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归纳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原文作者:高山初中物理优质课创新实验汇总(共41个)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四、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

一、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例题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19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19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
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自我提升: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 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
2N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这是利用了 .(2)王永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除了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外,还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如果要用弹簧测力计、表面平整的木板、带钩的木块等器材,对此猜想进行探究,请你说出主要的实验步骤:2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同学们不难发现:(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17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必须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运动,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可间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又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8所示),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的大小可通过小车 _____表现出来。
(2)当要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一般要采用_______ 法。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要多次改变 _____,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3、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时,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归纳总结电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下面,我将对初中电学实验进行归纳总结。
一、静电实验1. 范围:静电现象、静电草履电机实验等。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与传导。
3. 实验步骤:包括使用毛刷梳理头发,使塑料薄膜吸附小纸片等。
4. 实验原理:静电现象是由于物体带电后,在接近的物体上产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5.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头发被梳理后产生静电,并且塑料薄膜吸附小纸片。
二、串联电路实验1. 范围:串联电路、电流的测量等。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串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并学习如何测量电流的方法。
3. 实验步骤:包括使用导线连接电池、电灯泡和开关等。
4. 实验原理:串联电路中电子按照一定的路径流动,形成电流。
5.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开关打开后电灯泡发亮,可以测量到电流的数值。
三、并联电路实验1. 范围:并联电路、电阻与电流关系等。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并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3. 实验步骤:包括使用导线连接电池、灯泡和电阻器等。
4. 实验原理:并联电路中电流分流,电流在各个支路中按照电阻大小分配。
5.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灯泡亮度减弱,电流变大,与电阻呈反比关系。
四、电阻与电流实验1. 范围:欧姆定律、电阻与电流关系等。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欧姆定律,确定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3. 实验步骤:包括使用导线连接电池、电阻器和电流表等。
4.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是指在常温下,电流强度与电压之间成正比,与电阻值成反比。
5.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电阻值越大,电流越小。
五、简单电磁实验1. 范围:电磁感应、电磁铁等。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电磁铁的原理。
3. 实验步骤:包括使用导线和铁芯制作简单的电磁铁等。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物理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下面是初三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力的实验知识点1. 弹力实验:弹簧的特性可以通过加载不同的质量块,在弹簧的伸缩过程中观察质量块的位移和弹簧的变形情况,了解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
2. 摩擦力实验: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在倾斜平面上放置物体,在不同的角度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通过比较重力和滑动摩擦力或静止摩擦力的大小,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摩擦系数的关系。
3. 浮力实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物体浸没的条件和浮力的原理。
二、光的实验知识点1. 光线的传播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点光源发射光线,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定律。
2. 运用反射定律实验: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反射仪或反射板,照射入射光线,观察反射光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分析,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验中将光线从空气射入介质中,观察光线的折射方向,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三、电的实验知识点1. 电池组成实验:电池的极性通过连接电池和灯泡,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确定电池的极性并区分正负极。
2. 串、并联电路实验:电流的分布利用电池、导线和灯泡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情况。
3. 电阻的测量实验:电阻的大小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电流和电压,通过计算得到电阻的大小。
四、声的实验知识点1. 声音的传播实验:声音的传播路径利用声源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例如声音的直线传播、反射和衍射等。
2. 音叉的共振实验:共振现象利用音叉和共鸣管进行实验,通过调整共鸣管的长度,观察共振现象,了解音叉的共振频率和共鸣管的共振条件。
初中物理24个实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24个实验知识点总结1.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是一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
通过测量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
具体步骤包括:连接实物,注意开关应断开,将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选择量程,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并填入表格,算出三次Rx的值并求出平均值,最后整理器材。
需要注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并保护电路(限流)。
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是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因此电阻偏小。
如果出现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2.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伏安法也可以用来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
根据公式P=UI^2,可以通过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来计算出灯泡的额定功率。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实物时,电源的电压应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I额=P额/U额或I额=U额/R选择量程。
3.电热实验电热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具体实验中,采用煤油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因为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同时也是绝缘体。
计算公式为Q=IR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以推导出Q=Ut=Ut/R=W=Pt。
在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为Q=IRt。
C。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7、总结: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这是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流通,而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支路可以选择流通。
初中物理中的常见实验归纳整理

初中物理中的常见实验归纳整理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以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来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初中物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从而增进对物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中的常见实验进行归纳整理。
1. 质量和长度的测量实验在物理实验中,质量和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这些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仪器如螺旋测微器、天平等来进行。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尺子或卷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了解质量和长度的概念,并学会使用相关的测量工具。
2. 重力实验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影响着物体的运动和互相作用。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会进行反映重力效应的实验。
例如,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或者使用斜面和小车实验来观察物体受到斜面上的重力影响而滚动的情况。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并学会利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3. 电学实验电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
初中物理中的电学实验主要包括电路连接实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等。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电池、电线、开关等组装电路来观察电流的流向和大小,或者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压和电阻。
这些实验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学的基本原理并加深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理解。
4. 光学实验光学是研究光和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
初中物理中的光学实验主要涉及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用反射法测量镜面的焦距、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光的折射等。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基本特性和光的传播规律。
5. 热学实验热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热量的传递和转化。
初中物理中的热学实验主要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实验。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散热器和温度计来观察热量传导的过程,或者通过加热水和测量温度的变化来观察热对流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知识点归纳与实验操作技巧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知识点归纳与实验操作技巧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原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享一些实验操作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
一、实验原理知识点归纳1. 摩擦力实验:摩擦力实验主要用于观察不同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和性质。
常见的摩擦力实验有木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实验、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实验等。
实验中要注意测量木块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计算出摩擦力的大小。
2.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主要用于观察光的传播特性。
常见的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有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实验等。
实验中要注意使用光线探测器或直尺测量光线的传播路径和角度,结合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3. 电路实验:电路实验主要用于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量的变化规律。
常见的电路实验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验、电阻的测量实验等。
实验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实验测量,掌握基本的电路连线方法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4. 物体的浮力实验:物体的浮力实验主要用于观察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浸没深度的关系。
常见的物体的浮力实验有物体浸泡在水中的实验、物体浸泡在溶液中的实验等。
实验中要注意测量物体的质量和浸没深度,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5. 简单机械实验:简单机械实验主要用于观察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常见的简单机械实验有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滑轮组的实验等。
实验中要注意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计算出机械的力和效率。
二、实验操作技巧1. 实验前的准备:在进行实验前,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
然后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实验器材的正确选用和合适摆放。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记录表格和计算表格,以方便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2. 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注意操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现象,验证物理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些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1.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知识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秤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测量结果。
2.实验二:探究物体的密度–知识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水的密度。
–实验内容: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并比较它们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3.实验三:研究物体的热膨胀–知识点:热膨胀的概念;热膨胀系数的定义。
–实验内容:使用实验装置,观察不同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的膨胀或收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四:验证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和热能的转化。
–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装置,通过斜面和滑轮等装置,观察物体在不同位置之间的能量转化情况,并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5.实验五:研究电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改变电源电压、电阻大小等条件,测量电流的变化,观察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6.实验六:探究物体的静电现象–知识点:静电的产生和性质;静电的防护措施。
–实验内容:使用摩擦法或接触法,观察物体之间的静电现象,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橡皮擦擦毛发使其吸附小纸片等。
以上列举的实验只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一小部分,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并善于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归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归归纳总结1、 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①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②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是锯条的振幅 ________,听其响度________,这说明响________与 ________ 有关。
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4)本实验采用了实验加推理的研究方法,以下所研究的物理问题采用相同方法的是( ) A 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B 通过实验与推理,进一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C 探究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D 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运动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⑵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⑶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列举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如果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 所运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4)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⑹若得到像和物距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产生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为何要点燃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⑻如果将另一个蜡烛也点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图2 图3 图4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总结归纳电学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进行了许多电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所进行的电学实验进行总结归纳。
一、电流实验1. 实验名称:用电流表测量不同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变化实验目的:了解电流的变化与电阻的关系,掌握电流测量的方法实验步骤和结果:依次连接两个不同的电路,测量对应位置的电流大小。
实验结果显示,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2. 实验名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实验目的:观察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和结果:搭建一个串联电路和一个并联电路,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实验结果显示,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相同;而在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二、电压实验1. 实验名称:用伏特表测量不同电源电压实验目的:了解电源电压的大小及伏特表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和结果:依次连接不同的电源,将伏特表连接在电路上,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电源的电压大小不同,伏特表可以准确测量电压。
2. 实验名称:电压的分压和倍压实验目的:探究电阻串联和并联关系对电压的影响,并理解电压分压和倍压原理实验步骤和结果:搭建一个电路,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
实验结果显示,电阻串联时,电压按照电阻比例分压;电阻并联时,电压相同且等于各支路电压之和。
三、电阻实验1. 实验名称:测量不同导体的电阻实验目的:了解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及其特性实验步骤和结果:测量不同导体的长度和电阻,计算电阻率。
实验结果显示,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导体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2. 实验名称:串联和并联电阻对电阻大小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串联和并联电阻对总电阻的影响实验步骤和结果:搭建不同电阻串联和并联的电路,测量总电阻。
实验结果显示,电阻串联时,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等于各电阻倒数的和的倒数。
(完整版)初中物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

初中物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2011年版)1. 基本操作类实验(7个)●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7个实验包括了力学、热学、电学主要仪器的使用。
实验时,要求会根据仪器的量度范围、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正确操作仪器,会根据仪器的最小分度正确读取测量的数据。
2. 测定性实验(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测定性实验都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进行测量的:如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它通过的路程和时间之比。
测定性实验包括了基本操作类实验仪器的操作,它是基本仪器的操作在具体项目上的应用。
测定性实验应注意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研究对象的统一,如测量某一小灯泡的电功率必定是测量该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有时还要关注测量的条件,如通过二力平衡的方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探究性实验(9)●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性实验9个,占全部学生实验项目的45%。
探究性实验不必在实验时对所有科学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课题特点侧重部分要素。
例如:“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侧重在猜想和设计实验上下功夫。
不同的课题,侧重不同的要素,经历这9个探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将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物理全部实验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全部实验总结归纳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力和运动实验1.小车匀速直线运动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实验步骤: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置小车,用线轴提起小车后,松手让小车自由滑动,记录小车滑动的时间和位置。
实验结论:小车的位移随时间的增加呈线性关系,速度恒定,表明小车滑动呈匀速直线运动。
2.斜面上物体的自由落体实验实验目的:验证自由落体运动与斜面无关。
实验步骤:将斜面固定在竖直面上,将小球从斜面顶端释放,用计时器测量小球自斜面上滚到地面所用的时间。
实验结论:不同斜面上小球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相同,说明自由落体运动与斜面的倾角无关。
二、光学实验1.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步骤:将平面镜立在光滑桌面上,放置物体在平面镜前方,通过移动物体和屏幕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
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遵循以下规律:实物距离和像距离相等,物体和像之间在镜面法线上。
2.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步骤:将凸透镜放置在适当位置,放置物体在凸透镜的前方,通过移动物体和屏幕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遵循以下规律:物距和像距的倒数之和等于透镜焦距的倒数。
三、电学实验1.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步骤:通过连接电源、灯泡和开关,搭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和开关的影响。
实验结论:在串联电路中,灯泡依次连接,电流相等,电压分配不均匀;在并联电路中,灯泡并联,电流分配不均匀,电压相等。
2.伏安特性实验实验目的:研究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通过连接电源、电阻丝和电流表,改变电压和电流的值,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实验结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归纳物理实验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实践操作来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参与了许多物理实验,通过实验的实施和总结,我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在初二物理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力学实验力学实验是物理实验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这些实验,我学习了力、运动和能量等方面的知识。
1.1 弹簧的弹性实验弹簧的实验让我了解了弹簧的弹性性质。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弹簧的力与变形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弹簧的实验比较,我们还了解到了弹簧的劲度系数的概念,它描述了弹簧对外力的阻抗能力。
1.2 摩擦力实验通过摩擦力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摩擦的基本原理。
我们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摩擦系数的实验,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有所差异。
这使我明白了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材质和力的垂直分量有关。
1.3 力的合成实验力的合成实验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如何有效地计算多个力的合力。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将多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合力的结果。
这使我明白了向量运算在力学中的应用。
二、光学实验光学实验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实验,我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2.1 反射实验反射实验让我了解了光的反射原理。
通过反射实验,我发现光线在镜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平面镜和曲面镜的反射特性,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镜像的形成。
2.2 折射实验折射实验使我了解了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原理。
通过实验,我发现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我们还学习了折射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材质的折射率。
2.3 凸透镜实验通过凸透镜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凸透镜具有使光线会聚的特性,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我们还学习了光的折射定律,并通过实验测量了透镜的焦距。
三、热学实验热学实验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我了解了热的传导、热膨胀等热学现象。
初中物理15个重要的实验和实验方法大归纳,必看!

初中物理15个重要的实验和实验方法大归纳,必看! 以下是初中物理中的15个重要实验和实验方法的总结:1. 用滑块测定摩擦因数:通过改变滑块的质量或施加的力,观察滑块在不同表面上移动的条件,推测不同材料的摩擦因数。
2.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使用释放物体自由下落的方法,通过计算物体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距离,得出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3. 用热水瓶探究热传导:在实验中,用热水瓶的不同部分包裹不同的材料,然后测量各部分的温度变化,从而了解热能是如何通过传导传递的。
4. 波的传播:借助水波、声波等实验,观察波的传播现象、测量波长、频率等,探究波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5. 利用蔓延光束测量光程差: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使光束经过两个不同路径的路程,使用干涉现象测量光程差。
6. 利用杠杆原理测定物体的质量:通过尝试不同的力臂和力的组合,平衡可变质量的物体,推测物体的质量。
7. 用压强计探究压强:使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不同面积上均匀分布的质量,测量表面上的压力,从而计算压强。
8. 用手摇电筒研究机械能:通过手摇电筒的实验,观察摩擦力对机械能转化和能量损失的影响。
9. 用凸透镜探究光的折射:通过将凸透镜浸入液体中,观察光线折射的现象及折射角的变化,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10. 探究电的导电性:通过在电路中使用不同材料的导线和物体,测量不同导线的电阻,了解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的关系。
11. 通过测量声音频率和声强理解声学:使用音叉、音叉共振柱等实验仪器,测量不同频率和声强下的声音,研究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12. 利用弹簧测力计研究力与伸长的关系:通过挂载不同重物,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挂载物体的质量,研究力与伸长的关系。
13. 利用风力车研究空气的压强:通过调整风车的面积和安放位置,在不同条件下观察风车受到的压强变化,研究压强与面积和高度的关系。
14. 利用匀加速度的滚动车研究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通过调整车轮的质量和外界施加的力,观察车轮的加速度变化,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初二物理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 B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 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 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
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归纳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初中物理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与实验感想等内容。
以下是我对几个经典物理实验的总结归纳。
实验一:小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目的: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了解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
实验原理:小灯泡是一个电阻,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电能转化为光能。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即电流越大,灯泡亮度越高。
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源的正极与小灯泡的一端相连,将电源的负极与灯泡的另一端相连。
2. 调节电压: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记录不同电压下的小灯泡亮度。
3. 观察记录:观察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小灯泡的亮度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
当电压增大时,小灯泡的亮度也随之增大;反之,当电压减小时,小灯泡的亮度也相应减小。
实验感想: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刻理解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
同时,也明白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空气的压缩和气体的膨胀实验目的:观察空气的压缩和气体的膨胀,认识气体的特性。
实验原理:气体是一种无定形的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膨胀性。
当气体受到外力压缩时,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当外力减小或消失时,气体膨胀,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取一个小型皮球、一根吸管和一个水盆。
2. 实施实验:将皮球塞入盆中,将吸管插入皮球的口部,并封住吸管口。
然后,用力挤压皮球,观察皮球的压缩情况。
接着,放松手指,观察皮球的膨胀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皮球受到外力挤压时,皮球的体积变小,压强增大;而当外力放松时,皮球膨胀,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这验证了气体的可压缩性和膨胀性。
实验感想: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了气体的特性,懂得了空气的压缩和气体的膨胀是由于外力对气体分子运动的影响。
初中物理十五大实验归纳

初中物理十五大实验归纳一、用天平测质量实验名称:用天平测质量实验目的: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物块实验步骤: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到标尺的零刻度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
3、将物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名称: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目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水、物块、细线、烧杯、量筒、托盘天平(含砝码)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2、测空烧杯的质量m1;将水倒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m2记录实验数据3、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 ,测量其体积,记录实验数据4、在烧杯中加入更多的水测其质量m3重复步骤(3)记录实验数据5、用天平测出小石块、小铁块的质量,记录实验数据6、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小石块、小铁块用 细线栓好后放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记录实验数据6、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处理数据。
三、测定物体的密度实验名称:测定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测定某一物块的密度实验器材:量筒、托盘天平(含砝码)、水、烧杯、细线、待测物体等。
实验原理:ρv m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实心物块的质量为m 克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1V 毫升。
3、将实心物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数为2V 毫升。
4、计算出实心物块的密度为ρ=12V V m -四、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某个力的大小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实验步骤: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分度值。
3、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悬挂一个合适的钩码。
4、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五、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名称: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目的: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及目的(相互垂直,用于验证三线共面).3.光路的确定(描出两点,连接并标出方向).4.纸板可以折转的作用(验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5.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光路可逆).6.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①避免实验结论的特殊性和偶然性;②验证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7.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2.实验仪器的选取.(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用来确定像的位置、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3)选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出现较明显的重影现象);(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和物距);(5)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好处(测量像距和物距更方便).3.实验环境暗一些(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更明显).4.平面镜的放置(垂直于水平桌面,否则像与物无法重合).5.用光屏无法承接到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6.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7.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物像等大;②物距等于像距;③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④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⑤所成的像为虚像).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2.凸透镜焦距的判断(①定义法;②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3.刻度尺的读数.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5.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6.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方法(缓慢地多次前后移动光屏,并不断比较光屏上像的“清晰程度”,直到光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7.像的位置因蜡烛烧短而变高后的调整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移动).8.光路可逆性的应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互换,等同于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若互换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互换后仍然能够呈现清晰的像).9.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所成像比较稳定,且更容易比较大小).10.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无法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或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11.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的成像情况(仍然能够成像,且仍然是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一些).12.在物体和凸透镜之间加远视镜片、近视镜片后的成像情况(远视镜片为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加远视镜片后相当于减小了凸透镜的焦距,加近视镜片后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只改变压力的大小,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②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压力大小相同).3.转换法的应用(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4.拉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保证滑动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速度大小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运动速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5.6.保持弹簧测力计不动,改为拉动木板的好处(易于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且拉动木板时可以不用保持匀速).7.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五、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保持物体两端所受力相同,扭转物体,观察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大小相同(保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两端的钩码数目不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保持两个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让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选择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3.实验的改进方法(用卡片代替小车).4.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减小摩擦力).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2.选用海绵的原因(易于形变,实验现象明显).3.转换法的应用(用海绵的形变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不变;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5.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七、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2.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轻轻按压金属盒橡皮膜,U形管中的液柱若发生变化,则说明气密性良好,若液柱不发生变化,则说明漏气).3.U形管压强计使用前两边水面不相平(拔下橡皮管重新安装,使U形管两边水面相平).4.转换法的应用(通过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产生的液体压强越大).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的大小关系(控制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不变,只改变探头的朝向).(2)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液体密度和探头的朝向不变,只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3)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深度和探头的朝向不变,只改变液体密度).6.液体压强的计算.7.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随深度的增加,压强随之变大;不同的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八、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称重法计算浮力(F=G-F). 浮2.弹簧测力计的读数.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只改变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2)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 只改变液体密度).(3)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控制液体密度不变,只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4.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关系(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无关).5.浮沉条件的应用.6.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九、探究浮力的大小1.称重法计算浮力(F=G-F). 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溢水杯中的液体到达溢水口,保证物体排开的液体全部流出3.溢水杯的使用要求(). =G-G②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③G(4. 测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①测出小桶的重力G;桶总排总排桶).采用不同液体多次实验5.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的方法(使测出,再倒出水测出空桶的重力,桶内的水不能全部倒净,内壁会附有水6.实验误差分析(先测盛水后小桶的重力,). 的G偏大,G偏小排桶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注意:平衡后,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1),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左高左调,右高右调.);平衡螺母; 并多次重复实验使杠杆再次平衡,通过调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2),. 归纳实验结论分析实验数据,(3) 实验结论2.llFF).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21213.实验分析); 便于测量力臂(1)实验开始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选择杠杆中点作为支点的原因();实验操作更方便(3)将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 (4)弹簧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如图所示,拉力力臂变小,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5)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计算; 两边增减钩码后杠杆是否平衡以及杠杆再平衡的条件①在杠杆平衡时,.②计算力或力臂的大小).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6)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十一、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测量工具1.s).F,绳子移动距离(物体重力G,物体上升高度h,拉力2.需测量的物理量). 保证拉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的目的3.(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4.); 研究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股数的关系(1)(控制提升物体的质量相同,改变绳子的有效股数). 研究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改变提升的物体重力大小(控制绳子的股数相同,(2) 。
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升高的高度在关系(s=nh)5.Ghw有100%%=××100=6.计算机械效率???? ??总??GhGhGw有机械效率与重物%可知,%×100=×100××100%=100%==??可以省去刻度尺的原因7.(根据???? ?? ???? ???总??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8.提高滑轮组效率的方法(1)减轻动滑轮质量(2)加润滑油减小摩擦(3)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十二、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1.让同一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的目的(改变小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2.让不同小球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的目的(控制小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3.该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4.转换法的应用(实验中通过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表示小球动能的大小).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使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即控制速度相同,改变物体的质量);(2)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使同一物体从不同高度处静止释放,即控制质量相同,改变速度).6.机械能的转化.7.木块最终停下的原因(木块受摩擦力作用).十三、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从下到上(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1.2.实验测量工具(停表、温度计等).3.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4.熔点的判断(①表格:几个连续时间点对应的温度一样,则此温度即为熔点;②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所指温度即为熔点).5.根据实验图像判断晶体或非晶体.6.晶体熔化特点(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而温度不变).7.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8.晶体熔化过程中所处状态(固液共存态).9.选择较小、较碎固体的原因(利于发生热传递,熔化速度更快).10.水浴法加热的优点(使被加热的物体受热均匀).11.熔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12.比热容发生变化(同样受热情况下,温度变化快慢不同).十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从下到上).2.实验测量工具(停表、温度计等).3.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4.沸腾前后气泡的特点(①沸腾前,气泡上升时由大变小——沸腾前上面水温较低,气泡遇冷收缩;②沸腾时,气泡上升时由小变大——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气泡上升时所受压力变小,体积变大).5.水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6.水沸腾是否持续吸热的判断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立即停止沸腾).7.水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而温度不变).8.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9.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水量适当少一些;②水的初温适当高一些;③适当调大酒精灯的火焰;④给烧杯加盖).10.撤去酒精灯,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够继续吸热).11.杯口“白气”的形成(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12.实验中水的内能的变化(水的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得到增加).13.热量的相关计算.十五、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1.测量工具(停表、天平、温度计).2.实验物质的选择(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3.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4.实验器材的安装顺序(从下到上).5.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应用.(1)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变化的多少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温度变化多则吸热能力弱);(2)升高相同温度,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所用时间长则吸热能力强).6.图表数据分析.7.比热容的确定.8.热量的计算.十六、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1.连接实物图2.连接电路时开关的状态(拆装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3.电流表的使用和读数4.电流表问题分析(①若指针反向偏转,则说明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②若指针正向偏转角度过小,则说明所选量程过大;③若指针偏转角度超过表盘量程,则说明所选量程过小).5.实验过程中电路故障分析.6.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7.实验数据分析.).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实验结论8.十七、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1.连接实物图(见专项突破3类型三).2.连接电路时开关的状态(拆装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3.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4.电压表问题分析(①若指针反向偏转,则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②若指针正向偏转角度过小,则说明所选量程过大;③若指针偏转角度超过表盘量程,则说明所选量程过小).5.实验过程中电路故障分析.6.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7.实验数据分析.8.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十八、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连接实物图.2.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的目的(保护电路).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值(目的:保护电路).4.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5.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6.电路故障分析.7.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保持定值电阻阻值不变,移动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8.实验中不能用小灯泡代替定值电阻进行探究的原因(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记录多组实验数据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10.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十九、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连接实物图.2.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的目的(保护电路).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值(目的:保护电路).4.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5.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6.电路故障分析.7.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8.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或找出错误数据).9.换不同电阻进行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10.实验结论(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十、伏安法测电阻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