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合集下载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黔族文化和苗族文化。

自古以来,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

在历史上,贵州曾是西南边疆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唐宋时期,贵州成为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贵州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清时期,贵州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中心。

明代末年,贵州开始设立养正书院,成为培养地方士子和传播科举文化的重要场所。

清代,贵州的文化繁荣进一步提升,成为重要的文化名城。

近现代移民潮和交通发展为贵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贵州的文化景观变
得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铁路和公路的通车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贵州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0世纪以来,贵州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政府的重
视和支持下,贵州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了以文创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经济体系。

贵州的传统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此外,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独特的文化品牌。

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节日等文化元素,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景观。

总的来说,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从古代的黔、苗文化到现代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保护,贵州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景观不仅丰富了贵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苗族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在这个时期,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在今天的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分布广泛。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苗族一直生活在相对边远贫穷的山区,与外界的交流非常有限。

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并且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民俗习惯。

苗族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几个家族组成一个聚居点,每个聚居点都由一个族长统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苗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府加大了对边远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了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教育和交通条件。

同时,苗族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今天,苗族已经实现了从农耕社会到工商业社会的转型。

越来越多的苗族人离开山区,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

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尽管如此,苗族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他们以苗族团结、勤劳朴实的精神为骄傲,并传承着苗族的歌舞、服饰、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苗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苗族人民经历了许多变革,但他们始终坚持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将继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苗族历史与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凝结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苗族的起源、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讨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苗族的起源与发展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和口头传统,苗族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巫蛊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擅长土耕,尤其擅长水稻的种植与农耕技术。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历史的发展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碰撞密不可分。

在南方的山区中,苗族与藏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互相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苗族的传统习俗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芦笙节”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苗族人民会在节日中举行盛大的鼓舞、舞蹈表演等活动,以庆祝丰收并祈求好运。

在婚嫁方面,苗族还有独特的“吃擂”仪式,新娘会在婚礼前数天只能吃粥,以示纯洁。

而苗族婚礼上还会举行打花枪、跳花灯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苗族人民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尤其以女性的服饰和发饰最为引人注目。

女性每年在花甲之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接骨节”,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服饰和发饰艺术的机会,也是觅得美满姻缘的标志。

苗族女性的服饰多以手工刺绣和彩色缎带为主,颜色鲜艳、绣花精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苗族的艺术形式苗族艺术形式多样,多以歌舞、织布、造型艺术等为主要表达方式。

苗族的歌舞表演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声誉,而苗族织锦更是享有盛誉。

苗锦是苗族人民采用特殊的织布技艺制作而成的,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织造工艺而闻名于世。

苗锦的图案多为花草、鸟兽以及苗族传统神话故事等,寓意着美好的愿景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人民还以剪纸、木雕、竹编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苗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长期以来,苗族一直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苗族文化深受先民古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其他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苗族善于歌唱、舞蹈和手工艺制作,其中侗族竹编,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两大代表。

二、苗族的文化特点1.民间音乐和舞蹈苗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传统苗族舞蹈以祭祖、休闲娱乐、祈福为主题。

其中以“踩竹马”和“蒲葵花”舞蹈最为著名,这些舞蹈轻盈婉转、动感十足,在现代,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

2.苗绣和苗银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是苗族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苗族手工艺制作中,“苗绣”和“苗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苗绣是苗族妇女通过绣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苗银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银器装饰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节俗和民俗苗族节俗和民俗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和具有独特特色的民俗活动给苗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比如腊八节、苗年、跳堆节等,都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

同时,苗族人民还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仪式,如出生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关怀。

三、苗族文化的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苗族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些苗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面临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许多苗族人口外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对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苗族文化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苗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民歌、苗族舞蹈、苗族服饰等。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

苗族舞蹈则是苗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舞姿独特、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能够充分展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则是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不仅代表着苗族人的身份认同,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苗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苗族人民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推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为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苗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苗族文化节、苗族歌舞团等文化活动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苗族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家在文化保护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保护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苗族文化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
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因此,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继续发扬苗族人民的精神,积极推动国家文化保护政策的落实,同时也需要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苗族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

苗族发展历程简介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约有8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左右,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

苗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云南地区的部分土著部落和游牧民族。

在古代,苗族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种植约占全部土地利用的三分之二,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时,苗族还以养殖业和手工业为生。

他们善于制作和使用竹木器具,以及制作漂亮的黔纸、苗绣等工艺品。

苗族的社会组织较为简单,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他们通常居住在高山地区或丘陵地带,以农耕为生。

在古代,苗族主要分布在湘江源头附近的黔东南地区。

由于其地势险峻,通信不便,苗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苗族的社会制度一度以家族和氏族为基础。

封建时代,苗族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汉族和其他统治者的压迫。

但是在明清时期,苗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一些苗族领袖甚至建立起独立的部落政权。

到了20世纪初,苗族逐渐加强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在近现代,苗族的发展逐渐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影响。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大力支持,照顾到苗族的各个方面。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苗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了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了苗族文化的发展。

现如今,苗族已经走出了落后的农业经济,逐渐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苗族人民选择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参与到城市经济中。

与此同时,苗族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表现。

苗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喜爱。

总之,苗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程的民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苗族的文化也更加活跃和繁荣,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苗族文化简介

苗族文化简介

型寨日春支 斗 联与之节系 牛 谊村一最苗 节 活寨,大族 ” 动之是的同 是 。 间苗民胞 的族族每洛 大村节年泊 河

杀鱼节是洛泊 河支系苗族同胞一 个隆重而盛大的活 动,带有浓厚的原 始群众守猎的生活 贵遗风,在每年清 明前后进行。苗语 叫“停米”,原意 是用石块、木棒打 鱼的活动。
当好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人
而水建式是被楼特统 上,筑。最现上有建 。鳞一吊佳代住的筑吊 次绝脚的建人古,脚 栉,楼生筑,老是楼 比它是态学楼建中是 ,依苗建家下筑国苗 层山乡筑认架形南族 叠傍的形为空式方传 ,,
男装
条短 和 左外 泡 何 鸟 装 裙 盛 分 束衣 服 衿翻 衬 图 、 , 等 装 为 发, 状 盖折 托 案 鱼 肩 。 和 幼 洛 以 ) 住三 , , 、 、 其 便 女 北 麻 河 束 露 右指 佩 花 昆 背 中 装 装 次 发 胸 衿宽 戴 饰 虫 、 最 ) 、 方 为 。 常, 银 中 等 袖 著 、 女 言 髻 男 ‘穿 饰 缀 对 及 名 老 装 苗 时和有称衣的年(族 ,装 用 为 字后 佛 规 和 襟 是 装 盛 妇 织 浅 形领 式 则 谐 绣 妇 和 装 女 花 蓝 (伸 衣 的 的 有 女 百 、 布 色 如直 领 银 几 花 盛 褶 半 服
Y’
女装
,,


幼女装
纺纱
洛北河次方 言苗族至今仍 完整保存着苗 族古老的从种 麻、纺线、织 布、蜡染、刺 绣到制成精致 服饰的整个工 艺过程。
织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蜡染
蜡染
衣方再绣用挑 的形一成白花苗 前和小寸色、族 胸菱块方的盘刺 、形小小布花绣 衣图块块,等工 襟案地的将技艺 衣、,拼图上巧有 背衣镶成案述。平 之袖在大后手先插 上和上小,段是、

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一、苗族历史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荆蛮”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渊源源关系,他们各自都包含有苗旅的先民。

苗族与“九黎”苗族的族属渊源,与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根据我国汉文史籍记载,“九黎”是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这:地上的一个较早的部落联盟。

“九黎”的首领叫“蚩尤”。

尤”统领的百姓就是“苗民”。

苗族与“三苗”在“九黎”以后,也就是尧、舜、禹时期,“九黎”的后裔通过发展,又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

苗族与“荆蛮”“三苗”之后,有关“苗”的记载曾中断过一段时间。

到夏、商、周时期,古籍记载中又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部落集团,史称“荆蛮”或“蛮荆”,有时又称“荆楚”或“荆”,因其位居南方,又有“南蛮’’之说。

一般认为,“荆蛮”即“三苗”或“有苗”的遗裔,而“荆蛮’’包含有相当多的“苗族”成分。

这样说的理由,一是“蛮’’与“苗”读音相近,二者可以音转;关于“蛮荆”或“荆蛮”的含义,《毛诗正义》说:“蛮荆,州之蛮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蛮荆”即居住在荆州的瞳……而所谓“荆州”,《尚书正义》说:“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看来是一块广大的地区。

在这里,“”字虽不能与今天的苗族相等同,但多少还是包含有苗族的先民在内。

所以说:苗族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九黎”、尧舜禹时代的“三苗”,而商周时期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

苗族是贵州省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旅,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

二、苗族音乐舞蹈(1)歌曲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

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

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传统习俗,以下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苗族历史沿革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公元前214年左右的楚汉战争期间,苗族的祖先就已经在贵州一带安居乐业。

在随后的汉代、唐代和宋代,苗族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吸收了楚、汉、唐等主要民族的文化影响,并且积极融入中原文化。

明清时期,苗族地区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独立政权,如明朝时期的黔中土司和清朝时期的阗察土司。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才得以彻底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二、苗族传统习俗1.节日习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苗族新年。

每年农历新年,苗族人民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舞蹈、唱歌等。

苗族新年是苗家寨子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男性通常穿着短衣、长裤、褡裢,女性则穿着襦裙、长裤、上衣、外套等。

这些服饰都以民族特色的手工绣花和银饰为主要特点,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采。

3.婚俗习惯苗族的婚俗习惯也颇具特色。

在苗族传统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如订婚、娶亲、迎亲等。

新娘会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手持花球,迈步踏上巍峨的竹梅,伴随着锣鼓的欢快声音,庄重而典雅。

4.民俗活动苗族人民非常热衷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他们喜欢组织集体性的婚礼、葬礼、过年等活动,人们合力协作,共同参与,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

三、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传统文化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智慧和情感,是保持民族特色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为了促进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开展有关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苗族文化的继续发展。

总结:苗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研究报告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服饰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苗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黎族和越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发展。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开垦了大片的山地农田,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歌曲、绘画等方面。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常表达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苗族的歌曲往往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陶醉其中。

苗族的绘画艺术也非常独特,以图腾为主题,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

苗族的文字又分为女书和阳宗仪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传统上只由女性使用。

苗族的服饰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服饰非常精美,通常由多层次的衣物组成,色彩鲜艳,以刺绣和图案装饰为主。

苗族的服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经济发展方面,苗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为主。

此外,苗族人民还以手工艺制作为生,如苗
绣、苗银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人从事旅游服务业,为苗族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苗族是中国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语言、服饰等都很有特色。

通过研究苗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开题报告关于苗族文化的

开题报告关于苗族文化的

开题报告关于苗族文化的苗族文化的开题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

本篇开题报告将围绕苗族文化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艺术表达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二、历史渊源苗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苗族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和社会制度。

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崇尚自然,注重和谐共生。

苗族人民经历了多次战争和迁徙,但他们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文化特色。

三、传统习俗苗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芦笙节”。

芦笙是苗族音乐的代表乐器,被誉为“活化石”。

每年农历三月三,苗族人民会举办盛大的芦笙节活动,表演传统舞蹈、歌曲和器乐演奏。

这个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

四、艺术表达苗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苗族织锦技艺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织锦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和鲜艳的色彩,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此外,苗族还有精湛的木雕、陶瓷和银饰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苗族文化不仅在传统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苗族的音乐、舞蹈和艺术形式常常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

同时,苗族文化也在旅游业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感受苗族的独特魅力。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同时,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多元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古代苗族文化

古代苗族文化

古代苗族文化苗族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苗族文化深厚而独特,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还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信仰。

本篇文章将从苗族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和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带您了解古代苗族文化的魅力。

一、苗族民族的历史苗族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苗族曾经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战争。

在唐朝时期,苗族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下,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融合。

在宋朝时期,苗族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唐宋时期,苗族渐渐脱离了部落社会的体系,并开始接纳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明清时期,苗族又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分裂,但苗族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仍然得以传承下来,并影响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苗族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语言、服装、食品、建筑等。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它是苗族文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苗族语言的发音上自由而优美,符号和句法都很精确,表达能力也非常强大。

苗族的服装也非常独特,他们的传统服装通常呈现出棕黄或暗红色调。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短衫和紧身裤,而女性则是穿着色彩绚丽的长袍,配上精美的银饰品,并在头顶上围一块绸缎头巾。

除此之外,苗族的糍粑、花饭、麻辣鱼等食品也备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建筑、音乐、舞蹈等都是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苗族舞蹈的魅力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

苗族舞蹈通常是由一群人合作完成的,舞者身穿传统服装,手持花球或手巾,在音乐的伴奏下跳动身体。

苗族舞蹈通常以欢乐、热情为主题,它既是一种表演,也是一种传统娱乐活动。

苗族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通常通过跳舞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舞蹈者通过舞蹈的方式告诉观众们他们的信仰、文化等,同时也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苗族的研究报告

苗族的研究报告

苗族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民族,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探索和挖掘中国多元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苗族的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苗族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二、历史背景和起源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山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苗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贵州的草场沟文化和贵安文化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不断与汉族、彝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三、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苗族的社会结构以农耕为主,农业在苗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苗族以家族为单位,家族内部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男性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女性主要负责家务和手工业。

苗族还有比较完善的行政组织,从村级到苗族自治州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四、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苗族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牛、羊等家禽家畜。

此外,苗族地区还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如竹子、木材、铜矿等,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苗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崛起,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增长。

五、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如苗族的传统节日尤为有名,如“花山节”、“龙船节”等。

在苗族的婚礼、葬礼等重大场合,苗族人会进行滚石、射箭、唱歌等传统活动,展示和传承苗族独有的文化。

苗族还以织布、刺绣等手工艺闻名,其作品精美绝伦,为苗族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六、教育和文化保护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保护工作,苗族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在苗族地区,学校和文化中心不断涌现,通过加强教育和培养人才,苗族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

同时,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如苗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音乐等都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七、结论通过对苗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

苗族的发展历程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于黔南苗族苗族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也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而多样化的过程。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他们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逐渐迁徙南下,最终定居在现在的贵州、云南和广西地区。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苗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东南部的壮侗语族,分为不同的方言和分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苗族的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元,包括传统的服饰、民间歌舞、饮食习惯等。

苗族在古代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

他们发展了独特的田园经济和水利灌溉技术,在山区开垦出了大片的水稻田,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同时,苗族也以纺织、染织和酿造等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传统手工艺品如苗绣、苗银也享誉国内外。

苗族的社会生活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般由苗族长老担任部落的首领。

在部落中有着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秩序,重视大家庭和社区的和谐。

苗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宗族祭祀活动,如苗族新年的“苗年”和“黎族”等。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苗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现代的政策引导下,苗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逐渐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交通的发达,苗族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传统文化的冲击,苗族在现代社会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相关部门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对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苗族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革,苗族人民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重要任务,为苗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分布在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

苗族自成一派,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经历了许多的汉文化的冲击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但是苗族人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特色。

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现在,我们来探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其中女性服饰最为华丽,男性则更为实用和朴素。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美和原始美,其服饰从布料、质地、色彩、图案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苗族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各种区别于传统的时尚元素、设计手法、体验活动等相继推出,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苗族音乐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气息。

苗族音乐是以民歌为主的,同时也有舞曲、器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苗族民歌以其情感真挚、旋律优美、动情感人而著称。

现在,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制约,但是随着现代音乐市场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带动,苗族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推广,现代流行音乐和传统苗族音乐的融合,也成为苗族音乐文化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苗族节日文化的传承苗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节庆氛围备受欢迎。

比如,苗族的龙舞文化、芦笙文化、黔东南鼓文化、会龙节、花山节、饮茶节、花明节等等,都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和民俗习俗。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加强,苗族的节日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苗族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地方发展的重要领域。

总之,苗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广,今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市场配置、文化创意产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规划,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变迁史

苗族变迁史

苗族的建筑
❖ 苗族民居的建筑造型特色,强烈表现在苗岭 山区的苗族民居上。其地民居,无论修在河 边、山腰或山顶,几乎都是吊脚楼。一般四 榀、三间、三层,不封闭。此类吊脚楼,多 从山面绕廊进屋,楼梯架在房屋两侧。因此, 屋面多为歇山顶。其地民居装修,多用杉木 板。由于多是吊脚楼,楼底进深很浅,通常 都不住人,因此很少装修。若要关牛关猪, 即以木枋横装。
元明时期
❖ 苗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朝 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 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区开始派 遣流官。
❖ 苗族地区地主制度的兴起,又使以领主制度 为经济基础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封建王朝 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
清朝时期
❖ 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一些地区开始改土归 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
❖ 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 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苗族的语言
❖ 苗族人的语言统称为苗语。他们曾有自己的 文字,但已经失传。基督新教传教士于19世 纪末到20世纪初期在东南亚传教时,亦有为 他们发明文字,但流传区域只限于个别地区。
❖ 现时在中国的苗族采用的文字是中国语言单 位在1956年10月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发明 的拼音文字,采用了26个基本的拉丁字母作 为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标示。
唐宋时期
❖ 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 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汉族的封建经济,通 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促进了苗族封 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 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 官”,领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官”境 内的苗民沧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 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 加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一、族源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距今五千多年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九黎”。

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开拓发展成为雄据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

在黄河上游姬水以黄帝为首的另一部落,不断向黄河下游发展,与“九黎”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大战之后九黎败北,蚩尤被杀,势力大衰,九黎部落的相当大部分战败后向南迁徙。

尧、舜、禹时期,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

当时,聚居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经过禹的征伐,“三苗”集团的势力被彻底削弱,部落联盟被分化瓦解,使大部分族人离开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间的平原地带,避人山林沼泽,开始向西北和西南山区迁徙。

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南蛮”(亦称“荆楚”)。

“南蛮”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

到西周中叶,“荆蛮”已成为周朝南方的劲敌。

故从昭王开始,对“荆蛮”多次进行“征伐”,“荆蛮”的势力受到削弱。

九黎、三苗、南蛮、荆蛮之问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他们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二、族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苗族的族名称谓有所不同。

尧、舜时期,以武力将“三苗”中的驩兜部落赶往南方,这部分苗族先民即有“南蛮”的别称。

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但对“南蛮”中最强盛的部分则专称“荆蛮”。

那时,周人除以“荆蛮”称呼建立了国家的楚人外,对一般的苗族先民则以“髳”或“髦”等称之。

汉代以后,除荆襄、江淮尚有一部分苗族分布外,大部分苗族都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

在“武陵蛮”内,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零阳蛮”、“溇中蛮”等若干称呼。

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贵州省桐梓县麚角山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转载)作者:谢先林更多苗族资讯来自神州苗族网:1.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监察御史裴承祖上奏朝廷: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

2.明正德三年到五年(公元1508~1510年),王阳明贬谪贵州,在龙场书院讲学,苗、彝人民环观听讲者甚众。

3.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题准贵州各属大学取进苗生5名,中学3名,小学2名。

均属各学肄业,廪额大学2名,中小学1名。

次年,题准贵州各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禀额数。

4.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廷饬令贵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设立义学,有的还直接命名训苗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全省兴设义学301所。

5.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题准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

6.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苗学童为新童。

7.州等处苗疆义学,化导苗民子弟。

并对设立苗疆义学的目的、计划、经费、教育内容、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措施。

8.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规定贵州各属苗民岁科两考试者,仍与汉童合考,不必分立新童取进,取消了科举考试与入学名额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9.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议准裁撤社学之师,取消对少数民族加额取进科举的照顾。

10.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松桃苗族贺增龄考取庚子辛丑科举人,成为松桃苗族中的第一位举人。

贺增龄后任松桃书院山长,对教育本地汉苗子弟有所贡献。

1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创办光华小学。

美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今属赫章)创办光华小学。

12.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美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设学校于柴家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3.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设立专门管理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委员会。

该会以石门坎光华小学为中心本部,逐步地向石门坎周围地区推广、扩大办学,其他地区发展的学校为光华小学第××分校。

民国年间1.1912年,麻江县苗族青年吴厚安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黔军旅长、师长等职,并捐资兴办都匀五中。

吴厚安解放后任贵州农林厅厅长。

2.1913年4月30日,《贵州公报》有苗民兴学的报道:平越县(今福泉市)西乡王卡、江边等寨苗民各捐树木、砖瓦等,在大麻窝建设初等小学1所,开办经费及常年经费均由当地苗民负担,委任当地法政学学生宋先齐、宋先知代为组织。

3.1914年,雷山县苗族青年梁聚五考入湖南大学,后投笔从戎,任国民革命军第43军政治部主任。

4.1918年,松桃苗族青年欧百川考入贵州警察传司所学习,后投笔从戎,成为北伐战争中贺龙部有名战将。

5.1924年,威宁苗族青年吴性纯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并获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苗族知识分子。

6.1931年8月,省立青岩社会教育实验区主任齐国屏开办龙井寨国民学校及附近苗夷胞识字传习所十余所。

7.1935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教育系苗族学生朱焕章利用课余时间编印了一套《滇黔苗民夜读课本》(又称《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一共4册,这部书印出后,分别送到威宁、滇东北和川南苗族群众手中。

8.1935年4月,蒋介石来贵州,提出:在贵州教育经费中,每年至少需提出10万元作为苗夷教育经费。

同年4月,贵州省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门管理全省民族教育的机构--特种教育委员会,作为推行边疆教育的专门事务机构。

9.1936年,省教育厅在青岩创办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

10.1936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省立初级小学12所,专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

据1939年统计,这些学校共有学生1500人。

11.1936年,安顺当地苗族知识分子杨庆安出任安顺苗夷文化促进会长,在安顺设立第一、第二、第三三所中华小学及中华民众学校,专收苗族子弟,教育经费由国民党20军拨供。

12.1936年,贵州省政府饬令威宁县政府遵照有关规定,严行取缔石门坎附近外国人所办理之学校。

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英国成了中国的盟国,这一规定并未执行。

13.1937年,北京大学学生杨辛克(松桃苗族)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任红军大学第三科教员。

14.1937年,爱国华侨胡文虎投资在贵州民族地区建校。

15.1938年,青岩乡师范改为国立乡村师范。

16.1938年9月贵州省教育厅召集全省教育会议,制定了《贵州省边疆教育推行方案草案》。

17.1938年,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成立贵州苗彝圣经学院。

18.1939年1月,贵州省教育厅在青岩镇创设贵州省地方方言讲习所,目的是造就娴熟苗夷人民语言的国民教育方言师资。

19.1939年10月,教育部决定将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改为国立。

迁往少数民族聚居的榕江县,改名为国立贵阳师范学校(简称国师),招生范围扩大到湘、黔、桂三省边境少数民族聚居的30个县。

20.1939年秋,黄平县苗族青年王玉玺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边疆学校教育行政专修科,1942年毕业后在国民党军令部边务处任少校研究员。

21.1940年夏,黄平县旧州镇苗族青年任虹到延安进鲁迅艺术文学院,先后担任音乐系助教、鲁艺工作团演出科长、音乐研究室研究员、音乐系教员。

22.公元1940年,贵州成立边民教育委员会,为本省推行边疆教育事业的最高组织机构。

23.1940年,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边疆政治专修科读书的苗族学生张斐然回六盘水,与中共地下党王炳安等发动水城苗族农民大起义。

新中国建立后张斐然调北京工作,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工作和苗文的创制改革工作。

24.1941年,国民党政府在松桃盘石乡沃里坪和长兴乡黄板各设有县立特种教育实验小学一所,专收苗族学生,其中沃里坪的一所是在抗战前民办小学基础上建立的,由苗族知名人士龙绍华主办。

25.1942年,把为少数民族学生专设的12所边民小学改为中心国民学校。

26.1942年,省教育厅制定《贵州省边民教育推广方案草案》。

其中规定,各县国民教育设校数应指定三分之一办理边民教育,边民散布区域内设立的46所中等学校尽量优待边民子女入学。

27.1942年10月,贵州省政府拟定筹办省立台江国民教育师资计划,在台江县创设师范训练所,专收少数民族学生。

28.1943年,苗族知识分子朱焕章回到石门坎正式创办西南边疆威宁石门坎初级中学,并一直担任校长到1950年。

29.1943年,苗族学生张超伦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30.1945年,贵州黄平苗族知识分子王玉玺在云南组织苗族大学生成立西南民族复兴社,得到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费孝通等支持。

闻一多被刺和王玉玺被捕后,该组织被迫瓦解。

31.1946年,制定《贵州省政府加强边胞教育法》,重申用三分之一的学校实行边疆教育,并根据省主席杨森提出的意图,规定统一语言、改良服装习俗,奖励边胞与汉族通婚,强制推行同化教育,激起少数民族的强烈反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1949年11月,苗族文化教育界人士梁聚五、王玉玺等组织苗族学生发起苗夷人民自救会,迎接贵州解放。

2.195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指示》,对民族地区教育作了规定,对民族地区开办小学、中学、大学在招生就读方面优待少数民族学生。

3.1950年1月5日,《新黔日报》报道:苗族、彝族知识青年纷纷要求学习新知识,踊跃投考各革命干部学校和二野军大五分校。

4.1950年6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设宴招待军大五分校毕业的51位苗族、彝族青年。

5.1950年12月10日,《新黔日报》报道:10个月来,各地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炉山县送往镇远专署受训的200余名学员中,70%以上是苗民知识分子,炉山县两期积极分子训练班325名学员中,苗民占238人;黄平县两期农民训练班649人中,大都是苗族;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员则有170多人。

6.1951年1月16日,《新黔日报》报道:贵州省文教厅决定在贵阳师范学校开办少数民族师范班,学生来源,暂定为镇远专区40名,其中苗族30名;贵阳专区30名,其中苗族10名;毕节专区30名,其中苗族15名;安顺专区25名,其中苗族10名;铜仁专区10名,全为苗族;遵义专区5名,亦全为苗族。

7.1951年5月,据不完全统计,贵州民族学院等各校共有少数民族学员493人,其中苗族135人。

8.1951年5月,文教厅统计的贵州省中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情况如下:普通中学共2424人,其中苗族男931人,女31人;师范学校共210人,苗族男128人,女3人;技术学校共9人,其中苗族男2人;合计全省中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2643人,其中苗族1095人,本省12所民族中学(即惠水、黄平、炉山、天柱、雷山、台江、镇宁、从江、丹寨、关岭、望谟、石门)共61个班(一年级15班、二年级28班、三年级18班),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共1962人,内有苗族1039人。

9.1951年7月1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欧百川(苗族)在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作了《贵州省民族工作报告》,指出:1951年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创办了22所初级小学,惠水民族中学已经建立,贵阳师范学院增设少数民族4个班。

10.1951年7月19日至21日,全省第一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提出民族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和逐步普及少数民族文化科学、政治知识。

会议指出:要做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必须加强民族师资的培养。

11.1951年9月,新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12.1951月5月17日,贵州民族学院成立。

13.1951年贵州省第三届教育行政会议,制定了民族教育工作实施计划。

14.1951年上半年,贵州省苗族地区第一所民族中学:惠水民族中学成立,并在黄平县瓮谷陇设立黄平中学分校一所,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下半年苗族地区又开办黄平民族中学和炉山民族中学。

15.1952年9月至10月,先后有中央民族学院黔东苗语、黔西苗语、布依语等实习人员20余人及中国科学院马学良、喻世长、王辅臣等语文专家到本省研究少数民族语文。

苗族文字即将逐渐研究创造成文。

16.1952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的规定,在贵州省教育厅内设立民族教育工作科,专门负责全省民族小学和民族师范的管理。

17.1952年增设台江、雷山、从江三所民族中学,并将镇宁、丹寨、石门、关岭4所中学改为民族中学。

18.1952年,制定了《1953年贵州省民族教育业务计划草案》,指出:民族教育工作要坚持革命精神和慎重稳进的方针,采取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以实现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内容,达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