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201002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本文是我整摘于各网页有关“中国传统养生”的信息资料(特别是百度文库施俊老师《传统养生学理论》的PPT课件)所得,总觉得不够全面也不是很方便,现整理成Word文档,以供交流和学习。

请尊重本文中各位笔者的文字。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

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

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

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

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中国养生学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

在基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包括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都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气一元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元。

为天地间的起始物质;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世间万事万物均在于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是气之聚,物的灭亡则是气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

《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元,形态万千的物类,均为太虚元气一气所化,故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气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

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所不到。

人体与自然界皆本源于“气”,“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应。

《内经》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所致”。

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

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 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 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
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 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 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 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 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 由阴转阳,病情好转。
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 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 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 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 阴阳变化情况。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 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 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 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 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 概念。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 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 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 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 (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包括中医养生理论、气功养生、食疗养生、药膳养生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和经验总结,通过调理身心、调节饮食、运动养生等方式,旨在延年益寿、保持健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以及草药和中药食疗。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促进气机运行等,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是另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与意念相配合的方法,以达到养生和修炼身心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核心是修炼“养气”,即调整呼吸,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气场,以及通过自身调气来增强体内的气场。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练功方法通过专注的动作、呼吸与意念的配合,以达到调节人体气机、保持健康的目的。

食疗养生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古代医者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功效。

食疗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四季节令、病症表现等,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冬天可以吃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可以多吃些清凉的食物来降温,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针对病情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

食疗养生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养人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药膳养生是结合中药和食物理论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配合适宜的食材制成的菜肴,具有保健和治疗功效。

比如,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可选择一些温补劲草药如黄耆、当归等,搭配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材如羊肉等,制成药膳菜肴。

药膳养生可以满足人体对中药的需求,提高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率,同时也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体现。

总之,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调理身心、防治疾病,以达到延长寿命、保持健康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中国有着悠久的养生传统,其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深受世人的喜爱和追捧。

这些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不断传承与发展。

中国养生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因素构成,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健康的前提。

五行学说则将宇宙的变化分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的身体也是由这些元素构成,因此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注意五行的协调。

中国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饮食调养、气功、按摩推拿等。

中医药是中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养生方法,它通过诊断寻找疾病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草药的运用来调理身体。

中草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养护身体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饮食调养是中国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究“食疗”,即通过不同的食物来达到养护身体的目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养生。

气功是中国养生的独特之处,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用特定的手势和动作来调节身体的气机,达到健康的目的。

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体操动作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

按摩推拿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中国养生理论与方法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比如睡眠、运动和情绪的调节。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养护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调整好睡眠时间。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中国的养生方法还注重调节情绪,情绪的不平衡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平衡。

总的来说,中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多方面的,涵盖了饮食、草药、气功、按摩推拿等多个方面。

它们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通过草药的运用、饮食调理、气功运动和按摩推拿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的中国养生理论和方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包括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它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

通过调整饮食、养生行为和精神状态等方式,来平衡人体的阴阳。

例如,中医养生强调五脏六腑的调养,通过药膳食疗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脏腑的功能,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气功养生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整和增强人体的气机,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气功养生注重气的调养和运用,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

通过练习气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疗法等,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以及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改善身体状况和增强免疫力。

饮食养生强调平衡首要,推崇谷中取半、五谷杂粮、百姓菜食等理念。

此外,饮食养生还注重吃时、吃量、吃法等方面的调整。

例如,不暴饮暴食,禁忌过饱和过饥,嚼食慢咽等。

四、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强健身体,使人体保持活跃状态,提供健康和长寿的条件。

运动养生注重锻炼全身肌肉、腰腹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代谢率,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常见的运动养生方式有太极拳、气功、养生跑步等。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包括了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方面。

这些养生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气机、改善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以及适当的体育运动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和长寿的指导。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第五节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 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 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 成。经脉又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 二经别;络脉由别络、孙络和浮络组成; 连属部则外连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内 属五脏六腑。
传统养生概念
1、养生? 答:又称卫生、摄生、养性,是研究如何增强体 质、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学问。 2、“传统养生”? 答:是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 调养身心为目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养生学的特点
1、形神兼养,首重养神 2、掌握适度,重视调节 3、强调先天因素,重视后天调摄 4、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性 5、顺应自然,保护生机 6、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3、阴阳的归类
(1)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 阴:下部 体内 腹部 四肢内侧
五脏 血液 津液 筋 骨...
阳:上部
体外 背部 四肢外侧 六腑 气 皮肤…
(2)生理的阴阳属性 阴:降
入 成形 抑制 滋润濡养 收敛
阳:升
出 化气 兴奋 温煦推动 发散
பைடு நூலகம்
(3)病理现象的阴阳属性 精神 寒热 大便 阴 委顿 畏寒 清稀 阳 狂燥 壮热 燥结
中国传统养身理论与方法
主讲人:刘昆
EMAIL:JLLKUN@
课 程 简 介
课程属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体育科学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华传统养生功法 少数民族体育
课 程 简 介
• 课程内容
传统养生学理论基础(阴阳学说、五行 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等);养生方法 (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饮食养生、 药物养生)

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方法是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人体的特点和整体健康观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情绪平衡等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提升健康水平的目的。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医养生的相关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食为先”,认为合理的饮食是维持健康的根本。

在中医养生中,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理论,推崇“食疗”概念。

这意味着通过选择对应的食物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如果身体处于寒冷状态,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物,如姜、大蒜等;而如果身体处于热症状态,应该选择清凉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此外,适当控制总体摄入量,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的原则,也是中医养生的要点之一。

2. 中医药调养中医药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药调养主要通过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方式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

例如,经常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如菊花、金银花等,可以帮助清热去火;通过针灸和推拿来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而拔罐则可以通过形成负压,以疏通经络、驱除寒湿等。

3. 情绪调节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观念,将情绪的平衡视为重要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过度忧虑等都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通过冥想、放松法、音乐疗法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4. 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达到养生的目的。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人体有昼夜阴阳之分,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可以维持肝脏的健康;午休可以让身体得到放松,提高效率;晚上避免熬夜,可以保证肾脏功能的正常运转,等等。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养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来调整身体和心理的状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中国,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1.阴阳平衡理论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相对平衡紧密相关。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包含了生命的各个方面。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平衡,可以达到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2.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部环境的失衡导致的,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效果。

中医药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等,调整身体的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3.饮食调理方法饮食调理是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需要五味平衡的食物来维持健康。

中医认为五味对应五脏,通过平衡五味的摄入量,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倡导吃季节性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等具体的饮食调理方法来保持健康。

4.气功养生气功是一种利用调整呼吸和姿势来调理身体和心理的方法。

通过气功练习,可以增强体内气血的运行,调整内脏功能,提高免疫力,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通过缓慢的动作、深呼吸和专注,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5.精神调养方法传统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态、适度放松和休息,可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具体的精神调养方法包括静坐冥想、听音乐、读书、与亲友交流等。

总之,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调理脏腑功能、调整情绪等方面的方法,可以达到阴阳平衡、调养身心、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维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无需用功夫深读。

重点应学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形成习惯。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一)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中国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自然法则的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是受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人天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二)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稳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神和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与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魏末晋初的著名养生家城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的,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

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

中医养生教程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教程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教程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中医养生教程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强调身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调理。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知识。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1.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概念,代表着身体各个方面的相对属性。

保持阴阳的平衡能够促进身体的正常运行。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和各种生理功能相对应。

通过调理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养生的目的。

3.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经络,能够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二、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调整,常用的方法包括药膳食疗和食物禁忌。

药膳食疗是指通过选择特定的食材来调理身体,比如冬虫夏草炖鸡汤有益于调节免疫系统。

而食物禁忌则是根据中医理论,指出某些食物与特定的身体状况不兼容。

例如,感冒时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2. 气功练习: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锻炼身体姿势和意念来练习的一种传统功法。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可以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力、改善情绪等。

3. 中草药应用: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草药的药性来调理身体。

例如,人参可以增强体质,甘草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式之一,通过运用手法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三、部分中医养生案例1. 节制饮食:一个常见的中医养生案例是调整饮食习惯。

比如,中医师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一份适合的饮食计划,包括健康的食物搭配、科学的进餐时间。

2. 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有广泛的应用。

中医养生: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调理身体与防病护健

中医养生: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调理身体与防病护健

中医养生: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调理身体与防病护健导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提高人体自愈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方法,帮助人们运用中医养生理念,调理身体与防病护健。

一、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1. 阴阳学说: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人体也是如此,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2. 五行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体脏腑、经络、情志等与五行相对应。

通过调整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3.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运行气血。

通过调理经络的畅通,可以保证气血运行顺畅,维持身体健康。

4.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气和血的充足与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和血的亏虚或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

二、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丰富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注重食物的性味与功效,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饮食,以达到调理阴阳、滋补脏腑的目的。

如冬季可适量食用温热食物,夏季则应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适当的草药配方,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但使用中草药需要遵循医生建议,避免滥用和误用。

3. 气功调理: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气的流动,达到调理身体和修养心性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可以增强体质、舒缓压力、调节情绪。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流动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5.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调节作息时间、保持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心理素质,预防疾病。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 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传统养生学理论为 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
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
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 物,其理论体系具有双重特征。中国养生文 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 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不可分割、贯穿始 终,其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与传统 医学实践血肉相联、互相借鉴、相辅相成。
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
• 一、传统养生文化的双重属性
• 传统养生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 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
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 “以表知 里”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 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 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 独特理论与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中华 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探索传统养生文化不但有 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维护个人的 身心健康有重要现实意义。
• 二、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 • 1、气一元论
•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是 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古人用气一元论的单一 物质概念,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世界的物质 性。认为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具有物质性和普遍 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 气作为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 高度概括,是关于整体本原性的抽象的、一般的概 念,而不是结构性的物质概念。同时气作为具有动 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也具有具体的、个别的意义。
•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理论课: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学习目标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初步掌握养生理论的基础,传统养生法的特点和养生方法,并与现代健康教育观作比较。

从中获得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调节方法。

养生一词,又称摄生,老子释为“摄”养也,是护养身体,保养性命达到长寿的意思。

应我国养生学与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渊源深厚。

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肮脏”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为理论基础。

根据哲学,自然,身心的规律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健身理论,称为,道生,摄生,养,养性,养生。

形成了注重整体,注重形神兼养,强调掌握适度,注重顺应自然,强调掌握适度,注重顺应自然,强调养生生活化的养生法特点。

一,健身养生如《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身体运动自古以来被列为养生延年大法,它包括:太极拳,五禽戏。

八段锦,易筋经,保健功等。

现代人又根据各自的兴趣习惯,广泛开展了登山、慢跑、散步、郊游、健身舞等健身养生方法。

二情感,心理调节这是注重精神,心理,环境适应,情感等方面进行调节的方法。

它包括清心静神,怡养情志两个方法。

养生学说在这一方法中指出“少私寡欲,心胸开阔,襟怀坦荡”有肋于神气的清静内守。

养成高尚情操,充分认识追名逐利的危害,保持良好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

强调“养生莫若养性”理解现实,以积极态度面对现实,善于适应环境,“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注意七情调节,喜,怒有度”要求人们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恐,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私欲,勿悄悄怀忿恨。

”喜,怒,衰,乐,为人类精神生,一直得到人活中难以避免的重要内容,往往由于失控而导致百病丛生,早衰和短寿的后果。

所以,情绪调摄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古往今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之一,具体方法有谨和五味,定时定量,合理烹调,四时调节等四个方面。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健身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健身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健身方法
一、中国传统养生理论
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理论主要包括道家、养生学、黄帝内经等。

以道家为代表的“养生”,尤其是“以静制动”、“以谨慎抑制”等理念,在中国古代博大精深,今天仍是人们健康保养中的重要参考。

其中,养生学把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实践,特别是有关医学、食物、服饰、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经验总结起来,告诉人们如何适宜地与自然相处,保持健康,长寿。

养生有“万物归一”“运动健身”、“外补内养”“减火补气”等方法,着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中国传统健身方法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有多种多样,如武术、太极拳、肩穴经络按摩、拔罐子、芭蕉扇等。

其中,武术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健身方式之一、它综合了跆拳、剑术、拳术、棍术等多种健身动作,可以加强身体的力量、技能和肌肉强度,增进健康。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健身方式之一,历史悠久,传统练习运动丰富多彩,行动安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活力、提升气血。

第二章 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

第二章  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及衰老学说

常用腧穴
身体部位 穴名 所属经脉
分布位置
百会
督脉
头顶正中,两耳尖连接中点
印堂 经外奇穴
两眉头连接中点,正对鼻尖
头部 太阳 经外奇穴
眉梢与目外眦向后约 1 寸凹陷处
人中
督脉
上唇人中沟上 1/3 处
承浆
任脉
下唇沟正中凹陷处
玉枕 足太阳膀胱经
枕外粗隆上缘外侧
颈部 风池 足少阳胆经
头颈后两侧发际凹陷处
天柱 足太阳膀胱经 平哑门旁开 1.3 寸斜方肌外援凹陷中
❖ 藏象,又越脏象。脏是指藏于内的脏器,象 是指表现与外的生命现象。
❖ 藏象学说是运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研究人 体,它所强调的是五脏功能的平衡协调,并 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维系人体内和 人体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与协调。
❖ 五藏六腑 ❖ 中医五藏——心、肝、脾、肺、肾。其共同
功能是贮藏精气。
❖ 中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其共同功能是传导化物。
❖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
五脏的主要功能
❖ 1.心 ❖ 主要功能为:(1)主血脉,推动血脉在全身
的运行;(2)主神志,心藏神,指人的精神 思维活动主要由心管理。 ❖ 公孙尼子指出:“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 ”。心者,众智之要,物皆求于心。舟从流 于河而无维楫,求安不可得也。对心功能给 予了很好的总结和评价。
3、全息理论
❖ 全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 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 全部信息。
四、衰老学说
❖ 1、中国对于衰老原因的认识 ❖ 2、中国人对于早衰的认识 ❖ 3、国外的衰老学说
1、中国对于衰老原因的认识
❖ (1)肾脏亏虚 ❖ (2)脾胃虚衰 ❖ (3)心脏虚衰 ❖ (4)肝脏衰竭 ❖ (5)肺脏衰弱 ❖ (6)精气衰竭 ❖ (7)阴阳失调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
• (一)天人合一理论; • (二)形神共养理论; • (三)阴阳协调理论; • (四)整体观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1、 养生机理 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 一种健身术,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 气、神的和谐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它静以 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 身则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 “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 “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 使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 衰老。
壮身体;既不忘耕耘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 2、把扫之乐:把帚扫地,洗桌净几,弓身举手之劳,则尘垢
顿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即寓其中。 3、教子之乐:教子学诗文书画,能以之自立,使己无忧于后,
岂不快乐。 4、知足之乐:生为画匠,远非大富大贵,然而比己困苦者又
何止千百。以此遐想,即安贫乐道,实乃一乐。 5、安居之乐:迁新居,邻里忠厚淳朴,言行诚实,相处和睦,
养生之道
• 长寿、健康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更是人们几千年 来不懈的追求、探索。为了祛病、强身、延迟衰 老,需要讲究掌握养生保健的方法手段。传统保 健养生术层次多,从简单到复杂各式各样并存。 总体上讲传统养生保健术融武术、医疗保健和气 功于一体,不仅能强身健体、防疫治病、延缓衰 老,还能开发智慧,挖掘人体潜能。所以说,中 国的养生保健术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健身术, 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之一。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2、五禽戏 禽,在古代泛接续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 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 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 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保健与治疗的科学,以养生为基本思想,强调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理论基础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制约构成。

人体也同样受到阴阳、五行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养生方面也要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

例如在冬季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易感冒,此时要多保暖、少出汗,多吃温热的食物;而在夏季,由于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出汗,此时要注意及时补水等。

二、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是无形的,代表着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有形的,代表着人体的营养物质和生命物质。

气血不足会导致各种疾病,因此在养生方面要注重保持气血的平衡,通过吃好的食物、锻炼身体等方法来增强气血的充沛程度并调节其流动。

三、神志学说神志学说强调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联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引起与情志相关的疾病。

所以在养生方面,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通过放松身心、保持平和、避免负面情绪等方法来调节情志,保持心境的愉悦和平静。

四、调节阴阳寒热阴阳寒热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太阳为阳,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如果身体阴阳平衡失调,就会产生病症。

例如,身体过于寒冷会导致寒邪侵入体内,引发感冒等疾病,因此需要通过保暖、食疗、运动等方法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五、睡眠调节睡眠调节是人体健康的必要因素,良好的睡眠可以保证身体的功能系统正常工作,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充电。

睡眠时间、睡眠姿势、睡眠环境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及时处理压力等问题,保证良好的睡眠状态。

综上,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是多方面的,重点在于防病和治病,强调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 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 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 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 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 一而已”(《横渠易说· 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 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 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 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 概念。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 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 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 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 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 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 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 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 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 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 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二)气与五行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 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 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 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 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 根菱”(《百子全书· 叔苴子内篇· 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云笈七笺》吸收 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 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 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 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 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 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 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 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 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 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 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 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 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 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 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 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 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 之体,阴阳为气之用。 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 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 性理精义· 卷一》)。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 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 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 答人问性 理》)。 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 消息变化。
(四)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阴阳和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 关于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属于世界本原的 物质概念。 是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 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 有的智慧和才能。 气—元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石,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 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 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
中医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 明临床的不同证候。 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 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 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 症状。 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 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 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 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 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 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 常水平的失调, 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 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 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 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 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 见或阴阳两虚。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 外寒”、“阴阳两虚”证。
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 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 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 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 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 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 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 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2.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 学思想。 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 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和 养生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精气论说(气—元论说)的 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 气本体论的概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 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1)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 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 括。 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 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 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 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 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 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 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 由阴转阳,病情好转。 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 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 例证。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了气— —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 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 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的范畴肯定了物 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 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又是气本身内 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 (《正蒙· 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 蒙· 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 神之应也无穷”(《正蒙· 乾称》)。。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1)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 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 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 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2)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 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 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 命活动力旺盛。 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 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 切事物的根本法则), 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 在), 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 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 本法则), 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 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 “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 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 病的发生。 (4)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 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 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 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 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 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 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 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2)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 根”。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 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 无以化”等论点。 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 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 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 存在。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 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 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 (津液、精血等)属阴。
《白虎通· 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 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即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将五 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元论的单一的物 质概念之中。
(三)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 合而生五行”(《李觏(gou4)《删定易图序论 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 用而产生五行。 “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 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 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御纂性理精义· 卷一》)。 “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 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 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 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 精义· 卷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