救三平调犯孤平借对流水对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古体诗古体诗,一般是指周、秦、汉魏六朝的诗歌以及后世模仿的作品,即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

又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的特点:(1)不限句数、字数。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

(2)押韵要求较宽,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可以换韵。

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可以换韵;可以隔句押韵,也可句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

(二)近体诗近体诗格律汉魏六朝以前,诗无定体,押韵也比较自由。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押韵就没有固定的格式,汉魏六朝的古诗也不怎么讲究平仄、对仗等。

(详见页1511—1517)讲平仄对仗是在六朝时发现了四声(平、上、去、入)以後才逐步兴起来的。

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诗体——近体诗,近体诗是以讲究平仄、对仗为其主要特征的。

它与汉魏六朝时的五言诗、七言诗不同有以下四点:一、句数、字数固定五律、七律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五绝、七绝为四句,五绝二十字,七绝二十八字。

长律、排律有五字句,有七字句,但不限句数。

二、押韵严格近体诗押韵是以南宋平水人刘渊所著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所定的106韵为标准的。

隋·陆法言等撰的《切韵》是供文人选字押韵的一部韵书,分为193韵,唐代的人作诗并没按193韵来选字押韵,往往是把某些邻近的韵合起来用,当时就有很多合用的规定。

刘渊只不过是把唐宋人的同用合用例综合进行归类,得106韵。

这一百零六韵有那些韵,教材有列表介绍(页1518—1520)近体诗押韵的标准是只能押平声韵,这106韵中,只记住平声三十韵就可以了。

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可供参考。

1、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指在唐初形成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近体诗是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诗体的正宗。

诗律(下)精品课件

诗律(下)精品课件
違反了黏的規則就叫“失黏”。
(3)平仄的基本篇式 ①五言律詩的基本篇式 其一,仄起仄收式 (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 目,更上一層樓”。
⑨扇面對
扇面對又叫“扇對”、“隔句 對”、“開門對”。上聯出句和下聯 出句對仗,上聯對句和下聯對句對仗。
杜甫排律《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中的四句“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 移官蓬閣後,榖貴歿潛夫”。
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 感舊》中“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仄仄仄平平
天氣晚來秋。
仄仄平平仄
明月松間照,
平平仄仄平
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
竹喧歸浣女,
仄仄仄平平
蓮動下漁舟。
仄仄平平仄
隨意春芳歇,
平平仄仄平
王孫自可留。
其四,平起平收式 (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晚晴
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 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倂添高閣迥, 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後, 歸飛體更輕。
①普通話的陰平聲,下列入聲要記清: 所有üe韻除“嗟”、“靴”,zh、ch、 sh聲拼uo韻,b、p、d、t、n拼ie, 除了“爹”字均入聲。
②b、d、ɡ和j、zh、z,六聲陽平是入 聲,xué、fá也是古入聲,以上規則 要記清。
(2)平仄原則 ①平仄相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 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 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 《赠 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 说:"《世 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 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 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范文澜的 话是对的.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 於后代律诗的平 仄的.),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 罢了.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 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 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 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 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 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种:
(1)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 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 才迪》的"寒山转苍翠",李白《赠孟浩 然》的"红颜弃轩冕",杜甫《天 末怀李 白》的"凉风起天末",又《别房太尉墓》 的"他乡复行役"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 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咏怀 古迹》(其四)的"蜀主窥吴幸 三峡", 又《咏怀古迹》(其五)的"伯仲之间见 伊吕"等.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 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 联的出句, 即第七句.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 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 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 直到王维还是如此. 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粘的 例子,如《咏怀古迹》(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 是失粘.至於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 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注:温庭筠 《春日》: "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 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赏远.从来千里恨, 边色满戎衣."第五句既失粘,第六句又失对. 这种情 况是非常罕见的.杜甫近体诗也只有一个 失对的例子,见1522页注①.).宋代以后,失 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 因为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 究粘对能使整首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 对诗的节奏优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律诗除了讲究粘对外,还要避免孤平, 讲究拗救.
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 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具体说 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不能变 为仄平仄仄平.其所以称为孤 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孤平 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 的句子(注:杜甫近体诗中只有一个例 外,见下 页注①.).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 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 不算犯孤平.例如李白《送友人》的"此地一为 别", 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 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粘",是指 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 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 联对句是B型,则 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 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 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联起来.所谓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 相反的类 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 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 的.以五律为例,杜甫的《春望》就是aB,bA, aB,bA;李白的《送友人》就是bA,aB,bA, aB.上文所引的律诗都是合乎粘对规则的.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 以仄起式为较常见.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也 有一些;至於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那是非 常罕见的. 以上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首句不入韵的),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 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懂了五律的平仄规则以后,对於七律 的平仄就容易懂了.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 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 起,把平起变为仄起罢了.
下面分别叙述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以归成两大类: (1)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 起句;分别在於A收平声,a收仄声. (2)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 平平,是平 起句;分别在於B收平声,b收仄声(注:A 与a,B与b,第三字的平仄也相反.).
律诗的平仄规则略如上述.从前学诗 的人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 第 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为什么 不提第七字呢?因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 容易了解的,就用不着说了.这是就七律 说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 不 论,二四分明.
这两句口诀对初学的人有一些帮助, 但也引起一些误会,因为这并不完全符合 事实.对於仄收的句子(a型和b型)来说, 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 论); 对於平收的句子(A型和B型)来说,那就 不然了.上面讲到,B型的句子,五律第一 字,七律第三字是要论平仄的,必须是平 声,否则叫做犯孤平.至於A 型的句子,五 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 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三平调. 而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下面再谈).
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 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 字都用了仄声),那就必须在对句相救. 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 别》:"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拗, "吹"字救.又如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 青.""有万"拗,"无"字救.同时 还 和B型句的拗救相结合,"无"字还救本句 的"向"字.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也可以构成七言 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两种基 本格式.
(1)平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客至
了解了律诗的平仄规则,律绝和长律的平仄也就迎刃 而解了.律绝的平仄格式等於半首律诗(见下文)(注: 上节通论说过,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古绝不依照 律句 的平仄,以五言为常见,而且常用仄声韵.).律绝也有 四种格式.和律诗一样,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为最常见,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为最 常见.本 单元文选中所选的七言律绝,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首句入韵的仄起 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首句不入 韵的平起式以 外,其他像杜牧的四首七绝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首 句入韵的平起式.长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平仄规则完 全以律诗为标准;长律不管多长,都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 规则来安排平仄,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 是依照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五律的平仄加以延长的.长律一 般都是五言,七言长律很少见. 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 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
第十七讲 诗律二
古汉语通论(三十) 诗律(下) 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 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 的用韵.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 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 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 节奏.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 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 "声律".《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 个问题.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 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 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 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仄平.如李白《赠孟浩然》的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天末怀李 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七律的平 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 在对句第五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平.如王维《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 花红欲然".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 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 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 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 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 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 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 去,入 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 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 易,因为他 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因此,经过 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 不是很困难的.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 平平仄平.如李商隐《蝉》的"故园芜欲平". 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 苏轼《新城道 中》的"溪柳自摇沙水清",陆游 《夜泊水村》的"双鬓向人无再青"等. 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 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 的第三 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注: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后》前六句:"将 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钱谦益引李(因 笃?)云:"臂字宜平而仄,应於第三字还之, 且无粘联,拗体也.集中只此一首,人藉口不 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