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教学提纲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独特的护理学科,它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中医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一、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观念”,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针对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以防治为主在中医护理学中,“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做好预防工作,包括生活方式指导、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方面。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注重预防,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恶化。
三、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注重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使其恢复健康。
具体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草药调理等。
四、以“辨证施治”为特色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五、以“精神安定”为重点中医护理学认为,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情绪。
具体方法包括心理疏导、音乐治疗等。
六、以“通经活络”为手段中医护理学强调“通经活络”,即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调整人体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经络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七、以“养生保健”为目标中医护理学认为,“养生保健”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注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1、正 护
含义: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 的护理方法。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 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 见寒象等,故正护是临床上最常用 的原则。
2、反护
(1)含义: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 护理的一种原则。其采用的方法与 病症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 “从护”。
(2)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 质相不完全符合的病证。这类情况 较少见。
不耐攻伐。
调整阴阳
含义: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 具体运用:损其有余 (偏盛)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格拒
损其有余 (偏盛)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 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 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 盛而阳相 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 盛则寒”。 即“实则泻之”
3、二者关系
相同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故同 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处:正护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 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护适 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 致的病证。
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 早日向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 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 则病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 则。
据体质而调配
体质偏寒者,
进食宜温而
忌寒凉
2、药膳保健: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六)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 药物养生 2、推拿针灸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1.避其邪气
含义:要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
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
内 避疫毒,防疠气之染易。 容 讲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疗法进行的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其次,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护理。
中医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体质和病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草药熏蒸等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三,中医护理注重防治结合。
中医认为“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
因此,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注重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中医护理师会通过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结合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第四,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人体也不例外。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脏腑功能协调,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他们会通过中医理论对患者的脉象、舌诊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然后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最后,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
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会通过对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了解,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护理师还会针对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护理,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中医护理师在实践中应当坚持这些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即以人体脏腑功能的协同作用为核心,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
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中医护理学借鉴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闻诊等手段,对患者的脉搏、舌苔、体质等进行综合
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病症和体质。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中医护理学中主要包含有按摩、针灸、拔罐、艾灸、贴敷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调节气血、营养脏腑、
消除湿热等,以达到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四、中医护理的病症护理:中医护理学注重对不同病症的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技术,如针灸、按摩、艾灸等,以促进患者康复。
五、中医护理的康复理念:中医护理学注重康复护理,即在患者疾病
得到控制后,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锻炼、休息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和
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六、中医护理的预防保健:中医护理学也包括预防和保健的内容,通
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病症护理、康复护理和预防保健都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医学的发
展和应用的推广,中医护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促进人们健康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首先,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化护理。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
体质不同,所以护理方法也需因人而异。
中医护理注重全面评估患者的体质、病情、心理和环境等因素,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
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其次,中医护理注重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恢复
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三,中医护理注重治未病。
中医认为预防胜于治疗,强调预防为主,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中医护理注重养生保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
生活和饮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五,中医护理注重辨证施护。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
的病情、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中医护理根据患者
的虚实、寒热等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以达到疾病的治疗与康
复目的。
第六,中医护理注重手法灵活多样。
中医护理方法丰富多样,包括按摩、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手法。
中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护理,以达到疗效最大化。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平衡调节、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和手法灵活多样。
这些原则在中医护理实践中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中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服务,促进
患者的康复。
《中医护理原理》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原理》教学大纲中医护理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医护理原理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中医护理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学内容
1. 中医护理的概述
- 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中医护理与传统中医学的关系
2. 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 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 经络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 中医体质理论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3. 中医护理技术和方法
- 中医按摩
- 中药熏蒸
- 中医针灸
- 中医草药疗法
4. 中医护理的实践应用
- 中医护理在常见疾病的应用
- 中医护理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 中医护理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录播课程讲解
- 教师讲授
- 分组讨论
- 实地考察
- 案例分析
评估方式
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平时作业
- 期中考试
- 期末论文
-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
参考教材
- 《中医与护理学》
- 《中医养生治疗学》
注意事项
- 学生需要具备基础的中医学知识和护理学知识
-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
-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有权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为《中医护理原理》教学大纲的概要内容,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详细内容将在课程开始前与学生分享。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教材:《中医护理学》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4. 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中医护理学的概述
(1)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3)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关系
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方法
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
(1)中医体质分类与护理
(2)中医护理常用穴位与方法
(3)中医护理中的饮食调养
(4)中医护理中的按摩与推拿
(5)中医护理中的气功与调理
4.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应用
(1)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3)中医护理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对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的技术熟练度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估。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是一种传统的医学护理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一、个体化的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应该因人而异。
在中医护理中,护士会通过仔细观察、问诊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效果。
二、平衡调节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在中医护理中,护士会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因素,帮助患者恢复或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平衡调节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原则之一,通过平衡调节,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康复效果。
三、整体观念中医护理注重护理对象的整体,而不仅仅是病症的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心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通过整体观念,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四、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强调常规护理的重要性。
常规护理包括患者的基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
护士会对患者进行规律的生活护理,如定时进食、规律作息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护士还会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其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
常规护理是中医护理的基础,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术前与术后护理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中医护理也有相应的原则。
在手术前,护士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等,以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
在手术后,护士会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并进行相应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的治疗、平衡调节、整体观念、常规护理和术前与术后护理。
这些原则旨在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帮助患者恢复或维持健康。
中医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肝胆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因此需要注意饮食 清淡、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也可以适当 食用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食物如柴胡、陈皮等。
药物治疗
在情志调畅和饮食调理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采用药物 治疗如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等来调理肝胆功能。但需要在 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03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的原则
祛邪治标的原则
治标
针对疾病症状明显、病邪已深的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消除 病邪对机体的损害,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调整阴阳
通过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根据阴阳互 根的理论,采用温阳补阴、滋阴壮阳等护理方法。
04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的原则
真诚体贴
对患者要真诚、体贴,以情感人, 帮助患者解除忧虑和恐惧,树立信 心,积极配合治疗。
空腹服用
中药一般宜在空腹时服用 ,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发 挥药效。
温服
中药煎好后应趁热服下, 以保持药效和减少副作用 。
06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的原则
适应症
针灸推拿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但需注意适应 症的选择,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当。
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定疾病或身体状态,针灸推拿可能不 适用或需谨慎使用,如孕妇、儿童、老人等。
扶正
通过滋养、补益等方法,增强脏腑组织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 抵御外邪的目的。
祛邪
通过发汗、泻下、利湿、清热等方法,消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促进机体 康复。
扶正补虚的原则
补虚
针对机体气血阴阳不足,采用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等护理方法,以增强机体 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生化,增强机体抵抗 力。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原则包括护病求本、扶正祛邪、护标与护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及预防与养生等。
一、护病求本求,有探求、追求及针对之意;本,乃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谓。
治(护)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根本、本质。
护病求本是护理疾病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护理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本,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惊醒护理。
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机体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求本”实际上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侯进行护理。
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显现许多症状和体征,这些都是疾病过程中反应于外的现象。
护理疾病必须通过四诊来收集症状和体征,再用中医的辨证方法,加以综合分析,透过现象找出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
疾病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在本质多有联系,但“本”有显而易见者,有幽而难明者,更有被假象掩盖着,因而寻求疾病的本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护病求本原则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在复杂的疾病变化中,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的护理。
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其表现在外的症状、体征也会随之而解。
二、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即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
邪正之间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虚实变化。
扶正与祛邪护理原则,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的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而设。
其目的就是要扶助正气,去除邪气,改变疾病过程中的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使机体早日得到康复。
扶正祛邪的护理是指导临床护理的重要原则。
扶正与祛邪的护理原则,包括许多具体的方法。
1.扶正扶正即扶助机体的正气,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和康复能力的护理原则。
扶正主要适用于虚证,即所谓“需则补之”。
其护理措施和手段,除药物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养、体育锻炼、精神调摄等。
中医药护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和体质等因素确定用药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草药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措施
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
处理措施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 用药剂量或暂停用药等方式缓解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 药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04
调养结合
在护理过程中,注重药物调养与非药物调 养的结合,提高护理效果。
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理论应
02
用
阴阳平衡在中医药护理中重要性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中医药理论中,阴阳平衡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任 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阴阳失衡有关。因此,在护理 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阴阳状况,通过调整护理 措施来维护阴阳平衡。
闻诊
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进一步了解病情。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 状、感受等,分析病因和 病机。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皮 肤等,判断病情和体质类 型。
辨证分析
综合四诊信息,确定证候 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护理 措施。
患者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护理
01 体质差异
根据不同体质类型(如阳虚、阴虚、气虚、血瘀 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注意食物新鲜卫生
在节气变化时,应注意食 物的新鲜卫生,避免食物 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
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饮食指导
01
孕妇饮食调养
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在护理过程中,应为孕妇提供合
理的饮食建议,包括增加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的摄入,避免食用对
胎儿有害的食物。
02
儿童饮食调养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在护理过程中,应为儿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3、二者关系
相同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故同 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处:正护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 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护适 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 致的病证。
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 早日向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 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 则病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 则。
消导等。
实施手段:同扶正。
(二)运用原则
1.运用原则 2.运用方式
1.运用原则
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②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
决定运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 ③掌握好“扶正不留(助)邪,祛邪不
伤正”的原则。
单独 运用
同时 运用
先后 使用
2.运用方式
扶正——适用于纯虚证,真虚假实证,以及
含义: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 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内容 :(1)阻截病传途径 ——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太 阳病阶段是早期诊治的关键,在此阶段的正确有效 的治疗,是防止病势发展的最好措施;瘟病的卫分 证阶段就是瘟病早期诊治的关键。(2)先安未受邪之 地 ——<1>含义: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 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2>内容: ①治疗肝病,常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 而不受邪。②温热病伤及胃阴时,其病变发展趋势 将耗及肾阴,清-叶天士,主张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 药中,加入咸寒滋养肾阴的药物,以防止肾阴的耗 损。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第一节 预 防
含 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 义 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未病——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的发生。
一、未病先防
中医护理第十一章《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第一节《预防为主》

教学课题:中医护理第十一章,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第一节,预防为主教学目的:1. 了解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明确预防为主的概念;2. 掌握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方法;3. 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课时分配:1学时授课类型:理论授课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突出中医护理的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2. 解释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概念;3. 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教具:1. 幻灯片;2. 案例分析;3. 录像资料。
教学主要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2. 正文:(1)讲解预防为主的概念;(2)解释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方法;(3)讲解预防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分析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自主寻找相关实例,总结预防为主的方法。
5. 教学总结:强调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6.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作业布置:请学生自主寻找相关实例,总结预防为主的方法。
教学总结:本节课介绍了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概念,解释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方法,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总结所学内容,并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案例分析环节与学生互动不够,需要加强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同时,需要提前准备更多的案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
”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
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
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
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
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
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
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变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
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病员出现的症状、体征及期有关情况的综合分析,为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
如高热病人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
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病员转危为安。
(3)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则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
”《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说明对传经的病变,要掌握其规律和途径,在治疗和护理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
如肝病未及脾时,护理上要注意调理脾胃,给以一些健脾之品,以振中土,这样,不但可杜邪传脾,防患于未然,而且可通过实脾以制肝木之横逆。
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病进,正胜于邪病退。
因此,为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护理的重点应放在邪正双方力理的对比上,通过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
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
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
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
如外感表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
如急性病期病员,应有忌食补养之食品或药品,以防留邪;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荽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正护与正护: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护的一种常用护理原则,又称逆护法。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均为正护法。
如寒证病人在护理上应采用保暖,室温宜高,最好住向阳病室,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有生机。
中药应温热服。
饮食可给性温的牛、羊之品,切忌生冷性凉食品等寒者热之的护法。
而热证病人,则应采取与上述护法相反的原则。
对虚证病人的应根据阴虚、阳虚之别,分别给以清补或温补的护法。
反护: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护的一种护理方法,大多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如“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或食积所致的腹泻等,分别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的护理方法。
例如里热盛极,阳盛格阴的执厥证,出现四肢厥冷、脉沉的假寒证时,除做好四肢保暖外,护理时应以清热降温为主,才能使热退假寒象方消。
而对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应以温热的护法护其真寒。
如给温热性食物、汤药温服,室温偏高而湿度宜低,注意保暖等护理措施。
这就是以寒护寒、以热护热的反护原则。
对脘腹胀满、纳呆、舌淡、脉虚无力的真虚假实证,就得用健脾益气,以补开塞的护法。
如给山药粥、茯苓粥、大枣粥等补中气,并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以加强药效和振奋脾气,脾气健运则脘腹胀满自消,这叫做“塞因塞用”。
对食积所致的腹涫,护理时应消导下泻的护理措施,如控制食量、给消导通便的山楂、核桃仁、香蕉、蜂蜜等食品,以达“通因通用”之功效。
标本缓急本和标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说明病证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
护理上应了解疾病的全过程,综合进行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配合治疗,采取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护理原则。
急则护其标:当标病甚急,可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护理上应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其标的问题。
如高血压病人,当出现胃火上炎的牙痛,病人表现坐卧不安、失眠、烦躁时,护理上应采取针刺合谷穴,以降火止痛的措施。
若不解决标的问题,不但病人疼痛难受,而且影响本的治疗,造成血压更高。
又如溃疡病患者,当出现呕血、便血时,护理上应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止血或血脱的抢救准备。
哮喘患者一旦哮喘发作,护理上应给端坐位、给氧和其它止喘的护理。
缓则护基本:对慢性病或恢复期病人,在标证不甚明显时,护理工作重点应护基本。
如做好精神情志的调摄、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适当的食补等。
总之,标本缓急的护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临床应用时应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要求护理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护理原则和措施。
因时制宜: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特点,制定护理原则。
如同属外感风寒证,在春夏和秋冬季节发病,其护理原则不尽相同。
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人体腠理开泄,服解表药后不宜覆盖衣服或啜热饮料,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津液。
且夏天暑多挟湿,应考虑给些解暑化湿之品。
秋冬季节,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感受风寒证时,解表药应温热服,还可给热弱以助药力。
可见,不同季节情况下应采用相宜之护理。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其护理原则。
由于地区不同,气候和生活习惯各异,在护理上也有所别。
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应多食肉食、酥油茶及牛、羊乳品及生津止渴透表的水果和饮料,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东南地区,温热潮湿多雨,病多痈疡疖肿,护理上做好防暑降温和祛湿等工作,并讲究个人卫生,多食扁豆、绿豆、苦瓜、冬瓜、西瓜等祛暑利湿之品。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其护理原则。
如性别,由于有男女之别,妇女又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护理上应有所异。
在年龄方面,老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行动不便和咀嚼不利,病多虚证等特点,护理上重在补虚扶正,搞好生活护理为原则。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机体功能均较脆弱,且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故护理上重在调护其饮食起居,应以薄衣淡食为宜,并加强病情观察。
体质方面,有强弱和寒热之偏,阳虚、阴虚之体。
要求护理上在安排病室,调节温、湿度,饮食、起居等方面均应有别。
总之,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在实践应用中的原则性灵活性。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