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4社会因素与健康

4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医学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三、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具 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 最主要的因素。 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推 动作用,主要表现:提高期望寿命、智力水平 提高期望寿命、 提高期望寿命 和资源消耗减少。 和资源消耗减少
16
社会医学
社会因素与健康
1.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生产活动改变了周围环 境的正常状态和组成,破环了生态平衡和 人们正常的生活条件,对人体健康产生直 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典型实例有切尔诺 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和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大坝。 贝利核电站 阿斯旺大坝 严重的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通常称之为公害。 公害事件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 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健康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1997 年世界健康状况指标比较
平均期望 婴儿死亡 寿命 (岁) 率(‰) 全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 66 74 65 53 57 13 62 100 5 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75 17 83 144 人均 GDP (美元) 4880 18295 1125 215
4
社会医学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因素的内涵
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 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 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 文化等)。 济、文化等)。 社会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 社会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 境包括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和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
20世纪上半叶,由于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发展和使用,有效控制了传 染病,保护了大批劳动力,使人的平均寿命从30--40岁增加到60--70 岁,明显延长了参加劳动和工作的时间,从而为社会创造了大批财富。

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SNS中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SNS中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一、问题提出在当今信息社会,社交网站作为网络基础应用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流行和普及,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和互动的重要平台和工具。

[1-2]在这一背景下,社交网站使用后效随之成为了社会和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但由于社交网站中存在诸多性质和功能不同的使用行为,有关社交网站使用影响的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具体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和体验(如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和被动社交网站使用等)对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机制。

[3-6]社会比较是人们的一个基本动机,我们需要和他人进行比较来获知自我和外部环境信息,且接触他人相关信息就会诱发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且依据比较对象和方向的不收稿日期:2021-02-20投稿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dx_sk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我在社交媒介中的扩展及其适应功能:行为和神经层面的证据”(31872781);全国软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儿童青少年数字素养及其干预研究”(2020QRK022);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发展的影响”(2020-04-012-BZPK01)作者简介:牛更枫,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史晓涵,女,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孙晓军(通讯作者),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SNS 中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牛更枫1,2,史晓涵1,2,孙晓军1,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站(SNS )使用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内在作用机制。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绪论一、社会医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二、盖林:法国,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

他把社会医学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及社会治疗学。

三、格罗蒂扬:德国,提出了社会卫生学的一整套理论和概念。

四、社会医学的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五、社会医学的作用:六、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七、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八、心理健康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九、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医学模式与健康观一、医学模式转变的各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二、机械论医学模式:提出“人是机器”的观点,把人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而疾病是极其出现故障和失灵,因此需要修补与完善。

三、模式:是指从事物中抽象出某些特征。

构成关于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并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成为总结各种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四、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时间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五、生物医学模式及其缺点: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缺点:它把人从社会全体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只是生命活动在结构、功能和信息统一基础生命整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

社会医学总复习(人卫第三版)重点

社会医学总复习(人卫第三版)重点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证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医疗卫生服务四个方面的扩大: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因素和人群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研究社会卫生状态及其变动规律;研究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

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社会卫生问题的“现象”(发现问题)2)研究影响人群的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3)社会卫生的策略和措施——社会卫生问题的“处方”(解决问题)三次卫生革命:1.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2.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3.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1848年法国医生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分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及社会治疗学。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观察结果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过 程可能会干扰被观察者的行为。
调查法
调查法定义
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被调查者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调查法常 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调查法优点
可以大范围地收集数据,操作简单,成本低。
调查法缺点
调查结果受被调查者回答意愿影响,可能存在误差。
实验法缺点
实验条件与现实情境脱节,实验 结果的外推性受限。
观察法
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观察 者的行为和表现,以推断其心理状态 和行为原因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 ,观察法常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观察法优点
可以直观地获取被观察者的真实行为 表现,避免被观察者对研究者的依赖 。
观察法缺点
详细描述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通常会通过筛选简历、面试、背景 调查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其中,社 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应聘者的个 性特点、价值观和职业倾向等方面的信息
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归因应用案例
总结词
在团队建设中,社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团队成 员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沟通、合作和凝聚力。
提高沟通效率
理解他人的归因有助于更好地 预测和沟通,降低误解和冲突

促进合作与团结
共同的归因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 力,促进合作与团结。
改善人际关系
合理归因有助于化解矛盾,改善人 际关系。
社会归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心理学
社会归因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领域,它与其他心理学分支有
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学
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社会文 化和社会行为,与社会归因密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3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3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

第三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一、学习纲要掌握:1.遗传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人类行为发展的含义和特点。

3.男女行为特点及其表现差异。

熟悉:1.前额叶皮质受损导致的症状表现。

2.颞叶受损的主要症状表现。

3.顶叶受损患者在行为方面的表现。

4.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有哪几类。

5.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的行为特点。

了解:1.乙酰胆碱、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成年早期、中期、晚期的行为特点。

二、教材精要【内容简介】本章系统介绍了人类行为的遗传、脑、神经递质等生物学基础,不同人生阶段人的行为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教材知识点】(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遗传与人类行为(1)基因:在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存在着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的很小的单元,称之为基因。

(2)行为遗传学:人类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3)一种基因,一种障碍:传统行为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种行为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或者主要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此基因的缺陷足以导致该行为的障碍,即“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

(4)数量性状位点:人类的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影响,这种多基因系统里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位点。

2.大脑与人类行为(1)大脑皮质包括感觉皮质、运动皮质以及联合皮质。

但与人类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联合皮质,它将感觉皮质传递来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将其传到运动皮质,从而控制行为;联合皮质包括顶叶联合皮质、颞叶联合皮质和前额叶联合皮质三个部分。

(2)前额叶皮质: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在个体发育中,前额叶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晚成熟的结构。

前额叶皮质在许多脑的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与人类的注意、知觉、能动性、计划性、持续行为、工作记忆、语言、控制干扰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情绪中枢通路的重要环节之一。

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的脑机制

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的脑机制
成人 在社 会 中 的行为 准则 , 同 时 也 是 法 律 的基 石 。 与上 述情 绪 论相 对 的古 典 主义 经 济学 完 全排

Hale Waihona Puke 3 7- 蚕. H 大学警耜 教 育 科 学 版2 0 1 5 . 1
除 社 会 情 绪 等 非 理 性 因 素 在 决 策 和 经 济 行 为 中 的

这 种过 于 强 的假设 应 用 到具体 的现 实社 会 问题 往
往 会 出 现 偏 差 。例 如 , 在古典经济学框架 下 , 人 类 的共 同生活 将不 可避 免地 陷 入所谓 “ 公地 悲剧 ”
( t r a g e d y o f t h e c o mm o n s ) l 3 ] :个 体 会 抓 住 一 切 机 会 最 大 化 自身效 用 , 并 尽 可 能 避免 遭 受 他人 的伤 害, 最 终 每个 个 体 都 只能 达 到一 种 保 守 的纳 什 均
三他人信心对内疚体验和补偿行为的影响如引言中所述近年来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趋势是用经济决策和价值计算的神经机制解释社会决策和社会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决策共用同一个价值加工系统许多社会性决策过程的现象可以还原为非社会性的决策过程
● 理 论前 沿
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的脑机制
周 晓林 于宏 波
作 用 ,假 定 经 济 活 动 中 的 人 是 自私 而 理 性 的 。而 的研 究性 文 章发 表在 国际学 术期 刊上 ( 见图 1 ,每
种情 绪 后边 的数字 代 表 以相 应 的情 绪 + f MR I 为 关 键词在 P u b Me d 数据 库 中搜 索 得 到 的文 章 数 目 ) 。 本 文 以 本 实 验 室 对 内疚 、 感 激 和 嫉 妒 的研 究 为 主 线, 介 绍 近 十 年 来 社 会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对 社 会 情 绪 的 研 究 ;在 总 结 已有 发 现 和 比较 不 同 研 究 范 式 之 后, 我 们 将 提 出 这 一 领 域 中具 有 潜 力 的 发 展 方 向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内在因素主要指学前儿童自身的特性,外部因素则包括各层级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具体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

第一节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儿童自身的因素是一个基础,因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自身才能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生理成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根据格赛尔的成熟理论,个体的发展要以成熟为基础,而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

在尚未成熟之前,儿童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个准备阶段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不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不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巩固,最严重的莫过于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因此,在成熟的基础上对儿童提出适度适当的要求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当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相匹配时,孩子能够积极地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教育者要尽可能在孩子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提出恰当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以促进积极的社会学习,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如孩子往往有身体活动的需要,只有让孩子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相反,当儿童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种的问题行为,如一些身体缺乏运动经验的孩子在身体和空间感知觉上表现滞后,感觉统合失调症。

空间混乱会引起阅读和书写困难,同时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儿童不断地惹麻烦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身体位置与他人有关。

成人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身体活动进而更好地帮助儿童,而不是总想着尽力使儿童保持安静。

另外,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对其社会性发展也会有影响,如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爱与支持,其往往也是自信的,一个不漂亮的或残疾的孩子,她往往更容易自卑。

社会行为中的神经机制分析

社会行为中的神经机制分析

社会行为中的神经机制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社会行为和社交互动。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比如沟通、合作、竞争、亲密关系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神经机制则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对社会行为中的神经机制进行分析。

1. 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机制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与感知。

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1 Theory of Mind (ToM) 理论ToM 理论,也称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或理解。

比如我们能够理解他人感受和意图、了解他人的决策和行为动机。

ToM 理论涉及到众多的区域和网络在大脑中活动,其中包括颞叶、顶叶、枕叶和前额叶等区域。

这些区域在认知伴随任务时有明显的激活。

1.2 奖赏和惩罚神经机制奖赏和惩罚网络主要包括杏仁核、纹状体和背外侧前额叶等区域。

这些区域可以感知和处理与奖赏和惩罚有关的信号,包括社会奖励或惩罚,比如称赞或责备等。

这些信息可以调节行为选择和行动决策。

2. 社会情绪神经机制社会情绪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互和合作中产生和表现的情感。

对于社会情绪,以下两个神经机制比较重要:2.1 供应和想象性情感神经机制这个神经机制与情感表达和情感识别有关,主要涉及扣带回、楔前叶、岛叶等区域。

在情感体验方面,这些区域活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这些区域的激活可以预测他人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社交信息,更好的反应自己的情感体验。

2.2 社会拒绝和陈述神经机制这个神经机制与自尊心、思考和社会排斥有关。

这个神经机制包括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颞下沟等区域。

这些区域在情感体验和个体社会排斥的时候活跃。

总结: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有多方面,这些神经机制涉及到的神经网络在社会认知和情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神经机制,更好地理解和促进社会行为和社交互动。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心理学家们遵循实证研究证伪的原则, 不断排除各种可能的假设。
采用大量科学研究方法,对思维、归因、 决策、成见、从众、团体动力、友谊等 基本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本篇关注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态度、理解和信念是否合理?
我们给予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总是正确的吗?
我们的社会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社会懈怠

当个人在群体中时,群体情境会降低个体 的评价顾忌,发生社会懈怠。
个人的责任被群体分散了,那么就容易导 致个体成员搭群体便车的现象。

去个体化

高水平的社会唤起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 使人们放弃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丧失自己的 个性。 其结果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减弱,而对 积极或消极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以此来 减少我们内部的不适。
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态度做出 合理的推断,就如同我们观察他人一样。

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
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
——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
从众(conformity)

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

思维、记忆和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 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 无意识和自动的,可以称为“双重加工”。 社会直觉不仅拥有难以言喻的影响力,也具 有棘手的危险性。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所说所想均学自 他人。
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 渴望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举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David G。

Myers,200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Ellwood,CA。

The我们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发展的一门学科二、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分歧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

个体心理学 2.群体心理学3。

大众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1。

实证主义方法论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门方法论(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

伦理原则具体方法1.实验室实验2、现场实验3.系统观察法4.调查法四、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研究人员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各种场合随机地分配被试(3)操作检验虽然实验者能够控制自变量,但是确信被试是否察觉了实验者打算进行的操作是很重要的缺点:(1)实验室环境的无关可能性.即指实验室条件的人为性,以及实验室环境与人周围的显示环境相距甚远这一事实。

(2)实验者的期望(3)被试在实验室环境的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需求特征和评价恐惧五、现场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有较好的外部效度(2)有较高的反应真实性(3)仍保留了对自变量的控制和随机原则,能够说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变量不易控制(2)容易引发道德问题(3)较低的精确性和复杂性六、问卷和访谈法优缺点优点:首先,它可使研究人员在长时间跨度和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检验假设。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多个研究视角。

这些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六个视角,分别为:进化视角、神经科学视角、认知视角、社会文化视角、发展视角和行为遗传学视角。

二级标题1:进化视角进化视角是将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它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基于进化适应而形成的。

进化视角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三级标题1:适应性进化视角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形成的。

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具有的特征可以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例如,人类对于搜索并选择健康伴侣的偏好可能是为了保证后代的健康。

三级标题2:遗传进化视角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遗传因素和基因决定的。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类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基因基础。

三级标题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进化视角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进化机制。

进化心理学的典型研究方向包括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性选择等。

二级标题2:神经科学视角神经科学视角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大脑的关系。

神经科学视角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三级标题1:神经信号传递神经科学视角着重研究人类脑部的神经细胞是如何传递信息和产生心理活动的。

通过研究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三级标题2:大脑结构与功能神经科学视角还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科学家通过使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和PET扫描,来研究大脑在不同心理活动中的活动模式。

三级标题3:神经可塑性神经科学视角认为大脑是可塑的,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发生改变。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学习和记忆、感觉和运动等心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级标题4: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科学视角还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一、概念: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归属于预防科学。

二、研究的内容:①社会卫生状况: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活条件,卫生行为,卫生服务等----诊断②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人口发展,生活和劳动条件,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依据③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保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处方三、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②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③发现社会卫生问题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⑤促进人群健康⑥加强社会医学教育四、医疗卫生发展的三次卫生革命的主要内容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第一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第三次卫生革命不同时期任务不同,研究重点不同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一、概念与内涵:在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和疾病观。

是对医学基本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其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二、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答案不确定,应该差不多的意思)医学模式是医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

其演变过程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是医学发展中的质变,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

医学模式对于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三、医学模式发展的几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spiritual medical model) 一种原始的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model)一种过渡性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称为现代医学模式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称为现代医学模式1、概念: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2、产生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③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生命质量评价一、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概念: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因素与健康(2014)

社会因素与健康(2014)

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变迁、生活方式 相互间的影响
例如,社会性灾害;社会结构性因素
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大,变化范围广
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很复杂
例如:社会文化因素与吸烟行为
中国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 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上升至200万。
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可以是直接的,更多时 候是间接的。
稳定的婚姻关系可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婚姻是应付应激 的重要缓冲因素; 婚姻关系使人们有了归属感; 稳定的婚姻关系可使夫妻双方能够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可 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 婚姻关系要求个体承担特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可以有效 地保护已婚者染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四、社会结构与健康(7)

婚姻状况
例如,社会文化因素、卫生保健 制度、生活方式与传染性疾病流 行的关系。
概论(5)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感知觉系统---门户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中介

中枢神经系统(脑)---控制器
概论(6)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主要途径

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
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界定

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 社会化的实质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 去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化是指生命的整个过程; 狭义的社会化是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五、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4)

教育水平与健康


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健康观、 价值观存在差异。 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健康生活的能力 及生活方式。

社会比较对合作任务结果评价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社会比较对合作任务结果评价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社会比较对合作任务结果评价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一、概述1. 社会比较与合作任务概述社会比较理论,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是指个体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时,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能力、情感等。

这种比较过程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评价,还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合作任务,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活动形式,要求两个或多个个体共同协作以达成某一目标。

在合作任务中,社会比较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个体需要评估自己的贡献,理解他人的角色,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团队的需要。

社会比较在合作任务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社会比较可能影响个体对合作任务结果的评价。

当个体将自己的表现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贡献产生不同的认知,从而影响他们对整个任务结果的满意度。

社会比较还可能影响个体在合作任务中的行为。

例如,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时,他们可能会增加努力,试图改进自己的表现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表现优于他人时,他们可能会减少努力,甚至可能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作为一种高时间分辨率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

ERPs能够实时反映大脑在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神经活动,为研究社会比较对合作任务结果评价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ERPs技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比较如何影响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社会比较与合作任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比较不仅影响我们对合作任务结果的评价,还影响我们在合作任务中的行为。

而ERPs技术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力的工具。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利用ERPs技术深入探讨社会比较对合作任务结果评价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2. ERP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是一种记录大脑对特定事件或刺激产生电位变化的技术,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能够精确捕捉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动态过程。

北医《社会医学学习指导》重点归纳

北医《社会医学学习指导》重点归纳

社会医学第一章绪论1.【了解】㈠社会医学的萌芽时期(1760年到1840年)。

㈡社会医学的创立时期(1840年到1880年):1848年,法国医生盖林认为,应当将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

这次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的概念。

㈢社会医学的发展时期(1880年到现在):法国医生格罗蒂扬在德国柏林大学开设社会卫生学讲座。

提出社会卫生学的理论,首次提出健康、疾病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了解】社会医学的作用:①了解某一个大到国家,小到社区的区域中居民的健康状况,为政府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等提供依据。

②改变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观念的影响,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摒弃“无病即健康”的健康观念,促进居民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不断扩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3.【了解】社会医学的任务:①评价健康状况②开发和应用评价理论和方法③探索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④为制定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提供依据⑤多学科、多层次合作。

4.【了解】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和生物医学之间的交叉或边缘学科。

5.【了解】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

6.【了解】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7.【熟练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状况②探讨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③制定社会卫生策略。

第二章医学模式与健康观1.【了解】医学模式转变的各阶段: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

2.【了解】机械论医学模式:15世纪工业革命和实验科学大发展,在培根“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的观点影响下,机械学与物理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拉美特里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把人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而疾病是机器出现故障和失灵,因此需要修补与完善。

社会行为的进化基础和调控机制

社会行为的进化基础和调控机制

社会行为的进化基础和调控机制人类是社会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各种行为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

社会行为的进化基础和调控机制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社会行为的进化基础和调控机制。

一、社会行为的进化基础社会行为在进化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进化早期,个体之间的交流相对简单,往往是基于基因的遗传传递而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交流方式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进化生物学研究表明,社会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基因的调控和遗传的影响。

个体之间的社会行为往往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数据交换,社会行为增加了个体在生物进化中的适应性,并促进了进化的比较速度。

除了基因的调控和遗传的影响外,环境和生物内部的脑化学成分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例如,一个个体的生物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可以导致亲密关系和攻击行为的的变化。

再如,在惊恐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应激反应,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压制或加强某些行为。

这种方式下,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在压制内在冲动行为和想法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像对等交换一样独立的决定。

社会行为在过程中始终借助着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进行调控。

二、社会行为的调控机制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社会行为的调控机制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社会行为调控机制:1、内在调控机制内在调控机制是指个体在行为中制订和运用内在行为规范,以达到个人和团体的福利。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和能力的发展会促进内在调控机制的发展。

2、外在调控机制外在调控机制是指在个体和社会中间涉及到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的调控机制。

例如,教育体制、法律法规等都是外在的调控机制。

3、基因调控机制基因调控机制是指社会行为的调控需要基因的调控和遗传的影响。

例如,一些基因决定了什么样的社交场景会令人放松或不安。

基因调控机制不是单一的因素,它们彼此交织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社会比较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是指人们在对自己的社会特征(例如能力、收入、情绪等)进行定义时,往往不是根据纯粹的客观标准, 而更多是通过和周围他人的比较, 从而是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个体意义的。

在一定程度上, 个人与他人的比较对个体本身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都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已经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结合中国国情,由于受传统文化背景“中庸”思维的影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中庸是我们中国人的立身之道, 而传统的两人比较主要聚焦于简单上行, 下行或平行比较方向上的差异,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比较方向上既有上行(比上不足)又有下行(比下有余), 从而将中庸的人生态度汇聚成了复杂的更具有生态学效度的社会比较, 丰富了社会比较内容。

对这种复杂社会比较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庸之道的本质。

另外, 中庸之道不仅体现在比较方向的选择上,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社会比较机会,但人们无法将所有的信息全部和自己联系起来, 因此,人们在社会比较活动中是有选择性的。

这也就延伸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表现出更喜欢与他人进行对比, 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喜欢与他人比较, 因此在社会比较中还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问题。

引入与他人在比较中强度和频率的个体差异, 为社会比较过程的功能增加了更多的信息。

以往虽然有研究者对社会比较倾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但都只是从动机因素或者信息差异理论等进行外在描述, 对相关因素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

事实表明,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越演越烈。

因此, 系统探讨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解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比较偏向, 社会比较类型与自我评价、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等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一分析了社会比较加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实验1 中, 通过―猜测-反馈-奖励-评价II范式,模拟三人(两名一假被试II与一名真被试)共同参与一个点图猜测任务, 从而创设出三人比较的情境, 根据模拟的行为反馈结果向真被试提供自己和两名一假被试I的奖赏情况(包括预期一致: 个体获得正确反馈并得到奖励; 预期不一致: 个体获得正确反馈却没有获得奖励), 利用时间相关电位(event-relatedbrainpotential,erp)记录分析被试在相同反应的反馈条件下(正确)加工不同比较信息时的大脑时程变化特点, 从而探索个体在复杂社会比较加工过程中的时间进程。

结果发现预期不一致比预期一致在早期阶段出现了一个p3 晚期正成分的差异(p400-700), 结合源定位分析结果(后扣带posteriorcingulatecortex,pcc)表明三人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在面对比较信息的早期阶段对预期的监测和控制, 而在比较的晚期阶段, 预期不一致与预期一致之间n1000-1500 的差异以及定位结果(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gyrus)表明当预期出现违背时可能会诱发被试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实验2 中为进一步探讨这种复杂社会比较情境中(特别是个体在预期一致下)真被试(你:他/ 她:他/ 她)在不同比较方向下(完全上行1:2:2, 部分上行1:2:3, 完全下行2:1:1, 部分下行3:2:1, 平行1:1:1 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2:1:3)的脑机制, 我们结合三人社会比较的范式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 分析比较不同比较方向下的大脑激活强度, 结果发现个体下行比较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H均比上行比较在涉及奖赏加工的脑区(纹状体ventralstriatum)激活更强,而下行比较与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II在纹状体的激活强度没有显著差异, 并且完全上行与部分上行的纹状体激活强度也不显著,这说明个体可以在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I中获得类似下行比较的满足, 并且个体下行比较比上行比较在内侧前额叶(medialfrontalgyrus,mpfc)的激活也更强, 而部分下行比较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I在额极(frontalpolecortex,fpc)的激活强度更高但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I却比完全上行比较有更强的额极激活,并且个体在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I条件下激活的额极强度与社会适应量表分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表明个体在这种特殊比较条件下不需要调节奖励环路和完成价值转换, 所以额极激活越小的个体可能反而有较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的来说, 个体对奖赏反馈包括预期监测和控制的早期阶段以及情绪体验的晚期阶段。

而预期不一致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I 可能可以通过激活额极调节个体从上行比较到下行比较方向的改变, 最终获得与下行比较相同的奖赏体验。

在这种基于三人比较范式的复杂加工过程中, 后扣带, 海马旁回, 纹状体, 额极和内侧前额叶等可能是个体社会比较加工过程中关键的节点, 个体在上行比较中容易受挫产生负性情绪,而在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II中可能存在一种压力调节机制, 使个体能应对不愉快情绪。

研究二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探索作为一种稳定特质的社会比较倾向存在的神经基础。

以往对社会比较神经机制研究大多采用被试在执行社会比较过程中两种条件相减得到某一条件下的神经机制, 但这一过程容易忽视个体本身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可能存在的差异, 从而统计效力打折扣(zilles&amunts,2013) 。

我们通过结合不受实验任务和实验材料影响能稳定反应个体差异神经基础的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smri) 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resting-sta tefmri) 技术, 在大样本被试群体中(n=373) 进一步考察社会比较倾向这种稳定特质所存在的神经基础。

实验3 中结构数据的结果发现个体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graymattervolume) 与社会比较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可能高社会比较倾向个体负性情绪体验或回忆越多。

实验4 功能影像的数据表明脑岛(insula) 的比例低频振幅(fractionalamplitudeoflowfrequencyfluctuation,falff) 以及海马旁回-后扣带的功能连接强度均与社会比较倾向的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说明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从而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 而对自我不确定感越强的个体社会比较倾向可能越高。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对于结果可靠性的重视,实验5a中我们重新收集了153名在校大学生样本, 进一步对实验3 中发现的结构基础的稳定性进行验证分析。

结果发现在新样本中个体的海马旁回灰质体积仍然与社会比较倾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这充分说明了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可能是个体社会比较倾向稳定的神经基础。

另外, 考虑到社会比较与抑郁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验5b 中我们将作为抑郁认知的自动思维(automaticthoughtsquestionaire) 作为效标, 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验证社会比较倾向结构基础的有效性。

结果发现个体的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可通过社会比较对个体自动思维产生影响。

这表明当个体本身存在过多的负性情绪体验或记忆时, 会增加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的频率, 而这个过程会增加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产生更多负性想法的风险,从而暗示过度的社会比较可能会间接地存在潜在的抑郁代价。

研究三考察了相关的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

实验6 中探索了个性特征中自我意识、人格和共情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 我们发现自我意识中的外在自我意识(publicself) 可以通过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或者脑岛的比例低频振幅影响社会比较倾向,该结果表明当个体外在自我意识越高, 表示越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体验和不确定感, 从而表现出更高的社会比较倾向。

作为共情认知一部分的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也可以用来预测社会比较倾向, 个体观点采择能力越高, 表明对他人共情能力越强, 而经过海马旁回灰质体积的中介可能容易使个体产生更高的社会比较倾向。

另外我们发现了人格中的神经质能对个体的社会比较神经机制产生影响, 神经质通过与海马旁回灰质体积的交互作用对社会比较倾向产生影响, 在神经质分数上低于162的人群中,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与社会比较倾向之间才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而神经质分数高于162 的个体中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这些结果表明个体相关个性特征中的自我意识和共情能力可以直接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 具体地说高外在自我意识和高观点采择能力都可能是高社会比较倾向的风险因子。

而人格中的神经质则进一步限定了社会比较神经基础的范围。

在实验7 中, 通过考察家庭环境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 结果发现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Expressiveness) 通过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对社会比较倾向产生影响。

消极情感表达的家庭可能使个体有更多的负性情绪记忆或体验这可能会促使个体参与到更多的比较中。

因此, 探讨相关因素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 有助于我们从自我和环境的角度更好的揭示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从而有效预测和控制个体的社会比较行为, 对人们的行为决策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改善。

综上所述, 我们首先对社会比较过程进行了神经机制的探讨, 紧接着结合静息态和结构影像的数据,在大样本群体上(N=373), 对稳定的特质-社会比较倾向进行了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研究, 并通过新样本和自动思维验证了社会比较倾向神经基础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最后揭示了相关因素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社会比较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和稳定社会比较倾向存在的神经基础, 并考察了相关因素影响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 突出了相关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对社会比较影响的重要性。

在理论上, 本研究为社会比较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证据;在应用上, 为有效预测和控制个体的社会比较行为, 改善人们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可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