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四 战争徭役诗

合集下载

诗经内容六大类

诗经内容六大类

《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

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

还有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等等。

2、农事诗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

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5、战争徭役诗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也有些写厌战思乡的诗,如《小雅·采薇》。

《唐风·鸨羽》是一首徭役诗,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6、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诗经六大内容

诗经六大内容

诗经的六大内容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周朝早期的历史和宗教信仰,赞美祖先的功德和神明,表达了对家族、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其中,《周颂》是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祭祀诗和周王祭祀祖先的乐歌。

2.农事诗:描述了古代农业生产活动的诗篇,如《臣工》、《丰年》等,生动描绘了古代农民在四季中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农事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为主题的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些欢乐的场合,例如宴请群臣、朋友聚会等,反映出周朝社交活动的热闹祥和情景。

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末期,反映了西周末期的统治黑暗与社会动荡。

这些诗歌讽刺了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事情,揭露了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嘴脸,怨愤与不平之情溢于言表。

5.战争徭役诗:描写了天子、诸侯的丰功伟业,表现出他们的自豪感和乐观精神。

这些诗歌从正面描写了战争和徭役,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勇气和爱国情操。

6.婚姻爱情诗:诗经中数量最多的部分,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思念以及婚姻家庭的生活。

这些诗歌情感真挚,刻画细腻,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以上便是诗经的六大内容,它们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诗经》中征役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征役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征役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作者:李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9期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征役诗是《风》、《雅》中具有特色的一类,它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征役诗内容丰富,采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真实、深刻地描绘了征夫的疾苦、思乡及思妇的情怀。

关键词:《诗经》征役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经》中征役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诗经》中的作品基本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段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我国奴隶制社会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发展过程。

西周建国后,经过成、康、昭、穆几代的努力把我国奴隶制社会推上了发展的顶峰。

到了夷王、厉王的时候各种矛盾空前激化了,西周王朝开始从顶峰上跌落下来。

继之的“宣王中兴”,不过是西周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西周和春秋交替之际,社会更加黑暗,政局急剧动荡,人民痛苦不堪。

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是战争十分频繁。

据史料记载,周宣王即位以后,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接连对外用兵,宣王三年至五年,仅二三年间就先后讨伐了西戎、猃狁、荆蛮、淮夷、徐夷等几个少数民族。

王权衰落以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迭起,据《左传》[1]记载:鲁恒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战争必然伴随着繁重的劳役,各国统治者都役使大批民夫。

又,鲁庄公二十八年“冬,饥。

筑郿”。

“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廪。

”“秋,有蜚,为灾也。

”“冬十二月,城诸及防。

”鲁国在连续两年严重受灾的情况下,仍然不顾农时,不恤民情,先后三次大规模地征调民夫修筑城防,其他国家役使人民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论是兵役还是徭役都要由劳动人民来承担。

统治者为了确保对劳动人民的役使权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制度,《周礼·地官》中规定:“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征比……若将用野民师,田、行、役、移执事,则帅而至。

《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
大雅中的怨刺诗,多规谏之意,充满 无可奈何的悲哀。
《诗经》的内容——怨刺之诗
《小雅》中怨刺诗
《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等级社 会中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节南山》讽刺周王用太师尹氏,以 致天下大乱,其规讽所向,又在幽王。
《十月之交》和《正月》都是从天时 示警写起,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 情。
《小雅•采薇》:士兵的哀怨;《豳 风•东山》:家园之思
《诗经》的内容——战争徭役诗
战争徭役诗多写征夫士卒的痛苦,也 表现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日常生活的 影响。(思妇诗)
《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
《诗经》中的战争诗强调道德感化和 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场面, 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 不战而胜的政治理想的体现。
是“自下怨上之辞”,其怨刺的内容皆 与朝政有关。 其二,内容应包括“恚恨”、“ 责愆咎” 两个方面
《诗经》的内容——怨刺之诗
怨刺之诗的作用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往 往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
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 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 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 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 感叹身世遭遇。
《诗经》的内容——怨刺之诗
《诗经》中怨刺之诗的类型
政治讽谕诗(正月、黍离、十月之交等); 感叹身世诗(北山、北门等); 怨恨劳役(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 斥责丑行(新台、南山、相鼠等)。
《诗经》的内容——怨刺之诗
《大雅》中的怨刺诗
《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 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深怀对社会现 实和周王朝命运的忧虑,以诗向统治 者进言,说明殷鉴不远,以期起到规 谏箴戒的作用。

《诗经》中战争的诗有哪些

《诗经》中战争的诗有哪些

《诗经》中战争的诗有哪些《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有哪些《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几篇《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 希望能帮到大家!《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战争诗是《诗经》中重要而富有成就的题材,有人研究统计认为,诗经中的战争诗有22首左右,约占《诗经》全部的十分之一,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本文将从《诗经》战争诗所反映的“厌战却不反战”这一现象出发,并从外部因素,民族心理,兵制政策,“人性”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的产生的根源,得出“厌战却不反战”是家国所需与人性所需之间无奈妥协的结论。

标签:厌战却不反战;兵民不分;人性;妥协公元前1046年,西周初立。

面对幅员辽阔的国土,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上层政权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这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

于是便划地分封,“七十一国并立”。

从镐京发出的“分封制”行政指令,便多多少少还带有氏族公社残留的影子。

既是脱胎于氏族公社,民族大义的雏形便寄寓在氏族残留的集体意识之中。

“国风”中的战争诗虽流露着强烈的离别愁绪,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主旨来说却“厌战而不反战”,抒发愁绪的同时也充斥着对外族入侵的仇恨,例如《国风·秦风·无衣》便已慷慨激昂的形式表达了抗击西戎入侵的决心。

即使是排除这类直接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六月》都将战争之苦的矛头指向“猃狁之故”,《国风·豳风·破斧》则热切赞扬周公平叛,所以但凡涉及民族之战、正义之战,给百姓带来的家庭破碎、亲人离散固然不容忽视,然罪魁祸首的内外之分,即使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的百姓心中也有最明确的标准。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百姓有多么高的民族责任感,或是多么的深明大义,更多的则是周王朝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社会的影子。

《国风·邶风·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开头两句便写军容之威、士气之盛;《小雅·采薇》中“一月三捷”述战事之繁。

而在抵御外辱的绵绵战事里,仅靠将领的权威、政治的压迫远远不能消除士卒对生的渴望,在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尚处萌芽的阶段里,能够凝聚斗志的便是出身农民的士卒对这个大集体的认同。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 巩固练习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复习:《诗经》知识归纳+巩固练习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包括305篇作品。

《诗》在战国时已经成为儒家经典,如《荀子·劝学》说到“始乎诵经”,其中就包括了《诗》。

汉代《诗》学盛行,不同的传授家都有自己的传流行,于是《诗》有经、传之别,《史记·儒林传》载:“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则知当时诗多有传,为和《诗》传分别,故有《诗经》之名出现。

《汉书·艺文志》载《诗经》28卷,可见“诗经”一名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并沿用至今。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这些作品是由周王朝乐官在古代献诗、采诗制度基础上搜集、整理、选编而成。

2.风雅颂《诗经》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日赋、日比、曰兴、曰雅、曰颂。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和区别,有“义别”和“音别”两说。

《毛诗序》说:风是用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所以兴废的作品;政事有大有小,故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祭神祀祖时用以赞美“盛德”的舞歌。

由此看,它是从三类诗的内容和作用方面来立论的。

这被称之为“义别”。

宋代时,有人对风、雅、颂从乐调上来区分,像南宋著名的经学家程大昌、郑樵、朱熹等。

郑樵就说过:“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这就是“音别”。

古代的诗、乐、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风土之音就是各地民歌,内容多写爱情和民情土俗;大雅、小雅是朝廷里演奏的官乐,内容多和政治有关;颂是宗庙祭祀之歌,内容多是祭神祀祖的颂歌。

不同音乐,不同场合,就有不同的歌辞。

由此看,“音别”之说应该更合理一些。

3.三家诗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

又毛亨、毛苌传《毛诗》,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

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

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

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作者:陈延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经》里的战争徭役诗,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从《诗经》的战争徭役诗的几种不同类型入手,论证了《诗经》中战争徭役诗对后世边塞和徭役诗的内容,角度及感情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战争徭役诗; ;歌颂;影响;;作者简介:陈延虎,男,1980年5月出生,陕西子长人,文学硕士,现就职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

战争,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题材和内容之一。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对后世意识形态及思想精神的影响!闻一多先生曾在其《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里说过:“‘诗三百篇’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

”确实是这样的,读过《诗经》战争徭役诗,让我们再读唐诗.宋词,我们很易发现他们相同的战争观,及诗中体现的主流意识形态!下面让我们从《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几种类型出发,谈一下《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对后世边塞诗和战争诗的主题、内容及抒情角度的影响。

一.颂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诗经》中有一些战争徭役诗,从正面描写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的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诗人都热情地赞颂了周宣王任用贤能,对外族的入侵进行有效地的抵御和反击,收复失地,振奋人心。

这种对国家独立和土地统一的战争进行歌颂,也是后世边塞诗创作中进步诗人常常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例如,千古绝唱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就是对飞将军李广的武功的歌颂。

和《诗经》中对天子诸侯的歌颂如出一辙,都是表现对外族侵略的抵御和反抗!二.表现广大人民抗敌御辱、同仇敌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尽管战争总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有战争就有灾难,但是大敌当前,人们只有选择抵抗,把个人与国家连在一起,积极地投入战争,如《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都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诗经内容

诗经内容


全诗按季节和时令的转移,叙述了从正月到十 二月一年四季的节物、气候,农夫所要从事的劳动 和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种田、养蚕、纺织、染缯、 酿酒、打猎、凿冰、修筑宫室,而劳动成果大部分 为贵族所占有,自己无衣无褐,吃苦菜,烧恶木, 住陋室,严冬时节填地洞,熏老鼠,塞窗隙,涂门 缝,以御寒风。 • 诗中写到了各色人物,有送饭的妇女和小孩儿, 采桑的女子,下田的农夫,狩猎的骑士,公室的贵 族,人物众多,各具面貌,具有风俗画的特征,全 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蒹葭》写的是男子一心追求女子而得 不到的痛苦心境。
• 蒹葭和白露 • 优美的意境 凄清落寞的情调
• • • • • •
• 周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清人方玉润:“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 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 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 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 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 闻一多:“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苤莒都结子了, 满山谷是采苤莒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
• 有些人在家里安安逸逸,有些人为国事 精疲力竭。有些人吃饱饭高枕无忧,有 些人在道路往来奔走。 • 有些人不晓得人间烦恼,有些人身和心 不断操劳。有些人随心意优游闲散,有 些人为王事心忙意乱。 • 有些人贪杯盏终日昏昏,有些人怕得罪 小心谨慎。有些人耍嘴皮只会扯淡,有 些人为公家什么都干。
• 《北山》抒发了一位士子被繁重差役 压迫的不平和愤慨 。
战争徭役诗
• 小雅· 采薇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 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 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 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 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 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第三章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第三章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后稷图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 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 禋祀,居然生子。
[1] 诞:发语词。弥:满。[2] 先生:生头胎。如:而。 达:羊胎。[3] 坼(音彻):裂开。副:同“辟”,破裂 。[4] 菑:古“灾”字。[5] 赫:显示。灵:神异。[6] 不:即“丕”字,语气词,无实意;宁:安宁。[7] 康: 安享。居然:安然,平安地,指生子顺利。
[1] 禋(音因)祀(音似):古代祭祀 天神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将 牺牲及玉帛放在柴上焚烧。[2] 弗: “祓(音扶)”的假借字,指通过祭 祀去除不祥。[3] 敏:“拇”的假借 字,拇指。歆:心有所感的样子。[4] 攸:乃,于是。介:同“衸”,神保 佑。止:同“祉”,神赐福。[5] 震 :同“娠”,怀孕。夙:同“肃”, 指生活肃谨。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 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 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7、蒿,菊科植物名,亦名青蒿,香蒿。8、德音, 好品德。孔,甚,昭,明。9、视,古示字。恌,同 佻,偷薄,刻薄。10、君子,一般统治者。则,法 则;效,仿效。11、式,语助词。燕,通宴,宴会 。敖,舒畅快乐。12、芩(qin),蒿类植物。13 、湛,酒酣尽兴。毛传:湛,乐之久也。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1] 穑:种植五谷。[2] 道:方法。[3] 茀(音弗): 拔除。[4] 黄茂:嘉谷,一说泛称五谷。[5] 实,犹言 是;方:谷种开始发白欲生芽。苞:谷种开始吐芽,含 苞欲放。[6] 种:本指头发短而少,此指禾苗初出地表 ,矮小而稀疏。褎(音秀):长,禾苗渐渐繁盛长高。 [7] 发:禾茎舒发拔节。秀:禾苗吐穗结实。[8] 坚: 谷粒坚实饱满。好,指庄稼籽粒均匀,颜色美好。[9] 颖:禾穗末梢下垂。栗:谷粒繁多。[10] 即:往,到 。 有:词头。邰(音)台:地名,在今陕西武功县西 南,相传是后稷的封地。家室:安家定居。

语文版必修四《诗经》四首ppt课件3

语文版必修四《诗经》四首ppt课件3
《诗经》 四首源自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 郝尚贤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内容:风 雅 颂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手法:赋 比 兴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 二、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 三、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
《鹿鸣》 (小雅)
教学目标
1)
知识。
2)
、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春秋初期的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 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信仰。
4)背诵和默写。
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全班齐声朗读。 3)挑三个小组接力朗读。 4)再次齐声朗读。
抄写训练:
请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抄写,每人一 节。然后检查正误。
主题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 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 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 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 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爱者歌其情
民歌特点:现实主义 真实描绘当时社会风貌 真实表达人民愿望与要求 语言清新活泼,本色自然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
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 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 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 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 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 理。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通畔)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诚恳的样子) (第二人称,(这,代誓言)
亦已焉哉! 你)
(止,了结)
译文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一阕君子无独行
九四无尤曰寝寝,先发贤以时行。

重人不轻诺,宁谅言下轻。

不易之朝,念念在君思。

二阕利禄
九一其利禄远,驱驰必将到,若临孤室,和慰多所。

四方之师,视利禄俟,如何解忧,行行君子力。

三阕请征
八六异域之士,其求请征,君子应之,申申其情。

宾客之食,赐可以久,若有慷慨,留诚相敬。

四阕勇冠三军
九五黄雀宿舆,默勇冠三军。

前军之子,遵勇而行,拘拘其志,慎慎其精。

乃征北师,有征胜极,勋业具饰,思多多力。

五阕祷告
九三祷告以征,劳谋以安。

士伐昆弟,相护以守。

举国之子,以危抗危,勇冠三军,立其本节。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1近年来,对于《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研究日趋深入。

在这些诗歌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战争生活和徭役制度,从而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状况。

本文将从《大雅•荡》、《国风•周南•关雎》、《国风•卫风•干将》三部分入手,探讨战争徭役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军事制度以及社会组织。

《大雅•荡》中,抒发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它描述的是古代百姓在战争中被强制卷入的现实,表现了徭役制度的无情和痛苦。

比如《荡》中的“谁能荡荡?/维萑之华。

”这句反复出现的句子,道出了古代百姓为了卷入战争所经受的种种折磨。

《荡》中的“荡荡武城/所将必服。

/谁能予之?/尔庶几矣。

”更是表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这些贡品,在远离战争的地方生活的百姓都不愿意交付,但是在战争时期,要求百姓纷纷上交,让他们肝肠寸断。

这一序列构成了《荡》的主旨,即表达了古代战争徭役所造成的深重伤害。

《国风•周南•关雎》则是古代战争徭役诗的典型代表。

它记录了诸多古代的战争岁月,通过歌颂武将和百姓的忠诚、英勇,反映了战争中徭役的不同身份和作用。

《关雎》中的“敦彝中国/莫敢寝食/靖共王/自彼氐壤/至于夷陵/饮石泉流/彼其之子/保有父母”描绘了这些百姓忠诚的心、英勇的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百姓战争中的处境和角色。

《关雎》之中还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句诗用精神荡漾的语调,形容女子在战争时期的聪慧和坚韧,以及她们承担战争时期重重压力的身份。

《国风•卫风•干将》则以战争削弱的初期组织形式,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节奏和步调。

它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古代社会中的军事组织,反映了军事制度的特殊性质。

在《干将》中,“王于小东,使刖于西墉。

公刘作重华。

”表现了分割后的军事,也表现了军事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干将》中的“公刘作重华,赵宣在上头。

”更是表达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官员之间的等级制度。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导读:导语《诗经》的时代令人神往..《诗经》的战争诗尤其能引起我的兴趣..在那个时代;战士们是抱着怎样情怀奔赴战场的呢下面关于 ;希望可以帮到您一是“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便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情感..说到《诗经》;提起战争诗;人们一定得想到《秦风》..在《秦风》总共的十首诗中;大多都是描写战争的;可见秦人尚武好战;而在此我重点提起《无衣》..《无衣》是秦风著名的军中战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无法确定;然而这其中热烈的情怀;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正是出征之时;士兵们互相激励;不在乎战争的艰苦环境;即使是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战友共穿一件战袍君主命我们抗击戎狄、保家卫国;我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们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对强敌;只要你我同心协力、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攻克多么真挚的情感;秦人不贪图苟且之生;当强敌压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听从王命;准备从战;毫无顾忌;那种战斗的热情;由心而生..整首《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样;可这首诗却丝毫不给人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雄伟的气势;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语调增强;让今天的我们更易了解那时人们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不迫和为求国家安宁而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摒弃心中的恐惧;直面眼前的强敌是秦国的强大与伟岸;是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是每个士兵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流血牺牲尚不可怕;无衣岂在话下这颗爱国之心从未消失;它一直留在世上;传达到我们的心中..正是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无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奋战之人内心的告白;那时人们团结友爱、共赴国难的精神;即使是三千年后的我们读起这首诗;仍是被它感动..曾有人这样评价《无衣》:“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无衣》不仅是《诗经》时代的佳话;更是之后的传奇;它不知激励了多少战士;也因此获胜了多少战役可见;深切的爱国情怀从来就未曾消失过..二是“苦痛”“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残酷而又现实的描述;这就是战争..贺拉斯曾说过:“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战争夺去无数人的生命;造就了许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有多少征战的士兵还没有孝敬父母便战死沙场;有多少妇女没了丈夫;多少孩子没了父亲..战争;是人间地狱..《诗经》中更是不乏士卒由于战争而痛苦的诗歌;《击鼓》便是一首..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这首诗是“此戍卒思归不得诗也”;如今大多《诗经》译本都沿用这一说法..这是邶地一个士兵忧愁的独白;其痛苦无以言说..“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有的人在修路筑城墙;而我独从军到南方;这个“独”是孤身一人的意思;他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这么个苦差事偏偏落在自己头上;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到一个充满杀戮的地方;甚至性命不保..我能够想象得出;这个士兵作诗时;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望着虚无缥缈的远方;对未来没有任何的幻想;过去甚至都略显模糊了;他望着不远处的一片狼藉;想到刚刚出征时;他多么埋怨自己的时运不好;心情又是多么的痛苦啊“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这便是很直白的叙述他的苦痛;不能回家..程俊英先生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是:“常驻边地不能归;留守南方真苦痛”常年待在这不安宁的地方;有家不能回;日夜行军;其辛苦不必说;被战争折磨的内心最为苦痛;归家似乎就是件可望不可即的事;在外浴血奋战的士兵;对于家的温暖是多么渴望;又是多么的绝望..《击鼓》这首诗最为著名的是最后两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关于这两章;有人认为是描述战友间深刻情感;而我仍采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认为这是讲述夫妻间的情感..这应该说是让这个士卒最为苦痛的原因了——远在家乡的妻子..从他的话语里可以体会出他对妻子的深情;只愿携手同行;白头偕老..死生永远不分离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可许下诺言时的他们一定是情正到浓处;哪里想的到未来的艰辛呢那个士卒也以为自己会去修路筑城墙;却想不到要从军南行..而他的爱妻只能在家中苦苦等候;战时自然也没有通讯往来;否则也没有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士卒究竟离去了多少年;最终有没有归来呢无从得知..诗的最后一章写出了深深的苦痛与伤怀..距离相隔得太遥远了;无法相见;别离的太长久;恐怕无法遵守誓言说出这句话时;士卒想必是觉得永远不可能再回去..也许刚离开家乡到外征战时;回家见那家中的亲人爱人是唯一的信念;而后却全然崩塌;可见战争的打击之大..在他仔细的回味过去;思念家人时;在他想起与妻子过着山水田园幸福的生活时;在他认为他们之间的誓言无法兑现时;他的心中;恐怕只剩下无尽的苦痛和怨恨了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现在常用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词;无论是爱情故事还是婚礼现场;都会被人们常拿来运用的.;可是有多少人了解;这句话背后是一位思归不得的士兵最深沉最苦痛的言说呢三是“思归”“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曾评价这句诗是《毛诗》最佳;谓之“雅人深致”..然而;说出这句话的人并非大文豪;也非权贵;他只是一个受战争之苦且思念家乡之情十分热切的普通士卒罢了..有不少人对《采薇》的作者究竟是什么身份做出研究;这里仍沿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赋的诗..”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是一位士卒在回乡之时所作;然而;这首诗全然是悲伤之感;毫无喜悦之情..一位久经沙场的士卒终于可以回到家乡、见到家人;这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士卒的心灵却伤悲至极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他的思归之情..“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三句是描写薇菜的生长程度的;“采薇”的意思实际就是采薇菜..战地环境十分艰难;这薇菜应就是粮食不够时用来充饥的;士卒回忆战地生活时首先想到采薇;这说明“采薇”这件事在他的战地生活里是较频繁的一件事;士卒经常去采摘薇菜;看着薇菜一天天的成长;说明自己在战地生活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十分漫长..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寻不到一点慰藉;整日活在刀光剑影中的他;心里所思念也就是那相隔甚远的故乡以及家乡中的亲人了;然而他却只能不断的采薇菜和征战;薇菜的生命在随时间流逝;他亦如此;离开家乡的时日越来越长;他的心也就越痛苦;所以他发出怨叹:“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在征战中的他自然也无法寄送书信;本身路途就很遥远;亦有言:“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他们的战况十分不稳定;虽然后文有写道:“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经常打胜战;但他们也无法定居下来;毕竟还没有完全赶走玁狁的军队;战事繁多本就辛苦;然而士卒最为担心的则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生怕不能回家..我想他一定是厌恶战争的;也曾有学者说过《采薇》是厌战诗之祖;整日在殊死搏斗中生活本就痛苦;远离家乡的心也得不到安定..年复一年;士卒便过着这样的生活;大部分的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少得可怜的歇息都得去找吃食;有家不能回;还得辛苦在外;这都是战争所致啊这时士卒的思归之情应是十分的强烈并且伴随着愤恨;但却也无可奈何..残酷战争中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还有那浓烈的思归恋家之情;使士卒更为自己的处境感到艰难..第四、五章主要讲述的是战争时军队的装备;这时的士卒也是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的;可这在份情感中却也夹杂着思归之情:“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两句分别说明打胜仗的频繁所以无法定居下来;这就与前文的“靡使归聘”有了联系;因为经常迁徙;所以根本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而后一句有说明玁狁的隐患非常之大;任务紧急;他自然无法回家..这便是他思念家乡的情感;“我”多么的想要得知家人的情况或家人得知我的情况;也好让我们彼此心安;可是迫于时局的“我”无法确知你们的消息;更别提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了在他回首过去时这种心酸、思念成疾的心情;哪怕已经在回家路上了;他也记得那么清楚..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一直不是很能彻底的理解这位士卒的心情;为什么他会这么悲伤为什么还一直回忆着过去现在了解了些许;大概是他的生命里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岁月被战争所掠夺;长久的戍边生活令他的心支离破碎;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走在这条漫长的回乡路上;他的脑海里都只能想到过去那些痛苦的日子;家的模样怕是已经模糊不清了吧他走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却觉得慌张;大概是离开了太久太久;所以害怕前方的真实..“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的释义;而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话之所以被千古传诵;被那么多文人称之《诗经》最佳;原因则是:这位士卒是发自肺腑所言;句句是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境界;而这也是整首《采薇》最关键之处..这是士卒回乡时所见与离开时的对比..别离时的盎然春色;回归时皑皑大雪;久别经年;故乡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这时士卒的情感不再是“想回家”;而是升级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情感;家中的亲人可还健在呢家又变了什么样在战地时候便经历了人所无法获知的痛苦;此时的他已无法再经历任何挫折;可是;他是多么的思念他的家乡啊这是支撑他在战场上的全部信念;他日日夜夜所期盼的回家;如今已成为现实了;他又怎么可能却步呢这条回乡路因为思归之情而变得漫长;这条路也承载了许许多多;少年的快乐和战士的痛苦;温暖的家园和冷酷的军营;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和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这条路;已把士卒生命中的苦乐悲欢全都载满了..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回来的他;失去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感;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世说新语》写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温在经历战事后归来看到自己年轻时所种下的柳树已经非常大了;便发出“树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的感慨;这同样反映出时光的匆匆流逝;人也不复当年..光阴易逝;情意难却;士卒回家后的故事我们无法得知;然而他对于家乡那深刻无以言状的思念;我们深埋于心;并为之深深的感动..在《诗经》的战争诗中;战士们的情怀是多样且复杂的..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深;有因这残酷战争无法与爱人相见的苦痛之情;还有浓烈的思归情感..这些感情也许是独立存在;又或是交融起来..我们永远回不到三千多年前那个神秘又精彩的时代;那些热血奋战的人们的姓名早已消逝;我们只能通过残留的历史遗迹对其做些研究探索;而《诗经》便是那时候最好的记录;我们通过战士们的诗歌;体悟他们在战地、征途以及回乡时的情感;还有许许多多;不禁感叹那时人们的情怀是多么的单纯;直接折射人性之善;每个战士都有着忧愁、悲伤的心情;却也有着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所以木心评价《诗经》中的诗“完全是童贞的”确实如此..《诗经》时代的战士们已然不在;但他们的情感则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至今天的我们;永存于心..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1.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2.谈谈《诗经》战争诗中的君子形象3.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4.《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5.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赏析6.《诗经》中的爱情名句赏析7.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影响8.《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赏析上文是关于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生民多疾,贫者最为憔悴。

王命未发,士庶不易具戎衣。

四海际外,凶豺乱地有殃伤。

战士聚帐,八旗十方衆所襲。

征伐连宵,敌将宿闹不止哨。

城垣空张,郭楼突兀高屹然。

声喧皆止,万里苍苔惟斯显。

战士脸白,缑布素褐带朱纹。

挥戈入谷,斧斤多攻破墙垒。

若将笼盖,覆水之上色不傳。

兆民苦辛,伤心聊以志其悲。

穷者欲死,毕竟维命岂易归。

家乡挥泪,父母空剩钿镂细。

军士默默,驰骋西下以报秦。

归来三年,惟系寸心知我贫。

心消何益,战士穷困难以自守。

是以军马,备粮宜早勿及时。

收旌引驭,邪土加矢将军封。

初至觐见,鞍马本来游荡同。

行陈节制,完堤张门酬勤劳。

穷族无依,百般未尝不陷穴。

生计稀少,贫者只系过宵渴。

凤凰山原,雌雄何暇寻来问。

上自苍生,逐臧之士尽随喘。

此乃正士,宾客归来终报福。

战争徭役诗祭祀诗

战争徭役诗祭祀诗

“杨柳依依”
(1)所谓“依依”,是形容柳条柔长袅 袅的状态,与送行的挥手,依恋的心情相 交融。
(2)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 “挽留”之意。
(3)柳树易栽易活,预祝行人在异乡茁 壮生长之意。
(4)柔长的柳条低垂地面,象征心向其 根,思归 故乡。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 心里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 又饥又渴真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 书信托谁捎回家?
第三章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运用白描手法,以内心独白的形式, 真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句、感叹句 ,强烈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思念的 深情。
3、采用了复沓的章法。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破坏和 违背人伦之常所造成的心灵痛 苦,表现在诗中就是深深的 “思念”——思乡、念亲之情。 《王风·君子于役》 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 平的感叹,表现在诗中就是深 深的“怨尤”——怨天、尤人。 《齐风·东方未明》

反映徭役的诗句

反映徭役的诗句

反映徭役的诗句战争徭役诗。

①《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等。

②但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

《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

③《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

④《诗经》战争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请君参考!祝你进步。

2.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有哪些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在《诗经》中大概有30首。

战争与徭役在《诗经》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小雅·北山》)。

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

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与征夫苦语。

1.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正面歌颂,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气势磅礴,铺陈扬厉,写出军威严整,声势浩盛,表现出强列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对敌人侵犯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守土抗战、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诗经》中这类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山》艺术特色
❖ 1、这首诗有点像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作品。 四章里主人公的所见所思所想,看起来好像跳跃性 很大,其实又都是顺理成章的,主人公一路走,一 路浮想联翩。他眼前所见脑海闪过的一个个念头情 貌无遗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面有实景,有追忆, 有幻想,有推理,现实、追忆、想像融为一体,追 忆反衬了现实,想像又深化了现实。
《东山》
❖ 清·贺贻孙《诗经触义》: “此从新婚时春鸟和媚及马色之良、结缡之诚,
仪文之盛铺张,点缀而已。诗语极热闹,而诗情最 闲冷,其妙趣全在‘其旧如之何’五字。‘如之何’ 者,欣慕赞叹,无可形容之词也。盖常人之情旧不 如新,然别离重逢新不如故。诗人似以‘其新孔嘉’ 句挑起下句,其实以‘其旧如之何’点动上句,此 古人笔端活泼处也。”
❖ 2、表现思念之情时,采取化实为虚的写法, 笔曲而情深。
采薇
❖ 全诗六章,可分为三层来看。 ❖ (1)前三章为第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
之因。 ❖ (2)第四章、第五章为第二个层次,回忆了自己
在疆场上的奔走战斗 。 ❖ (3)最后一章是这首诗的第三个层次,忆来时风
光,写归时景物,触景伤怀,黯然神伤。
《采薇》艺术特色
❖ 1、本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而重在抒情。诗中采用了叙事 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
《东山》
❖ 《毛诗序》说是“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 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 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是“周公劳归士词, 非大夫美之而作。”
❖ 其实,从这首诗的口吻来看,更象是一位归 乡战士的自叙之词。
化实为虚的写法
❖ 杜甫的名篇《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表现角度
(1)偏重于记叙战争的史实 (2)偏重于抒发战士的情感
Hale Waihona Puke ❖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水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常武》
《诗经》中战争诗的几种情感取向
❖ (1)抒发保家卫国的自豪感,表现同仇敌忾 的精神 。
❖ (2)表现抵御外侮和思家恋亲的矛盾心情。 ❖ (3)表现厌战情绪,对战争充满怨恨之情。
四、战争徭役诗
❖ 战争诗和徭役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及情感都有 相通之处: 1、战争和徭役在当时都被视为“王事”。所 谓“王事”就是国事,是周人为国家必须履行的义 务。 2、战争诗和徭役诗中除了若干战争诗表达了 共御外侮、保土卫国的豪情外,其他则主要表现为 对战争、徭役的厌倦,都有较浓郁的感伤情绪和思 乡恋亲意识。
❖ 前三章起兴暗寓着征战时间的长久与征战的劳苦,与哀怨 的情感相生相映。
❖ 诗的第六章在写景抒情上尤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实 的,又可看作一个“象征情境”,即使脱离了原诗,一样可 以提供给我们一种美感上的充分满足。
❖ 2、本诗的结构主要通过一系列回忆的镜头的组合,多层次、 多角度地表现了从军征战的生活。
❖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喜雨洒江天》词里 写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 误归舟。”
束薪
❖ 所谓“束薪”,就是指上古婚俗仪式中所用 的照明工具,类似于后世的火把。后来,束 薪又逐步演变为一种婚姻的象征之物,摆设 束薪成为上古婚礼中的重要仪式。
❖ 《唐风·绸缪》写一对新郎新娘的新婚之夜: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