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 关注学生
让我们的课堂更关注学生
让我们的课堂更关注学生摘要:我们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希望学生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但现实中的就业压力、升学率、教学质量“挡住了家长的视线”,也卡住了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性与个性、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我们没理由把这些和我们的语文课堂分开,我们应该把它们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关键词:语文课堂关注学生以学科为本位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要改变这这样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关注科学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
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
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
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周永清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关心、牵挂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倾听学生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时,应尽量走近学生,微笑而且专注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或提问。
如果学生口齿不清或声音较小,可在学生说过之后由老师代为表达。
学生回答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老师应大加赞赏。
学生回答错误或提出问题无关紧要,老师也要充分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须知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或提出问题,正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契机。
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倾听学生的种种表现:(1)学生回答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老师便显得不耐烦,或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批评、嘲笑、挖苦学生。
(2)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属于钻牛角尖(规范用语叫“超纲”),通常会遭到老师斥责。
(3)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背对着学生往黑板上写东西,写完后心不在焉地让早已回答完毕的学生坐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讲课。
(4)老师请教室后边学生回答问题时,仍然站在讲台前,学生如果声音较小,老师就听不清学生的回答。
老师因为听不清而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有时还误认为学生没有认真回答而加以批评。
(5)有些问题学生在齐答时,老师只注意听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而对其中少数学生发出的不同回答熟视无睹。
2、关注学习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否则便是无效教学。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注意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与学信息的双向传递。
不仅要关注优生的学习状态,还要关注中等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
学习状态包括学生听、说、写、思考等方面的专心程度、精神或情感状态,老师必须能够促进学生专心、积极地展开听、说、写、思考等学习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经常根据本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关注的往往是部分学生,提问的时候,更多的是那些优等生,生怕自己的课堂出“乱子”,很少真正顾及教室后几排或者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其实,反过来想一下:教师只顾讲而忽略学生的参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长此以往,更多的所谓的“学困生”将会出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儿童对自己的集体抱有感激心情”。
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通过自己的积极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课堂上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一、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的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参与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学习源自于疑问,问题情境往往能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因此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问,让学生在渴望答案的情境中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蜡烛为什么会有半截?这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让学生带着求解疑问的心理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树立自信,鼓励敢参与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潜能你想有多大,就有多大。
我们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
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点到一名同学读书,当他出现结巴的现象时,很多同学高举右手想代替他回答。
我看到了他怯生生的眼睛,那是一双渴望理解和寻求帮助的眼睛,于是我带着他读了前两句之后,在我目光的鼓励下他读完了一整段,我给了他一个灿烂的微笑作为奖励。
把握学生主体,关注课堂生成[五篇模版]
把握学生主体,关注课堂生成[五篇模版]第一篇:把握学生主体,关注课堂生成把握学生主体,关注课堂生成摘要: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确定自己追求的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节课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我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照着教案上只要完成本节课的目的,不出现教学事故,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有效探究。
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善待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
传统中令人拍手称快的一节课,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评价可能会改变。
特别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许多老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理想,追求真实,追求创新。
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的事件进行引导和深入。
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呈现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确定自己追求的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节课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我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照着教案上只要完成本节课的目的,不出现教学事故,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有效探究。
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善待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
在轻松快乐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获得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
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我近期看的是夏雪梅博士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很有感慨。
刚看到书名以为是一种教学模式,讲的是如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所以就选了它。
翻开书一看,原来“课堂观察”一词就是“听课”的意思,讲的是一种新理念的听课操作模式,顿时大失所望!耐心看下来,了解到这本书是探索课堂观察,研究如何从“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的问题。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
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这里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法。
这本书撇开了以往课堂观察的重点——教师的教,而集中关注“学生的学”。
夏雪梅博士认为学习不只是一种结果,还是一个过程;学习不只体现在认知的变化上,同样体现在方法情感态度的发展上。
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教案设计、重难点把握、新课导入、新知讲解、作业布置、巩固复习、板书、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教师仪表仪态、教学语言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
我们常常会被似乎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所迷惑,而误判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成效卓著。
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去观察,不积累学生具体的学习证据,我们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误判。
所以,我们要改变听课模式,要以学习为中心。
关于课堂观察,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一次英语课的4人小组讨论中,我注意到有两个同组的女生虽然也在参与讨论,但是她们两人始终没有眼神和语言的交流,下课后我找她们聊天才知道两个人上节体育课刚刚闹了矛盾,所以课上两人互相不理对方。
后来我找她们谈了心,组织了团体活动,又多次观察了她们的课堂表现,发现她们已经和好如初了,课上也更加专注了。
所以我们在想如何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也需要好好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老师的细心观察与对症下药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也会让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关注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即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即时捕促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控与引导,促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尊重学生,善待“差错”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
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
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
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
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
”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
”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不过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
”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上例中的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实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
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准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
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持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学习的水平,增进了情感的体验。
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学校积累了一些有关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成果。如《基于超级画板和天空教室下的初中数学互动式学习探究》等六个课题在嘉兴市、海宁市立项,《基于数学软件和天空网络教室下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研究》、《从信息技术的支持到整合文化的形成》等近10篇论文在全国获奖。在此带动下,全校科研氛围非常浓郁。科研立校已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而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所产生的科研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清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答题结果,这就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实现了即时反馈。
教师的专业成长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直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一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这主要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教师喜欢到电脑室上其他学科的课,多媒体教室更是为教师所青睐,学校陆续装备了3个多媒体教室,但还是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对整合工作的认同感,使他们勇敢地走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舞台。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朱玉民、刘茂森等教授走进海宁市双山实验学校的课堂,饶有兴趣地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后,对他们的教学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九年级的两位同学互相用《几何画板》熟练地演示初中数学解题思路时,在座的教授们不禁啧啧称赞。朱教授说:“教师与学生的饱满情绪,不断生成的教学智慧让人印象很深。从还有些简陋的机房和孩子朴实的笑脸上,才能感觉这是一所农村学校的课堂。”
合作氛围下的教师关系更加和谐
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什么软件,借助什么平台,教师们摸索出了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摆正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从属关系,挖掘了网络教学的潜在优势,真正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
在整合中,也加强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到计算机教室上课,教师要先调整课务,约定时间,计算机教师通常会参与教学;在制作课件时,大家会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手头的图片、视频;技术好的教师还会抽空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在平时的交流中老师们会互相讨教网络教学中碰到的困惑……工作中的相互支持,合作的氛围,使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和谐。
有效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效课堂要关注学⽣的学习状态有效课堂要关注学⽣的学习状态要上好⼀堂课,关键在于教学的全程要密切关注学⽣的学习状况,将教学预设与课堂调控有机结合,让学⽣的注意和⼼理随时都处于⼀种积极的状态,教与学才是有效性的。
“兴趣是最好的⽼师。
”要根据⼩学⽣的年龄特点和注意特点创设和调整教学情景,关注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要调动学⽣的学习兴趣,⾸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够功夫,只有成⽵在胸,才能随机应变。
如低年级字词教学中设计猜谜语、摘苹果、拍⼿歌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积极参与,抓住学⽣的眼、⽿、⼝、脑;⾼年级阅读教学中根据⽂章特点、并结合师⽣的长处,采⽤声情并茂的范读、⾓⾊朗读、赛读等形式,把学⽣的⼼紧紧抓在⽂章的情景之中;作⽂教学中设置悬念、即景写作等;当然,条件具备的话,也可采⽤多媒体⼿段创设情景。
调动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使⽤恰当的、富有激励性的语⾔对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同学给予⿎励、表扬。
学⽣⼼情愉悦,学习的劲头就会更⼤,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要以学⽣为本,关注不同层次学⽣的⼼理需求、内⼼想法、⼼中疑问。
⼀个班⼏⼗个学⽣,学习有优有劣,智⼒有⾼有低,有的学得轻松,有的学习困难,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就要⾯向全体学⽣,有层次性。
不论处于什么层次的学⽣,其内⼼都渴望表现和展⽰⾃⼰,希望被别⼈注意、尊重,更期望得到同学和⽼师的赞扬、赏识。
如在教学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让每个学⽣都得到关注,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有了学习的成就感、满⾜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同时,也要关注学⽣的个性和多样性,尊重学⽣对⽂本的独特感悟,多元理解,不搞“⼀⼑切”。
如抓住学⽣提出的关联课⽂重难点,或有价值的⽣成性的问题展开教学,是对学⽣思维的肯定和激励,对培养学⽣独⽴思考、创造性思维有积极作⽤。
要关注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巴⾦说:“孩⼦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会学习,学得好的学⽣,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培养学⽣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课上、课外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环。
因材施教,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
因材施教,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作者:李娥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0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高效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的教师才是一位智慧的教师。
那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哪些状态呢?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一般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习惯于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条理地进行教学。
这样可能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忽视学生的真实基础知识。
新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编写,所以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需建立在假定上一轮学习已掌握到位的基础上。
但因为时间造成的遗忘或者一些其他原因,有部分学生可能达不到教材所期望的逻辑起点。
此时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到,那么这部分学生会学习的非常吃力,甚至有可能对自己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他们中的有一部分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会假装听懂、人云亦云,也会参与课堂活动,但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有在独立解决问题或单独做题的时候才会会暴露出来。
另一种是忽视学生的“已知”。
当今中学的升学压力非常重,很多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
所以有些学生在父母的要求下,可能已经提前预习过,或者课外知识比较丰富。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假定他们一无所知的来教学,对学生来说肯定是索然无味的。
一部分同学会养成经常开小差的习惯,因为他们自我感觉已经懂了。
也一部分同学会假装不知道来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课堂上显得比较沉默。
所以,在课前应该关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的起点能力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目标中要求学会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会在行动上告诉老师他的参与状态:例如他们阅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倾听等等。
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
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课堂是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主要渠道,是师生两个人的舞台,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主阵地,是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主要场所。
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无疑就是学生了,教师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一、关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
的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学生走不进去,游离在课堂外,什么也学不了,那我们的课上得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起点。
如何关注学生呢?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情——用孩子的眼光、心理来思考课堂、设计课堂;关注学生的语言——让他们畅所欲言,先不管对与错,错了再纠正;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安全、轻松、放松地走进课堂,让他们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有所收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并不是轻松的,而是一项艰巨的劳动,何况是语言的学习,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觉得学语言是在学说话——在生活中说话;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注重评价的方式,少使用终结性评价,多使用过程性评价。
课堂上,还得套用那句话“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才是做到了真正关注学生。
二、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学必须关注课堂,尤其是关注课堂提问——学生的提问。
当我们还在为自己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的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等方面研究的时候,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提问得到学生对答如流的精彩而沾沾自喜时,我发现到我们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只回答问题,不会提问题的现象已相当严重了,这很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的确,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观摩课上,操练语言知识点通常就是在老师设置的一系列场景中,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中展开的。
我们常常把学生能熟练回答问题作为掌握语言的唯一标准,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
如何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
如何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摘要】关注学生,不仅仅是关注一堂课上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且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我们的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无疑就是学生了,在关注中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知识主动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的重要功能就是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并且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整体、综合、高素质的发展,使他们的教学过程可以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讨论的良好课堂。
在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时,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学生学习的总体成果,同时也要注意到他们学习数学的进步,而不要只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
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那么数学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呢?让我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通过很多小细节,来清晰的表现他们最原始和最本真的思维。
如果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并从这里入手去摸透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去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那么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
记得在二年级教“倍数”认识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了学具,然后在课堂上根据我的要求进行操作,第一行摆几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倍等。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没有在动手,于是我悄悄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都没有带学具,但其中一个学生,而是拿了一张纸在画画,我仔细一瞧,拿起他画的图,原来所画的图都是有倍数关系的。
我赶紧让他画的图拿到展台上来,大胆的给大家介绍,他非常流利地介绍了起来,我画的云朵有2朵,小鸟的只数是云朵的3倍。
春天到了,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红花有5朵,黄花是红花的2倍,紫花是红花的4倍……是呀,多有创意的想法,他一个小小的举动激起了我心中的灵感,我何不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呢?有了本次的经验,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都会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倍数的关系,学生用笔画出了自己的理解,用心体验着美的感觉,用语言交流着自己的创造。
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
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
课程和教材以生活为其取向,说明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是本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然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往往反差较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矛盾,对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发挥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遵照课本传授道德观点,总以为自己传授的道德观点是正确的,学生不仅要接受这些观点,而且要按照事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去接受老师的观点。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带有明显的暗示性,让学生追随老师的思路想问题,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转,将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强行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
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禁锢,创新思维被压抑,独立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起来,导致“知”“行”脱节。
双重人格的产生,大大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调研时,我听过一堂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这一教学目标时,老师设计了一道辨析讨论题:“黄强在放学回家路上,看见一个小孩落水,他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去救人,这是什么行为?”老师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说跳水救人是勇敢行为;“有的说如果他不会游泳也去救人,其结果两人都会淹死,那么这是一种鲁莽、冒险的行为;也有学生认为,如果他不会游泳,但他有救人的思想,也是值得学习的;还有学生认为去做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就不是真正的勇敢行为……。
此题调动了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讨论非常认真、热烈,最后由老师总结:黄强英勇救人的行为是真正的勇敢行为。
以此结束了这次讨论,课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换意见,执教老师认为是这道讨论题的针对性不强,距离老师预设的答案指向还不够明确,导致了讨论中出现众多说法,等等。
课堂上关注学生总结
课堂上关注学生总结课堂上关注学生总结5篇作为一名学生,对于在课堂上的学习感悟,应该书写学习总结进行记录回顾。
那么,问题来了,总结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上关注学生总结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上关注学生总结精选篇1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促动有着深远影响。
我校的校本课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日趋完善,以便能更好的展示“爱心建构民主教育,和谐促进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一)研读理论,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一种国家课程计划框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我校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区内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
如:有广东省东纵烈士革命陈列馆、荔枝种植基地、蜜蜂养殖基地等,这些基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
另外,辖区居民文化层次高,关心和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3、校本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科研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同时还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二)、广泛研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风采时代特征,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课堂关注学生
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
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成了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段时间,各地进行的优质课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教材、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
优质课有趣,但有效性遭到质疑。
要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要把握课堂,关注学生,让课堂教学有效。
一、充分认识、系统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知识的职能实际上在弱化;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则更显重要。
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知识、落实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要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谋划。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讲实效,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课堂、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的重要前提。
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对事物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是情境激趣。
教学需要情境,好的教学情境,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
新课导入或问题的提出,用生活中司空见惯,又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或思维的事实和现象,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开始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
物理课堂上,老师讲《运动和静止》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坐在行驶汽车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这样的对话,司机说,乘客是静止的;孩子们说,乘客是运动的,并将此情景用多媒体展出。
这样,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实验激趣。
课堂上运用生动的实验能够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以趣导学。
物理课中,实验较多。
要充分利用这个有效资源。
八年级物理,九月份上《物态变化》中的升华和凝华,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反季节景象《雪景》,即是将卫生球研碎后放入玻璃罩内,用酒精灯加热,再将事先准备的圣诞树放入其中,撤去
酒精灯,稍等会儿,奇迹出现了,树上出现了一层白霜。
学生看到后,都感到惊讶,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一节课上,产生学习动机。
三是质疑激趣。
课堂上教师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设疑,质疑,解疑是一堂课上使学生实现发展,达成目标的主渠通,疑是新课堂教学主轴。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课堂上,老师先提问,我们每天照镜子,那你想过吗,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运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实验桌上有一块平面镜、一块璃玻板、一张大白纸、两支相同的蜡烛……),质疑,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做?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要取两支相同的蜡烛?两支蜡烛都点燃吗?实验桌给的一张白纸作什么用?实验过程中,学生又质疑,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不管怎样移动都不能与所成的像重合,为什么?等等。
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
四是评价激趣。
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评价,让学生在认识冲突中找到正确的方问。
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
在课堂上,多肯定学生,不批评学生。
一次,学生做完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将实验报告给我看,报告中成虚像时,像距一栏填上了具体数据,应该是测不出数据。
我没有批评学生,对学生说,报吿完成得很完整,你重新去测一下成虛像时的像距。
学生立即就说,这个数据不是测出的,而是直接写上去的。
他又主动重做了这一步,理解了这一栏无数据的原因。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过长,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减少了师生互动。
教师更大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
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在让学生“悟”。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
少讲精讲,多学多练。
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教师要相信自已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悟”。
以前,课堂上,总觉得四十五分钟不够用,经常占用课间时间滔滔不绝讲。
结果,老师还是怨学生,老师讲了好多遍的习题还是多数学生错。
现在,老师提出问题或展示习题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老师连续讲课时间不超过五
分钟,多给时间、空间与学生。
结果,学生领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内化,能够举一返三。
课堂上以训练为主线,所设计的问题或练习,注重思路的启发,视野扩大,思考过程的开掘和体验。
不仅具有针对性、聚焦性,而且具有层次性、趣味性。
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逼近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
能拨动思维的琴弦,激发思维的源泉涌动。
学生做练习需要付出努力和花费时间,没有理解重复练习,虽然花费时间,却不是在做习题。
做错了的练习,要让学生纠错和反思。
学生反思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是打造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
每一节內容,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块练习。
课前练习,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课前自学后完成,自学时还要求学生对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双色笔做好标记。
课中练习,在老师导学的基础上,学生可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课后练习,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最后,学生对这三块练习自主反思。
课堂还应是生生互动的课堂。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在合作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了。
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次上取得进步。
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组內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及动手操作等多样化的形式展开教学。
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学得主动、很愉快。
课中练习中,学生先在分的学习小组中讨论,发表观点;然后,组间交流或展示。
让每一学生有话语权,平等交流、同步提高。
总之,把握课堂、关注学生,蕴含了新的教学理念。
施教者的能力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具体课堂上。
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策略。
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积极体验、主动思考。
使课堂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快速发展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