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IPv6转换网关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
第2 9卷 第 9期
20 0 6年 9月
合肥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URNAL OF HEFE IUNI VERS TY CHNOLOGY I OF TE
Vo . 9 No 9 12 .
S p.2 0 et 06
Ke r s NAT- T ;S I ;p o o o r n l t n d r s r n l t n;c n e so a e y y wo d : P IT r t c l a sa i ;a d e s t a s a i t o o o v r i n g t wa
0 引
言
由聚合 ne e互联网的协议体系结构主要采 r
用分 层 的 T P I 结 构 , 中 网 络 层 采 用 的 是 C /P 其 Iv P 4协议 。随着 网络 的应用 发展 , 特别 是 3 的 G 推行 ,P 4越来 越 显现 出诸 多 不 足 :P地 址 资 源 Iv I 的短 缺 、 网络路 由表 的膨胀 、 安全性 能和 流媒体 的
F ig , Z AN Jn HOU in , RE Qigl n L Jns a J a N n - a g , i U i-h n
( . c o lo mp t ra d If main,H ee ie st fTe h lg 1 S h o fCo u e n n o t o fiUn v riyo c noo y,Hee 3 0 fi2 0 09,Chn ia;2 I f r t n a d Elc rf dEd ain . n o mai n e t i ucto o i e Ce t ro f i ie st fTe h oo y,H ee 3 00 ,Chna n e fHee Un v riy o c n lg fi2 0 9 i )
IPv4 / IPv6过渡技术研究
IPv4 /IPv6过渡技术研究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现有的互联网核心协议IPv4的许多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已经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
为了解决IPv4的不足,业界研发了下一代Internet协议IPv6。
从IPv4升级到IPv6将有一个长期的过渡过程。
而要实现IPv4/IPv6的互操作,必须进行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
标签:IPv4;IPv6;转换网关;地址转换;协议转换1 引言随着Internet的飞快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到互联网的使用中去。
目前全球上网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到2010年将达到30亿。
现有的互联网主要是基于IPv4协议,这一协议的成功应用促成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但是,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对互联网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使得网络本身的发展遇到了障碍,IPv4协议的不足逐渐体现出来了。
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第一,IP地址即将用尽。
随着接入Internet的设备数目的不断增加,根据IETF 专家的研究和预测,在2005年至2010年,基于IPv4的全球IP地址资源将全部分配完毕。
第二,路由表的快速增长。
由于IPv4地址方案不能很好的支持地址汇聚,现有的互联网正面临路由表不断膨胀的压力。
这使得大量的网络设备由于处理速度跟不上而被淘汰,浪费是很惊人的。
第三,对于如何简便配置以及对服务质量、移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都迫切要求开发新一代IP协议。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织(IETF)开发出了一套新的互联网协议IPv6。
从1995年IPv6的主要规格被确定以后,IPv6便成为事实上的下一代IP协议的规范。
1996年2月美国新罕布什尔的IOL实验室首先将IPv6用于通信并进行了相互连接实验。
1997年,以验证IPv6为主要目的实验网络6bone发展为连接29个国家的大规模网络。
为了彻底解决互联网的地址危机,IETF在IPv6互联网协议中提出了128位地址,并于1998年进行了进一步的标准化工作。
IPv4IPv6转换网关的数据模型研究
IPv4/IPv6 转换网关的数据模型研究张伟建,张雪洁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E-mail:wjzhang@摘 要:在 IPv4 网络向 Ipv6 网络过渡过程中,转化网关因其在配置过程中无损已有的网络 环境成为目前甚至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最优选择。
本文对现有的三种 IPv4/IPv6 转换网关 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详细描述了每种类型的连接结构和地址转化流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 于 NAT-PT 机制的通用地址数据模型。
关键词:IPv4;IPv6;转换网关;NAT-PT;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1. 引 言下一代互联网络协议IPv6正被加速认可和应用推广,现有IPv4网络向Ipv6网络过渡机制 的研究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已被IETF所定义的诸多过渡机制中,由于转化网关 在配置过程中无损已有的网络环境, 且便于实施, 因此成为目前甚至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 最优选择。
转换网关以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 Protocol Translation)[1]机 制为基础,因此通常也称为NAT-PT,它处于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交界点上,同时接收来 自IPv4和IPv6两种网络的数据包,根据需要在IPv4地址与IPv6地址之间进行地址转换、协议 (语义)转换[2],并且依据不同的需求定义不同的应用层网关。
IPv4网络实现向Ipv6网络的过渡首先要解决的是IP地址异构问题,地址转换是解决该问 题最便捷、最直接的办法,也为建立和实现其他协议通信奠定基础,因此NAT-PT中负责IP 地址转换的NAT模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全面分析NAT-PT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用地 址数据模型, 并用该数据模型表达了各类转换网关的地址转换流程, 最后阐明了进一步的工 作。
2. 转换网关的分类转换网关NAT-PT主要进行地址和协议的翻译,其基本思想是: 在进行IPv4/IPv6地址转 换的同时,对IPv4报文和IPv6报文进行报头格式和相应语义的翻译。
IPv4/IPv6转换网关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收到 以最 小 包 间 隔传输 时 不丢 包 条件 下 所 能 处理 的最 大
包数 。
对服务质量的支持和对移动 I P的支持等必将成为下一代互 联网协议的核心。 Iv 到 Iv 的过渡已势在必行。然而, 从 P4 P 6 种 网络协议 , 从诞生到实际用于 Ient n re是有很大距离的, t 尤其是对于很好支撑着 的基于 I 4 l e e而言 ,不可能 P 的 nrt v tn
ta sto ae y A o mi ewok s tp i p o osdf rTCP c n u r n o n ci n et T i a e r p e etm e o ihc n u e n rn i ng twa . c m x n t r eu s r p e o i o c re t n e to sts. sp p rpo ossts c h t d whc a sd i h
特性 ,使得其性 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 网络规模、网络稳定性 以及 网 络 可 扩 展 性 。 目前 国 际 上 还 没 有 形 成 专 门 针对
() AP 8N T表容量 :测 试转换 网关 用于记录 Iv 、Iv P 4 P 6带
端 I扩展 的地址映射表 的大小 。 : 1 () 9最大并发连接数 : 指穿过转换 网关的主机之 间或主机 与转换 网关之间能 同时建立的最大连接数(F 24) R C 67。
一
( 系统恢复 时间(yt eoe ) 5 ) Ss m r vr :测试 网络设备在过 e c y
载后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 () 6系统复位(ee :测试网络设备从软件复位或关电熏 R st )
启到正常工作的时间间隔。 正常工作指能以吞吐量转发数据 。 () C表容量 : 7MA 测试转换 网关用于记录 MAC地址 的表
IPv6网络协议实现与性能测试分析
IPv6网络协议实现与性能测试分析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Internet协议的第六个版本,是IPv4的后继版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IPv4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突出,IPv6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介绍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以及性能测试分析。
一、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IPv6网络协议是通过将IPv4网络协议进行改进和优化而来。
与IPv4相比,IPv6在地址格式、数据包头部和路由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1. 地址格式IPv6采用128位地址格式,相对于IPv4的32位地址格式,IPv6地址空间更加庞大,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设备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
IPv6地址由8个16进制数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之间以冒号分隔。
2. 数据包头部IPv6的数据包头部相对于IPv4有所改进,其中新增了一些字段来提高协议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IPv6数据包头部的长度为40字节,较IPv4的20字节头部长度增加了一倍。
3. 路由IPv6网络协议的路由机制使用了更为高效且灵活的路由协议。
IPv6采用了一种称为无状态自动配置的机制,即设备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自动配置IPv6地址,无需手动配置。
此外,IPv6还引入了多播地址和任播地址的概念,以支持更高效的组播和资源负载均衡。
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分析性能测试是评估和验证IPv6网络协议实现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进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带宽和延迟测试带宽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它直接影响网络的传输速度。
延迟是指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时间,它反映了网络的响应速度。
在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中,需要对带宽和延迟进行测试,以评估协议在传输速度和响应速度方面的表现。
2. 抗拒绝服务(DoS)攻击测试DoS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方式,攻击者通过向目标设备发送大量的请求,使得目标设备无法正常处理其他合法请求。
IPv4-IPv6组播过渡网关的研究与实现
IPv4-IPv6组播过渡网关的研究与实现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协议,IPv6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内CERNET2 IPv6主干网的开通,更将IPv6的发展推至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从IPv4完全过渡到IPv6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过渡期中,需要纯IPv4站点和纯IPv6站点之间能够直接通信。
目前,有很多有用的过渡技术,但绝大多数是关于单播的。
组播作为IPv6必须支持的特性之一,同样存在着过渡问题。
成功用于单播的协议转换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组播,因为单播采用的是一对一的通信方式,而组播采用一对多的通信方式。
国际上已经有相关组织探讨了组播过渡的问题,国内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都未提供可用于实际网络的具体解决方案。
本论文研究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现有组播过渡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针对IPv4组播域和IPv6组播域中主机相互进行组播通信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协议转换技术的组播过渡模型——MTG(Multicast Transition Gateway)。
MTG是一个网关式系统,它位于IPv4组播网络和IPv6组播网络的边界。
MTG 针对常用的组播通信需求,支持多种部署方案,采用可管理可扩展的设计原则。
MTG针对组播视频会议和组播视频分发两种主要组播应用,利用灵活可靠的跨域(IPv4组播域和IPv6组播域)组播交互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一对多、多对多两种组播模型的过渡问题。
论文在基于网关技术(网络层的组播协议转换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简单、清洁、高效、可管理和可扩展的MTG模型。
本文根据组播地址映射是否随时间变化,提出了静态组播地址映射和动态组播地址映射的概念。
既可以实现等量组地址空间的映射,也能完成大组播地址空间到小组播地址空间的映射。
本文在深入分析Linux内核对组播支持的基础上,提出使用可装载的模块编程技术,利用Linux内核防火墙netfilter框架,在内核中网络层报文处理的入口对组播报文进行处理。
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测试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测试与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随着IPv4地址的逐渐枯竭,IPv6技术正逐渐成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主流,但是由于IPv6与IPv4不兼容,IPv6的普及和过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渡期中,IPv4和IPv6网络将长期共存,IPv4和IPv6的互通性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关键网络设备的测试与分析,探究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的互通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IPv6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二、论文主要内容本论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背景介绍:介绍IPv4向IPv6过渡期的背景和IPv6技术的优势。
2.问题分析:分析IPv4向IPv6过渡期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3.关键网络设备测试:对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进行测试,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
4.测试结果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关键网络设备的IPv4和IPv6互通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论文的成果和意义,并展望IPv6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关键网络设备进行测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比对,以便得出结论。
测试方法将采用网络仿真软件,对IPv4和IPv6网络进行模拟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
四、论文目标和预期成果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IPv4向IPv6过渡期关键网络设备的测试与分析,探究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预期成果如下:1.深入分析IPv4向IPv6过渡期面临的互通性问题。
2.通过关键网络设备测试,分析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3.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解决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性问题。
4.通过实验验证,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IPv6转换网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IPv4地址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然而,在过渡期间,IPv4和IPv6之间的互通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IPv4/IPv6转换技术,将IPv4地址映射到IPv6地址,或将IPv6地址映射到IPv4地址,从而实现IPv4和IPv6之间的互联互通,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目前,一些使用IPv6的PT网站存在IPv4用户无法访问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将IPv4流量转换为IPv6流量,以实现IPv4用户的访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研究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建设和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IPv4/IPv6转换技术,包括NAT64,DNS64,SIIT-DC,等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2. 设计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方案,包括网关部署方案、网络拓扑方案、协议转换方案等。
3. 实现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并测试其性能和可用性。
4. 探讨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在PT网站中的应用,验证其能否解决IPv4用户无法访问IPv6网站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针对IPv4/IPv6转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方案,旨在通过将IPv4流量转换为IPv6流量,解决IPv4用户访问IPv6网站的问题,增加网络的互通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方案还可为IPv6网站提供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增加PT网站的流量和用户数量。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IPv4/IPv6转换技术,并设计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方案。
在实验方面,将使用模拟器和实际网络环境进行实验,测试多PT的IPv4/IPv6转换网关的性能和可用性,并验证其在PT网站中的应用效果。
移动IPv6切换技术的性能研究
移 动 Iv P 6的切 换技 术 。 关键 词 :移 动 Iv ;切 换 技 术 P6
中图分 类号 :T 33 4 P9. 0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 1 第 5期 0 2年
C m u e DS f w r n p l c t o s o p tr C o t a ea dA p ia in 工程技术
移动 I v 切换技术的性能研究 P6
宋 质量安全监督站 ,河 南周 口 4 6 0 ) 6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9 21) 5 03— 2 07 99 ( 20 — 17 0 0
耗时较多 ,因此 ,对移 动 I v 切换技术进 行研 究,主要是对 P6 移动 I P的切 换进行研究 。 ( )移 动 Iv 一 P 6切 换 技 术 研 究 由上述论述可见 , 在移动 I P技术 中, 移动 I P的切换 是关 键 。因此 ,如何提 高移动 I v 技术的切 换性能成为移动 I P6 P 研究 的重点 。 目前对切换研 究主 要集 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切换延 时的研 究。 . 切换 时间的长短 , 对服务有很大 的 影响 。 快速切换才 能保证服务 的速度恶 化质 量, 若切 换时间过 长 ,会 是对服 务质 量造成严 重的影 响甚 至导致 当前服务 的中 断。因此,减少切换 时间,是 目前研究 的重 点。现在 的延 时研 究主要通过改变 网络架构 、 切换协议或者是切换过程 中各 阶段 的信 息交换方式及信息 内容来减少 时延 。 2 对切换决策 的研究 。 . 信号功率和信号强度是判 断网络环 境好坏的两个重要标准 ,一般情况下 , 离越远 ,信号强度会 距 越 差。基于此原理 , 我们可 以利用信号强度 的变化来触发切换 过程 , 对切 换决策进行分析、选择 ,以最合适的切换方式实现 高质 量的切换 。 但节点在移动的条件下接收道德信号具有 随机 性, 把信 号强度作为切换的判断标准 , 只 在实际 的操作 中会有 移动的困难 , 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 的不 断发展和更新 , 未来 的 移动 网络会具有不 同的类型和特征 , 而不 同类型 的网络又具有 不 同的信 号强度和信号功率 ,因此 , 在利用信号强度进行切换 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 的影响 ,制定合理 的切换 决策 。 3对用 户行为的研究 。 . 切换算法主要利用移动节点的位置 和运动模 式来 协助系统进行切换 , 用户的行为和移动模式会对 移动节 点产生直接的影响 , 因此 , 以通过对用户 的特殊移动 可 方式进行研 究和分析, 用户的移动方 向进行预测 , 对 在用户进 入 目标接 入服 务范围 以前 , 提前执行切换过程 ,以降低切换对 用 户 的影 响 , 保 证 切 换 的 速 度 和 质 量 。 由研 究的 内容可 以看出:移动 I P切换技术研究的最终的 目标 是减 少因切换引起的连接 中断时 间、 保持切换过程 中移动 I 的服务质量 ,即实现无缝切 换,所谓 无缝切换就是要实现 P 快速切换 和平滑切 换。以最短的时间实现切换 ,以保证切换延 时不会造成通信 的中断和数据包 的丢失 , 尽可能的保证切换的 质量 。 目前移 动 I v 切换 技术 主要 包括平滑切换技术、快速 P6 切换技术和层 次切换技 术。
IPv6改造相关指标和测试方法说明
IPv6改造相关指标和测试方法说明附件:IPv6改造相关指标和测试方法说明一、IPv6网络性能劣化比IPv6网络性能劣化比=(IPv6网络性能-IPv4网络性能)/IPv4网络性能,其中当IPv4和IPv6性能好于某一阈值时,不再考量性能劣化比,视为趋同。
IPv6和IPv4网络性能数据来自国家IPv6发展监测平台抽样检测,由移动和固定宽带用户到指定目标的往返时延、网络丢包率和TCP建立连接成功率等主要网络指标综合加权形成。
具体测量方法和性能阈值参见《IPv6网络性能测量指标和方法》。
二、网络IPv6活跃连接数IPv6活跃连接数指已经获得IPv6地址,且在一个月内有IPv6访问记录或者流量记录的用户数,其中访问记录或者流量记录不包含单纯的Ping操作或者单纯的DNS查询操作记录。
IPv6活跃连接数由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国家IPv6发展监测平台运营商数据采集接口上报。
三、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LTE网络IPv6流量+5G网络IPv6流量)/(LTE网络流量+5G网络流量)。
LTE网络、5G网络IPv6流量由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国家IPv6发展监测平台运营商数据采集接口上报。
四、内容分发网络(CDN)IPv6支持度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数指特定区域范围内,能过提供内容分发服务的数据中心(IDC)机房的个数。
这些节点中能够独立提供IPv6业务加速服务的节点视为支持IPv6的节点数,支持IPv6的节点数在全部节点数中占比应超过85%。
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覆盖能力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内容分发服务能够覆盖的用户范围,由覆盖的地理区域范围(地市级)和覆盖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数量综合评价。
IPv6服务覆盖能力达到IPv4服务覆盖能力的85%以上。
内容分发网络(CDN)应用加速性能指内容分发网络(CDN)运营企业提供业务加速时的性能指标。
提供IPv6业务加速的性能应达到提供IPv4业务加速性能的85%。
IPv4_IPv6转换网关·····
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与设计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飞速进步,现有的IP通信协议(IPv4协议)已展现出众多的问题,如不能适应新的网络应用、地址资源即将耗尽以及对安全性无法保证等。
IPv6是继IPv4后出现的新一代通信协议,它的出现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IPv6的众多优势成为取代IPv4必然的发展。
本文从IPv6协议本身出发,阐述了IPv6协议及其与IPv4协议的比较,对目前现有的几种IPv4/IPv6过渡技术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它们的特点,设计了转换网管,并通过测试证明转换方法的可用性。
关健词:IPV4、IPV6、NAT-PT、协议栈转换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computer network applications, the existing IP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Pv4 protocol) has shown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network, the address of resources running out, and so on can not guarantee security. After following the IPv4 IPv6 is a new generation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t was a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The many advantages of IPv6 to replace IPv4 a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Pv6 protocol itself, and expounds the IPv6 protocol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IPv4 protocol, several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IPv4/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analy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design of the conversion network, and tested the availability of proof conversion method.Key words: IPV4, IPV6, NAT-PT, protocol stack conversion一、引言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有的IP协议(IPV4协议)在应用中暴露出了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不能适应新的网络应用的需求、地址资源不足以继续适应告诉网络增长,以及对安全性难以保证等。
骨干网IPv4IPv6协议转换网关设计
摘要:阐述了骨干网上部署IPv6网络中,解决既要满足IPv4和IPv6网络互联互通的需要,同时减少IPv4地址消耗的问题。
比较了几种比较成熟的IPv4/IPv6转换技术,提出了在IPv4/IPv6网络边界的协议转换网关上使用改进的NAPT-PT协议转换方案,指出了在城域网环境下采用NAPT-PT方案的不足和实现过程中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网络地址翻译端口扩展和协议转换;骨干网;IPv4协议;IPv6协议引言IPv4作为网络的基础协议而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和难以计数的专用网络上,尽管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的协议,但是工程师和设计人员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IP地址空间随着Internet的发展只能支持很短的时间。
而且,随着联入Internet的主机数量的爆炸性增长,骨干路由器上的路由表项也以几何级数增大,骨干路由器逐渐成为网络性能的瓶颈。
随着电信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的逐步融合,IPv4显示出不能满足服务质量保证、节点的移动性和安全性要求,因此对于IP协议的改进逐步显得必要。
IETF 在90年代初开始正式研究、讨论下一代IP(IPng)。
最早的描述IPv6及其支持协议的RFC标准于1996年发表,经过完善,IPv6被选为下一代网络(NGN)的网络层核心协议。
据统计截至2003年6月,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量已达到2572万台,上网用户6800万,而分配到的IP 地址却只有3000万个。
加上各交换、路由设备和移动终端、特种设备对IP地址的消耗,以及在分配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地址浪费,实际上我国的IP地址数量是极其紧张的。
我国人均分配的IP地址为:0.023,远低于美国(5.519)日本(0.815)等国家。
IP地址的匮乏已经开始严重制约我国数据通信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的产生由于现有Internet的巨大规模,更换网络层协议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感受不到IP 地址匮乏带来的问题;对于网络管理者,虽然为IP地址的短缺而苦恼,但是网络层协议的升级要求为Internet上的每个主机和路由器都找到并安装新版本的网络软件,考虑到目前已经有大量网络连接到Internet,而且有很多不同的平台运行着IPv4,因此整体切换式的升级是很难接受且难以实现的。
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空间已经急剧减少,IPv6协议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被广泛采用。
然而在IPv6应用尚未普及之前,IPv4和IPv6之间的过渡技术是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重要手段。
IPv4IPv6过渡技术研究是当下互联网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和技术挑战。
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研究现有IPv4IPv6过渡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IPv4IPv6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研究内容1. IPv4IPv6过渡技术概述介绍IPv4和IPv6地址格式的区别,讲解IPv4IPv6过渡技术的分类、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深入分析传统IPv4技术的瓶颈。
2. IPv4IPv6过渡技术的解决方案详细解析IPv4IPv6过渡技术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IPv6隧道技术、IPv4转换技术及IPv4和IPv6共存技术,并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各种技术的适用场景和限制条件。
3. IPv4IPv6过渡技术实际案例分析基于阅读相关论文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IPv4IPv6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总结IPv4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现有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搜集与总结。
2. 理论分析法对已有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出优化技术的方法及建议。
3. 实验方法根据论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选取合适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际数据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预期成果本文研究和总结IPv4IPv6过渡技术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剖析各类过渡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结合实例分析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给出未来发展方向和优化建议,为IPv4IPv6过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支持DNS的IPv6/IPv4互通网关研究
2 0 年第 1 07 期
福 建 电 脑
5 3
支持 D S的 Iv Iv N P 6/ P4互通 网关研 究
孙赛赛. 晓景 孟
( 山东科技 大学信 息科 学与工程 学院 山 东 青岛 2 6 1 ) 6 1 4环境下 D S 式的不 同, v 与 Iv : % 1 和 1 % N 格 I 6 P4网络 中的主机不 能直接进行域名访 问。 A -TJ P N T Pt ̄ ' L
【 关键词】 :翻译机制, A -T D S A G N TP , N— L
1 前 官 .
译、 传输层 翻译和应 用层翻译 。根据协议发生的位置不同 . 又可
随着 互 联 网规 模 的不 断 壮 大 。 现有 的 I 4地 址 已 经 十 分 紧 以 分 为 最终 系统 翻 译 和 网络 边 缘 翻 译 。根 据 翻 译 进 行 过 程 的不 % 1 缺 , 时 I、 同 Pr 4固有 的缺 陷 也 逐 渐 成 为 制 约 互 联 网 应 用 发 展 的屏 同 , 可 以 分为 无 状 态 和 有状 态 两 种 。 状 态 翻 译 器 可 以单 独 处 还 无 障。 对这种现状 , T 针 I F从 19 E 92年 开始 进 行 下 一 代 I 议 的研 理每一个数据报 的转换 , P协 不需 要参 考前 面已经翻译过的数据报
究, 并于 19 9 4年将 I 6确立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 P 6采用 的 有状态翻译需要保存前面翻译过 的状态信息 . % 1 Iv 如两种 I P地址之 18位长度的地址彻底解决 了I v 2 P4地址不足的难题 .并 且在地 问的映射 。 址 容 量 、 全 性 、 络管 理 、 动 性 以 及 服 务 质 置 等 方 面 都 有 了 安 网 移 现存的翻译技 术主要有 : 无状 态 I/ MP翻译机制 、 PI C 网络层 明显 的改进 。但是 , 改进后 的 I 6在地址格式 、 % 1 报头和路由方面 地 址转换 和协议翻译 ( A — T 、 N T P ) 多播 翻译器 、I 、 BS 传输 中继 翻 与 I 4互 不 兼 容 , % 1 由此 产 生 了 由 I 4向 I 6过渡 的 问 题 。 % 1 % 1 译 器 、 I S C S 4 BA、O K 6 。 DN I S是互联 网应用技 术中最 主要的应 用之一 。像 、 24 翻译机制中的 N T P ,、 A - T技术[ 1 】 E a、 m i 兀P等应 用层 协议都需要先进行域名 解析 。但是 .基于 l N TP , A — T 即网络层地址 转换和协议 翻译 . 是最典型 的一种 I 4的 D S与 基 于 Iv % 1 N P 6的 D S在 记 录 格 式 等 方 面 有 所 不 同 N 翻译机制 。它能够实现纯 I 4和纯 I 6节点之间 的大 部分通 % 1 % 1 为 了实 现 I 4网 络 与 I 6网络 之 间的 D S查 询 和 响应 .可 以 信 , % 1 % 1 N 集合了数据报头 翻译和上层协议转 换。I T E F在 R C 7 6中 F 26 采用 将应 用层 网关 D S A G[】 N — L 2和翻译机制中 N T P [] 术 给 出了 N T F A —TI 技 A _r r基本功 能的描述并制 定了相应 的标 准 ,但没有 相结 合的方法 , Iv 在 P4和 I 6网络之 间构建一个 翻译 网关 . % 1 实 给 出具 体 的 实 现 方 式 和 算法 现 Iv P 4网络 和 I 6网 络 的 互通 % 1 N TP A — T翻译器主要包括 两个部 分: 地址转换 ( A ) N T 和协议 2 Iv .P 6的过 渡 机 制 转 换 (r) F 。前 者 负 责 I 4和 Iv 址 的转换 。 翻 译 过 程 中创 r % 1 P 6地 在 目前 , T I F为 I 4向 I 6的过 渡 成 立 了专 门 的 工 作 组 . E % 1 % 1 称 建 I 4地 址池 。 % 1 为将要建 立的连接选 择合适 的地 址 . 持在 同 保 为 下一 代互联 网过渡 工作组 ( et e eai rnio , G N x G nrt nTas n N - o i t 会话之问 I 4和 Iv % 1 P 6地址间的映射 . 并根据连接情 况动态更 T88 I 6的 过 渡机 制 包 括 I 6孤 岛间 的 通 信 和 1 6与 1 4 新 地 址 链 表 、 除 和 添 加 地址 映 射 。 者 负 责 在 两 种 协议 之 间进 r1 1 J) % % 1 % 1 % 1 删 后 互 通 两 个 方 面 。 所 采 用 的 机 制 、操 作 步 骤 和 计 划 通 称 为 ST 行转换 ,主要是在 I I P报头的对映字段根据 Iv P 4和 I、 P, 6语义上 (i l It t rnio , 单 Itme 过 渡 ) 目 前 。 提 出 的 的 不 同进 行 转 换 , 而 构 建 新 的数 据 报 。P Smpe ne me Tas n简 i t ne t 。 已 从 r部 分的 另 一 个 模 块 解 决 过 渡 问题 的基 本 技 术 主 要有 3种『1双 协 议 栈 , 道 技 术 和 是应用 层 网关 ( L . 3: 隧 A G) 负责对 数据报载荷 中的数据进 行重新 分 翻译机制 段 等 必 要 的 转换 21Iv/ 4双协 议 栈 技 术哪 .、 6I P 1 % N TP A - T是 有 状 态 的 网 络 层 翻译 技 术 .只 发 生 在 两 种 网络 双栈 机 制 是 在 一 个 网络 节 点 的 I P层 同时 加 载 1 4和 I、 的边缘 。 % 1 Pr 6 因而无需对主机进行 更改配置 . 只需要在 网络边 缘设 置 两 套 协 议 栈 . 图 2 1 示 如 — 所 翻译 网关。 也正是 由于网关 的存在 . 其位置可能会成为传输性能 应用层 I 6和 1 4是 功 能 相 近 的 网 络 层 协 % 1 % 1 的瓶颈。 大部分情况下 N T P A - T还要 和支持 1 1 %6的 D S配合才 N 议, 两者都应 用于相 同的物理平 台 , 承 载 并 硎 JP D 能 实 现 互 通 相 同 的传 输 层 协议 T P或 U P 如 果 一 台 C D v N A 地址 映 射 是 一 对 一 的 . 如果 两个 节 点 间 通 信 很 频 4 v 6 主机同时支持 I 6和 I 4协议 .那 么该 主 % 1 % 1 繁 , A — T就 需 要 较 大 的 I 4地 址 池 。这 在 目前 I 4地 址 匮 N TP % 1 % 1 机 既 可 以 处 理 I 4数 据 报 . 叉 可 以处 理 % 1 乏 的情况下很 难保证 。对此 , T I F提出 了改进方案 , E 称为网络地 底层 网络 I 6数据报 % 1 址端 口转换 和协议转 换 ( A T P , A T P N P — T)N P — T是把来 自多个 图 2 1双 协 议 栈 结 构 I 6主 机 的多 个 连 接 映射 到 少 量 甚 至 一 个 I 4地 址 的 不 同端 - 2 、 隧 道技 术 啪 . 2 % 1 % 1 隧 道 机制 主要 是 为 了在 1 6 % 1 口 , 而 解 决 了 I 4地 址 不 足 的 问题 。N P — T是 目前 研究 的 从 % 1 ATP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方案设计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方案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外IPv6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IPv6的新特点以及国内外专家提出的比较成熟的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比如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技术等。
并在着重分析隧道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在校园网里实现IPv4向IPv6过渡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IPv4 IPv6 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转换技术目录1 前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2)2 IPv6简介 (2)2.1 IPv6的提出 (2)2.2 IPv6的新特点 (3)2.3 IPv6的技术简介 (3)2.3.1 IPv6地址类型 (4)2.3.2 IPv6的基本报头 (5)2.3.2 IPv6的扩展报头 (7)3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10)3.1 过渡要求 (10)3.2 过渡时期面临的问题 (11)3.2.1 IPv4向IPv6过渡时期的特点 (11)3.2.2 软件升级支持 (11)3.2.3 路由表容量的问题 (12)3.2.4 对扩展首部的支持 (12)3.2.5 报文转发效率 (12)3.2.6 服务质量的实施 (13)3.3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13)3.3.1 双协议栈技术(Dual Stack) (13)3.3.2 隧道技术(Tunnel) (17)3.3.3 转换技术(NAT-PT) (23)4 IPv4向IPv6过渡的实验方案设计 (25)4.1 开发环境的建设 (25)4.2 实验模型的建立 (26)4.3 总体方案的设计 (29)4.3.1 方案概述 (29)4.3.2 本地管理模块 (30)4.3.3 用户服务模块 (32)5 总结 (35)参考文献 (36)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上海城域网的IPV4-IPV6过渡方案的研究
基于上海城域网的IPV4-IPV6过渡方案的研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目前IPv4协议下的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不足,严重阻碍着互联网的发展。
要想彻底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因此基于IPv6的互联网就诞生了。
IPv6是互联网协议IPv4的下一个版本,其取代IPv4是必然的。
IPv6的新特点将会为网络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由于目前Internet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基于IPv4协议的IPv4主机及各种IPv4网络设备,想快速完成从IPv4到IPv6的过渡,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同时,考虑到目前网络安全技术挑战,必须将过渡机制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通过将IPv4到IPv6的过渡机制与安全策略结合起来,对于实现平滑过渡、无缝连接和安全过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研究IPv6的现状,介绍了IPv6协议的新特点,网络地址及数据包与IPv4相比的优势等。
介绍了常见的三种过渡技术:隧道技术、双协议栈技术及协议转换技术。
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城域网建设IPv6网的需求,根据上海城域网现有的具体网络情况,提出了上海城域网过渡的方案,首先通过在CE端路由器上支持双栈协议配置隧道(MPLSL2VPN隧道),实现在现有的IPv4MPLS网络上透明地承载IPv6数据业务,最终连接IPv6“孤岛”,同时现有MPLS网络上IPv4业务/应用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其次在基本不影响核心MPLS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规划部署6PE路由器,升级6PE支持IPv6协议,将IPv6的路由信息导入到6PE路由器上。
最后,为提供专门的IPv6接入等服务,构建局部纯IPv6运营网络,将其融合到IPv6的Internet中;进而改造全网,实现全网IPv6的支持,充分发挥IPv6平台的先进性。
最后,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利用华为NE80路由器各一台、华为NE40路由器2台,并通过上海移动城域网浦东大楼6509交换机接入Internet,组成IPv6测试网进行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以及接入6BONE测试。
IPv4与IPv6业务-IP性能技术介绍-D
IPv4与IPv6业务IP性能技术介绍,目录IP性能 (1)接收和发送定向广播报文 (1)接口的TCP最大报文段长度 (1)TCP的SYN Cookie功能 (1)防止Naptha攻击功能 (2)TCP定时器及缓冲区 (2)ICMP差错报文发送功能 (3)IPv4/IPv6 业务IP 性能IP 性能在一些特定的网络环境里,需要调整IP 的参数,以便网络性能达到最佳。
影响IP性能的配置包括:•接收和发送定向广播报文•接口的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TCP 的SYN Cookie 和防止Naptha 攻击功能•TCP 定时器•TCP 连接的接收和发送缓冲区的大小•ICMP 差错报文发送功能接收和发送定向广播报文定向广播报文是指发送给特定网络的广播报文。
该报文的目的IP 地址中网络号码字段为特定网络的网络号,主机号码字段为全1。
如果允许设备接收并转发目的地址为接口所在网络的定向广播报文,黑客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报文来攻击网络系统,给网络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因此,缺省情况下,设备禁止接收和转发接口所在网络的定向广播报文。
在某些应用环境下,设备需要转发定向广播报文,例如:•使用UDP Helper 功能,将广播报文转换为单播报文发送给指定的服务器。
•使用Wake on LAN(网络唤醒)功能,发送定向广播报文唤醒远程网络中的计算机。
在上述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命令配置设备允许接收和转发定向广播报文。
接口的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接口上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决定了该接口上的TCP 报文是否需要分段。
当接口上发送的TCP 报文的长度小于接口上TCP 最大报文段长度时,TCP 报文不需要分段;否则,需要对TCP 报文按照最大报文段长度进行分段处理。
TCP 的SYN Cookie 功能一般情况下,TCP 连接的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即:IPv4/IPv6 业务IP 性能(1) TCP 连接请求的发起者向目标服务器发送SYN 报文;(2) 目标服务器收到SYN 报文后,建立处于SYN_RECEIVED 状态的TCP 半连接,并向发起者回复SYN ACK 报文,等待发起者的回应;(3) 发起者收到SYN ACK 报文后,回应ACK 报文,这样TCP 连接就建立起来了。
支持HTTP协议的IPv4/IPv6网关研究和实现
支持HTTP协议的IPv4/IPv6网关研究和实现
姚莉
【期刊名称】《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在IPv6各种方案中,翻译机制可以实现IPv4和IPv6的互通。
IEFT提出了多种翻译机制的实现方案.本文基于IEFT提出应用层翻译机制,利用Java语言实现了支持HTTP协议的翻译网关。
【总页数】3页(P978-979,1018)
【作者】姚莉
【作者单位】莱阳农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莱阳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支持DNS的IPv6/IPv4互通网关研究 [J], 孙赛赛;孟晓景
2.端口守护进程的研究与实现:同时支持IPv4与IPv6协议栈 [J], 李彪;陈鹏
3.跨越IPv4/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与实现 [J], 姚汝贤
4.基于ARM9支持IPv4/IPv6协议的物联网网关设计及实现 [J], 曹旭东;孙云龙;孔阳
5.支持HTTP协议的IPv4/IPv6网关研究和实现 [J], 姚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指定的帧大小下 以被测设备的吞吐率发送一组帧
这组帧持续 120s 左右 发送 60s 以后 一个显著 tag 被标记
在帧中 此时记录为 timestamp A 测试仪表的接收端能够识
别 这 个 带 有 tag 标 记 的 帧 然 后 记 录 它 的 到 达 时 间 为
timestamp B 被测设备的延迟就是 B 减去 A 帧长从最小帧
测试软件可以选择 smart application 也可以选择 smart window 但是由于配置方面的问题 最终还是选择了 smart window 版本号 7.10
表 1 IP 包 V4 端报头格式
DLC Header IP Header
00 90 D7 00 17 53 00 01 02 93 8A 7808 00
Tester DUT (a)单测试仪设置
s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er
DUT
receiver
(b)收/发测试仪设置
图 1 单台 DUT 设备测试法
DUT1
Tester
DUT2
图 2 两台设备联测法
3 单台设备测试法
本节的单台设备测试是采用图 1 中(a)的连接方案进行 的 被测设备为一台基于网络处理器平台实现的千兆 NAT-PT 转换器 编号为 NATPT2418GE 由于采用这种方法要求测 试仪表提供对 IPv4/IPv6 两种协议的支持 这里作者选用思博 伦公司的 SmartBits 6000C
端口收到的包数量 记为 output_count 丢包率的计算公式为
(input_count-output_count)*100/input_count 由于 v6 到 v4 方向的吞吐量一直是线速 丢包率只需要
测试 v4 到 v6 方向 如图 5 所示 在采用 64B 包测试时 最
大丢包率为 25 到 750Mbps 时 丢包率降为 0 随着测试
(2)延迟(Latency) 测试网络设备在吞吐量范围内从收到 包到转发出该包的时间间隔
(3)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 测试网络设备在不同负荷下 丢弃包占收到包的比例
(4)背对背帧数(Back-to-back frame) 测试网络设备在接
收到以最小包间隔传输时不丢包条件下所能处理的最大 包数
3.4 丢包率测试 丢包率测试分从 v6 到 v4 和 v4 到 v6 两个方向进行 首
先从最大传输速率下测量丢包率 然后依次在最大传输速率
的 95 90 85 80 等速率直到最大吞吐率之间 分
别测试丢包率 可以选择更小的步长 给定速率下 向 DUT
发送一定数量的包 记录包数量为 input_count 统计接收到
45 00 00 2E 0C 08 00 00 80 11 A0 C5 C0 A8 06 32 C0 A8 06 6F
UDP Header
05 DC 05 DC 00 1A 66 10
表 2 IP 包 V6 端报头格式
DLC Header IP Header
UDP Header
00 90 D7 00 17 52 00 01 02 93 8A 78 86 DD 65 11 11 11 00 14 11 FF 20 01 02 50 F0 07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12 20 01 02 50 F0 07 00 06 00 00 00 00 C0 A8 06 32 02 30 01 23 00 14 01 61
一些旧版本的测试仪表通常不提供对 IPv6 协议的支持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273021) 作者简介 孙红兵(1973 ) 女 博士生 主研方向 下一代互联网 络 嵌入式操作系统 陈 沫 蔡一兵 博士生 李忠诚 研究员 博导 收稿日期 2006-01-17 E-mail shb@
(5)系统恢复时间(System recovery) 测试网络设备在过 载后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
(6)系统复位(Reset) 测试网络设备从软件复位或关电重 启到正常工作的时间间隔 正常工作指能以吞吐量转发数据
(7)MAC 表容量 测试转换网关用于记录 MAC 地址的表 大小
(8)NAPT 表容量 测试转换网关用于记录 IPv4 IPv6 带 端口扩展的地址映射表的大小
目前 IPv4/Ipv6 互通的主要技术包括 SIIT NATPT BIA BIS TRT DSTM 等 其中以 NAT-PT 实现居多 由于转换 网关通常位于 IPv4 IPv6 两种网络的接口处 其单点失效的 特性 使得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规模 网络稳定性 以及网络可扩展性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 IPv4/IPv6 转换网关的测试标准 针对不同测试指标和测试条 件 本文提出了几种转换网关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和 v6->v4 进行上述测试 结果见图 3
94
吞吞吐吐量量((线线速速百百分分比)比)
120%
100%
80%
60%
40%
V4->V6
20%
V6->V4
0%
84 128 256 512 11002244 1218208015118498
数数据据帧包大大(B小) (B字) 节
图 3 吞吐量测试结果
3.3 延迟测试
(9)最大并发连接数 指穿过转换网关的主机之间或主机 与转换网关之间能同时建立的最大连接数(RFC2647)
2 测试设置
理想的测试环境是用测试仪表的两个端口进行收发包进 行 一 系 列 测 试 参 见 图 1(a) 测 试 仪 的 发 送 端 口 连 接 到 DUT(Device under test)的接收端口 然后由 DUT 的发送端口 连接到测试仪的接收端口 由于测试仪表同时发送和接收数 据 它很容易判断是否所有的数据包都正确收到 对于 IPv4/IPv6 转换网关的测试 图 1(a)要求测试仪表同时提供对 IPv4 IPv6 两种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 即提供对这两种协议 的支持 例如 SmartBits 6 000C 同样的测试也可以通过将发 送和接收数据包分开来实现 参见图 1(b) 但是图 1(b)这种 设置必须要解决两个测试仪之间的同步问题
第 32 卷 第 24 期 Vol.32 No.24
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工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文章编号 1000 3428(2006)24 0093 03
文献标识码 A
2006 年 12 月 December 2006
中图分类号 TP393.09
IPv4/IPv6 转换网关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长到最大帧长 在每种帧大小下 重复测试 20 次 取得平均
值 延迟测试结果见图 4
70
60
延延迟(迟( su)s)
50
40
30
20
V4->v6
10
V6->v4
0
84 128 256 512 11002244 11228800 11494988
数据数帧据大包(大B)小 (B字) 节
图 4 延迟测试结果
孙红兵 陈 沫 蔡一兵 李忠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信息网络室 北京 100080)
摘 要 参照现有的路由器 防火墙等网络设备测试标准并结合转换网关自身的特点 提出了系列转换网关性能测试方法 文中提出的单 台设备测试方法和两台设备联测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测试条件下的转换网关性能测试 在两台设备联测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 TCP 并发连接 数的混合网络测试方法 关键词 IPv4/IPv6 转换网关 性能测试方法
93
在测试中可以采用图 2 的两台设备联测法进行设置 测试仪 表的发送端口接到 DUT1 的 v4 接收端口 DUT1 的 v6 端口 连到 DUT2 的接收端口(v6) DUT2 的发送端口(v4)接到测试 仪表的接收端口(v4) 这种方法可用在 SmartBits 2000 测试两 台转换设备的吞吐量和延迟等指标 但是这种方法测得的结 果是两台 DUT 在某种性能方面的混合值 因此需要测试人员 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0 60 40 20
V4->V6 0
64 128 256 512 11002244 1128208014198498 数数据据帧帧大大(B小) 数字据节 帧大(B)
图 6 背对背测试结果
3.5 背对背帧数测试 以最小帧间隔向 DUT 发送连续的突发帧 统计被转发的
帧数 如有丢帧 则减小突发长度 重测 若没有丢帧 则 增加突发长度 重测 直到得到 DUT 在不丢帧的情况下可处 理的最长的突发帧数量 测试过程至少重复 10 次 时长至少 为 2s 取平均值 背对背帧测试只需要测试 v4 到 v6 方向 图 6 是 v4 到 v6 方向在吞吐量流量下的测试结果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defines a number of tests that may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Pv4/IPv6 transition gateway. A commix network setup is proposed for TCP concurrent connections test. This paper proposes test method which can used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3.2 吞吐量测试 吞吐量是指不丢失任何一个包时的最大转发速率 是设
备的最重要指标 由于 NATPT-GE2418 设备的 4 个端口模块
相同 因此任选一对端口做测试 按指定速率发送不同长度
包发送给 DUT 然后统计测试仪表接收到的包 如果发送和
接收数据包数量相等 增加发包速率 如果不等则减少发包
速率 然后测试重新开始 每次测试时长为 10s 分别从 v4->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