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标准50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https://img.taocdn.com/s3/m/cef3b80516fc700abb68fcd4.png)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变化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变迁,择偶标准的重要变化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得到了大大强化,但是择偶标准物质化趋向的结论后来又被其他研究者不断补充修正,中国城乡妇女的初婚年龄逐年提高,平等、互信、和谐则成为中国婚姻中夫妻关系的主流。
城市化和文化改变会对离婚率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离异观的变化则使保障离婚自由成为当代中国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重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关键词:婚姻择偶离婚引言随着社会的变迁,婚姻家庭也受到冲击。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的弱化,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择偶标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存在关联。
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影响,发生了变化。
本文主要从择偶、婚姻行为、婚姻质量、离婚四个方面出发总结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国婚姻与择偶方面的现状与变化,以便大学生在面对择偶与婚姻方便给予一定的启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
同时给予有意愿在这方面的作研究的同学一定的提示。
研究方法对于婚姻与择偶的研究,主要使用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实地考察研究、文献分析研究、模型分析研究等等。
研究成果与理论一、择偶标准变化许多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变迁,择偶标准的重要变化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得到了大大强化(徐安琪,2000;田晓虹,2001;钱铭怡等,2003;李煜等,2004)。
徐安琪在对上海和哈尔滨两市的3000多份样本的调查中发现,被访者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
同时一些物质化条件:如教育、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和容貌、身材等外貌条件也备受青睐。
被众多国外研究所证明的,对经济取向最敏感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在研究中得到再一次证明——女性在择偶中更关注未来配偶的经济实力(徐安琪,2000)。
择偶标准物质化趋向的结论后来又被其他研究者不断补充修正。
一份对征婚广告的研究指出,女性择偶标准的物质内容在近年来又有变化,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对财产和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对身高要求有所下降,对修养和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钱铭怡等,2003)。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1c6d8c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7.png)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择偶标准及其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给择偶标准下了明确的定义,择偶标准即对择偶对象包括政治因素如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经济因素如财产多寡与经济状况,以及其他诸如门第高低、家庭环境和背景、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职业、年龄、性格、爱好、贞操、道德品质、有无爱情等因素的重视程度。
择偶标准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国内外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
总结起来,国外研究把择偶标准总结为性别、民族、宗教、年龄、健康、相貌、教育、性格、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国内学者把择偶标准总结为生理条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为人品行等。
(1)择偶标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大体上来看,在择偶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更加谨慎,要求更加全面和细致。
女性较多看重的是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男性则较多关心女性的容貌和性情;男性更期待对方的生活照顾和顺从,女性往往更关注对方的发展潜能。
另外,两性征婚者的择偶标准也具有一些共性,都比较重视对方的素质、温和文静、有爱心、正直、体贴、爱家、兴趣广泛、懂生活、有情趣等,都不太重视对方的职位、职称等条件。
综合来看,健康、人品、性格依然是青年男女选择伴侣最为关注的条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孝敬老人也是男女双方都特别看重的择偶标准。
(2)择偶标准存在着群体差异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不太关心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而更加看重才能、性格、兴趣。
城市青年群体更加关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例如,征婚青年一般对住房、婚姻状况、身高更加关注,都市女性则更关注人品和发展潜力。
(3)择偶标准存在时代差异在几十年前,职业、家庭出身、兄弟姐妹数量、是否有海外关系会是青年人重要的择偶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择偶标准逐渐被人们所忽略。
同时随着性观念的开放,明显地发现贞操不再是男性特别是都市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在婚史、宗教、人种方面也表现得更加宽容。
家庭择偶观的变迁
![家庭择偶观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92e218b10661ed9ad51f3bb.png)
《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学院: 行知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复合班)姓名:王君玲学号: 14317111联系方式: 631902授课教师:程郁华提交时间: 2015 年 6 月24 日成绩: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王君玲14317111摘要:择偶观是一个家庭意识层面的一个方面,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一个家庭不同年代的人择偶观念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是变化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息息相关。
本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念事明:家庭成员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 远离了政治, 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 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
这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择偶观变化家庭因素一、前言1、调查缘由:一个家庭的变化发展体现在诸多方面,而家庭成员择偶观的变化发展最能体现时代变革下政治文化因素、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该观念的影响,故选择以择偶观为主题进行调查。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为作者家庭成员,共12人,分为三代,每一代有4人,分别为第一代(祖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第二代(父辈:爸爸妈妈、姨父姨妈),第三代(同辈:哥哥嫂子、表哥、堂姐)3、调查问题:主要试图回答“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过程和因素”4、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结合两种方式调查:○1访谈○2问卷调查(有几人因为文化水平原因,由笔者根据访谈结果代笔),问卷详见附录。
二、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1、第一代(祖父辈):择偶方式与标准单一,政治因素占主导(注:此表格主要根据附录中问卷第8题统计,题目详见第8题,选了记为“1”,不选记“0”)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择偶方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他们的父母在帮子女选择择偶时主要考虑的是对方的“政治出身”。
我的爷爷奶奶在60年代初结婚,政治出身都是“贫下中农”。
而我的外公是“村书记”、党员,虽然家庭条件感觉起来好些,实质上差别也没有多大,但受到众多女孩子的“青睐”。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803f60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c.png)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
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
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
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
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
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
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aa558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d.png)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变迁研究1. 内容概览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青年婚恋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婚恋观念的多元化: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婚姻为基础的恋爱关系,而是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婚恋选择的自主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选择上更加自主,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和发展需求来选择伴侣。
婚恋观念的务实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念上更加务实,不再盲目追求物质条件,而是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精神和情感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促使青年们在婚恋观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他们在婚恋观上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传媒的影响: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容易接触到各种婚恋观念和恋爱故事,这些影响也促使他们在婚恋观上发生变化。
婚恋观念的进一步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上将进一步多元化,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
婚恋选择的进一步自主性: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选择上将进一步自主,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婚恋观念的进一步务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婚恋观上将进一步务实,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影响家庭结构的稳定和发展,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家庭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对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社会更加注重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
对婚姻制度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变迁将影响婚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追求将促使婚姻制度更加灵活和人性化。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9acc68caaedd3383c4d322.png)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
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
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
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
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
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
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
实际上,教育素养高者往往更认同同质交换,对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他们不仅关注对方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且也更在乎情侣的人品个性和双方情投意合。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b26b02cc17552707220851.png)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组员:潘王杰、谭海平、龙宇杨、李小欢、漆刚、李煜泽、张智灵、宁光扬一、背景介绍: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成家立业”,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成家结婚的重视。
中国古代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对自己的婚姻几乎无法自己做主,当然那是旧社会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国人开始追求自已恋爱,恋爱婚嫁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中,时至今日对于恋爱婚嫁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在配偶的选择上还存在这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个人及异性差异,这里我们不讨论个人差异,主要讨论男女双方在各自选择配偶上面的普遍性差异,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的择偶差异的研究来进行讨论的。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是结婚队伍中一个庞大的后备役,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即将或者在一段时间后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研究有很好的预测性,其次中国大学生代表着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研究大学生择偶标准可以看出中国最前沿的择偶标准。
代大学生都是属于80后,90后范围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将面临着择偶这一环节,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爱情观和婚姻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如何让个体的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涉及到爱情观和婚姻观正确与否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1、本次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总体状况及择偶的心理特点,探究现在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偶。
2、隐性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分析中国男女地位的现状及其原因。
三、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研究。
1、问卷设计:一共四份问卷,男女各两份,一份是调查对异性的要求,一份是对自己的陈述。
2、问卷设计原理;为什么要设计四份问卷,首先对异性的要求来说,由于受到社会性偏好的影响大多数人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社会形象的选项,那么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失真,所以通过两份问卷从侧面来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这种因评价性喜好带来的问卷失真。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562948db9d528ea81c77937.png)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李煜2012-8-27 14:42:36 来源:《中国人口科学》(京)2008年3期第73~79页【作者简介】李煜,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文章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研究1949~2000年50年来婚姻教育配对程度变迁和模式的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匹配的同质性上升迅速,其主要原因在于“跨层”婚配的难度的上升和对角线模式的强化。
这暗示着在社会结构激烈变动分化的转型社会,在市场不确定性的压力下,择偶模式发生了同质性回潮。
【关键词】教育匹配/同质婚/社会变迁一、研究背景最近20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从婚姻地位配对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开放度,婚姻匹配度成为衡量社会开放度的新指标(Ultee等,1990)。
然而,婚姻匹配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半个世纪前,已有学者从种族、年龄、宗教、教育、职业、父亲职业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Hunt,1940;Burgess等,1943)。
其中,社会阶层的同质性匹配最为学者们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夫妻间在社会地位上存在相当大的相似性,婚姻匹配的主流形态是:双方拥有相似的社会身份、或同属相同的社会群体。
这种门当户对式或般配的婚姻,学者们称之为同类婚或内婚。
反之,跨越社会等级、社会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
与传统社会注重以家庭(族)背景的门当户对不同,现代婚姻的匹配要素以婚姻双方的自身条件为主。
在各种经济社会指标中,双方的教育配对尤为重要。
其原因在于,在现代社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层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代表着社会成员在劳动力市场乃至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资源,影响着家庭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机会(Blau等,1967)。
从研究的操作策略角度,在众多社会地位的指标中,教育水平比社会声望、收入等其他指标更稳定、更易测量且具有更高的信度。
这也是大部分婚姻地位匹配研究以教育为指标的原因。
对于婚姻的教育匹配变迁趋势,已有文献主要是依据一国历时性变迁或跨国的比较来描述趋势、分析原因。
女性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女性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423ba98a0116c175e0e480b.png)
潜力考量 的变化” 。 是什 么使 得当代 女性的择偶 标准 发生变化 呢?人们 为某 特定 的异性所 吸引 ,是 由其所 能提供 的资源决定 的。假如
一
大做文章 。现在社 会上流传着一句话 “ 考得好不如嫁得 好” 。 那些经久流传 的美丽爱情传说 ,似乎 已经成为了曾经。在这 个有些浮躁 、物质横流 的喧嚣社 会 ,梁祝 ,牛郎织女 ,孟姜 女哭长 城被人们 渐渐淡忘 。很 多人认 为我们应该 回归现实 , 幻想 中的爱情并 不能够买 来面包牛 奶 ,他们不再 相信爱情 。 那些美好 的东西好象都 是艺 术塑造才有的 。就像金庸先生的 《 神雕侠侣 》上 面描 述的爱情 ,一 生至死不 渝 的爱着 一个值
物质 的追求 出现 了 “ 从对经济物质资源 的直接衡量 到对发展
如今现代版 的灰姑娘 与白马王子 的偶像剧 如 日中天 ,受 到了无数女性 的追捧 。只一部 《 流星花 园 》就 由中国台湾拍 了两部 ,韩国 , 日本等 国家也相继翻拍 。该剧 的收视率达 到 了顶峰的程度 。其实每一部偶像剧 ,收视率 总能达 到较 高的 程度 ,编剧和导演抓住 了当今女性梦想遇 到帅 气多金的 白马 王子 的心 理 ,在 相貌平平 的贫穷女 性 和帅气 痴情 的男性 中
样刻薄直 白的话拒绝 了那个邀请她一起骑 自 行 车 ,向她 表达 爱慕 的男孩子 。马诺的如此拜金行为受到 了社会 的批判 。马 诺虽 然是个个例 ,并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的择偶标准 , 但 我们 还是不禁要问 当代 的女性群体 ,在爱情 与物质之 中 , 你要选
择什 么?
对财产和事业 的要求有所上升 ; 对身高要求有所下 降,对修 养和人 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此后 ,又有研究指 出 , 青年对
对 于两性择偶是一个非 常重要 的环节 ,它关 系着婚后夫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4253d9328ea81c758f578e2.png)
14
谢谢观赏!!!
12
婚姻习俗变化带来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进步中的困难与矛盾,
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
积极意义:使婚姻摆脱了昔日沉重的生儿育女重负和养家糊口的重负,摆脱了传统观念的
约束和政治生活的干预,使夫妻可望通过婚姻实现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获得自身的感情满足, 使婚姻由昔日的“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终于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情感、心理、 文化共同体”,它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宽松,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和被尊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巨变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1980年为0.7‰,到1991年上升为
1.91‰。北京2019年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离婚4万对,离结率超过40%,离婚成 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与过去离婚相比,目前我国离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离婚形式趋于温和,那种打打闹闹你死我活的离婚所占比例大为降低,协议离 婚、文明离婚的人增多,离婚后能正确地评价和对待原配偶的增多,离婚后实行独 身的人增多;二是从离婚状态方面看有几多: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多,约占70%, 其中又以知识妇女为多;大城市中夫妻离婚的人数比中小城市多,中小城市又比农 村多,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离婚的人更多;老年离婚者增多,最大的有80多岁的老 年夫妇;早婚离婚者增多;演艺界离婚率颇高;个体户、承包户因发财而离婚的人 增多;外出人员离婚的增多。社会对离婚现象的理解在提高,认为离婚并非不光彩 的人增多,社会的认同使得离婚对女性的歧视不复存在。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8c17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a.png)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演变。
从五十年前到今天,关于选择伴侣的标准经历了很大的变迁。
这种变迁的原因既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有关。
五十年前,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婚姻普遍被视为经济基础的合作关系。
人们通常选择配偶时注重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
男方常常要求女方家庭财富与门第,而女方则看重男方的收入和经济实力。
这种婚姻观念来源于封建社会的观念传承,传统的家族观念较为浓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
现代的社会经济改革使得社会中的机会更多,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开始关注更多个人的内在质量。
五十年前,人们的婚姻观念中注重的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现在,心灵的交流和心理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与伴侣的思想和内涵的契合。
择偶标准开始偏重于个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人们更关注对方的人格特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
这种心理需求上的转变与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的提高有关。
在物质层面相对富裕的现代社会,人们更追求婚姻关系中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此外,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也在逐渐改变。
过去,男性被期望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女性则被期望为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性别角色的定位正在发生变革。
男女双方更强调平等和合作关系,重视共同的工作、责任和权利。
因此,婚姻伴侣的选择标准中出现了更多与性格、能力、共同目标和未来发展的相关考量。
同时,社会的开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人们择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机会。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独立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难在社交圈内认识到合适的配偶。
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寻找伴侣。
这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个人信息的展示和交流来了解并选择自己理想的伴侣。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bf627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f.png)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择偶标准变化的原因:
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可能逐渐淡化,而新的择偶观念则可能逐渐兴起。
例如,过去人们可能更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而现在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个人观念的转变:个人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择偶标准。
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由选择的增加,个人在择偶时可能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
这种转变可能导致择偶标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职业追求等。
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择偶标准。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婚姻可能更注重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也会对择偶标准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媒体或社交平台可能会推广某种择偶观念,从而导致更多人倾向于这种观念。
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
![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b7fb38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8.png)
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因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和个人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
1. 20世纪50至60年代:这个时期的择偶标准注重稳定性和传统观念,家庭背景、工作稳定性和责任感等因素在择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男性通常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择偶时更看重女性的顺从和依赖。
2. 20世纪70至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择偶标准逐渐从传统的家庭观念向感情、兴趣爱好等方面转变。
女性开始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择偶时更看重对方的个性和价值观。
3. 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择偶标准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现代择偶标准更加注重个性和价值观的匹配,更加重视感情和沟通,以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契合。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不婚或者晚婚,择偶标准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择偶标准也有所不同。
年轻人更注重感情和沟通,而中年人则更看重对方的稳定性和责任感。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媒体宣传、教育水平、社会观念等。
总之,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e2d1c1a941ea76e59fa04b3.png)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择偶的标准和观念也一直在变,本文主要论述当代中国青年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其成因。
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标签:择偶;标准;变化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
而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婚姻缔结、家庭建立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同时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环节。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青年关于婚姻对象选择标准的变化,即择偶观念的变化。
一、择偶理论择偶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西方与家庭社会学有关的择偶理论主要有个人主义解释和社会文化解释。
(一)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是西方社会亲属及其他社团对择偶过程的影响的控制弱化,婚姻中的爱情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收到充分的考虑。
个人主义的解释依据生物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广泛的经验研究对婚姻的选择进行阐述。
生物学的解释指出,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同质性理论、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男性由于其“恋母情结”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他的恋爱对象,而女性则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她的恋爱对象。
他的这种心理分析理论,过分强调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强调先天的性意识对个性发展的意义,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
择偶标准的变迁改过的
![择偶标准的变迁改过的](https://img.taocdn.com/s3/m/b8ecfe735acfa1c7aa00ccaa.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摘要: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迁,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 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 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
通过研究中国青年在这三十年当中择偶标准的转变来发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和走向,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择偶标准;改革开放;变迁一、1978~20 世纪90 年代:以文化资本为导向,对门当户对仍然重视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制度后,一批批的大学生出现,引起了对知识分子的热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知识分子全面平反,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认定。
因此,在20 世纪80 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女性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下,学识成为人们择偶的主要标准。
人们的择偶目光有聚焦在拥有文凭和学历的大学生身上,知识分子成为追求的对象,在择偶过程中出现了“文凭热”现象。
学历和文凭是文化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资源,一些农村的男青年也通过读书成为许多城市女青年青睐的对象。
因此,在改革开放到20 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中,社会成员的择偶呈现出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特点。
改革开放触发了当代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她们大胆突破了几千年来束缚女性的“男尊女卑”的心理羁绊,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
广大女性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事业上的成功,使她们有了要求男性条件相当或条件对等的资本。
据调查,1985 年要求对方条件相当或对等的女性占13.3 % , 到1995 年, 女性已达到23.4 % ,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f7b427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8.png)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新一代大学生成为推动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
本文将从大学生婚恋市场的现状、择偶标准的演变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婚恋市场的现状如今,大学生婚恋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婚恋交友平台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相亲、择偶。
其次,婚恋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大学生选择择偶对象时更加谨慎,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互补性。
再次,大学生的婚恋观念逐渐开放,婚前恋爱、自主择偶成为主流。
二、择偶标准的演变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主要侧重于物质条件和家庭背景,而现在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点。
相互尊重、思想相近、共同的兴趣爱好逐渐成为大学生择偶的重要标准。
此外,性别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女生开始追求事业平等和婚姻平等,在择偶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男权思维。
三、变化背后的原因大学生恋爱观中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背后有多种原因。
首先,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不再是唯一的择偶标准,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其次,教育的进步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学生们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内心需求。
另外,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化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使得婚恋观念更加多元和包容。
总结而言,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传统的物质条件出发,转向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学生在择偶时会更加考虑对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点。
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经济、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婚恋观念中的变化还将继续,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婚恋市场的形成。
我国近五十年择偶标准札记
![我国近五十年择偶标准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c19b6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4.png)
作者: 罗开玉
作者机构: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610072
出版物刊名: 中华文化论坛
页码: 19-24页
摘要:近五十年来,我国大多数人的婚姻,在组建之初都遵循了当时公认的某种择偶标准.择偶标准本身又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不断变迁.与其它一些社会时尚,如饮食习惯、衣着发饰、家具款式等相比,择偶标准的变迁似更颇繁,更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社会潮流的本质,更能反映当时政府提倡什么、媒体倡导什么、人们追求什么.本文主要以笔者的见闻资料为基础写成,不当、不周之处,还望读者补充.。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_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_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b37dc3d2c1c708a1284a4425.png)
第17卷 第5期2004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Vol.17 No.5October 2004收稿日期:2004 08 25作者简介:许小玲(1978 ),女,安徽省合肥市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政法系教师,硕士。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许小玲(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
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
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择偶标准;变迁;时代性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4)05-0631-05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
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
因为在以往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在 乡土中国 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由此可见,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间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一、择偶标准包含众多变量因素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
大学生50年爱情变迁路
![大学生50年爱情变迁路](https://img.taocdn.com/s3/m/e81b4fc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7d.png)
虽然2004年还未过半,但对于中国⼤学⽣来说,发⽣在春夏两季的爱情话题,还是让他们感到⼀阵莫名的兴奋。
阳春三⽉,教育部直属⼭东⼤学开中国⾼校风⽓之先,出台了《关于学⽣结婚和申请⽣育的暂⾏规定》,第⼀次以校规的⽂件形式发布了“符合法定婚龄的男⼥在校学⽣可按国家婚姻登记条例办理结婚登记⼿续”的规定。
两个⽉后的五⼀⼤假⾥,天津师范⼤学在校⼥⼤学⽣王洋公开举办了婚礼,全国30多家媒体共同见证了这场盛况。
⽆论是允许⼤学⽣结婚的管理规定出台,还是近似炒作的“五⼀结婚盛典”,较之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爱情,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在撰写本篇《中国⼤学⽣50年爱情变迁路》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为⼤学⽣们设置的爱情樊篱已在时光的岁⽉⾥不知不觉地倒塌,⼤学校园⾥的爱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 20世纪50、60年代:爱情与激情交织的年代 有⼈这样评价说:20世纪50、60年代的⼤学⽣是最有激情和理想的年轻⼈,却也是最缺乏爱情滋润的两代⼈。
黄耀明,1951年考⼊⼤连海运学院,1955年本科毕业。
事隔50多年,对当年那个位于美丽海滨城市的⼤学校园,他却没有任何有关爱情的浪漫记忆。
按当时的规定,所有⾼校都严禁在校⼤学⽣谈恋爱,甚⾄把“在校学⽣严禁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守则。
“我们班没有⼀个学⽣谈恋爱,也没听说学校⾥有这样的事。
”黄⽼说,当时即便在宿舍卧谈,他们6个⾎⽓⽅刚的⼩伙⼦也不会把⼥⽣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想过这种‘嘴瘾’,是因为⼤家都觉得不应该谈与爱情有关的话题。
即使我们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谈其中有关爱情描写的场⾯。
” 尽管幽雅宁静的⼤学校园在那样严肃的氛围下,不能孕育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情投意合的地下鸳鸯还是有的。
华中科技⼤学⽔利⽔电学院院长张勇传就有这样“幸运”的经历。
这位在50年代⼤学校园⾥就体会了爱情的中国⼯程院院⼠,当时也仅仅只能利⽤学校集体舞会的机会与⼼爱的姑娘在⼀起,其交往的频繁度和密切度与普通同学没什么两样,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被学校开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偶标准:50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徐安琪内容摘要:本文以上海、哈尔滨两城市3000多个已婚男女的样本资料证实,健康和老实可靠始终是各年代最重要的择偶标准,表明人们对婚姻的基本要求仍以稳定、长久为主导。
由于非正常年代贬损物质需求、压抑人性欲望的影响,学历、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和容貌、身材等生理条件,在以往几十年的入选率甚低,只是在80年代后才倍受重视。
择偶取向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未支持以往文献“年长者和职业层次较低者在择偶时更关注对方的经济条件”以及“青年人择偶时的经济考虑减少但更看重可以转化为物质的潜能”的假设,对已婚者目前的择偶标准与当初理想择偶取向的比较研究也显示经济考虑有所强化。
作者认为“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择偶标准的经济取向与感情取向的相互对立。
Using the data from a survey conducted in Shanghai and Harbin Cities, the present article employs regression model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mate-selection preferenc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health and loyalty have been the most significant standards for young Chinese to choose their potential spouses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ndicating that Chinese people still value the stability and long-lasting of marriage. However, since late 1980s’, people bega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cioeconomic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income and housing conditions, as well as outward appearance, which had been not seriously considered before. The results did not find any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revious studies which hypothesized that people who are over marriageable age and have a lower occupational status generally gave more consideration to economic features of the potential mates and that young people paid more attention not to recent economic status but to the potentials which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material gains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ore modernization of our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ore attention given to romantic love. Although this is a no cultural boundary trend,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exist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and emotional considerations when 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male-selection.择偶标准也就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择偶也因此成为家庭社会学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
从西方的经典文献看,被更多地引用和为实证研究所支持的择偶理论,并非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或温奇的“需求互补”理论,而是“同类匹配”、“资源交换”和“择偶梯度”理论。
“同类匹配”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马温,1918;古德,1964;凯特,1976;莱斯利,1979;约翰逊等,1984)。
“资源交换论”在择偶领域的解释是,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人的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资源作为补偿,如在包办婚姻中,劳动力、彩礼和新娘的价格是最常见的交换,容颜姣好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爱和关心以及自我牺牲等其他资源,黑人男子以其社会地位与白人女子的种族优势交换(沃勒,1951;奈,1979;戴维斯,1941)。
“择偶梯度”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
尽管从社会经济地位看,男性在一般婚姻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还包括肤色、长相、体型、相对年龄以及持家能力等,一些女性以她们的美貌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或向上流动的潜力(莱斯利,1982;泰勒等,1976;小埃尔德,1969)。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考察,不少研究显示,随着女性受教育和参加劳动比例的上升,男女教育程度的差异缩小,当事人对配偶的智力和教育要求提高,女性赚钱的经济能力对男性也日趋重要,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别日趋消失;当事人择偶时从物质需求的互相补充、支持、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力及相互满意程度为主,而家庭背景、种族、贞节等已不再重要(海曼,1975 ;奥本海默,1988;梅尔,1991)。
有研究证实,人们对物质性标准的重视程度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负相关,黑人比白人更重视物质性标准,但对精神性标准的重视程度无人种差异(麦尔顿,1976)。
也有资料显示,男性有注重女方的相貌而忽视持家能力如烹调能力的趋向以及女性在择偶时更挑剔等(霍伊特等,1981;贝瑞斯,1986)。
西方关于择偶的研究至少已有80年的历史,众多文献揭示了择偶的社会制度、性别差异及其历史变迁,并形成了多种理论体系。
那么,中国有关的研究进展如何,半个世纪来的择偶标准变迁有何特点,影响其变迁的主要社会原因何在,本文将对此作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研究回顾中国自70年代末社会学研究恢复以来,婚姻家庭课题也成为热门,其中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虽起步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但不时有择偶方面的调查报告和趋势推测的文章发表。
一些实证报告都在不同程度上验证了西方学者的“同类匹配”、“资源交换”和“择偶梯度”理论(尽管其中的大多数研究缺乏理论准备或验证自觉),即当今社会仍普遍通行门当户对或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男性更偏爱容貌姣好、温柔贤惠、善操家务的异性为偶,女性则较关注对方的学历、职业和才能,“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仍在现代社会起主导作用(费涓洪等,1995;沈崇麟等,1987;潘允康,1987;刘炳福,1996;徐安琪,1997)。
其次,从社会变迁看,显示相同研究结果的有:青年人在择偶时较少关注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更重视对方的个人质素;文化程度较高者对配偶的教育背景也更看重;青年人、文化或职业层次较高者(包括父亲文化或职业层次较高的被访者)考虑感情因素的概率更高些(李银河,1989;秦季飞,1995;吴雪莹等,1997;刘炳福,1996;杨善华,1988)。
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对经济条件重视的趋势推测,如有实证研究表明,生活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年长者和职业层次较低者,在择偶时更关注对方的经济收入(李银河,1989);也有研究证实,随着年代的推移,要求对方有住房和居住地为城市的比重上升,求实惠的倾向明显,权衡经济因素的递增(吴雪莹,1992;邹向华,1990);还有学者指出,从表面上看青年人对配偶经济收入的考虑减少,但他们更关注的学历、职业、有事业心和发展前途、学识广博及其能力等因素,实际上看重的是可以转化为经济、物质的潜能(杨善华,1988;田岚,1993;费涓洪等,1995)。
近20年经验研究的文献同时显示,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缺陷:(1)从研究对象看——对未婚样本的研究多而对已婚夫妇的研究少,未婚对象也往往以大学生为主体,但大学生群体不仅在文化层次上高于一般群体,而且不少人尚在十八、九岁的年龄段,尚未进入选偶的实际操作阶段,况且他们一般又较晚结婚,对未来伴侣的选择往往过于理想化,因此,其择偶标准与一般人相比具有特殊性;其次,对征婚广告的研究多而对普通择偶者的研究少,由于征婚启事往往因男性多、文化、职业层次高、离婚及丧偶者比例大等而与一般样本相比存在偏差,加上现实生活中以征婚广告为媒介步入婚姻殿堂的比重甚低,如对上海等4地区3200对夫妻的抽样调查,由婚姻介绍所或征婚广告牵线成连理的夫妻不到0.1%(徐安琪,1997),因此,以征婚启事为样本的统计结果也与普通样本的考察结论具有不相一致的倾向(纪秋发,1995;田岚,1993;杜承尧,1995;张萍,1989;李银河,1989;弗劳拉·博通·白哈等,1992;张广群,1995;刘光权,1997)。
(2)从研究方法看——采用概率抽样方法对不同年代男女当初择偶标准的实证研究少,而以方便采样方法对某单位、某群体未婚青年目前的择偶条件进行的调查,分析方法也大多停留在简单描述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且大多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研究假设。
(3)从择偶标准的指标体系看——不少研究按照政治教育分析框架,对择偶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和阶级划分,如把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归结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择偶标准,把考虑对方的生理、经济条件视作“庸俗”、“不道德”、“错误”的择偶观,甚至与“西方资产阶级‘性解放’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相联系,有的把注重学历文凭也归为“不健康的、消极的、基础不牢固的”(彭立荣等,1988;陈平,1984;程刚等,1985;郑芸珍,1986;邹向华,1990),还有把“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刻苦学习”、“意志坚定”等带有政治印记的择偶条件列入指标体系(吴琼,1985;吴本雪,1987;刘炳福,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