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含水层组特征及其富水性

合集下载

含水层及隔水层描述参考

含水层及隔水层描述参考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1、富水性中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孔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龙岩盆地。

上部为黄或灰黄色的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砂,砂砾和砾石层。

厚度一般为5~20m,局部达80m;富水性较好,泉流量可达2.552 l/s,渗透系数3.97~10.98 m3/d,水位埋深1~3m之间。

2、富水性弱的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孔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溪马河沿岸。

马坑矿区中矿段和新祠一带也有零星分布。

岩性多属土黄、黄褐色粘土夹碎瓦,常见砂砾石层透镜体。

富水性较差,多属透水不含水层,泉水流量多在1.0 l/s以下。

(二)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区内分布最为广泛,均属碎屑沉积岩层。

据其富水性可分为:1、富水性中等的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层(1)奥陶一志留系浅变质碎屑岩(O—S)广泛出露于本区西部后垄山—九峰崎,东北部的观音座莲—下甲村一带。

是本区山峰主要的组成部分。

岩性比较复杂,计有浅灰—灰黑色,中厚层状或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泥岩、变质细砂岩、砂岩、千枚状硅泥岩等;中部夹透镜状灰岩,总厚度>1000m。

岩性坚硬,致密块状。

裂隙发育,主要含风化裂隙水。

泉水流量为0.170~2.715 l/s。

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为0.092 g/l。

属SO4—(K+Na)·Ca水。

(2)上泥盆系天瓦栋组(D3t)与桃子坑组(D3rZ)前者分布较广,后垄山—九峰崎以西,观音座莲以北均有出露。

后者仅见于矿区南部三坑村一带,面积较小。

其中,天瓦栋组(D3t)上段以浅灰,紫灰色中薄层状粉砂岩、泥岩、细砂岩为主,夹灰白色中薄层状砂砾岩类。

下段以灰白色中厚层状砾岩、粗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

厚度810m。

桃子坑组(D3tz)以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砾岩、粗中粒砂岩,厚度497m。

岩性均较坚硬、致密、块状,主要含风化裂隙水。

泉水流量为0.221~2.861 l/s。

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为0.19 g/l。

属SO4·Cl—(k+Na)·Ca水。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

CH2-9
1.3 含水层的形态及其分类
二、含水层分类
3.根据渗透性的空间变化划分
均质含水层:含水层中各部分的渗透性与空间坐标无关, 是一个常量。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向同性均质、各向异性均质 均质含水层:
CH2-10
1.4 构成含水岩组的条件
一、含水岩组的定义
含水岩组:就是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 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岩石与水接触后有关的性质即与水分贮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包括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贮水性和释水性,透水性 以及毛细性等。
CH2-3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1.1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一、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
二、贮水性或释水性 三、渗透性或透水性 四、毛细性
CH2-4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一、水平岩层蓄水构造示意图
CH2-20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二、承托蓄水构造的富水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隔水层的分布面积:面积越大,地下水就越丰富;面积 太小,只能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2)隔水层的倾斜程度:水平隔水层最有利于承托地下水; 隔水层越是倾斜,地下水就越不易保持。 (3)隔水层和含水层的透水性: 隔水层透水性越小及它与 含水层透水性相差越大时,越有利于保持地下水. (4)地下水补给条件:气候、地形等条件对补给有利,补给 充分时,地下水丰富;补给不连续、不充分时,地下水也 不丰富,甚至只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CH2-26
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2、根据地下水埋深、径流条件及水化学特征,可将洪积扇 中地下水划分为Ⅰ、Ⅱ、Ⅲ水文地质带CH2-27源自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煤矿超宽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探测技术

煤矿超宽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探测技术

0 引言顶板水害一直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纳林河二号井的主要水害威胁为顶板河流相沉积砂岩含水层,对矿井安全生产影响较大。

正常情况下,煤系地层在横向与纵向上的物性变化都有规律可循。

当有构造发育时,一方面会出现层位错动,另一方面是裂隙充水,即局部出现明显的含导水构造。

由于矿井裂隙水的导电性好,使含导水构造在电性上表现出与围岩较大的差异,从而打破了原始地层电性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变化规律。

这些变化为以导电性差异为应用基础的电磁法探测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物性前提。

目前国内外针对工作面隐蔽突水致灾源探查的方法主要有直流电法以及音频电透视法等,电磁类方法主要根据煤层及工作面顶底板岩层电学性质差异进行探测[1-4]。

直流电法勘探受井下空间限制,探测深度一般在100m以内,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的有效深度一般不超过110m[5-8],因此对工作面宽度大于250m的超宽工作面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异常的探测主要采用以透视为主的物探方法。

音频电透视法也是直流电法的分枝,其特点为对低阻异常体反映灵敏、信息采集量大和探测距离远、变频可控、施工效率高。

音频电穿透能够探测到工作面煤层内部及工作面顶底板一定范围内岩层的隐蔽导水构造及富水性异常区,最大探测深度320m[9-10]。

该文以乌审旗蒙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纳林河二号矿井31116工作面顶板音频电透视为例,加以钻探结果验证,证明音频电透视法对顶板富水性探测具有很好的效果,更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探测需求[11]。

1 超宽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探测重点与难点31116工作面设计走向长1900m,面宽301m(属于超宽工作面)。

据31116工作面平面位置与勘探钻孔之间的距离,取MD43、NL14、MD09、NL24、MD13钻孔资料进行统计。

据相邻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探测结果分析,该面采后直接充水含水层主要为3-1与2-1煤层之间的延安组三段含水层和2-1上煤层顶板直罗组一段含水层。

从图1可以看出3-1煤与2-1煤层之间延安组三段含水层和2-1煤顶板直罗组一段含水层分布不连续,对比性差,且在NL24钻孔以南区段钻孔未见砂岩含水层,说明该区段砂岩分布不稳定,且主要呈透镜体展布特征。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1矿井水文地质条件1.1主要含水层1.1.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孔隙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由砂质粘土夹细砂或卵砾石组成,厚度15m左右,水位埋深小于15m。

呈带状分布于沁河及其支流河谷两岸。

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1~5.0L/sm。

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及基岩风化带含水层排泄。

水质类型属HCO3-Ca.Mg型水。

1.1.2碎屑岩浅层裂隙水含水岩组(裂隙水)风化带厚度受地形起伏的影响,据钻孔资料综合分析一般为60~90m,最深可达100余米,富水性取决于风化裂隙发育程度。

该含水层一般呈潜水性质,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浅部富水性较强,下部较差,据井检孔的3次抽水试验,降深9.47~62.37m,单位涌水量0.0052~0.1655L/sm,平均为0.0075L/sm,渗透系数为0.0109~0.8974m/d,平均为0.3747m/d,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为HCO3-Na型水。

1.1.3碎屑岩裂隙含水层组(裂隙水)该含水岩组主要指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岩组,其中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三段地层矿区内普遍出露。

含水层为巨厚层粗砂岩及中细粒砂岩。

直接承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地形相宜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地层深埋地下,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粒砂岩,是3号煤的主要充水来源。

钻进中的冲洗液消耗量及水位变化不大,岩芯裂隙不发育,据ZK3-1孔的抽水试验,降深36.12m,单位涌水量0.00108L/sm,渗透系数为0.00063m/d,水位标高694.04m,水质类型为HCO3-KNa型水。

1.1.4碎屑岩夹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裂隙岩溶水)矿区内该地层埋藏较深,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灰岩,其间夹数层泥岩、砂质泥岩等隔水层,裂隙不发育,相对减弱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据井检孔的2次抽水试验,降深66.18~79.28m,单位涌水量0.00078~0.0012L/sm,平均为0.00099L/sm,渗透系数为0.0039~0.0059m/d,平均为0.0049m/d,弱富水性,水质类型为HCO3-Na型水。

CJJ161988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CJJ161988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主编部门: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批准部门:建设部ﻫ实行日期:1988年10月1日ﻫﻫ关于发布部标准《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ﻫﻫ(88)建标字第30号ﻫ根据(81)城科字第1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负责编制的《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CJJ16—88,自一九八八年十月一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本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

ﻫ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ﻫﻫ一九八八年四月三十日ﻫﻫ符号与量纲ﻫﻫﻫ第一章总则续表ﻫﻫ第1.0。

1条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作.勘察工作应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深入调查研究,确保ﻫ质量,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ﻫﻫ第1.0。

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ﻫ第1.0。

3条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应达到下列要求:ﻫ一、查明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开采和污染情况;ﻫﻫ二、对可供可采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和预测;ﻫ三、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建议。

ﻫﻫ第1。

0.4条当勘察区的地下水动态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时,勘察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应符合本规范“第二章:一般地区的勘察方法与要求”ﻫ的规定。

ﻫ当勘察区的地下水动态主要受开采因素控制,并出现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环境问题时,勘察工作内容和工作量除符合第二章有关规定外,应符合本规范“第三章:开采地区的勘察方法与要求"的规定.ﻫ第1.0.5条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一般划分为规划、初勘、详勘和开采等四个阶段.各勘察阶段的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ﻫ规划阶段,应大致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概略评价,并对下一步勘察工作提出建议,为城市总体规划或水源建设的计划任务书的编制提供依据。

ﻫ初勘阶段,应基本查明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水源方案并加以比较和论证,确定拟建水源地段,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初步评价,为水源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程事故 , 在开挖过程 中 , 需 要 做 好 含 水 层 富 水 性 的 分 差 异 析 及 防护 措施 。 2 水 文地 质参 数 的确定及 富 水性评 价
1 松散 含水 层 富水性 评价 2 . 1 抽水 试验
抽水 试 验 是最 常 见 的水 文试 验 方法 , 主要 适 用 于 围 内地 质 资料 , 库址 区外 东北 部 为 变质 大 理 岩含 水 介 渗 透 系数 较 大 、 富 水性 较 好 的含 水 层 。通 过试 验 的特 质… 。地 下 水 的主要 赋 存类 型为 松散 岩类 孔 隙水 、 浅层 性 曲线 , 可评 价 含水 层 的富 水 性 , 计算钻孔 ( 井) 最 大 基岩 网状 裂 隙水 、 深 层 脉 状 裂 隙水 和碳 酸 盐 类 岩溶 裂 涌水 量 和单位 涌水 量 , 估 算含 水层 的渗 透 系数 。 隙水 。 勘察 阶段按照 技术要求 , 进行 了 P S 1 、 P S 2 2个浅层 松 散 岩 类 孔 隙水 主要 赋 存 介 质 为 第 四系 松 散 覆 孔 的持续 抽 水试 验 。对于 这 2个孔 的抽水试 验 数据 利 盖层 , 系第 四系全 新统 冲 洪积层 和 更新 统残 积层 . 地层 用T h e i s 公式 , 并结 合 配线 法计 算非稳 定流 的抽 水试验 特 征 主要 为 褐色 、 黄褐 色 黏 土 , 砂 质黏 性 土 , 含 黏性 土 参 数 1 。由此求 取 的渗 透 系数 , 可 以反 应浅 层 含水 层 砂及 砂层 等 , 分 布于库 址 区 的西部 、 南部 以及东 南部 。 的渗 透性 。 燕 山早 期 中粗 粒 黑 云母 二 长 花 岗岩 为 浅 层 基 岩 对s ) 取 对数 , 可得 : 网状 裂 隙水 的 主要 存 储介 质 , 主要 分 布在 库 址 区内 及

黄河下游岸边浅层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

黄河下游岸边浅层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
无蒸 发量 。
水 由于埋 藏浅 , 受河水及 大气 降水入 渗补 给, 冲积扇 中上 部及
河流主槽地带 的含水层颗粒粗 、 厚度 大 、 富水性好 、 水性强且 透
水质优 良, 因此是城 市供 水的首选水源 。 浅层水是该 区 的主要 含 水层 , 是水 源地 的 目的开采 层 也
位 。含水层底板 埋 深 : 部及 西部 ,8~5 l北 部及 东部 , 南 2 0 n; 6 7 其地层岩性 主要为 全新统 和 中更新 统 、 0~ 5m。 晚更新 统 黄
现行 黄河为“ 地上悬河” 河床底部 是近代 黄河沉 积物—— ,
细粒相的泥质粉细 砂 , 岸边 含 水砂 层 相连 。根 据 地 下水 流 与
水源 , 地下水环境 的变化直接影 响着城市 的发展和居 民的身 体
健康。笔者通过对水 源地地下 水水质 、 量 的调 查 , 水 了解浅层 地下水水质现状 , 分析人类活动条件下黄河 岸边浅层地下水 动 力场 、 化学场的演变特 征 以及 黄河对 水源 地地下 水质 的影响 , 以期 为保护浅层 地下水 资源提供依据 。
粉细砂 、 细砂 为主 , 多含 淤泥质 , 3~1 底板 多 由粉 土组 厚 0 m,
变化为水文 一 开采型 。地下水流 向的总趋势 为西北一 东南 , 地
下水动态主要受开采 、 黄河及气象 因素制约 。水源 地开采区地
成 。水位埋深一般为 1~ l高 出下层微承压 水 0 5m左 右。 3n, .
场、 放射性 同位素氚 、 氢氧稳定性 同位 素组成特点综 合分析 , 认
为黄河侧渗补 给两岸 地下水 的影 响范 围郑州 剖面黄河 南岸 约
为 5 1 m, 约为 64k ; . k 北岸 . m 中牟一新 乡 剖面 南岸 约 为 1. 37

含水层隔水层与水文地质单元

含水层隔水层与水文地质单元

含水层、隔水层与水文地质单元一、含水层与隔水层(一)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基本概念地壳浅表部的岩石,大都呈层状分布,所有的松散岩层和固结的沉积岩都基本如此,部分变质岩和岩浆岩也属此种情况。

松散岩层中,同一岩性单元其孔隙分布均匀、彼此连通;固结的坚硬岩层,如果发育的裂隙或溶隙在整层说来,密集和均匀的程度比较一致,连通性也好,宏观地看上述岩层整体上具有透水性,因此,它们首先是透水层,能够接受水的渗入;然而,岩层的透水性强弱也是不同的,例如,松散的透水层的下部为透水性极弱的另一岩性单元或者坚硬岩石的深部裂隙较上部十分微弱。

于是,渗入上部岩层的水在下部受到阻止而在上部透水层中聚集起来,形成一定厚度,并出现地下水面,水面下岩石空隙被水饱和,这部分透水层即可成为含水层;另一方面,作为含水层,其所赋存的水量在生产上要有一定意义,所以含水层的确切定义应该是位于地下水面以下,能够透过和给出相当数量地下水的岩层。

而厢水层则是不能透过和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的水量甚少,对实际目的意义不大的岩层。

在理解含水层和隔水层基本概念时,首先应明确它们的区分不在于含不含水,而在于水的存在形式。

帖土层虽然含水但几乎都是结合水,不受重力支配,常温常压下不能透水,因而是隔水层;空隙大的岩层中,主要是重力水,故为含水层。

其次,在划分含水层与隔水层时,要注意其相对性和用于实际目的的针对性,以供水为例,对能够给出和透过十分有限水量的岩层,若在水源充沛、需水量很大的地区,可不划归含水层,但是,如果该岩层是在水源极其区乏、需水量不大的地区,就可以列入含水层,可资利用。

再例如,粗砂层中的泥质粉砂夹层,显然可视为隔水层,但如果泥质粉砂是夹在粘土层中,就可将其视为含水层,这就是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的相对性。

僵化地规定出绝对的定量界限井据此加以划分,则往往脱离实际,不利于生产。

是不可取的。

最后,还应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条件的改变,隔水层向含水层的转化,如通常情况下,粘土层为隔水层,但在较大水头差的条件下,部分结合水也要发生运动,从而可以透过和给出水量,故应视为含水层或透水层了,对这种兼具隔水、含水性能在条件变化时又能转化的岩层,可称作半含水层或半隔水层。

水文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特征由于受构造的影响,矿区处于北西—南东走向的地堑内,东部、西部皆为奥陶系、寒武系灰岩,大面积出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迳流到矿区外青磁窑入唐峪河,由东向西注入浑河。

1、含水层(1)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寒武系灰岩由于多夹薄层状页岩,因而为弱含水层。

在矿区北部有出露,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为煤系地层下伏主要含水层,此含水层厚度较大,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水质多为HCO3-Ca.Mg型水。

因沟谷割切割严重,含水层水大部分外泄,根据浑源煤产地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寒武系灰岩和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水位该矿区域内静压水位标高为1254.00-1489.44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孔隙裂隙含水层太原组含水层由于受构造影响,地层遭受剥蚀,岩层风化,胶结松散,使得砂岩成为良好的含水层,太原组在矿区内局部出露,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地表黄土及基岩风化裂隙下渗,储存在砂岩含水层中,一部分通过地表迳流到矿区外,该矿区太原组砂岩含水层为相对富水含水层,但砂岩厚度小,泥岩厚度大,砂泥比率小,含水层薄,地下水存储量小,因此,对开采煤层影响不大,水质为HCO3.SO4-Ca.Mg型水。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孔隙裂隙含水层本组以砂岩为主,砂岩厚度大,泥岩厚度小,砂泥比率大,碎屑岩相对发育,成为地表水下渗聚积的富水含水层。

由于受构造影响,地层遭受剥蚀,切割剧烈,使得山西组地层在矿区西北部局部残留,四周侵蚀并遭受风化,地下水流失大,因此,地下水贮存量小。

(4)第四系松散层孔隙含水层及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层。

矿区内大部分被黄土覆盖,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基岩面风化破碎带内,由于地层薄,又属高原干燥气候,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加上地形山峦起伏,冲沟发育,雨后地表水大部分流失,含水层富水性差,属弱含水层,本区为贫水区。

2、隔水层5号煤层至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间是由铝土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隔水层,厚度约80m左右,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且奥灰水水位低于开采煤层,因此,对煤矿开采无影响。

11011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和水害防治措施

11011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和水害防治措施

禹州神火隆源矿业有限公司11011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及水害防治措施一、工作面概况1、工作面地面位置工作面对应地表位于张湾村西南处农田,地表为第四系所覆盖,地势较为平坦,设计巷道最低处与地表间隔167m。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11011工作面北部为西高村一矿、二矿采空区,南部为本矿11031工作面(未采),西侧为11采区轨道、皮带上山,东侧为矿井井田边界。

3、巷道布置11011风巷工程359m,工作面开口于原11011工作面二联巷上口,沿二1煤层顶板,按方位角74°掘进与11011切眼贯通。

巷道由西向东为2°~4°上坡。

11011机巷工程量397m,工作面开口于原11011工作面二联巷下口,沿二1煤层顶板,按方位角74°掘进与11011切眼贯通。

巷道由西向东为2°~4°上坡。

11011切眼工程量83m,工作面开口于原11011风巷里口,沿二1煤层顶板,按方位角164°掘进与11011风巷、巷道由西向东为15°~17°下坡、二、地质构造情况1、工作面主要沿着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掘进,二1煤层直接顶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白云母及黄铁矿结核。

厚度约25m,局部夹二3煤,厚度(0-0.2m)。

二1煤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色细粒砂岩或粉砂岩、细砂岩薄层状,含较多小白云母及炭质,含菱铁质结核,夹不规则泥质条带,具波状、透镜状、槽状层理,平均厚5m。

煤(岩)层倾角15~17°,平均16°。

2、根据矿井地质报告,结合附近巷道实际施工揭露情况分析,预计工作面掘进范围内无断层,工作面局部底板可能有轻微褶存在、三、水文地质情况1、地表水本工作面位于补给径流区,李楼河从工作面上部流过,河流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在0.145~0.992m3/s之间。

地表水会通过冒落裂隙带向深部微弱下渗,由于煤层顶板有厚层砂泥岩隔水层阻隔,因此地表水体对巷道掘进影响微弱。

新国土资办发[2010]4号(关于下发新编制与审查要求的通知

新国土资办发[2010]4号(关于下发新编制与审查要求的通知

新国土资办发…2010‟4号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审查要求》的通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各地、州、市国土资源局,各相应资质单位:为进一步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工作,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研究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审查要求‣(以下简称•编制与审查要求‣)。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各地、州、市国土资源局尽快将本通知转发所辖县(市)国土资源局,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审查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二、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单位要认真学习•编制与审查要求‣,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

三、•编制与审查要求‣自2010年3月1日起实施,•关于下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代土地复- 1 -垦方案)编制与审查要求>的通知‣(新国土资发…2008‟362号)同时废止。

四、自2010年3月1日起提交审查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均应按照•编制与审查要求‣编制。

附件: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要求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编写提纲‣二O一O年一月十八日- 2 -附件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要求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文),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研究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代土地复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编制与审查要求。

榆神府矿区含水层富水特征及保水采煤途径

榆神府矿区含水层富水特征及保水采煤途径

榆神府矿区含水层富水特征及保水采煤途径侯恩科;车晓阳;冯洁;段中会;高利军;李军【摘要】榆神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区内各主要含水层分布与富水性不均,含水层富水性及矿井涌水对煤矿生产影响差异较大,因此矿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含水层的有效保护对煤矿生产与地区生态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萨拉乌苏组、烧变岩、风化基岩层等各主要含水层的形成、分布及富水特征,结合矿井首采煤层上覆基岩厚度与矿井目前涌水量情况,将区内生产矿井及待规划区域从“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角度划分为水量贫乏型、水量较丰富型、水量丰富型及地表水体型4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区.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类型,分别提出了采空区存储净化、工业利用、农业灌溉、湿地建设和人工湖泊等具体的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途径和措施.讨论了“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认为“保水采煤”的基本措施应当包括保护浅部主要含水层和矿井水资源利用两部分,即将“保水”与“用水”相结合,拓展了“保水采煤”的科学含义;建议在矿井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开采损害影响与环境自身修复能力,在满足能源开采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发生质的破坏;提出了利用经济效益“反哺”当地生态和“绿色经济”建设的一点猜想,为矿区未来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9(044)003【总页数】8页(P812-819)【关键词】榆神府矿区;含水层;保水采煤;水资源保护;矿井水利用【作者】侯恩科;车晓阳;冯洁;段中会;高利军;李军【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陕西煤业化上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现代煤炭开采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陕煤集团神术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陕西榆林719300;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陕西榆林7193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23.8榆神府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区域内的水资源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点一、地下水资源的特点: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二、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1.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2.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3.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三、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4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四、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方法:1.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2.水文地质钻探;3.水文地质物探;4.水文地质(现场)试验;5.地下水动态观测;6.室内分析、鉴定、模拟试验和实验。

新技术与新方法(1)遥感技术(2)同位素技术(3)GIS技术(4)核磁共振技术五、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六、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基本特征,为区域水资源规划、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奠定基础,为国民经济远景规划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具体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2)任务: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地下水埋藏分布条件,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括数量,地下水与区域地表水的关系,以及与区域环境条件的关系。

(3)调查方法的特点: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注重以地下水资源与流域及行政区域单元结合划界,应用区域地质、水文、气象、遥感、GIS等技术和资料,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量概算。

七、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地下水某方面研究提供依据。

(2)任务:详查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个专门项目或具体亟待解决问题的调查,提供工程项目设计所要求的水文地质资料。

(3)调查方法的特点:比例尺根据工作任务而定,一般要求大于1:5万。

尾矿库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尾矿库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尾矿库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摘要】尾矿库是矿山日常生产的重要设施,同时也是矿山的安全隐患所在,必须加强水文地质条件的勘察。

本文结合某尾矿库水文地质条件勘察的工作实践,对该尾矿库进行了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确定了该尾矿库仍是处于稳定状态,为进一步开采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尾矿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尾矿库是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尾矿的场所,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险源,存在溃坝危险,一旦失稳,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

随着矿山事业的不断发展,尾矿库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使得尾矿库的安全形势愈来愈严峻。

准确评价尾矿坝的稳定与否是防止尾矿库失稳溃坝、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

而尾矿库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是必备的基础。

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对尾矿库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1.尾矿库概述某尾矿库处于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区域最高点位于尾矿库北部,海拔2209.40m;最低点位于尾矿库南部,海拔1913.00m。

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及早期地形图综合分析,该尾矿库原始地貌为相邻两沟谷,沟谷走向大致为西北向,尾矿已把两沟谷填平,尾矿堆积后形成三级台阶边坡。

本文针对该尾矿库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做调查,并给出初步的评价结论。

2.尾矿库的水文地质条件2.1尾矿库地层岩性该尾矿库区堆积物成分复杂,规律性差,尾矿库南部堆积物主要为熔炼渣,北部部分地段原为环卫站垃圾场。

渣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第四系坡、残积(Qdl+el)粘土、二叠系阳新组(P1y)灰岩。

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土洞、溶洞及落水洞等岩溶现象,石芽较发育,基岩起伏面较大。

钻孔BP4揭露灰岩中充填一段2.2m的粘土,就是由于石芽发育引起基岩面起伏变化的结果。

2.2主要岩土层的渗透性为查明拟建场尾矿库各岩土层的含水类型和渗透性或吸水率,本次勘察分别进行了钻孔注水试验和压水试验,各试验成果分层统计评价见表1~表2。

分析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单因素

分析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单因素
关键词院煤层顶板 砂岩含水层 富水性
目前,煤矿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行
形成的时候,其自身存在的裂隙尚没有得到均衡发育,从 而导致不同地段的岩层所存在的涌水量也有很大差异。一 般来说,在巷道刚开始对含水层进行揭露的时候,涌水量 都会相对较大,如果补给充足,持续时间较长,补给不足 时,涌水量逐渐变小或者被疏干。这类形式的充水较为普 遍,是本井田的主要充水形式。
水水源,能够帮助开采人员更了解煤矿的基本情况,从而 是非常重要的。结合麦垛山矿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水害
更好的采取最合理的开采方法,提高开采效率,促进我国 防治措施的采取,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建立井下排水系统,需
1 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和充水水源分析 要注意的是,排水系统的设计除了要满足矿井的开采需求
1.2.2 风化壳裂隙充水。通常情况下,基岩一旦露出地 表,就会受到风化,在这种作用下,基岩的裂隙就会更加严 重。加上地壳的不断下沉,基岩就会被第四系松散沉积层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煤矿企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相关部门对煤层开采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水害作为 煤矿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想要将其有效解 决,开采人员就必须要了解当前煤矿含水层的实际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 够从根本上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
层数来说,北部砂岩层数较多,单层厚度较小。
则;②定期监测原则;③观测孔全面性原则。只有对钻孔进
1.2 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的充水水源分析 煤层顶板 行合理设计,才能够将观测系统的作用在水害防治中最大
砂岩含水层的充水水源来自于多个方面,但最为明显的还 限度的发挥出来。最后是进行超前疏放水,虽然该煤矿砂

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

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

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按钻孔单位涌水量(q ),含水层富水性[注]分为以下4级:1.弱富水性:q ≤0.1 L/(s ·m);2.中等富水性:0.1 L/(s ·m)<q ≤1.0 L/(s ·m);3.强富水性:1.0 L/(s ·m)<q ≤5.0 L/(s ·m);4.极强富水性:q >5.0 L/(s ·m)。

注: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钻孔单位涌水量以口径91 mm 、抽水水位降深10 m 为准;若口径、降深与上述不符时,应当进行换算后再比较富水性。

换算方法:先根据抽水时涌水量Q 和降深S 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或图解法确定)(S f Q =曲线,根据Q -S 曲线确定降深10 m 时抽水孔的涌水量,再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孔径为91 mm 时的涌水量,最后除以10 m 便是单位涌水量。

⎪⎪⎭⎫ ⎝⎛--=919191lg lg lg lg r R r R Q Q 孔孔孔式中 91Q ,91R ,91r --孔径为91 mm 的钻孔的涌水量、影响半径和钻孔半径;孔Q ,孔R ,r 孔--孔径为r 的钻孔的涌水量、影响半径和钻孔半径。

附录三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公式计算: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时:H f=H k+H b(3-1)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覆盖时(图3-1):H f=H L+H b(3-2)式中H f--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H k--采后垮落带高度,m;H 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H b--保护层厚度,m;α--煤层倾角,(°)。

根据式(3-1)、式(3-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 m。

式中H k、H L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图3-1 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含水层覆盖时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图二、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含水或导水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图3-2)可参照下列经验公式计算:P 35.0K pKM L ≥20 m式中 L --煤柱留设的宽度,m ;K --安全系数,一般取2-5;M --煤层厚度或采高,m ;p --水头压力,MPa ;K p --煤的抗拉强度,MPa 。

含水岩组富水性等级划分

含水岩组富水性等级划分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本工程教授教养练习指点1:5万分解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普查.勘察实验.长期不雅测等野外材料的分解反应.编制分解水文地质图的目标是周全.体系.清楚地反应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纪律,解释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前提,反应地下水形成特色以及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岩性时期.水质.水量变更纪律,地下水资本散布,并提出水资本开辟和呵护措施,圈定地下水开辟前景地区,为往后的水文地质查询拜访和地下水资本的开辟供给水文地质材料.要充分.客不雅地反应现实情形,并力争具有科学性.地区性.分解性.适用性.艺术性.为进步编图精度,请求分解水文地质图在野外工作阶段实时肯定含水岩组的散布界限及各类水滴的地位和富水性界限等.重要内容包含:(1) 主图(1:2.5万或1:5万平面图,并附图例).(2) 剖面图.(3) 帮助图件.(4) 解释书.主图反应多种水文地质身分,并有重点地凸起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基起源基础则是,容身于地下水资本的散布纪律,斟酌水资本的分解评价,凸起地下水资本前景区,统筹一般水文地质前提.潜水与承压水,松散岩层和基岩的含水岩组皆表示在一张图上.若下伏有重要含水岩组则以隐伏型加以暗示,并有必定命量的代表性掌握水滴,以便尽可能反应较具体的水文地质前提.主图的重要水文地质内容(1) 含水岩组的散布.一般是数个含水岩层的聚集体,且常处在不合的层位,因而请求以地质时期肯定含水岩组的垂向次序.(2) 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因为比例尺和研讨程度所限,除以水滴材料圈定外,少数地区也可以根据类比法肯定岩组相对富水性的强弱.研讨程度较高,含水层富水性变更则应以井(孔)涌水量的大小圈定,其富水程度的指标数则在图例中标明.(3) 反应含水层的顶底板的埋藏深度,潜水.浅层承压水或深层水水位埋深,各类双层含水层构造以及下伏含水层顶板埋深及富水性.(4)地下水化学类型及矿化度的暗示.地下水矿化度分级.热矿水.肥水和超标的有害微量元素的散布.(5) 典范的自流水盆地.自流水盆地的界限以及自溢区均以特别情势暗示.(6) 地层(或岩体)代号及其界限.地层划分重要根据含水岩组须要恰当简化归并,或进一步细分至段.(7) 地质构造暗示.与地下水有关的深大断裂带.断陷盆地.深大断陷带等.(8) 地表水系.留意水文地质要素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有机接洽,反应地下水的补给.渗出以及区域地下水径流与地表水系的关系.(9) 代表性的掌握水滴.如有名的泉.有代表性的井(孔).8.2.4.1 单层构造含水岩组暗示(l) 采取底色法,按照不合的色序暗示不合含水岩组类型及其散布,在统一岩组类型中以色彩的深浅或色调线条的不合偏向暗示该岩组的富水性的强弱.下伏含水岩组的顶板埋深可用等值线暗示.(2) 用斑纹符号暗示咸水.微咸水和超出划定尺度的有害微量元素,大面积咸水可用灰色图例暗示.(3) 用与含水层时期雷同的色序等值线暗示地下水位埋藏深度.(4) 用地质图例划定的地层符号和界限圈闭岩层散布规模.(5) 图面上掌握水滴(井.泉.孔),应暗示出孔深.含水岩组涌水量.水质.水位等有关地质.水文地质材料.8.2.4.2 多层构造含水岩组的暗示办法松散岩类孔隙水多层构造含水岩组,一般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或浅层水与深层水上.下两层的双层构造或上.中.下三层构造.岩溶水多层构造含水岩组有被第四系含水层笼罩的笼罩型岩溶水,隐伏于其它地层的埋藏型岩溶水.是以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与隐伏碳酸盐岩类岩溶水,或者碎屑岩类裂隙水与隐伏碳酸盐岩类岩溶水构成的双层或三层构造情势.暗示办法:(1)双层构造的暗示办法是采取宽.窄条相间,宽条代表上部潜水,窄条代表下部承压水,富水性用不合色调暗示.假如是三层含水组则可采纳等值线(注明富水性等级)或编制镶图以及其他办法加以暗示,并仍以色调差别富水性等级.以宽窄条暗示下部含水组的顶板埋藏深度,用不合色调反应富水性大小,宽窄条相间反应高低层构造.(2)把双层构造含水组的上部含水组视为一个空间,在图的统一个层面上暗示;而把双层构造的下部含水组视为另一个空间,作为另一个层面暗示.第一个层面采取底色法以不合的色块图例暗示不合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强弱;第二层面的松散岩类下部含水组或笼罩在其它地层下的隐伏岩溶水,则根据它们的富水性级别和含水组顶板埋深,分离设计不合偏向的晕线图例,用区域法暗示.二者是叠置关系,而不是组合关系,它们之间的图例都是自力消失的,从而在平面图上反应两个层次.对于隔水层,可用棕色方格暗示.(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取普染底色暗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暗示).单井涌水量>5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取绿色线划暗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100 m 100~200 m >200 m单井涌水量>5 000 m3/d绿色浅绿 黄绿 黄色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3/d 8.2.5.2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1) 袒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暗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暗示).单井涌水量>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单井涌水量<100 m3/d (2) 笼罩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暗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50 m 50~100 m 100~200 m单井涌水量>5 000 m3/d单井涌水量 1 000~5 000 m3/d单井涌水量<1 000 m3/d 8.2.5.3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取普染底色暗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暗示).单井涌水量 >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 <100 m3/d蓝色中蓝 深蓝红色中红 深红(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暗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50 m 50~100 m >100 m单井涌水量 >1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1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8.2.5.4 多年冻土孔隙裂隙潜水(1) 冻结层上水——采取普染底色暗示. 单井涌水量 ≥100 m3/d 单井涌水量 <100 m3/d(2) 冻结层上水——承压顶板埋深采取灰色线条暗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50 m 50~100 m单井涌水量 ≥100 m3/d 单井涌水量 <100 m3/d8.2.5.5 含水岩组的构造暗示为了反应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应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暗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伸偏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限,加绘蓝色小圆点暗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水带;背.向斜储灰浅水构造,采取蓝色轴暗示;充水断裂带,可在断层充水一侧加蓝点,两侧充水则两侧加蓝点.地下水矿化度及地下水位埋深的暗示均可采取两种不合色序或不合粗细(或实线或点线)线条暗示.若庞杂可做帮助.掌握性水滴(孔.井.泉),一律按划定的符号用蓝色暗示,矿泉水采取桃红色,钻孔及各类集水建筑物用红色暗示.图面上一般应有掌握水滴5~l0个/dm2,包含钻孔l~4个.所谓含水岩组是指含水特点雷同或邻近的岩层,归为统一含水岩组,多属于含水岩层的聚集体,反应了地下水赋存的空间前提.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等级的划分,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构造.埋藏前提与补给起源等分解身分,联合勘察孔或临盆井材料划分(表82).表82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等级划分表地区富水性等级单井涌水量单位涌水量地下水补给模数/L1 s1 km2山前地区极丰硕>5 000>5 >20丰硕 1 000~5 0001~57~20中等100~1 0000.5~13~7微弱<100<3平原地区丰硕>3000>3>15中等1000~30001~310~15微弱100~10000.5~15~10弱<100<5滨海地区丰硕>500>2>10中等200~5001~25~10微弱100~2000.5~13~5弱<100<3对碎屑岩孔隙裂隙水根据构成的岩性.构造前提及补给前提,联合勘察材料,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应根据岩性.构造.地貌及补给前提与水动力前提,联合勘察材料,按泉及暗河道量或地下水径流模数等分解身分,划分富水等级.对基岩裂隙水,应根据岩性.构造.地貌等分解身分,联合泉流量统计与地下水径流模数划分富水地段(表83).表83基岩裂隙水富水性等级划分表地区富水性等级单井涌水量/ m3·d1泉水流量/L·s1地下水补给模数/L·s1·km2碎屑岩裂隙孔隙水丰硕>500>50>5中等300~50010~503~5微弱100~3005~101~3弱<100<5<1碳酸岩盐类裂隙溶洞水丰硕>3000>1000>15中等1000~3000500~10007~15微弱100~1000100~5001~7弱<100<100<1基岩裂隙水丰硕>700>100>7中等300~70050~1003~7微弱100~30010~501~3弱<100<10<18.2.5.9 富水性的圈定按构造.岩性.地貌等重要身分来圈定.拔取以能充分反应当地区各类含水岩组及水文地质构造的两个(纵横)剖面,并尽可能沿地貌变更最大的偏向,并和勘察钻孔.掌握性水滴联合起来.剖面图中的各含水层.组,均按平面图设计的富水性色相上色.含水层中的隔水层及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不上色,属第四系多层构造的含水岩组,应按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上色,即不斟酌单层含水层的富水性.统一含水层.组,因厚度或岩性产生变更,导致富水性有差别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构造,示意性地采纳逐渐过渡的方法划分出两者的界限,对基岩层间水,应斟酌受深度的限制,即必定深度以下不再上色.对基岩裂隙水,一般大致按风化裂隙带的深度为界着色.水文地质剖面图的地形线,应恰当示意性地反应地貌特点,如阶地.古夷平面.峰林.峰丛等.剖面内还必须反应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内容:水位.承压水头.掌握钻孔及其涌水量.充水断面或储水构造.淡水及咸水.影响水质的含盐地层等,并示意性地暗示溶洞.落水洞.暗河等.比例尺程度偏向和平面图要一致,垂直偏向,可以恰当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图中可见,1998 年以前本区地下水多年处于 动态平衡状态。自 1999 年以来,连遇连续干旱年份,
图 1 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 Fig.1 Water bearing zoning map
使本地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区域地下水位年内动 态变化规律为:3—6 月份由于降水量少和农业开采 量的加大,地下水位降速加大;6 月进入丰水期, 地下水位降幅变缓;10 月至翌年 2 月为地下水位相 对稳定期。
图 3 2012 年 12 月实测水位与模拟水位拟合图 Fig.3 Fitting of measured water level and simulated water level in December, 2012
牤牛河及其附近砂石坑的入渗能力合计约 1.7m3/s; 60 眼回灌井入渗能力约 4.17m3/s。通过计算,按每 年回补 3 个季度(3—11 月),规划入渗场内年入渗
3 3 3 3
2 地下水数值模型
2.1 总体概况
结合“北京市地下水库前期勘查项目”阶段性 成果(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2014),建模面积 560km2,涵盖潮白河地下水库库区(355km2)。采 用地下水模型软件 Feflow 对各层进行有限元离散, 在河流、开采井、观测井等重要位置使用网格加密 技术,共剖分三角单元 144305 个,节点 84896 个。 根据资料掌握程度,模型模拟期选择 2008 年 1 月— 2012 年 12 月;并利用 2009 年至 2012 年的地下水 源汇项资料和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 参数识别和验证。
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1 含水层组特征及其富水性
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从北往南颗粒由粗变细, 含水层由单层变多层。地下水在小罗山以北属潜水 区,牛栏山以南为承压水区,两者之间为潜水—承 压水变化过渡区。小罗山以北、密云康各庄一带广 泛分布着单一厚层砂砾卵石含水层,厚度 40~80m。 小罗山向南至牛栏山,含水层一般为二至三层砂砾 卵石,累计厚度 20~50m;牛栏山以南顺义地区含水 层以多层结构为主,岩性主要为粗中砂、细砂,累 计厚度约 40m。 依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水动力与水质特征, 结合本区的水文地质要素及开采利用条件,可将第 四系松散岩类细分为:第一含水层,相当于全新统 (Q4),40 m 左右(主要农业开采层);第二含水层, 相当于上更新统(Q3),从 40~100 m(主要水源地 和自备井开采) ;第三含水层,相当于中更统(Q2), 主要是 100 m 以下(包括 Q3、Q2 和 Q1)。 平面上研究区含水层岩性、富水性可划分为 4 个主区和 5 个亚区,见图 1。区内含水层结构简单, 大部分区域水位下降 3m 单井出水量大于 5000m3/d。
2.3 区域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
怀柔平原区多年平均(1956—2000 年均)的地 下水可采资源量为 8000 万 m /a。本次结合区域地下
3
3.1 地下水人工回补方案
根据初步配水计划,2015 年南水北调进京后, 拟将来水调 20m3/s 至密怀一带,其中 10m3/s 调至密 云水库,另 10m3/s 调至密怀一带回灌地下。拟定的 地下水人工回补方案如下: ⑴ 规划入渗场及回补方式 综合本次野外调查成果,综合考虑地下水环境 现状,包气带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河道入渗 能力等因素,对比分析,本着“投资少、回补快、 储存率高、水质安全”等原则,选择怀柔应急水源 地上游的沙河和牤牛河附近作为拟回补场地。 ⑵ 回补时段 根据市水务局南水北调进京的初步配水方案, 冬季枯水期南水北调来水量较少,南水北调尾水只 在春、夏、秋三季进行回灌。 ⑶ 规划入渗场的入渗能力 根据规划入渗场内的河道及砂石坑分布范围, 统计规划入渗场的入渗能力合计约 6m3/s。其中沙河、
3
热备方案
方案 1 (万 m3/a)
比例 0.23 0.08 0.06 0.01 0.01 0.02 0.07 0.19 0.33 1.00 0.98 0.00 0.02 1.00
水水位多年动态观测资料和年开采量资料,利用地 下水三维流数值模型,对怀柔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进 行了均衡分析计算。据统计,1999 年连续十余年干 旱以来,至 2013 年底怀柔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累计亏 损 12 亿源地可持续供水研究
根 据 南 水 北 调 水 源 进 京 后 的 初 步 配 水 计 划, 2015 年南水北调进京后,南水将替代部分本地地下 水开采量,同时南水北调余水还能用于回灌,补充 当地地下水亏损。依据怀柔应急水源地的供水实践 经验,水源地的减采或停采对于水位恢复具有显著 效果。根据上述计划,本文提出地下水人工回补、 稳定开采、集中开采等方案,并利用数值模型对方 案实施后地下水动态进行了预测,为保障怀柔应急 水源地可持续供水功能及热备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 11 卷 第 1 期
城市地质
73
表 2 地下水人工回补及热备方案同时实施后的地下水均衡 Tab.2 Groundwater equilibrium after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能力约为 1.45 亿 m3/a,其中大口井回灌约 1 亿 m3/a, 河道入渗约 0.45 亿 m3/a。
3.2 热备运行方案
依据怀柔应急水源地十年来的供水实践经验, 结合南水北调水源供水和北京用水的特点,优选以 下 2 种热备运行方案,在涵养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同 时,保障应急水源工程的应急供水能力。 ⑴ 方案 1:采用“稳压开采”模式 为了保障输水管道工程安全,始终处于满水压 力状态,日常开启 2 组 4 眼井,按日恒定开采量 2.7 万 m3/d 开采,年开采量合计 1000 万 m3/a。热备运 行期间,分别以北支、南支、干支水源井为基本单 元进行轮换,保证在一年内北支、南支、干支水源 井均得到一次轮换启动。 ⑵ 方案 2:采用“集中开采”模式 由于夏季为北京市用水高峰期, 供水负荷较重, 为了缓解夏季城区高峰期的供水压力,应急水源地 可在夏季供水高峰期(6—8 月)启动供水模式, 在保障城区高峰供水的同时,进行热机运行,开启 34~36 眼井,日供水量 20 万 m3/d。其他月份几近停 采涵养,为了维护工程安全、保障输水管处于满水 压力状态,仅在水源地的北支和南支开启 2 眼井, 每月开启 1 天,每天开采量约 1.5 万 m3。方案 2 年 开采量合计 1850 万 m /a。
图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与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动态 2 潮白河地区地下水 2 潮白河地区地下 2 潮白河地区地 2 潮白河地区 2 潮白河 2 潮白 2潮
1.3 区域地下水资源开采
区域地下水开采包括怀柔应急水源地、水源八 厂水源地和当地工农业开采。
第 11 卷 第 1 期
城市地质
71
动态监测资料(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2014), 利用水源地上游密云 M318、中心区 H8-39 和下游 水源八厂地区的 G-8 三个典型长观孔的资料来研究 区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图 2)。
怀柔应急水源地自 2003 年 8 月 30 日启用,至 2013 年 12 月底, 怀柔应急水源地累计总供水量达 9.87 亿 m ;潮河—怀河水源地自 2009 年 2 月 5 日与应急 水源地并网运行, 至 2013 年 12 月底累计供水量 1.089 亿 m3。2013 年两水源地开采量为 0.945 亿 m3。 水源八厂设计日供水能力 48 万 m3/d。1999 年开 始北京遭遇了连续枯水年,区内地下水位的大幅下 降造成区内水源井出水能力逐年下降。2013 年开采 量为 0.32 亿 m ,较设计供水量衰减了 82%。 根据《怀柔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2003), 怀柔平原区多年平均(1956—2000 年均)的地下水 可采资源量为 8000 万 m /a。自 2003 年开始由于产 业结构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减小趋势,2013 年开采量为 0.48 亿 m3。 2013 年怀柔平原区地下水的总开采量达到 1.42 亿 m ,其中怀柔应急水源地的开采量占 53%。
1.4 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
依据怀柔应急备用地下水源地 2014 年度地下水
2.2 模式识别验证
本模型的识别与检验过程采用的方法也称试估 -
72
袁庆亮等:怀柔应急水源地可持续供水与水源涵养研究
2016 年
校正法,它属于反求参数的间接方法之一。本次利用 地下水流场及典型的监测孔水位曲线进行模型验证。 验证期内潜水含水层模拟流场与实际流场对比 图见图 3,可见模拟潜水流场与实际流场总体流动 方向相同,大部分结点水位拟合较好。此外,本次 利用研究区内的 20 余眼长观孔的实测数据进行了观 测孔水位曲线拟合验证,经统计,平均误差绝对值 小于 5m 的观测孔占 70%。因此,所建立的模拟模 型基本达到模型精度要求,符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 件,基本反映了地下水系统的动态特征,故可利用 模型进行地下水位预测分析。
70
袁庆亮等:怀柔应急水源地可持续供水与水源涵养研究
2016 年
0 引言
怀柔应急水源地自 2003 年 8 月 30 日并网运行, 一直续采至今,由于连续干旱和多年的超设计规模 运行,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2015 年 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后,怀柔应急水源工程应始终保 持“应急供水”的能力,具备随时启动供水的功能。 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结合南水北调水源进京的机 遇,从资源回补涵养和供水系统的热备运行两方面 开展研究工作,以确保水源地可持续应急供水的能 力。 研究区地下水调蓄工作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 进行了潮白河入渗试验研究工作;90 年代开展了南 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地下水调蓄工程勘察工作(北京 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7)。21 世纪,在南 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前提下,北京市完成了多个 调蓄的综合性研究项目,由于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 部是重要的调蓄区之一,各个项目均在该区域开展 了研究工作。例如,2004 年北京完成的《首都地区 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北京市地质工程勘 察院, 2004) 项目论证了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 地表水联合调蓄范围,计算了调蓄库容,对地下水 回补可利用的调蓄水源、方式进行了调查,提出调 蓄工程方案与建议,并进行了数值模拟;2007 年《南 水北调来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及调蓄规划方案研究 报告》(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2007)对地下水 库可恢复空间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调蓄条件、能力, 提出了水资源调蓄工程方案和优化配置、地下水开 采调整方案。 综上所述,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区的农田 水文地质勘察、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调 蓄及相应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大 量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成果, 为本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次工作中借鉴了北京(崔瑜等,2009)、乌 鲁 木 齐( 董 新 光 等,2005)、 大 庆( 高 淑 琴 等, 2007)、滹沱河(杜尙海等,2010)等区域地下水 库调蓄的方案及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