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

石卫星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

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

间和空间,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是学生个性养成。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人格独立性、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品质。为了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必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课程和全面的活动,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

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培育优良的班级文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和谐、美好的环境能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班级是个小型社会,其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及环境,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行为提供了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班级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班级文化建构中的独特性,能充分发挥其陶冶功能,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课题的实施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系统工程,以确立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其具体内容是:

1.学习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多次组织教师静心学习,专题研讨,深刻领会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开展学习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系列活动,并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撰写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并通过举办征文比赛,主题演讲形成浓厚的陶研氛围。三年来共组织各项活动30多次,撰写陶研专题论文25篇,参加论文竞赛获奖或发表12篇。另外,还邀请县内外陶研专家作专题讲座,拓展老师的理论视野,提高教师的研究

水平,2005年12月学校成为中陶会小教专业委员会实验学校。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第一流的教师是创造型的教师。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让全体教师真正领悟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靠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要靠创造型的教育者。

2.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1)学校文化建设。世界著名管理大师,美国管理学家德·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三种形态,制度形态主要指法令、道德、行政,属于校规;精神形态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判断体系,属于校魂;而物质形态包括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这是校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尤其注重“校魂”的建设,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它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体现。我们在培育与构建校园创新文化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众多因素的首要,根据创造性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创造型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必需具备的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强烈创新意识,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的人格、技巧、管理艺术等等。学校环境的创新,立足于培

养具有创新潜能的教师,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按照学校的导向,去实施学校的决策,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把学校目标、规章内化为自觉行动。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学校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就是赋予具有创新素质的师生更独立更自由的创

新环境。几年来,学校管理敢于突破旧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让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生获得受赞赏、受奖励的机会。学校通过举办体验型的实践活动,借助少先队主题活动、儿童节、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校园创新文化的熏陶。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是他根据客观情形订出教育计划,但另一方面是知道如何通过生活与实践,实现这个计划,并且在某种情形下知道修改他的计划,同时发展他的计划。”学校重视组织制度的变革,敢于破除陈规陋习,大胆改革非理性的规章制度,用批判的、辩论的眼光看待传统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寻找一种科学有效、新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给学校内部成员自主、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主体成员的创造性,营造既有规范,又有自由,既有统一,又有分散,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氛围。为教师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竞争合作的氛围环境,给教师“松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当今流行这样一名名言:“一切在变,除了变化不变。”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变。而适应这种变化的必要条件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