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人说梦】关于青瓷的感人故事
有一种生活叫青瓷
有一种生活叫青瓷为了青瓷宁愿放弃一切,如此钟情于手工艺的年轻夫妻,在当下已为数不多。
徐凌和竺娜亚则是典范,他们热爱青瓷,享受作品成形时的美好瞬间。
徐凌曾说过:“做青瓷是一种快乐。
”竺娜亚则回应:“做青瓷是一种幸福。
”在这对年轻夫妻的心中,青瓷就像一种生活,令他们如痴如醉……青瓷侠侣看着父亲运泥料、拉坯、雕刻纹饰,从小生长在工艺世家的徐凌便对青瓷产生了美好的憧憬。
这种情结终于在24岁那年爆发了。
1996年,徐凌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外企工作,回到父亲身边一起制作青瓷。
当时,许多国营青瓷企业正处于瓦解的边缘,母亲站出来极力反对,却没有扳过执拗的儿子。
就连余姚姑娘竺娜亚,也因为徐凌来到了龙泉,成为他的贤内助。
谈及此事,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父亲徐朝兴便会竖起拇指:“后人继承父业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在今后的青瓷道路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徐凌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止。
在2013年第三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会上,他的作品《海的呼吸》凭借独特的造型荣获金奖。
这是一件青瓷素碗,不同的是,在碗的边缘刻有凹凸不平的波浪,错落交织的线条表现出大海的张力,仿佛让人感受到海面上那低沉浑厚的呼吸声。
跳出了青瓷向来已久的素雅静怡之美,换之以波涛狂躁的动态视觉,难怪徐凌的作品能在评比中脱颖而出,夺得奖项。
当然,妻子竺娜亚也“不甘示弱”。
从2002年《新食器时代》荣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开始,她的后续作品《热带》、《青罐》、《香炉集》等又陆续囊括了十多个奖项。
有人开玩笑地称这对夫妻是青瓷界的“郭靖与黄蓉”。
竺娜亚先前从事的是唐三彩壁画创作,结识徐凌后,一同拜入了徐朝兴门下,两人便结下了不解的青瓷情缘。
挑土、淘洗、注浆……繁重的体力活徐凌一肩挑下,竺娜亚则干起了刻花、粘贴等琐碎活。
就算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青瓷大家,小两口仍然没有走捷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
这一走,就是6年……当制瓷技艺拿捏得炉火纯青时,徐凌和竺娜亚的理念终于得以展现,一同制作了创新生涯中的开山之作――《手足情》。
关于越窑青瓷的小故事简短
关于越窑青瓷的小故事简短
相传,在古代,越窑青瓷是一位名叫小月的女孩发明的。
她生活在一个瓷器制作世家,从小就对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决定尝试用青瓷制作一件作品。
她将瓷土和水混合在一起,制成坯料,然后开始制作。
在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之后,她终于制作出了一件完美的青瓷作品。
这件作品外表光滑如镜,颜色青翠欲滴,让人一见倾心。
小月非常高兴,将这件作品带到了当地的窑口,尝试在其中烧制。
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烧制,作品终于出炉了。
它变得更加美丽,外表细腻光滑,颜色更加鲜艳。
当地的人们看到了这件作品,纷纷称赞小月的才华和创造力。
从那以后,越窑青瓷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瓷器,人们纷纷前来定制。
小月也因为她的发明和创新精神而受到了众人的赞誉。
龙泉青瓷的故事
龙泉青瓷的故事您知道龙泉青瓷不?那可真是瓷器里的大明星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龙泉这个地方,有一群心灵手巧的工匠。
那时候啊,他们就像一群追逐梦想的魔法师,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泥巴变成世界上最漂亮的东西。
有个年轻的小工匠,叫阿青。
阿青可不像其他工匠那样只是按部就班地做活儿,他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
一天,他在山上找制瓷原料的时候,不小心迷了路。
在山林深处,他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小山谷。
谷里的泥土颜色特别奇怪,不是普通的黄泥巴,而是透着一种青幽幽的光,就像被精灵施了魔法一样。
阿青心想,这泥巴肯定不一般,就带了一些回去。
他把这特殊的泥巴做成了坯,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窑里烧制。
这一烧啊,可不得了。
开窑的时候,一道青色的光芒就冒了出来,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那烧出来的瓷器,青得像雨后的天空,又像春天刚冒尖儿的湖水,温润得就像少女的肌肤,而且那瓷质啊,细腻得不像话。
这龙泉青瓷啊,就这么诞生了。
消息传开后,大家都跑来向阿青讨教。
阿青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发现和烧制的方法都告诉了大家。
于是,龙泉这个地方就开始到处都烧起了这种漂亮的青瓷。
龙泉青瓷不仅在本地出名,还沿着商路走向了全世界呢。
那些外国商人一看到龙泉青瓷,眼睛都直了。
这瓷器就像带着东方神秘的魔力,被装上大船,漂洋过海。
在外国的皇宫里,龙泉青瓷可是宝贝中的宝贝。
那些贵族们拿着龙泉青瓷,爱不释手,觉得这简直就是来自仙境的东西。
有个欧洲的国王,得到了一件龙泉青瓷的花瓶后,喜欢得不得了。
他把这个花瓶放在自己最华丽的宫殿里,还专门为它打造了一个黄金的架子。
周围的大臣们都羡慕得不行,每次宴会都要在这个花瓶面前夸上好半天。
而且啊,龙泉青瓷还有个很有趣的特点。
它就像个善变的小精灵,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一样的美。
在阳光下,它透着明亮的青绿色,像是在欢快地跳舞;在烛光下呢,又变得神秘而深邃,仿佛藏着无数古老的故事。
现在啊,龙泉青瓷依然是咱中国的骄傲。
那些工匠们就像他们的老祖宗一样,精心制作每一件瓷器。
倾心青瓷碎片 执着修复三十载
FIGURES 人物82“临行尚作半日留,满泛青瓷话离别。
”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深入宋人生活的完整青瓷,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极为罕见。
完整青瓷瑰宝难寻,一些发烧友只好把目光转向了青瓷碎片的修复,他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修补好的青瓷,重新洁白晶莹似玉盘。
在郑州,就有这样一位发烧友。
近30年的淘瓷和修复之路,让他踏遍祖国各地,只为多寻找一片古代的青瓷片,他想把修复青瓷的事业做到极致。
一个专门做古代青瓷修复的人河南青瓷馆被簇拥在繁茂的植物间,黑底金字的牌匾,敞亮的玻璃门,30平方米大小的空间,馆内中后部用一件屏风隔开,馆前南北两侧的展架上,摆满了修复好的、大大小小近百件青瓷,倾心青瓷碎片 执着修复三十载张逸菲FIGURES 人物83这就是马新生的藏宝屋,馆虽小,但却没人敢轻视。
马新生说,摆在展架上修复好的青瓷,只是一部分,“到目前为止,我修复的青瓷物件儿,已经超过360件了”。
青瓷,指的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表面有青色釉,宋代汝窑、龙泉窑等都属青瓷。
马新生告诉记者,他只修河南的青瓷,所以河南青瓷馆里最多的,就是宝丰清凉寺汝窑和张公巷窑的青瓷了。
360件修复品,是什么概念?他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完整器,存世不足百件,而且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为何与修瓷器结缘马新生说,30多年前,他经常到古玩城淘一些小玩意儿。
最初,他对古钱币感兴趣,后来,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吸引力,他对一堆破烂瓷片着了魔。
也是在那个时候,马新生动了把破瓷片粘在一起的念头。
“补就青瓷转玉盘,夜深秋重酿新寒。
”修补好的青瓷,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看着一堆碎片,经过处理修补后,显露出其特有的天青、豆青、卵青等色,重新呈现出大气端庄、高雅素净的模样,这是马新生的“兴奋时刻”。
马新生本来是一名中医,原本是在工作闲余时,将修复青瓷当作爱好来做。
渐渐地,随着对青瓷修复着迷,他做了人生极其重要的决定——不做中医,到全国各地收集瓷片,做民间最专业的青瓷修复人。
青花瓷瓶的故事
青花瓷瓶的故事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青花瓷瓶》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青花瓷瓶的故事巨商朱万年为谢救命之恩,与恩公结下儿女亲家,还将传家之宝——青花瓷瓶作为信物相赠。
只是这瓷瓶粗陋不堪,与朱家的身份极不匹配,原来这里面另有乾坤。
传家之宝不在利,而在德。
明朝永乐年间,老商人朱万年带着老家仆和几个随从,揣着五万两银子去杭州贩茶。
这天,河面风平浪静,朱万年坐在船头饮茶,看似悠闲,心头却颇不平静。
他们朱家世代经商,家财过亿。
可是,把这偌大的家业交到儿子朱由良手里,朱万年还是有些不放心。
所以,他打算贩完这次茶后,趁着自己身子还硬朗,把生意全部交给儿子,他也好把毕生积累的本事都教给他。
天色渐晚,朱万年回到船舱,叫人挂起了灯笼。
突然,船剧烈摇晃起来,水下似乎有人。
朱万年大惊,正要喊人,三个蒙面人利箭一般从水中蹿了出来,翻身上了船。
朱万年在房中看得一清二楚,心中大叫不好,遇到水贼了! 朱万年正要叫家丁抽刀应敌,谁知这三个水贼功夫了得,一棒子就将艄公打翻在地。
接着,一个水贼用刀逼住一个老仆。
老仆刚要挣扎,那水贼手起刀落,老仆的右臂顿时鲜血直流,痛得昏死过去。
朱万年见水贼如此凶狠,立刻吩咐家丁们放下刀。
他走上船头,朝那个为首的水贼一拱手,说:“老夫船上有一些银子,愿意全部送给三位壮士,只求各位别再伤害无辜了。
”那人冷笑着逼住朱万年,叫另外两个人去抬箱子。
三只木箱被抬了出来,每只箱子里都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子。
水贼两眼放光,手忙脚乱地将银两倒进随身布袋。
随后,几个水贼将朱万年及家丁捆绑起来。
为首的水贼冷笑一声说:“为绝后患,还是将他们扔进河里喂鱼的好。
” 朱万年一听这话,大惊失色,连连向那水贼作揖道:“我这些下人家中都有老小,求壮士手下留情。
”那水贼哪里肯听,一抬手,示意手下把家丁装进口袋。
朱万年急得老泪纵横,苦苦哀求,水贼却无动于衷。
青瓷的小故事200字
青瓷的小故事200字
青瓷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陶瓷制品,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
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陶瓷匠人叫李青。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对陶瓷工艺充满了热爱和追求。
一天,他在制作陶瓷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种独特的釉料,釉色呈现出一种淡雅的青绿色。
他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陶瓷产品,即后来著名的青瓷。
青瓷不仅因其美观独特而备受推崇,更因其瓷质坚韧、耐高温、抗化学侵蚀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考究,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如采土、制胎、上釉、装饰、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们用心呵护。
青瓷的传承与发展凝聚了无数陶瓷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断的探索精神,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
如今,青瓷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念中。
青瓷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传统的活力。
同时,它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青瓷的魅力将继续吸引人们的目光,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孙威让越窑青瓷薪火相传
它从泥土中走来,身上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历史的尘烟,让它在千年轮回中寂寞的等待,期待有一双巧手能够重新唤醒它的灵魂,它就是被陶瓷界称为母亲就是返璞归真,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他的父亲、义父和师傅都是制瓷高手,父与子的传承、师与徒的教授让35岁的他小有成就。
2001年,孙威随父亲孙迈华从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
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
薪火相传。
龙泉青瓷的麦田守望者
龙泉青瓷的麦田守望者作者:暂无来源:《浙江画报》 2015年第12期——记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爱明文李晖龙泉青瓷历史悠久,釉色古朴典雅,温润如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粉青釉、梅子青釉享誉全球,被称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2009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世界“非遗”的陶瓷类产品,具有划时代意义。
多年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爱明如一位沉静的麦田守望者,在陶瓷艺术世界耕耘,以不断的创造来拉近我们与自然和传统的距离。
自强不息的探索者龙泉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生于斯长于斯的陈爱明,从小就时刻感受着青瓷艺术的熏陶。
他的陶艺之路,看起来非常普通。
1979年,17岁的陈爱明高中毕业,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龙泉到处是国营瓷厂,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满腔的激情和对青瓷的钟爱,进人了龙泉瓷厂工作。
最初,陈爱明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想学一门手艺,做一些日用、酒瓶之类的瓷器。
但是进厂后,当他看到前辈们认真专注的制瓷神情、熟练精到的表现手法时,便产生了无限仰慕之情。
结缘青瓷,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地。
从此,他便与瓷土为伴,与窑火相映,与青瓷为友。
这个开始,定格在他的17岁,却填充了他的整个艺术人生。
他勤学、好问、敢试,努力将自己的艺术风格贴近青瓷的幽远、明澈,或许不够深刻,但在年复一年的探求中一次次升华。
1991年9月,业务突出的陈爱明被厂里选送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进修,在那里,他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完善;1993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的陈爱明回到瓷厂,结识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峰老师,并拜他为师,学习传统手拉坯和“跳刀”“绞泥”以及自然灰釉的运用等技艺;1994年,他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为师。
两位名师的言传身教,让陈爱明看到了青瓷大师卓然的人生观和美学观,从此,他在提升自己青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感悟生活和心灵带给他的双重启迪。
青瓷读后感瓷器的故事
青瓷读后感瓷器的故事青瓷读后感:瓷器的故事瓷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青瓷》这本书,以瓷器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历史、传承和爱情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瓷器的魅力和价值。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宋代,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子陶陶与瓷器传承之间的纠葛。
陶陶是一个热爱瓷器的女孩,通过偶然的机会进入了陶庄担任学徒,开始学习制作瓷器的技艺。
在陶庄,她遇到了主人李大师和其他的陶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指导,她逐渐学会了雕刻、装饰等技术,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瓷器制作师。
在陶陶学习的过程中,她也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
然而,她始终克服了这些困难,不断努力学习与钻研,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通过这个女孩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瓷器的热爱。
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瓷器的传承。
李大师承载了陶陶父亲的嘱托,将瓷器的技艺传承给她。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对于瓷器文化的传统与保护。
通过陶陶的努力,她继承了李大师的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这种传承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更加意识到瓷器文化的独特价值。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瓷器的故事和爱情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
陶陶在陶庄遇到了同样热爱瓷器的男孩子郑艺,两人因为共同的梦想和爱好而相互吸引。
他们共同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的爱情却越发坚定和深厚。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明白到瓷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瓷器可以记录和见证一个人的人生,它可以成为两个人的纽带。
整个故事的氛围以及每个角色的情感都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宁静、美好、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气息。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
总的来说,《青瓷》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让我了解到了瓷器的魅力所在,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一种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兴趣与梦想更加坚定和认真。
痴醉瓷艺,何惧风雨
63非遗大师“我爱好青瓷创作,并将一直努力地从事青瓷创作。
从艺二十几年来,不敢说有所成就,但现在是越做越喜欢,越做越有意思了。
”他或许不是为青瓷而生,甚至差点与之擦肩而过,他也不是世家传承,亦不是科班出身,他在学校学的是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后从事的也是与之相关的工作,做青瓷,只源于他的痴迷。
然而,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仅凭自己的爱好来坚持,真的能行吗?蒋同磊用他的青瓷人生告诉我们,只要有心,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拉坯、修坯、调釉、上釉再到窑里烧造,什么都要靠自己摸索,因此,一开始确实走了很多弯路。
有人问我失败了多少次,我跟他说你不如问我成功了多少次,这个我反而能算得过来。
现在回头想想,能有今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从最初的不懂到一知半解再到小有成就,确实是他对青瓷的痴迷和执着支撑他走到这一步。
自1987年接触到青瓷以后,蒋同磊就迷上了。
20世纪90年代初期 ,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工作做青瓷,并于1992年创办了龙泉市孙坑窑瓷庄。
因为没有师傅的指导,全凭自己摸索,失败是很平常的事情。
最困难的时候,他拖欠着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只能给他们发点生活费。
如今的他已非昔日。
二十多年来,他对青瓷艺术孜孜以求,不断学习、摸索、磨练、实践,系统地掌握了胎料、釉料配制,手工拉坯成型,绞胎、修坯、施釉工艺,刻、划、堆、塑装饰,艺术设计,青瓷烧成等各项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工艺水平。
首先是多种青釉的调配技术。
通过翻阅大量的釉料配制书籍,到各地寻找矿点,经过多次的研磨和多元的配方配比,配制出铁胎釉、月白釉、粉青釉、梅子青釉、哥窑釉等六七种青瓷釉配方,研发出能呈现不同审美效果的多种釉色。
其中月白釉、哥窑铁胎釉产品更为独特,为目前少数几位能成功烧制者之一。
“梅子青是龙泉青瓷的传统釉色,但梅子青要调配得厚道与到位,是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的。
而且,一样的原材料,一样的调配,也不能保证每次烧出来的梅子青都是一样的颜色,这就是龙泉青瓷的神奇之处。
龙泉青瓷民间传说
一则民间传说从小在窑场里滚大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长大了,在父亲兼师傅章村根的悉心调教下,兄弟俩掌握了烧制青瓷的所有本领。
父亲章村根临终时,把弟兄俩叫到面前交代说:“兄弟本是同根生,相聚总有分离时,你们各自都掌握了一门手艺,别人比不及。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你们分开吧,每人主一窑,也好互不相干,免得日后生口角。
记住,你们的手艺就是饭碗,切切不要外传。
”说罢,见兄弟俩都点了头,老人便放心地闭目归西了。
老父过世不久,兄弟俩分了窑,一个主琉田(大窑)窑,一个主金村窑,相距五里,互不相干。
刚开始的时候,兄弟俩是规规矩矩地按老父亲传授的技术来烧制青瓷的,但不久后,情况有了变化。
章生一是个爱动的人,不但爱动手还爱动脑。
他觉得老循规蹈矩,手艺迟早会老化,于是仿效铜、银器上的浅刻花纹,运用篾刀在瓷坯上刻上了团形花朵、重瓣复莲、缠枝牡丹、荷花鲤鱼,青松仙鹤之类的纹饰。
想不到如此以来,烧成后的瓷器上市后,因显得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而特别受人青睐。
而弟弟章生二呢,是个较内向的人,比较墨守成规,烧的仍是老形式瓷器。
人的秉性之一就是喜新厌旧,兄弟俩这样一新一旧,弟弟章生二的瓷器在市场上便被冷落了。
这令章生二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他在心里说,同是一个娘胎生,相煎何太急,你老大不是要断我的饭碗嘛!你这是欺负我啊!一向文静内向的章生二开始不文静起来了。
一个大雾弥天的傍晚,章生二心事重重地从金村来到了大窑。
他远远地见哥哥烧完了最后一捆柴,封闭火门下窑回家了,便劈下了一根毛竹,做成了水槽,然后将山上的泉水引入了哥哥的窑内。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觉得水也引得差不多了,就将竹槽毁掉,然后匆匆离开现场回家。
他心里默默地说,哥哥哎,你别怪我小心眼啊,你独霸了市场,我怎么养家糊口哇!数日后,哥哥章生一上山开窑了,一打开窑门,就发觉不对劲:窑内的木柴没有烧尽,支烟道也被水冲下的泥沙堵塞了,有的坯体半干燥,有的坯体却全干燥,而有的坯体因浸水而开裂了。
关于青瓷的匠人故事作文
关于青瓷的匠人故事作文
说起青瓷,我得讲讲老李。
老李是个地地道道的青瓷匠人,手
艺那叫一个绝!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学制瓷,那双手,简直就是瓷土
的魔法棒。
老李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青瓷。
有的像山间的清泉,清澈透亮;有的像夏日的荷叶,绿意盎然。
他说,每一件作品都有
它的灵魂,都是他与瓷土对话的成果。
有一次,我亲眼看到老李制作一个青瓷碗。
他先把瓷土揉得跟
面团似的,然后放在转盘上,随着转盘的转动,他的手就像跳舞一样,在瓷土上刻画出精美的图案。
那速度,那手法,简直让人叹为
观止。
老李说,做青瓷得用心,得有耐心。
有时候,一个碗得烧制好
几次才能成功。
有一次,他因为一个细节不满意,愣是把整批货都
砸了,重新做。
这种对工艺的执着,真是让人佩服。
除了手艺好,老李还是个热心肠。
他经常教村里的年轻人学做
青瓷,说这是咱们的传统手艺,得传承下去。
他还经常把自己的作
品送给朋友,说看到别人喜欢,他就高兴。
这就是老李,一个普通的青瓷匠人,却用他的双手,传承着千年的文化。
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我都觉得特别亲切,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瓷音,在耳边回荡。
青花瓷的传说故事
青花瓷的传说故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瓷器的国宝。
青花瓷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一则著名的传说是以下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中国的一个古村落里住着一个贫穷但勤劳善良的陶匠,名叫李白。
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并且对于陶瓷的制作非常精通,他总是用心地打磨每个器物,希望能将自己所见所闻的美景表现在瓷器上。
有一天,李白在江边的一株桃树下休息,突然看见一只翠绿色的孔雀停在树枝上,展现出美丽的羽毛。
这幅美景深深地触动了李白的灵感,他想要将这美丽的一刻永远地定格在陶瓷上。
李白返回家中,开始尝试创作。
他用从桃树下找到的泥土,制作了一把形状独特的陶罐,并画上了那只翠绿色的孔雀。
李白发现,他的陶瓷罐与众不同,充满了生机和美丽。
不久后,李白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了当地的质物行。
质物行的主人看到这把陶罐后,惊叹不已,并立刻以高价购买了它。
从此以后,李白的作品开始大受欢迎,人们纷纷购买他的青花瓷器。
李白用自己灵感创作的青花瓷器展现了自然之美,被视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故事流传开来,李白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各地的推崇和追捧。
而传说中的青花瓷器,也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灵感和热爱能够创造出美丽的艺术作品。
青花瓷象征了中国传统陶瓷的精髓,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表达。
越窑青瓷故事
越窑青瓷故事
《越窑青瓷故事》
嘿,咱今天来讲讲越窑青瓷的故事。
说起来,我记得有一次去逛一个古物市场。
那市场里真是琳琅满目,啥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有。
我就这么漫无目的地溜达着,突然,一抹特别的青色映入眼帘。
我走近一看,嘿,就是一件越窑青瓷。
那青瓷放在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角落里,但它好像自带光芒似的。
我蹲下身子,仔细地端详起来。
它的造型很独特,线条流畅自然,就好像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瓶身上有着细腻的纹路,感觉每一道纹路都藏着一段故事。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来,感受着它沉甸甸的分量。
这重量仿佛在诉说着它经历过的漫长岁月。
我想象着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用心地制作着这件瓷器,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
它可能摆在一个富贵人家的案几上,见证着那家人的喜怒哀乐;也可能随着历史的变迁,辗转于不同人的手中,每到一处都留下不一样的痕迹。
它那独特的青色,真的太漂亮了。
不张扬,但是却又那么吸引人。
就好像一个低调却又充满魅力的人,静静地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我就这么捧着它,入了神,仿佛穿越到了那些古老的时光里,看到了它曾经的辉煌。
后来,我恋恋不舍地放下了这件越窑青瓷,但它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真希望以后还能再遇到这样让人着迷的越窑青瓷,再次感受那段独特的故事。
越窑青瓷,真的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宝贝啊,它们是时光的见证者,也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窗口。
这就是我和越窑青瓷的一次特别邂逅,也让我对越窑青瓷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宁封制陶的故事
宁封制陶的故事宁封是一个年轻但有着卓越陶瓷制作技艺的陶工。
他生活在一个富饶的村庄中,这个村庄以陶瓷制作而闻名。
然而,宁封生活得非常贫穷,因为他只能靠为当地的陶瓷工坊打短工过活。
尽管如此,宁封对于制陶的热情仍然燃烧着。
每当他看到陶瓷器物在坊间流转时,他的心中都充满了冲动,他知道自己一直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工坊,创造属于自己的陶瓷艺术作品。
在他的业余时间里,宁封研究各种陶瓷工艺和技巧,并尽可能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上。
他追求着完美和独特的设计,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来制造陶瓷作品。
然而,由于缺乏经济支持,他无法购买到高质量的工具和材料,这让宁封感到非常困惑和沮丧。
一天,当宁封在坊间工作时,他听到工匠们讨论一位贵客即将光临他们的工坊,这位贵客是当地最富有的商人之一。
商人想为自己的府邸购买一套精致的瓷器作为装饰。
这个消息让宁封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
他决定争取这个机会,向商人展示自己的技艺,并希望能够得到商人的帮助实现自己拥有工坊的梦想。
于是,宁封开始了艰巨的工作。
他用尽全力制作出一套精致的陶瓷器物,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每一个色彩都细致考虑。
他绞尽脑汁去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商人的眼球的作品。
终于,宁封完成了他的作品。
他在商人光临工坊的那一天,以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将他的作品向商人展示。
商人抬头看着这些作品,他的眼神闪烁着兴奋和惊叹。
商人被宁封的作品深深打动,他相信这些作品能为他的府邸增光添彩。
商人决定与宁封合作,并提供了资金和支持,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自己的陶瓷工坊。
凭借商人的支持,宁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建立了自己的工坊,雇佣了其他的陶工,并开启了他的创作旅程。
宁封的陶瓷艺术作品逐渐走向了成功,广受好评。
人们赞赏他对细节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宁封的作品也被商人们寻求独特艺术品的收藏家们所青睐。
宁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无论生活中面临多少困难,我们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陶艺路上追梦人
陶艺路上追梦人徐希嵋在景德镇这座闪烁着中国千年古文明之光的世界陶瓷艺术之都,有着无数的陶艺追梦人。
有一位叫吕歌的年轻艺术家,像他那响亮而乐观的名字一样,唱着一首陶艺追梦之歌,一路奋进走来。
在万千人为这千年不衰的艺术迷恋的队伍中,吕歌的身影越发透着新鲜的气息和一股感人的创新力量而引人注目。
从事陶瓷山水画创作二十多年的吕歌从千年的青花中一路走来,打下了扎实的陶瓷画艺基本功。
他深悟了青花瓷艺术深沉、简约、大气、质朴的不朽艺术韵味,那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性灵中不朽的精神。
在多年艰苦的陶瓷工艺操持路上,他越发认识到陶艺至深,艺无止境。
他虽未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却时时留心,处处吸纳,时时都在恶补传统工艺及艺术理论。
在广交益友、虚心学习中,边做边学。
已届中年的吕歌在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后,眼界和学识都更加开阔,艺术上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骄人成绩,晋升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家。
此时,他的青花山水作品创作水平又在大步向前迈进。
他用无尽的心源参悟大千世界:看山看水,师法自然,感受意境;不断地开阔、积累、沉淀、选择。
终于有一天,他放开了胆子试着运用大笔晕染的独特造型语言营造青花山水的意境,在釉下作品中描摹出了他心中的山山水水。
他的釉下青花瓷板作品《黄山云海雾松》,画面间大片翻滚的云海波浪被他演绎得十分壮观。
嵯峨跌宕的黄山峰巅从云海中婆娑迷离,脱颖而出更显雄伟壮丽。
他的釉下青花瓷板画《江南水乡》,那方水土是他熟悉而挚爱的地方。
但见画面间,河面上的水雾与山间云雾155陶瓷中国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特刊已融为了一体,画家只掀开了一角给我们看到他美丽的水乡:树木茂盛,田地平畴,青瓦白墙参差错落;雾霭蒙蒙中一条小船逶迤而来;山,依然是半遮半掩,迷得你猜不透它,望不穿它。
一切都绝妙,优美而宁静。
朦胧中,会让人遐想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何等模样。
在他的《好水留乡》青花山水中,显然表现手法更为纯熟,对意境的追求更完美。
横亘于画面的是一座硕大无比的巨峰。
破碎的“青花瓷”
破碎的“青花瓷”作者:李良旭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09期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瓷器了。
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
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
我也不能落了这个俗套。
在一家瓷器店,我终于看中了一瓶青花瓷。
那色泽、那釉体、那玲珑、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我买下这瓶价格不菲的青花瓷,就像买下整个景德镇。
一路上,双手搂着这瓶青花瓷,就像搂抱着个宝贝似的,格外小心,心里还一遍遍描绘着将这青花瓷放在家里什么地方……到家了,我一手搂抱着这瓶青花瓷,一手拿钥匙去开门。
我将门一拉,只听到一声清脆的“哗啦——”随后,是一片寂静。
我低头一看,布袋里包装的青花瓷已软了下去了,用手一抖,只听见布袋里“哗啦、哗啦”瓷器碎片的声音。
千辛万苦,一路颠簸,眼看就要跨进家了,就在将门拉开的一刹那,却将门边撞到了怀里的青花瓷,顷刻间,这瓶青花瓷就化为乌有了。
随着这瓶青花瓷破碎的,还有我心里那个梦想,还有个想对人炫耀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随着那“哗啦——”一声都过去了,不着一丝痕迹。
望着这一桌青花瓷碎片,心里布满了沮丧和失落,让我一下子有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感觉。
妻子看到我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在一旁却抿嘴窃笑。
第二天,妻子回到家,故作神秘状,说要给我看一样宝贝。
我还没有从青花瓷打碎的阴影中走出,闷闷不乐地走了过来。
只见妻子像变魔术式地从包里拿出一瓶青花瓷,往桌上重重地一放,说道:“你的青花瓷又回来了!”我眼前一亮,惊喜道:“你是从哪里买到的?”妻子嫣然一笑道:“很简单,家门口小店里就有卖的。
”真的,这只青花瓷与那只毫无两样,放在家里一样古朴、典雅。
我千辛万苦买回家,成了一堆碎片,妻子却易如反掌,就将这青花瓷给买回家了,没有一点跌宕和起伏。
人生中,我們总是在苦苦地追寻和向往着某种华丽的景致,以为别人拥有的是一片大森林,自己只有几棵狗尾草。
关于青瓷的感人故事
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单词celadon,专门指称中国青瓷。
其词源来自于法语“雪拉同”。
而“雪拉同”原是著名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这里有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十六世纪晚期,法国巴黎盛行罗可可艺术,非常讲究新艺术的别致精美风格。
这时,一个阿拉伯商人从中国购了一批龙泉青瓷来到巴黎。
阿拉伯商人与巴黎市长是好朋友。
这一天,市长在官邸为女儿举行婚礼。
婚礼非常华丽、热烈、隆重,巴黎的达官贵人、名流淑女,群贤毕至。
随着优美的音乐,台上演着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
阿拉伯商人提着一只精致的皮箱来到市长官邸,向市长、新娘、新郎道喜。
他打开皮箱,取出一件龙泉青瓷摆在市长面前,说:“先生,这是我送给新娘的结婚礼物。
”市长面露喜色,捧起青瓷,仔细观赏。
瓷器通体流青滴翠,玲珑剔透,幽雅静穆。
市长眉色飞扬,啧啧称奇:“美极了!美极了!美得无与伦比!”新娘十分喜爱,问道:“尊敬的先生,这么漂亮的宝贝从哪里来的啊?”“东方的古国中国。
”“太美了!它叫什么名字?”“这个……”阿拉伯商人拍拍脑门,摇了摇头:“对不起,小姐,我忘记了它的名字了。
”“嗳,真可惜,这么漂亮的宝贝竟然没有名字。
”此时,市长高兴地喊起来,“女士们,先生们,请过来观赏中国的宝贝。
快过来看看,为它取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名字。
”贵宾们纷纷围上来,争相观看,啧啧称赞,一时间,许多美妙的赞辞落到了这件青瓷的身上。
但市长对宾客们取的名字并不满意。
正在这时,舞台上传来优美的情歌。
市长往舞台上瞟了一眼,雪拉同与他的情人牧羊女边歌边舞,雪拉同身上那件碧青华丽的衣裳,飘忽在市长眼前,异常美丽。
他心中豁然一亮:雪拉同的衣裳与中国的宝贝相似,雪拉同的艺术形象与中国宝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他把青瓷高高举起,大声嚷道:“雪拉同,中国的雪拉同!”从此后,龙泉青瓷—“雪拉同”的美名蜚声欧洲。
欧洲人以“雪拉同”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赠送朋友,表示相互的深情厚意,如同雪拉同与牧羊女那样的纯洁高尚的爱情。
青花瓷碗的爱情故事
我是死了的么?许是吧。
只记得耳边曾有过呼呼的风声,随着一阵剧痛袭来,眼前仅剩漆黑的一片,不,是无数片。
没错,我是一只青瓷花碗,出生于一家藉藉无名的乡镇陶瓷厂,至今仅有一岁零三十天。
经历过酷热难当的窑火锤炼,以为自己的心肠已变得很硬——这一直是我最引以为豪的,没想到脆弱直到我死亡的那一霎才体现出来。
我死了,我不再坚强,但我并未悲伤。
奇怪么?对,我是说我发现自己很脆弱,不过,我并非因害怕死亡而脆弱,只有死亡的状态,才使我此后不再有任何畏惧。
我是为爱而脆弱——虽然我曾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不需要它。
没想到,爱情它其实陪伴了我的一生。
呵,忘了告诉你,故事的男主角也是一只青瓷花碗,只是我一直没有意识到,一只与我出于同一团陶泥,焙于同一个模子,炼于同一个窑的青瓷花碗,会是我一辈子的伴侣。
他长的与我很象,同是青瓷、金边、浅底,脸上都有两片绿叶--这是我们的眼睛。
不过,他的肚子上有一块小疤痕,他笑着说是他出生的时候肚脐没剪好,其实我知道那完全是因为做模时掺了粒砂子造成的。
或许这就是我嫌他丑,没接受他的原因之一吧。
他很幽默——也是到现在我才这么认为,从前我老觉得他很烦。
譬如说,在烈火中我们渐渐成型,也热得快疯掉的时候,他对我们说在他以前做泥巴的时候,有个小姑娘长得很清纯可爱,他希望能到她家里,天天陪她吃饭,说着说着还傻乎乎的笑了。
要不是热的无法动弹,大家伙儿唯一想做的事,恐怕就是堵住他的嘴。
出了火炉,刚有些凉爽,马上又透不过气来,几百只碗叠在一块儿,胸闷得慌。
不料又听到他在笑,他说,以前不知道沙丁鱼罐头里鱼的滋味如何,现在总算有点明白了。
我抬眼一瞄,他正严严实实的压着我,我气得只想把他甩到地上,可又没这力道,只好闭起耳朵,装作没听着。
他又说,别看我现在压在你头上,以后说不准谁压谁呢。
我没好气的说,谁以后和你一块谁倒霉!真被他说准了,后来我们几乎就没分开过。
不论是运输的过程,或者排在货架上,他都和我呆在一道。
我们呆的商店可小了,空气特闷,他不停的跟我说笑,我却懒的睬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瓷的感人故事
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单词celadon,专门指称中国青瓷。
其词源来自于法语“雪拉同”。
而“雪拉同”原是著名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这里有一个真实而动人
的故事。
十六世纪晚期,法国巴黎盛行罗可可艺术,非常讲究新艺术的别致精美风格。
这时,一个阿拉伯商人从中国购了一批龙泉青瓷来到巴黎。
阿拉伯商人与巴黎市长是好朋友。
这一天,市长在官邸为女儿举行婚礼。
婚礼非常华丽、热烈、隆重,巴黎的达官贵人、名流淑女,群贤毕至。
随着优美的音乐,台上演着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
阿拉伯商人提着一只精致的皮箱来到市长官邸,向市长、新娘、新郎道喜。
他打开皮箱,
取出一件龙泉青瓷摆在市长面前,说:“先生,这是我送给新娘的结婚礼物。
”(微博“瓷人说梦”)
市长面露喜色,捧起青瓷,仔细观赏。
瓷器通体流青滴翠,玲珑剔透,幽雅静穆。
市长
眉色飞扬,啧啧称奇:“美极了!美极了!美得无与伦比!”
新娘十分喜爱,问道:“尊敬的先生,这么漂亮的宝贝从哪里来的啊?”
“东方的古国中国。
”
“太美了!它叫什么名字?”
“这个……”阿拉伯商人(微博:瓷人说梦)拍拍脑门,摇了摇头:“对不起,小姐,我忘记了它的名字了。
”
“嗳,真可惜,这么漂亮的宝贝竟然没有名字。
”
此时,市长高兴地喊起来,“女士们,先生们,请过来观赏中国的宝贝。
快过来看看,为它取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名字。
”
贵宾们纷纷围上来,争相观看,啧啧称赞,一时间,许多美妙的赞辞落到了这件青瓷的身上。
但市长对宾客们取的名字并不满意。
正在这时,舞台上传来优美的情歌。
市长往舞台上瞟了一眼,雪拉同与他的情人牧羊女边歌边舞,雪拉同身上那件碧青华丽的衣裳,飘忽在市长眼前,异常美丽。
他心中豁然一亮:雪拉同的衣裳与中国的宝贝相似,雪拉同的艺术形象与中国宝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信公众号:瓷人说梦)于是,他把青瓷高高举起,大
声嚷道:“雪拉同,中国的雪拉同!”
从此后,龙泉青瓷—“雪拉同”的美名蜚声欧洲。
欧洲人以“雪拉同”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赠送朋友,表示相互的深情厚意,如同雪拉同与牧羊女那样的纯洁高尚的爱情。
这是一个喜剧色彩浓郁的西方故事,但在“雪拉同”的诞生地,却流着另外一个感人至深的悲壮传奇。
这是一个关于祭碗窑的故事。
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叶青姬,她的父亲叶老大带领窑工们正为窑主烧制一批宫廷祭用瓷;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烧了一窑又一窑,尽是些歪头劈脑的废品。
眼看工期将到,窑主发怒,宫廷派来的监工更是恼羞成怒,扬言这最后一窑再不成功,就要把叶老大一家和所有窑工全部问斩。
善良、刚毅的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家人和相濡以沫的窑工们,纵身祭窑。
失去女儿的叶老大,强忍悲痛,对烧窑更加谨慎了。
终于,叶老大烧出了温润如玉、清脆韵致、明滑透亮的青瓷。
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所以才烧出如此精品。
为了纪念
叶青姬,窑工们称她为“九天玄女”,世世代代供奉在自己的窑场里。
同时,将贡品瓷器以龙泉方言称作“青瓷”,谐音“青姬”。
在龙泉期间,从今天的陶艺师嘴里听到上面两个关于
青瓷的故事,深为感叹。
前者是喜剧,是美好;后者是悲剧,是悲壮。
前者是对青瓷的无限赞美,是对青瓷艺术造诣的极致评价;后者是对青瓷诞生之不易的崇敬,是创造者对创造物的虔诚神化。
在作者看来,这两个故事,正好是从两角度,阐述了青瓷所隐含的神奇寓意。
“雪拉同”—巴黎为之倾倒,欧洲为之倾倒,寓意着青瓷的神奇价值和艺术魅力;“叶青姬”—美丽的中国姑娘为之殉难,寓意着青瓷是中国人智慧和中国文明的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