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科;语言学一引言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介语研究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K. K. Selinker 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Selinker 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
外国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综述语用习得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梳理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二语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等三方面重要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汉语作为二语的语用习得研究服务。
标签: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综述一、引言语用习得及语用能力发展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以来,语用能力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二语习得研究的极大关注。
关于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从关注汉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礼貌问题到发现会话含义、预设、话语标记语等语用特征对学习者语用发展的重要意义;从重视学习者单一的言语行为实施到综合分析其语用意识、语用理解、话语产出的整体语用能力;从静态地分析学习者的语用知识到动态地考察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言行为、关注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语用能力。
这些在不同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下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开展汉语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下文具体梳理和总结关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构成、汉语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语用能力的测试与评估、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的界定及构成要素Thomas(1983)将语用能力分为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前者指理解和运用具体语言形式对应的话语功能以达成施为用意的能力;后者指根据交际的身份、地位权势、社会距离等社交因素而在具体场景理解和产出得体话语的能力。
Bachman(1990:84-98)同样对语用能力进行了界定与分类,他将语用能力分为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
施为能力指“交际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结合特定语境传递和理解施为用意的能力”,社交语言能力指“交际者对具体语言使用语境特征所决定的语用规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
李民、肖雁(2012)认为,通过比较,Bachman(1990)讨论的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分别对应Thomas (1983)提出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里q令尋昱列才电邑刘2爼q舍号里宁灵哥*—茅珂却己20锻召里〒昙云召2豆I徐中云丨徐州工程学院丨[摘要]国内近20年间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在学习者中介语中对标记理论、名词性从句可及性等级、生命度等级、语义地图等普遍性假说进行验证,预测二语习得顺序。
由于学习者母语的差异,中介语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应根据学习者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较汉语、英语而言,基于类型学的韩语教学研究成果仍不多见,类型学视野下的韩语习得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语言类型学;二语习得研究;韩语;1.可刊童空q令曾忌g爼召爼q勻旦琨勺呈昔〒司■向n it岂勺呈。
1会司■闵号丙电引7卜口毋训芒昱召呈胡虫計刃卫証14.爼q令曾昱呵冯利人1邑用电引召旦科喟g利2爼q舎号科屯切人耳勻q百咅。
]口舎耳左“昙州夸計芒丢哥音码显牛列衬卫蜀牛戏芒。
尾却己乃升邑吒斗昙电巩珂】2电5舎号里〒哪为勻琴舍可吾召里q升爼引令曾昌电〒斗a§«刘舌胡千甲爼q令电昱m耳用勺q召鸟唱命昙著公"刃晋2旦因早百升爼召爼昱百呈a°l。
1刮計壬闻百看。
]升卑q吾中.里q令曾昌喫刈2电q音耳爼〒吕©立邳鸟呈計电刃科豆召勻电〒昌寺召中介语人]刃吞时卫嘗牛銀时.20刮7]70归珥早曰母冯晋吕里5令尋昌q。
]昙晋呈刘2电引舎号科卑年5辺号电〒是。
R]]丘勺人]为晋号曹电司;爼〒勺科•晋呈苹号那気□.刃些呵用爼q令尋昙。
1昱q里〒勺科晉刘2里q音耳爼宁q]召害胡昱琴冯■旨幺H'dCEckman,1977/1991),吾日(Comrie,1984),SL(Greenberg,1991)号。
]毀效芒珂二旨吕爼5it琨勺玛刘2电5舎耳召斗召追喟5]珂刮雀g。
]昌却旨〒昔計贸时.茅训屉电电〒昙昼国旦电千至令曾昱勻令亞勺。
]邑,克人卜〒召己升告々孕刃。
1昌,令叫唱割刃,耳叫囚丘,电q舌丢々喫冷。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区别与联系: 研究对象: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 language system)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论生产者)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分析及解释方法: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习得”教改探索
能
的学生
、
学生与在
的过程;轻
$ ”!2"
理论为
$
和实践以及 重程 : 的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 探 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
调查分析和 理论对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审思及启示,在
此基 上将对该课程的教学 实践及
探讨$
二、 “第二语言习得”教改思路及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研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习得程和理
务为导向、学生为主”的教学 成实的
%
以“对比分析”主题为例,教师结合该专业学生选值
语语种较多的实, “ 与
的对
”探究活动。教师 活动的目的和 、共 :组
建的
和要求、活动考 式,
活动的 :
, 探究 的作 并 完成任务的间。学
生 自愿组建共同体,商定进行对比的种和语言
及对
的
,
完成活动任务的
,待
教师 通过
习得课程教学的探讨处于空白。对135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 反映出该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难度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
手段和方法一,重知识 ,轻能生成;作业和考方
一,重
轻
”!2"问$ 此
,该课程教学
不理想。这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
切结合的 理论的
重不”!3"的原因之一。对此,
,
问的 在于:“教学
32
2019年第24期(总第834期犬教故却
C9关于S0323EJ02©
形式更丰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多。新的教学以
相应的理论探究或实践活动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
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完成对共性知识的辨别真伪、事实检验
或应用实践等真实任务。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主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4)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迁移是其中 之一。
(5)相近语言更易发生语言迁移。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
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 、五个步骤 三、相关研究 四、意义与局限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近二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2 01 5
)
的 支持
。
写作 过 程 中 得
!
2 89
国 际 汉 语学 报第
7
卷第
1
辑
“
六 书 为 基 础 还 是 以 现 代 汉 字 构 形 学笔 画 部 件 整 字 为 基础 ? 声 旁 与 形 旁 在 教 学 中 的
”
,
、
、
5 4 多 媒 体 等 现 代科 技 手段 现 有教 材对 汉 字 教 学 的 安 排是 否 妥 当 ? 位 置 究 竟 如 何处 理 ? 6 外 国 人 对 汉 字 与 字 母 文 字在 认 知 上 究 竟 能 否 / 如 何 为 汉 字 教学 的 改 革 提 供 有 力 支 持 ?
。
占
有 举足 轻 重 的 位置 是 制 约 整 个 对 外 汉 语教
,
一
学 效 率 提高 的 瓶 颈 和 关 键 因 素
对 外 汉 语教 学 界 多 年 来
。
直 不 间 断 地 对 汉 字 教 学 模 式进
、
行探索 取得
,
了
可观的 研究 成 果
本 文 从 对 外 大 纲 研
。
而 国 内 母 语 教学 中 对初 学 者 的 汉 字教 学是 在 学 习 者 已 经 具有 几 千 口 语 词
, ,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的 以 书写 为 主 要 内 容 而 且 学 习 者 对 汉 字 的 各 种
性 总 体 上 把握 形 成
时 间 相 对 比 较 漫长 约 需
(
5
年 左右
)
,
*
尉 万 传 男 语 言 学 博 士 现为 教 育 部 人文 社 科 重 点研 究 基地广 东 外语 外 贸 大 学 外 国 语 言 学 及应 用语 言 学研 究 中 心 在 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学习策略以及影响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
存现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型,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因此,研究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存现句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影响存现句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存现句习得的内在机制,本文还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对存现句的习得过程进行理论解释。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策略,本文旨在发现有效的习得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存现句习得问题,以期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存现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汉语语言学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存现句的习得情况。
本文将从存现句的定义与分类、习得过程与策略、习得难点与教学对策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
存现句是指描述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子。
根据不同的标准,存现句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按照存在的方式,存现句可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按照句子的结构,存现句可以分为简单存现句和复合存现句。
这些分类为后续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初学者往往先掌握简单的存现句结构,然后逐渐扩展到更复杂的句式。
在习得策略方面,学习者通常会采用归纳法,通过观察大量的例句来总结存现句的规律。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水平的过程,是人们获得语言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脑运转过程及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是对以上这些过程进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揭示人们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是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最早关注的研究范畴,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语法的特征,后来的工作旨向就是学习者语言的语用方面,具有社会语言学的前景。
很多研究者主要是继续集中精力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发展他们的语法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者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从事言语活动的能力。
有很多人试图发现或是去解释第二语言获得和使用的内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还有人试图寻找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
以上种种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大的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模型(普遍语法)及以语言的功能模型(Givon,1979a;1995)为基础的工作也变现得很清楚及语言类型学(如Comrie,1984)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同样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等,其中中介语研究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
总的来看,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部分:(1)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研究:如词汇的使用特点分析、会话分析等。
(2)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学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详细笔记
【关键字】学习偏误,error,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偏离了目的语规律的一种现象,它显示的是一种“差距”,大多带有规律性,且可追究原因,因而不应当视为一种错误。
它被作为观察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认知心理过程的一个窗口。
有一种说法,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为三驾马车,奔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比分析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出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预测并解释学习者的习得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
偏误的产生并非单纯源于母语的干扰。
偏误分析理论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总结出一些非母语干扰而造成的原因(如使用目的语的泛化现象)。
偏误分析的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偏误分析建立中介语系统;一是通过偏误分析找到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问题的症结。
这一切仍离不开对比分析。
本书基于中介语语料库,从汉外语言对比出发,分析学习者的偏误,从而显现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展示学习者目的语的发展过程,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习得过程,解释偏误,预测偏误,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教学对策和学习策略。
三驾马车,三位一体,共同深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共同促进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偏误的成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交际策略应用失误等解释偏误:语言普遍性、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标记性和偏误的产生、自然度的高低与偏误的生成等总论第一章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第一节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第二节偏误研究与对比分析、中介语理论第三节语法偏误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语法偏误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偏误类别第二节研究程序汉外对比与母语负迁移第三章对比分析与语际偏误第一节对比分析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对比分析的程序与困难层次模式第三节语际偏误的类型第四章英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助动词语际偏误及认知解释第二节语篇语法偏误的语际因素第五章日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常见偏误第二节被动句第三节比较句第六章韩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常见偏误第二节韩汉量范畴表达差异引发的偏误第三节“比”字句第七章越南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词语第二节修饰语的位置第三节句式第八章泰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词语第二节语序第三节句式第四节综合分析第九章西班牙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西班牙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二节法语母语者的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第十章搭配偏误第一节主谓搭配偏误第二节动宾搭配偏误第三节定中搭配偏误第四节状中搭配偏误第五节中补搭配偏误第六节主宾搭配偏误第七节关联词语搭配偏误第十一章宾语偏误第一节体词性宾语偏误第二节谓词性宾语偏误第三节双宾语偏误第四节小句宾语偏误第十二章语法单位的杂糅第一节偏误类别第二节偏误成因第十三章语篇偏误第一节错误推理第二节规则应用不完全第三节系统规则简化第十四章结构诱发性偏误第一节过去时间词语诱发“了”的误加第二节方所词语诱发“在”的误加第三节句首话题诱发副词状语的错位教学误导第十五章教材误导因素分析第一节外语注释第二节词语解释和语法讲解第三节课文第四节练习设计i第十六章“得”字情态补语句的教学误导分析第一节“得”字句的概念第二节注释说明第三节语法规则的解释第四节“得”字句的排序第十七章概数表示法的教学误导分析第一节概数表示法和教材分析第二节留学生对概数表示法的习得和偏误分析第三节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基于交际策略的偏误第十八章常见交际策略引发偏误的类别第一节转述第二节有意识的迁移第三节回避第四节检索中的重复语法偏误的认知解释第十九章语言普遍性、标记性、自然度与偏误解释第一节语言普遍性与偏误第二节标记性与偏误第三节自然度与偏误第二十章疑问句偏误的认知解释第一节添加类标记第二节重叠标记第三节疑问词标记第一章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第一节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偏误是一种中介语现象,“指的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词 汇 知 识 包 括 词 语 的 结 构 、 存 储 、搜 索 、 提 取 与 遗 词 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与 心 理 词 典 研 究 密 切 相 关 ,如 第 二 语 言 学 忘 等 , 更 接 近 心 理 学 研 究 。词 的界 定 是 词 汇 知 识 界 定 的 基 习 者 的心 理 词 典 存 在 一 个 还 是 两 个 词 语 表 征 系 统 。 多 数 研 础 ,要 排 除 干 扰 词 的 界 定 的 因 素 , 如 根 词 与 派 生 词 、 词 究 表 明 , 在 一 个 使 用 者 的 两 种 语 言 的 词汇 间 存 在 相 互 作 用
第 二 语 言 词 汇 习 得 研 究 在 国外 已 经 有 3 多年 的 历 史 , O
先 了解 这 些基 本 理 论 。 ( ) 词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一
我 国 开 展 的相 关 研 究 借 鉴 了不 少 国 外 的 成 果 ,我 们 有 必 要 界 定 为 在 了 解 词 语 意 义 的 能 力 与 为 交 际 目 的 而 自动 激 活
打 语感 和 论感 ,应 该成 为应 用 语 言 学 教师 的 教 学 目标 。 语感 是 想 到 很 多 : “ 击 、 美 丽 、道 路 、 游 泳 、洗 澡 、考 试 、 歌
对 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象 的敏 感 ;论 感 是 对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 唱 、 吟 诵 、修 改 、掩 盖 、 装饰 、单 独 、孤 独 ”等等 。继而 又 象 中包 含 的语 言 理 论 的敏 感 。培 养 语 感 ,有 利 于 学 生 自觉 地 想 到 ,有 的并 列 式 成语 和 四字格 也 是 如 此 。后 来 于根 元 还 总 前 前 发 现 有 研 究价 值 的 语言 现 象 和语 言 问题 ,培 养 论 感 ,有 利 于 结 出: 双音 节 词 里 “ 语 后 书 ”和 “ 书后 语 ”两类 ,第 一 学 生 提高 发掘 和提 炼 语 言理 论 、语 言规 律 的能 力 。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及口语学习研究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及口语学习研究本文对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口语学习研究进行了梳理,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口语定义、教学理论、教材建设及口语特点四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标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口语学习一、引言本文对《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自创刊以来,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口语教学、口语学习文献进行了搜索,现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研究内容1.流利性研究Schmidt(1992:380)明确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今后的一个目标应该是对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最终可能也会有助于有关技能发展理论所引发的一些问题的讨论。
”①翟艳(2011)提到国内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陈默(2012)也认为国内第二语言流利性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学习英语的在校大学生。
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流利性的研究确实有限。
(1)口语流利性的维度有关口语流利性的研究:陈默(2012)从节奏变量和迟疑特征两个维度来研究口语流利性,节奏变量包括语速、无声停顿频率、无声停顿时长、平均语流长度;迟疑特征包括充实停顿频率、充实停顿时长、重复频率、修正频率。
翟艳(2011)采用了三类指标:一类是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等;第二类是表达性指标,包括:每百音节更改次数、剔除音节数与总音节数之比;第三类是准确性指标,包括无错误“T—单位”(包含所有从句及其附属的或嵌入的非从句结构的主句)与全部“T—单位”之比等。
张莉(2001)考察了流利性的时间指标,包括语速、非自然停顿。
(2)口语流利性的研究结果陈默(2012)认为口语流利性特征从中级到高级的发展不是线形的。
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美国发音人的语速、无声停顿时长和平均语流长度得到了显著发展,高级的发展明显好于中级,但是未达到汉语母语者水平。
[汉语,述评,语法]20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发展过程研究述评
20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发展过程研究述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中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是整个领域的基础研究。
这种描写性研究又可分为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发展模式研究(developmental patterns)、语言变体研究(variability in learner language)和语用研究(pragmatic aspects of learner language)(Ellis,1994)。
发展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学习者的习得顺序(order)和次序(sequence)。
习得顺序是指在目的语的一系列语音、语法特征中,哪些特征先习得,哪些特征后习得。
发展过程(或称习得次序)是指在对目的语某一特定语音或语法项目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要经过哪些阶段才能最终正确习得这一项目。
本文试对近20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发展过程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其研究现状、特点进行述评。
一、文献综述孙德坤首次采用个案跟踪法外对国学习者进行纵向研究,于1993年发表《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阐述了两个汉语学习者习得助词了的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
这篇文章在提出研究课题和纵向研究方法上都作了开拓性的尝试。
赵立江于1996进行纵向个案跟踪与横向规模调查相结合的研究,发表《外国留学生使用了的情况考察与分析》,再次分析了学习者在习得的不同阶段对了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并运用中介语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对了的研究分析应由单句结构扩大到语段、语篇,强调在话语篇章中考察,对语法研究、习得考察及教学方法均有一定启示。
王建勤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914条语料的研究,探讨以英语为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群体习得不和没否定结构的全过程,于1996年发表《汉语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从不和没构成的否定结构的分布情况,与谓词、助动词的搭配及某些特定规则的习得三方面进行了考察,论述了:不和没否定结构习得消长过程的有序性特征;不和没扩散过程中规则习得的过渡性及渗透性特征;谓词否定与助动词否定结构的习得爆发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 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 、五个步骤 三、相关研究 四、意义与局限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 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 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 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 恰当的起点。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偏误(errors)&失误(mistakes): 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 偏误的重要作用: 1、了解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2、看到如何习得二语。 3、验证其对二语规则的理解。
失误(口误/笔误)和偏误(规律性错误) 偏误来源: 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languagesystem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差异性理论生产者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实证研究共同关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llis: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instructed SLA)的区别在于第二语 言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国内近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述评
年 代末 开始 受到 了一 系 列 质 疑 和挑 战 , 相 关 研 究
有 A u( 1 9 8 8 ) , C r o o k e s& S c h mi d t ( 1 9 9 1 ) , [ 6 1 D o r n y e i ( 1 9 9 0) 和 O x f o r d& S h e a i f n( 1 9 9 4) [ 8 3
到基 于我 国外语 教 学背景 下 的深层 思考 。
相 比而言 , 针对 汉 语 作 为 第 二语 言 的学 习者
: I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5
作者 简介 : 高媛嫒 ( 1 9 8 3 一 ) , 女, 蒙古 族 , 内蒙 古科尔 沁左翼 中旗人 , 天津科 技大学 讲师 , 博士 , 研究 方 向为对外
较 丰 富 ,包 括 华 惠 芳 ( 1 9 9 8) 、
石 永 珍 பைடு நூலகம்
( 2 0 0 0) 、l l 赫 玫 、 赫若 平 ( 2 0 0 1 ) 、 ¨ 朱 菊 芬 】
( 2 0 0 3) 、 _ l 副文 秋 芳 ( 2 0 0 1) 、 【 高 一 虹 等
( 2 0 0 3 a )[ 2 0 1 高一 虹等 ( 2 0 0 3 b ) [ 2 1 3 等 。从 2 0世 纪 8 0代 开始 , 国 内外语 学 习动 机方 面 的研 究从 最 初
王晓 曼 、 张文忠 ( 2 0 0 5) 、 _ 9 雷 安 乐 、 李 丽 霞 ( 2 0 0 9 ) 。 l 1 应 用 国外 动机理 论对 中国的英语 学 习 者 的学 习 动机情 况进 行观 察 和描写 的研究 成果 比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
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引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
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
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
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
”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
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
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4
1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成果列表
时间 研究的汉语言项目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者
1987 语法项目的难度顺序 1997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观察+记录 田士琪 选择+ 翻译问卷 钱旭菁 1998 22类现代汉语单句句式 《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库研究 的习得顺序 英、韩、日学生 测试、问卷调查 中国小学生 个案跟踪 施家炜 2000 让步复句的习得顺序 韩、英留学生 作业分析 个案研究 群体对比 刘谦功 2000 定语的习得顺序 泰国学生 问卷测试 [泰]林勇明 2001 “把”字句的习得顺序 韩国学生 问卷测试 [韩]林载浩 2003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英留学生 语料库研究 杨德峰 2004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朝鲜语留学生 语料库研究 杨德峰
2013-8-4
象
23
3.2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研究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为实现交际目的而使用的第 二语言的语用特征 关注言语得体性 研究集中于言语行为 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学习者赋予某个话语的语用意义不同于本族语者赋予 的语用意义
2013-8-4 12
解释偏误——偏误的来源
(1) 语言迁移 *我来这里在1998年。*他想结婚她。 初学者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过度泛化 过度概括、目的语知识负迁移,中高级阶段占优势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碗子 *我的姐姐是一个美美丽丽的姑娘。
(3)文化因素负迁移 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使用的偏误 (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使用 简化、回避
2013-8-4 18
狭义——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 展过程 (the developmental sequence of a particular targetlanguage feature)
有序 第二语言习得有一种普遍发展规律
2013-8-4
19
一个简单的例子
习得动词“eat”的过去式“ate”所经历的五个
研究领域1: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偏误分析:成果多 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研究:发展新热点 语言变异性研究:成果很少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成果很少
研究领域2: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社会环境:成果很少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成果很少
研究领域3: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
母语迁移:研究多,但少实证性研究 认知过程:成果很少 交际策略:成果很少 语言普遍性的研究:成果很少
“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学习者在社会交际中的不恰当的言语行为
源于跨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对什么是适当的言语行为有不同看法 大部分学习者都经历过语用失误的困难
2013-8-4 24
3.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 涉及对输入话语的研究、第二语言课堂上的互 动、话语分析、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等 foreigner talk teacher talk 形式—— 简化语言 调整语言 He asked if he could go. 扩展语言 Funds or money 功能—— 理解检查 You understand? OK? 交际中的调整 对谈话的控制 对谈话的修补
语法偏误 *九月去年 *昨天我去了一个北京有意思的地方。 语序错位 *打球了三个钟头 *王老师教文学,也历史。 词语残缺 *吃得不了 *啊,你的房间多么很干净啊! 词语误加 *暑假他再去了上海。 *我们的宿舍干净和明亮。 词语误代
语义偏误 *他把我骗了,可是我没上当。
语用偏误 ? 你们的意见太片面了,人家不同意。
广义——语言习得的整个发展轮廓 有序,且定序。每个发展阶段会有自身的特征 自然SLA的早期语言发展三大特征—— (1)经历沉默期 (2)使用套语(formulaic speech) (3)结构和语义的简单化 例: Library. (=He is in the library.) Clean Floor. (=Give me something for cleaning floors.) Daddy kick ball. (=Daddy, kick the ball to me.)
阶段 (Ellis,1994) 阶段 1 2 3 4 5 特征描述 用原形来代替过去式 开始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过度概括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有时会使用混合的形式 正确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例 eat ate eated ated ate
语言的发展有时遵循一种U型过程
2013-8-4 2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过程研究存在内部发展 不均衡现象 表现有二:
2013-8-4
8
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
1.两个发展阶段 “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 “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2.研究重心的转移 描述型→解释型 3.研究方法的转变 实证性 科学性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主流 4.多元化的理论支撑 单学科支撑→多学科支撑
2013-8-4
9
三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研究现状
2013-8-4 6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问题
Key issues in SLA study 2.1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2.2 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2.3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2.4 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013-8-4
7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
(The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y)
研究领域4: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
2013-8-4
一般个体差异因素:成果很少 学习者策略的研究:成果很少
10
2.研究的热点——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1 偏误分析 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 习者中介语体系 分析步骤: 收集→鉴别→描写→解释→评估
2013-8-4
11
描写偏误
2013-8-4
(5) 语言训练的迁移 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
13
目前的研究局限
·研究覆盖面——中介语偏误部分横切式静态分析 学习者回避策略使我们难以有效监测/评估其表现
·偏误分析的困难没有完全解决 ·研究的不平衡性 1984——2005年底,124篇 研究项目:语法、语音 > 汉字、语篇 > 语用、词汇 研究对象:日韩27篇(24%)> 英语17篇(16%) 纠偏Whether? Who? When? What? How? ·偏误来源分析不深入,陷于公式化 ——偏误归因问题 多种可能难以确定?/多元因素?
怎么教
怎么学(语言习得)
2013-8-4
3
学习者的语言 语音:
我爸爸弟弟都喜欢唱歌。 这是我们的学校。 这是书?对,这是书。
语法:
*我上课今天下午。 *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 *我打你一个电话。
个体差异 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是什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什么?
2013-8-4 4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心理或认知过程, 学习者如何习得一套新语言体系, 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 母语水平,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等等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 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
研究领域1: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偏误分析 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研究 语言变异性研究 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研究领域2: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社会环境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 研究领域3: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 母语迁移 认知过程 交际策略 语言普遍性的研究 研究领域4: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 一般个体差异因素 学习者策略的研究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者
孙德
母语为英语学生 个案观察
建勤
1999 表差异比较否定结构的习得《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研究 王建勤 1999 留学生“把”字句的习得 英、日、韩 测试+问卷调查 高小 平 1999 “了”的习得 母语为英语学生 语料研究 邓守 情境表演 余文 22
信
2013-8-4 2000
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情况 日、韩、欧美
青
3.研究的盲区
3.1 语言变异性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伴随着 语言变异 关注的核心问题—— 系统变异还是非系统变异 多大程度上是系统变异
系统变异—— 如:情境语体变化
非系统变异—— 学习者语言的“自由变异”(free variability)现
第一,汉语语法、汉字、语音、词汇四个方面的 发展过程研究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语法习得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
第二,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研究内部,同样存在 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2013-8-4 21
汉语第二语言语法发展过程研究成果列表
时间 研究的语法项目
1993 “了”的发展过程 坤 1995 主题突出与汉语存在句 美学生/留学生 问卷调查 温晓虹 1996 “了”的发展过程 英语学生 个案调查+测试 赵立江 1996 留学生“把”字句的表现分析《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研究 熊文 新 1997 “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中介语语料库》 语料研究 王
A: Hello, is Mr. Simatapung there, please? B: Yes. A: Oh… may I speak to him, please? B: Yes. A: Oh… are you Mr. Simatapung? B: Yes, this is Mr. Simatapung. A: You have such a lovely accent. B: (No response)
2013-8-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