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新时代下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辰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也不仅仅 为社会主义国家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个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 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 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83 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1883年3月17日是马克思的下 葬日,当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人,在他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几乎 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离去!
第11页/共19页
可以说正是这些“警世衷言”的启发,凯恩斯才自觉不自觉地对经济 社会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而罗斯福也把马克思的“高额累进所得 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落到实处,并因 此而受到大垄断家族财团的强烈反抗和攻击,称罗斯福是“红色总统” ,是“共产主义代理人”,“偷偷摸摸地搞社会主义”。可以说,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精英“活学活用”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暂时克 服了困境,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梅开二度。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以及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资本论》被抢 购一空,人们都渴望从这本“圣经”当中找到医治创伤的秘方和良药。
第4页/共19页
• 2、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 学总结。比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物 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发展 变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所以生产关系一定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就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理论自信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和一句空洞的套话,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然而直面现实,我们会看到许多奇怪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嘲讽的对象。
那么,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来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必须把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坚实基础。
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的理想信念就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支撑,必须把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
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和一句空洞的套话,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一是信仰。
我们的理论自信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人们谋幸福的理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毛泽东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一直强调的“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强调的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一条红线。
可以说,我们的理论自信首先就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
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宗旨。
二是信服。
我们的理论自信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浅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科 学 发 展 观
浅论马克 思主义信 仰的科 学性
刘 艳群 乔 春梅
陕 西西安 7 1 0 0 1 0 ) ( 延 安大 学 西安 创新 学院
【 摘
要 】 文章从 四个方面论述 了马克思主 义信仰 的科 学性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众性 ; 马 克思主义信 仰的特殊性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三、 马克思 主义信 仰的 实践性
共 党员, 延安 大 学西安创 新学 院副教授 , 研 究方向 : 思想政 治教 育 .
《 新西部 》2 0 1 5 .2 6期
一1 一
四、 马克思主 义信 仰的 时代性
真理 是人 们 对 于客 观 事物 本质 及其 规律 的正 确 反 映 。马克 思 主义 的理 论学 说是 关于 自然 界 、 人 类社 会和 思维发 展 普遍 规律 的科 学体 系 , 是 科学 的 世界 观 和 方法 论 。当然 , 马 克思 主 义 真理 本身 并 不 具备 强 大 的力 量 , 必须 要 为广 大群 众 所 了解接 受 并且 相 信 , 矢志 不 渝 的运 用马 克 思 主义 来认 识世 界 、 改 造世 界 , 才能 放 射 出真 理的 光 芒 。而 真理 的 展示 、 传 承与 传 播需 要借 助 一 定的载 体 , 认 真研 读 马 克 思 主义 经典 著 作就 是最 有 效最 重 要 的途径 , 通过这 一 途径 , 可 以让 广大 人 民群 众 更加 深 刻的 了解 马 克思 主义 的 理论 学 说 。只有 通过 深入 系统 的学 习和研 究马 克思 主义 的理论 学说 , 才 能真 正树 立 和坚 定 对马 克思 主 义 的 真理信 仰 。马 克思 主义 经 典著 作 对马 克思 主义 真理进 行 了精 准的 阐释 , 彰显 着经典 作 家们对 马克 思主义 真理 的无 比坚 定的 信仰 , 处处 闪耀 着依 托人 民信仰 为生 命的 光芒 和无 穷 的 智慧 力量 。因此 , 马克 思 主义 真理 具有 最厂 泛 的群 众基 础 , 是人 民性 和科学 性 的统 一 , 具备成 为人类信 仰 的思想条 件 。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信仰它的理由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信仰它的理由学号1123219 班级11232 潘凤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它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而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它严谨科学理论,更为了它所为我展现的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它是我们构建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
其他任何理论都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相比,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还是儒学或是什么宗教都不能够充当这一重任。
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仍不可或缺,仍有其重要的适用性。
最后,更直观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化、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正一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构建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被进一步深化,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还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着,既然它在进步,那么存在的总是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它才会依旧存在,并且立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之上。
它值得我信仰,值得我期待。
马克思--科学与信仰

马克思——科学与信仰2018114827 杨碧红测绘5班《给90后讲讲马克思》中讲到了马克思的婚姻故事,其间的一个设问引发了我的联想。
这个问题很简单:他是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我们如何追求幸福?“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于是一个马克思和燕妮决定舍弃安逸的贵族生活,反抗阶级的世俗观念。
这却不是简单而冲动的叛逆,而是他们认清了爱情无法靠单纯的物质条件来构筑,而恰恰需要共同的理想追求来维系的事实;同时,马克思又用自己的禀赋和努力证明了自己的潜力,赢得了人心。
而他们在接下来的伉俪生活中互相勉励彼此支持,彰显了伟大的人格光辉。
这是一场关于追求爱情的革命。
他用理性追求幸福,用感性守护幸福。
而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同样的,当马克思眼观经济政治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他做的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批判或反对,而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与分析,客观而深刻地指出历史规律,从而指导实践。
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批判地分析了早期国民经济学家仅仅只是把各种经济因素放到公式里进行计算,却没有理解这些规律是如何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并且指出了他们不懂运动和联系,把应当指明的东西当作阐述的前提等等。
他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初步阐发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把自己的研究放置在一个非原始非虚构的大背景下。
他也把自己的思考生根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之下,提出颇具指导意义的论断。
例如,资本家获取的是积累式的竞争利润,于是他们对劳动者的剥削加重等等。
他用科学摸索方向,用信仰传播力量。
马克思把他的思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过严密理论论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时代在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但马克思主义能继续为观察和解决新的问题提供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因此它为许多民族,尤其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进步的路途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之相反的,是如《动物农场》反映的“革命后的第二天”的问题。
许多革命,在起步时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不再受到某一种的欺压与剥削,大家向往自由,期待新生,于是在一个领导团体的带领下,进行了革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思考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导向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国外多元的思想文化涌入中国,会主流意识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
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信仰观似乎走向淡化,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的导向作用成为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当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1、日益开放和发展的中国、日益多元化的思想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即处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期,处于从传统的非市场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并存。
这样的巨大变迁,冲击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政策,从此打开了中国紧闭已久的大门,使中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对外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是日趋改善,各种信息愈益快速地传播,各种观念四处流传扩散。
世界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思潮在更加众多的领域广泛交流。
在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中,各种文化思潮发生碰撞和冲突,从而影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并不完全一致,比如2010年中国GDP为58798亿美元,赶超日本的54742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
但是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却不容乐观,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
小悦悦事件其实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也不能说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既然事件发生了,我以为有一定的必然性。
浅谈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

必 不 可 少 的 公 共 课 程 ,教 师 们 的 教学 任
思 主 义的 认 识 上 ,有 78.8%的 学 生认 为
(二 )青年学生马克思主 义信仰教育 务重 、压 力大 应该适 当地提 高其政 治
马 克思 主义 “有 说 服 力 ,没 有 过 时 ”:有 的 问题 分析 从学 校 、教 师的 原 因一k看 , 与 经 济 待 遇 。并 日.不 断 地 加 强 对青 年 教 14.6% 的 学 生 感 到 “说 不 清 楚 ”;还 有 在 马克思主义理沦的教学 中,存在着理 师的培养,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提高教
文明的 向往 。南此看来 .在当代青 年学 生 中马克 思 主 义信 仰 的实 践 是 十分 成功 的 ,但是青 年学生 的马克思 主义信仰教
的对 策 (一 )加 强 师 资 队伍 建设 ,改 良理 论
教育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高校
淡化 、信仰 多元化的倾向 。在对于马克 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
力旺盛 、朝气蓬勃 的发展时期 ,具有较高
的文 化 层 次 ,又 赶 r改革 开 放 后 快 速
变化 的时代 ,是社 会 群体 中 的重要 力 量。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 、行 为习惯等 ,
都代表着时代的特色 、民众的心声,他们
的信 仰是 民族发展的指南针 .是同家繁
荣 的保 障
一 、 马 克 思主 义信 仰 的 内涵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 支柱 ,是指 人仃】
要 求 的 ,能 够满 足我 国社 会 发展 的需 要 , 青年学生缺乏对马 充思 主义理论学习的 学生们 以开放的姿态把 自己的生活融入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中指 出 :“我 们必须更加 自觉 、 更 加 主 动 地 推 动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为基础形成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揭示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尊重历史、研究历史,并从历史中总结发展规律,进而进一步推动历史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和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正在于它的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者总是首先抹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
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算不算一种信仰?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威力似乎具有比马克思主义更大的吸引力?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一种可供大众信仰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一种具有严密科学性、可以研究并且不断发展创新的信仰,因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统一。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把它看作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体:既坚信并践行它,又研究并创新它。
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作为信仰,而且是一切信仰中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人文性、最具有历史性又最具有未来性、最具有现实性又最具有理想性、最具有切近性又最具有终极性、最具有个体性又最具有人类性(集体性、社会性)、因而是最具有博爱通达自由幸福之本性的信仰!与一切宗教一样都是信仰,但与一切宗教有本质不同,它不只是信仰,或者说它的信仰基础和目标不是虚幻的而是现实的、不是纯粹精神的,而且也是物质的……。
如此高级的信仰——关于信仰的信仰,的确又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各种非信仰的挑战和冲击——与宗教信仰相比,它似乎没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没有深入骨髓的魅力、通彻灵魂的渗透力,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和表里不一的变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而且是惟一正确的信仰。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信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又是把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在同一目标下艰苦奋斗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科学信仰,它的科学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将真理与信仰统一起来成为完备的信仰;其次,共产主义信仰是揭开人类命运神秘面纱的现实信仰。
任何信仰都内在地关照人的利益,只有将信仰同人们的现实利益联系起来,才会唤起人们理解真理和相信真理;再次,共产主义信仰是摆脱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的崇高信仰,它以尊重人的能动性为前提,以人人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后,共产主义信仰是使人类敢于面对现实,主动开创未来的积极信念,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是指向未来的。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
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1.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
但我们仍然不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让历史来作出回答。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1.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运动。
然而,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是一种虚无主义或迷信。
然而,本文将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论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2.1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体系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通过对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分析,提出了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是经过实证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
与宗教信仰或迷信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
2.2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改变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和剥削问题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学说,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践的。
2.3 马克思主义有历史经验验证此外,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可以通过历史经验来验证的。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实际实施,比如苏联、中国和古巴等地。
这些国家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具体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其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历史经验的验证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可行的。
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3.1 解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具有独特的解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
通过马克思主义分析,人们可以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存在、经济剥削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种分析能力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指导实践和改变现实的潜力。
3.2 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概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概念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1)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奉和执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这是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主要范式;(2)从世界观、价值论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进步、崭新的世界观体系;(3)从社会理想信仰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与实践。
这几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与阐释,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存在着密切联系,它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人类信仰发展中的一种新型信仰。
这些观点及其相关的理论框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把信仰等同于坚信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突出了信仰的坚守确信这一特性但是与信仰的真理性要求存在着冲突。
信仰的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真理,这一对象具有超越性,它来自现实并高于现实。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仰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信仰的对象也是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明确这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不断认识、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
特定的政治理论是具体的,把某一政治理论作为信仰对象加以固守,把某一政治理论等同于真理,误解了信仰内涵与信仰对象。
而且,固守某种政治理论,也使思想更加教条化、凝固化,不利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为坚信某种社会理想,具有一定虚幻性。
信仰具有一定理想性,但是,这种理想性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指导、设计和安排。
信仰的对象不是理想,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率的理解框架和实践模式。
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状态的设计和追求,这种理想往往与现实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
短时间段的预测尚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把对长时间段的未来目标的追求视为信仰的动力,不可避免地使信仰沦为虚幻。
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不只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某种社会理想,而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真理。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性质和地位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的观点,并提出相关论据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信仰体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现象的调查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证来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社会现象研究。
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客观事实和科学实证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自然科学的演化理论,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是科学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等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的争议与回应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认为是科学的信仰,但也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思想,与科学精神相悖。
对于这一争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支持者提出了以下回应:科学方法与政治实践的区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不同于其政治实践的具体方式。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可能出现误解和曲解,以至于被某些人用来合理化他们的政治行动,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大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各名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在维系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着人们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
பைடு நூலகம்正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在新时期,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对中国来说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没有停止。它们渲染、鼓吹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文化平等,主张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实质上是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对我国输出文化的同时,也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所以,新时期国人的信仰现状令人担忧,表现主要为:1.信仰多元化。信仰宗教的人群在增加,现在“信教热潮”,这其中有佛教、基督教等,信仰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推进、国家的宗教政策民主健全,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公民信教群体比例有着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导致不关注马克思主义,甚至出现不关心和回避的现象。国外各种文化对影响巨大,宗教尤其体现的突出。2.信仰正在弱化。在东西文化的交融的全球化环境下,他们基本能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从政治中心的社会,转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并重。虽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的成分,但,政治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些人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不如以前高。马克思主义即使思想层面的,又是政治层面的东西,一些人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3.无信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想法,生活忙碌平淡。有些人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关心其他事,更有把信仰寄托在网络游戏上。完全没有信仰,是典型的无信仰者。“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走向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4.信仰功利化。有一部分说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时,他们的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信仰马克思可以入党,对就业有帮助等想法。信仰宗教的大都也是带有某些宗教和政治目的。他们把精神信仰和政治追求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本质区别。
考研政治思修剖析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考研政治思修剖析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本文主要内容“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以供考研学子政治备考参考使用。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
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和建设为己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推动历史的进步。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60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了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一个半世。
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有其核心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其核心价值观是与科学理论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的。
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同一切科学理论一样,是需要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实的,会受到历史条件和客观现实的限制,既有认识真理和发现真理的一面,又有缺憾和不足。
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从其理论体系中提炼、升华的一种理想和目标,这种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可以成为接受她的人们的信仰的。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他从人类生产劳动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探究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奥秘。
为此,他搜集了数不清的从人类社会远古时代到他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他的涉猎面之广几乎是无人可比的。
在一生的研究工作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法学、文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文献和资料,光是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就有几百万字,而《资本论》的原始手稿就有10卷本之多。
正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出发,马克思运用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演绎、逻辑、推理、数学、统计、实证等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创立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庞大的理论体系,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
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总结出了人类社会要经历的三大社会形态和五种生产关系。
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1]由此,他逻辑地推出了人类历史上要经历人(原始人)——非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人(资本主义社会)——人(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演进过程。
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进步

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是当代青年必备的思想武器,也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让我们深入理解这一伟大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科学学习的方法以及坚定理想信念和不断进步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思想性和实践性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每一部分都是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
首先,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把握其体系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
其次,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最后,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著作,阅读原著、权威解读和相关研究成果。
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最好实践。
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坚定理想信念和不断进步的关系坚定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目标。
理想信念的坚定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不动摇、不迷失方向。
而不断进步是我们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
坚定理想信念和不断进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增强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理想信念。
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
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
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
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代表,更确切地说,科学信仰的理论信仰典型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实践信仰典型形式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其实质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创立者。
他们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使自发地流行于部分工人群众和同情工人群众境遇的仁人志士中的带有幻想性质的共产主义信仰获得了科学的基础,成为科学的自觉的信仰,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奋斗的旗帜。
然而,当他们创立这一科学信仰时,却并没有对其进行命名,他们没有使用过象“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概念,而且甚至有意识地避免和反对这样的提法。
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一种“理想”:“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他们也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是一种“信仰”或“信仰的象征”。
马克思在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讲,明确指出:“国际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的信念的象征。
它的任务就是把劳动的力量组织起来,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
”恩格斯反对“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认为这只能是为神效劳,而且也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这样一些人,在他们那里“‘革命’本身成了某种象童贞女马利亚之类的东西,理论成了信仰,参加运动成了祭祀。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这一问题其实主要是“信仰”与“信念”的关系问题。
有人人为地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认为应该用“信仰”一词来称呼宗教信仰,用“信念”来称呼科学信仰。
其实,信仰与信念的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
信念通常用来表示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则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信念的体系。
比如,我们在最高的以及体系的意义上称呼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时,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 ,而当我们称呼这一信仰中更为具体一些的观念的信奉时,则多用信念一词,如革命信念、必胜信念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也需要加以说明。
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这一信仰的完整指称。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是把它们当同义语来使用的,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二者也各有其个性色彩,主要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词在意象上突出的是这一信仰的学理基础方面,给人一种理论信仰的印象,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突出的是该信仰的现实追求方面,给人以信仰的行动的印象。
具有这种差别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任何信仰都有两个基本方面,它既是知识,又是行动,是从理论向行动的转化。
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行文和讲话中,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有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恰当,有时又用“共产主义信仰”更为帖切,这也毫不奇怪。
同时,由于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是从现实的追求方面来谈论这一信仰的,因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似乎更流行,更顺口。
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仰,而人们对这种理论的信仰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
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有其核心价值观。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其核心价值观是与科学理论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的。
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同一切科学理论一样,是需要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实的,会受到历史条件和客观现实的限制,既有认识真理和发现真理的一面,又有缺憾和不足。
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从其理论体系中提炼、升华的一种理想和目标,这种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可以成为接受她的人们的信仰的。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他从人类生产劳动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探究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奥秘。
为此,他搜集了数不清的从人类社会远古时代到他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他的涉猎面之广几乎是无人可比的。
在一生的研究工作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法学、文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文献和资料,光是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就有几百万字,而《资本论》的原始手稿就有10卷本之多。
正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出发,马克思运用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演绎、逻辑、推理、数学、统计、实证等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创立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庞大的理论体系,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
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总结出了人类社会要经历的三大社会形态和五种生产关系。
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1]由此,他逻辑地推出了人类历史上要经历人(原始人)——非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人(资本主义社会)——人(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演进过程。
所以,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完全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用科学方法抽象论证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具有科学理论的双重性。
即,它既有反映客观真理的一面,又有对客观真理认识不完全的一面。
因为,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
人的主观世界只有在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也才有可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然而,由于人的认识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达到了当时人类思想史上的巅峰,但是,他的理论仍然不可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认识穷尽,尤其是他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所做的一些具体判断以及所阐述的一些改造社会的具体措施,更容易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而呈现出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但是这种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与社会科学领域中某些强调“价值中立”或“价值祛除”的理论流派不同,马克思公然
申明自己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其理论的价值和根本目的在于启迪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它既是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也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
与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局限于国家形态的人类社会,而且适用于未来非国家形态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既包含着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由,更包含着哲学层次上的“自由”。
也就是说,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成员不仅有富足的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使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所说的“解放”是指人类不断地摆脱各种社会枷锁、压迫和奴役而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类摆脱了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人的片面、单一、畸形发展状态,进入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状态,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挥,从而摆脱了“非人”、“半人”、“假人”的状态,回归于人的本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时,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显然,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一个恒久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核心价值观融汇在其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庞大的理论体系之中。
那么,这种核心价值观可不可以成为人们的信仰呢?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代表人类进步潮流、健康向上的理想和信仰。
倡导这种理想和信仰与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
因为,我们首先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才能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其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预见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对当时欧美各国革命形势和社会政治经济动向做出了一些具体的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所做的某些具体判断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形势,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憾不足,这都是很自然的。
这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核心价值观却是一种恒久的理想,既是人类奋斗不息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类的终极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无限地向它趋近,但也许永远不能与它重合。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确立的“三个代表”思想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倡导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于国、于民、于个人都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调控社会的实现方式是靠信仰的感召和道德的约束。
社会主义国家为人们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将有益于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个人与社会的进步取向相融合。
我们相信,一个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为信仰,执政为民,服务于民的党将是一个有着强
大生命力的党,而一个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国家将是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