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附讲义)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
面访调查、电话调 查或自填式问卷
调查 内容
1.人口统计学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 址、联系方式等。 2.发病和诊疗情况:开始发病的症状、体征及发生、持续 时,随后的症状、体征机持续时间,诊疗情况及疾病预后 ,实验室检查等。 3.饮食史:发病前72小时各餐次进食品种、进食时间、进 食地点等。 4.其他高危因素:动物接触史(寄生虫、蛔虫)、基础疾病等 5.对亲友的对照调查及对后续可能病例的处理。
调查表
个案调查表
15
1.1 个案调查注意事项
1
• 不能拘泥于《个案调查表》,要根据实际情况着重观察记录特征性症状体征
。如某些化学物质中毒时,肌肉震颤、瞳孔改变、紫绀、皮肤改变等特征性 症状体征;调查进食史要注意饮用水、零食和加餐,要注意调查进食量 • 记录要求:时间采用24小时记时法,调查表末尾和改动处均要有被调查人签 名或手印 • 需要深入调查访谈对象:首例或早期病人、特殊病例,可能会对病因的查明 起到重要提示作用
调匙、勺子、压舌板、屠工用刀、镊子、价值、剪刀等(包裹消 毒备用);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消毒药械等 塑料袋、200-1000ml广口瓶、水样瓶(如盛集含氯水样,与相 应加入硫代硫酸钠100mg/ml)、转移培养基试管、粪便盒等 白色工作服或隔离衣、口罩、医用或塑胶手套、靴子等 个案调查表、采样检验单、统计分析用表等 应急工作预案、各种专业参考书或工作手册等 配备足够的机动车辆 移动电话、照相机等取证工具
4
调查员持证上岗
调查员需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 且持证上岗
、对调查进行全面监督和最终负责
11
(二)调查内容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食品卫生学调查
采样和实验室检验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
✓蛔虫卵
为了食品安全,泡菜要经过高温烹调再食用!!!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6
牛带绦虫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IPD CHENJIAXU
CDCIPD CHENJIAXU
9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江门七成人染肝吸虫病280多万人得病 (图)
CDCIPD CHENJIAXU
野芋
舌头麻木肿大及中枢神经中毒,皮 肤接触其汁液,会产生瘙痒或强烈 的刺激,眼睛接触会引起严重的结 膜炎,甚至失明。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暴发案例
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 的甲型肝炎大流行,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 大 流行。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 故, 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数达20人左右。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辣木籽
12
网络传言:吃辣木籽降低血糖、 改善睡眠、排毒,治便秘,养 肝护肝,清肠及促进新陈代谢
全世界有一百多 种辣木籽,能吃 的只有三种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铁树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有毒动植物
野菜 野蘑菇:牛肝菌的问题 发芽土豆 四季豆 鲜黄花菜、鲜百合 河豚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不良综合症”的
食源性疾病暴发案例
2006年北京暴发因生食福寿螺而引发广州管圆线虫 病,患病人数达70余人。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 脑膜炎 脑膜脑炎 脑脊髓炎 神经根炎
2.症状: 头痛、颈项强直 异常 皮肤触痛 发热
肌肉酸痛 感觉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泡菜食用 的安全:蛔虫的问题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方案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方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有效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规范,反应迅速,统一方法,流调完善。
(三)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四川省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等等。
(四)适用范围:适用于在1行政区域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定义(一)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二)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1.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
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
21
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 (第一款)
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是利用流行病学
方法调查事故有关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
事故的建议。
明确事故流调的任务
----调查事故有关因素,并提出建议
22
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 (第二款)
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关于调查机构与卫生行政及其他监管部门关系 —解读:
规范第十条中还作出了监管部门及相应机构应当
为调查提供便利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的规定。
第三章 调查程序和内容 第十条(第二款) 被调查者应当在其提供的材料上签字确认, 拒绝签字的,由调查员会同1名以上现场见证人 员在相应材料上注明原因并签字。
41
第三章 调查程序和内容 第十二条 开展危害因素调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访谈相关人员,查阅有关资料,获取就餐
环境、可疑食品、配方、加工工艺流程、生产经
营过程危害因素控制、生产经营记录、从业人员
健康状况等信息;
所等单位分头承担起草任务。
•先后召开3次专家研讨会议讨论修改和论证。 •广东CDC发送部分省份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 机构、疾控中心以及高等院校专家进行函审。
•征求了国内疾控机构、大专院校专家意见 •征求了国家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的意见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 验室检测,包括致病菌 、化学污染物等检测项 目。
控制措施效果 评估
评估采取的控制措施对 事故控制的效果,为今 后类似事故的防控提供 参考。
03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分析
数据清理与整理
排除异常数据
01
在数据分析前,应先排除异常数据,如大量重复数据、错误数
据或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调查范围与限制
• 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涉及人群范围 • 明确调查资源、技术和方法的限制和不足
02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设计
调查方法
1 2
描述性流行病学
通过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事故相关数据,客观 描述事故发生情况,为原因分析提供线索。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病例和对照,调查其暴露于可疑因素的情 况,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3
队列研究
根据是否暴露于可疑因素分组,观察各组人群 发病情况,评估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程度。
调查内容
事故发生基本 情况
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 点、涉及人群、波及范 围等信息。
流行病学调查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
收集事故相关数据,分 析事故发生的时空分布 、人群特征、传播途径 等。
分析事故相关因素,如 食品种类、加工过程、 储存条件、食用方式等 ,判断其与事故发生的 关系。
对策建议
加强技术研究和培训
积极推进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相关人 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完善数据收集和处理机制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数据收集和处理机制,规范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流程,提高数据 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doc
关于XX大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概述XX年8月3日7点25分,我中心接到县食品药品监督局电话报告称:XX 大酒店发生了一起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导致的腹泻疫情。
对此,县卫计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部署了应急工作,指示我中心予以核实,同时于XX年8月3日8时20分组织应急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医生诊断结论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县专家组诊断认为这起事件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发生感染所致。
二、流行病学调查1、背景资料XX酒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大型酒店,酒店餐厅有工作人员66人,可接待大型宴会。
8月2日中午张某、李某、刘某分别在此举行升学宴宴请客人,同时张某、李某有部分客人在此晚餐,张、李、刘三家客人共计800多人。
2、发病情况:此次疫情经调查核实病例29人,其中住院病例24人,门诊病例5人,男性8人,女性21人,年龄最大66岁,最小8岁,病例主要集中在40-55岁年龄组,以女性居多。
发病时间最早为8月2日22时,最晚为8月3日19时,无后续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为8月3日2时至8时,计有25人发病。
潜伏期最短为9小时,最长为30小时,平均潜伏期为16小时。
第1 页共7 页首发病例丁某,女,42岁,于8月2日中午在XX酒店参加刘某某的升学宴,至当日晚22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上腹部绞痛及头晕,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16时入人民医院内一科住院治疗。
最后一例病例白某,女,51岁,于8月2日中晚餐均在XX酒店参加张某某的升学宴,至8月3日19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脐周部绞痛及发热(38.9℃),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20时入人民医院内三科住院治疗。
3、病例暴露史:所有病例8月2日均有XX酒店进餐史,其中中餐18人,晚餐2人,中晚餐均在XX酒店进餐的9人。
发病前3天无其他共同聚餐史,无其他外出史。
4、病例临床表现: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痛、头晕及全身无力。
精选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
(二)中毒食品的分类(五类)
(4)植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三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毒蘑菇等);b.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四季豆等)c,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等)。
(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依据
2、食物中毒诊断依据(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5)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6)未获取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四)采集样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中毒食品的分类(五类)
(1) 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2) 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3)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二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如河豚鱼)。b.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概念: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依据
1、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毒病人的潜伏期、特有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并经过必要的实验室诊断确定中毒的病因。
(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依据
2、食物中毒诊断依据(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2)同一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3)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依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粪便:置样品容器内,数量: 50g~100g
1
呕吐物:置样品容器内,数量:50g~200g
2
血液:静脉无菌采样,数量:≥3ml
3
尿液:取清洁中段尿,数量:30ml~50ml
4
固体食品:切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数量:200g~500g
5
液体食品: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数量:200ml~500ml
6
工具容器洗涤水 :100~200ml
04
准备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核实情况、初步调查、病 例定义与搜索、正式调查) 采样检验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分析 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部分)
准备工作
召集应急处置队伍: 根据食物中毒的具体情况,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队的人员应由流行病调查、检验、消杀、健康教育、后勤保障等人员组成。 确定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队及各组负责人,并明确任务、授予权力。 流调人员准备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食物中毒登记表等调查用表。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调查分析
PLEASE ENTER YOUR TITLE HERE
林州市疾控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七十四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明确三个定义(概念)
消杀人员准备现场消毒处理用药品、药械及相关记录表格;
复习或查阅相关食物中毒资料:根据食物中毒的具体情况,复习或查阅相关食物中毒资料,掌握其特点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调集车辆。
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
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食物中毒进行调查:
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是否食物中毒);
2
分析引起中毒的餐次和食物,确定其与中毒的因 果关系;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版)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为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卫生部于2011年11月29日印发了《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卫监督发〔2011〕86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直接关系到事故因素的及早发现和控制,是责任认定的重要证据之一,是一项程序规范性和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为提高全国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技术水平,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部分基层单位的专家编制了《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作为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用于相关人员工作培训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参考使用。
由于篇幅所限,《指南》的内容尚不能涵盖实际工作中所有问题,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专业问题应借助其他专业书籍,不断扩充知识面,提高调查能力。
由于首次制定,难免存在不妥之处。
卫生部已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收集各地使用中反馈的意见建议,适时进行补充完善,并修订公布。
各地调查机构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可及时反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录1导言........................................................................................................................... - 5 -2调查准备 .................................................................................................................. - 5 -2.1机构及人员 ................................................................................................. - 5 -2.1.1事故调查领导小组 ....................................... - 5 -2.1.2调查员 .......................................................... - 5 -2.1.3专家组 .......................................................... - 6 -2.2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 - 6 -2.3联络沟通机制 ........................................................................................... - 6 -2.4信息管理 .................................................................................................... - 7 -3工作要求 .................................................................................................................. - 7 -3.1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 - 7 -3.1.1分级管辖 ....................................................... - 7 -3.1.2调查启动 ...................................................... - 7 -3.1.3多辖区联合调查........................................... - 7 -3.2依法有序、协调配合 ............................................................................... - 8 -3.3科学循证、效率优先 ............................................................................... - 8 -3.3.1边调查边分析............................................... - 8 -3.3.2边调查边控制 .............................................. - 8 -3.3.3边调查边报告 .............................................. - 9 -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9 -4.1核实诊断.................................................................................................... - 9 -4.2制定病例定义 .......................................................................................... - 10 -4.3开展病例搜索 .......................................................................................... - 10 -4.4进行个案调查 ........................................................................................... - 11 -4.4.1调查方法 ..................................................... - 11 -4.4.2调查内容 .................................................... - 11 -4.4.3设计个案调查表......................................... - 12 -4.5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 12 -4.5.1临床特征 ..................................................... - 12 -4.5.2时间分布..................................................... - 13 -4.5.3地区分布..................................................... - 13 -4.5.4人群分布 .................................................... - 15 -4.5.5描述性流行病学结果分析 ......................... - 15 -4.6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 - 15 -4.6.1病例对照研究 ............................................ - 16 -4.6.2队列研究 ................................................... - 16 -5食品卫生学调查 .................................................................................................... - 17 -5.1调查方法与内容 ....................................................................................... - 17 -5.1.1访谈相关人员 .............................................. - 17 -5.1.2查阅相关记录.............................................. - 17 -5.1.3现场勘查 ..................................................... - 17 -5.1.4样本采集 .................................................... - 18 -5.2基于致病因子类别的重点调查 .............................................................. - 18 -6采样和实验室检验................................................................................................ - 19 -6.1采样原则................................................................................................... - 19 -6.2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 - 19 -6.3确定检验项目和送检 .............................................................................. - 19 -6.4实验室检验 ............................................................................................. - 20 -6.5致病因子检验结果的解释 ..................................................................... - 20 -7资料分析和调查结论 ............................................................................................ - 21 -7.1做出调查结论的依据 ............................................................................... - 21 -7.2调查结论中因果推论应当考虑的因素................................................... - 21 -7.3撰写调查报告 .......................................................................................... - 22 -7.4工作总结和评估 ...................................................................................... - 22 -7.5案卷归档 .................................................................................................. - 23 -8 附录....................................................................................................................... - 24 -附录1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程图................................................... - 24 -附录2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物资准备清单 .............................................. - 25 -附录3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参考表格 ..................................................... - 26 -附表3-1 食品安全事故病例访谈提纲........................................................ - 26 -附表3-2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临床信息一览表 ................................... - 28 -附表3-3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食品暴露信息一览表 ........................... - 29 -附表3-4 聚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 ....................................... - 30 -附表3-5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 ..................... - 32 -附表3-6 社区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 ........................................ - 35 -附表3-7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记录表 ................................... - 39 -附表3-8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整理表 .................................... - 41 -附表3-9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 47 -附录4 食品安全事故标本和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要求................................. - 48 -附录5 食品安全事故常见致病因子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及生物标本采集要求- 52 -附录6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中流行曲线的应用................................................. - 63 -附录7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 ..................................................... - 67 -1导言为指导承担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职责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机构(以下简称调查机构),对造成或可能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制定本指南。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
关因素调查或实验室检测强有力的支持,则不必进行正式
的假设检验;但若缺乏此类支持证据,或重要问题尚未解 决,则需要采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验证假设。 分析性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发病和健康人群的特征,以判 断可疑食品或其他因素暴露与所研究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从而验证假设。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
数据分析
建立假设 分析性研究
实验室检验
危害因素 结论与报告
污染环节
事故定性
致病食品
一、人群疾病调查
(一)初步调查
(1)核实病例的疾病信息
查阅病例的诊疗记录(病历、检查单等)。
询问医生对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及已了解到的发病相关 高危因素等。 (2)病例深入访谈 早期应选择足够的病例(一般5例以上)进行深入访谈,
确定中毒食品病例对照研究举例
不同餐次共同进食后发病餐次的确定
1、多餐次组合的描述性分析
例如:早餐A饭店,午餐B饭店,晚餐C饭店
可分成A、B、C、AB、AC、BC、ABC7种情况,做 发病者、非发病者的人数分布图,可以得出发病人数多的 餐次与哪一餐有明显联系。 2、分析流行病学研究,计算各餐次X2值、P值、OR值等。 对于发病者和非发病者的不同餐次均为共同餐次的情 况,则只能通过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确定中毒食物的方法来 确定中毒餐饮。
必要时还可采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4、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对照研究:以确诊的患有待研究疾病患者作为病例, 以不患该病但具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收集早期暴 露情况信息,比较两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结合统计学 检验结果判断各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索和检验 疾病病因假说。
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在过去某时点的特征或可疑因素暴 露情况选择研究对象并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从已有的 记录中追溯从该时点开始到其后某一时点或直至研究时止 期间每一成员发病情况,从而判断可疑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危险食物。
结果本次事件共有18例病例,罹患率为82%。
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100%),恶心(94%),腹痛(44%)和腹泻(17%)。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
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蛋炒饭为所有调查对象的共同食物,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炒饭的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上一餐次的剩饭(该剩饭在22℃下放置了4h)。
剩余蛋炒饭和患者呕吐物的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为阴性。
结论这起事件很可能由剩余米饭不当存放所致,其致病因子可能是腊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
20XX-05-24晚,四川省某市一医院儿科报告,某杂技班有18名学生因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这些学生均在校内进食过当日晚餐。
为查明发病原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病例定义为20XX-05-24/25,在杂技班食堂就餐的人员中,出现呕吐≥1次/24h者。
通过访谈食堂负责人,获取食堂就餐人员信息。
对全部就餐学生(共22名)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发病情况。
为查找危险食物,调查组对进食5月24日午晚餐的22名学生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询问其午晚餐食用菜品和米饭的情况,计算各类食物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现场采集剩余食物进行腊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查找致病因子。
通过与厨师访谈,了解危险食物的存放及加工制作过程,查找危险环节。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附表3-9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一、背景调查任务来源(何时接报或接到上级行政部门调查指示)、事故简单描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基本经过等)、参与事故调查的机构与人员、调查目的简述。
二、基本情况事故发生地的基本情况,如气候、风俗习惯、人口数、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学校/工厂/企业规模、住宿非住宿、食品企业的日常活动和操作等。
三、调查过程(一)目的:开展调查时需要达到的目标,目的描述要简明扼要、有逻辑性;(二)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的内容(调查人群描述、病例定义、如何开展病例搜索、如何选择病例和对照、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等)与实验室检测的内容(样本采集与运送方法、采用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四、调查结果描述所有来自临床、实验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调查方面的结果(可以按照“方法”部分的顺序来描述结果,但不要在此部分解释或讨论数据)。
(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总发病数、罹患率、疾病临床信息(症状体征、住院转归、临床检验结果)、疾病潜伏期(最短、最长、平均)、病例三间分布特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发病前72小时或重点可疑餐次的饮食史、可疑食品进食时间与数量)、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等;(二)食品卫生学调查: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的来源、剩余数量及流向;可疑食品的制作时间、配方、加工方法和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成品(包括半成品)的保存、运输、销售条件;食品制作人员的卫生和健康状况;分析造成食品污染的环节。
(三)实验室检验结果:所采集的样本类型与数量、实验室检验项目与结果。
五、调查结论概括事故调查中的主要发现和特点,作出结论的主要依据、理由。
调查结论内容应当包括事故范围、发病人数、致病因子、污染食品及污染原因。
不能作出调查结论的事项应当说明原因。
六、建议提出防控建议,如发布食品消费预警,召回相关食品,对污染食品的无害化处理,清洗消毒加工场所,改进加工工艺,维修或更换生产设备,调离受感染的从业人员,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公众宣传教育等。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模拟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模拟报告【本模拟调查报告由博山区CDC宋世红参照“美国马萨诸塞州卫生署组撰写的一篇调查报告”编写】关于宇宙餐厅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模拟)1995年11月2日区疾控中心接到区卫生局通知:“ 10月14日有大约140人参加在宇宙餐厅举行的婚宴而其中66人发生腹痛腹泻,大多数病人在15日早晨发病,婚宴菜肴有开胃品(包括鸡指、干酪和饼干、熏肉、魔蛋、作填馅的芹菜)和正餐(包括带填馅火鸡、肉汁、土豆泥、玉米、酸果汁、卷饼、色拉和糕点),饮料包括家制干葡萄汁。
”通知要求对宇宙餐厅疑似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通知后我中心立即开展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概况宇宙餐厅系拥有包括一个宴会厅和会议室的大餐馆,宴会厅可接纳225人用餐。
1995年10月15日在宇宙餐厅参加婚宴的人中出现胃肠道疾病爆发事件。
约140人参加了10月14日晚宴聚会。
对76人进行了个案调查(问卷调查),其中41人(占54%)符合病例定义。
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占93%)、腹痛(占73%)、恶心(占37%)、乏力(占24%),疾病与食用肉汁和带填馅火鸡有关。
通过制作过程的调查发现存在冷却、储藏和再加热技术的不当和火鸡的交叉污染。
没有食品和临床样品可供采集分析。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危害因素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爆发是因为食用了被产气荚膜杆菌或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肉汁和(或)带填馅火鸡。
【包括事件(首发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
着重描述首发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期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治疗的用药情况也是食物中毒诊断的重要依据,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用抗菌治疗效果显著,有机磷农药中毒用解磷定抢救立竿见影。
】二、调查方法(一)人群流行病学调查1、病例定义:病例最初定义为14日在宇宙餐厅婚宴或进食婚宴剩余食品,且在婚宴后7日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或呕吐症状的人;最终病例定义将最初定义的“7日内”修正为“3日内”。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017
六条要求
1、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调查机构承担事 故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建设提供技术保 障。(第七条)
上级调查机构负责对下级调查机构开展 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卫生 监督等相关机构应当在同级卫生行政部 门的组织下,对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给予 支持和协助。
18
2、第九条 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由调查机 构成立的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组(以下简 称调查组)具体实施。调查组应当由3名 以上调查员组成,并指定1名负责人。
1、访谈相关人员,查阅有关资料,获取就餐环境、 可疑食品、配方、加工工艺流程、生产经营过程危 害因素控制、生产经营记录、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 信息
2、现场调查可疑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储存、 运输、销售、食用等过程中的相关危害因素
3、采集可疑食品、原料、半成品、环境样品等, 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生物标本。
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任何人不 得擅自发布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21
5、第十八条 调查组应当综合分析人群 流行病学调查、危害因素调查和实验室 检验三方面结果,依据相关诊断原则, 作出事故调查结论。
事故调查结论应当包括事故范围、发病 人数、致病因素、污染食品及污染原因, 不能作出调查结论的事项应当说明原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对乙 类传染病中脊髓灰质炎、肝炎未分型,丙类传染病中包虫病未作 报告规定。
8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规范》
卫生部制定 2012年1月1日执行
9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09年1月1日执行)和《食品 安全法实施条例》 2012年6月7日卫生部印发了《食 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2012年版)
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 2 周内,一 个医疗机构 或同一自然 村寨、社区、 建筑工地、 学校等集体 单位发生有 相同临床症 状的不明 原因疾病 3 例及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表3-9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一、背景
调查任务来源(何时接报或接到上级行政部门调查指示)、事故简单描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基本经过等)、参与事故调查的机构与人员、调查目的简述。
二、基本情况
事故发生地的基本情况,如气候、风俗习惯、人口数、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学校/工厂/企业规模、住宿非住宿、食品企业的日常活动和操作等。
三、调查过程
(一)目的:开展调查时需要达到的目标,目的描述要简明扼要、有逻辑性;
(二)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的内容(调查人群描述、病例定义、如何开展病例搜索、如何选择病例和对照、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等)与实验室检测的内容(样本采集与运送方法、采用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四、调查结果
描述所有来自临床、实验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调查方面的结果(可以按照“方法”部分的顺序来描述结果,但不要在此部分解释或讨论数据)。
(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总发病数、罹患率、疾病临床信息(症
状体征、住院转归、临床检验结果)、疾病潜伏期(最短、最长、平均)、病例三间分布特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发病前72小时或重点可疑餐次的饮食史、可疑食品进食时间与数量)、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等;
(二)食品卫生学调查: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的来源、剩余数量及流向;可疑食品的制作时间、配方、加工方法和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成品(包括半成品)的保存、运输、销售条件;食品制作人员的卫生和健康状况;分析造成食品污染的环节。
(三)实验室检验结果:所采集的样本类型与数量、实验室检验项目与结果。
五、调查结论
概括事故调查中的主要发现和特点,作出结论的主要依据、理由。
调查结论内容应当包括事故范围、发病人数、致病因子、污染食品及污染原因。
不能作出调查结论的事项应当说明原因。
六、建议
提出防控建议,如发布食品消费预警,召回相关食品,对污染食品的无害化处理,清洗消毒加工场所,改进加工工艺,维修或更换生产设备,调离受感染的从业人员,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公众宣传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