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吏治

合集下载

古代吏治 纪律规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吏治 纪律规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吏治纪律规矩-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吏治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和监督官员行为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在古代社会中,吏治纪律规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机构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吏治纪律规矩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愿通过对古代吏治的纪律规矩进行分析,能够为当今社会的治理和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长文的基本框架,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古代吏治纪律规矩的讨论:首先,我们将介绍古代吏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探讨吏治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纪律规矩在古代吏治中的重要性,分析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民众利益方面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着重讨论古代吏治纪律规矩的实施情况,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执行情况。

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讨论,我们将全面展现古代吏治纪律规矩的重要性和实施情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严谨的了解。

文章1.3 目的部分内容: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古代吏治制度中的纪律规矩,探讨其在社会治理和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对古代吏治纪律规矩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进行分析,揭示其对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的促进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古代吏治的纪律规矩特点,分析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展望未来吏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当代社会的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社会吏治纪律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古代吏治制度古代吏治制度是指古代国家对官吏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

在古代社会中,吏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人民的生活安宁。

古代吏治制度包括了官职设立、任免制度、考核评价、奖惩措施等方面。

古代吏治制度首先体现在官职设立上。

在古代社会中,官职分为多种级别,从地方到中央层级不一而足,每个官职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吏治”从“治吏”开始

“吏治”从“治吏”开始

礼仪/交际礼仪“吏治”从“治吏”开始“研究历史,最终是为了开拓未来”。

作为整体的古代官吏制度是皇权专制统治的一部分,是皇权专制王朝的修复机制。

然而其中具体制度的设置还是许多对我们有启发的。

本书在这方面屡有提示,也许与作者长期从事组织工作有关。

《中国古代吏治札记》是一本专门评述和研究古代官吏制度与文化的著作。

作者认为,所谓“吏治”,“包括官吏的设置、配备、选拔、任用、升黜、奖惩、考核、监察、教育、培养、道德、操行、规章、制度等有关官吏管理的诸多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从制度建设与文化背景两个方面考察了选官,官吏的考课、行政监察,任官的“回避制度”“职官体制”,以及“官德”、“儒家人才思想”、“贪官和惩贪”、“吏治思想演进”、“古代政治革新”、“古代盛世兴衰启示”等方面。

前面偏重评论官吏制度的得失,后面则深入考察了这些制度的文化背景。

它展示了古代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一体化原则。

也就是说制度不是无源之水,是有儒家意识形态为依据的。

这是“吏治”成功的保障。

另外,制度本身的设置也是十分严密和完整的。

它是一个分权制衡、并具有自我协调机制的有机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吏拥有权力却不负责任,行使权力却不受监督和抑制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也就是说,这套制度本身具有“治吏”的功能,从而在保障社会稳定上起了很大作用。

“治吏”首先表现在选官上,它不仅改变了先秦的“世禄世卿”制度,还竭力避免“亲贵合一”,官吏被特权集团垄断,追求官吏****的普泛与公正。

两汉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隋唐及以后的科举等制度的出现和改变都是要解决官吏****问题的。

到了明清的科举考试,大致做到了“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张榜公布”,基本实现了选官向全社会开放。

虽然科举制度的设计总目的是削弱朝中大臣权力和加强皇帝个人权力的,但这个制度破除了世袭制,给身处下层社会的青年以希望,把社会精英人士吸引和凝聚在朝廷一边。

其作用远远大于选官本身。

《礼记》中说“官者,管也。

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2010年03月16日15:01:5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打印】【关闭页面】【返回】贪污腐败是有政府以来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

这个阶段在我国大约出现于“五帝”时代后期,随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使贪污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所以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

”[1]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统治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均采取措施以遏制腐败的蔓延,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进行了不懈地努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有些做法对我们新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廉政教育,树立廉政风范,积极倡导廉政。

古代统治者在管理官吏和预防官吏腐败方面,非常重视廉政教育的预防作用,并且大力倡导廉政。

(一)进行思想教化,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

历代明君贤相,都十分重视官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以此营造廉洁的社会风气。

被赞誉为“春秋第一人”的郑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子产说过“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

”[2] 孔子把“欲而不贪”作为从政的“五德”之一”[3]并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予以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4]韩非视“贪愎喜利”为官吏“十过”之一;[5]唐太宗强调“廉洁兴国,贪奢丧邦”;包拯声称“廉著,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于谦诗言“两袖青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而康熙更明确指出:“治国莫要于惩贪。

” [6]。

又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7]元朝大德五年徐元瑞纂集的《史学指南》,是吏员启蒙教育的优秀教材,其中《吏员三尚》提出了“尚廉、尚勤、尚能”的“三尚”,其中“尚廉”解释为“甘心淡薄,绝意纷华,不纳苞苴,不受贿赂,门无清谒。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和启示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和启示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和启示吏治关系到政治得失、民心向背、王朝兴衰。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吏治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并从中得到启示。

我国历史上吏治的主要经验第一,吏治在国家政治中起着核心作用。

纵观我国历史上国家强大、政治清明、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治世,都与严格治吏分不开。

统一前的秦吏“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是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保障。

光武帝刘秀“勤吏治”,二千石高官“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保障了东汉初年政局的稳定。

唐太宗将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恒看”,善恶事迹皆记下,是他严格吏治、造就贞观之治的佳话。

自古没有吏乱而国治的道理。

第二,重视基层磨练、重视基层实践能力培养。

汉代察举制下,被举为孝廉的,大都要到中央任郎官,熟悉各种事务后,再授予具体官职。

据统计,他们出任的主要是各级长官的属官,最高不超过县令的秩级。

唐代尤重基层用人,甚至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唐代科举制下所授官职一般并不高,进士甲第不过九品,但唐代中后期宰相等高级官吏出身科举的比例逐渐增大,说明这些宰相一般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

我国历史上还实行“试官”制。

“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

汉制,初为官者要试用一年,合格者才能为“真”,不合格就要罢免。

唐代吏部以身、言、书、判来考察科举及第者,也是为了确保他们具备必须的行政能力。

第三,裁汰冗官。

我国历史上较早形成了吏员编制制度,对官吏设置有员数规定。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官僚机构膨胀、冗官冗员又是普遍现象。

因此,我国历史上整顿吏治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裁汰冗官。

光武帝“吏职减省,十置其一”,隋文帝“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是东汉和隋初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唐代君臣多次讨论并处理过冗官问题。

唐太宗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又说“官不必备,惟其人”。

唐玄宗针对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的冗官现状,“大革奸滥,十去其九”。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中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称之为“吏治”。

古代的官吏是对⼤⼩官员的统称,官指的是有品级的官员,吏指的是低级办事⼈员及差役。

官吏治理制度包括选⽤制度和监察制度两个⽅⾯的内容。

由于古代中国奉⾏中央集权制度且幅员辽阔,导致国家有⼀个⼗分庞⼤的官僚系统,⼀旦治理不佳,轻则导致官吏罢⼯,政府停摆,重则导致国家衰败,⼟崩⽡解。

中国古代在官吏治理制度上有着很长的历史变迁过程,处处都体现了古⼈的选⼈⽤⼈的智慧,⾮常值得我们现代⼈学习借鉴。

⼀、从选官与监察两⽅⾯探讨吏治发展1、官吏选⽤制度的早期发展从西周开始,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出现⼠⼤夫阶层,此时官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和“宗法⾎缘”作为选官制度的标准,这种制度极⼤地固化了阶层,容易形成政治集团,从⽽使得官吏素质良莠不齐,昏庸腐败,底层⼈民永⽆出头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常年征战,各个诸侯国都急需将才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功不受禄”的军功爵制,这⼀制度在⼀定程度上给予了底层⼈民改变⾃⾝阶级地位的机会,此时在选官任⼈上开始出现了举荐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豪门贵族⼤多喜欢⼴收门客,有才的门客诸如⽑遂、蔺相如之类有了被主公推荐做官的机遇。

汉朝建⽴之后,吸取了之前朝代在官吏选⽤制度上的教训,发展出了察举制,它是⼀种⾃下⽽上推选⼈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在地⽅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选。

然⽽随着豪强地主势⼒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地⽅豪门垄断了向中央举荐的渠道,底层⼈才的上升空间⼗分狭窄。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逐渐取代了察举制,这种举荐⽅式是在各个州郡均设置中正官,通过中正以书⾯材料推荐和评价⼈才,但是由于中正官的评价仅⼀⾯之词,买通中正来取得举荐的现象层出不穷,以⾄于有古⽂记载“权富者多能以⼈事得举,⽽受志贫约者,只能以穷退见遗”。

吏治与官员品质在古代中国的探讨

吏治与官员品质在古代中国的探讨

吏治与官员品质在古代中国的探讨古代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历史长达几千年,其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化与科技成就。

然而,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并非只源于科技与文化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吏治与官员品质的良好。

吏治与官员品质的关系深远而广泛,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吏治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论语》中,它指的是以文官、武将为主体的官僚机构对国家内外事务的管理与治理。

好的吏治不仅是为了协调国家内部利益、促进社会繁荣,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百姓福祉。

而吏治的好坏直接与官员品质的高低相联系。

官员品质是指担任公职的官员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与素养。

一个官员品质优良,即使没有出众的才干和知识,也能正直无私、无私襄助,以此指导其治理态度,当然,管理新的城市。

这样的官员以公共利益为最高风险,不被利益所动摇,坚守原则和承诺。

然而,在古代中国,吏治与官员品质的水平却不尽相同。

这其中既有世袭权贵,更有通过功劳或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新贵。

无论是世袭权贵还是新贵,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欲望,往往会因私心蒙蔽眼睛,损害公共利益。

这种官员品质的低劣,导致了吏治的腐败与衰败。

然而,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古代中国也涌现出了一些让人敬佩的吏治者与官员。

例如,南宋时期的陆秀夫,他担任吴兴通判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并将自己的家产捐献给百姓,为他们解决了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陆秀夫的善政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也为国家带来了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

吏治与官员品质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同样能够得到验证。

以中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廉政建设,反腐败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加强官员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强调官员应当尽职尽责,清正廉洁,对于所有的不法行为零容忍。

通过反腐败工作的推进,中国社会逐渐恢复了公平与公正,人民的获得感与安全感也更加增强。

吏治与官员品质在古代中国的探讨,让我们认识到了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合理成份,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总结,为当今干部管理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因为这些丰富的官吏管理制度, 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和对于今天我们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世界近现代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治国首先治吏,"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这是历史上诸多政治家的共识.封建集权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如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所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古代政治机制中,实现"人治"的核心是"吏治".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中国的官吏管理制度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漫长的政治实践及对前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及统治的稳定,必须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吏队伍.于是,聪明的古人们想出了许多有效地管理人事的制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

他们认为进行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

荀子更是强调国家的管理或其他包括经济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实质上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管理,贤人和用人是管理的首要条件,离开了人的选用和培养,一切管理,尤其是统治好一个国家将是一句空话。

因此,“举贤才”以及“人才”的培养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要想帮助君主建立和巩固天下,就要为其推荐身边的贤能之士。

毫无疑问,贤才的标准,古今已有了很大区别,但“举贤才”的方法、举措及尚贤的思想,仍有现代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些世界性的危机,而人才危机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我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国度,几经盛衰,如今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靠什么:当然是人才。

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最迫切的,是人才。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以唐朝吏治为例(上)宁可从事秘书工作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而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中国古代吏治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博大精深,当然也非常复杂。

了解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经验、变化沿革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提高知识素养、更好地做好秘书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从本期起,我们分两期连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宁可教授的相关文章。

——编者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官吏、官或吏,是各级官员的通称。

但古代的官和吏亦各有专门的涵义。

官,一般指有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低的无品级的如书办等则成为吏。

官多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儒家经典,很多实用的东西没有学,也不大清楚;官是个特权阶层,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体的事都由吏去办。

所以,吏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杂,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纵政事,问题最多,也最难管理,吏治的好坏,他们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官分文武,这里只讲到文官,武官的一些问题先不涉及。

一、中国古代吏治概况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决定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经济。

而作为单个的地主,在政治上直接统治农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他们的总代表皇帝那里。

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统治和管理民众,而是要靠各级官吏来管理和统治。

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网络,顶尖上是皇帝,下边是各级政府和官吏,底层是民众。

官僚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官僚对皇帝负责。

这种权力很大,几乎是事无不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他古代国家也有,像古代埃及、波斯、拜占庭,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等,但都没有中国这样完备而严密的官僚制度。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君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五千年中央集权制政治的精髓。

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吏治,并将吏治管理作为封建统治下的重要管理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管理。

本文的论述重点就是在探讨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其带来的现实意义,让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多年后继续为现代管理指引方向,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吏治思想现实意义形成发展特点引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委任各郡县负责人,这些人就是官吏的最初模型。

官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及君主意志,因此吏治思想的衍变也可以看做是治吏的进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管理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官吏的入仕准则,官员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至高追求进行地方政治经济治吏,最终的目的是做好统治者的“眼”和“手”,成为统治者管理地方的工具。

中央集权制度也因为吏治思想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而更加统一,最终成为封建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重要组成。

吏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后人思考与借鉴的,通过探讨与分析成为现代管理的蓝本。

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1、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是社会形势的发展,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就必然要出台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措施。

国家统一、人民归一、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散到统一,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吏治思想就是为适应封建集权制度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寄期望于吏治,是希望通过吏治能够使中央集权更加集中,也能够在统治人民的同时传达封建统治者的思想。

2、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奴隶制到封建制,是历史的变迁,更是历史的进步。

时间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治国方式也要彻底颠覆奴隶制时期的管理,实行分区域专人负责,这是历史赋予时代的使命,是历史进步带来的政治革新,正确看待历史,在历史中取其精华是统治者的使命,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就是历史变革中的新坐标,谱写新的历史章程。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的局 面 很 快 改 观 ,几 年 之 内就 出现 了 农 吏治 败坏 的一个原 因,因为有些科举 出
业丰收 , 户归 乡, 夷降附 , 口繁息 , 逃 四 人
主 要 是刑 法 , 是 中华 法 系 的 一 个 特 点 , 这
身 的 官员 因其 能力 不 能胜 任 ,往 往 需 要
依 靠 属 吏 , 以 , 这 种 条 件 下 , 举 考 吏 贪 浊 。唐 代 法 律 对 “ 守 盗 ” 贪 污 ) 所 在 科 主 ( 、 试 并 不 可 能真 正 做 到 优 选 人 才 , 为政 清 明 , 制腐 败 。 遏
的一 个 承 上 启 下 的时 期 , 各种 制度 由秦 无 寒 门 , 品 无 势 族 ” 隋 朝 起 , 科 举 下 。 行
个特点 ,是 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官僚 汉 时 的粗 疏 多 变 而 趋 于 定 型 完 备 , 并 为 制 , 朝 大 行 , 直 延 续 到 晚 清 , 考 试 唐 一 靠
中国古代统治 者十 分重视 吏治 , 乃
勾 画 一 下古 代 吏治 的 方 方 面 面 。 之 所 以 朝 , 门 阀 政 治 而 行 九 品 中 正 制 , 门第 随 以
至 “ 吏 ” 于 “ 民 ” 韩 非 子 甚 至 主 张 选 择 唐 朝 ,是 因 为 它 处在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高 下 取 得 不 同 的 任 官 资格 , 果 是 “ 品 治 重 治 , 结 上 “ 吏不洽民” 治 ,这 是 中 国古 代 政 治 的一
有为 官的具 体规 范和 标 隹。先秦 太 宗 针 对 “ 少 吏 多 ” 弊 端 , 力 省 并 者 还 需经 吏部 试 “ 、 、 、 ” 考核 其 民 的 大 身 言 书 判 ,
典籍《 左传》 里就讲到相传为舜制法律的皋 州 县 , 减 内 外 官 吏 , 省 政 府 开 支 , 裁 节 减 做 官能 力 , 能任 命 。科 举 考试 是 一 种 比 才 陶法中规定“ 墨、 杀。” 昏、 贼、 即当官不明、 轻人 民赋役负担。重视选用廉 吏, 别是 察 举 和 九 品 中正 进 步 的制 度 ,但 仍 难 于 特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研究古代中国治世与吏治 关系的内在机制和现代借鉴意义 ;探索从严治吏的实现途径和政 策建议
THANKS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 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 • 中国古代吏治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对现代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 历史研究课题,它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治理 模式、政治文化以及吏治制度等方面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从严治吏也是当前 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研究中国 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对于推进当前从严 治吏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1
维护社会稳定
良好的吏治能够赢得民心,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02
促进经济发展
廉洁高效的官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03
推动文化繁荣
优秀的官员能够推动文化繁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相互影响
治世对吏治的影响
在治世背景下,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法律制度的约束使得吏治观念得以强化,官员的行为受 到限制和监督。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 社会,对吏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律制度约束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对官员的行为有严格规定, 如《唐律疏议》等,为吏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政治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强调官员的道德品质和 文化素养,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
吏治在治世中的地位与作用
吏治对治世的影响
官员的执政能力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治世的效果,良好的吏治能够促进社会稳定、经济 发展和文化繁荣。

浅析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制度

浅析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制度

2016・8(中)◆法学研究浅析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制度陈智摘要“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历史上,诸多政治人士均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治理好官吏。

中国古代封建集权的专制制度,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一定是“人治”的社会。

在古代管理机制中,实现“人治”的核心就在于“吏治”。

官吏的治理和监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各代的统治者都对此比较重视。

要想维护社会统治的长久,就必须建立相应制度保障官吏的廉洁和高效。

经过历代君王和臣子的努力,我国古代官吏制度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当时世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从两方面入手探讨,即官吏的选拔和官吏的考核。

通过对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学习、揣摩,以史为镜,建设法治和谐社会。

关键词古代官吏选拔考核作者简介:陈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8.155一个集权中心的设立,必然离不开人员的组成,组成中央或者地方的机构必然谈到官吏的存在。

官吏治理制度历来都是各朝君王十分重视的政治事宜。

每个朝代对官吏的管理都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国家的现实情况予以调整和适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官吏制度。

社会的进步必然使官吏的管理制度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的潮流。

古代官吏治理原则:国情决定制度,制度适应国。

一、官吏的选拔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主要包括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科举选拔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自隋唐志清末,科举制度共维持了1300年之久,经历这么长久的年代,因为它是最适合国情的制度,也是最为平等的选拔制度,具有历史性的变革和进步。

(一)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度主要存在于夏、商、西周的奴隶社会。

世卿制和世禄制是世卿世禄制的两个重要内容。

世卿制是指天子在与其有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的人中选拔官员分封封底,册命他们为诸侯,官职、爵位和政治特权由他们的子孙继承。

中国古代吏治之法

中国古代吏治之法

xx古代吏治之法姓名:张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号:前言:官吏是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享有一定权利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行使国家职能、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吏治的好坏对国家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

法律由人来制定,也只能由人来实现,法治不能无人去治。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吏治建设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深刻地认识到治吏对推行“法治”的重要意义。

先秦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著名论断,其实质并非轻视、否定治民,而是强调治吏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治吏来实现治民。

儒家主张“为政在人”、“人存政举”、“有治人,无治法”,更是突出了人,即圣君、良吏在国家治乱和法治兴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治国的宏观方略,吏治则是治国的一种具体途径,只有以法治吏,才能保障以法治国。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期都做到了既重视法治,又重视吏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xx古代吏治法的内容概要中国古代吏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惩处的刑罚也比较严酷,主要内容包括:一、对贪污受贿的罪与罚古代刑律中的贪污行为是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

受贿行为是指官吏利用职权为行贿人谋取私利,而非法索取收受贿赂的行为。

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整肃吏治,严明法纪,都一向注意与官吏的贪脏枉法作斗争。

早在奴隶社会的商朝,商王成汤就首创了“官刑”,禁止“三风十衍”,“儆于有位”,三风指巫风、淫风、乱风,其中包括十种犯罪之一就是收受贿赂,凡违反“官刑”者,一般官吏要遭贬,君王违反,要追究“臣下不谏”的责任,对“臣下”处以“墨刑”。

到战国时,李悝制定的“法经”规定了“嬉禁”和“全禁”,对赌博和受贿判处罚金和死刑不等,“承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将军)以下受金则诛。

”秦朝对贪脏枉法的官吏一律重罚,“不赦不宥”,即不赦免不宽大,在秦律中有“通一钱,鲸为城旦罪”的规定,甚至私借公款也要以盗窃问罪,秦简中记载:“xx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中国古代吏治之法的体现

中国古代吏治之法的体现

中国古代吏治之法的体现法学1001班韩曦学号 10261005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一、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和尧舜时代是吏治建设的萌芽时期“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夫(《周易•系辞》)”,这是中国吏治文化在典籍中的最早记录。

尧舜禹时期实行“无为而治,有德居之”的吏治文化,部落联盟统治者更迭采用禅让制。

官吏制度大约是创建在舜的时期。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问四岳:“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

”二、夏商西周时期是吏治建设的礼治阶段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王朝。

随着国家和国家机构的出现,国家的管理者——官吏也随之出现。

夏商两朝其吏治建设在吸取了先前“有德居之”基础上,吏治多是贯彻法不成文的礼制刑讼制度,孔子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时期的吏治建设是以礼为治的。

随着国家职能的提升和不断完善,国家的管理者——官吏所行使的职权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国家的管理制度、约束官吏的有关制度与之俱来。

夏商两朝的吏治都是以礼为治的。

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左传》昭公十四年)。

这里不仅记录了刑罚“杀”,而且还有罪名:“昏”、“墨”和“贼”,其中的“墨”是明确针对官吏者的廉洁行为(实指贪污)所定的罪名。

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初统治者的刑法多是为了治理官吏而定的。

商朝励行德教为主,以刑为辅。

如荀况所讲:“刑名从商”《荀子·正名篇第二十二》。

商朝继承了夏朝对官吏的法治萌芽之后,渐渐构筑了吏治建设的法治治国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商王成汤就首创了“官刑”,禁止“三风十衍”,“儆于有位”,三风指巫风、淫风、乱风,其中包括十种犯罪之一就是收受贿赂,凡违反“官刑”者,一般官吏要遭贬,君王违反,要追究“臣下不谏”的责任,对“臣下”处以“墨刑”。

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是商朝吏治向周朝“出礼则入刑”的吏治过渡。

古代 对吏的管理

古代 对吏的管理

古代对吏的管理
1、官吏的选拔。

古代中国选拔官吏的途径有多种,包括世袭、军功、荐举、考试等。

其中,世袭是最主要的途径,即官员的职位由其子孙或亲族继承;军功是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选拔制度,以军功大小决定官职升迁;荐举是通过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考试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2、官吏考核制度。

古代中国对官吏的考核主要包括品德、能力和业绩等方面,通过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和奖惩。

3、官吏回避制度。

东汉时期开始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包括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等,目的是防止官员徇私枉法。

4、官吏任免制度。

古代中国对官吏的任免非常重视,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选拔制度,只有通过考核和选拔合格的官员才能担任重要职务。

概括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概括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概括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制度:一些帝王通过颁布新的法令和政令,进行吏治体制
的改革。

这可能包括对官员选拔、考核、晋升和处罚的规定,以及相关
制度的调整。

2.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之
一。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有助于确保人才的选拔公正,并减少世袭
和权贵的影响。

3.清除贪官污吏:一些帝王采取措施清除贪污腐化的官员,加强
对吏治的监察和惩罚机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的稳定。

4.设立监察机构:一些朝代建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地
方官员的行为。

这有助于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减少腐败行为。

5.推行廉政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手段,推动廉政文化,倡
导清廉正直的品德。

这有助于塑造官员的道德风貌,提高整体吏治水
平。

6.加强对民众的保护: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百姓的权益,减轻他
们在地方官员压迫下的负担。

这有助于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维护社
会的稳定。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涉及到体制改革、选拔机制、惩罚制度、监察机构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官员的廉政水平,减少腐败现象,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的稳定。

这些手段在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会有一定的变化和调整。

吏治与官员品质在古代中国的探讨

吏治与官员品质在古代中国的探讨

吏治与官员品质在古代中国的探讨古代中国的吏治与官员品质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争论的热点话题。

吏治是指政府行政机构运行的制度、政策和管理,官员品质则是指官员的道德品质、能力水平以及治政能力。

本文将从吏治制度和官员品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吏治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的吏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封建制度,当时的政府主要依靠封建臣子来管理国家事务。

然而,由于封建地主的私利和权力斗争,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官员任用制度,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

这种制度在秦汉之际达到了全盛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科举考试和官员亲疏关系来确定。

公元6世纪开始,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这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规范化。

到了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官员选拔的主要渠道。

吏治制度的发展不仅使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规范,也加强了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主要考察官员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以及能力水平。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会试则考察考生的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殿试则是皇帝亲自面试考生的过程。

进入官场后,官员将受到严格的考核和考察,一旦发现任职不力或有失德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然而,尽管吏治制度在理论上是完善的,但在实际履行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过分注重文化素质,忽视了官员的实际能力和管理能力。

这导致了官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其次,官员的任免制度过于僵化,上层官员对下属官员的选拔和任免有过多的干预,使得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此外,官员的待遇和薪酬问题也是一大问题,官员的薪酬并不能完全保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在官员品质方面,古代中国社会普遍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尚书》中有言:“君子不矜小爱勇,不多争丑禄,饰美言而实恶也,谓之吏。

”这就是说,官员应该有大公无私的品质,不贪图小利,不营私欲,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的研究

摘要我国古代大凡有识之士都能认识到:“治国必先治吏”,“治民必先治官”,“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浊”。

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创建共和制国家的时候曾经深切的说过“一个国家除了官吏之外,还有什么重要呢?”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民主政治深入民心的历史进步,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这些工作取得了许多突出性的成果,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新的福祉。

但同时,官员的腐败问题却正在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形势愈演愈烈。

许多政府官员,特别是一些国家高级官员的形象危机问题和腐败犯罪问题正在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极大阻碍。

官员治理问题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当前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反腐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仍需继续。

中国古代“吏治”作为古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制度与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其中存在许多消极的方面,但是古代吏治建设中的许多廉政主张、肃贪措施与法律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

它的成功之处在今天仍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因此,如何在现代法治建设中利用中国古代“吏治”中的积极因素,以消解现代廉政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阻碍,从中寻求一条充分适合中国本土资源的现代法治之路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力图为当前我国廉政法制建设与反腐工作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源。

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历史时期的典型和成功的“吏治”实践过程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了解、重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优秀的统治者依据国情、民情制定的重要吏治制度、措施及律法或者有关吏治的政治主张,挖掘它其中的精华部分。

从夏商周到秦汉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它的存在和发展从未间断过。

例如,它其中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考课管理制度、监察监督制度、惩贪立法以及对官员的教育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自身独特与成功的地方,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取其糟粕,取其精华。

古代吏治 纪律规矩

古代吏治 纪律规矩

古代吏治纪律规矩古代吏治,是指古代社会中官员的管理和治理方式。

在古代,吏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它约束着官员的行为,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

纪律规矩则是吏治的基石,它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

古代吏治注重纪律规矩的执行,要求官员要忠诚、廉洁、奉公守法。

他们必须恪守职责,不得滥用职权,不得以权谋私,更不能利用职位谋取个人利益。

吏治要求官员要严守纪律,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不得徇私舞弊,不得贪污受贿。

只有守纪律,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古代吏治注重纪律规矩的执行,要求官员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他们要勤勉敬业,尽职尽责。

官员要按时上班,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懒散怠工。

他们要认真处理公务,不得马虎敷衍。

官员要端正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得傲慢自大,不得欺压百姓。

只有有纪律的工作作风,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古代吏治注重纪律规矩的执行,要求官员要恪尽职守。

他们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官员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得为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他们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解决问题,不得为人民带来困扰和痛苦。

官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推诿扯皮,不得逃避责任。

只有守纪律、恪尽职守,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吏治的纪律规矩是古代社会的重要法则,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吏治的纪律规矩是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它约束着官员的言行举止,规范了他们的职责和权力的行使。

只有遵守纪律规矩,官员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吏治的纪律规矩是古代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现代社会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吏治
提纲:(1)中国古代各朝吏治体现的简介;
(2)中国古代吏治方面的制度及其特点;
(3)影响各朝吏治的共同性因素;
(4)古代吏治对我们现时的启发。

开篇
翻开浩瀚的史册,打开尘封的岁月。

走进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发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风采各异的法律文化系统,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我们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时,却又惊诧的发现:作为古代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吏治之法就像一束耀眼的光芒绽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轮回千载,更迭千秋。

浏览中国古代封建吏治,各个官员如走马观灯般频繁轮换。

自先秦时期,法家提出“治国必先治吏”的政治主张,到清代人唐甄提出“治民必先治官”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大多以治官进而达到治国的目的。

而封建吏治作为封建政治建设的核心,在两千多年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紧密围绕封建国家集权专制制度来实现自身的稳固和强化,从实践到理论,从制度到法制,举足轻重之间,古代吏治一步步地迈向成熟,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吏治制度。

那么,何为“吏治”呢?
所谓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中国古代各朝吏治体现的简介
约从商朝开始,其立法就有吏治的体现。

商朝初期制定的《汤之官刑》中有曰: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

而所谓的巫风最就是官吏沉醉于歌舞,处以罚丝。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就对官吏做出的一些约束,虽然仅仅是星星之火,却是统治阶级吏治思想的早期体现。

进入西周,吏治似乎有了一定的发展,包括其刑事法律中规定的“群饮罪”“失农时罪”等都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更好治理国家的考虑而对官吏的职责和行为做出的一些约束。

当然,西周的立法还规定了一些特权,如贵族官僚犯罪不仅有“八辟”规定的特权,而且宫刑不适用于贵族,对贵族处以死刑的地点和方式也与常人不同。

虽为特权规定,但也体现出当时吏治的思想特点。

随着大一统的秦朝的建立,中共古代吏治似乎也初具雏形。

从秦朝的睡虎地秦简中来看,其行政法规中的《治吏律》《除吏律》《内史杂律》《尉杂律》《司空律》等都是特别针对官吏所制。

下面我们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一下秦朝吏治的举措:
(1)官吏的条件:首先,忠于君主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胜任其官职的能力;再次,曾受过“废”刑及其他刑罚的不得任职;最后,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熟练的
法律技能。

(2)官吏的责任:A、行政责任:国家行政机关对不履行义务而又没有触犯法律的官吏,不通过司法程序而直接实施行政处分,分别有“谇”“赀”“免”“废”。

B、
刑事责任:指官吏因职务之便进行犯罪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包括贪污公款、内
外勾结、玩忽职守等罪行。

(3)官吏的考核:包括“上计法”和“考课法”。

上计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方面的情况,而考课即是对官吏的定期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赏。

(4)秦代的监察制度:秦代开创了中国监察制度的先河。

秦帝国的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御史是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吏。

御史大夫乃御史之长,其下又设御
史中丞,御史中丞除掌管朝廷图书外,还监察朝廷中的违法官员。

在地方负责
监察的官员叫监御史,察举各地的违法事宜。

(5)秦代的法官责任:包括“失刑”(因过失致量刑不当)、“不直”(轻罪重刑或重罪轻刑)、“纵囚”(有罪不判或减轻案情,使被告因达不到犯罪标准而逃脱法网)
等。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对吏治方面已经看的比较重要,“治国先治吏”的思想在秦国统治者心里已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吏治正式进入了发展时期。

汉朝建立后,多种不敬罪以及欺瞒罪大抵是针对官员所制。

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使司法官严格依法办事,汉朝还继承了秦简中的不直罪。

针对汉代任官基本途径的选举制定了选举不实罪。

在行政制度方面,《附益律》《尚方律》《史律》《上计律》《汉官旧议》等行政法规的制定在吏治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汉代的统治者不但更加重视地方官吏的监督,修改并发展了秦的监察制度,而且还开始实行察举制度,由中央及地方的各级长官向朝廷推举贤能之士,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吏的腐败。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制度是汉代的“录囚”,即上计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以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判是否有失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

凭借农民大起义浪潮而起的唐朝,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有一个很明确的思想,那就是接受前朝覆亡的教训。

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