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后的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纸片、彩纸等材料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并正确记录下每次折叠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折形状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采取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以折形状为主要内容,学生将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三种基本平面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体验折纸对图形变化的影响。

2.1 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2.2 教学分析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三角形折叠是学生能够接纳和掌握的简单操作,可以在学习中渐进掌握,通过三者(底边,高度和角度)的逐步调节,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对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对称性。

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平移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通过操作平移折叠,学生掌握了平移规则的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和特点。

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需要学生理解旋转是基本的变形技巧,可以看作是平移和对称的结合,通过角度的不同旋转促使图形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折形状活动的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在实践过程中,采取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思想。

3.探究发现法发放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让学生自由地试着按照所学内容折叠,逐渐熟悉图形的变化与特点,并发现折叠时的规律四、教学流程4.1 教师引导1.引入:对折形状的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介绍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提问:在引导学生熟悉三种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折叠操作的角度配合实际情境提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2)、学生分组活动。
(3)、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4)、师生总结:圆柱形的纸 Nhomakorabea承受力最大。
3.演示:蛋壳或纸筒做的支柱能承受很大的力。
(1)、用胶带粘在蛋壳的中部,沿着胶带边缘剪齐蛋壳,做成4个带平底的半个蛋壳,在上面放书,一本一本地往上摞,直到蛋壳破裂,数数一共放了多少本书。
4.教师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
三、拓展:
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指出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1.书中22页,指出这些物体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2.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原理做成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3.学生讨论、汇报。
4.出示一张图画纸。
5.边演示、边讲解:一张普通的纸非常容易弯曲,可是把它折折、叠叠、弯弯,就大不一样了。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使一张图画纸的承受力增大?
二、探究新知: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研究纸的承受力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1)、利用什么办法,能够比较一张图画纸承受力的大小?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折形状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4.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6.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教课方案教课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1 课《折形状》。

教材剖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1 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一样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蒙受力,指引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蒙受力大小相关,进而发现薄材的曲折变形能够增大其蒙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遇到了启迪,将其原理宽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经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有事物的实质属性进行抽象、归纳,形成科学观点的能力。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常有的四种形状,能辨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赏识自然界生物巧妙的形状和构造,领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迪。

2.经过实验研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蒙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拥有宽泛的应用。

教课重难点:重点: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课准备:学生准备: A4 复印纸、重物(书籍)、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 箱矿泉水、3 叠 A4复印纸。

课时:1 课时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奇特巧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同去研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现:赏识大自然中各样形状的生物,谈谈大概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是由柱体、体、台体、球体等 4 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件出示)2.大自然的各样生物成的形状有什么好小:因自然界中生物所拥有的形状,有抵抗雨,增添自己蒙受力打得的,因此人就依据它的形状建筑了房子、金字塔,制作了篷、台灯等。

我一同来研究形状与蒙受力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

《折形状》南京市金陵小学李莉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课件、A4纸3张、双面胶、30本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是真的吗》这个节目你们看过吗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

一张薄薄的A4纸,软软的,但是它能承受这样一本厚厚的字典,是真的吗2.怎样才能让它承受这本字典的重量吗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我们把纸折一折,折成一种形状,它就会有一定的承受力。

折成什么样的形状,它才能承受住这本字典,甚至是更重的物品呢(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3.生活中有很多柱状支撑架,我们来看看,会不会给你们带来启发。

你觉得如果我想让这张纸承受一本厚字典,可以把纸折成什么样的形状呢或者说纸折成哪种形状承受力最大呢(二)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我们该如何研究呢今天我们就用纸,折成各种柱状来进行探究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几种典型的,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

2.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那么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的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

3.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先只折叠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

要想折好这四种形状,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折的纸筒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做实验时能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样的纸、纸的大小要一样;◇粘胶水的距离要一样;(老师已经粘贴好了)◇折出来的纸筒的每条边应该相等;◇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纸要一样厚,否则就不公平;◇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纸筒折得越小越牢固;4.我们怎样来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折形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因此,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生活经验和体验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从老师出示的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并从而提出“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这一本课的关键问题。

在五年级学生已有的对比实验的实际经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并思考出实验要点,从而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中转变和提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研究时是要讲求证据的,意识到要用事实说话。

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实践。

这种体验,这种收获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同时渗透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事物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折形状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根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拟。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二〕科学知识:1.了解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了解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了解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观赏自然界生物奇异的形状和结构,感慨它给人们带来的启发。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三、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四、教学打算:老师打算: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模型的课件、纸筒〔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A4纸〕〔2〕带几张纸。

五、教学过程:〔一〕认识四种根本图形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以下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台体、球体五种根本形状构成的。

3. 观察你身边的物体,说说它们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4.我们生活中这些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了解生物们都有着各自生存的本事,这些形状是不是它们生存的本事之一呢?〔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我们来个挑战,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方法用纸托起一本书吗?2.学生分组商量。

3.看来改变纸的形状可以改变纸的承受力。

板书:〔〕就这句话大家有什么问题想提呢?〔教师板书问题〕4.谈话:〔梳理问题,得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老师拿出提前做的各种柱型纸筒。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折形状》。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折纸;2.能够准确折叠各种形状的纸张;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折叠出不同的形状;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认真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结构的形状的折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包括听讲解、看教材、看视频、动手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科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折纸的概念。

2. 讲解1.教师介绍什么是折纸,通过PPT或者板书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2.告诉学生本次折纸的命题,例如折叠出人、动物、建筑等。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将讲解部分中展示过的折纸体验活动尝试一遍,让学生感受一下折纸的方法和乐趣;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操作两种方式进行,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例如:飞机、木屐、鸟、精灵帽子、圣诞鞋、恐龙等;3.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制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自主折叠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4. 总结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折纸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后期在课后,通过练习作业、小组展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定期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1;《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A4复印纸、重物(书本)、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箱矿泉水、3叠A4复印纸。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结: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物体是由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等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课件出示)2;说说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长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打得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不同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折纸形状的图示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造,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纸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折纸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纸技巧。

但在创造力和形状认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并能够创作出自己独特的纸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纸品,并能够理解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技巧;学生通过实践和小组合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纸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示和步骤,进行折纸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出有趣的纸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折形状》,以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展示折纸的步骤和形状特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0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0

《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3、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教师准备:蛋壳、纸、胶带、鸡蛋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说到形状,我们都比较熟悉了,生活中你见到过的物体都是由那些形状组成的呢学生说:、、、、、我们说物体的形状有很多、但大多数物体都是由4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2、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生:(锥体、圆柱体、长方体、球体)。

过渡:这些形状还可以被拆分用来组成其他的形状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生:乌龟是由圆形组成的、这样可以提高乌龟自身的承受力,同样仙人掌和台灯做成这样的形状、既省材料又可以提高物体本身的承受力。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

1、过渡:物体的形状和他的承受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去研究一下:谈话:现在、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2、学生讨论并尝试用纸托起书本。

(预测学生用手拿纸两边托起来)如何使这张纸独立的站住(预测学生把纸卷起来,然后把书担在上面)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书的重量了生:形状发生了改变过渡;把纸折成了圆柱型纸筒,可以独立的支撑起了科学书,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过渡、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下面我们就把纸折成图中这些图形:3、讨论:折纸时咱们注意些什么生说:(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示学生,为了增加形状的稳固性,我们要用胶带纸把纸的接缝粘起来,要留边)过渡:教师展示折成的厚度和高度不同的形状、这样比较这张纸的承受力,合理吗生说;过渡:折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要考虑纸的大小厚度相同,高度相同、纸的层数相同、粘贴时纸的边界不允许重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折形状: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掌握折纸方法,练习与应用。

3.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述折痕的位置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折纸状物,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进一步提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折出来的?折纸的方法对折纸的形状有什么影响?2.讲解与实践(1)教师进行针对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按照一定步骤材料和方法准备好,并进行实践操作。

(2)根据不同的折痕位置和方法,教师演示式子和示意图,并让学生配合理解和表达相关概念。

(3)让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折纸进行折叠,也可以自由探究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实时检查,给予指导和帮助。

3.讲解和练习(1)教师针对不同的形状进行讲解,比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等。

(2)让学生准确理解折痕位置的概念,并进行相关问题的练习。

(3)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进行形状相关的活动,例如合作折纸,折纸搭建等等。

同时进行记录和收集。

4.总结(1)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结果对比和现象分析,并让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收获和理解。

最好有一些示意图等等的展示。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个总结,看看哪些部分比较成功,哪些分析需要提升,并提醒学生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清楚的认知到了折纸的方法,是否能够熟练进行基础的折纸操作并掌握折痕位置。

2.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折纸形状的特点,是否能够自己折出想要的形状。

3.学生是否合理的解答了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出协作意识和创意思考。

四、拓展1.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入折画,让学生把常见的形状和折纸进行结合。

2.让学生自选一个折纸状物品,并在家里完成折纸的制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其次,鼓励学生与家人朋友分享折纸的经验和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折纸的历史和背景,并引导学生了解到与折纸相关的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折形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因此,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生活经验和体验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从老师出示的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并从而提出“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一本课的关键问题。

在五年级学生已有的对比实验的实际经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并思考出实验要点,从而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中转变和提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研究时是要讲求证据的,意识到要用事实说话。

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实践。

这种体验,这种收获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同时渗透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事物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因此,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生活经验和体验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从老师出示的动植物中得到启示,并从而提出“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一本课的关键问题。

在五年级学生已有的对比实验的实际经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并思考出实验要点,从而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中转变和提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科学研究时是要讲求证据的,意识到要用事实说话。

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实践。

这种体验,这种收获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同时渗透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事物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本课学生的探究难点是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预期学习效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教学准备:
1、每组包装纸4张,1张实验记录单
2、橘子、红砖、瓦楞纸、鸡蛋座、蛋壳等实物
3、自制形状模型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物体形状有关。

(板书:1、折形状)你知道
哪些形状?现在请大家就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这些形状,看一看谁最能发现?
2、学生交流。

(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说准确物体形状名称)
3、大家刚才找到了这么多形状,其实形状在我们生活中很普遍,但可以归结为
这四种基本形状(出示锥体、台体、柱体、球体模型,并板书:锥体、台体、柱体、球体,然后简单说明四种形状特点)。

如果把这些形状切开就会得到其它的形状,要是把这些切开的小物体组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形状了(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说说它们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现在,我们把发现的眼睛放开,放到我们大自然中找一找形状(出示自然图片并让学生说出形状)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它们长成这样的形状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们在它们形状的启发下模仿也构建了类似的建筑及用品。

(出示人造物体)你能说出下列物体这样的形状有些什么好处?
4、学生交流。

5、小结并过渡:不同形状能使各种生物得到更好生存和发展,能让我们使用美观又稳固的物品,其实它们都具有支撑作用,就是承受一定的重物的能力。

纸是
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它也是具有一定承受重物的能力。

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谈话:老师手里有一张A4纸,你们能不能就用它托起一块红砖,并且要保证红砖离桌面15厘米以上吗?(出示问题)(让几个学生用手感受红砖的重量)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学生上台演示用纸托起红砖(让多位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果学生演示
不成功,老师即时演示。

3、提问:他(我)是怎样让纸托起了红砖?为什么这样做?
4、学生交流。

5、过渡:我们把一张薄薄的纸平铺,纸没有托起红砖。

而当我们把它的形状从长方形折成圆筒形时托起了红砖。

这说明了什么?(板书: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承受力)教师举例一块木板改变形状就能把我们托起。

形状的承受力对我们来讲作用真大呀!你们想不想探讨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这个问题呀?(出示问题)
物体的形状很多,我们今天就先来研究柱体的承受力。

你们能用纸折出些什么样的柱体呀?
6、学生交流。

(认识“棱”的概念)
7、谈话:我们就选择三棱形、长方体、六棱体、圆柱体来研究它们承受力。

(出示条件不一的)
8、提问:如果我们要拿它们来比哪个承受力,我们要怎么做?(出示问题)
9、学生交流。

(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书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10、那,我们就拿这四个形状做实验吧!
提问:那我们折形状时要考虑些什么问题?(出示问题)
11、学生交流(老师随机补充不足之处)
12、谈话:刚才大家说得非常好。

在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这个问题时应该保持形状纸大小、高矮、纸质、厚薄这些条件一样,只改变形状这一条件。

(板书:大小、高矮、纸质、厚薄)这样的几个用同样的纸、沿着同样的边折成的大小一样不同形状的纸筒,这时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支撑重物的能力的强弱就公平了,如果它们支撑重物的能力不同的话,就只跟它们的形状有关了。

13、老师这有条件一样的纸筒(出示条件一样的三棱形、长方体、六棱体、圆柱体)我们先来猜一猜,这几个不同形状的纸筒哪一个支撑重物的能力强,哪一个支撑重物的能力差,给它们排排队。

(出示记录单)请每个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用“1、2、3、4”表示从强到弱地排列出你们小组的预测。

14、汇报预测结果,填入汇总单。

15、提问:刚才各组的结论只是大家的预测罢了,要想知道大家说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那么在我们动手操作这个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做小结出示)
(1)应放相同的重物(书),要一本一本地小心地放;
(2)纸筒要竖放,并要放在书的下方正中间,要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手;
(3)一个纸筒只能使用一次;
(4)放到纸筒倒了为止,如果在某一个纸筒上放了5本书,塌下去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应是4本书,就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写“4”。

16、老师补充出示实验习惯要求(“实验提示:1、分工合作2、轻声讨论3、认真记录4、讲究卫生”)并讲解要求。

(每两人做出一个形状的纸筒,并做实验,每个组所有形状做完实验就请组长送上实验记录单。

事先老师已经把它分成了不同的等分,大家先折一折,再把相接的边用胶带粘好,做成不同形状的纸筒。

)大家开始实验吧。

让我们看看哪些组又好又快地完成实验。

17、学生做纸筒实验,并做好记录。

把各组实验结果填入汇总单。

(先做完实验的组先填入)
18、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板书: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相同)
19、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
20、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可以托起重物。

也发现了薄材料用不同方式折叠和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和弯曲的形状不同,承受力也是不同的。

(出示)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或应用了今天所学的科学道理?(先让学生看瓦楞纸和鸡蛋座,然后出示课本地18页上的图。


2、你还发现哪些体现或应用了今天所学的科学道理?
四、拓展应用
1、谈话:我们今天研究了不同形状的柱体与承受力的关系,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形体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出示蛋壳)它是什么形体?
2、提问:你们猜猜它能承受多少书的重量?请大家回家做一做实验。

在做时注意几点:(1)蛋壳要四个一样高(2)蛋壳的切口尽量平。

在下节课上我们再看看蛋壳的承受力如何。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