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
《原子的构成》人教版化学说课稿
各位考官好,我是化学组某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3单元第二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又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生活经验。
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综合教材特点和学情,从核心素养出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掌握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通过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会从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重点: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较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我将从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播放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资料;在学生心中产生感叹和好奇时,以大见小,引导学生首先学习原子结构的,并让进行大胆讨论猜想。
这样设计既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又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交流能力。
2.探究原子结构随后,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意识到理解猜想的误差,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展开第二个新课授予环节。
播放原子的动画模型;学生观看后,就对结构有了基本认识,但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粒子分别是什么呢?这时进行点拨,原子核和电子的发现史及电性,介绍汤姆生和卢瑟福。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三化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节课通过引入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
1.1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介绍原子的重要性和原子学的历史背景。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颗粒和原子的构成要素。
•原子结构:介绍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理论,探讨原子的构成和组成。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原子的构成要素和原子结构。
•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原子的组成和构成要素。
•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观念。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3.1 教学资源•课件:准备一份包含课堂重点内容和示意图的PPT 课件。
•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展示实验和示范实验所需的器材。
•音视频资源:准备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音视频资源,便于直观地展示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保持教室的整洁,确保学生的视线不受干扰。
•座位安排:将学生座位安排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方便展开课堂互动。
•实验准备: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实验演示—讨论—总结的教学过程。
4.1 导入(10分钟)1.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听说过原子吗?它有什么特点?4.2 讲解(30分钟)4.2.1 原子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0分钟)1.使用课件将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介绍给学生。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颗粒构成了物质?4.2.2 原子的组成与构成要素(10分钟)1.使用课件演示原子的组成和构成要素,并解释各个要素的含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的《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化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后续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电子的排布规律。
(3)学会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并能解释一些基本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为: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
教学重点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们是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则是因为电子排布规律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和掌握。此外,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反馈评价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实验合作、互相评价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原子的构成说课稿1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根本观念。
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
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响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响实质的根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标准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说课
《原子的构成》1课时说课材料各位评委,各位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哈尔滨市虹桥学校的孙轶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分析、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的构成(2)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模拟α粒子的实验,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的。
(2)初步知道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二、说教法分析1、自主探究:简要过程: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探究实践→得出结论2、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导航,以培养他们建构知识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多种形式的资料增强感性认识三、说学法指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下,主动参与建立原子微观模型和原子中各粒子间关系的过程,领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简要过程:1、复习回顾;2、足迹追踪;3、探究实践;4、汇报分析;5、归纳反思课题原子的构成课时 1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国的化学课程体系中,本节内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它在上册的前两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并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打下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此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未知。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探究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视频资料展示:播放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原子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说课稿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 1 原子的构成》讲课稿【教材剖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神秘》是双基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看法集中,这些看法是全书的一个要点,所以本单元关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此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行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含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要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而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状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纳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经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剖析】我县地处偏僻地域,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讲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供给一些信息,帮助学生打破难点。
幸亏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看法,初步研究了物质构成的神秘。
可是,他们其实不知道原子能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究竟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课目的】1.充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认识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相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经过比较、议论、概括等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剖析、推理能力要点:1。
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原子构造和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形成【教课媒体】1.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2.教案(附后)【教课方案思路】在现有的教课条件下,原子这类微观粒子只好靠剖析宏观现象去引发想象,所以在教课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引发学生想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课方法】1、研究议论法新的课程标准踊跃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自主研究、团联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研究议论促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它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子、分子的概念后安排的进一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一课,特点是抽象、不直观,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完成学生的认知。
本节教学我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尚处于启蒙阶段,虽然,他们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但是他们对未知的化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迫切希望对之进行探究,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展开探究活动的情感基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知欲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分化点。
所以“原子的构成”成为了“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提问法、分层次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七、教学过程1、情景导课,激发兴趣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先通过回顾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创设情景] 播放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引入新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在学习分子、原子概念基础上,继续探究学习原子的内部结构的过程,引领学生由宏观物质变化的学习转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上来,从而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而且本课题还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以及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原子的构成知识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了解原子的结构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原子结构比较抽象,不同于物质的宏观组成,学生又没有认知经验,所以确定了解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实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取探究及讨论方法,同时用多媒体和课本插图辅助教学。
三、学情分析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难度亦较大,且学生还未能形成微观世界的概念,加上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力求直观,借助形象直观语言及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交流体会、归纳小结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师生的双边活动中,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程序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一)回顾旧知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复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知识回顾提出猜想从巩固已有的知识切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分钟【动画展示】模拟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并要求学生根据展示动画进行思考。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小组交流:学完本课你知道哪些知识?
⑥任务后延——张扬个性
(作业)以“原子一家的自白”为题,采用 拟 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向其他班 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
6、说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中子
电子 (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型说
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 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提 出的原子 核式结构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质子
原子核
③讨论研究——深化模型
想一想:原子为何不显电性?
信息1: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 负电荷
信息2:每个质子带一个单 位正电荷 信息3:中子不带电
He
结论: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我们已知原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 个 碳 原 子 的 质 量: 1.993×10-2 6 kg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 kg
5、说教学程序
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回忆)原子是如何定义的?该如何理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不能再分。
(引入)原子是否可再分?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②观察归纳——建立模型
化学史实(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公元前约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宇 宙万物皆由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 的粒子组成,即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原子的构成》
§4.1 原子的构成进门后先鞠躬,记得微笑!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这六个环节不用说出来,自己心里有数就行)原子的构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这位本节课深入学习原子的构成起到了铺垫作用。
另外,本课题又是学习元素、离子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
过程与方法:习得分析、比较、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
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原子的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的形成。
四。
教法学法下面,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五。
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具体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这个要说出来,条理清晰)首先,我将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水分解的模拟动画,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分子和原子概念。
接着,提出问题:“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还能再分吗?”这样,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原子的构成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阅读教材P70原子的构成这一段,接着,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在直观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不难总结得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说一句,板书一部分)。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1、《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构成。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实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与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基础和工具;也是学生从形象的实验学习进入抽象的理论学习的开始,思维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
本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过程中会出现多次认知上的冲突——从最初原子论的实心小球开始,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后的枣糕模型,再到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的有核原子模型,最后是玻尔的量化行星轨道理论和现代的电子云(层)理论,采用动态知识演变来构建对原子结构的认知体系。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原子的构成是本课题教学的主线,同时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前后知识的延续与发展变化。
2、教学内容的选择课题2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在内容上较少,而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相对独立,故在实行教学设计时,我将相对原子质量提前与原子的构成组合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因为学习原子的构成会涉及对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的认知,而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这些微粒有着密切的数量关系;还包含有化学史实与重要的科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构建认知缓冲与过渡,如以道尔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并实行持续地探究、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促动科学观的形成和爱国主义的培养。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根据实验现象和阅读教材,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对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等水平,锻炼逻辑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等。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原子的结构,这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课题承上启下,起着连接宏观物质世界和微观原子世界的桥梁作用。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知道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子的结构。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提问与解答: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给予及时的解答。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讨论原子的构成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理解。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张家口市万全区第一初级中学张娟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⑵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⑶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⑴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⑵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⑶初步教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⑵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⑶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⒈原子构成。
⒉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设备多媒体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回答](将学生分成七组,每组六人其中一人是发言,另一人补充。
)学生甲: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而氧气仅由氧气组成的。
学生乙:“不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学生丙:“还不行,要从分子的角度来解释:空气是由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构成,而氧气仅由氧气一种分子构成所以说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学生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评价并小结]各位同学讲的很不错!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一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如水通电分解(见投影)。
那么你们对原子还有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学生1:“我想知道原子究竟能不能再分?”学生2:“原子是不是实心的球体?”学生3:“原子有没有质量?”学生4:“原子和分子哪个大?”……[引入新课]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讲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武威铁路中学李来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构建原子模型,了解原子的构成。
(2)掌握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
(2)、初步教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模式】1、探究式 2图表分析法3、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娟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各抒己见”、“你会做吗?”等。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分钟)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1分钟)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25分钟)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老师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和并重点介绍卢瑟福做的а-粒子穿过金箔的实验,学生听介绍后带着
“为什么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为什么α粒子不会粘上去?这样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它的高速“子弹”
(α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了什么呢?那些”西瓜籽”(电子)为什么不能把α粒子,反弹回来。
这又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说明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些内容,最后师生一起推导出原子的初步构成。
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引导学生开始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
把书中的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
展示给学生。
3、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出示表格回答以上问题。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4、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10分钟)
1、用具体的数据展示一些原子的实际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质量很小。
提出问题: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
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所以引出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出示表格列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并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举例计算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4分钟)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3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