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关于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见

关于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见

关于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见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两大主要类别,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各具特色和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致力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而专业研究生则更专注于职业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旨在满足市场和行业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如何在研究生教育中合理分类培养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重要性和方法。

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专业研究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并在实践中运用学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培养过程中,专业研究生应当注重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其能够胜任复杂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挑战。

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行业需求进行合理区分和安排。

在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中,学校和导师应当注重学术导向和研究创新,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领域探索和发现新知。

而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则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其能够胜任行业中的专业岗位和项目管理。

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需求。

通过合理分类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未来,随着教育理念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将不断优化和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策略,也是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

对于学术研究生而言,其核心任务是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

学术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论,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学术界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应当注重学术导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硕士研究生 分类培养

专业硕士研究生 分类培养

专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摘要:一、引言1.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背景和重要性2.分类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二、专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具体措施1.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a.强化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b.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c.提高学术成果质量和影响力2.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a.注重实践能力和技能培训b.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c.提升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三、分类培养的实施效果和评估1.学术型硕士生的成果表现2.专业型硕士生的实践表现3.分类培养对整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分类培养资源分配不均2.学术与实践之间的平衡问题3.分类培养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五、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1.优化分类培养体系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背景下,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分类培养旨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需求,分别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培养质量和满意度。

一、引言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既要有别于本科教育,又要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

在这个阶段,分类培养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实践能力和技能为主。

这样的分类培养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具体措施1.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a.强化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研究方法论、高级专业课程等,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b.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访问学者项目等,拓宽视野,增强学术交流能力。

c.提高学术成果质量和影响力: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积极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a.注重实践能力和技能培训:结合行业需求,开设实践类课程,强化技能训练。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学位教育的不断深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以应用型、专业化、实践性为特点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应用型、实践性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文将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索。

1. 实践性教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

因此,该模式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实际操作,例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等。

2. 课程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学习。

同时,还可以选择跨领域课程进行补充和加强。

3. 导师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明确的导师制度,导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导师会负责对学生进行第一轮的审查和评价,确定学生是否已满足毕业标准。

4. 实习课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习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课程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借此机会在实际应用中锤炼自己的实际能力。

实习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接触业内人士和吸收新思路的机会。

1. 提高了实际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课程等,使得学生在毕业时更具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 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可以满足市场对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3. 师资力量强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非常强大的师资力量,导师团队是由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专业人士组成,确保了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帮助。

4. 师生关系和谐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和导师之间由于带来的实际成果,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且更具互动性。

同时,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

新形势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2.摘要:分类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文针对国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管理体制不完善、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主要问题,在大量资料查询及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议,最后介绍了沈阳建筑大学在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过程中的举措及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研究生分类培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改革为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服务新时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相关文件要求[1],全面发展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改革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建立适应国内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题[2]。

为此,作者在学习和讨论了国家相关培养政策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短板,结合沈阳建筑大学学科发展建设特色,针对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及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1.1 导师能力、经验不足目前,研究生导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能力较高,但也有少数导师个人教学手段单一,个人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意识不强。

另外,部分青年导师科研项目不足,甚至有些导师没有实质性的科研项目,无法通过高水平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不强近几年在我国新增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发展十分迅速,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于发展较晚,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法不系统,培养过程依旧处于探索时期,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3]。

新时期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时期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思考
综述·专著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7 年第 24 期
新时期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思考
叶 晶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对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 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随着社会要求发生变化。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分类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 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生活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将生活知识有机的融入进去,既要开 展如内务整理、火灾演习、战地救护、模拟法庭等室内的综合实 践活动,又要开展一些室外拓展训练、登山等增加体能运动另外, 家庭理财、电脑科技、网络信息应用等也要涉及。 比如,“火灾演习”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实践火 灾场景里的逃生、互救,仿真体验火灾。那么在将来的生活中, 对于有可能遇到类似的灾难,学生不仅能自救,而且在互救中培 养善良、坚强、团结等意志品格。 开展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 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展示学生才艺的,还能 磨练生存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 动中学习一种技能,体验一次成功,感受一段经历。 3. 活动延展深入生活 实践基地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如果仅仅局限于一次次的断 续性的体验,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个实践科目的教师都设 计了课程的以外的活动,实现其延展性,将活动带入学生的日常 生活。如,很多专业的教师都有师生 QQ 群、微信群,充分发 挥网络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学生课余时间的完成的 剪纸、插花、十字绣、陶艺、超轻粘土等作品可以发到群里,大

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析
现 有硕 士研 究 生 培养 模 式在 培 养 目标 、 养 过 程 等 方 面存 在 缺 陷 。 面对 新 形 势 , 国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应 采 用 多元 词 : 硕士研 究生; 培养模 式; 分类培养
中图分 类号 : G 4 63
已基本趋于饱和 , 而作为实 现技术创新 和推进经济结
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 带动我 国科技创新 的高层 次应 用
高校大扩招 使硕 士 研 究生 培 养 面 临新 的形 势 。 在这 种形势下 , 高校 师 生 比例 严 重 失调 。为解 决导
师 紧缺问题 , 一些 刚 升 为副 教 授 的教 师 就被 聘 为硕
6 5
进 入 实 验 环 节 , 研 项 目也 不 够 分 配 , 多 没 有 项 目 科 很
们学 术没 做好 也耽 误 了 实 践 , 到最 后 作 不 出像样 的
毕业论 文 。
的学 生尤其是 文科 学生 , 毕业 时连 课题 都没 有做 过 ,
只是写 完一篇 学位论 文 , 答辩 通过 就 可 以了 , 这样 培 养 出的硕士研 究生 质量 可想 而知 。 () 2 重理论 , 实践 , 学 方法 与 手 段 单 一 。 目 轻 教 前我 国所有类 别 的硕 士研 究 生 培 养 , 乎 都 是 采用 几 “ 学位 课程 +学 位 论文 ” 方式 , 多数 硕 士 研究 生 的 大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7—0X 21)6 04 3 61 6 (000— 6 6 0 0


我 国硕 士研 究 生 培养 面 临新 形势
1 .硕 士 研 究 生 扩 招
源仅 占人才资 源总量 的 5 5 o 右[1 这 些高层 次 . V左 2孔, ]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

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现状

学 术 论 坛229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明确并拓宽了新时期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显著特征是[1]:“…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相区别,更在硕士生内部进行培养目标的分类,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格局——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于2009年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扩大应用型研究生的比例,并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改革招生选拔方式。

2010年,教育部推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

该计划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出发点,旨在建立本科、硕士和博士三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双向并行,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非常普遍,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

相对而言,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术型为主。

但是,2007年以来,国内诸多高校参考英美高校的成熟做法,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为更大范围内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推广积累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

1 美英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经验目前,国际上较为合理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是金字塔结构: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是职业型研究生(至少占60%以上),中间为学术应用型研究生,顶层为从事科学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研究型研究生。

其中,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比例最小[3-5]。

从国外研究生培养类型看,美英等国家早就实施了分类培养研究生计划,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都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和方式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和方式

作者简介: 黄鸿娇 , , 女 江苏靖江人 , 南京信息工程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 20 09级硕 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思
想 政 治教 育和 高校 管理研 究。
78
黄鸿娇 :硕 士研究 生分类培养的 目标和方式
径 , 培养 过 程 和标 准 基 本 是一 致 的 , 课 程 学 但 即“ 习 +科 学 研 究 +学 术 论 文 ” 培 养 模 高校 普遍 采 用的 是 单 一 的硕 士 研 究 生培 养 目标 和 方 式 , 招 生 到 学制 、 程 设 从 课
置、 考核等环节基本上按 学术型研 究生的培 养 目标和标 准进行。单一的学术型研 究生培养难
以满足 社会 多元化 的 需要 。 因此 , 究 生教 育要 确 立 “ 研 学术研 究 型 ” “ 业 应 用 型 ” 和 职 的分 类 培
数量 , 学术 型 研 究 生 招 生 比例 仍 远 远 高 于 专 业 但
学位 研 究生 。另一 方 面 , 于 学 术 型硕 士研 究 生 , 对
型 研 究生 , 层 为从 事 科 学 研 究 或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顶
的 学术 研究 型研 究生 。学术 研 究 型 研究 生 属 于 精
近 年来 , 国硕 士 研 究 生 中 的 大 部 分 进 入 了非 传 我
统 学 术领 域 , 就 业 取 向 和社 会 定 位 已逐 渐 转 向 其 以企 、 业单 位 为 主 , 事 承担 具 有一 定 学 术水 平 要 求 的专业 工 作 。 尽 管 我 国在 2 1 00年 实 行 研 究 生 分
( ) 术研 究型硕 士研 究生 一 学 学 术研 究 型硕 士研 究生 以培养 精 英化 的学术
“ 学徒 式 ” 。这 种 单 一 的 培 养 目标 和 方 式 越 来 越 不适应 社 会 发 展 对 多 样 化 人 才 的需 求 , 士 研 究 硕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方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从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义、目的、实施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义研究生分类培养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研究兴趣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和系统的训练,更好地发挥学习和科研潜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分类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发展。

研究生个体差异大,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专业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分类培养,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群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培养方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化发展。

2.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分类培养,可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3.增强研究生竞争力。

分类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对竞争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研究生的职业发展。

1.建立分类培养机制。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研究生分类培养工作,在制定培养规划和课程设置时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建立健全的分类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2.开展分类培养实践。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导师制,提供多元化的培养资源和服务,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强化分类培养评估。

学校和教师要建立科学的分类培养评估体系,对分类培养的效果和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分类培养的可持续性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张小乾1,吴斌1∗,张庆1,王丽超2㊀(1.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四川绵阳621010;2.西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㊀为全面提高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 四位一体 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㊂首先,形成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分类定位理念;其次,构建了 政校企 积极参与的培养机制和基于产教融合的 2+4 联合培养模式;最后,首创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导师能力提升计划 ㊂通过实践与完善,有效解决了分类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不统一㊁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㊁学生实践平台及实践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㊂关键词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导师队伍中图分类号㊀G649.2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4-0272-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4.067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lorationandPracticeofClassifiedTrainingReformforAgriculturalMastersZHANGXiao⁃qian,WUBin,ZHANGQingetal㊀(GraduateSchool,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621010)Abstract㊀Inorderto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trainingqualityofagriculturalmasters,a four⁃in⁃one professionaldegreegraduateedu⁃cationsystemhasbeenestablished.Firstofall,itformedtheconceptofclassificationorientationoftrainingobjectivesorientedbyvocationalneeds.Secondly,itconstructedthetrainingmechanismwiththeactiveparticipationof government,schoolandenterprise andthe 2+4 jointtrainingmodebasedon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Finally,theuniversityinitiatedthe TutorAbilityEnhancementPro⁃gram foragriculturalmaster sdegreestudents.Throughpracticeandimprovement,problemssuchasthedisunityoftrainingobjectivesandtrainingprocess,lowutilizationrateofsocialresources,students practiceplatformandpracticefundscannotbeguaranteedareeffectivelysolvedintheclassifiedtrainingprocess.Keywords㊀MasterofAgriculture;Professionaldegree;Classifiedtraining;Tutorteam基金项目㊀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21ZD05)㊂作者简介㊀张小乾(1987 ),男,河南封丘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㊂∗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3-01-04㊀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是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战略部署的关键环节㊂自2009年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至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专硕)在研究生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学术型㊂专硕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1],诸多学者对专硕的培养体系及模式进行了研究[2-4],各高校也不断深化专硕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5-8]㊂作为农业大国,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质量已成为推进国家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基础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㊁在人才 [9]㊂而作为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㊂现有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㊁轻实践培养,课程教学重学术㊁轻应用,不能从根本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分; 双导师制 由于无具体的推行方案和执行标准,导致很多高校在施行过程中浮于形式;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基础课程和实践环节无法有机结合,普遍存在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脱节的情况;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导师积极性不高等[10-12]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地方高校需走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的困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培养模式㊂1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探索西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 西南科大 )是一所多学科并存的综合型高校,截至2020年,董事单位已有49家,区域覆盖7个省份,包含了政府单位㊁国内大型企业㊁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等㊂截至2022年4月,西南科大共有22个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经㊁法㊁文㊁理㊁工㊁农㊁管等7个学科门类㊂西南科大农学院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㊂从1939年开始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开展博士㊁硕士㊁本科㊁留学生等各层次人才培养㊂自2016年以来,西南科大以国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借助学校 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 特色,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解决地方多科性高校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 四位一体 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㊂图1㊀ 四位一体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Fig.1㊀ Fourinone agriculturalmaster sdegreegraduateeductationsystem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14):272-2741.1㊀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分类制定培养方案1.1.1㊀广泛调研现状需求,提高实践课程要求和职业素养㊂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㊂开展课程体系各知识模块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调整更新,重视课程中 理论+应用 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㊂1.1.2㊀统筹考虑类别特点,制订特色学位标准和评价制度㊂因地制宜,制订适应于农业硕士培养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制度,更加强调研究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申请学位的成果多样化,积极响应国家 破五唯 ㊂制订多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强化对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及可转化性的考核㊂1.2㊀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建立 政校企 积极参与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机制1.2.1㊀搭建实践平台,保障学生实践条件㊂挖掘办学优势,充分区域合作单位资源,构建了 校内外+长短期+产研政 的多层次实践基地模式,建成农业硕士实践基地40余个㊂针对基地建设水平㊁学生实践情况等建立了合理的评价体系㊂1.2.2㊀设立实践专项,提升学生实践成效㊂自2016年起设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专项,学校每年下拨专项经费用于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活动㊂切实提高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积极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显著㊂1.2.3㊀明确导师职责,发挥合作导师作用㊂学校制订了‘校外合作导师评聘管理办法“,明确校外导师在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权利,积极调动企业导师参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㊂1.3㊀以产教融合为途径,构建农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㊀随着国家提出 推进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学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 2+4 联合培养机制㊂图2㊀基于产教融合的全日制农业硕士 2+4 联合培养机制Fig.2㊀Full⁃timeagriculturalmaster s 2+4 jointtrainingmechanismbasedon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1.3.1㊀促进资源共享,创建培养基地㊂为充分促进资源共享,学校于2017年开始探索搭建使用与农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开展专业学位点建设工作㊂现已建成涵盖 产㊁研㊁政 的3个农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可接纳全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开展联合培养㊂1.3.2㊀联合项目申报,发展地域经济㊂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积极推动合作单位与学校科研团队联合项目申报等工作㊂并以此为契机,落实 订单式 精准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硕士从招生到就业的各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切实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㊂1.3.3㊀加强人才交流,提高师资水平㊂ 校内导师实践化㊁校外导师理论化 已成为联合培养工作对导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㊂学校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大力推动 校内导师进企业,校外导师进学校 ,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切实提升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水平㊂1.3.4㊀加强学生管理,共建思政教育㊂学校在联合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明确要求合作单位配备专职辅导员,配合相关学院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奖助学金评定等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㊂1.4㊀以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㊀为切实推动农业硕士导师提升工作,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 3+4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导师提升模式㊂ 三级联动 加 四方融合 切实推动了导师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㊂1.4.1㊀制订管理文件,规范提升过程㊂为解决校内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导师 从校门到校门 以及校外导师参与度低㊁教学经验缺乏等问题,学校制订了‘管理办法“,规范校内导师实践全过程及考察办法,切实提升校外导师教学指导能力㊂1.4.2㊀设立提升专项,提供经费保障㊂2016年起,学校首创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校内导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计划 ,每年学校拨款资助校内导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校内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促进了导师与企业的沟通,助力企业攻坚克难,推动科研成果孵化㊂校外合作导师定期进校学习提升,与校内导师共同完成制定培养方案㊁选拔招生㊁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㊂1.4.3㊀严格考核流程,确保提升效果㊂在实践活动后需经过个人申请㊁学院审核㊁研究生院复核㊁专家评审㊁网上公示等环节㊂切实做到实践前有计划㊁实践中有记录㊁实践后有考核,各级评审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提升效果㊂37251卷1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小乾等㊀农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图3㊀ 3+4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导师提升模式Fig.3㊀ 3+4 agriculturalmastersdegreetutorimprovementmodel2㊀推广应用效果2.1㊀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㊀2018 2022年,学校不断改革探索,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一志愿录取率从低于15%提升至95%以上,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规模由低于20%发展到目前的100%㊂学生实践环境优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以全面培养㊂学校不断探索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一系列新成效㊂学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近80%进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多名研究生校友已成为相关行业翘楚㊂有近40%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㊂2.2㊀管理文件体系逐步完备,专业学位点评估结果良好㊀在培养方案及学位标准制订㊁学生实践㊁联合培养以及导师提升等方面,打造了完备的管理文件体系㊂2014 2019年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过程中,学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参加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项评估,评估结果均为合格 ㊂学校合格评估结果表明,学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培养方向㊁师资队伍㊁专业实践㊁培养环境㊁制度建设等方面均达到了教育部要求㊂2.3㊀实践平台规模稳步扩大,实践保障体系日趋完善㊀目前,学校依建成农业硕士校内外实践基地30余个,联合基地培养3个,可以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育教学需求㊂此外,机制保障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部分㊂制订了‘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校外合作导师评聘管理办法“‘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专项 订单式 联合培养专项工作方案“等文件,制度先行,切实保障了农业硕士培养质量㊂2.4㊀导师指导能力不断提升,评估专家高度认可㊀在制订了‘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提升专项管理办法“后,农业硕士导师已经实现实践锻炼全覆盖㊂西南科大的 导师提升专项 工作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㊂2.5㊀专家领导深切关怀,示范辐射效果显著㊀在探索与实践阶段,欧阳晓平院士㊁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等专家到校指导基地建设工作,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㊁四川省副省长罗强等领导参观校内基地㊂‘中国教育报“刊发学校教改成果‘多元协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督导力促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农业硕士实践被中国科技网㊁中青在线等国内媒体报道㊂3㊀结论该研究分析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从分类制订专业硕士培养目标㊁ 政校企 积极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㊁ 2+4 联合培养模式㊁ 3+4 专业学位导师提升模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专业学位教育分类培养改革方法,最后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介绍其推广应用成效㊂该体系的构建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全日制农业硕士或其他类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㊂参考文献[1]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2022-06-17].http://www.eol.cn/e_ky/zt/2019/report/list.html.[2]赵康,杨媛,李峰,等.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3]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5):64-69.[4]胡艺玲.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90-97.[5]阎凤桥,李欣,杨钋,等.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6.[6]梁传杰,王卫华,刘勇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5-9.[7]陈小平,孙延明.工程硕士职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60-65.[8]康旭,范超,高志明,等.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3):274-276.[9]新华社.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2-12-21].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06/content_5427778.htm.[10]王家喜,雍会.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农技服务,2016,33(8):196-197.[11]高彩婷,毕兆明,宝力高,等.地方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5):457-460.[12]任丽洁.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14):46-48.47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

南开大学打破专业壁垒创新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南开大学打破专业壁垒创新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南开大学打破专业壁垒创新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南开大学打破专业壁垒,创新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日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65名2008级硕士生将"分类培养研究类硕士报名及考核审核表"交到学院。

通过审核和考试后,他们将成为南开大学第一批"学术研究型硕士生",并与博士生同期培养。

南开大学试行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是在同一专业内,实行"学术应用型硕士生"与"学术研究型硕士生"分类并行培养。

"学术应用型硕士生"第二学年将在第一学年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强化应用性课程的学习,通过论文写作,达到适应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后就业;"学术研究型硕士生"则在第二学年以硕士生身份与当年录取的博士新生同期学习,该学年结束后如达到要求则正式进入博士学习阶段。

目前,南大已经在经济学院的14个具有博士点的专业进行分类培养试点。

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表示,如果通过试点证明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今后将逐步在理工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业推广这种制度。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析——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探索和经验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析——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探索和经验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探析——基于国内几所大学的探索和经验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按照“学术型一应用型”模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阐述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几所大学近年在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性尝试,其试点经验为改革我国当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学术型;应用型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遵循的是单一的学术研究型模式,既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对其进行差异化培养,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性质对培养环节要求差异,从招生到培养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是按照单一的学术型硕士标准进行。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硕士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增加,原来以单一学术型为主的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分类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内涵《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 -2010)》指出:改进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模式,就是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和培养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

围绕该战略报告的精神要求,国内一些学者对硕士生分类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并提出了诸如“课程型一研究型”[4]、“学术型一专业应用型”[1]、“研究型一职业型”、“校企合作与多元化”等多种硕士生培养模式。

这些研究虽然提法不一,但都大致指出了硕士生分类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总结而言,硕士生分类培养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按学术研究型、技术应用型系列进行分类指导的人才教育模式。

(一)学术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学术研究型硕士主要指那些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有意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

在本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评价等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特色经验

在本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评价等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特色经验

在本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评价等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特色经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评价方面,各高校和学科都积累了不少典型案例和特色经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本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评价等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和特色经验。

一、招生方面的案例和经验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方面,很多高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申请者。

例如,某大学针对本校本科生的硕士研究生项目,采取面试、学术成绩和科研能力等综合评价的方式,确保选拔出的研究生能够适应硕士学位的要求。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发现潜力股,还能够减少新研究生的适应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某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学术成绩和面试成绩外,他们还会组织一系列团队协作的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交流能力。

这种招生方式不仅能够选拔到具备良好应变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培养方面的案例和经验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一些高校和学科也有着自己的特色经验。

例如,某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通过与社会大众互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一个典型经验是某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培养。

他们提供选修课程,让研究生可以跨学科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

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三、评价方面的案例和经验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方面,一些高校和学科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例如,某大学采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

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

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分类培养方式和特点。

学术学位是指以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位。

在我国,研究生学术学位主要包括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层次,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博士学位是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能力。

研究生学术学位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两个方面。

在课程学习方面,学生需要修习一定数量的学术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学术前沿课程。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

在科研训练方面,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

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可以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学位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位。

在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主要包括工程硕士(MBA、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法律硕士(LL.M)、教育硕士(M.Ed)等。

这些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两个方面。

在课程学习方面,学生需要修习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训练方面,学生需要参与实际工作或实习实训,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术学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强调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而专业学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是在当前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各行各业的智力支持。

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人才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进行改革。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往往将所有的研究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培养,忽视了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这种模式下,研究生往往面临着课程设置、导师选择等方面的困扰。

与此同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更加强调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

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通过将研究生划分为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发展阶段,为每个个体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这样的分类细化,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不同的专业领域划分,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不同的发展阶段划分,则有助于为研究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导师选择和发展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的出台,不仅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探索更加科学、灵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做出积极努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最新 浅析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精品

最新 浅析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精品

浅析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导读】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是研究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大师分类训练改革,有利于培养规模的扩大应用型人才,顺应潮流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中国拓展思路和发展。

本文介绍了分类,训练学硕士的改革措施,要实现的功能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科学学位学生掌握必要的,在提出“高校应优化结构特点”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分类培训(2010-2020年)改革“。

为了满足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主要优化的结构,类型,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拓展应用类型,规模,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但在培养机制改革,扩大应用型,复合型,规模标题毕业生培养人才应优枝义。

1990年,为了提高中国的学位制度,需要为经济建设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社会发展的加速训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始设立的专业学位教育。

“在2011年3月,在中国专业硕士学位已达39家,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覆盖的主要领域,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509,2679个硕士学位授权,授权66个博士学位,累计招收研究生超过100万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专业学位硕士或新的主类,在发展的探索阶段,有许多问题被及时发现和解决:在科学第一,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比例的总数,满足应用型的主人才不需要专业学位,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其次,在社会认同的科学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硕士2年全职专业培训,兼职较少的学习时间,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很多雇主认为他们的训练质量还有待可见,三,就业方式并不明确,例如,一些省份和城市在公务员招聘,获得进入报考系统没有设置到后期高手的专业度,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困难。

科学硕士学位分类改革培训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其分类为训练学术和应用两种类型的后备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高品质的学术研究生为主要目的,以提高理论他们的专业水平,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应用研究,培养学生的业内资深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着力提高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军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

军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

军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作者:王祥科牛轶峰相晓嘉李杰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3期王祥科牛轶峰相晓嘉李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73)摘要:为适应军事装备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以及学科基础理论发展对学术型人才的需要,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综合性军事院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的思路。

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应紧贴部队装备发展实际,面向部队现役装备着重培养研究生在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型硕士在控制学科基础理论的牵引下,加大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等)的培养和学科前沿的跟踪,着重加强研究生的数理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生应用型学术型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83-02长期以来,综合性军事院校硕士研究生主要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较少根据部队装备发展实际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没有体现出部队用人单位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培养环节的要求差异。

培养模式的单一和培养人才的趋同,一方面导致部队科研院所学术型人才岗位的饱和,另一方面导致一线部队对高技术武器装备懂使用、懂维护的应用型人才的缺乏。

对此,国防科大校长杨学军撰文“传统培养模式与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更加凸显,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是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面对机遇和挑战,应该怎样培养人才,采取什么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院校人才培养重点也是难点”[1]。

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该文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综合性军事院校应用型和学术型硕士分类培养的思路。

在保证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所需人才储备的基础下,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一线部队对高素质复合型实践人才的迫切需要。

1 军校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意义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非常普遍,有着成熟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2-4]。

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试点

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试点

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试点
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试点是一项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改革措施。

该试点计划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将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并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满足不同类型研究生的需求。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加强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的培养。

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试点还将探索多元化的招生选拔机制,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术背景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能力,选拔出适合不同类型培养方案的研究生。

总的来说,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试点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对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

浅谈对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

浅谈对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医学研究生是培养医学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群体,他们承载着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和提高医疗水平的使命。

而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

本文将从医学研究生的分类、培养目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谈一谈对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

首先,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可以根据学生的背景和个人兴趣进行分类。

医学生背景多样,包括临床医生、医院管理者、科研人员等,因此,分型培养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职业需求。

比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培养重点可以放在深化临床知识与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上,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培养更侧重于科学研究方法与创新实践能力。

其次,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应关注培养目标的多元性。

医学研究涉及广泛,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研究等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明确相关的培养目标。

比如,对于基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可以是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而对于临床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可以是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

另外,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医学研究涉及到解决健康问题和推动医学进步,因此,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创新课程、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医学研究生的分型培养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包括临床实践能力,也包括科研实践和管理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因此,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可以通过临床实习、科研项目实践、医院管理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刘高常(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以及各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成为必然。

本文通过研究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5条实施途径,以供各界参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目前我国高校仍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没有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硕士研究生实行类别的划分,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环节上的不同,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按照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标准进行。

因此,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较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

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

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有很大的不同。

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职业方向,主要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我国专业学位增加至17个类型,其中具有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学校达205所,获MBA培养权的学校近100所,预计2010年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生将达到在学研究生总数的40%。

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增加,过去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分类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硕士的必要条件。

2、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规格的复合人才。

据统计,2002年硕士研究生进入高校工作和继续深造的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47.8%,这个数据说明,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国家培养教学型、科研型人才。

然而,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进入企业类型单位工作的研究生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30.4%,随着扩招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会越来越多。

据我国有关部门估计,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达到对整个研究生需求的70%。

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就业致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样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分类培养模式来实现。

3、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我国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高校457所。

这些高校,历史背景不同、规模和层次不同,办学取向和学术传统也不同,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学校类型恰当定位,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规律,关注市场经济需求与发展,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现实要求。

相应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新型的“分类培养式”模式。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模质量,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定式,它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最优化设计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

如图1所示:模式具有对事件的构造、解释和预测功能,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就是构建一定的培养目标、反映培养过程、通过培养评价保证培养结果。

简而言之,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考核三部分构成。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导向性要素。

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硕士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

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

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组织性要素。

培养过程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包括招生及学制、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

招生是培养过程的起点,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社会大环境的中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学制可保证质量;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是培养过程的重心,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是并重的,导师指导贯穿于它们二者之间,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这三个要素的作用下得以提升。

培养过程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其构成要素之间是否优化组合。

培养考核:培养考核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贯穿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培养考核的实质是对培养模式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做出的客观衡量和科学的判断,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反馈和调节。

其目的是通过调节与反馈,促进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培养质量,考核质量是否达到预定培养目标。

培养考核的范围涉及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的考核。

设计“分类培养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依据“分类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进行“标准化架构”,形成相对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参照操作的标准样式,从操作层面而言,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三、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主要实施途径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可以概括出分类培养的以下几条具体实施途径:1、学位类型细化分类学位类型的细化分类,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改善这种状况。

美国的硕士学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学术型和教学型的硕士和专业硕士。

第一类主要授予攻读人文科学的文硕士(Master of Ats)和攻读理、工、农科的理硕士(Master of Science),主要是为了毕业后担任教师和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第二类是针对今后的职业进行培训,有些领域的专业学位是取得执照的先决条件。

英国的硕士学位分为研究型学位(Research dgeree)和课程硕士(Taught Master),研究型学位以专题的深入研究为主,论文的科研水平要求较高,合格者授予Ma(即传统的“文学硕士”)、MSc(新型的“科学硕士”)和Mphil(这是从硕士向博士过渡的学位)等研究型学位;课程硕士,以修读课程为主要方式,读完这些课程后可授予学位。

英国还有一种哲学硕士学位,介于硕士和博士学位之间,它是一种高等教育学位,但大多数学生把它看成是一种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过渡阶段。

可见,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目标都较明确,有利于根据不同的目标分类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实行分类培养。

为了简便起见,本文借鉴美国的分类方法,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

2、根据不同的学位类型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学术型硕士是指全日制从事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和有意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对其着重在于研究性与探究性能力的培养。

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现规律,创新理论,发展知识为目标。

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科学研究所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同时,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从事教学工作和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专业学位硕士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培养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要求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实干精神,如高水平的专业技能、高度的职业道德以及忘我的奉献精神。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新技术发明、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主要从事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置多元化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关键在于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课程设置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同时加强课程的宽广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培养有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具体可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四者再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有关联的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可以让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用其行业的经验和思维来充实和改进大学的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突出技术性与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首先,依据不同学科及专业特征、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设置“平台”课;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实际需要设置“模块”课,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同“模块”课的设置可突出不同研究生的个性;第三,以不同的培养目标,赋予学生按自己需要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

这样有利于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也具备一定实干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4、导师分类指导学术型学位导师的指导侧重于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可实行本学科、跨学科的导师联合指导。

通过导师组的最佳群体组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专业学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实践经验。

当今我国高校大部分导师是学术型导师,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宜采用双导师或多导师联合指导。

换言之,既要有理论基础深厚、实际工作能力较强和指导经验较丰富的导师做课程学术指导,还要有实践经验丰富、基础理论较强和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职业部门导师或研究员做实践、应用指导。

二者当中应以实践工作指导为主,积极聘请实际工作部门工作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来扩充导师队伍,也可聘请他们给学生上课,因为他们往往来自生产与科研实践的第一线,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多元化学术型硕士的科学研究主要注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认识世界。

学术型硕士做研究,既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查阅、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就相关学科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要求他们的学术学位论文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具有原创性,对发展学术、科研具有较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