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1)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1.目的:◆制定公司变更评价和控制的程序,确保任何变更处于受控制状态;◆严格管理与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有关的任何变更,维护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功效。
2.范围:本规程适用下列方面的变更控制:◆原辅料变更及供应商的变更;◆质量规格和包装规格的变更;◆分析方法变更;◆厂房、设备与设施的变更;◆工艺变更;◆包材和标签的变更;◆其他涉及生产过程的变更。
3.职责:3.1 总体职责:◆生产工艺变更由生产车间提出。
◆设备工程科负责对厂房、设施与设备等变更的提出。
◆质量控制部门(QC)负责对分析方法等变更的提出,以及对所有变更数据的分析支持。
◆质量保证部门(QA)对工艺、原辅料、包装和标签,设备,厂房等变更的审核。
◆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所有变更的批准。
◆销售部门负责向产品销售客户提供变更的有关信息。
◆质量管理科负责向SFDA或其他注册国药政部门及持有相关DMF资料的客户相关信息的提供。
3.2 具体职责:◆变更申请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负责提供变更申请所需的支持性材料;●变更批准后,实施变更前培训及执行变更;●变更实施后的跟踪;●收集相关的数据并送质量保证部归档。
◆变更所属系统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变更前的对比试验及评估;●填写评价报告;●负责变更项目的审核;●变更批准后,监督执行部门进行变更的实施;●组织进行变更实施后的再评价。
◆质量保证部(QA):●审核评定变更申请的类型(Ⅰ类次要变更、Ⅱ类中度变更、Ⅲ类较大变更);●参与变更的评估;●审核变更项目;●监督变更的实施过程及部分变更后的跟踪确认;●变更相关资料的归档保存。
●批准变更◆主管质量、技术、生产、设备等的部门负责人:●参与重大变更的变更评估;●进行所管理系统的变更的审批;●质量受权人最终批准变更实施。
4.内容:4.1变更流程图4.2 变更的分类:根据变更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包括中间体)的影响程度,变更可分为Ⅰ类(次要变更)、Ⅱ类(中度变更)、Ⅲ类(较大变更)。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一、目的:建立变更控制程序管理文件,明确变更的申请、评估、批准、通知、实施及跟踪、验证的过程,使任何符合本规程的变更都在受控状态,便于产品质量追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范围2.1本规程适用于与药品生产及质量有关的所有变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2.1.1新产品的上市。
指新品种、新剂量的产品或新包装规格的产品上市。
2.1.2现有产品的撤市。
将现有产品品种、现有规格的产品或现有包装规格的产品从市场上撤回。
2.1.3厂房的变更。
包括厂房设计功能的改变,间隔的改变,洁净装修材料或形式的改变,对墙体或地面造成破坏性的改变等生产环境的变更。
2.1.4设备、设施、公用系统的变更。
包括改变送回风管路和送、回、排风口尺寸、位置,空调机组或消毒系统,改变温湿度控制设施,改变气流组织,改变洁净区内地漏,纯化水制水设备,贮水设施材质、纯化水管路及用水点的改变,净化空调系统空调过滤器型号改变,高效过滤器供应商的改变,直接接触药品的气体过滤器的改变,生产设备的改变(包括新增和报废),直接接触药品容器材质的改变,洁净区内运输形式的改变等。
2.1.5检验方法的变更包括取样方法、条件的变化,样品制备和处理方法的变化,对照品配制方法的变化,检验仪器型号的改变等。
在法定的检验方法(如药典检验方法)变更后,按照企业内部备案流程在企业内部落实变更后的检验方法。
2.1.6质量标准的变更。
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质量标准项目的改变,有效期或贮存期的改变,贮藏条件的改变或稳定性方案的改变,中间产品项目监控点的改变等。
在法定标准(如药典中的质量标准)变更后,按照内部备案流程在企业内部落实变更后的质量标准。
2.1.7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技术文件的变更。
2.1.8生产工艺、处方的变更。
包括辅料品种或数量(数量范围)、溶媒浓度、用量的改变,生产方法的改变,批量调整、药材炮制方法的改变等。
批记录、操作规程的变更。
变更控制标准管理规程
文件名称变更控制标准管理规程编制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98版文件编号SMP-ZL 页次第1 页共3页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起草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颁发部门质量部分发份数13份实施日期分发部门质量副总、生产总监、质量部QA、QC、物控部、行政人事部、客服部、生产部、采购办、设备办、固体车间、水针车间、口服液车间目的:对所有与生产质量有关的变更进行评估和管理。
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变更的活动或过程。
责任人:各部门有提出变更的权利;QA有对变更进行审核的权利;总经理或质量副总负责相应职责范围内变更的批准。
内容:1.变更内容1.1《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负责人、生产范围、生产地址等的变更;1.2 质量受权人和生产负责人的变更;1.3厂房设施、关键生产设备的变更;1.4原辅料、内包材的供应商变更;1.5变更药品处方中辅料用量;1.6变更药品制剂的生产工艺;1.7变更药品包装规格;1.8变更药品有效期;1.9文件的变更;1.10其他变更:除上述以外的变更。
2.变更分类2.1对于具体变更的内容,应根据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类。
2.1.1 Ⅰ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指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
2.1.2 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
2.1.3 Ⅲ类变更:属于较大变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3.变更控制流程3.1《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负责人、生产范围、生产地址等的变更由QA按照现行《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处提出变更申请,由其予以批准。
3.2质量受权人和生产负责人的变更由QA向省、市、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变更备案。
3.3厂房设施、关键生产设备的变更必须由生产部设备办填写《变更申请审批表》,由质量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变更对产品质量可能带来的风险或不利影响进行评估后,由总经理决定是否批准变更。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分发部门:1.目的为了规范变更申请、审核、批准及评估程序,确保任何变更处于受控状态,严格管理任何与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有关的任何变更,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的安全、有效。
2.责任3.范围适用于GMP体系内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
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生产工艺和计算机软件、关键人员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
4.内容4.1定义4.2变更分类4.2.1根据变更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包括中间产品)的影响程度以及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程度,将变更分为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和微小变更。
4.2.2根据变更是否影响注册,变更分为涉及注册的变更和不涉及注册的变更。
4.2.3根据变更的时限,变更分为永久变更和临时变更。
4.3变更清单为了方便对变更进行定义和参照对比,对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和微小变更分别予以举例说明,具体的案例清单(详见附表一)包括但不限于表中的例子。
4.4变更控制实施的原则4.4.1当一个变更涉及多个变更时,以第一个变更为主变更,当无法界定哪个变更属于第一个变更时,以变更等级最高的变更或涵盖范围最广的变更为第一个变更。
在变更的申请中,写明相关的其他变更项目,主变更和子变更按照变更控制的编号原则发放变更控制号,在主变更得到批准后,涉及的子变更只需要进行变更等级的评估,确定是哪种等级的变更即可。
如果主变更没有得到批准,相应的子变更项目也视为没有被批准,子项目的变更需要继续进行的,需要重新申请。
子变更的变更方案,可以包含在主变更方案中,也可以单独起草子变更方案。
如果是单独起草子变更的方案的,应在主变更方案中注明子变更方案的方案号。
4.4.2当一个变更涉及到文件变更时,文件变更需要再进行单独的申请,进入文件的管理流程。
4.4.3对于关键设备的关键部位,如果使用同规格、同型号、同厂家的备件进行更换,不属于变更。
4.4.4对于一些不涉及生产工艺变化的工作流程变更,可以直接按照文件变更的流程进行。
公司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1、变更管理制度1、目的1.1制定公司变更评价和控制的程序,确保任何变更处于受控制状态;1.2严格管理与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有关的任何变更,维护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功效;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变更管理,变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原辅料、供应商、包装材料、包装规格、标签、质量标准、质量规格、分析方法、操作规程、文件、厂房、设施、设备、仪器、生产工艺及其他涉及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的变更,变更控制内容包括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3、职责3.1变更申请部门(1)向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包括提供变更申请所需的支持性材料及相关的实施计划;(2)对已经批准的变更申请,负责变更前培训及实施变更;(3)变更实施后的跟踪;(4)将实施情况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书面报告给主管部门,并书面报送质量部归档;3.2变更所属系统主管部门(1)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变更前的对比试验及评估;(2)填写评价报告;(3)变更项目的审核;(4)变更批准后,监督执行部门进行变更的实施;(5)组织进行变更实施后的再评价;3.3质量管理部(1)指定质量管理员负责变更控制工作(2)界定变更分类;(3)参与变更的评估;(4)审核变更项目;(5)提供分析支持;(6)监督变更的实施过程及变更后的跟踪确认;(7)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价;(8)及时反馈变更信息;(9)变更相关资料的归档保存;3.4主管质量、技术、生产、设备等的部门经理(1)参与重大变更的变更评估,进行相关工作的协调配合;(2)所管理部门变更的审核;3.5总经理负责变更的批准;3.6销售部门负责向产品销售客户提供变更的有关信息;变更工作似乎还没做完4、内容4.1变更的分类:根据药品管理相关法规的要求以及变更可能对生产工艺和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对变更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具体如下;是指不涉及注册,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由公司自己控制,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而直接进行的变更;如生产用容器规格的改变,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包装材料的供应商的改变等;4.1.2 Ⅱ类变更是指对产品质量会产生影响,由公司自己控制,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可能需要通过相应研究验证工作来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的变更;如内部系统文件的变更,中间产品或待包装品检验方法的变更,关键监控点的变更,质量控制室样品常规处理方法的更换,色谱柱允许使用范围的更换,试剂或培养基生产商的改变,生产设备非关键零部件的改变不包括直接接触产品的部件材质等;4.1.3 Ⅲ类变更指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验证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法令要求,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变更;如生产与质量的关键设备、设施的更换,原辅料的生产工艺或质量标准的改变,关键生产条件的变更,印刷类包装材料样式的变更,关键工序生产场地的变更等;4.1.4 Ⅳ类变更是指对中间产品或成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验证、研究、检验比对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这类变更必须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如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更,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变更, 生产许可证的变更如整个生产场地的变更,新增产品规格变更,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文件的变更等;4.2变更控制的管理所有变更均应按相应的管理标准和要求进行,防止对已验证的系统、设备、工艺、物料和方法进行未批准的自行变更;Ⅰ类变更发生部门填写变更申请计划表,确定了分类及编号后,由所属主管部门质量部变更控制管理员可一起参与实施评估、审核、经总经理批准,申请部门进行变更前培训,变更前准备工作,经批准后实施变更,完成变更后由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效果评价;申请部门完整填写好相关变更记录,提交至主管部门,主管部门采取每月备案的方式,将上一月发生的Ⅰ类变更进行汇总,一起提交至变更控制管理人员备案;Ⅱ类变更发生部门填写变更申请计划表,确定了分类及编号后,由所属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审核,质量部变更控制管理员必须参加,变更申请批准后,申请部门根据评估、审核内容进行相应准备工作,批准后实施变更;应建立跟踪体系以保证变更按计划进行,变更后主管部门和质量部进行效果评价,以确认变更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相关文件已更新,人员已培训,后续的评估已进行并得出变更后的有效结论后,变更相关记录交变更控制管理员归档,变更方可关闭;Ⅲ类、Ⅳ类变更发生部门填写了变更申请计划表,确定了分类及编号后,应由主管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审核,质量变更控制管理人员必须参加,评估审核中应明确是否涉及注册,应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在启用变更前要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补充申请或备案;变更申请批准后的准备工作结束后,在已取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备案件或批件及总经理批准后才能实施变更;变更实施应建立跟踪体系以保证变更按计划进行,变更后主管部门和质量部应进行效果评价,以确认变更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相关文件已更新,人员已培训,后续的评估已进行并得出变更的有效性结论后,变更相关记录交变更控制管理人员归档,变更方可关闭;除Ⅰ类变更可由主管部门负责人自行组织评估、审核、监督申请部门实施、评价,最后交变更控制管理人员备案外,其他三类变更按以下程序执行;变更的申请、申请评估及批准:(1)变更申请部门指派变更起草人对需要变更内容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变更申请计划表,提交质量部变更控制管理人员;变更控制管理员根据本规程进行变更类别界定及变更编号及文件编号,将结果填写在变更申请计划表中并返回变更起草人;(2)由申请主管部门召集相关各部门经理/关键人员及变更控制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填写变更申请计划表中相关内容,并将填好的表格交变更控制管理员审核;评估内容至少包含: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对法规、注册的影响(3)变更控制管理员接到表格后,根据变更内容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以及各部门的意见进行审核,必要时召开相关部门会议,评估变更内容,确定变更对比试验、验证、额外检验、稳定性考察及是否需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批准工艺参数,关键设备,重要原料药产地、供应商变更需要进行对比试验和验证,结果填写在变更申请计划表,由质量部经理审核,交总经理最终批准,并将变更申请计划表复印件返回变更起草人;对不同意的变更,要详细说明情况;变更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变更起草人接到已批准的变更申请计划表复印件后,对变更的实施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1)新编或修订文件及培训:变更实施前,变更实施部门完成相关文件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变更实施部门完成对新编或修订的文件及变更实施的培训,为变更实施做好准备(2)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批准:对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批准的变更,变更控制管理员将资料按照要求整理完全交负责备案的相关人员,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备案、批准,并及时拿到相应的备案件或批件;(3)变更对比试验、验证的实施及审批对比试验实施:对比试验需至少进行三批,实施部门需汇总试验数据并写出试验总结和报告,内容至少包括变更前后的操作方法,收率、质量对比分析,必要时还需提供产品稳定性试验数据,以此作为最终批准变更前的数据支持;验证实施:对于批准验证的变更申请计划,由变更实施部门组织编写验证方案,经审核批准后实施验证;对验证的批产品和变更前的产品质量进行比较,比较产品杂质状况、残留溶剂、有关物质的检查、含量测定等是否等同、提高或降低,验证的结果要形成验证报告;变更对比试验结果评价及变更审批:实施部门完成对比实验或验证,主管部门组织对变更验证结果进行评价,明确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报主管部门负责人、质量管理部经理完成初审和复审;变更的批准各相关文件整理好后,由变更部门填写变更审批表,变更主管部门预审,再交付质量管理部经理审核,最后由总经理批准执行;变更的实施(1)变更经总经理批准后,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变更;(2)变更控制管理员对各部门实施计划的实施、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追踪;(3)各部门完成计划后,应将完成情况书面报告质量部;变更实施后效果的评估(1)变更完成后的一个月内,所属主管部门组织完成对实施情况的再评价;(2)有无因此变更所导致的偏差或OOS;如有,确认是偶然误差还是新规程存在的某种缺陷,制订改进计划或提交CAPA处理;(3)变更控制管理员确认变更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目的,以及对产品质量或质量体系所产生的影响,而未产生不良的后果;变更的编号管理为了便于对变更的控制管理,申请部门填写完变更申请计划表后,由变更控制管理员按照申请的先后顺序对变更进行编号,编号方式为:BG-年份-流水号,其中年份用四位数表示,流水号从001开始,例如:“BG-2017-001”表示2017年度发生的第一个变更;变更登记台帐所有变更均需要进行记录,变更实施部门、变更控制管理员均建立相应的“变更登记台帐”,以便于对变更进行统计、分析及追踪,变更记录均交给质量部归档;(1)当变更执行完毕,相关文件已被更新,相关人员培训到位,重要行动已完成,后续回顾、评估已进行,并得出变更的有效性结论后,变更方可关闭;(2)所有被批准实施或否决的变更文件,以及相关资料均由变更控制管理员专人负责归档;5、关联记录5.1变更管理程序流程图5.2变更申请计划表5.3变更对比实验评价报告5.4变更审批表5.5变更执行追踪表5.6变更登记台帐5.1变更管理程序流程图5.2变更申请计划表编号:5.3变更对比实验评价报告编号:5.4变更审批表编号:SOP-QA-012-01 RE04变更登记台账编号:。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实施变更的申请和批准程序,确保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处于受控状态,将变更带来的潜在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保证产品质量,并确保持续改进得到了有效执行,以及维持已验证过的状态和保持法规的符合性。
【范围】适用于生产过程和质量相关的任何变更,如:关键人员、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包括计算机硬件)、仪器、生产工艺和计算机软件等。
【职责】1变更申请部门1.1负责提出变更申请,提供变更申请所需的支持性材料;1.2对变更提出初步评估意见;1.3变更批准后,按照变更计划进行变更的实施;1.4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对变更前后效果进行评估。
2质量保证部指定专人负责变更控制,负责对变更进行分类,组织相关部门对变更进行评估,对变更过程的文件和变更结果进行检查和追踪,负责将变更相关资料归档。
3研发部向药监部门提交变更项目的申报资料并跟踪审批/备案进度。
4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所有与质量有关的变更。
5人力资源部组织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的评估、管理和控制。
6各职能部门配合变更申请和主管部门进行变更的评估、控制与管理。
【内容】1定义变更:为改进的目的而提出的对药品生产和管理全过程的某项内容的变化。
2变更控制的范围2.1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应当包括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
2.2文件变更:按《文件管理规程》执行。
2.3质量控制系统:物料和产品的质量标准改变、试验条件改变、检验方法改变等。
2.4厂房设施和设备系统:厂房平面布置、水系统、空调系统、管路系统、设备位置调整、设备改造、设备更换、变更关键设备部件(指影响到工艺参数的设备部件)、计算机软件及与药品直接接触的介质的变更等。
2.5物料系统:物料的变更、供应商的变更(参见《供应商管理规程》)、药品贮存发运条件、有效期改变。
2.6生产系统:工艺配方(如增加或去除原辅料,变更原辅料的数量等)、工艺参数(如温度、pH、时间、压力变更等)、工艺流程(如增加工序、去除工序、工序次序变动等)、批量改变(如生产批量的增加或减少)等。
变更控制操作规程
变更控制操作规程1.范围:适用于与药品生产相关、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生产工艺等的变更。
2、变更程序2.1 变更申请人负责提出变更申请,并及时填写变更申请。
2.2 质量部负责变更的日常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变更控制工作,界定变更分类,组织变更评估和确认,制订变更实施计划,跟踪变更的实施,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变更信息。
2.3质量部负责人负责变更的审核和批准,质量部负责保存变更记录及文件。
3、变更范围分类4、根据变更范围的不同,将变更进行如下分类: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和对产品质量或对产品验证状态潜在的影响程度将变更分类如下: 1类变更:不涉及注册,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由公司自己控制,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而直接进行的变更。
2类变更:是指对产品质量会产生影响,由公司自己控制,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可能需要通过相应研究验证工作来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部产生影响的变更,3类变更: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备案的变更。
4 变更操作程序4.1变更申请:变更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的工作程序、运行状态作出变更、改善或改进时,应提出变更申请,填写申请单。
4.2 质管部接到变更申请单后,变更管理员首先对变更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初步审核变更的必要性及分类,如变更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时,则变更不予受理。
对已受理的变更,变更管理员根据变更的分类指导相应的变更工作。
相关部门要配合完成需要的材料及记录。
填写变更控制单。
4.3变更的评估和批准质量部负责组织受影响的各部门负责人,对变更进行评估、确认,并以记录。
评估、确认的内容至少应包括:(1)对变更申请的客观评价并填写变更控制单(2)变更对产品质量、法规、环境管理体系及其他系统的影响。
如改变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还应当对变更实施后最初至少三个批次的药品质量进行评估。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目 的:建立变更控制系统,防止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随意变更,防止变更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确保持续改进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保证产品质量的持 续稳定,保证变更不会引发不期望的后果,便于产品质量追溯。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文件、相关责任人、物料供应商、被委托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和计算机软件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
职 责:公司法人或董事会为I 类变更的审批;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其它变更的评估、审批及所有文档保存。
内 容:1.变更控制的定义:为了改进之目的而提出的对药品生产和管理全过程中某项 内容的更改,并对其更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控制,是最重要的质量管理系统之贯穿药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与企业内各管理系统紧密的联系。
2.变更控制原则:2.1 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均应遵照变更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和管理。
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变更应当在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2.2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变更的控制。
2.3 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2.4 判断变更所需的验证、额外的检验以及稳定性考察应当有科学的依据。
2.5 与产品质量、生产、管理有关的变更由申请部门提出后,应当经评估、制定文件编号页 码 共4页 第1页文件名称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版 次 00制订人 制订日期 审核人 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颁发部门 GMP 办公室颁发日期 执行部门质管部、供应部、生产部、工程部生效日期分发部门:GMP 办公室、质管部、供应部、生产部、工程部取 代:文件编号页码共4页第2页文件名称变更控制管理规程版次00实施计划并明确实施职责,最终由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变更实施应当有完整的记录。
2.6 改变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还应当对变更实施后最初至少三个批次的药品质量进行评估。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分发部门:1・目的为了规范变更申请、审核、批准及评估程序,确保任何变更处于受控状态,严格管理任何与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有关的任何变更,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的安全、有效。
2.责任名称:编号:共13页变更控制管理规程第2页3.范围适用于GMP体系内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
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生产工艺和计算机软件、关键人员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
4.内容4.1定义4.2变更分类4.2.1根据变更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包括中间产品)的影响程度以及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程度,将变更分为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和微小变更。
4.2.2根据变更是否影响注册,变更分为涉及注册的变更和不涉及注册的变更。
4.2.3根据变更的时限,变更分为永久变更和临时变更。
4.3变更清单为了方便对变更进行定义和参照对比,对重大变更、中等变更和微小变更分别予以举例说明,具体的案例清单(详见附表一)包括但不限于表中的例子。
4.4变更控制实施的原则4.4.1当一个变更涉及多个变更时,以第一个变更为主变更,当无法界定哪个变更属于第一个变更时,以变更等级最高的变更或涵盖范围最广的变更为第一个变更。
在变更的申请中,写明相关的其他变更项目,主变更和子变更按照变更控制的编号原则发放变更控制号,在主变更得到批准后,涉及的子变更只需要进行变更等级的评估,确定是哪种等级的变更即可。
如果主变更没有得到批准,相应的子变更项目也视为没有被批准,子项目的变更需要继续进行的,需要重新申请。
子变更的变更方案,可以包含在主变更方案中,也可以单独起草子变更方案。
如果是单独起草子变更的方案的,应在主变更方案中注明子变更方案的方案号。
4.4.2当一个变更涉及到文件变更时,文件变更需要再进行单独的申请,进入文件的管理流程。
4.4.3对于关键设备的关键部位,如果使用同规格、同型号、同厂家的备件进行更换,不属于变更。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变更控制管理,制定本规程。
范围:适用于变更的申请、实施及审批过程的管理。
职责:变更申请部门及人员、变更审核部门及人员、变更批准人员。
制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
文件内容:1.变更的定义:是指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和生产工艺等的改变。
2.变更程序:2.1变更申请的审批。
2.2变更的审批。
3.变更的分类:3.1较小变更: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变更。
3.1.1变更原料药生产工艺:3.1.1.1变更原料药合成工艺中所用试剂、起始原料来源,而不变其质量。
3.1.1.2提高试剂、起始原料、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包括增加质控项目、提高原有质控项目的限度要求;改用专属性、灵敏度更高的分析方法等。
3.1.2变更药品制剂的生产工艺:3.1.2.1制剂生产过程中增加新的质量控制方法或者制定更严格的质控限度,以更好的控制药品生产和保证药品质量。
3.1.2.2片剂、胶囊剂表面增加、删除或修改印字、标记等。
3.1.2.3制剂处方(辅料组成及用量)和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没有改变,仅是外形(形状、尺寸)发生改变,如圆形片改为异形片等。
3.1.3变更药品规格和包装规格:片剂、胶囊剂药品包装中单剂量药品装量改变,此类改变应有助于临床用药的方便(药品适应症,临床用法用量等未发生改变,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发生变化)。
3.1.4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材料的类型和质量标准未发生改变或更严格):3.1.4.1变更非无菌包装容器或包装材料的供应商及生产厂家。
3.1.4.1.1非直接接触药品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供应商及生产厂家变更。
3.1.4.1.2直接接触药品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供应商及生产厂家变更。
3.1.4.2变更非无菌固体制剂/原料药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及形状。
GMP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标准管理规程1. 目的:本规程描述了变更控制原则及实际处理程序,确保所有变更提议或实际变更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记录、审核(包括变更所有潜在的影响)、批准、授权实施和复核,确保整个变更流程符合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涉及到人、机、料、法、环等各方面的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
3.责任人:3.1 变更发起人:提出变更申请,填写《变更申请审批表》(SOR-QA-045-00),说明变更理由、变更内容和变更前后的区别,可能涉及的产品或系统,变更后对产品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供技术支持性材料。
3.2 变更相关部门:对变更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需要采取的措施;按照变更实施计划实施变更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确认。
3.3 变更管理员:对申请人提交的变更申请进行初审,组织各相关部门展开变更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起草变更实施计划,跟踪变更实施,变更相关文件的分发、归档。
3.4 质量部QA主管:对变更进行初审,指定需要参加变更评估的部门,参加变更评估。
3.5 质量部经理:微小变更及一般变更申请的批准,变更的关闭。
3.6 总经理:重大变更的审核和批准,变更中其他事宜的协调和决策。
4. 正文:4.1 定义与分类:4.1.1 微小变更: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或影响甚微,并且不影响注册的变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4.1.1.1 增加生产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或严格控制限度;4.1.1.2 缩小参数限度;实验过程微小变更;4.1.1.3 备品备件的更换;4.1.1.4 高效过滤器更换量<50%;4.1.1.5 外包材尺寸或其供应商的变更;4.1.1.6 不涉及质量风险的生产过程中的参数的轻微调整;4.1.1.7 其他对产品的质量不产生影响的变更。
4.1.2 一般变更: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会产生一定影响,可能需要向监管部门备案的变更,此类变更可能涉及验证或稳定性考察;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4.1.2.1 关键工序进行的同类型或相似的设备的变更(包括生产、检验等仪器设备);4.1.2.2 非关键工艺条件和参数的变更(如溶媒的调整以及加料顺序的改变等);4.1.2.3 工艺控制参数变更至更严格的范围或采用新的准确度更高的中间体检验方法;4.1.2.4 生产辅助设施、设备(动力中心、计量器械)的变更(如增加工艺用水使用点、高效过滤器更换量≥50%);4.1.2.5 包材文字内容的变更;4.1.2.6 包装规格的变更;4.1.2.7 二、三级原辅料供应商和内包材供应商的变更;4.1.2.8 原辅料、中间体、成品以及过程分析的分析设备的变更;4.1.2.9 批量是原来三倍以下的增加或减少(仅限于减小或扩大生产的变更,如使用不同大小的设备);4.1.2.10 产品的仓储条件及运送方法等的变更;4.1.2.11 关键人员的变更: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转)受权人等的变更。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1. 目的:规范变更处理程序,确保生产、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 范围:适用于生产、质量、物料、厂房设施、设备的变更。
3. 责任:质管部、生技部、采供部、设备动力部、开发办公室、质检中心、车间。
4. 内容:4.1变更分类4.1.1 Ⅰ类变更:指需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变更。
Ⅰ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1)增加化学药品已有批准的适应症。
(2)变更用法用量或者变更适用人群范围但不改变给药途径。
(3)变更药品规格。
(4)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5)改变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
(6)修改药品注册标准。
(7)替代或减去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的药材。
(8)注射剂、喷雾剂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使用新型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
(9)改变进口药品注册证的登记项目,如药品名称、制药厂商名称、注册地址、药品有效期、包装规格等。
(10)改变进口药品的产地。
(11)进口药品在中国国内分包装。
4.2.2 Ⅱ类变更:指需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或进口药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接备案的变更。
Ⅱ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12)改变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名称。
(13)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内部改变药品生产场地。
(14)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除上述第8事项外)。
(15)改变国内生产药品的有效期。
(16)变更进口药品外观,但不改变药品标准的。
(17)根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修改进口药品说明书。
(18)补充完善进口药品说明书安全性内容。
(19)按规定变更进口药品包装标签。
(20)改变进口药品注册代理机构。
4.2.3 Ⅲ类变更:需在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变更。
Ⅲ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21)根据国家药品标准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修改国内生产药品说明书。
(22)补充完善国内生产药品说明书安全性内容。
(23)按规定变更国内生产药品包装标签。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1 目的建立变更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的操作程序,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所有发生的变更处于受控状态,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范围适用于所有与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等有关的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2.1 处方的变更(包括原辅料名称和投料量的变更);2.2 产品生产工艺的变更;2.3 批量的变更;2.4 厂房、设施及设备的变更;2.5 生产场所(或环境)的变更;2.6 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的变更;2.7 包装材料或标签的变更;2.8 包装规格的变更;2.9 清洁和消毒方法的变更;2.10 关键人员的变更;2.11 供应商的变更;2.12 其他涉及产品质量的变更。
3 责任3.1 变更申请部门职责3.1.1 提出变更项目,收集相关资料,提出变更理由和依据。
对于重大变更应提供变更可行性报告;3.1.2 参与变更申请的评估和制订具体的变更实施计划及时间进度表;3.1.3 根据变更需要,在变更实施前,组织变更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培训;3.1.4 变更实施后跟踪信息的整理。
3.2 变更实施部门职责3.2.1 负责实施变更计划;3.2.2 收集实施变更计划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变更实施后,及时将变更结果反馈给QA变更控制专员。
3.3 变更相关部门职责3.3.1 变更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参与评估变更在产品质量、运行安全和生产环境、注册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及风险,提出是否进行变更的意见;3.3.2 参与变更实施计划的制定;3.3.3 变更实施过程中积极配合变更实施部门,保证变更顺利实施。
3.4 质量保证部职责3.4.1 负责审核变更申请,评定变更的类别,对通过审核的变更发放变更控制编号;3.4.2 组织并参与对变更申请的评估;3.4.3 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监督;3.4.4 对变更结果进行评价;3.4.5 负责对已完成变更进行跟踪确认并关闭;3.4.6 协助变更部门完成所有受变更影响文件的修订,完成变更相关资料的归档保存。
变更控制规程(最全版本)
变更控制规程(最全版本)1. 引言这份变更控制规程为了确保组织内的变更管理能够系统化和规范化而制定。
变更控制是为了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
2. 定义和术语- 变更:指对组织内环境、流程、产品或服务的任何修改或调整。
- 变更管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变更能够被识别、记录、评估、批准、实施和验证。
- 变更管理员:负责协调和管理变更过程的人员。
- 变更请求:组织成员提交的变更提议。
- 变更评估:对变更的潜在影响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 变更批准:变更请求得到相关权限人员的批准。
- 变更实施:将批准的变更应用于组织内的相关部门或系统。
- 变更验证:确保变更实施后符合预期结果和要求的过程。
3. 变更控制流程3.1 提交变更请求- 组织成员可以通过指定的渠道提交变更请求,包括书面形式、电子邮件或变更管理工具。
- 变更请求必须包含变更的详细描述、原因和预期影响等信息。
3.2 变更评估与分析- 变更管理员会对每个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变更的潜在影响、可行性和紧急程度等。
- 变更管理员可以组织会议或与相关部门协商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评估结果。
3.3 变更批准- 变更管理员将评估结果和建议提交给相关权限人员进行批准。
- 批准者会根据评估结果、风险分析和业务需求来判断是否批准变更。
3.4 变更实施- 一旦变更得到批准,变更管理员将与相关部门或系统管理员一起安排变更的实施计划。
- 实施计划应包括变更的时间、资源和责任人等信息。
3.5 变更验证- 变更实施后,需要进行变更验证以确保变更符合预期结果和要求。
- 变更管理员会协调相关部门或系统管理员进行验证,并记录验证结果。
4. 变更控制规程的监督与改进- 变更控制规程需要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 监督和评估可以通过内部审核、外部审计和持续改进等方式完成。
5. 引用- 相关政策、法规或标准的引用应按照组织的文件管理规定进行,确保引用内容准确可靠。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1.目的:建立变更控制管理规程,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进行评估和管理。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规程、厂房、设施、设备、仪器、文件、相关责任人、物料供应商、被委托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和计算机软件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
3.职责:公司副总或总经理负责相关责任人的变更审批;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其它变更的评估、审批及所有文档保存。
4.内容4.1 质量是由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程序的一致性来保证的。
已建立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程序中的任何一点偏差,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因此任何一种变更,不管是为符合外部的要求还是为符合内部的要求都必须严格控制。
4.2 变更的分类4.2.1重大变更:是指相关责任人、工艺过程、生产步骤、原料、溶剂、操作程序(如原辅料配比的变更)等的变更;对已建立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质量标准或检验方法作重大的增补、删除或修改、原料供应商的变更等的变更。
4.2.2次要变更:是指非关键工艺条件和参数的变更,加料顺序、批生产规模及仓储条件,仪器校验程序的变化、生产设备清洗后残留量测试程序和标准及标签变更等的变更。
4.3 变更的类型4.3.1厂房、设施、设备、仪器的变更厂房、设施变更包括公司生产现场地点变更;或转移一个已经存在的生产工序到一个被批准用于进行其他生产工序的设施内。
设备、仪器变更包括增加或更换新设备、仪器。
4.3.2 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变更,内容包括:4.3.2.1 提高接受标准。
4.3.2.2 用改进的方法替代现有的检验方法。
4.3.2.3 只是用改善检验方法来改进质量标准。
4.3.2.4 放宽接受标准。
4.3.2.5 去除一项测试。
4.3.2.6 用新的检验方法替代已经存在的检验方法,但并不是改进。
4.3.3 生产工艺的变更,内容包括:4.3.3.1 工序中的变更(如增加工序、去除工序、工序次序变动、在日常工作中重复一个现有的工序)。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1.目的制定公司内部的变更控制程序,确保影响产品质量或工艺重现性的变更处于受控状态,规范变更管理。
2.范围适用于以下原因进行的变更: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的变更;顾客和供方要求的变更;质量要求;成本要求;工艺变化;器件或技术升级;其它管理要求。
3.职责3.1.变更申请部门:由变更发生的部门提出变更申请;负责提供变更申请所需的支持性材料;变更批准后,负责组织变更实施;收集相关的数据并送质保部归档。
3.2.质保部:审核评定变更申请的类别;参与变更的评估;审核变更项目;监督变更的实施过程及变更后的跟踪确认;变更相关资料的归档保存;批准变更。
3.3.其他与变更相关的各部门:参与变更申请的评估;参与变更的实施;参与变更的执行。
4.规程4.1.变更分类:根据变更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包括半成品)或产品的验证状态的潜在影响程度将变更分为次要变更、主要变更、重大变更。
A.次要变更:对产品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或由验证结果支持的变更,只需走简单的变更申请流程,无需验证/评审。
B.主要变更:对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不大可能产生影响,亦不会影响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只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评估或确认就可批准的变更,需要走所有流程。
C.重大变更:是指对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可能有潜在的重大影响的变更,变更前需要通过系列的验证、检验或小批量试生产,收集数据,进行稳定性研究,确认对产品质量、安全、合法性无显著影响,需要走所有流程。
4.2.变更实施程序4.2.1.变更申请:变更申请部门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起草《变更申请表》(见附件1),并提供各种支持性资料。
变更申请包括:A.申请部门、申请变更项目、变更类别、申请人。
B.变更理由:详细说明需要进行变更的原因,如成本降低、法规要求、质量改进等,必要时附支持性资料,并进行变更对质量的预期影响的初步评估。
C.变更描述:详细描述变更前的现状、将采取的变更实施措施、变更后的预期结果、预期实施时间等。
D.变更评估涉及部门:指明变更将涉及到的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一、目的:建立变更控制程序管理文件,明确变更的申请、评估、批准、通知、实施及跟踪、验证的过程,使任何符合本规程的变更都在受控状态,便于产品质量追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与药品生产及质量有关的所有变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新产品的上市。
指新品种、新剂量的产品或新包装规格的产品上市。
现有产品的撤市。
将现有产品品种、现有规格的产品或现有包装规格的产品从市场上撤回。
厂房的变更。
包括厂房设计功能的改变,间隔的改变,洁净装修材料或形式的改变,对墙体或地面造成破坏性的改变等生产环境的变更。
设备、设施、公用系统的变更。
包括改变送回风管路和送、回、排风口尺寸、位置,空调机组或消毒系统,改变温湿度控制设施,改变气流组织,改变洁净区内地漏,纯化水制水设备,贮水设施材质、纯化水管路及用水点的改变,净化空调系统空调过滤器型号改变,高效过滤器供应商的改变,直接接触药品的气体过滤器的改变,生产设备的改变(包括新增和报废),直接接触药品容器材质的改变,洁净区内运输形式的改变等。
检验方法的变更包括取样方法、条件的变化,样品制备和处理方法的变化,对照品配制方法的变化,检验仪器型号的改变等。
在法定的检验方法(如药典检验方法)变更后,按照企业内部备案流程在企业内部落实变更后的检验方法。
质量标准的变更。
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质量标准项目的改变,有效期或贮存期的改变,贮藏条件的改变或稳定性方案的改变,中间产品项目监控点的改变等。
在法定标准(如药典中的质量标准)变更后,按照内部备案流程在企业内部落实变更后的质量标准。
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技术文件的变更。
生产工艺、处方的变更。
包括辅料品种或数量(数量范围)、溶媒浓度、用量的改变,生产方法的改变,批量调整、药材炮制方法的改变等。
批记录、操作规程的变更。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需要确定该变更是否需要到药品监管部门备案或批准。
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取得批件后),在实施变更前按照备案流程落实变更后的生产工艺。
物料供应商的变更。
包括中药饮片的生产商以及其他原药材、辅料和包装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地点或供应途径的变更。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的变更。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该类变更需要由药品监管部门批准。
其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
包括使用于直接接触药品的设备、工器具、手的消毒剂和用于生产环境的消毒剂的改变、消毒方法的改变,工作服材质和款式的重大变化,产品关键监控点或监控方法的改变,生产地点的改变,与生产、质量控制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变更,包装材料设计样稿和内容的变更,包装规格的变更,产品外观的变化等。
本规程不适用于以下内容的变更质量保证体系等同或升级的变化;一些计划如验证主计划的变化;等同替换:如相同功能部件的更换;仪器、设备原厂原型号备件的更换;一些软件版本的更新;程序或文件模板的变更。
本规程同样适用于临时性变更。
对于临时性变更,简述如下:为纠正偏差或其它特殊原因引起的变更(变更只对一段时间或若干批次有效),各部门主管以上人员有权在其所负责的领域内有限度地实施临时性变更,并应有相应记录。
临时变更如计划性变更一样需经评审及批准,如最终评估认为该临时性变更对产品质量无负面影响,方可放行所涉及批次的产品,必要时应在销售之前通知客户,符合与客户之间质量协议的要求。
临时性变更时限不超过120天,其它规定需参见相应的规程,例如《偏差处理程序》。
三、职责变更申请人:起草与收集变更支持性材料,填写《变更审批表》的第一部分;向QA 递交变更申请(须经部门负责人确认);在项目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变更相关的质量、法规、商业、财务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实施相应的变更。
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对相应变更负责;审阅与确认变更申请;对变更评审组陈述变更理由;参加讨论与确定变更相关内容及措施;负责变更项目的实施。
质量保证(QA)产品或体系分管人:接收变更申请表及相关材料;对变更申请表中填写内容进行审核和确认,确保符合要求;评估判定变更级别及涉及的相关部门,填写QA初审意见;起草变更的相关内容及措施;跟踪变更实施情况;填写《变更控制通知单》,并及时解答客户反馈的相关问题。
变更体系负责人(QA主管):接收与汇总变更审批表及相关材料;审核并确认QA 初审意见,包括变更级别及涉及的相关部门;按要求授予变更控制号;负责批准Ⅰ类变更;负责组织变更评审会议;负责汇总各部门审核意见,确定变更相关内容及措施;督促变更的实施;负责传达与沟通变更相关信息给相关部门;跟踪变更项目的实施及关闭,协调各相关项目按要求日期完成;管理变更相关文件并按要求归档。
质量受权人:负责批准Ⅱ类变更。
质量负责人:负责批准Ⅲ类、Ⅳ类变更。
变更控制小组:变更控制小组成员根据各自负责领域的职能对变更进行审核与评估,确认变更的影响因素,确保各项变更符合GMP规范要求;讨论与确定变更相关内容、措施及其责任人、预期完成的期限;得出评审结论,包括是否需要通知客户、是否涉及药政、是否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EHS)管理等。
办公室:负责对安全/环境/健康相关的影响进行评估,确认变更与EHS方面的相关性,并提供EHS相关的变更编号(若涉及)。
药事注册人员:负责评估该变更是否影响药政报批;负责更新药政报批文件,根据相关的药政法规要求和变更级别向相应官方申请备案或批准;及时将官方审批结果通知质量管理部。
变更涉及的相关部门:各部门有责任为变更申请部门提供支持文件;在变更讨论时充分考虑变更的影响因素,对变更方案提出建议或意见。
积极配合、支持变更的实施。
厂长:负责对企业业务有重大影响的变更进行最终审批,如:重大改造,扩建,设备投资,生产场地变更等。
四、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2007年)《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6年版)《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ICH Q10ICH Q7A五、规程术语变更:任何对己确定的产品、工艺、工艺环境(或场所)、物料、设施、设备、标准、检验方法、GMP文件、计算机系统等各项内容的修改行为;它有可能定性或定量地影响产品组成、质量、外观、功能或稳定性。
变更通常是计划性的,批准后将长期实施。
临时性变更:指仅适用于某一段时间或某几批产品的变更;临时性变更通常发生在当遇到非预期的偏差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或纠偏措施;临时性变更同样需要申请、评估和批准。
永久性变更,经证明确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
变更执行后将一直保持到新的变更批准。
变更控制:变更控制是指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对这些变化在产品质量可控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法规的符合性。
变更申请人:变更申请的提出人,任何岗位人员均可对现有的产品或系统提出改进的变更申请。
项目负责人:通常为变更发生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必须熟悉变更的产品和制造工艺或需变更的系统。
对于复杂的变更,最好指派一个不同于申请人的项目负责人。
变更控制小组变更控制小组是变更的专业评审组织,负责对各级变更的审批。
该小组由以下人员或授权人组成:质量负责人、QA负责人、生产负责人、QC负责人、设备负责人、物料负责人、药政注册负责人、销售负责人、EHS负责人。
质量负责人为变更控制小组组长。
变更分类根据变更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包括半成品)的影响程度以及变更是否影响注册等,将变更分为Ⅰ类(微小变更)、Ⅱ类(次要变更)、Ⅲ类(中度变更)、Ⅳ类(重大变更);其中Ⅰ类、Ⅱ类为次要变更,Ⅲ类、Ⅳ类为主要变更。
依据变更时限要求,将变更分为临时性变更和永久性变更两种。
类(微小变更)指不涉及注册,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由企业自已控制,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而直接进行的变更,微小变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组织结构整合、优化、重组和相关负责人的变更;文件记录的变更(按文件管理规程执行);生产设备非关键零部件的变更;不影响药品质量的包装材料(如打包带)的供应商的改变;生产用容器规格的改变;分析方法及实验过程的微小变动;成品制造增加新的中控检测和限度,或提高中控检测限度(非生产过程异常引起);生产工艺微小变化,如缩小参数限度范围;取消或减少物料复验期;改变物料或产品贮存条件至更为严格;产品外包装的更改;其它评估认为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微小变更。
类(次要变更)指变更范围对产品质量影响甚微,可用验证结果支持或确认,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而直接进行的变更,次要变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生产工艺过程关键监控点的变更;中间产品检验标准或方法的变更;实验室样品常规处理方法的变更;试剂或培养基的变更;物料平衡的变更;在生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产批量的变更;设备清洗方法的更改;关键原辅料供应商的改变(工艺保持不变);删除成品制造中不重要的中控检测和限度(非生产过程异常引起);删除成品/原辅料/中间产品一个不重要的质量标准参数,或删除中间产品/试剂检测程序;因法规更新而照做的更改,如药典方法的更新;增加原辅料/中间产品标准;中间产品储存期或贮存条件的更改;成品有效期或贮存条件变更(已完成稳定性实验,变动不是生产异常或稳定性实验出现问题引起);相关的厂房设施、公用设施布局的改变;相关的计算机系统的改变;其他评估认为对产品质量无重大影响的次要变更。
类(中度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制不产生影响。
这类变更需要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要求,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中度变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质量标准的变更;印刷类包装材料样式或规格的变更;非关键工艺条件和参数的变更;设备布局和新增设备的变更;标签及包装标识的变更;产品外包材的变更;产品仓储条件及运送方法的变更;局部厂房或生产地址的变更;物料质量标准中新增检验参数、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的变更;生产工艺没有根本性改变情况下生产设备的变更;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质量受权人的变更。
类(重大变更)对产品关键质量特性可能有潜在的重大影响,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这类变更必须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重大变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生产工艺、原辅料成份、配比的变更;关键生产设备或设施的改型;成品内包材的变更;关键工艺条件或参数的变更;产品质量标准的变更;产品有效期的变更;关键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分析方法做出重大的增补、删除或修改。
变更要求生产变更要求物料变更要求工艺变更要求批量变更要求生产中控检测项目或限度变更要求质量标准变更要求检测项目、限度变更要求检测程序/方法变更设备变更要求厂房设施变更要求公用系统变更要求包装变更要求成品有效期和/或贮存条件变更要求至中各种不同适用范围的变更,其各自的变更情况,及其要求,为变更的指南性管理要求,每个变更需结合具体情况由变更评估小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要求,可参考也可不拘泥于以上要求,但需有必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