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统血 四、脾合肌肉,主四肢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
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 崩漏,紫癜等。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 论
温病 学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外感
内伤
脏腑 经络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5
起源 与
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02

1中医内科学(1)_PPT课件

1中医内科学(1)_PPT课件

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败毒散(恶寒重)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热甚,微恶风)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无力)(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口干,舌红少苔)
注意:症状描述中不会侧重咳嗽等其他外感表证。首先会 有“恶寒/恶风”等表证表现。
中医内科学
27种病: 感冒、咳嗽、哮病、喘病、肺痈、肺痨、 心悸、胸痹、不寐、癫狂、呕吐、胃痛、 泄泻、便秘、黄疸、鼓胀、头痛、眩晕、 中风、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 腰痛、消渴、痹症。
中医内科学主要出题形式:
一、分证论治部分: 1.…病中…证应选用…方?(少见) 2.…病中…证治宜…?(少见) 3.病人,症见…,属于xx病中的…证? 4.病人,症见…,治宜? 5.病人,症见…,应选用的方药是?
二、分证论治之外部分:
1.首次提出xx病的著作是? 2.首次提出xx病名的医家是? 3.“……”见于哪部著作/是谁提出的? 4.xx病多病位于? 5.xx病的病因病机是? 6.xx病的治疗总则是? 7.xx病与xx病的鉴别要点是/不包括?
学习步骤
第一步:各病的证型治则方药; 第二步:归纳各病零散知识点、易考点; 第三步:总结各病中各证型临床表现的特有症状。
部专著。 • 朱丹溪提出滋阴降火治法。 •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 病机:关键是痨虫蚀肺。 • 治则: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七、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善惊易恐)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面色无华乏力)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闷形寒肢冷)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PPT课件

虚痞
痞满时减, 多逐渐 较长 喜温喜按, 而起 且不能食或 食少而不化
医学课件
虚则补 之
19
2.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 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者属寒。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 脉数者为热。
医学课件
20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 基本法则。 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 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医学课件
27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痞;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
医学课件
28
食积较重 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脘腹胀满 加枳实、厚朴、槟榔; 食积化热,大便秘结 加大黄、枳实,或用 枳实导滞丸; 脾虚便溏 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医学课件
情志失调2021治疗不得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侵袭肌表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痰湿阻滞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情志失和惊恐则气乱2021三病机小结一病位及涉及脏腑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二病机关键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二节 痞
2.痰湿内阻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 ; 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 ; 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法: 代表方: 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医学课件
23
3.湿热阻胃证
症状: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 ; 兼症:口苦,纳少;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原 则。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变 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固守 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 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 局——逆传心包。
•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 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 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中医内科学系列》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舒 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 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 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 型)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 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 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偏盛与 偏衰密切相关。
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
陕西中医学院 中内教研室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1.定义
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 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 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 的一门临床学科 。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 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 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 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 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 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 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 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 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 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 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 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 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 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 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 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 断面临新课题。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时代)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 治疗瘿病。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体内脏器官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经络学说等。

它强调“以病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调节,与西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诊疗理念有所不同。

二、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学涉及众多疾病,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以下将针对一些常见的疾病进行详细介绍。

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它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心脏、脑血管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2.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胃病等。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养、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3.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饮食习惯等有关。

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4.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肾结石、慢性肾炎等。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饮食调养等。

以下将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学的治疗重点是用中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中药的使用需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基本原则和方向,就能根据证的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法。
• (3)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

充,用于分析气血津液病变。
• (4)六经辨证
→ 外感寒邪为主
• (5)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外感热病辨证 外感热之邪为主
• (6)三焦辨证
• (7)病因辨证——用于分析病因来辨识证候。
• 2、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 优点:突出病因,便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 2、病机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杂病两类。
– 优点:反映了各类疾病病理变化的一般特点,有利于掌握疾 病的证候特征
• 3、脏腑分类:根据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分类。
– 优点:更具体,具体到病位,便于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 (二)内科疾病的命名 外感疾病的命名: • 1、根据四时节气:如春温、冬温等。 • 2、根据时令气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 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如温疟、温疫等。 • 4、伤寒:以六经命名。
• (1)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2)脏腑辨证——以脏腑学说为依据,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
础(核心),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中医内科的辨证主要掌握以下环节:
• (1)辨病因,就是辨明引起疾病的病因。
• (2)辨病性,就是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属性。
• (3)辨病位,就是辨明疾病发生以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
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
9、《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 北宋时期国家颁行的方书。
10、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代 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A.刘完素——倡导火热论
B.张从正——主张攻邪
C.李冬垣——注重补脾升清 D.朱丹溪——主张滋阴降火
内伤杂病命名: • 1、根据病因命名:如伤风、虫证等 • 2、根据主要症状命名:咳嗽、呕吐、泄泻、便秘、不寐等
。 • 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命名:消渴、哮病、癫狂等。
• 4、根据临床主要特征:如黄疸、水肿、鼓胀、积聚等。 • 5、根据病机:如饮证、厥证、郁证等。 • 6、病机结合病位命名:如肺痈、肺痿、胸痹等。 • 7、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 8、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 • 9、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 • 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 ——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
• 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 • 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
热、水饮的治法。 • (4) 和解法 亦称和法。用于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脏腑(调
和肝脾、调和肠胃)等治法。 • (5)温阳法 亦称温法。用于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治疗方法。
• (6)补益法 亦称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某脏腑 虚
• 损的治法。
• (7)消导法 亦称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渐消 缓
完善发展阶段(明清以后)
• 1、《内科概要》第一部以“内科”名字命名的著作。
• 2、《名医杂著》王伦著——善于效仿
• 3、《证治准绳》王肯堂著 描述内科许多疾病及
• 《景岳全书》张介宾著 治法,其中许多知识对

《病因脉治》秦景明著 临 床指导意义较大。
• 《医宗必读》李中梓著
• 4、《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政府组织编写
– 《伤寒杂病论》:汉代成书,奠定了中医内科学基础,阐述 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包括外感 热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此书是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生的辨证与治疗。
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 1、《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王叔和著。 2、《肘后备急方》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 变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 固守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 特殊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 特殊变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 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 原则。
•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
组成的。
• 某一阶段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 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穿叠合起来便是疾病。
• 病和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揭示的是疾病全过程
的基本矛盾,而证的本质揭示的是现阶段(某阶段)的主要矛盾
。因此,证比病更能具体、贴切、更有操作性。
• 3、证 • 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
病理概括。
• 它提示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反应 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病理变化的本质。
• 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 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 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 1、病 •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定
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 如感冒、肺痨、痢疾、哮病、肺痈、消渴、疟疾等均属单独的病。 • 2、症 • 也即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 • 症状:包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 • 体征: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 变局——逆传心包。
• (8)重视调摄护理:调摄护理能促进人体正气恢复,邪 气祛除,促进康复。反之,则延误康复,还可能出现食复、 劳复。
• 2、常用治法 • (1) 解表法 亦称汗法。是发汗,开腠理,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 • (2) 清热法 亦称清法。用寒凉泄热药或措施,消除热证的治法。 • (3) 攻下法 亦称下法。用于通便下积,泄实通水,消除燥屎,积滞,湿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伤寒论》中的伤寒——按六经辨证;

《温病学》中的温病——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 (2)内伤杂病:多由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引起,包括 :

《金匮要略》中的一些疾病;后世医家内科专著中论述的脏
腑经络病和气血津液病 , 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辨证论治

• ❖本教材的讨论范围:内伤杂病为主,少量外感病。

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证,但也参考病。
• (二)中医内科辨证原则与方法
• 1、中医内科的辨证原则
• (1)全面动态分析病情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取
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辨证结果。
•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就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掌握
了疾病的基本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基本本质,就能为疾病提供
中医内科义: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 论治及其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2、 性质 : (1)独立的临床学科。

(2)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课、主干课 。

(3)中医内科的学术水平能反映中医临床学
的发展水平。
• 3、 范围:
• (1)外感病:感受外邪(六淫、疫疠)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方药专著,陶弘景著。 4、《雷公炮炙论》
※方药专著,雷敩著。
5、《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
6、《千金方》 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7、《外台秘要》 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
建国后 – 建立了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内科 人才。 – 编写出版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大批中医内科专著。 – 出版了大批有价值的医学典籍。 – 中医内科学的科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内科学理论进 行研究。 – 诸多当代中医名家著书立说,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 – 诊断辨证规范化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有较大提高。 – 中医内科急症在治法与剂型改革方面成绩显著。 – 中医内科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走向世界。
• (13)安神法 用镇静安神方药,以宁心安神,治神志失常 的治法。
• (14)镇痉法 用平肝潜阳,重镇药物,以解除震颤、痉挛、 角弓反张等动风病证的治法。又称息风法。
改变所涉
及的病变部位。
• (4)辨病势,就是用动态的观点,分析疾病发展的进退 变化。
• (5)辨病机,就是对上述病性、病位、病因、病势等内 容的归纳综合,以求得对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