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平差表

合集下载

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

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

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即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

此处将简要介绍二等水准平差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二等水准平差是在大地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用于处理水准仪观测数据,以估算地表高程数据。

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单位权重误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各个观测值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主要讨论二等水准平差中的单位权重误差对观测数据处理结果的影响。

单位权重误差是指在水准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观测值的精度存在差异。

我们将介绍单位权重误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和局限性。

研究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目的在于帮助测量人员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水准测量数据。

通过了解单位权重误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观测数据的精度,为后续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在工程和测绘领域,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准确估计对于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对单位权重误差的认识,为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提高二等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本文将深入探讨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旨在加深对于单位权重误差的理解,为大地测量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含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和组织安排的介绍。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概念、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和局限性。

文章结构如下:首先,我们将通过引言部分对整个文章进行概述。

我们会介绍二等水准平差的基本概念以及本篇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二等水准平差的基本概念。

这一部分将涵盖二等水准的定义、平差过程以及平差结果的表示方法,为后续对单位权重误差的讨论奠定基础。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会解释什么是单位权重误差,以及如何通过观测值与平差值之间的差异来计算单位权重误差。

二等水准测量及科傻平差操作教程

二等水准测量及科傻平差操作教程

二等水准测量及平差计算操作教程一、前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

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主要作为大城市的高程控制;地面沉降;精密工程测量。

二、主要技术标准执行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三、主要内容作业流程图1、首先进行现场地形和控制点勘察,查看控制点具体位置并记录(可在奥维地图上标记),查看是否有控制点被破坏,周围地形是否便于测量。

2、勘察完成后,根据施工需求按规范要求埋设加密点,加密点要埋设在坚实牢固的土质上,防止后期沉降。

3、根据勘察情况,制定测量路线,尽量选择距离最短、高差较小、土质坚硬的线路。

4、设置测量参数开始测量,以徕卡LS10为例:4.1测量前首先校验仪器和水准尺零点误差,测量时仪器水准气泡对中整平,然后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单位设置,距离单位米,高程位数为5位,距离位数为3位,温度℃。

4.2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模式设置,模式有五种:单次、平均、平均S、中值、跟踪。

选择平均。

4.3设置作业:在主菜单界面选择程序-线路测量进入配置界面,点击设置作业。

新建一个作业,输入作业名称,作业员名称。

4.4设置限差:按照二等水准标准设置限差,最小视距为3米(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要大于3米),最大视距为50米,前后视距差为1.5米(后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与前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之差不大于1.5米),累计视距差为6米(本次的前后视距差+往次所有的前后视距差之和不大于6米),最高视线2.8米(仪器望远镜十字丝横丝与水准尺水平视线不超过2.8米,2米的水准尺则输入1.8米),最低视线0.55米),B1-F1/B2-F2 0.00030m(第一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与第二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不大于0.3mm)。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平差表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平差表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测站编号测站编号后距视距差前距累积视距差方向及尺号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标尺读数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备注二等水准测量手簿测站编号测站编号后距视距差前距累积方向及尺号后前标尺读数两次读第二次读数数之差备注视距差第一次读数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二等水准测量手簿观测日期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平差表
LT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
后距
前距
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数之差
备注
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
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
后距
前距
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数之差
备注
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
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
后距
前距
方向

尺号

导线测量平差记录表

导线测量平差记录表

导线测量平差最近更新导线测量平差最近发布4.2版,主要增加或更新了以下功能:(如表格显示不正常,请刷新)一、表格输出。

表格输出到WORD,支持表格中的列向下错开半行(如方位角、边长),所有表格输出到WORD后与软件中显示的样式一样。

如下表:导线严密平差计算表工程名称:附合及水准示例等级:城市二级计算者:杨运英校核者:日期:2003.08.28二、导线采用近似平差且方位角边长不进行反算时的表格样式。

原表格中显示的是坐标增量改正数,现增加了一个选项,可以选择显示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以满足一些工程要求格式统一的要求。

导线平差计算表工程名称:附合及水准示例等级:城市二级计算者:杨运英校核者:日期:2003.08.28、坐标导线平差。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其中平面坐标完全差的分配方式可以选用“按边长”、“按坐标增量”、“坐标转换”等方式。

坐标导线平差计算表工程名级:城市二级:杨运英校核者:日期:200四、单面单程水准记录计算已知点较密时线路中间也可以穿过已知点。

当含有中视时可以用于中平测量等,表格形式如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表测线:仪器:观测:天气:地点:记录:计算者:校核者:日期:不含有中视时可用于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表格形式如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表测线:仪器:观测:天气:地点:记录:计算:校核:日期:部测量知点设站,后视另一已知点,观测各碎部点,计算其坐标、高程,绘制图形并可输出到CAD。

方式可以选用“斜距+天顶距”、“平距+高差”或“视距+天顶距”。

距+高差”方式表格如下:碎部测量记录后视:B 测站高程:仪高:气:复核:距”(或“斜距+天顶距”)表格如下:碎部测量记录后视:B 测站高程:指标差:0" 天气:记录:日期:坐标转换于同椭球的不同坐标系间进行转换。

比如同椭球的国家坐标系与工程独立坐标系的转换。

坐标转换计算表工程名第页计算:复核:日期:支导线计算里指输入方位角与边长计算坐标的支导线,如需输入水平角、边长计算各点坐标,请使用“平差计算”模块中的支导线进行计算。

水准测量及其平差

水准测量及其平差
在山丘地区,当每公里水准路线的测站数超过16站时, 容许高差闭合差可用下式计算:fh容 12 n (mm) 式中n为水 准路线的测站总数。
2)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和计算改正后的高差
当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内时,可进行高差闭合差的分
配,分配原则是:对于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按与路线长
度L或分配。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水准仪及其使用
§1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测出地面点高程的方法之一。已知A点高 程为HA,欲测定B点的高程。首先测出A、B两点之间的高 差。则B点的高程为:HB= HA + hAB
一、水准测量的原理
为测出AB两点之间的高差,可在AB两点上分别竖立两 根标尺,在两点之间安置一架能提供水平视线的仪器,使 视线水平照准A点标尺读数,设为a,再照准B点标尺读数, 设为b,则AB两点间的高差为 :hAB =a-b
一、水准点
§2普通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的主要目的是测出一系列点的高程。通常称 这些点为水准点。我国水准点的高程是从青岛水准原点起 算的。
为了进一步满足工程建设和地形测图的需要,以国家 水准测量的三、四等水准点为起始点,尚需布设工程水准 测量或图根水准测量,通常统称为普通水准测量(也称等 外水准测量)。普通水准测量的精度较国家等级水准测量 低一些,水准路线的布设及水准点的密度可根据具体工程 和地形测图的要求而有较大的灵活性。
每次读数时均应使符合水准气泡严密吻合,每个转点 均应安放尺垫,但所有已知水准点和待求高程点上不能放 置尺垫。
四、水准测量成果整理
普通水准测量外业观测结束后,首先应复查与检核记录 手簿,并按水准路线布设形式进行成果整理,其内容包括: 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计算与校核;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和计 算改正后的高差;计算各点改正后的高程。

水准测量平差

水准测量平差
因平差计算前一二等水准点间经过连测与网形变化所以本表与表水准线路名称等级起迄点地名线长公里施测单位施测时间公里线路长观测中误差毫米偶然系统淮上线蚌埠长台关54306淮下线蚌埠淮阴287亳县太和92合肥息县31204江淮线寿县裕溪口28810涡河线怀远中牟45304宿开线符离集开封326柳泉蒙城172漯河沫河口33809江右线旧县大渡口19407江左线程家营汉口326宜兴芜湖18598江苏省水利厅1954合肥安庆19595安徽省水利厅1954大渡口歙县282141安徽省水利厅1953建德歙县15671浙江省农业厅1953广水桐城49912江右线镇江旧县26112江右线大渡口九江17307江左线安庆程家营16912江左线瓜州安定街306安定街安庆134芜湖歙县245121安徽省水利厅195209注
·85·
1—7—1 1957 年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平差图(安徽省部分)
·86·
〔长(委)办 二、三 、四等 水准 平 差〕 长(委)办在完成宜昌以下沿江两岸,精密水准测量后进行 7 个水准路线环平差(简称
7 环平差),起算点为镇江 Y .R .C .BM 308’,属吴淞高程系。 中 国东 南 部精 密水 准 平差 后,长(委)办 又在 长 江流 域增 测 新线 ,省境 内 新布 设两 条 二
第二轮全国二等水准网平差,以 1986 年平差的一等水准成果为起算 数据,以一 等水 准路线环为单位,安徽省内及周边地区有 66、33、34、35、38 环参加平差。此项工作由国家 测绘局西安数据处理中心承担,至 1989 年还未结束。
·87·
〔安 徽省 水利 厅 勘测 设计 院 三、四 等水 准 平差〕 1959 年,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对 前淮委、前水 利厅、长办、总 参测绘 局及本单 位 在省内所测的三、四等水准资料整理分析后,以国家二等水准路线环为单 位,用逐次 趋近 法进行整体平差。全省有 13 个二等环,由北向南依次编号,平差结果载于 1959 年 10 月编 印的《安徽省三、四等水准成果表》中,系 1956 年黄海高程。为了比较和应用方便,表内大 部分 点同 时载 有 1956 年 黄海 高程 和初 算高 程,表内 载有 安徽 省内 三、四等 水 准点 6367 个。 1978 年,该院会同阜阳、宿县地区水利局,整理了 1976 年前,各测量单位在淮北地区 布设的各级水准点,共 3421 个(包括接测水准的三角点),1978 年 6 月,以县为单位,编制 出版《淮 北地 区水 准 成果 表》。表 中绘 有 以县 为单 位 的水 准路 线 图,部 分点 载 有废 黄河 系 统 的高程值。其新、旧高程系统(1956 年黄海高程值减去废黄河高程值)的差值,在+0.100 ~+0.153 米之间,中数为+0.130 米。

如何使用四院软件进行二等水准平差

如何使用四院软件进行二等水准平差

如何使用四院软件进行二等水准平差
使用软件;铁路工程精密控制测量V4.2.5
1)
2)
3) 选择项目,新建一个项目在桌面。

4)将测好的水准线路DTA文件复制到此文件中。

5)选择水准仪处理参数,设置处理参数
6) 双击水准仪处理参数,选择观测文件,打开需要平差的DTA文件。

7)点击水准仪处理参数,选择观测数据检核,设置好限差,检查文件有无超限。

8)点击水准仪处理参数,生成平差文件,将线路中控制点高程输入平差文件中保存,保存后会自动生成in1文件。

9)点击高程网平差处理,选择平差文件,选择刚保存的in1文件打开。

10)点击高程网平差处理(由于本线路中线路为附和线路,所以选择附和/环闭合差处理数据),平差结果显示未超限,则线路精度合格)。

11)点击高程网平差处理,点击平差处理(常规),线路控制点高程就出来啦。

下载链接: https:///s/1PKBYrqL0IRLCP0qY6Bg6vQ 提取码: 6i3x。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表(有公式)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表(有公式)
本计算表展示了水准测量平差的具体过程,涵盖了多个测量点,详细记录了各点之间的距离、观测高差、高差改正数以及改正后的高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平差计算的实际应用,虽然表中未直接给出平差的计算公式,但展示了平差计算的结果,包括观测高差、高差改正数以及改正后的高差等关键数据。此外,表格最后还进行了精度验证,确保了平差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需要了解平差计算过程和结果的用,本计算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1 一般规定4.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测量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并应与现有城市高程系统相一致。

4.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网为水准网,应分两个等级布设:一等水准网是与城市二等水准网精度一致的水准网,二等水准网是加密的水准网。

现有城市一、二等水准点间距小于4km时,应一次布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二等水准网。

4.1.3 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线路布设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节点网。

二等水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

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表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2 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4.1.5 水准点应选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域以外稳固、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宜每隔3km埋设1个深桩或基岩水准点。

车站、竖井及车辆段附近水准点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

4.1.6 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湖、塘且视线长度小于100m时,可采用一般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

跨河水准测量可采用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的相关规定。

4.1.7 水准点标石和标志应按本规范附录B中的图B.0.1、图B.0.2、图B.0.3和图B.0.4的形式和规格埋设适宜的水准标石。

水准点也可以利用精密导线点标石,墙上水准点应选在稳固的永久性建筑上。

4.1.8 水准点标石埋设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并办理水准点委托保管书。

4.1.9 对已建成的水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应一年复测一次,且应根据点位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

复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精度,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倍高程中误差。

二等水准测量方案

二等水准测量方案

1 工程概况 (3)2 主要技术标准 (3)3 人员及实施计划 (3)3.1人员情况 (3)3.2 实施计划 (4)4 技术要求 (4)5 仪器设备情况 (5)6 测量方案 (6)7 精度分析及点位沉降分析 (7)7.1 精度分析 (7)7.2 点位沉降分析 (8)8 提交资料清单 (8)二等水准测量方案1 工程概况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NLZQ-Ⅱ标段位于南平市与沙县辖区,沿途经过西芹镇、高沙镇、琅口镇境内,沿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多,地形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2 主要技术标准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3 人员及实施计划3.1人员情况表1 拟参加本次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人员情况如下:3.2 实施计划本次二等水准测量工作,计划 开始, 完成外业观测任务, 提交成果报告。

4 技术要求表2 高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表中,∆M 和W M 应按式(1)、(2)计算: ⎥⎦⎤⎢⎣⎡∆∆±=∆R M n 41 (1) ⎥⎦⎤⎢⎣⎡=L WW N M W 1 (2)式中 ∆——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测段长或环线长(km ); n ——测段数;W——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路线环数。

表3 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单位:mm注:1 K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R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km;n为测段水准测量测站数。

i2 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数n≥25站以上时,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限差。

本次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5 仪器设备情况本次二等水准测量拟投入2台Trimble Dini数字水准仪,所投入仪器设备经过国家鉴定部门鉴定,并在有效期内。

仪器设备情况见下表:表5 仪器设备情况6 测量方案本次二等水准网复测按铁四院提供的原水准路线图进行,逐点复测相邻水准点之间的高差,通过复测高差和设计高差的对比分析,确认高程控制点是否发生显著沉降,是否满足后续施工测量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平差表
————————————————————————————————作者:————————————————————————————————日期: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
数之差
备注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
数之差
备注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
数之差
备注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
数之差
备注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
数之差
备注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
数之差
备注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观测日期:年月日
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

尺号
标尺读数
两次读
数之差
备注视距差
累积
视距差
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后-前
h
高程误差配赋表
点名距离
(m)
观测高差
(m)
改正数
(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