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课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永放光芒——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的理论研究
理基础。( ) 3 从教育的角度说 , 外在的教育 , 只有通过 内化形成 自 我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 自我教育的本质就
是更 新 。 的成 长就 是不 断 的 自我 更新 的过 程 。 新 人 更 思想 、 更新 观 念 , 就是创 新 。4从 哲 学高度 说 , () 人不 仅 能适 应社会 , 而且 还能 改造 社会 , 改造 工作 环境 , 造 改 生活 环境 , 造就是 创 新 。 改 值得 一 提 的 是创 新 与 陶 行知 讲 的 创 造涵 义是 一
和培养学生 的独 创力 。 以 , 所 创造性 的教学是 以教材为 基 础的一个开放 系统 ,教 学 的 目的是将 教材 的知 识转
变 为儿童学 习的经验 , 儿童 的创新 能力 。 发展 3力 强主 动性 、 -口 创造 性 的教 学方 法 。
资 源 的 分配 均衡 乃 至社 会 的不公 平 。我 们 当然 并 不 否认“ 天才 儿童 ” 的存 在 , 学校 教育也 要 面对不 同的儿 童 采取 不 同 的教 育方 式 , 学 校教育 更应 该 是面 向全 但 体 学 生进 行 的 教育 。我 们 在 观念 形 态 上 要把 单 纯 的 “ 精英教 育 ” 为全体 学生 和全 民族 的教 育 , 使 每个 转 要 学 生都 享受 同等 的受 教育 机会 , 要使 每 个学生 在 同等 的教育 环境 下发 展他 们各 自不 同的创造 潜能 , 这是 教 育 的理想 追 求 , 也是 社 会 进 步 的体 现 。( ) 身 都 有 2终 创 造力 。 创造是 人 的本性 。陶先生 又说 :死人 才无 意 “ 于创 造 。只 要有 一 滴 汗 、 一滴 血 、 滴 热 情便 是 创 造 一 之 神爱 往 的行宫 , 能开创 造 之花 , 就 结创 造之果 , 繁殖 创 造 之森 林 。” 么 , 那 创造 教 育 就要 贯 穿 于 教育 的全 过程 , 即终身 教 育 的全 过 程 , 社会 的责 任 在 于不 断地 激 发每 个人 的创 造潜 力 。( ) 3创造 的多样性 。 处 处 ” “ 、 “ 天 ”“ 天 、人人 ” 能创 造 , 表 明创 造 必 然 是 多种 多 都 这 样 的, 没有创 造 的标 准答 案 。陶行 知列举 “ 楼梦 ” 红 中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索篇誗教学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康志强(甘肃省广河县李家寺小学,甘肃临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融入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现如今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这期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以运用。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运用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创新和实践,将知识和生活进行结合,通过实践去找寻知识的答案和真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在结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进行语文教学时,如果能在课堂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答辩赛,利用答疑、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中也提出过“学贵知疑”的观点,“疑”指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疑难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和疑惑,并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
以《詹天佑》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和预习,并在预习中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有难点的地方标注出来,在教师讲课之后将问题提出来,勇于质疑,并且敢于质疑,利用其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及时去处理学生的问题,并对本篇课文展开探索,整堂课的气氛都变得十分活跃,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对詹天佑这个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的同时提高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讲课为主,约束学生发展。
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融入,课堂的主体变成了学生,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机会,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人物,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对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创造的儿童教育”理念,旨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首先回顾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核心理念,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环境。
接着,通过详细解读陶行知的相关著作和演讲,提炼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和实践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理念陶行知,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对儿童教育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他坚信,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这种潜能,引导儿童自主发展。
在陶行知看来,儿童教育应当以“生活即教育”为基本原则。
他主张教育应当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陶行知还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不应当仅仅是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而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儿童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理念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对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即通过生活实践和教学合作来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 创造的儿童教育的方法和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构想,更是一种具有鲜明操作性和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幼儿艺术创作的影响,分析了如何运用该思想指导幼儿美术教育教学,并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以及展望未来发展的方法。
结论总结了其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讨论有助于提升幼儿美术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在创造方面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独立、有创造性,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幼儿美术教育、重要性、幼儿艺术创作、教学指导、问题、解决方法、质量提升、应用效果、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提倡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
陶行知主张将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探索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创新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以及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表达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机械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给予学生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他的创造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教育实践中,包括幼儿美术教育。
1.2 介绍幼儿美术教育幼儿美术教育是指针对3至6岁幼儿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绘画、手工、造型等形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创造性,不齿于以儿童为师。
他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他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根据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浅谈其对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他诸多教育理念中,创造教育是其经常谈及的话题,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才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自始至终包含了要发掘、保护幼儿的创造力,他的理论以及基于理论下的实践,为我们幼儿的创造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创造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陶行知先生认为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
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做到手脑并用,从而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启发人的创造力,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学龄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启示一、多方面启发儿童思路,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指出:“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名贵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可见不能创造的原因并非归于平凡,而是局限于“习惯性思维”。
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具有模仿性、自发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学前儿童最初的创造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而且他们的创造活动没有特定的目标,他们乐于探索,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创造性也逐步增强。
根据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一日生活中注重从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思路,引发幼儿的思考。
二、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创造自由轻松的教育氛围陶行知先生提倡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应该享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而幼儿能够享有这种环境的前提,就是师幼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应该与幼儿平等相处。
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教育管理
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教育管理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教育管理者。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实践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探讨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主张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实践和创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提出的“不以成绩评定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其次,陶行知在教育管理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教育管理应该注重人性化和民主化。
他强调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提倡师生平等的教育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责任感。
陶行知还强调教育管理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
其次,陶行知提倡的人性化和民主化的教育管理理念,也对现代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
现代学校管理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参与,建立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仅仅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
总之,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事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他的教育管理实践强调人性化和民主化,对现代教育也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借鉴陶行知的思想,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学习陶⾏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陶⾏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知创造教育理论⼀、课题前期⾄中期研究过程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本课题于2005年9⽉开始选题——陈述假设——制定⽅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
酝酿产⽣并制定研究⽅案,接着进⾏基础研究。
经过⼀年的选题与假设,确定了课题实施⽅案。
2006年11⽉17⽇经过开题论证被⽆锡市陶研会批准为⽆锡市陶⾏知研究会“⼗⼀五”规划课题。
本课题理论研究确⽴的⽬标:①认识陶⾏知创造教育的内涵②认识陶⾏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③认识陶⾏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
实践⽬标: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②归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案例。
探索和揭⽰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构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时间、空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标是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培养的积极因素。
研究和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培养的良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代新⼈(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有:(1)陶⾏知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①了解创造教育的⽬的,提⾼创新意识。
②了解创造教育的内容,扩展创新途径。
③了解创造教育的⽅法,培养创新能⼒。
(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①以陶⾏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成青年教师的价值理想和职业操守。
a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良知,构筑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职业素养)。
b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②以陶⾏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a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
b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发展规律。
c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中期研究的规划是:实施研究,实现具体研究⽬标。
对实施的研究总结,进⾏论证。
有活动,有⼀定的理论成果并汇编成⽂。
进⾏中期评估。
研究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需进⾏中期评估论证,下⾯对这些主要研究任务完成情况作⼀汇报:(⼀)、课题研究按计划进⾏,领导重视、⽀持,“陶理”在梅中“芬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_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好家长38一、有准备的环境,唤醒幼儿的兴趣环境,是一种无声的“隐性课程”。
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能够促进幼儿在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环境,这也是幼儿成长阶段中的重要因素。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潜藏在内在的创造性潜能,是与生俱来的。
”为此,教师要以“放手”为前提,以支持为导向,引导幼儿关注并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唤醒幼儿内在的认知欲望,切勿单纯地重视丰富多样的材料,注重为幼儿创设美化的外在环境,而忽视幼儿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参与度,要积极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做好铺垫。
一是以互动的生活墙面激发幼儿喝水的兴趣。
“喝水墙”旨在记录幼儿每日的喝水量。
例如,在生活区,为了保证幼儿每天的喝水量,并减少集体饮水时的拥挤、磕碰、接水少等问题,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一起制作了有准备的环境——喝水能量站。
该墙面分两个板块,一面墙是记录板块,幼儿每喝完一次水,就可以在自己的水杯里放一根小吸管,记录自己的喝水情况,一根吸管就代表喝了一杯水。
摆放吸管的游戏过程无不吸引着幼儿,幼儿更乐意喝水了。
另一面墙是图示板块,幼儿会自主设计标记并贴在杯子上。
这些有趣的标记时刻提醒着幼儿取水时要注意量,通过层层递进的游戏,引导幼儿逐步爱上喝水,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二是以清晰的生活支架支持幼儿学习的动力。
例如,小班幼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午睡时会出现各种穿脱问题:随意乱放脱下的衣服;衣服被穿反,需要教师协助穿衣……面对这些情况,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穿脱衣服、穿鞋的学习支架。
利用图片支架帮助幼儿学会叠衣服与裤子的方法,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穿衣顺序和方法。
幼儿在生活区一边看游戏支架,一边主动练习给宝宝穿开衫、拉链衫、纽扣衣等。
清晰的生活支架时时刻刻支持着幼儿的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通过每天在钉钉群即时反馈、共享问题记录单等途径改变家长包办代替的观念,鼓励幼儿在家坚持穿脱衣服练习,持续21天打卡记录,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何谓创 造教育
动结合起来。”” ’ 这足以说 明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 育界最早注意农民教育的人 。其后 ,陶行知先生专 心试 验乡村创造教育 ,成绩卓著 ,蜚声中外 ,于 13年 l月 1 日荣获上海 圣约翰大学科学博士称 99 2 4 号。陶行知创造乡村教育的影响与 日 俱增 ,因而激 怒了推行反动教晓庄学 校 。晓庄封闭后 ,陶行 知首遭通缉 ,被迫流亡 日 本。他在 日 期间,因见其工业发达 ,又丰富了自己 的教育思想 。13年 春回国后 ,便又创办 自然学 91 园 ,编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设立儿童科 学函授学校 ,创办乡村工学团,倡导小先生制、传 递先生制,创造普及教育运动于工农大众及其子女
之中,由平民教育 ,乡村教育到普及教育 ,陶行知 以创造教育 “ 向传统教育及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所作
不屈不挠 的斗争 ,由理论 到行 动从未停息过一分 钟”。13年春 ;陶行知应邀在上海大夏大学教育 93 学院作 《 创造的教育 》的演讲 ,全面系统地介绍什 么是 创造教育 ,创造 教育 的 目的 、内容 和方法 。 什么是创造教育?陶行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个是 《 鲁滨逊漂流记 》中的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 去 ,口渴 了,白天他用手捧水喝 ,到黑夜发生了困 难 。但 他发现 泥土 经过火 烧 变成坚 固且硬 的东 西 , 于是把泥土塑成 了瓶 ,放人火中去烧 ,瓶子烧成 了,盛水的计划也成功了。另一个是 《 红楼梦 》中 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请客 ,唤了二只船来 , 贾母 同 媳妇 等 人 在 前 船 先 行 ,宝 玉 同姐 妹 们 在后 船 后 行 ,河内氽满 了破残荷叶 ,宝玉的船划不快 ,追不 上 前船 ,宝玉 心里 非常 忿怒 ,大声 说 : “ 这些 破荷 叶可恨 ,怎么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 :我最不喜 欢李 义山的诗 ,只喜他这一 句 : ‘ 留得残荷听雨 声 ’。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 : “ 果然 好句 !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这两个例子 中。 鲁
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精神。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教育思想一、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形成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回国后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状况,开始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
他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提出了创造性教育的理念。
二、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强调实践和创新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倡导“因材施教”陶行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他主张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手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3. 主张“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学习、感悟和成长。
他主张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和创新。
4. 提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他主张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三、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启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和权威。
其次,它启示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在他看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列举爱迪生、瓦特等发明家的事例来说明动手的重要性,主张我们的护育员或先生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让孩子们有动手的机会。第三,传统的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第五,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空间解放了,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学校不应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不能“日问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毋庸置疑,儿童的创造力是稚嫩的,但却有着无限的发展价值。正如杜威所说:“只有傻瓜才把创造视为离奇幻想的事情……一个3岁的儿童发现他能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6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5分钱和5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件事情,他也真是一个发明家。”我们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并正确认识其创造力的巨大发展价值。
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指出:儿童对环境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从学会与父母、同伴、老师交往,到认识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熟悉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到掌握使用各种工具,儿童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造。儿童的创造潜力从一出生就开始萌芽。众所周知,半岁的婴儿就能自己抱着奶瓶吃奶;一岁的婴儿尽管不会说话,却能做出手势或发出信号,让大人帮他捡起他够不着的玩具;一岁以后就慢慢学会使用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对于婴儿也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优.选)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刘洁(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412282032)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
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
虽然这一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我们经过对陶行知这一思想的再回顾和再研究发现,这一思想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使其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能够为强调教育改革的今天提供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历史演进;依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弟,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他反对“沿袭陈法”与“仪型他国”的旧教育,强调教育要有创造精神。
开发人民大众和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培养出生活创造力的能力,这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
创造精神贯穿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始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
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
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历史演进(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演进考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非常明显的具有中西结合的特征。
陶行知课题-园区二中
陶行知课题 - 园区二中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立项课题《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课题组李君岗 2011.11.7一、课题的提出1、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课题。
历史的发展已进入21世纪的时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更加凸显,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呼唤的最强音。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开展科技创造教育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就成为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2、我国的教育改革日益深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但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也暴露出教育的滞后性,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提出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突出表现为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成为教育改革的生命线。
3、学陶师陶的实践。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17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以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批判旧教育、传扬新教育的积极姿态引起人们的关注,他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实行小先生制,创立生活教育理论,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创办晓庄等学校,在当时的中国,发聋振聩,惊世骇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陶行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空前繁荣,促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他的崇高品德成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很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借鉴,它谋求中国教育全面现代化的伟大理想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懈的追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是学习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勇于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寻求智慧,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开创了我校创造教育的新局面。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应用陶行知是现代创造教育思想的鼻祖,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
而幼儿时期,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往往是最不受束缚的,在此阶段开展创造教育,对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曾经提到:“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造才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而就创造教育本身,陶行知又继续提到:“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孩子的双眼、双手、大脑、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间与时间。
陶行知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为创造者的潜能,这是人类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发展过程留下的宝贵财富。
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创造的潜能,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一些孩子的创造潜能。
因此,现代幼儿教育要重视幼儿创造潜能的开发,通过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用现代科学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创造潜能,使创造力的种子在其体内生根发芽,并为其今后的茁壮成长奠定基础。
2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策略2.1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好奇,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啟蒙期,他们有着十万个为什么需要家长、教师的解答,因此幼儿时期是挖掘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时期。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的探索和发现,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才能有独立的想法和无限的创造力。
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其课程大多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因此,在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时,要结合游戏特点,选择一种幼儿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例如,积木作为幼儿常见的游戏玩具,普遍受到他们的喜欢,孩子在积木游戏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式各样问题,此时他们会生气、哭闹、求助。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摘要】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他对儿童自主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关注。
通过分析陶行知的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贡献。
在我们将总结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探讨他的影响和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对于当今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及其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自主学习、人格发展、实践案例、现代教育、启示、影响、价值、总结。
1. 引言1.1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倡导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知识技能。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得到尊重和关爱,并且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包括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倡导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合作共同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念的社会成员。
陶行知对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视体现在他提倡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对儿童教育思想的探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的教育范式,也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健康、有活力、有才干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
2. 正文2.1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1. 尊重儿童个体差异。
陶行知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能力和潜能。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研究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研究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的先进教育研究者,他所创造的教育理念,正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教育行为,促使我国教育领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方法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所以,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中领悟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经过教学实践,真正作用到当前教育工作当中。
促进现代教育与时代发展变化形势相符合,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品质的综合能力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时代意义目前我国处于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许多年,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问题也仍然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老化、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差仍然是存在的重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倡导和实现素质教育,必须针对此类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以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
现代教育规划纲要中对创新教育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要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的精神,应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将西方创造力开发教育应用于我国,转化为我国学者对教育的称呼,即是创造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创造和教育。
简单来讲,就是将旧有事物的创新改革能力融入教育工作当中,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输和学习,也可以是生活经验、优秀品质的教导,有着促进人类文明延续和传播的意义,是教育者在特定范围内实施的教育活动。
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念,在人先天具有的创造力基础之上,促使人们创造能力得以发挥。
也就是说,创造教育本身与创造什么没有关联,是一种教育方式,主张在人自身基础之上利用环境等的影响,发挥已存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在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这一理论得以验证:“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
”而创造教育的本质则是针对改变传统教育而言的,将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对比后不难发现,创造教育本质上是将“人的可能性”作为目的,以既有知识作为途径,实现创造性的生活或自身的丰富。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
"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
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
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
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
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
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
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
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
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
[1]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
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
[2]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推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第三,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
第五,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儿童才能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第六,学校不能“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假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桂芝小学课题组石卫星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建“行知”创新的学校文化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儿童创造是千千万万的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我们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
”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使得很多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弱化,知识更新的本领、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最近指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人才。
”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根本的途径在于教育。
人的自然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基础。
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
本课题研究旨在践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1.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和谐的管理环境学校管理创新是基础,学校管理者应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着不同的个性。
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有创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才会张扬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做到“求同存异”和“异想天开”。
应先从管理层研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放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独抒已见、富有想像、具有创意、共同交流的表演舞台。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学生创新人格、个性养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是学生个性养成。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人格独立性、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品质。
为了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必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课程和全面的活动,构筑创意的活动平台。
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培育优良的班级文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和谐、美好的环境能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
班级是个小型社会,其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及环境,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行为提供了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
班级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班级文化建构中的独特性,能充分发挥其陶冶功能,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课题的实施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系统工程,以确立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其具体内容是:1.学习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多次组织教师静心学习,专题研讨,深刻领会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
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开展学习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系列活动,并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撰写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并通过举办征文比赛,主题演讲形成浓厚的陶研氛围。
三年来共组织各项活动30多次,撰写陶研专题论文25篇,参加论文竞赛获奖或发表12篇。
另外,还邀请县内外陶研专家作专题讲座,拓展老师的理论视野,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2005年12月学校成为中陶会小教专业委员会实验学校。
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第一流的教师是创造型的教师。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让全体教师真正领悟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靠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要靠创造型的教育者。
2.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1)学校文化建设。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美国管理学家德·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三种形态,制度形态主要指法令、道德、行政,属于校规;精神形态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判断体系,属于校魂;而物质形态包括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这是校貌。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尤其注重“校魂”的建设,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它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体现。
我们在培育与构建校园创新文化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众多因素的首要,根据创造性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创造型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必需具备的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强烈创新意识,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的人格、技巧、管理艺术等等。
学校环境的创新,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教师,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按照学校的导向,去实施学校的决策,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把学校目标、规章内化为自觉行动。
创新环境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学校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就是赋予具有创新素质的师生更独立更自由的创新环境。
几年来,学校管理敢于突破旧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建立起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让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生获得受赞赏、受奖励的机会。
学校通过举办体验型的实践活动,借助少先队主题活动、儿童节、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校园创新文化的熏陶。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是他根据客观情形订出教育计划,但另一方面是知道如何通过生活与实践,实现这个计划,并且在某种情形下知道修改他的计划,同时发展他的计划。
”学校重视组织制度的变革,敢于破除陈规陋习,大胆改革非理性的规章制度,用批判的、辩论的眼光看待传统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
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寻找一种科学有效、新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给学校内部成员自主、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主体成员的创造性,营造既有规范,又有自由,既有统一,又有分散,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氛围。
为教师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竞争合作的氛围环境,给教师“松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
当今流行这样一名名言:“一切在变,除了变化不变。
”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变。
而适应这种变化的必要条件就是创新,其中,首先要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并且运用创新思维思考当今的教育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撑点”我们认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统一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有创见,回答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提问题是否有思维价值。
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新课改中去,发挥自己的联想才智,做创造教育的践行者。
2.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个小型社会,其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及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给学生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行为提供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是创造思想的倡导者,是与学生产生互动的引发者,必须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新理念,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价值取向,因班因时因人而异。
我们把“自律、文明、勤学、创新”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时,提倡班级文化建构中的独特性,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陶冶功能,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
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小学生出黑板报,自办小报,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的扉页上,激励学生追求科学,不断创造的热情。
学校在每周的“蒲公英广播台”中安排《创造世界》的栏目,介绍古今中外的创造人物、创造事迹。
“让墙壁说话”已成为每个班级的创新文化。
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创造教育,时时获得创造的熏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创造意识,提高了思想认识,从而使学生努力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创建班级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校领导全面负责制、班主任包干制、导护老师分项制、学生干部参与制、家长学校保障制、社会实践基地配合制。
以上制度保证了例行教育真正落实到班。
各班赋予学生活动的设计权、组织权、实施权,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意,形成特有学生文化,展示才华。
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创造的意向和行为。
3.创设创新环境的教学(1)教学常规管理的创新。
在教学常规管理的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
从有利于调动、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出发,学校制订了具有一定“弹性”的规章制度,例如:在听课、评课方面,我们不是将教师“管住”、“管死”,而是“管活”、“管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书育人服务。
在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上,灵活多样,尊重教师的教学风格,如对教师的备课,不强求一致,不统一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课的结构是否完整,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创新人格、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追求教学常规管理的有效性,为教师从“教学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服务。
为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向创造性运用知识转变服务。
(2)课堂教学研究的创新。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项研究。
一是无讲台教学的创造研究。
用无讲台教学填补师生间无形的鸿沟,进而体现教学地位的平等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组织的合作性、教学活动的交往性、教学结构的灵活性。
创设无讲台教学正是力求创设一种师生共学共做的和谐环境,形成一种家庭生活般的教育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爆学生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应该跟小孩学习,要肃清形式,先生放下架子。
他主张师生共学共事,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
无讲台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消除了师生物理和心理距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益。
二是质疑与解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小孩子得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质疑、解疑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一种双边活动。
其实质就是用“质疑、解疑”等控制手段,使学生“寓教于疑、寓教于乐、寓教于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