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讲_科举取士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科举制的繁荣
科举考核平民化、公平化 考试环节更加客观化
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了相 对成熟、公平和客观的境界。宋代非但没有实行文 化思想专制主义,反而采取了“重文轻武”和“兴 学重教”等国策,这些制度与措施,使得宋代读书 的士子生活在舒适又比较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 宋代是中国读书识字数千年难遇的黄金时代。
其次,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 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 机构之中去。
隋代建立一整套官僚机构,组成了庞大的国家 机关体系,也提出了大量的补充官吏要求。而原 来官吏的选拔制度,从历史经验上看,不但不能 高效地选拔有用人才,反而助长了官僚的腐化堕 落。因此建立一种新的管理选拔制度是政治体系 发展的必然要求。
考试方法
五种: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口试
“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
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
墨义,就是一种简单的问答法(笔答)。
策论,一种政治论文性质的问答。
诗赋,一种作文的考试。(诗赋的格律和体
裁比较固定,每篇十二句或十六句,首两句 见题,中间八句两两相对,最后两句做结)
股。 1904年1月《癸卯学制》正式公布,1905年8月光绪发布 上谕:“自丙午科(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至 此结束。
唐代:完备科举制的初步建立
1.确立了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制度。 2.形成了完整的考录程序。
唐代是中国社会的强盛并且开放的时期,这种 开放和强盛表现在科举的多元和选拔人才的多元。 唐代的统治者的人才观也非常开放,常以非常之法 加以搜求。从设置的科举科目就可以看出,范围较 广,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科目多 达一百多个。
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秀才科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历史最悠久的科 目,亦为法定最高科目。主要考方略策五道题,以文 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 为及第。
进士科:唐初进士科地位较次于秀才科,后来地 位逐渐上升,在各科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及第者常有 “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进士科考试分 帖经、试杂文和对策三场,较注重文章词藻文采。
考试方法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 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 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 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 故名八股文。
二、科举的相关问题
途径:
一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生员,称“生徒”, 二是“乡贡”,即为非学校出身,通过州县地
方私学或自学之士中选拔而送至尚书省参加考 试的考生。
县生
考员

童 生
童试
府百度文库考

秀 才
乡试
一 举名 人
会试





第 一 名 状 元




贡 士
名 会
进 殿试 士
名 榜




再次,已有选官制度的发展演进
考试在选官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以德取人”的因素越来越弱,而 “ 以文取人”的因素越来越加强。
最后,造纸术和印刷术、制笔技术的发展
造纸术和印刷术、制笔技术的发展构成了 科举制度产生的技术条件,它们的出现使得 阅读和书写进入寻常百姓家。
隋代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制的完备---- 宋代科举制的繁荣---- 元代科举制的等级化---- 明清科举制度的教条化---- 科举制的废止( 1901年推行“新政”,改革科举,废除八



贡院
太和殿
三、科举制的产生发展
首先,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
封建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地主经济得 到了很大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实力更为加强,庶族地 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 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以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的行 列。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主要考试 经义,以经义取士。
明法科:用以选拔法律人才。
明书科:也称“书科”、“明字科”。考试内
容以文字学为主,兼及书法,主要是试《说文》、 《字林》、精通训诂,兼会杂体。
明算科:主要选拔数学人才。主要考《九章
算术》、《周髀算经》、《五经算》等,以明数照 术,详明术理为通。
科举选官制度对于教育发展的意义
1. 以才学为录取依据的科举制利诱士子刻苦学 习,形成了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希望靠读书 来出人头地的传统。
2.从考生来源和报考条件来看,科举制在理论 上将参政权向大多数人开放,使得教育机会 向下移动。
3. 促进教育的区域均衡
分区定额取中举人和进士的做法带有优待照顾边疆和文化相 对落后地区的用意,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是与考试的公平 原则有某些矛盾之处,但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当地人文教育水平提升以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的角度 来看,则有其合理之处。
科举选士制度
一、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设立进 士科之后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 ],
完备于唐朝。 清末(1905年)被废除。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
科举制的相关问题
科目 唐代科举,设科繁多
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 字、明算六科。这些科又称常科。
元代科举等级化
在考试内容,实行分而考之;授禄级别上 差异对待,这些真切的反映了其在政治制度中 的民族歧视和等级的制度。
明清科举的教条化改革
科举成为学校的指挥棒 科举程式化改革 确立了科举考试“分地而取”的原则 科举中的作弊猖獗 科举制度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
明清代的选官仍然是以科举为主。但此时科举制度也显示出衰 败的迹象。考场松弛、舞弊盛行,科考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僵化, 封建统治者已经不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能干的人才来维持自己 的统治。这一切都表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选官手段——科举 制度,行将走向灭亡的终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