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病原学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潜伏:6-24周,平均70天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潜伏:10-70天,平均40天。
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病毒感染一、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
传染病总复习
传染病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2.再燃3.胆—酶分离4.黑尿热5、预防性消毒6、隔离7、复发8、隐性感染二、判断题:1、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2、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6、空气、食物、土壤、用具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
()7、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
()8、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9、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单选题1、传染病在发病前出现一般轻微症状的阶段称为:A.潜伏期 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 D.恢复期 E.以上都不是2、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是指:A.在国内或地区内原来不存在,而从国外或外地传入的传染病B.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C.传染病病例发病地点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区域之内D.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E.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3. 病程超过多少个月为慢性菌痢A. 1个月B. 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12个月4.国务院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时限是A.甲类传染病在城市2h内,农村6h内 B.甲类传染病在城市、农村均应在12h以内C.甲类传染病在城市12h内,农村16h内 D.乙类传染病在城市16h内,农村24h内E.乙类传染病在城市8h内,农村16h内5.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是A.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增加营养 C.预防用药 D.注射疫苗 E.增强体质6. 患儿男,10岁。
突起寒战、高热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1天。
体温39.5℃,血压100/60mmHg,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部及胸部皮肤见数枚瘀点及瘀斑,瘀点涂片检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1.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损害,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性损伤使寄生虫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打破平衡引起宿主损伤的情况。
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6.混合感染:两种及以上病原体感染;首发感染:初次感染7.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在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8.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9.社区获得性感染: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0.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1.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和临床表现。
12.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表现出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3.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便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护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在医学领域中,传染病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传染病护理学旨在培养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传染病护理学的期末复习资料。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传染病护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这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环境清洁和消毒、隔离措施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和传播途径,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便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链球菌等。
四、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传染病。
一旦传染病被诊断出来,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传染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及时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五、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各种传染病的疫苗接种时间和方法,以便在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疫苗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以便在接种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护理和监测。
六、传染病的心理护理传染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指导下,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4、构成感染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5、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有些传染病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人体在被某种病院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较常见于疟疾、血吸虫病和钩虫病。
6、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7、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8、感染过程的表现(表现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力和外界的干预)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清除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麻疹、甲肝、伤寒);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慢性携带者(>3month)。
【传染病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2.免疫接种;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是易感动物变为不易感的一种手段3.水平传播;同种动物进行传播4.疫源地;传染源排除病原体所在的地方5.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6.传染:病原微物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7.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法行,而对疫区受感染区尚未发生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免疫接种8.垂直传播;父一代传给子一代9.传染源;传染病的原体在其中寄生、生长、繁殖、并能持续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二、填空题:1、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即具有一定量数量和足够的毒力和病原微生物、具有易感动物、传播途径。
2、传染病的病程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轨期四个阶段。
3、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羔羊痢疾。
4、传染病病畜尸体含有大量病原体,是一种特殊危险的“传染源”,必须及时作无害处理合理,那么,合理处理传染病病畜尸体的方法主要有化制、掩埋、腐败、焚烧。
5、发生传染病采取封锁的原则是:早、快、严、小。
6、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直接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是中枢神经高度兴奋和意识紊乱,继而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
7、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大肠杆菌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主要有:O 、K 、H 三种类型9、按照检疫的性质、类别,可将检疫的范围分为生产性、观赏性、贸易型和过境四个方面。
10、巴氏杆菌是多种畜禽和野生动物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称谓,如猪巴氏杆菌病又叫猪肺疫,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败,禽巴氏杆菌病又叫禽霍乱。
传染病复习
传染病总复习一、传染病及其特点●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动物机体,并在其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称为传染。
●特点:(与非传染病区别)①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②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③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④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力;⑤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1、按感染部位:全身感染;局部感染2、按病原的种类:单一感染(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由两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继发感染3、按临床症状①显性感染:显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临床症状。
②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感染后不呈现临床症状,有些可带及排病原体呈隐性经过。
③消散型感染(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即恢复。
④顿挫型:开始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特征性病状未出现即迅速恢复,常见于疫病流行后期。
⑤温和型:临床表现比较轻。
4、按症状是否典型: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5、按病程长短:最急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6、按病的严重程度:良性;恶性7、按感染的发生: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疹症状开始出现时止,这段时间称潜伏期。
2、前驱期:于潜伏期之后至某传染病出现主要症状之前为止,是疫病的先兆阶段,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变化,但主要的特征性不明显。
3、明显(发病)期:典型病状出现,是疫病发展的高峰阶段,诊断上较易识别。
4、转归(恢复)期:疫病发展的最后阶段,转好则恢复,转坏则死亡,视病原致病性能力及机体的抵抗力。
但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有些仍可能是带菌(毒)动物。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1、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和人,包括传染病的畜和病原携带者以及人畜共患病中的病人或带菌带毒者。
传染病复习重难点
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3 重复感染: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4 重叠感染:同上----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5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检疫工作的依据)6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的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7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其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8 机会性感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性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他的寄生部位,这种情况称机会性感染。
9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①传染源:患者,影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②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③人群易感性。
10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传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11 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病毒感染性疾病(温度过高不易感染,7月份前)1 乙肝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3对①HBsAg与抗HBs: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二者均阳性,HBV感染恢复期)②HBeAg与抗HBe:HBeAg:e抗原,是HBV复制的标志,传染性标志。
抗HBe:阳性表示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③HBcAg与抗HBc:HBcAg:乙肝核心抗原,较少用于临床检疫,因为游离的HBcAg极少阳性表示HBV处于复制状态,有感染性。
抗HBc:抗 HBc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与抗体抗。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传染源而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播快、范围广和流行易于控制等特点,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愈发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二、定义与分类1.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动物、植物等传染源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根据传染源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人的传染病和非人传人的传染病。
人传人的传染病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非人传人的传染病又可分为动物传染病和环境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2. 飞沫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肺结核、流感等。
3.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如传统上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
4.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 病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如蚊虫)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四、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措施1. 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早期诊断和及时就医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早期筛查、合理用药、隔离治疗等。
3.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教育、血液安全等。
4.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
防控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安全性行为、疫苗研发等。
5.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灭蚊、个人保护、环境整治等。
五、防控策略与措施1. 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卫生教育、健康管理等,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 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提高卫生水平: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新发传染病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复习题
新发传染病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复习题1. 什么是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是指最近出现的、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多数为由新发病原体引起或已知疾病新的类型。
2. 新发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新发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包括:病原体未知或新发现、易于传播、疫情暴发迅速、防控难度较高、无特效治疗方法等。
3. 请列举一些新发传染病的例子。
一些新发传染病的例子包括: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流感病毒H7N9、埃博拉病毒等。
4. 请简述针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针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和报告、隔离治疗患者、密切接触者追踪和观察、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加强卫生教育宣传、开展疫苗研发等。
5. 什么是重点传染病?重点传染病是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有些病原体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毒力,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传染病。
6. 请列举一些重点传染病的例子。
一些重点传染病的例子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肝炎等)、结核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狂犬病等。
7. 请简述针对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针对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预防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操作规程、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推行疫苗接种、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等。
8. 如何预防新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的传播?为预防新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前往公共场所、餐前等时候;- 避免与患有传染病的人密切接触;- 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打喷嚏或咳嗽时;- 避免去有传染病流行的地区;- 定期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
9.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疑似传染病的症状,应该怎么做?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疑似传染病的症状,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避免传播给他人;-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在家庭内自我隔离;- 如果症状较重,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症状;-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一、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个体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具有传播性、感染性和致病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二、病原体的分类:1.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犬瘟热病毒等。
2.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如布鲁氏菌、炭疽杆菌等。
3.真菌:包括表皮真菌、真菌寄生虫等,如白色念珠菌、疥癣菌等。
4.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如钩虫、血吸虫等。
三、病原体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通过患病个体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到健康个体。
2.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3.食物水源传播:通过口腔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导致感染。
4.生物媒介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蜱等昆虫传播给其他个体。
四、兽医传染病防控的方法:1.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隔离和消毒:对于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个体;对患病场所、设备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3.生物安全措施:在养殖场、实验室等易感染疾病的场所,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动物健康监测: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异常情况。
5.厨余垃圾处理:做好厨余垃圾的处理,防止通过食物垃圾传播传染病。
五、常见的兽医传染病:1.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飞沫和粪便等途径传播,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较高的致命性。
采取早期隔离、检疫、灭杀措施来控制传播。
2.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可以通过动物的唾液通过咬伤、抓伤等途径传播。
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个体是控制病情传播的有效措施。
3.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猪。
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方法来防控传播。
4.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可以通过蚊虫等媒介传播给人畜两界。
传染病复习重点梳理
素材归纳不易,仅供学习参考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也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所引起,较传染病不同点在于感染性疾病所指的范围更广,且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一、感染的概念:是指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
病原体能否被清除或定植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该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受凉、劳累、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
即:传染过程的三因素(≠是否致病):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一)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的清除作用),亦可由事先存在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特异性免疫功能又分主动免疫(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和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二)隐性感染(cover infection):有称亚临床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科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人体内,称为无症状携带者,如伤寒杆菌、乙肝病毒感染等。
(三)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最易识别。
只占全部感染者的小部分,但少数传染病中(麻疹水痘)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
传染病学总复习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1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2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虫媒传播:按蚊—疟疾,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鼠蚤—地方性斑疹伤寒,白蛉—黑热病,硬蜱—莱姆病,恙螨—恙虫病。
2人兽共患病(zoonosis)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1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城镇2小时,乡村6小时。
2乙类:严格管理,城镇6小时,乡村12小。
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
3丙类:监测管理,24小时.第三章病毒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二)乙型肝炎病毒1.形态及生物学特性: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 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 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后二者仅由HBsAg 构成。
血清中一般以2)最多,1)最少。
2.HBsAg的抗原性:a,d/y,w/r3.HBxAg在原发性肝细胞HCC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三)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四)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复制需要HBV 辅佐,以提供HBsAg 作为外壳。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HDV Ag 为唯一抗原成分,仅有一个血清型。
(五)戊型肝炎病毒: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二流行病学(一)甲型肝炎1.HA 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2.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来自母亲的抗HA V而不易感。
3.以隐形感染为主,成人抗HA V IgG的检出率达80%。
(二)乙型肝炎1.传染源:急慢性乙肝患者及携带者.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体液中的HBV DNA含量呈正比关系.2.母婴传播:40~50%3.流行特征:地区差异,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有关.(三)丙型肝炎1.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2.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四)丁型肝炎: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在HBsAg阳性人群中超过3%。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九年级科学传染病专题复习
体育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预防接种等
张三去医院看病,在他的周围有八位病人,分别患有甲肝、阑尾炎、心脏病、骨折、流感、肺结核、贫血、肿瘤。 试判断,在八位病人中,对张三有威胁的是那几位?
你是 如何 判断 的?
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种类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 体表传染病 性传播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 主要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疟血疾吸、虫流病行、性狂乙犬型病脑、炎破、伤丝风虫、病沙眼、疥疮和鲜
主要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血梅吸毒虫、病淋、病狂、犬艾病滋、病破、伤软风下、疳沙和眼性、病疥性疮淋和巴鲜肉牙肿 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牙肿 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切断其中任一环节.流行即可停止
具体措施:
控制传 染 源: 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
(主要方法)
1.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2途.对径感染动物及时处理
保护易感加人强群饮食卫生、水源和粪便管理;生活用具消毒;消灭媒介动物(蝇蚊蚤虱)等。
除了“禽流感”,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
你根据什么特点认定 这些病是传染病呢?
三、传染病的特点: • 1、传染性 • 2、流行性 • 3、免疫性
应用
2005年10月10日,在湖南湘潭县湾塘村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从最初某农户两只鸭子发
病,短短几天该农家的400多只鸡鸭全部死亡,很快鸡鸭病死的情况蔓延了整个村子,到18日共有545只家禽死亡。
艾滋病在它被发现至今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造成全球2 500万人的死亡,人们称之为“超级癌症”。 课后查找有关这种传染病的有关资料,主要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也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所引起,较传染病不同点在于感染性疾病所指的范围更广,且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一、感染的概念:是指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
病原体能否被清除或定植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该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受凉、劳累、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
即:传染过程的三因素(≠是否致病):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一)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的清除作用),亦可由事先存在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特异性免疫功能又分主动免疫(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和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二)隐性感染(cover infection):有称亚临床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科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人体内,称为无症状携带者,如伤寒杆菌、乙肝病毒感染等。
(三)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最易识别。
只占全部感染者的小部分,但少数传染病中(麻疹水痘)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
显~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免疫力(麻疹甲肝伤寒),不易再受感染。
但有些传染病后的免疫力并不牢固,可以再受感染而发病(流感细痢阿痢)。
小部分可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携带状态是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持续存在,但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病人可向体外排菌,称为~,是重要的传染源。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或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
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下或以上而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
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
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未排出病原体。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
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
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五)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等。
潜伏性感染者不排出病原体。
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区别病原携带)。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致病的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机能外界环境病原体致病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四、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内部屏障-血脑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五传染病的发病机制:①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②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③重要的病生变化:发热、代谢改变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
人群易患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
(二)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暴发性流行。
发病率在时间(季节分布)上、空间(地区分布)上、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
(四)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包括主动(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和被动(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或从母体获得)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征: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再燃: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次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症状再次出现者。
后遗症: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
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①热型及其意义: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体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C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C,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一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
但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5)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传染病的治疗:一般治疗(隔离、护理、心理和支持治疗、消毒),对症治疗,病原治疗,康复治疗,中医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消毒),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6(新加甲流)种,丙类10种。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城镇要求2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H。
(甲类感染病属于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包括SARS、甲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
城镇要求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免疫球蛋白Ig可分为IgA,IgG,IgM,IgD,IgE.IgM抗体最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持续时间不长,IgG为恢复期抗体,持续时间长,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IgA主要是在呼吸道、消化道局部产生的抗体,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IgD的功能尚不十分明确。
一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一、甲型肝炎病毒除HBV为DNA病毒,其余肝炎全为RNA病毒。
抗HA V-IgM:是诊断HA 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 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二、乙型肝炎病毒1、HBV基因组结构:4个开放读码框:S区,C区,P区,X区。
①、S区包括:pre-S1基因编码pre-S1蛋白,pre-S2 基因编码pre-S2蛋白,S 基因编码HBsAg②、C区包括:pre-C基因编码HBeAg,C基因编码HBcAg③、P区编码DNA聚合酶,RNA酶H④、X区编码HBxAg2、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1)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
是HBV感染的标志。
但HbsAg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HBV 感染进入恢复期。
(2)HBeAg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传染性较强。
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HBe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3)HBcAg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
HBcAg阳性表示有传染性且较强(4)抗-HBc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的传染性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持续时间:6~18个月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可终身阳性。
高滴度抗HBc-IgG表示现症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抗HBc-IgG表示过去感染,常与HBs并存;单一抗HBc-IgG阳性者是过去感染(5)HBV-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6)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流行病学(一)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易感人群及免疫力:抗HA V(抗HEV)阴性者(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1、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患者或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1)血液及血制品传播:(2)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3)垂直传播:(4)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毒不严格,器官移植等。
3、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对HCV,HDV普遍易感。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一、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体:HA V和HEV多见(发热、黄疸亦多见),HBV、HCV和HDV较少见急性病毒性肝炎多为自限性,自然病程2~3个月1、急性黄疸型肝炎(老师说必考)临床分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1)黄疸前期:持续5-7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疲乏,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后期ALT开始升高(2)黄疸期:2-6周,发热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疸,尿胆红素阳性;黄疸加深,消化道症状减轻。
肝脏炎性表现达顶峰:ALT↑, 黄疸,部分有肝脾肿大、肝区叩痛(3)恢复期:持续1-2个月,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感染后,症状迁延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许多病人以慢性肝炎为首发表现三、淤胆型肝炎:持续顽固性黄疸四、重型肝炎(肝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1、分类标准:急性肝衰竭(ALF):急性黄胆型肝炎病人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