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城市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城市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与城市化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重点讨论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也就是说,城市化程度是通过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进行衡量的。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

二、城市化的原因1.就业机会: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拥有更多的企业、工厂和服务业机构,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

2.教育与医疗条件: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民希望通过迁往城市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3.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吸引了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4.生活方式改变: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吸引了农民,他们希望能够享受到城市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

三、城市化的影响1.人口聚集:城市化导致农民向城市转移,人口在城市中逐渐聚集。

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的扩大,城市规模的增大。

2.改变地形地貌: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设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这些土地往往是由农田或自然环境转变而来的,从而导致地形和地貌的改变。

3.资源消耗: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城市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来压力。

4.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工业与交通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噪音污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5.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社会问题,如失业、住房压力、社会犯罪率上升等。

四、城市化的解决措施1.控制人口迁移:对于过快的城市化过程,政府可以采取控制人口迁移的措施,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改善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水平,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同学们查看,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城市化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地理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知识要点总结+训练案)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知识要点总结+训练案)

班级:姓名: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家产活动在空间集聚、农村地域转变成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定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记:城市人口比重连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家产向第二、三家产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家产的发展也促使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色: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 世纪 70 年月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很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败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沿区迁徙,形成许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因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色,即城市化水平显然超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整体发展和基础设备建设相对落伍,比方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 ,即城市化进度明显落伍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易工业化进度,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训练题1.城市化最主要的标记是A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城市数量增加C.城市人口增添 D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添2.下列图中能正确反应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3.自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由是A .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升B .市里失业人口增加C.人口增添速度在不停变化 D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4.在大城市的四周,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的重要意义在于A.减少或防止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分别大城市的人口、资本和技术C.根绝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荒弃物污染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5.保护和改良城市环境问题的举措是A .多建房,增添建筑群密度,解决住宅问题B.增强绿化建设,增添园林和绿地面积C.将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向D.兴建工厂,解决就业问题6、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城市人口比重AB18001850190019502000(1) AB 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度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度的是________曲线。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一)1. 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比巴西要早一点。

2. 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 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两个发展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二)1、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4、城市化的动力(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2)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三)城市化的意义(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课件 城市与城市化(含考点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课件 城市与城市化(含考点解析)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读图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2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内容,思考:
思考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2) 什么是集聚效应?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
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
(3)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
(4)随着城市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分化?不同等级住宅区有何差异?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阅读 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24中间的一段文字,完成下表: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布置, 无明确功能分异
工业发展方向
在市中心形成 工业的自然团聚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住宅区 (2)商业区 (3)工业区
文 化 和 高 科 技 园 区
住 宅 区
商 业 区
工业区
活动 探究
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环 。
商业区外围主要是混合土 地利用带。
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不相邻。 因为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而高 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 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
区以及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
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城市地域功能分 区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 及其积聚而成的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观点; 2、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2.3城市化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2.3城市化

第二章 第3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而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等,则体现
了城市化的合理与否。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及特点: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情况下,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高;生产力水平低
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低。

但也有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等特殊情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即城市问题。

其产生的原因、危
害、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与气候有关。

-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理解记忆]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
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
-60%),是城市主要
功能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
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
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内城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5、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6、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
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
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
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
中期阶段:一快(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
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