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当代教育心理学 ppt课件
合作学习 的基本要 素
主要包括5个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 作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自加工等
合作学 习模式
(1)学生小组—成绩分组 (2)团队—竞赛—友谊赛 (3)交错搭配 (4)团队辅导的个别化
ppt课件
13
5
个别化教学
1、程序教学
2、掌握教学
3、独立学习
4、适应性教学
5、个别辅导
ppt课件
16
3.3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计算机辅助 教学
信息技术和教学 整合的影响因素 (环境变量 、教 师变量 、学生变 量)
专门的学习系统、 环境和软件工具
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
ppt课件
17
谢谢!
ppt课件
18
2、小组教学 主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小组活动来进行 分组讨论和学习 (前期所讲的合作学习属于小组教学 的模式)
3、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的选择 要求综合考虑,权衡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特点等各个方面
2、教学多媒体的呈现 在呈现信息的时候,尽量解 决资源分配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
3、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
探究学习的程度
主要分为自由探究和定向探究
ppt课件
11
3
基于问题学习模式
呈现问题情境 研究问题
主要由理解和解决问 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 新的学习方式
反思与评价
重新研究问题
ppt课件
交流与汇报
12
4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由能力各 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 动,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并促进学生的水平和学 业成绩。
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和测验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 + 三过程☆上图说明了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1)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研究的主要范畴,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①群体差异:②个体差异;2)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3)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加涅,八阶段学习结构模式: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2)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利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西方发展情况(4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赫然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开山鼻祖;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里程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①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②学科心理学的发展;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方面的问题;⑤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兴起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二)中国发展情况☆三个阶段:(简单了解)1)20C初~1949新中国成立——建国前,翻译国外著作① 1908年,房东岳翻译出版我国第一部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② 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新中国~“文革”——建国初期,借鉴苏联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讨论稿)3)“文革”~至今,“百家齐放、百家争鸣”;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当代教育心理学
中性刺激怎么变为条件刺激?
1.在无条件刺激食物的作用下,狗分泌唾液
2.在只有中性刺激铃声下狗不分泌唾液
3.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配对出现分泌唾液
4.去掉无条件刺激只在中性刺激下狗分泌唾液,中性刺激变为条件刺激。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有什么区别?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如何利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帮助学生热爱某门学科?
老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老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我们可以使用惩罚、消退和化性强化等方式。他们有何优点?各自适用范围怎样?
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学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第一,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这里的“经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指“经历”,是个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做某种事情,可以是观察别人的活动,也可以是阅读或听讲等。第二,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立即见诸于行为,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于行为,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诸于行为,因此,有的性理学家把这种情况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然而,认知学习理论家则认为,由于学习的发生引起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故应直接视为思维的变化。当然,无论是思维或行为的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第三,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学习的产生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发生之后将要引起行为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马上发生,有时发生产之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行为的变化。而且,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有体贴机体的行为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的行为变化。第四,变化间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综上所述,我们以对学习做出这样的界定:办公室产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当代教育心理学讲义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
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
大约在六个月左右出现了观察力的最初形态,在一岁左右,形成了对物体常驻性的认识。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
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他指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ppt课件第七章
❖ 学习被分为:
❖ 初级或入门知识获得阶段:是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的学习,知 识领域的问题比较规则和确定,传统教学策略比较有效。 高级知识获得阶段: 是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 套用原有的规则和解决方法。知识的学习不只在于学习者能够 背诵多少知识,更主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质量及是否能把知识灵 活地迁移运用到各种相关情景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 高级知识获得,其核心任务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3)通达教学
❖ 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 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 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 知识获得的目标 。
❖ 宗旨:提高学习者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 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
❖ 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 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 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 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 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 力;
❖ ③情境性教学 学习应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情景学习的具
体过程为: 1. 创设情境 ❖ 2. 确定问题
❖ 3. 自主学习 ❖ 4.合作学习 ❖ 5.效果评价
❖ ④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 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 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 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 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 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 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7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学习需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真实和现实的情境中发生。
这种构建主义主张属于()。
A.个人建构主义B.认知建构主义C.心理建构主义D.社会建构主义【答案】D【解析】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文化互动更加重要,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2.强调应该研究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发现理论B.认知同化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C【解析】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强调研究人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布鲁纳B.桑代克C.奥苏伯尔D.罗杰斯【答案】D【解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A项,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B项,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倡导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C项,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倡导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C.图式、同化、运算、成熟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答案】D【解析】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描述个体的心理结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平衡则是图式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
5.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联结理论B.认知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答案】C【解析】建构主义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提出,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简单的传递和转移,而是学习者诸多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201611(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或简单的信
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 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学习的理解性: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
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 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 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第 15 页
五、警惕自主建构的危险性
➢ 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
识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 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
➢鱼就是鱼!!
第 16 页
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搭脚手架 • 独立探索 • 协作学习 • 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 教学方法
随机进入 教学
• 呈现基本情境 • 随机进入学习 • 思维发展训练 • 小组协作学习 • 学习效果评价
第 13 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 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1)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关系发生变化
(2)教学四要素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生:被动接受者 教师:传道授业者 教材:传授的内容 媒体:教学的手段
主动建构者 帮助促进者 建构的对象 认知的工具
2、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上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 眼,帮助学生学习喜欢而且有意义的知识。
3、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 18 页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
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 的人,一个充分起作 用的人,使学生的整 体人格都得到发展。
当代教育心理学 PPT
6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阶段)通过感觉运动图式 来和外界取得平衡。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感觉运动图式 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只能向前推,不能后推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凭借表象 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能离开 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思维灵活。 思考: 小学生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可逆性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二、艾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很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教师应允许学生 在学校的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肯定。
2.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成功的注意和表扬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中学教师应通过举出那些正常寻找同一性的例子来鼓
励学生,消 除自己和学生的疑虑。
10
第四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
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 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五种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
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
1.理论意义 (1)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2)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 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 (1)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 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词
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
详细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桥梁。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与手段,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与反馈
总结词
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内容分析法
对教育文本、课程、教 材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 析,揭示其内在的心理
结构。
跨文化研究法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教育现象,探讨文化对
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课程设计
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设计符合其认知规律的课程
。
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使其 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
社会性发展理论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 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塑造起着重 要作用。
教育应用
根据社会性发展理论,教育者应提供良好的榜样和积 极的社会环境,鼓励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 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性别角色发展与教育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情感发展理论与教育
情感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 的心理社会任务和危机,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应用
根据情感发展理论,教育者应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情 感表达方式,提供情感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建立积极 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调节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详细描述
当代教育心理学
2024/1/26
24
家庭背景对孩子成长影响研究
2024/1/26
家庭背景的定义
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 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背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背景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发展、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 和未来发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习惯和能力,为孩子的未 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共同促进孩 子的健康成长。
25
06 评价、反馈与调 整策略在教育心 理学中应用
2024/1/26
26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介绍
形成性评价
个性化辅导
多元评价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 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 难和问题。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全面评价学生 的表现和成绩,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2024/1/26
21
05 社会互动与教育 心理
2024/1/26
22
师生关系及其对学习效果影响
2024/1/26
27
有效反馈技巧分享
具体明确
反馈应具体指出学生的问题和 不足,避免模糊和泛泛而谈。 同时,也要给出改进的建议和
方向。
2024/1/26
及时性
反馈应及时给出,以便学生及 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所在。过时的反馈可能会失去 其有效性。
积极鼓励
在给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也 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增 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 持续观察、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 的问题和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 性的改进建议。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 强调及时反馈和调整。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动机
第七章学习动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把握学习动机的作用;理解不同的动机理论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本章难点是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
即推动个体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
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
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
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主观需求来体现。
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意向和学习愿望。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频讲解]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是客观主义,建构主义是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的发展。
建构主义进一步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的作用。
它内部分歧很多。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
认知主义开始强调学生内部的认知过程。
客观主义认为,认识和学习是表征和反映客观实在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建构主义之所以这么流行是受到了后现代哲学、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
鱼牛的童话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建构主义的奠基人:皮亚杰经验论和先验论在认识起源问题上,其实都是一种预成论:经验论认为认识预成于外;先验论认为认识预成于内。
如果作个形象的比拟,经验论就相当于照相机理论;先验论就相当于电影放映机理论。
皮亚杰不是预成论,而是渐成论。
相当于艺术家的创造性手法,生动地解释现实,形成一个个性化的画作。
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杜威杜威的经验性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当代教育心理学讲义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
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
最新《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
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方法★(二)研究的步骤(三)研究的有效性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2013年考论述、2013年774考论述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
在他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这种辩护是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探索感知觉与运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探究,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运用语言。
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集中化的特点,思维有刻板性,不可逆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思维具有一定弹性、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能从多维度进行思维,有推理能力。
3、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
(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4、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创设合理性情境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抛锚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的区别
抛锚式教学重在给学生一个锚,那个锚可以 是故事或主题,问题都可以,整个教学都围 绕着那个锚展开,比如引出问题,自主学习 等。
而情境式教学重在情境,是给学生一个情境 ,整个教学活动都紧紧联系着那个情境,例 如在上体育课时先跟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情 境故事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①支架式教学 把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
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 文化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 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进行,逐 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最 后完全撤去脚手架。
分为:互动式(学过程中)和非互动式(学前)
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2、生成性学习 (维特罗克提出) 在生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 接受的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主动 地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
制约建构过程的条件: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②学习者先前知识水平 ③学习者建构性加工活动
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嘴里吃着青草,……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 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基本主张:客观主义、环境主 义、强化。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者也还是客观 主义的。
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奥苏贝尔的思想 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 维果斯基的思想被介绍到美国并极大推动了 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
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 获得的。
(4)教学观 ①不能无视背景经验,而要以其为基础和
起点促进新知识的“生长” ②应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参与
下使学生内化相关知识 ③知识不能脱离情景抽象存在,教学应把
学习与情景化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 有利于知识建构 的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 建构知识。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学习不简单是个人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 且需要学习者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学习 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探究不仅是一种认知活 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1)内化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 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 成自己一部分,从而有意识地指导掌握自己的各种 心理活动。(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知识) 活动理论——文化的内化是通过学习者参与某 种社会性活动而实现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 习者通过与比他们更成熟的成员合作可以完成他们 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最近发展区:通过合作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和 独自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之间的差距。
结构不良:知识应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知识。(衍生、具体) (2)
学习被分为:
初级或入门知识获得阶段:是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的学习,知 识领域的问题比较规则和确定,传统教学策略比较有效。 高级知识获得阶段: 是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 套用原有的规则和解决方法。知识的学习不只在于学习者能够 背诵多少知识,更主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质量及是否能把知识灵 活地迁移运用到各种相关情景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 高级知识获得,其核心任务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自我实现人格观(自我实现为本观,人的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3.内在学习论
(自觉地、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模式,按我所想学我所学)
罗杰斯(自具求知向上潜力、只需创境)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即用情感和认知形式的“全人”)
有意义学习
(对人: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
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1、激进建构主义(格拉瑟斯菲尔德)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1)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
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四个认为:P137
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 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 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完全 陷入了“自我论”,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过程:预热(搭支架)
探索(进入情景)
独立探索(小组协作)
评价 (问题、测试)
②认知学徒制 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教导下参
与某种真实的活动,从而获得该活动有关的 知识技能。
按此思路,教师作为“师傅”在现场中对学 生的认知活动进行示范和引导,学生叫做 “徒弟”在实际活动中逐步更多地洞悉专家 所使用的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
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自主 选择,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研究与设计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我国教育 实践中的新课程改革,尝试提供新课程实施 的有效策略。
情景性学习 合作学习与互动 师生互动 研究性学习
(2)学生观
①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 的主动建构者 ②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
(3)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加工转换,概括解释、假设推论、反思和检验)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共同体、学习助者、交流、讨论)
③学习的情境性(在具体情境中)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 在 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 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 用必要
建构主义主要的取向是 建构主义的分类
P133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分为: 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比较
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不依 赖认识者而独立存在的客观 实体,认识的目的在于发现 事物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质。 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 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 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 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 新的解释和假设。
③情境性教学 学习应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情景学习的具
体过程为: 1. 创设情境 2. 确定问题 3. 自主学习 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④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 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 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 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 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 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 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促进建构的策略: (1)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不同知识成分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建构所学知识与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与知识深化(自学) (1)结构良好知识于结构不良知识
是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程度来分
结构良好: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和概念、规则、原理。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 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 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 知识获得的目标 。
宗旨:提高学习者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 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
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 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 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 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 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 力;
来访者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促进者:真诚一致、无
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学生)学习者为主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 的情 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 界,达到自我实现
教学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 动机的发展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
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①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或最终答案,而
知识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②知识不能精确概括世界法则,具体问题中需 要有针对地再创造。 ③知识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它的 外在形式在学习中由个体的经验背景重新建构起来, 形成内化的“思维中的具体”
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倾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三、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情境案例:鱼牛童话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 说外面的世界好精 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 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兴起和发展: 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
学思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
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 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
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
代表人物及观点
马斯洛(自发、自决定和选择)
1.自然人性论(人来自于自然,是本性)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
他询问外面的情 况。青蛙告诉鱼,外
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
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
的 动物,它的身体很 大,头上长着两
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
相间 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
叫 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