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课件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课件资料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
• 突出的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的 国子学. •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晋武帝诏令立国子学;咸 宁四年(公元278年)确立国子学的官学制度,规定 “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 生徒。” • 选择博士的标准是:“履行清淳,通明典义” • 国子学学生入学条件是文武五品官以上的子弟 • “欲辨其泾渭,……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 贱。”《南齐书· 礼志》
• 例如王济对孙楚的评语只有“天材英博, 亮拔不群” • 王嘉为吉茂行状作评语更简炼,只有“德 优能少” • 第三,中正官所定的品级,并非一成不变, 一般三年一清定。 • “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自五退 六,自六退七”《通典· 选举二》
二、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九 品中正官人法”
• 汉代的选士制度是察举和征辟。 • 设立科目:茂才、孝廉、秀才、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勇武知兵
(一)“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与实施
• • • • • 刘备、诸葛亮主张“任人唯贤”,曹操则实行“唯才是举”。 曹操在七年中连续三次下令求贤 第一次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政策 第二次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提到“士有偏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能求 全责备,更不能视其短而废其才,也应给予重用。 第三次命令中说得最坦率:“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 兴。箫何、曹参,县令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 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向东,在楚, 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 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 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 将;……不可胜数。”《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天下尚未定”、“求贤之急”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以孔融“违天反道,败伦敌理”,“无父之罪”而诛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日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评价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目录CONTENTS01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

这使得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不安,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形成。

士族是当时社会的统治阶层,他们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但也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品德。

这种社会结构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士族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相对较为发达,而北方则相对较为落后。

这种经济状况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战乱不断,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这种发展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种文化背景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宗教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的影响02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得到了发展,成为当时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中央官学主要培养官员和士人,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同时也有法律、算术等实用学科。

地方官学地方官学是中央官学的补充,主要培养地方官员和士人。

教学内容与中央官学相似,但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私人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私人讲学主要是由学者或士人在家中或寺庙中开设的学校,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私人讲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调整。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私人讲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书院主要是由私人出资或官员捐建的学校,提供住宿和伙食等条件,吸引学生前来学习。

书院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有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有道德品质和身体素养的培育。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
1 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 , 郡置小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 官。 2 品第人物。 品第人物。
3 按品授官。 按品授官。 4 清定品级。 清定品级。
第三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作业: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述评 作业: 要求: 要求: 1.2000字以上,打印稿。 2000字以上 打印稿。 字以上, 2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颜氏家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训》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3。基本格式 。 4。完成时间:10月31号。 完成时间:10月31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设置
1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2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 。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 3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Nhomakorabea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太学与国子学并列
(一)完善太学管理制度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二)增设国子学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及其实施过程: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创九品 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取 士制度,具体做法: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
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 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 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 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公元506年,又置集雅馆,以招远来学者,也以五 经为讲授内容。 3.国子学 公元508年,诏令兴修国子学,招收胄子入学。 “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 国子学设国子博士2人。 学生入学年限不等,有的甚至7岁就入国子学受业, 有的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国子学学生按经分专业 学习,故有国子《礼》生、国子《周易》生等等。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北魏州郡立学,乡党立学。 北齐注重州郡立学。 北周州县有学生。 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 学为主要教授内容。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 重义理之学,北朝经学基本上承继了汉学传统,谨 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的考证。 南朝、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 门学者。

魏晋初期,中正官由朝廷任命,他们在考察品评本 地人物时,还比较注意人才的优劣和舆论的褒贬。 加上九品正中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有中正品 评和吏部授官的体系,两者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能够防止走后门、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发生。因此, 刚开始,九品中正制的确做到了曹操所提倡的不拘 贵贱,唯才是举,赢得了时人的好评。
三、北朝的私学
北朝时期私学教育曾一度遭受挫折。 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曾下诏禁绝私学,表 面是为发展官学去除障碍,实际目的在控制 思想。 北齐、北周私学得到很大发展。 北朝私学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时兴时废、似断又续的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

儒学教育依然是各王朝官学制度的首选。

北朝儒学教育更多地承袭了汉代经学教育的传统,而魏晋、南朝则是从重今文经学教育转向重古文经学教育,并最终破除二者之间的藩篱。

学校体制多样化,专科教育获得发展。

成立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新颖学科的学校,多样了封建制度教育制度的内容,也开拓了教育的职能,并使教育适应环境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北魏时期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私学获得发展,并沦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讲师大儒开设,不仅质量与规模少于官学,而且分布面更甚广,类型多样化。

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

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北移,推动了文教事业在滞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教育思想多元化。

各种思想纷争、交媾,构成了教育思想的经济繁荣,同时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思想。

崇尚自然的玄学教育思潮,著重对人生内在真实价值的辨认出、把握住和崇尚,高度关注个性的民主自由发展,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苏醒。

儒学教育发生变化,在学风方面,尊崇简约仁义、博采众家之长在教育目标方面,提倡“经世致用”的新颖人才的培育。

这些教育思想多为后世所承继。

纵观魏晋南北朝教育事业兴衰,可以取得一些历史经验:首先,社会安定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其次,教育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教育须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办学形式多样化,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之间的学术争鸣。

专题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专题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 学家,其著作《缀术》后被列为“算经十书” 之一,在唐代时期,被作为国子监算学的教 材。

5、玄学 玄学主要教授《老子》、《庄子》、《周 易》。颜之推说:“洎(ji,去声)于梁世, 兹风复阐,《老子》、《庄子》、《周易》, 总谓三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 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 元帝在江荆间,召置学生,亲为讲授。”

其庄思想中的某些精神 凸显出来,由于其最接近佛教,所以形成了 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如他们“以‘道’ 来理解‘菩提’,以‘无’来指代‘空’, 以‘无’待来代替‘涅槃’等”,使得人们 对佛教的理解有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也为佛 教能在中国传播开来并逐步生长和发展提供 了基础。自此以后,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都 是儒、道、佛三教并立,并逐步走向融合与 本土化。

3、医学: 汉末至三国时期。医学大师张仲景写出了著 名的《伤寒论》,后发展成为《内经》和 《难经》,收集了有效方剂,总结了当时的 医学成就,成为此后医学重要的经典著作和 医学学科的教材。

4、算学: 汉末至三国时期,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写成 了《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九章 算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也是 此后最重要的算学教材,尤其在用割圆术计 算圆周率上提出了比较好的创见。《海岛算 经》主要涉及的是利用多次测望所得数据计 算远处目的物的高、深、广、远的问题。这 两本书,被列为后来的“算学十经”之二。 并且北魏时期,《九章算术》已经成为官学 的算学教材。

3、佛教西来 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不断传入中国,并在中 国的政治和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领域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首先从社会现实来看,弥补 了普通民众的精神空白。自汉末到隋朝统一 之前,政权不断更替,人民生活苦难,而佛 教所讲的“三世轮回”的观念,给普通民众 带来了希望,他们希望通过现世的受苦受难, 来获得来世的清净与幸福。

07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07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和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西晋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

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北魏时期。

●(三)专门学校的设置(三)专门学校的设置●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

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学”——四馆即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一)设置中正官–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充:充实、充足)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二)品第人物–“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

具体分为九品●(三)按品授官–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

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一、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观●嵇康(223-262年),字叔夜,三国曹魏时著名才子,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晋玄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嵇康、阮藉、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一、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观●嵇康认为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是值得羡慕的,人顺其自然发展得很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教育。

由于人们道德的堕落才产生教育,才产生封建社会的“名教”教育及其教育思想。

●“名教”教育,就是根据统治者的旨意,用六经所宣传的仁、义、礼、智等思想,给人的自然属性加上外在的束缚,对人的言行、思想进行规范、干涉、钳制,使人不能纵欲为欢,这是违反自然的,是损害人的本性的。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
评价: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按出身门第品评等第,中正官 的品评直接决定士人官职的大小。 “九品中正制”基 本上为士族地主阶级所操纵,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受 到限制,结果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 面。
这种制度在加强中央选举大权和调动不同出身人们 的积极性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对人才选 拔的一种新探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了解)


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 “五经课考法”(学校——考试) 2、北朝的郡国学校 北魏颁布了第一个学制令,详细规定了大郡、次郡、中郡、小郡 的学校规模以及学官与生员的资格。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士制度,也称“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 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中正官,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或“著性世 族”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授官的依据,然后按品 授官(前三品称为上品,四品以下为下品,下品不能升入上品)。


1、西晋的国子学 招收门阀世族子弟,限五品以上,教育等级性更明显。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四馆:宋文帝设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 总明观:470年,宋明帝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设儒、道、文、 史、阴阳五科,阴阳科未招生,实为四科。为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 一体的机构。是我国最早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教育奠定了制度 基础。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了解)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自学)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自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吏师制度和博士官的设置
秦朝由于实行特殊的文教政策而没有创建正 式的学校。
教育内容:法令法规
一是吏师制度
教育者(教师):官吏
受教育者:官吏或准官吏
二是设置博士官:议政、咨询、掌故 籍、收徒讲学。
汉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基本 上可分为两大系统——
官学、私学
❖ 视学:最高学府,深得关注,承袭西周,视 毕聚会
❖ 考试:西汉每年一次,东汉每两年一次
射策;策试 ;口试
第三节 “察举制”与“九 品中正制”
一、察举制
察举制是我国汉代选拔官吏的制 度,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 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它 始于武帝时,为汉代重要出仕途径 之一。
(一)察举制类型
太学
官学
中央官学
官邸学 鸿都门学

郡国

代 学
地方官学
县邑









专经深造阶段
私学
专经准备阶段
蒙学教育阶段
官学
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
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 有太学、官邸学和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分为四级:郡国设学;县邑设 校;乡设庠;聚设序。
私学
第一阶段(蒙学教学阶段)
以学“字书”为主,即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第二阶段(专经准备阶段)
以学《论语》、《孝经》为主,即进行道德和立志的 教育。
第三阶段(专经深造阶段)
以学“经典”为主,即进行经典训作的教学。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1.太学实行五经课试法
门人---(二年后)通一经为正式弟子--- (每隔二年试一经)通二经者为文学掌故------通三经者为太子舍人------通四经者为郎 中------通五经者随才录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九品中正”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

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世族集团。

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

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是:(一)设置中正官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

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二)品第人物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

“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

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

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

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

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

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

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西晋晋武帝死后,“八王之乱”; –东晋“侨吴之争”、侨姓之争; –南朝“侯景之乱”,梁武帝时,建康几成废墟; –北方“十六国之乱”
• 统治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玄儒佛道的相互斗争
• 政治离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意识 形态出现错综复杂的现象
–玄学风行 –佛道传播 –儒学地位动摇;
(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 颜之推(531—595年),南北朝时期的梁朝金陵人 (今山东临沂)。他是当时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 ,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儒家、家教“素为整密”的家庭 。其家世代善《周官》、《左氏》学,多居官,史 册皆有记载。 • 颜之推:“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莘,鸟焚林 而煅翮,鱼夺水而暴鳞,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 容身。” ——《观我生赋》
• 2、刘宋的“元嘉四学”和“泰始五部” • 刘宋王朝在其建国的六十年中,比较重视教育,并有一些建树。 在南朝是比较有成绩的。 • [元嘉四学]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曾下令在京师开设单科 性的四馆。“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 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散骑常侍雷次宗立儒家,为四馆。 ”(《文献通考》)四馆的产生有其社会与阶级的本源。 • [泰始五部] 宋明帝刘彧泰始六年(470年)“立总明观,征学士 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 文、史、阴阳五部学。”这个总明观实际是一个近似综合性大学 或研究院,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实际是五个专业。当然, 这里面主要还是进行研究工作,这在古代大学教育发展史上是一 个巨大的进步。
为什么分裂和战乱如此之久呢?
•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地区间经济联系薄弱 。统一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割据状态; • 地区经济各自独立,分裂后,任何一方的政治、经济 力量都不足以统一全面。 •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起义为割据势力扩大自己的经 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创造了条件。 •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源远流长,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形成,并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教育制度也具有许多创新之处。

在秦朝,教育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

官学是为培养官吏而设立的学校,学校的设置和管理都由中央政府负责。

官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并注重政治道德教育。

通过官学的培养,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官员,为秦朝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私学则是由私人或地方性组织设立的学校,其目的是为了普及教育。

私学的教育内容以读书识字、基础算术和礼仪等为主,培养一般人民的基本文化素养。

私学的兴起提高了普通人的教育水平,也为后来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汉朝的教育制度在继承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汉朝扩大了教育的普及范围,不仅在中央设立了官学,还在各地设立了县学、小学等,使教育更加接近民众。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庠序制度,即派遣名师至各地讲学,为地方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更加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导致了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智慧的培养,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许多私人和寺庙开设了佛教寺学,培养了大量的僧侣和学者。

佛教的兴起促进了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多元化和发展。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地区经历了频繁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促使了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私学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各地流传着大量的私学著作。

私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和繁荣。

总的来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官学和私学的并存,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的并重,以及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都为后来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教育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首先,官学成为了主要的教育机构。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用于培养官员和士人。

官学按照等级划分,包括国子学、太学、庠序学等。

其次,私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私学是由私人或家族设立的学校,主要面向普通百姓子弟。

私学的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名家私塾,如王弼的玄学私塾等,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的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生需背诵、解读这些经典,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深化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在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如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等。

三、教育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官学的兴起使得士人阶层得到了更好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才能。

其次,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教育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文化内涵,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此外,教育还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一批有道德修养的人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培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传承了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一时期的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一)一般概况(自学)1、三国时期2、两晋十六国时期3、南朝4、北朝(二)新的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废置无常,特别是官学,在数量上大大减少了,学习教育总的趋势是衰落了。

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的情况和新的特色。

•1、西晋初立国子学•2、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3、专门学校的产生•4、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1、西晋初立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惠帝元康元年(291)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的子弟求学之所,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2、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

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学、太学等,献文帝天安元年(466)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按郡的大小具体规定博士、助教及学生的名额,并规定博士、助教及学生的资格。

此制显然受汉代太学制度影响较深,它于466年开始实施,后经孝武、宣武二帝的继续推行,地方教育有所发展,并对后世有影响。

3、专门学校的产生•律学、书学、医学学的专科学校开始设立。

算学在北魏时置博士,太学有专门攻读算术的学生。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开办了儒、玄、史、文四个学馆。

•以上这些说明我国古代专科学校已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以后专科学校及分科教授制度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也表明“儒学独尊”逐渐为“儒佛道”并行的局面所代替,科学技术的传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4、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但私人讲学之风并未稍减,家庭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名儒聚徒讲学,学生数十数百甚至几千人屡见不鲜。

据《晋书·儒林传》载:济南刘兆,博学善诱,著作百余万言,从受业者数千人。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发生的革新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发生的革新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发生的革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教育制度的改进和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使中国教育制度进入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

新的教育制度在学术权威、教学体系、课程形式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学术权威的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对学术权威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往的印刷出版和传播是靠人手抄写的,学术观点的准确度往往难以保证,晋朝开始有钱印刷书籍,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僧人曹溪著书,其存在特别重要,他传播了诸子百家,准确传播、传承传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动教育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教学体系的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那时候把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结合起来,共同进行推动,让老百姓都能有参与教育的机会。

那时候,官方的学校由朝廷管理,以教授经典为主,建立了完善的学习体系和认证制度,以便让学生可以进行有系统的学习,促进教育的普及。

三、促进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大部分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教育的服务,而教师职位也大大普及,在农村地区,也有张老师、王老师等,都能传授给学生们知识,促进了人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为中国教育发展增添了灵活性。

四、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在这一时期,课程也有多种创新和改革,以国学和音乐为主,而且学徒有越来越高的学习水平,而教师们也更加重视教学,将重点放到学术理论上,注重哲学思想和学习方法上,让这一时期的学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中国教育制度的保障水平。

在学术权威、教学体系、课程形式方面的不断创新,为中国后来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健康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教育制度。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教育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其高端文化质量名扬天下。

当时的教育制度大多是以《五经》为基础、以诗文、历史、哲学为主的典制式教育。

这一教育制度对许多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兴起,使得这一教育制度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三字经、易经、书经、礼记、诗经等五经为核心,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础。

一般来说,学习五经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会话读书,学习拟声、古文和诗词等。

学习五经的学生更多的是接受编修者的指导,这也使得这种教育模式更加严格。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还设立了许多可以提高书院学生文化素养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棋艺、音乐等。

礼乐、书道、书斋、酒斋等社交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吸收不同的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里程碑,它以其高端文化质量重新定义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方向和思想,并且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重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打开了中国文化宝库的大门,为历史上许多文化家和文学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五经学习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礼乐、书道、书斋、酒斋等社交活动中,文化熏陶和共同学习,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学习和接受他们感兴趣的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五经学习对提高文化水平和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习题教育、社交活动、文化熏陶等等,这一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教育提供了无形的支撑,也为当今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魏晋南北朝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

由于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统治者需要大量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这个时期,士人地位的提升,也使得读书学习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读书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声望,因此,教育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关注点。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核心。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统治者推崇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教育内容也以儒家经典为基础。

学生们需要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经义、史书等相关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生们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个时期,私塾逐渐兴起,成为了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塾由一位有学问的士人开设,招收学生进行教育。

学生们在私塾中进行诵读、讲解和讨论,以掌握经典知识。

私塾的兴起使得教育更加普及,不再局限于贵族子弟,普通百姓的子女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此外,私塾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社会动荡,教育资源不够充足。

很多地方的教育机构被战乱所破坏,使得学生们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其次,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经典的诵读和背诵,缺乏实际的应用。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知识,而缺乏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教育的目的也逐渐偏离了培养人才,而变成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总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在目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陈朝的学校教育 陈武帝在位时,舍身佞佛,不谈兴学之事。 文帝即位初期,建立国子学,国子学学生皆 为王公子弟,皇太子也入学受教。 国子学在建制上多因袭梁朝。 教学内容深受清谈玄学影响。 教学方式也不过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而已。 陈朝国子学处于不振状态。

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陈沿袭梁朝制 度置贵胄子律博士,属廷尉。 陈朝的国学时兴时废,立学时间大多不长, 总的趋势是日渐衰落。

国子学的教学除有学官讲授外,还允许学生 开讲。 国子学的教学内容除汉晋人所注经典外,梁 武帝本人所著《孝经义》、《孔子正言》等 也置学官,并令生员专门修习。 4.士林馆 公元541年,立士林馆,延集学者,是一个讲 学与研究合一的机构。

5.律学 公元505年,设置胄子律博士,进行讲授。 梁朝的五馆、集雅馆、士林馆都是以五经为 讲授内容,但分设并立,以解决不同出身不 同程度者的学习需要。



国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 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二)东晋的中央官学 东晋时期的统治者有心重建太学和国子学,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其学官和生徒人数 较少。 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 地位。东晋时期经学受到玄学的影响,且两 晋的经学几乎被古文经学所占据。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Hale Waihona Puke 魏晋时期私学一方面承继了汉代私学的传统,但另 一方面也呈现出时代特色: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
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魏晋时期私学处于相对发展阶段,虽然没有两汉时 那样体系完备,但是它在教学内容的广博、设置地 域的广袤以及性质多元化方面均为两汉所不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011级四班第一组一、魏晋时期的教育背景:1、政治: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2、经济:庞大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田池布千里”3、文化:儒学日渐衰弱,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高度发展;经学为土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主要依据(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1、魏的学校教育:太学、地方学校、律学2、吴与蜀的学校教育:立太学、设州学、设五经博士3、效果:成就有限、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转入低谷期(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1、西晋的中央官学:太学、国子学2、东晋的中央官学:设太学、复制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于东晋官学系统中)3、教育内容: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礼记》、《左传》、《论语》、《孝经》4、两晋中央官学比较:5、国学不突出的表现:学校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6、两晋的地方学校:热心的地方长官(eg:张轨,立学校、置儒林祭酒……)7、十六国的学校:赵石勒:设立太学、命郡国立学官赵石虎:复置国子博士、助教慕容皝:立东庠与旧宫(长子:立小学)姚兴:立律学与长安效果影响:为后来的北魏教育奠定基础,推进各名族封建进程,加速各少数名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促进各名族的大融合(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1、私学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2、特点: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3、与两汉比较:体系不够完备,但教学内容广博、设置地域广袤性质多元化。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1、宋朝学校教育:元嘉时期○1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2学制:玄学、史学、儒学并列宋明帝时期: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

2、齐朝学校教育:制立国学学官:沿宋制,设有祭酒、博士、助教明帝时期:不重儒学,“学校虽设,前轨难追”(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1、梁朝学校教育: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2、陈朝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专科教育:律学(三)南朝的私学教育特点: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2、教学内容多元化3、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三、北朝的学校教育(一)北朝的中央官学1、北魏的中央官学:明元帝:仿汉晋的学制、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孝文帝建立皇宗学、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宣武帝:官学教育趋于衰落;孝明帝:诏立国学;孝武帝:国学瓦解2、北齐的中央官学:表面崇儒兴学,实际唯置国子一学;贡献:设置国子寺3、北周的中央官学(二)北朝的地方官学1、儒学教育比南朝发达,非儒学教育不及南朝2、较为发达的表现:统治者对地方设学的重视;学制的完备3、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不掺杂玄学因素(三)北朝的私学教育1、背景:被禁绝,却依然得到较大发展2、特点:学校规模、数量和设置地域方面胜过南朝;私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对于经典好尚,儒学教育不受玄学影响四、魏晋玄学教育思想(一)玄学1、定义:兼容儒道而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并以此来诠释儒家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一)一般概况(自学)
1、三国时期
2、两晋十六国时期
3、南朝
4、北朝
(二)新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废置无常,特别是官学,在数量上大大减少了,学习教育总的趋势是衰落了。

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的情况和新的特色。

•1、西晋初立国子学
•2、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3、专门学校的产生
•4、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1、西晋初立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惠帝元康元年(291)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的子弟求学之所,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2、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

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学、太学等,献文帝天安元年(466)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按郡的大小具体规定博士、助教及学生的名额,并规定博士、助教及学生的资格。

此制显然受汉代太学制度影响较深,它于466年开始实施,后经孝武、宣武二帝的继续推行,地方教育有所发展,并对后世有影响。

3、专门学校的产生
•律学、书学、医学学的专科学校开始设立。

算学在北魏时置博士,太学有专门攻读算术的学生。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开办了儒、玄、史、文四个学馆。

•以上这些说明我国古代专科学校已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以后专科学校及分科教授制度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也表明“儒学独尊”逐渐为“儒佛道”并行的局面所代替,科学技术的传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4、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但私人讲学之风并未稍减,家庭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名儒聚徒讲学,学生数十数百甚至几千人屡见不鲜。

据《晋书·儒林传》载:济南刘兆,博学善诱,著作百余万言,从受业者数千人。

吴郡范平,遍读群书,很多名士曾跟他学习,他的三子均以儒学至大官,他的孙子蔚好学,远近向蔚求学的常有百人。

私学和家庭教育的特点:
•第一,儒学、玄学、佛学、道教的结合,是这个时期私人讲学的特色。

•第二,科技教育也是当时私学的重要内容。

有天文、医学等教育。

•第三,这时期也出现了妇女讲学。

•第四,宗族和家庭教育在这个时期有所发展。

举例:王延、刘殷、王羲之、祖冲之的宗族教育和家庭教育。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第五,这一时期的童蒙读物也有所发展。

范岫(音xiù)的《字训》,王褒的《幼训》,以及梁武帝时周兴嗣所撰的《千字文》。

《千字文》自隋代开始,一直流行到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之一。

5、国内外文化教育的交流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教育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交流,北方诸民族进一步加速了融合的过程。

中国与西方、南方及东北各邻邦,都在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开始了更多的交流活动。

《五经》、《论语》、《千字文》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传到日本和朝鲜去了。

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并开始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这些都为唐代经济文化教育的进一步交流打下了基础,也为形成更伟大统一的中华民族和文化、为隋唐的统一和强盛准备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