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合集下载

1-1万地质填图规范

1-1万地质填图规范

1-1万地质填图规范篇一:1-13地质填图工作质量要求a1,13 地质填图工作质量要求(川冶勘函[2003]160号)1、范围本要求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中地质填图工作的目的任务、一般要求、比例尺选择、不同比例尺地质观测研究程度等。

本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地质填图工作设计、实施、原始资料检查、成果验收等质量评估的依据。

2 依据本要求参考了下列文件:2.1 地质部1963年颁发的《固体矿产普查工作规范(草案)》;2.2 四川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82年《冶金地质勘探工作定额》;2.3 吉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75年《地质测量质量要1求》;2.4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年《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细则》(征求意见稿);2.5 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规查范总则》。

3 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和一般要求地质填图是固体矿产勘查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它为研究工作区地质构造、成矿控制因素及矿产分布规律提供基础图件。

不论哪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应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其精度要求按不同比例尺地质测量规定要求。

比例尺的选择应以规床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为矿产勘查、矿山建设设计服务的。

地质点要布设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部位,对于薄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大表示。

4 各勘查阶段地质填图比例尺的选择24.1 预查阶段: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路线,进行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的路线地质踏勘。

在尚未开展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地区,应开展1?50000专项地质调查工作。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2003-12-12发布、实施?293?4.2 普查阶段:通过1?25000,1?50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对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

通过1? 10000~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特征。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目的任务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

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

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1、总体要求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

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

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一比一万填图细则

一比一万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1、一般程序收集资料—地质踏勘—剖面测量、正确划分填图单元—剖面地质小结一开展正式填图工作。

2、基本方法地质填图方法视比例尺不同,主要由剖面法、追索法和穿越法。

1:50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穿越法辅以少量追索法,即地质观察路线垂直(或斜交)于主要岩层及构造线方向进行,但对重点研究对象,如标志层、含矿层、矿体露头、化石层、重要岩浆岩体及构造线等,则作追索性的布置;1:5000-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追索法或剖面法,地质简单区可辅以少量穿越法。

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和测定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三个原则:A 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B 在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测部位,必须布设地质观测点。

C 按地质实际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

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地质观测点位测定可用半仪器法(或GPS)标绘在图上,重要的观测点,如主要的地质构造、含矿层、矿体露头等则需用仪器法测定(高精度GPS 亦可)。

观测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强调连续观察、连续记录,严肃认真,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切忌简单化、主观随意、孤点记录。

沉积岩区、变质岩区和侵入岩区的观察记录重点各有侧重。

1、地质观测点记录的内容如下:a 沉积岩区:首先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碎屑物成分、粒度、形态、胶结类型、胶结物成分,岩石命名、风化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对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应详尽描述。

b 变质岩区:描述岩石的产出状态、颜色及结构构造、主要及次要矿物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蓝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与否,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构造的叠加与否,混合岩基体及脉体情况、岩层厚度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注意收集说明地层是否倒转或正常的证据。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测制1—2条,比例1:1000,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和构造;2、剖面线垂直地层走向,选择地层层序齐全,地层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3、实测剖面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观察进行细致描述;层位地段采集标本,在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采用半仪器法测制,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的在图上表示,小于1米的有特殊代表性的地质体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作上标记。

6、地质内容记录:全面、正确、地质体产状;各种样品按公司统一格式标注剖面相应位置,做到文字记录。

7、地质剖面图和工作范围内的地质工资料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地层岩性、岩石组合,物质成分,岩相组合;分析地层、岩石的含矿性,选定标志层,划分单元。

8、图的内容:采用展开法,导线、导线点、产状、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性、断层、主要地物等。

9、10、当日室内整理野外填图的工作内容。

10、编写地质工作小结其内容(1)、前言剖面测制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a、简述剖面测制矿区地层构造特征;b、地层描述;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d、构造e、详细描述矿产f、新的见解(3)存在的问题(二)、工作质量1、记录(1)、记录格式、描述内容、顺序、记量、单位等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2)、地层分明、突出重点、语言精、概念清、字迹明;(3)、分层及层间合理、清楚;(4)、岩石定性及岩性描述;(5)、其他与矿体有关的特征添加描述;(6)、岩(矿)层产状记明、正确、与剖面吻合。

2、剖面图(1)、标明比例尺和图例:按有关标准;(2)、剖面起点,界线终点及工作位置,地质等数据正确;(3)、柱状图按照有关规范内容齐全;3、实地控制程度尽量把地质点布置的密度与相应的矿区有关的地质图件比例尺相应;4、采样(1)、代表性取样适用的矿种、数量符合要求;(2)、方法和样品重量达到要求;(3)、规范要求采样,位置、编号、文字等清晰标记,图表一致;5、室内资料整理(1)、野外现场编录的内容清晰,做到不漏;(2)、联系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标注、补充相关资料等内容;(3)、有关文字、图件每一项完成应提交,做到妥善保管;二、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用原1:10000地质地形磁测图裁集1:2000磁异常C3、C4,C5图做勘探首靶区,采用穿越法加追踪进行;2、观测点用半仪器、Gps结合丁点交汇手图,室内电子上图;3、在填图中有难于弄别的岩性做好素描、拍照等后定性,再填补;4、填图中发现重要的地质体进行追踪;5、地质体的描述、大者直接上图、小的重要地质体放大特别注明;6、记录格式和内容。

1万地质修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万地质修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1万地质修测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工作方法:在1/1万地质简测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揭露的矿体、矿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地质界线等进行修测。

2、技术要求:(1)、划分填图单元、圈连各类地质界线,大致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基性岩的分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2)、追索矿化破碎带、褶皱断裂带以及矿化蚀变分带等,寻找矿化线索指导工程施工并发现新的矿化体;(3)、结合探矿工程揭露结果,圈定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状、矿石自然类型及分布规律等;(4)、按部颁《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和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二)、1/2千地质简测
1、工作方法:用1/2千地形图作低图,在1/1万地质测量的基础上,开展地质填图。

首先实测地质剖面,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辅于追索法。

原则上按600—700个/ Km2,矿带外围及大片第四系覆盖区可适当放稀。

槽探、浅井、有意义的地质点、坑口、采掘遗迹位置等用仪器或精确度高手持GPS定位。

2、技术要求:(1)、在1/1万地质测量的基础上,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矿物成份、结构、构造特征;(2)、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特征,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等特征,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3)、用探矿工程系统控制矿化带和矿体,详细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含量,对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等进行研究;(4)、按部颁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和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二、1:10000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20—40个/km2(其它比例尺工作要求见下表),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

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2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2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见附录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

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1)概况a.目的任务b.交通位臵和自然地理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d.完成实物工作量(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测区地质a.地质b.构造c.岩浆岩d.变质岩e.围岩蚀变f.矿床(4)结语a.主要成果b.存在问题c.进一步工作建议(二)地质填图质量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对中、深变质岩系要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 --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研究变质岩内的含矿层 、含矿建造、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 的控制作用等。
剖面综合整理后成“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地质填图
手图:同比例尺或放大一倍的地形图,要进 行裱糊。手图是地质填图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 ,最终要归档。一般一个填图组固定一套手图; 与记录完全对口,是路线上所有地质及实际材料 的综合表示。包括:路线观测点、路线、地质体 花纹、界线、接触关系、构造、脉岩、矿化蚀变 、产状、样品等。
野 外 踏 勘
厘路
) 定
线 地

填 图
质 调

单查

补 课
实 际 材 料 图
野 外 地 质 总 图
地 质 图
实际材料图
是“地质填图”中重要的基础图件 ,与手图同比例尺的完整地形图做底图 ,除地质内容外,主要反映实际材料, 包括:地质点、路线、剖面、产状、样 品及工程等。
记录、手图、实际材料图一定要对口 ,三者为最基础的原始资料,要同时归 档。(三对口)
实 际 材 料 图
野外地质总图
从实际材料图中综合出“地质图”,即地质图中 的每个单元、界线、构造、接触关系、脉岩、矿 化蚀变等均有控制(从实际材料图中一看即很清楚 )。同时,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及时修改和完善 。
地质图
对野外地质总图进行综合,按比例尺不同面积太 小(图面无法表示的-直径不大于2mm)地质体及 长度小的断层和线状地质体(长度不大于5mm)等 可以不表示,但有特殊意义的可夸大表示。
连同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剖面图(可图切)及图例等 完善成完整的地质图。
地质填图归纳为


矿区地质填图操作细则及质量监控

矿区地质填图操作细则及质量监控

1 地质填图操作细则2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细则3 地质填图的质量监控1 地质填图操作细则1.1 地质剖面1.1.1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1:10000地质填图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2000;1:2000地质填图剖面比例尺采用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臵。

即剖面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布臵(其间夹角不应小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位臵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重要的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严重掩盖,应予揭露。

3、1:1000-2000地质剖面用仪器法或半仪器法测制均可,1:500地质剖面必须使用仪器法测制(草测可以放款到用半仪器法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或仪器丈量,1:1000-2000地质剖面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2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2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1:500地质剖面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4、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

实地分层界线用油漆或红布条作标记。

分层位臵从仪器或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5、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臵上。

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具体按《野外地质观察描述细则》执行。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1:2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万填图技术要求

1万填图技术要求

二、1:10000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18-20个/km2,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

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结合GPS)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1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1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如下:(1).点号:DXXX(2).点位:利用测量控制点后方交绘。

(3).点义:如岩性控制点、岩性分界点、矿化点、构造控制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4).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颗粒大小、形状、含量。

地质构造、矿化、蚀变、地貌特征等。

(5).标本及样品编号。

(6).路线地质:各地质点间的路线地质均应认真细致观察,做好路线地质记录,对一些小的地质体及矿化、蚀变现象均应有所反映。

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

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地质填图细则(1:1万)

地质填图细则(1:1万)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

矿区地质填图矿区地质填图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

其目的是通过对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对地质体以及构造的调查研究,了解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研究地表地质规律。

达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

为探矿工程布署、资源/储量估算等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地表地质填图,要求在阶段工作初始进行,以便指导本阶段的地表和深部工程布置。

而地质图的最终成图,又是在本阶段工作终了时根据深部资料反回来推断地表,经过野外实地检查揭露后再进行修改定稿。

一、填图比例尺的选择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1000。

根据地质工作阶段的不同、矿产种类的不同、矿床规模大小、矿体厚薄以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

一般在矿产预查、普查工作阶段,对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常进行1∶10000—1∶5000精度的地质填图。

而有时矿体的厚度小,或矿区的范围小,尤其是对某些特非或稀有矿种,填图比例尺也常大于1∶10000或1∶5000。

在矿床详查、勘探工作阶段,对于煤矿或其它规模较大、矿体稳定或厚度大等的沉积矿床,常采用1∶5000比例尺进行地质填图;而对于金属及某些非金属矿床,在一般情况下常采用1∶2000比例尺进行地质填图,然而当地质情况复杂、矿体宽度小于1m、矿体形态不稳定、或对某些特非或稀有矿床,则应采用1∶1000甚至更大比例尺。

二、填图前的准备工作1、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主要应收集区内的地层、矿产、重砂测量和物化探等资料,收集符合精度要求的与工作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图(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的比例尺)、航空照片等。

若无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应及早进行野外踏勘,提出对地形底图的测制要求(如测区面积、范围、比例尺、精度要求、提交成果图件的时间等),以便于地形测量工作的及早进行和保障开展地质填图时间对底图的需要。

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应在充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

尽可能将搜集到的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编绘成与填图比例尺的地质草图。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总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一、目的任务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

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

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1、总体要求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

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

1:1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生产实际应用技术

1:1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生产实际应用技术

• 第四系覆盖区采样一般应避开活动性的土壤及风 积物,采取相对固定的第四系物质。要求现场对 样品进行粗加工,样品粒级-4~+20目,存在盐碱 物的样点应去除。
四、元素分析
• 各种类型矿元素组合
• 热液金矿床元素原生分带总的分带序 列: B-Ba-Hg-Sb-As-Ag-Au--(Pb-Zn)-Cu-Bi-MoNi-Co-W-Sn-Be。 • 铜镍矿;Ni、Cu、Fe、Cr、Mg、Co、Pt; • 钼钨矿:Mo、W、Fe、Sn、Cu、Zn; • 金多金属硫化物矿:Au、Cu、Pb、Fe、As、 Bi、Zn
四、元素分析
• Sn、W和Nb-Ta矿: W、Sn、Mo、F、Nb、 Ta等共生,有时伴生Zr、P、Ti、Zn。 • 斑岩Au· Cu-Mo矿床: Cu、Mo、Au、Re, Pb、Zn Ag、Ti、W • Hg、As、Sb、Se、Au • 汞矿、锑矿、雄雌黄矿和金矿床中:Hg、 As、Sb、Se、Au共生组合 • 铬铁矿、铜-镍-铬矿: Mg、Fe、Cr、Ni、 Co、Cu
2013-4-15

57312 463990 57311 46398 57312 46399 0 2 6 99 0 01
6
7 8 9 10 11 12 总结: 经过检验校正,1号GPS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横坐标平均误差为1m,纵坐标平均误差为1m,小于设计最大允许误差范围。 横坐标最大误差为4m,纵坐标最大误差为5m,小于设计最大允许误差值。
工作区:
记录卡 字迹工整 点号 100-100 是 √ 否 / 内容齐全 是 √ 否 / 对 √ 坐标 错 / 采样介质 对 √ 错 / 记录有无 √


自、互检 查 航迹监控改正情况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

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

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内容为:(1)前言a.剖面测制的目的;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2)地质成果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b.地层描述;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d.构造;e.矿产(应详述);f.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

(3)存在问题。

(二)质量要求1.文字记录质量(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楚。

(3)分层合理,各层之间接触关系叙述清楚。

(4)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5)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6)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2.剖面图质量(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内容齐全、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

(2)剖面起点、终点和工程位置、地质界线及各种数据准确,按比例尺要求地质体和重要地质现象无遗漏,各种构造要素表示合理。

剖面图与平面图吻合,与文字记录相符。

(3)柱状图内容齐全,层序合理,厚度准确,文字综述合理简练,化石书写正确。

3.控制程度露头(天然和人工)点密度符合有关标准(相应比例尺)的要求。

4.采样质量(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采集系统有代表性,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5.室内整理(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整饰着墨,每一剖面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二、1:10000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

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20—40个/km2(其它比例尺工作要求见下表),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

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

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

3.填图中,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

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图时,对大于2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2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

其内容及格式见附录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

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

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

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

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

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

其内容如下:(1)概况a.目的任务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d.完成实物工作量(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测区地质a.地质b.构造c.岩浆岩d.变质岩e.围岩蚀变f.矿床(4)结语a.主要成果b.存在问题c.进一步工作建议(二)地质填图质量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

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

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

2.野外手图质量(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

3.采样质量(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

4.实际材料图质量(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

(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

(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

5.室内整理情况(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

(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

(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

三、应提交的地质资料1、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2、地质剖面记录本3、实测地质剖面图4、地质填图记录薄5、1: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6、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7、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附录:一、地质测量观测点、观察路线记录主要内容要求(一)地质观察点和地质观察线路的原始地质编录应包括时间(日起、星期、天气状况)、参加人员、观察线路、点号、位置、地质描述(包括露头描述)、路线地质情况及地质界线在空间的连接和取样、照相等。

(二)观察点记录内容与格式地质观察点描述按以下基本内容及要求进行。

1、点号指地质点编号。

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2、点位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

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3、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或化石点等。

4、地质描述首先记录观察点露头性质,如露头良好或不良等,同时还应写上特殊标志,如天然露头、采石场、水渠边、小陡坎等,若孤立露头应说明其范围。

由于观察点的性质不同,表现在地形地貌的特征上也有所区别,因此先要描述其宏观特征,如微地貌特征、风化特征、特殊的颜色等。

接下来描述具体岩性特征。

对岩石的描述一般分为“基本描述”和“补充描述”两部分。

基本描述包括岩石的新鲜面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岩石名称。

如灰白色细粒薄层状石英砂岩、暗灰色中粒块状辉长岩。

补充描述的内容很广泛,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⑴岩性观察描述:岩石颜色(新鲜面、风化);结晶程度;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

⑵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岩相划分;岩性变化;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包体特征;化石产出情况(古生物及遗迹化石的种类、组合特征)。

⑶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

⑷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结构面的性质;破裂面内的充填物特征;构造产物;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合考虑。

⑸矿化特征的观察描述: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⑹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正确划分蚀变类型5、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1)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2)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3)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4)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