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Feuerbach)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其中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思考。
其中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是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概念进行浅析。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个人”是指真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理念或虚幻的概念。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只是一种虚幻的抽象观念,而真正的现实是由具体的个人所构成的。
他强调要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而不是被抽象的理念所束缚。
费尔巴哈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存在,他们不应被任何宗教、哲学或政治意识形态所规定和束缚。
他批判了宗教对个人的压迫和奴役,主张个人应该拥有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受制于外部权威与规范。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重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不要被意识形态所奴役。
费尔巴哈还指出,“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他认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要改变个人的命运,就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的现实。
他呼吁人们不要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而是要重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环境。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其实是为了批判和否定宗教、哲学和政治领域里虚幻的抽象概念。
他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真实的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社会现实的根本要素。
要解决社会问题,就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关注和关心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它强调了对具体的人的关注和尊重,批判了虚幻的抽象观念,提出了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马克 思 主 义 与科 学 发 展 观
浅析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 “ 以人为本”思想
张 娇
7 1 0 0 6 4 ) ( 长安 大 学政 治 与行政 学院 陕 西西安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 《 德 意志意识形 态》中的以人 为本 思想, 探 讨 了其带来的现 实启示 。认 为 “ 以人 为本 ”思想作 为一条主线贯 穿
《 德意 志意 识形 态 》首 先是从 现 实的个 人 出发来 研 究历 史唯 物 主义 的 , 所 以充分 说 明了 “ 以人 为本 ”思 想的 重要 存在 性 。个人 是 社会 的 组 成部 分 , 马 克思 和 恩格 斯 全文 都 涉及 到对 人 的论 述 。《 德
意志 意 识形 态 》是 马 克思 和 恩格 斯 第一 次对 历 史 唯物 主义 基 本原 理所 做 的 系统 阐述 , 其中 现实 的个 人 作 为唯 物 史观 的 前提 和 条件 , 不仅 仅是 指我 们普 通 的自然 人 , 而是 指在一 定历 史条 件 下从 事实践 活动 的社 会主 体 , 正 如马 克 思和 恩格斯 所说 的 : “ 这里 所说 的个 人不 是 他 们 自 己或别 人 想 象中 的 那种 个人 , 而 是现 实中 的个 人 , 也就 是 说, 这 些个 人是 从 事活动 的 , 进行 物质 生产 的 , 因而是 在一 定 的物质 外 衣 。 的、 不 受他 们任 意支 配的界 限 、 前提和 条件 下活 动着 的 。 ”… 如 果没 三 、“ 以人为本” 思想所 带来 的现实启 示 《 德 意志 意识 形态 》的诞 生 , 标志 着历 史唯 物主义 的诞 生 , 是马 有 现 实 的人 作 为 前提 条件 , 那 么唯 物 史观 只 剩下 一个 躯 壳 , 没有 实 际的 内容在其 中 , 所以 首先研究 现实 的个人 是十分 必要 的 。 克 思主 义 发展 史上的 一次 伟大 尝试 , 文中 “ 以 人为本 ”的思想 对我 在 《 德 意志 意识 形态 》 中, 虽然 马 克思 和恩 格斯 没有 明确 提 出 们 建设 社 会主义 现代 化 , 实现 中国 特色 的社会 主义 伟大 事业带 来 了 人的观点, 但 是 从论 述 的 诸多 问题 中 可 以清 楚 的了 解到 , 人 是其 核 不 少的启 示 。 心 内容 , 在 马恩 描绘 的共 产 主义社 会里 , 认 为个人 是有 个性 的个 人 , 首先, 科 学发 展观 的核 心是 “ 以人 为本 ” 。党的 十七 大 报 告中 “ 科 学发展 观 , 第一要 义 是发展 , 核心 是 以人 为本 。 ”所以 要时 因为在 共 产主义 社 会里 , 物质 条件 能够 满足 人们 的积 极性 和创 造性 指出 : 的发挥 。所 以无 产 阶级 为了 使自 己成 为有个 性 的人 , 就必 须为 了 自 身, 为 了共 产主 义而 战 , 努力推 翻 资本主 义社 会 的阶级 压 迫和剥 削 , 早 日获 取自 由和解放 。 劳 动是 区分人 与 动物 的根 本标 志 , 人 要在 社会 上 生存首 先要 学 会 进 行 生产 , 生 产劳 动 是 “ 以人 为 本 ”思 想 的物质 基 础 , 作 为现 实 的 个人 必须 从事 生产 劳动 ,“ 从 直接 生 活的 物质 生产 出发来 考察 现 实 的 生产 过 程 ” 人 类 进行 的 物质 生产 是 整个 社会 不 断发 展的 根 本基石, 人们 通 过生 产 方 式产 生的 交 往关 系 , 形成 了我们 所 说的 生 产关系, 从 而决 定了 整个 社会发 展 的方 向 。物 质资 料 的生产 方式 决 定 每一 历史 阶段发 展 所具有 的 特性 , 生产 方 式是社 会生 活的 物质 基 础 和根本 源泉 , 制约 着整个 社会 中人们 的全部 活动 。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
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1.出现分工前。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
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
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
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
”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一部作品,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
分析,其中提到了“现实的个人”。
这个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自由被限制,无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个性。
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工人们只是一个劳动力的
“承包人”,他们失去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控制和决策权,只能为了生计而工作。
这
种情况下,个人的自由变得虚无缥缈,无法真正地实现和体现。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是无情的,只有成功者才能得到社会地位和收入的提高。
但是,为了变得更具竞争力,个人必须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以适应市场的
需要。
这导致了人们的需求、想法都趋同于某种通用的标准,从而忽略了个人独有的价值
和需求,导致了“排他性”。
最后,现代社会中的媒体、广告等工具,塑造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形态,使得个人消费
成为了衡量他人价值和地位的标志。
这使得人们几乎无法脱离消费品所带来的束缚,强烈
的“消费主义”意识让人们的价值观失衡,并忽视了真正的自我实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一、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它为理解人的本质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其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二、人的本质理论概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的本质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还包括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变化的、多元化的概念。
三、人的本质理论的构成要素1. 社会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核心要素。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都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2.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物质生产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
3.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
它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
文化传统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之一。
四、人的本质理论的意义人的本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它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最后,它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五、结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1. 引言1.1 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方式,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走向共产主义的演进。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他们强调了个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强调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驱动力量,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通过研究“现实的个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概述“现实的个人”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概述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的个人是指具体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和表现,是人的具体存在形式。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的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意识形态的形成。
现实的个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行为。
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质。
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意义在于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历史进程中,现实的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迁。
2. 正文2.1 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19世纪中期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有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描述着重于其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费尔巴哈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在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行为也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新意的,因为在费尔巴哈之前,人们对于个人更多地是从自然本质而非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的。
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提出了新的认识,即坚持个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还包含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费尔巴哈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个人虽然有其独特性和个性,但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个人既是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实践来改变社会,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塑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还涉及到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
费尔巴哈认为,个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
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使得个人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
但与此费尔巴哈也指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因此他们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涉及到个人的社会和历史的背景,又包含了个人与社会、自我意识和自由、个人与人类全体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思想,认识到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是与社会和历史相关联的,同时也与人类全体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一、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质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研究,以揭示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二、人的本质的哲学探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一种先验的存在,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首先,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
人的本质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这表明人的本质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决定了人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活动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人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着新的本质特征。
三、人的本质理论的研究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其次,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的本质不仅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还具有个体性和主体性。
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性格、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个体,我们应该认识和尊重自己的个体性和主体性,同时也应该在社会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人一、个人的含义“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和思想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个人始终是马克思进行研究的一条主线。
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所特别强调和提倡的”集体主义”--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是有些出入的,那么究竟集体和个人谁是更基础性的?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笔者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是基础性的,集体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重新发现个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各项权利,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的集体才更有活力,更强大,集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对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建立在上一个答案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个人遇到这个问题时,个人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你可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可以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个人有选择的权利。
单个人遇到这个问题,单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这是自由的和偶然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考虑,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或者多数人会选择”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或者多数人选择”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无论单个人怎样选择,从统计上讲,总会有一个多数人的选择,这个却是必然的,就是这个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也是问题的最后的答案。
这里面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在调节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选择和解决。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尔在1840年代末发表的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为三册,包括了对德国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批判和探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一词被认为是其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浅析,以探讨其在费尔巴哈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现实的个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具体内涵。
费尔巴哈尔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在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变得更加重大,而这种责任和义务,则是建立在对现实的理解和认知之上的。
“现实的个人”可以理解为那些能够准确把握现实情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改善社会现状的个体。
与此费尔巴哈尔还指出,“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以及整个世界息息相关的,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文本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尔对“现实的个人”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现实的个人具有改变现实、改善现实的力量,他们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
在书中,费尔巴哈尔还指出,现实的个人应当从对现实的理解入手,充分认识到现实的问题和矛盾,进而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努力改善社会现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不仅是一种理论构想,更是对当时德国社会的一种期许和呼吁。
费尔巴哈尔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进一步讨论,阐释了这一概念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现实的个人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存在形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对历史和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换言之,现实的个人不是被动的历史的产物,而是能够主动塑造历史的参与者。
在这一点上,费尔巴哈尔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深刻的哲学解构,他试图揭示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真正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对社会的变迁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既是对当时德国社会的一种呼吁,也是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一种思想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意识形态和人类思维的问题。
在费尔巴哈提出了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观念,这一观念对于理解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观点进行浅析,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启示。
我们需要了解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个人”的定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现实的个人”理解为个体的真实存在和生活方式。
他认为,个体的存在和行为是由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所驱动的,而这种认知又是受到各种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
个人不是一个孤立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费尔巴哈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但同时也是能动的主体。
他认为,尽管个人受到社会和历史的限制,但他们仍具有一定的行动和选择的能力。
个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压迫和限制,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现实,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有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费尔巴哈还指出,“现实的个人”不仅仅是关于个体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和历史进程相互联系的。
他认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仅仅是个体意志的表达,更是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反映和延伸。
理解个人需要考虑到社会和历史的整体背景和进程,不能简单地片面地看待个体的问题,而需要将个体与整体相统一。
费尔巴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的观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述,指出个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重视个人的现实存在,认真对待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创造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人的全面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人的全面发展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点。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着,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新型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形成 ,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界碑。
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 ,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重要原理一样,第一次得以科学阐述。
一、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单纯个体或单纯群体问题,而是一个“个体即整体(总体)”的双向发展问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考察全部人类历史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发展是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因为“在个体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感应体现其本质力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作为“天资”存在于个体身上,但能力的具体发挥是各不相同的。
其次,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是“在其现实性上”进行研究,注重对现实的个人在生存过程中的所有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分析。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时候,正是指出了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应当着眼于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生产的发展来考察,因为人“是处在现实的、可能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哲学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其现实意义。
标签: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条件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可理解为:首先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兴趣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特质的发展能驾驭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这时候的个人一方面完全依附于自然;另一方面又完全受制于社会共同体。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地位虽有一定的提升,但不可能以一种全面的形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导致的后果是个人的发展呈现异化状态,类的发展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体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也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地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2](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个体和整体”双向联系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考察全部人类历史的。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3]这里的人既然是现实的人,就注定生活在现实世界、从事着物质生产并和现实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个体的发展是群体发展的具体前提,而群体发展、历史的发展则是个体发展的总体展现。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谈“现实的人”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谈“现实的人”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现实的人”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他们研究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现实的人”思想在马恩著作和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
”个人是指“现实的个人”。
一、马恩对“现实的人”的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恩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人和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人的批判与继承。
二、马恩对“现实的人”的规定“现实的人”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着的“现实的历史的人”,而不是单纯的人自身,“现实的人”的发展是在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下才能完成,它丝毫不抹杀人的主动性,它在一种更高层面上突显了人的主体性,因为整个历史都来源于人类主动的创造。
“现实的人”的活动包括物质生活条件、政治生活、文化活动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物质生产活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现实的人”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是劳动实践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具体历史的人。
以物质生产以及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为前提的“现实的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现实的人”的发展极其有限和狭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和交往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马恩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历史理解为个人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现实的人”不是纯粹物质的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只有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三、“现实的人”在中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关键字: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实践,社会关系,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力创作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以“现实的人”为研究的基础,从不同视角第一次系统全面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基本完成,标志着马克主义哲学的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理
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着复杂而深远意义的主题。
康德认为,人的发展得益于三大力量:自然、宗教和科学。
如果一个人同时兼顾这三个力量,那么他就能获得更高的精神、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科学可以开发一个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宗教可以为一个人提供物质生活的方向,自然则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内心的体贴、热情和快乐。
伴随着自然、宗教和科学的发展,人也要按照科学原则发展并保持一定的宗教仪式规矩,这不仅是当代社会文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同时,宗教礼仪也将为人们提供一种自我实现的道德标准,使他们能够发掘自我的潜能,探索生活的内涵,达到全面发展的境界。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提供了一种机会均等的概念,即每个个体应该被赋予机会来发挥自由的能力,尊重彼此的劳动价值,以及把服务于事业为最大动向。
而这一理论提出了政治发展应该以各种有利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改革为优先,这样事业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理想。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使每个人兼顾科学、宗教和自然的力量;即使机会均等,尊重彼此的劳动价值,以及把服务于事业为最大动向;即使要以各种有利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改革为优先,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理想;以及在宗教礼仪的道德准则指导下来促进一个人对内心、精神和物质等层面上的发展,都是发掘人类潜能,使得一个人最终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且,该学说也为当代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原则,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科学都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发挥人本身的潜力,达到更高精神文化发展的境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简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简析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哲学著作,它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而马克思主义人的人学也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现实的人”正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由于分工的出现必定要经历片面的发展,当生产力高度发达,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便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脉络的阐述,在此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异化;分工;私有制;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13-02一、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一)“现实的人”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以往的“德意志形态家”的观点完全不同,他们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热衷于在抽象思辨中进行哲学思考,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人”。
这样的差别一方面根源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因为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
但是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到马恩的唯物主义超越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不是把人理解为单纯僵化的“感性直观”,而是给人的能动性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将人理解为“感性活动”。
而所谓“现实的人”,简单的讲就是活生生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而非抽象的,离群索居的,不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人。
马恩看到了人类历史最真实的前提,那就是从事人类物质生产的现实的能动的人。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由此可以看到,马恩将人放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去考察,这是在历史当中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生生的人,这便是所谓“现实的人”的涵义。
此也正是他们与费尔巴哈的重要区别,“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墨子发表于1845年的一本哲学著作,其中讨论了德国现实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墨子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墨子认为个人是现实世界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个人的行为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文化的限制和影响。
墨子认为,个人既是现实的创造者和改变者,又是现实的受制者和被影响者。
墨子进一步分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指出,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的束缚,并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相契合。
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个人也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改变社会和文化。
墨子也对个人的局限性进行了思考。
他指出,个人在现实中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如阶级差异、物质条件、政治体制等。
这些限制和束缚使得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受到了限制,难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墨子认为,只有当社会和文化得到真正的变革和进步,个人才有可能实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墨子的“现实的个人”概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19世纪初期的德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时期,墨子试图通过对个人的分析来理解这种变革的本质和规律。
他强调个人作为现实的创造者和改变者的作用,提倡每个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中去。
墨子的观点也存在一些限制。
他过于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忽视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自己内心的动机和欲望的影响。
墨子没有对个人的精神和意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个人如何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现实的个人”进行简要分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存在及其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之上。
在分工体系下,一个人的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只是分工系统中的一个轮子,只有在社会的整个分工系统中,他才能发挥其特定职能。
因此,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再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而被束缚在分工系统中,丧失了原本的自主性和掌控权。
此时,个人的现实表现为他在分工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与个人的本质并不重合。
个人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角色中解脱,成为真正的自我。
他不再受控于自己的意愿,而是被迫从事经济活动,谋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其中,这种迫使个人从事的经济活动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个体,都是“具体的个体”,他们是根据分工系统中的角色所定义的。
他们被引导为满足社会整体目标而努力工作,但这些目标是资本家控制和支配的,而不是个体自己的利益。
因此,现实的个人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体,而并非其主人。
对于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一些批评。
他们认为,现实个人存在于对方中,在生产和消费中,个体不是从自身的体验着手发展自己的力量,而是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实现他的生产和消费计划。
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自我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他人的个体,而是意味着依存于他人的个体。
因此,现实的个人不是自我意识的主体,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被支配和控制的主体。
总的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国意识形态》中的“现实个人”观点,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依附性、被支配性和被控制性,作者认为现实的个人只是资本主义框架中的一员,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已经受到限制,而现实个人的命运也已经被资本主义的制度所决定,这遗憾的是,即使在现代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仍然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1. 引言1.1 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探讨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著作。
作者深入分析了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为我们揭示了现实的个人在构建社会秩序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本书中,现实的个人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现实的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地位、重要性、与社会关系以及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引言】2. 正文2.1 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现实的个人”,是指真实存在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个体。
这种个体不仅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体。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个人具有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能力,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他们认为,每个现实的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意志和行动来塑造社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规定和限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个体的自由、尊严和权利被视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关键。
只有当每个现实的个人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尊严,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和价值,并强调个体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重要性。
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字数:211】2.2 现实的个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石,是每个人类个体的构成要素。
在这一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被视为社会的中心和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人
一、个人的含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和思想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个人始终是马克思进行研究的一条主线。
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所特别强调和提倡的”集体主义”--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是有些出入的,那么究竟集体和个人谁是更基础性的?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笔者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是基础性的,集体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重新发现个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各项权利,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的集体才更有活力,更强大,集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对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建立在上一个答案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个人遇到这个问题时,个人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你可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可以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个人有选择的权利。
单个人遇到这个问题,单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这是自由的和偶然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考虑,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或者多数人会选择”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或者多数人选择”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无论单个人怎样选择,从统计上讲,总会有一个多数人的选择,这个却是必然的,就是这个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也是问题的最后的答案。
这里面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在调节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选择和解决。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两个错误,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而不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现实的历史的人”。
第二、批判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简单、直观地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看到人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在完成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对”现实的人”作了具体说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
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
二、个人所受到的束缚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
“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因为共同生活本身不是自愿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
“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
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身心方面的某种程度的萎缩。
当分工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时,全体社会成员便开始严重地片面发展起来。
分工和生产力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分配,进而引起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分工和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世界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分工、生产力和世界市场分裂着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
最终表现为以对抗形式对人们进行奴役,把每个人都束缚在狭小而固定的范围内活动,终身执行着一种局部职能,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这样的人就注定是片面的畸形发展的受限制的人。
三、个人的解放
“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就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
在这里,马克思先是批判了德国哲学教对人的解放的超现实的,仅仅是词句的理解,接着提出了自己的人的解放理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气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四、解放的途径
“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给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完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
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完全摆脱了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们职业上的局限性和发展的片面性,获得了才能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才能”首先是指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
从而使人成为既能从事直接物质生产,又能从事文化科学工作,具有广泛兴趣爱好,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指共产主义社会,作者理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这个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
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而这些条件从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单个人对立的。
”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社会历史,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社会历史的改变,首先就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人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程度的现实表现,因此,也可以说,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一致的”。
“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
因此,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
同样,对于21世界的人类来说,现存的社会制度同样在束缚着人类的解放,束缚着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没有办法,人类的解放最终只能通过现存制度的最终发展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现存制度一方面束缚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又要好好的,乖乖的,在这种制度下生活,努力使这种制度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依此来获得人类的解放,获得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不可跨越的必然要经历的唯一的道路,也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