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开荒(茅盾)

合集下载

茅盾代表作

茅盾代表作

茅盾代表作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茅威涛,字子深,浙江上虞人,著名作家、文化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化沉船”的“指挥官”,主张文艺要为现实生活服务,要有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创作导向。

茅盾一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代表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茅盾的几部代表作以及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

首先要提到的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子夜》。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孤儿少年张麻子的成长历程,通过张麻子的个人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与斗争。

茅盾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揭示社会现实为根本目标,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另一部不可忽视的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后记》。

《子夜后记》是茅盾在《子夜》之后写的一篇长文,是对《子夜》进行进一步阐述和补充的作品。

在《子夜后记》中,茅盾回顾了自己写作的初衷和创作过程,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忽视和追求西方文化的焦虑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子夜后记》,茅盾对于作家责任和文化使命的思考展示得淋漓尽致。

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还包括《春草闯堂》。

《春草闯堂》是茅盾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许多他早年创作的优秀作品。

这部作品以小说形式展示了茅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热爱,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

这些小说以真实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各种社会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以上几部作品外,茅盾的代表作还包括《骆驼祥子》、《子夜二部曲》等等。

这些作品既有强烈的社会现实主义色彩,又富有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对后来的文化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茅盾的代表作以其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度探索而闻名。

茅盾: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茅盾: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第一节茅盾生平及小说创作一、茅盾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沈永锡是一个"维新派"的医生。

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读过《三字经》,也上过新学,家庭开明,可以自由地读《三国》、《水浒》和《聊斋》等闲书。

中学时代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因反对学监的学潮曾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

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并在《学生杂志》、《学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作家之一。

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921年,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

这年1月,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接手主编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

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6)(全网独家)

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6)(全网独家)

茅盾全集(⼈民⽂学出版社1984-2006)(全⽹独家)茅盾全集总⽬录(⼈民⽂学出版社1984-2006)(总链接)茅盾全集第01卷⼩说⼀集:幻灭、动摇、追求(⼈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2卷⼩说⼆集:虹、路、三⼈⾏(⼈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3卷⼩说三集:⼦夜(⼈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4卷⼩说四集:多⾓关系、少年印刷⼯、第⼀阶段的故事(⼈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5卷⼩说五集:腐蚀、劫后拾遗(⼈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6卷⼩说六集:霜叶红似⼆⽉花、⾛上岗位(⼈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7卷⼩说七集:锻炼(⼈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8卷⼩说⼋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09卷⼩说九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0卷剧本童话神话诗词(⼈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1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2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3卷散⽂三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4卷散⽂四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5卷散⽂五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6卷散⽂六集(⼈民⽂学出版社1988)茅盾全集第17卷散⽂七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8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9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0卷中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1990)茅盾全集第21卷中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2卷中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3卷中国⽂论六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4卷中国⽂论七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5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6卷中国⽂论九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7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8卷中外神话研究(⼈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9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0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1卷外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2卷外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3卷外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4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5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6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7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8卷书信三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9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0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1卷补遗(上)(⼈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2卷补遗(下)(⼈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3卷附集:篇⽬索引及资料等(⼈民⽂学出版社2001)。

茅盾文学常识

茅盾文学常识

茅盾文学常识茅盾(1896— 1981)中国现代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早年就读于水产学校。

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1919年起,先后在《小说月报》、《小说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幻灭》、《动摇》和长篇小说《子夜》。

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和新文学的开端。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它奠定了茅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的“史诗式”的巨著,并入选“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它通过吴荪甫和赵伯韬等的矛盾斗争,揭示了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子夜》塑造了吴荪甫这个艺术典型,揭露了他的灵魂深处蕴藏的反动性。

茅盾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大家族里。

他从小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抱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20年代初期,鲁迅等人在广州举办“新青年”活动,茅盾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先驱者之一。

“五四”以后,茅盾的思想日趋成熟。

1926年秋,茅盾赴日本参加东京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联合大会。

1927年初,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红旗》杂志编辑。

“八七”会议以后,他同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 1930年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2月,茅盾在上海创办了《小说月报》,发表了《幻灭》等第一批优秀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茅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带领全家和大批文艺界的朋友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投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洪流。

1938年底,茅盾随陕甘宁边区政府迁到华北,任文化界抗敌协会宣传部长。

1940年又转到延安,任文艺界总会党组成员。

解放战争期间,茅盾留在敌后坚持文化工作,创作了《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三人行》等一系列优秀长篇小说。

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茅盾的故事有哪些

茅盾的故事有哪些

茅盾的故事有哪些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故事,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的故事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茅盾的生平简介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茅盾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茅盾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茅盾简介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有《衣食住》、《中国寓言》等。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关于春节的名家名篇

关于春节的名家名篇

关于春节的名家名篇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每逢这个时刻,整个中国大地都洋溢着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在这个时刻,家家户户都会重新布置房屋,燃放鞭炮,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春节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我们有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丰富文化和传统,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名人名篇的素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与春节相关的名家名篇吧。

第一篇:《春晓》——孟浩然早潮带水来,晓角动鸿开。

清光应晓镜,宜曙肯朝霾。

出水分轨断,衔山自有依。

愿闻春泉赏,玉竹对金隈。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春晓》可以算得上是描绘春节景象的一部佳作。

诗中描绘了早晨的景象,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万物苏醒,春光明媚。

他借助自然景象来表达对春节的热爱和期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篇:《辞旧迎新》——茅盾千疮百孔历云泥,万径人家大忙辞。

长城桥梁修养吉,马塘旗杆升碧瓦。

喜酥红糟香满乡,麦浪花林寒食粥。

大路东西张灯夜,坐地铢斗斤两知。

茅盾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辞旧迎新》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描绘了辞旧迎新的盛况,人们忙碌地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修缮家园,过年的气氛弥漫在大街小巷。

通过描写节日的繁忙气氛,作者表达了对新一年的期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篇:《祝福》——余光中新年钟声一声响,佳节又是为谁开?青年盼做亲人近,儿女要将家庭偕。

繁花似锦君莫怨,丰收如意友莫忧。

仰望白云心自在,亲情友好千年在。

余光中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和诗人,他的《祝福》是对春节的美好祝愿。

诗中表达了对家庭和友情的渴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团圆和幸福。

他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以上是三篇与春节有关的名家名篇,每篇诗歌或文章都展现了春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人们对辞旧迎新的期盼,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瑰宝和传承的时刻。

无论是古往今来的名家名篇,还是每个家庭的各种准备和庆祝活动,都使得春节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意义非凡。

茅盾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虹》、《锻炼》、《白杨礼赞》(散文)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小说《灭亡》、《死去的太阳》、《萌芽》、《寒夜》、《复仇》
曹禺(1910年-1996年),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只拣儿童多处行》。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名家阅读:茅盾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名家阅读:茅盾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名家阅读:茅盾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茅盾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可是没有完。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茅盾 散文

茅盾 散文

茅盾散文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范树权,字大白,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文化教育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青年时代就读于南京私塾“修身书院”,后来考入杭州高等师范学堂。

他在师范学堂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学,受到了启发并开始写作。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一篇小说《阳春小品》,发表在《新青年》上。

在1921年至1926年间,茅盾主编了《新青年》、《新中华》和《文学月报》等刊物,推动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新潮流。

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念,强调文学应该传递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反对空洞的花拳绣腿。

他同时也是“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主张文学应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递人们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茅盾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描写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出发,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的问题。

他的代表作有《丁庄大战》、《蔬菜研究》、《绿色的小鸟》等。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茅盾对于生活的关注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茅盾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将俄国文学名著如《钦差大臣》和《燕石如戏》翻译成了中文,让中国读者有机会接触到世界文学的精髓。

茅盾的贡献不仅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担任了北方文艺界代表团去苏联学习的团长,以及教育家和文化工作者协会的主席等职务。

他不仅在文字上开创了新的局面,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茅盾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他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和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力量,让读者产生共鸣。

他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思考。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也有的研究者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当吴荪甫完 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吸 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 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 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 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 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 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 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 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 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 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第二节《子夜》

《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 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 说,1933年出版
一、关于《子夜》的论争:
主要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意见是高度肯定的,以瞿秋白、冯雪峰等为代表。 瞿秋白认为“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 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子夜〉和国货年》) ;冯雪峰指出这部以正确的理念为 指导的作品是把“现实主义的创作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学 上来的‘里程碑’之一”( 《〈子夜〉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文 学》 )。 第二种意见是肯定中有保留的,这以 韩侍桁、 吴组缃等为 代表。 韩认为:“ 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它的伟大只在企图 上,而并没有全部实现在书里”,原因在于“它并没有寻到怎 样展开他的企图的艺术”,吴组缃四十年代对以《子夜》为代 表的茅盾小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指出:“一般地说,他作品 的主题,往往似乎从演绎而来,而不是从归纳下手……因此, 他的一部小说,往往似乎只是为社会科学理论之类举出一个例 证;作为艺术的创作看,就似乎缺少一点活生生的动人心魄的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三30年代创作?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及其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长篇子夜?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篇一:茅盾农村三部曲资料茅盾“农村三部曲”讲义一、“农村三部曲”简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

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写外货倾销,民族丝织业破产,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以及最初的觉醒,到写农民在一年生计都绝望以后,农村灾难加深,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写于中国面临绝境的最黑暗的时候。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中国人民饱受剥削、欺压与凌辱。

一些农村中原本就存在的愚昧落后、迷信无知的因素也在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民在无比深重的灾难中度日如年,小小的希望背后是大大的绝望。

同时也有一些人不堪忍受重负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

二、(1)作品梗概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石头上,觉得身上热哄哄的。

看着眼前的蚕树一片碧绿,觉得这又是一个养蚕的好年头。

但是变乱的现实又让他担忧,茧场关门,又听说上海丝厂停业,然而老通宝却不相信。

老通宝回想起几十年家境的变化,却不知家败的原因。

老通宝对所有带“洋”字的东西都视若仇敌,因此他还和儿媳妇四大娘吵架,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农民生产的东西一天天不值钱了,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了起来。

天气一天天回暖,一年一度的蚕事劳动紧张的开始了。

洗团扁、蚕箪,修蚕台,扎缀头,窝种,收蚕,轮流值班看守。

蚕是出奇的好,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心里却充满了欣喜。

“决战”时刻到了,老通宝家的桑叶不够用,叶子行情却暴涨,全家人拼命支撑,终于蚕宝宝作茧了,每个人心里都很高兴,因为一个月的挨饿、借债、典地都是为了这一天啊!可是茧场的大门却闭着不开,好不容易才有的上好的茧子,却没有半个收茧的人,却替换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

全村都是埋怨,咒骂和失望的叹息。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佚文六篇

茅盾佚文六篇
,
,
实行各 国的 军 缩
,
,
不 得 不 取这 强 硬 的 态 度
,


用 这 声 东击 西 的 战略 内
而 外 国人 的 用 此
( 原 载 1 9 3 3 牟 5月 6 日 《
,
原 是 中外 一 例的
,
可 是 中 国叭 的 用 处 [ 此 〕
,
似 乎 只 用在 对
却专 在 对 外
·
不 过有这 一 点不 同 而 已
,

还 有 一 个 叫 作声 东 击 西
,
日 本帝 国 主 义的

明明 是 在 东 北
, ,
而 中国 大 军 的方 向
,
却 偏不朝 着 这 一 方 面 走
,

尤 其 神 出鬼
, ,
使 人难 料 的
是 西 南的 防御 计划
自 东 北 打来 我想 无论 如何 大的 大 炮 现 在 一 炮
,
总 也 还 打不 到西 南

略加 注 释 和 考 证

供茅 盾 研 究工 作 者和 广 大读 者 参 考
我 的 注释 和 考 证 如有 错 误和 不 妥 之 处
注释 :

《 茅 盾 书 简》 第 1 7 5 页

,
请 同 志 们 批评 指 正


声 东击 西
,


中国 战 略上 的 名 词
军 队的 侵 占 没
, ,
,
与 安 内攘 外 相 对的
茅盾佚 文 六 篇
翟 同 泰辑 注 说

茅盾 同 志 1 9 弱 年 时给
因此
,

茅盾访问延安归来所写的散文名篇,曾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茅盾访问延安归来所写的散文名篇,曾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茅盾访问延安归来所写的散文名篇,曾被选作中学语
文教材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林家铺子》
小说讲述了林老板这样一个谨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压迫,内受国民党官吏的敲诈,还受地主高利贷的剥削,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大势所趋,先是当局以爱国为由,出台“封存东洋货”的政策,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请商会会长出面,从中斡旋,“斋斋那些闲神野鬼”。

他不得不将金项圈拿去兑换,给党部里送去大洋四百块。

这才得到特许:“只要把东洋商标撕去了就行”。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商会会长经过林家铺子时,就曾来提醒林先生:卜局长那边,你也得稍稍点缀,防他看得眼红,也要来敲诈。

后来是镇上的卜局长“中意”林先生之女阿秀,要娶她做妾。

林先生不同意,便招致了“拆烂污卖贱货,捞几个钱就打算逃走”的罪名,接着便是被县党部扣留。

为了赎人,林家只得按商会会长的示意,送上
两百元,就这样把林先生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需要鲜明地体现出一种品质——这就是宽容,依我看,宽容常常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人首先应当遵从的,不是别人的意见,而是自己的良心。

书——当然很重要,但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家庭和朋友。

第十二讲:茅盾

第十二讲:茅盾
全书于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 题名《子夜》。
二、四章曾以《火山上》、《骚动》为题, 于1932年6、7月间发表于《文学月报》。
• 3、茅盾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自述 说:《子夜》的创作动机是要用小说的形式展现 中国社会矛盾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 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 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 的剥削; • (二)因此引起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 (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的破产以及农 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 《蚀》是茅盾的第一部作品。虽然小说有关革命 主流的描写过于单薄,有些细节描写也还缺乏严 格的选择。但它仍然对时代生活作了比较广阔的 反映,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刻划人物,细 致入微地描写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 这部小说在发表的当时立刻引起较大的注意。人 们在《蚀》里所得到的印象,多少有点象书中一 个人物所说的:“失望,失望!在这时代,无论 事之大小,所得的只有失望!”
• 三、其他长篇小说 • 1、 《蚀》三部曲:写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 •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 《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 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 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是在母亲的爱抚和安静的生 活中长大的,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憎恶丑恶, 但缺乏斗争的勇气;追求光明,又没有坚定不移 的革命意志。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 到失望。她始终处在兴奋和幻灭不断交错的心境 里。
• 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曾作过这样的自我评 价: • “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 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 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 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 别的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 是我就开始创作了。我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 去经验人生。”

名家茅盾散文

名家茅盾散文

名家茅盾散文名家茅盾散文《欢迎古物》自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炮在四小时内打下了“天下第一雄关”以后,大人先生们就挂念着北平文化城里的古物。

现在好了,平津尚未陷落,而古物已经装箱待运;据说共装三千大木箱,须得四列车方能运走;那么,万一不远的将来平津失守,而古物无恙,大人先生们庶可告无罪于列祖列宗。

古物虽有三千箱之多,但到底只有三千箱,四列车也便运了走。

比不得平津的地皮是没有法子运走的。

至于平津的老百姓,——几百万的老百姓,更其犯不着替他们打算,他们自己有腿!况且就价值而言,也是老百姓可憎而古物可贵。

不见洋大人述的许多讲到中华古国的书么?他们嘲笑猪一样的中华老百姓,却赞赏世界无比的中华古物呢!如果为了不值钱的老百姓而失了值钱的古物,岂不被洋大人所叹,而且要腾笑国际?于此,我们老百姓不能不感谢大人先生们尽瘁国事的苦心!然而别有心肠的日本帝国主义似乎并不因为北平古物已走而就此放手。

他们正在急急忙忙增兵到热河边境。

我们用火车运古物,他们用火车运兵!平津的老百姓眼见古物车南下却不见兵车北上,而又听得日军步步逼进,他们那被弃无告的眼泪只好往肚子里吞。

可惜洋鬼子的机械文明尚未万能之境。

不然,用一架大的起重机把中华古国所有的国宝,例如北平的三海大内,曲的孔林,南京的孙陵之类,一齐都吊上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去,让大人先生们安安稳稳守在那里“长期抵抗”,岂不是旷世之奇勋!不过目前已经有四列车的古物待运,实在也是了不起的谋了,老百姓感激零涕之余,应该高呼三声:古物万岁!《虹》不知在什么时候金红色的太阳光已经铺满了北面的一带山峰。

但我的窗前依然洒着绵绵的细雨。

早先已经听人说过这里的天气不很好。

敢就是指这样的一边耀着阳光,一边却落着泥人的细雨?光景是多少象故乡的黄梅时节呀!出太阳,又下雨。

但前晚是有过浓霜的了。

气温是华氏表四十度。

无论如何,太阳光是欢迎的。

我坐在南窗下看N.Evr-einoff的剧本。

看这本书,已经是第三次了!可是对于那个象征了顾问和援助者,并且另有五个人物代表他的多方面的人格的剧中主人公Paraclete,我还是不知道应该憎呢或是爱?这不是也很象今天这出太阳又下雨的天气么?我放下书,凝眸遥瞩东面的披着斜阳的金衣的山峰,我的思想跑得远远的。

茅盾名人介绍

茅盾名人介绍

茅盾名人介绍茅盾名人介绍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

其中《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

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

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

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

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

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

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

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

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

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

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

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

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名篇:开荒
茅盾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亿万年以前,地壳的一次变动,把高高低低的位置全改了个样;亚洲中部腹地有那么一长条,本来是个内海,却突然变成了高原了。

于是—在亿万年的悠久岁月中,从北方吹来的定期的猛风,将黄色的轻尘夹带了来,落在这高原上,犹如我们的书桌隔一天会积一片尘埃;于是——悠久的亿万年中,这黄色的轻尘竟会积累得那么多,那么厚,足够担负千万人类生息的任务。

这就是我们今天叫做西北黄土高原的。

你以为这是神话么?随你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罢。

但这是人类的智慧现在所达到的最科学的假说,这里有土里发现的一些化石贝壳来给这“假说”撑腰;而且,黄土高原之赫然雄踞在那里,可真是百分之百的现实呵!①
让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又是亿万年以前,或许是这高原的史前,洪荒世界的主人翁——大爬虫,比现在的一列火车还长还大的爬虫(蜥蜴),曾在这个地方蕃息,昂首阔步;巨大的羊齿类植物曾在这个地方生长,浓绿密布;那时候,不是现在那样童山濯濯。

你以为这是神话么?随你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罢。

但是,大爬虫的遗骸,就在前年被掘出来了;这是偶然的发现,打窑洞的时候掘得了一节,后来就从旁再打数洞,又得了数节。

现在这遗骸就陈列在延安边区政府,这是现实!
最后,让我们再作一次“想象”:在这苦寒的黄土高原,现在有怎样的人们在干怎样的事?有说各种方言的,各种家庭出身的,经过各种社会生活的青年男女,在那里“开荒”。

曾经是摘粉搓脂的手,曾经是倚翠偎红的臂,现在都举起古式的农具,在和那亿万年久的黄土层搏斗——“增加生产”,一个燃烧了热情的口号!而且还有另一面的“开荒”—扫除文盲,实行民主,破除迷信,发展文艺,提倡科学0你以为这是神话么?随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罢!然而,正像黄土高原是现实一样,这也是现实,活生生的现实呵!
从前,大自然的力量,曾经创造了这黄土高原;如今,怀抱着崇高理想的人们,正在改造这黄土高原。

信不信由你,然而这都是现实!
(选自《茅盾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①根据科学假说展开想象,化静态为动态。

史前情景的想象与化石印证,意在想象与现实的关联。

阅读提示
文章以“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为线索,作者借助想象,跨越古今,在自然与人之间建立类比关系,境界恢弘,气魄雄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