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的繁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 2. 3. 4. 5. 6. 地衣体营养繁殖结构有哪些? 分生孢子器根据形状可分为那几种? 地衣的子囊器有些类型?并说明其特征。 画出图子囊盘的结构,并表明各部分名称。 子囊的开裂方式有哪些? 说明子囊孢子的类型及其特征?
3. 子囊开裂的方式
黄枝衣型、鸟喙型、缝沟型、外翻型
4. 子囊顶器的结构
(三)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是产囊体中双核融合后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和两次有 丝分裂而形成的。一般子囊含有8个孢子,而有些地衣的子 囊只含有1~2个孢子。 类型:单细胞型、横隔多胞型、砖壁型、对极型
Types of spores in lichens
1. 单细胞孢子:一般形状呈圆球形,通常较小而壁薄, 其形状也有所差别。此外,还有S型孢子。 2.横隔多胞孢子:通常具有1~40个彼此平行的横隔膜, 将孢子分割成二胞以上的多细胞孢子。孢子的形状与 长度随着横隔膜的多少而变化。 3.砖璧型孢子:由纵横排列的细胞构成的多细胞孢子, 形似砖石所砌的墙壁,故而得名。 4.对极型孢子:双细胞孢子,横隔膜较厚,孢室间以一 条细长峡道相通,因形似哑铃,又称为哑铃型双胞。
(一) 子囊果结构和类型
• 绝大多数地衣的共生菌是子囊菌,他们的子实体称为子 囊器(ascomata),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 根据子囊在子囊器中的排列方式,分为: 1.层囊型子囊器:子囊在子囊器内基本上整齐地排列成 一层, 即子囊层或子实层 (1)子囊盘:盘菌及大部份地衣 (2)子囊壳:核菌及部分地衣 2.囊腔型子囊器:缺乏真正的子囊层或子实层,却代之 以零乱的子囊散布于子囊腔内。 (1)子囊腔 (2)子囊垫
子 囊 果 的 形 状
Lecidea ruboniza
Baeomyces roseus
Lecanora arizonica
Phaeographina dendritica
1.层囊型子囊器
• 有子囊壳和子囊盘两类,通常也统称为子囊果(ascocarp)。
(1)子囊盘(apothecia):子囊盘通常呈圆盘形,具有一个 圆盘形的子实层表面。
hypothecium
medullary and algal layers
Sections of the apothecial discs of Sticta kunthii (left) and Parmelia microsticta
(2)子囊壳(perithecia):呈亚球形或瓶状结构而埋置于 地衣体内,仅以其褐色至黑色乳头状小点而外露于地衣 体上皮层。具有孔口,细微小孔乳头状小黑点。 • 在一定湿度和温度条件下,成熟的子囊及子囊孢子通过 孔口喷射而出。 • 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壳相区别:通过切片或压片法在透射 光学显微镜下检查以是否含有子囊而与分生孢子壳相区 别。子囊壳含有子囊及子囊孢子,而分生孢子壳则含有 分生子孢子,而且当分生孢子壳在水中破裂时,分生孢 子便迅速地从分生于孢子壳内成群地涌流而出。
1、营养繁殖 断裂、脱落 2、有性繁殖
子实体 孢子 菌丝体 前地衣体阶段初生
藻细胞 地衣体阶段
营养性地衣体阶段
思考题: 1.地衣体营养繁殖结构有哪些? 2.分生孢子器根据形状可分为那几种? 3.地衣的子囊器有些类型?并说明其特征。 4.画图茶渍型子囊盘的结构,并表明各部分名称。 5.子囊的开裂方式有哪些? 6.说明子囊孢子的类型及其特征?
• 子囊盘包括子实上层、子实层(子囊、侧丝)及子实下层、 果壳及盘被。
• 按其结构及质地可分为下列类型:a.蜡盘型、 b.网衣型、 c. 亚茶渍型、 d.茶渍型、 e.双缘型、f.中间型,下面详细介绍:
1)子囊盘缺乏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 网衣型:盘被是由地衣共生菌体单独构成。盘被及盘缘 质地坚硬,颜色通常为暗色,往往与盘面颜色相同而 与地衣体颜色相异。 蜡盘型:蜡盘型子囊盘基本与网衣型者相同,只是盘被 质地呈蜡质型柔软、颜色通常淡色或较鲜艳。 网衣型子囊盘周围带有向上翘起的叶状地衣体,貌似原 始的或退化了的茶渍型盘托,可被看作为中间型。
Baidu Nhomakorabea 孔口
颈部 子囊
子囊壳壁
培养基 Sordaria fimicola 子囊壳的纵切片(上) 及孢子释放的示意图(下)
2.腔囊型子囊器 (locular ascomata) • 通常是具有分枝型的假侧丝和易分离的双层子囊壁。 子囊不是整齐成层地分布。 (1)子囊腔或假囊壳( locules or pseudothecia):子囊腔 型地衣的子囊器变化较大,其外形有时像圆形子囊。 (2)子囊垫(patsches):无子囊器,而具柔软菌丝体形成 的薄垫,其外形看起来类似于一片发育不良的粉芽, 多为白色或浅灰色。
(二)子囊(asci) 1. 子囊的形状
圆柱形的,如口果粉衣属(Chaenotheca), 棒状、长棒状或梨形,如斑衣科(Arthoniaceae) 长颈瓶状,如乳头衣属(Thelocarpon) • 其中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以及随后的有丝分裂而 形成一至若干个子囊孢子。
2.子囊壁的层次
• 双壁子囊 • 单壁子囊 • 子囊壁的4层结构
• 可以存在于地衣的有性阶段。 • 分生孢子器的类型、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1.分生孢子器的类型
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分生孢子器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分生孢子壳(pycnidia) :通常呈球形或瓶状,位于地衣 体内而仅以其褐色至黑色,偶然也为白色的小孔微微突起 于地衣体表面,如石耳科等。它又有四个类型:
双缘型:双缘型子囊盘即具有清晰可辨的固有盘 被,也有内含藻层的盘托结构。该类型的子囊 盘可见于双缘衣属的种类中。
双缘型子囊盘剖面
果托缘部
果壳缘部
囊层被 子囊孢子 子囊 侧丝 囊层基
子实层
藻层 子囊层 果托 果壳 髓层 上皮层
果托基部
地衣体上皮层 地衣体藻层 地衣体髓层 地衣体下皮层
hymenium
二、地衣的有性繁殖
• 共生菌产生有性生殖的子实体。 • 子实体的孢子成熟后,于一定条件下从子囊中释放出 来,遇到合适的基物时候,便开始萌发成菌丝体 • 这些菌丝体与合适的共生藻相遇,便开始进入共生生 活的前地衣体阶段 • 当共生藻被强行分开时,前地衣体开始形成皮层,藻 细胞置于其下,便出现了初生地衣体阶段 • 随着共生体内其他层次的出现,一个新的营养性地衣 体形成了。
(四)子囊果的发育 产囊体:雄性囊丝—雄器;雌性囊丝—产囊器 产囊器中质配,产囊丝,成对核进入后分裂形成多核,出现 横隔,每个细胞中一核或多核。顶端细胞是双核。
钩状体
子囊母细胞
• 子囊的形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孔口 内壁 外壁
子囊
子囊盖
双囊壁子囊
三、地衣的传播
光合共生体的繁殖和传播:分裂与静孢子
分生孢子壳
(2)分生孢子盘(acervula) :为盘状分生孢子器。这一结 构在地衣中比较少见。分生孢子盘往往被称作碗衣型, 存在于碗衣属 (Lecanactis)、斑衣属(Arthonia)及旋衣属 (Byssoloma)中。
分生孢子盘
(3)分生孢子盔(campylidia) :是由子囊器状的原体随后扩 大变为鳞状或帽盖状或盔状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着生 在它的内侧表面。该类型主要存在于一些叶生地衣中,如 火焰锈衣(Loflammia flammea)以及孢足衣属(Sporopodium) 和褐盘衣属(Badimia)的一些种
体裂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
• 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s)是一根载有分生 孢子及产孢细胞的分枝或部分枝的专化型菌丝。 • 分生孢子及产孢细胞在分生子孢子梗上的着生 方式及其形状与分枝方式,迄今已知有8 种。
分生孢子梗及 产孢细胞的排列
3.分生孢子 • 地衣的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于孢子器内。 • 形状:亚球形、短杆状、椭圆形、镰刀形、S形、 线状,有分枝的、不分枝的以及有色的或无色的 等。 • 大小: (1)小型:1μm×0.5μm范围内 (2)大型:100μm×2μm范围之内。
囊层被 子囊及孢子 子实层 侧丝 囊层基
子囊层
果壳
果壳
髓层 地衣体藻层 地衣体上皮层
网衣型子囊盘剖面
2) 子囊盘具有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 亚茶渍型:具有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但是盘托内 并无藻细胞层。这一类型常见于石耳科的多数种类以及 肺衣属的个别种类中。 茶渍型:茶渍型子囊盘具有由地衣体上皮层形成的盘托, 而且盘托内有可见的藻层。但是由纯菌丝形成的固有盘 被往往缺乏。这一类型普遍存在于茶渍科 的种类中。
第二章 地衣的繁殖
一、地衣的无性繁殖 二、地衣的有性繁殖 三、地衣的传播
一、地衣的无性繁殖
(一)营养繁殖
• 地衣体的裂片或分枝断裂片。 • 附属结构,如粉芽、裂芽、小裂片等 原因:因为它们含有共生菌和共生藻两部分,所以从地衣 体上断裂或脱落后,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二)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Pycnoconidia):在未产生融合核 和减数分裂前的单倍体孢子。
分生孢子盔
(4)分生孢子柱(hyphophores) :是由延长了的菌丝所产 生的束状菌丝结构。分生孢子链着生在这个束状菌丝的 顶端。这个专化型的菌丝束被称为分生孢子柱。见于文 字衣目的叶面瘤盘衣(Aulaxina epiphylla)中。
分生孢子柱
(5)分生孢子座(porodochia) :是分生孢子梗产生于一 个垫状菌丝簇。 (6)体裂分生孢子(thalloconidia) :分生孢子是直接 产生于地衣体的表面,而不是产生于专化的结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