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解读并领会文章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结合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机智的品质,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解读并领会文章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历史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鸿门宴》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

2. 结合历史资料,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 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人物分析或情节综述的短文。

鸿门宴 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 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鸿门宴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

3. 能够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鸿门宴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

3.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引入鸿门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历史背景:讲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改革和暴政,以及楚汉之争的背景。

3. 讲解鸿门宴:介绍鸿门宴的发生背景、参与人物以及宴会的结果。

4. 分析影响: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秦朝的影响、对汉朝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5. 总结回顾:对鸿门宴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教学法:通过老师讲解和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鸿门宴的相关知识。

2. 图片、视频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鸿门宴的情景,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3. 讨论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五、教学资源1. 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与鸿门宴相关的文献和书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检验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鸿门宴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1.2 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如项羽、刘邦等,以及他们在宴会上的互动。

1.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鸿门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章:分析剧本结构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的剧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

2.2 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感受剧本的节奏和氛围。

2.3 讨论:《鸿门宴》的剧本结构如何体现了事件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第三章:解读人物形象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3.3 讨论:《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第四章:探讨主题意义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所要表达的主题意义,如权力斗争、忠诚与背叛等。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创意表达与反思5.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鸿门宴》的理解和感受。

5.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对比《鸿门宴》中的事件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

6.2 学生通过研究资料,分析《鸿门宴》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性。

6.3 讨论:《鸿门宴》中的决策与结果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第七章:跨学科联系7.1 教师引导学生将《鸿门宴》中的事件与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联系起来。

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展示他们的发现。

第八章:案例研究8.1 教师选取与《鸿门宴》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8.2 学生通过研究案例,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8.3 讨论:从案例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九章:课堂互动与提问9.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鸿门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方案精华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方案精华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方案--精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概括并阐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通过对比分析、资料搜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3)培养学生对人际交往和权力斗争的警惕性和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2.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鸿门宴》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3. 对《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和人际交往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鸿门宴》的文本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鸿门宴》文本,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鸿门宴》的心得和发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文本,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文本,分析《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和对话。

(2)学生表演后,进行自我评价和班级评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概括并阐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思维导图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2. 语言特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用词习惯。

3. 历史背景:秦末汉初的社会状况、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

4. 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宴会、忠诚、背叛等元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掌握重要词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概括文章主题。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5.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分析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6. 互动环节:提问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鸿门宴》中的重要句子。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和质量。

4. 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鸿门宴》教案及反思

《鸿门宴》教案及反思

《鸿门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个性化解读。

3.落实文言知识考点,史记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二人,对话描写【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由毛泽东的诗导入,为什么写“不可学霸王”,霸王指项羽,伟大的军事家。

毛泽东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项羽刘邦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鸿门宴》。

二、解题鸿门宴:刘邦赴项羽的宴会,暗藏杀机,惊心动魄的饭局。

后人常用“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

时间:BC206,陈胜吴广起义的第三年。

背景: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破函谷关,驻扎鸿门。

刘邦取道攻占咸阳后,驻军霸上。

三、读文师生齐读全文,解决一些字的正确读法。

譬如:王(四声)、飨、尹、语(四声)、鯫、内(纳)、长、卮、彘、骑、不、樊哙、眦、跽、俎、靳、彊(强)、桮(杯)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开后朗读,也没啥。

我不能强迫学生做,好的老师能引导他们去做。

文章共才4段。

让学生明确,第三段在描写鸿门宴的惊心场面,重点段。

四、析文(一)、第一段,站起来叫学生读一读。

思考,这一段,我们可以解读哪些信息?哪些历史人物出场?时间和地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刘邦——霸上,十万兵项羽——鸿门,四十万曹无伤告密,沛公想称王关中,降秦王子婴,为之相。

项羽想攻打刘邦,谋士范增力劝项羽杀了刘邦,并言刘邦具有天子气,勿失机会,趁机消灭。

交代了鸿门宴的缘由。

知识考点:实词:军、霸、王、飨、山东、小、采虚词:为、之、为、于、为句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为击破沛公军、贪于财货、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二)、第二段,叫三个学生对话读,一人演项伯、一人演张良、一人演刘邦。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0篇)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篇1在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理论指导方针下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

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

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

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

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

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篇2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放心不下的是课文字、词、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体意蕴等“文”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了。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漠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和发展自我的内心需求,是只有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教学而没有“阅读”的教学。

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若要保险起见,可通过预习导学案和课堂上适当点拨来补充不足。

问答导学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地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特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能使教学活动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推进,品位诗意的语文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需求。

朗读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感知课文的氛围。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他的角色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鸿门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

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鸿门宴》全文。

(2)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学习古代人物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 人物形象分析和性格特点概括。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鸿门宴》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德观念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司马迁,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鸿门宴》,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概括文章主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加深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鸿门宴》的情况。

2. 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和性格特点概括的准确性。

3. 学生在讨论和课堂回答问题中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够清晰地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讲座,深入讲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以鸿门宴为背景的故事或诗歌。

鸿门宴教学反思(精选6篇)

鸿门宴教学反思(精选6篇)

鸿门宴教学反思(精选6篇)鸿门宴教学反思(1)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讲授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探讨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并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胆质疑,再全班一起探讨。

近四个课时的教学中不经意的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主要有:1.“鸿门宴”上有许多地方是有失真实性的: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之后又“复夜”回,而且这期间还要见张良与沛公,仔细想想得多少时候才能回营?之后还要与项王讲此番经过,恐怕天都快亮了吧?这可能吗?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桧出”,上厕所还要人陪同,这未免过于夸张了,而且项羽又不是智障,怎会不起疑?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之后张良才进去,这得隔多久,帐中除了项营中的人,已没刘邦的人了,项羽怎不起疑?而且又独自在军营中坐这么多时候,说不通。

2.“鸿门宴”上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从座次中能看出什么来?东南西北四面都有座位,那么这进出的门在哪儿呢?3.项伯为什么要“翼蔽”刘邦?难道仅是由于两人在这之前已约为儿女婚姻的原因吗?4.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就是指项羽吗?似乎也可以理解为项庄?我记得教上届学生这篇文章时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一篇文章上下来,看着学生课本中记得密密麻麻的,说实话那一刻还挺有成就感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课堂中的那些学生,都一个个像“呆头鹅”,而我则垄断了45分钟的文言文课堂。

最终效果呢?期末时,考到这篇文章中的四个实词,可全对的就只有几个学生而已,许多学生只能做出其中的两个。

事后反思:与其说是期末复习没到位,还不如说学生对课文没真正地掌握起来。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学反思篇一:《鸿门宴》教学反思《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

这一点在9班体现的很明显。

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

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

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

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

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

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对比分析、案例研究和创意写作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坚守信用的品质,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鸿门宴》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文章通过宴会上的对话和互动,展示了两位英雄的个性和胸怀,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如“鸿门宴”、“剑拔弩张”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刘邦的机智、项羽的豪爽等。

(3)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友情、权谋、忠诚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介绍《史记》和《鸿门宴》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鸿门宴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3)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它们对人物关系和局势有何影响?4. 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演讲等形式,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培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小故事,描述鸿门宴上的一个精彩场景。

2. 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对其进行评价,并结合《鸿门宴》中的情节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一、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对话技巧。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演讲,培养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忠诚、背叛、友谊、权谋等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鸿门宴》全文2.2 教学重点:文中重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描写。

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3 教学难点: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理解。

对文中象征意义和隐喻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鸿门宴》的插图或相关历史背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一场宴会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吗?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部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词和理解问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价值。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每组选择一个象征或隐喻,进行分享和解释。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演讲,表达自己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学生完成的生词卡片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角色扮演和展示:学生角色扮演的表现和小组展示的质量,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鸿门宴》文本5.2 辅助材料:《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生词卡片角色扮演道具和场景布置物品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楚汉争霸的背景。

讲述《鸿门宴》的主要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讲述《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章:分析人物形象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动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2.2 教学内容对《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刘邦、项羽、张良等。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的相关段落,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理解故事情节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把握其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帮助学生把握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找出故事的发展脉络。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和概括情况,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讨论故事主题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故事主题,探讨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故事主题,探讨其深层含义。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主题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批判。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思考情况,了解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程度。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2.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3.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2.难点: 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

三、教学时数: 四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飨xiǎng(犒劳) 鲰zōu(短小、浅陋) 卮zhī(酒器) xì(同隙)崐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哙kuài(咽下去) 戟jǐ(长柄兵器) chēn(瞪,怒生气) 眦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崐彘zhì(猪) 俎zǔ(砧板)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 bēi(同杯)引入课文:《鸿门宴》选自司马迁写的《史记》。

我们以前学习过《史记》里节选的崐《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定还清楚地记得陈胜、廉颇、蔺相如崐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

司马迁非常善于描写人物。

鲁迅曾把《史记》誉为“史崐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鸿门宴》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司崐马迁刻画人物的特点,那就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并通过人物个崐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

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崐邦只有10万。

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崐的结局了。

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崐动。

背景:“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崐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崐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崐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崐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2)能够分析并解读《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3)能够概括并阐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2)分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解读《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鸿门宴》中的难懂词汇和句子;(2)分析《鸿门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联系《鸿门宴》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课文,理解大意。

2.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2)学生合作探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情景模拟:(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气、表情、动作等表现手法,增强情景的真实感;(3)学生展示并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鸿门宴》中的重要句子;2. 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人物分析短文;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作业检查: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背诵和人物分析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

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

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

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

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

请组长
待会把推荐名单写到黑板上。

同学朗读展示。

预备观点:
观点一:项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们不能单以成败论英雄,不否认项羽身上的许多缺点导致了他的失败,使他不怎么完美。

但是项羽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他自信、豪爽、重感情、讲仁义,做事情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如果选朋友的话,首选项羽。

他粗犷豪爽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勇武盖世的气概与宁死不屈的骨气,使他成为最具有人格魅力的英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一位让人惋惜的悲剧英雄。

观点二:我认为刘邦是英雄。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能言善辩、善用人才,在不利的环境中积极转化利用各种条件,赢得了文臣武将的支持,最终赢得天下。

纵然他身上有很多残忍阴狠的一面,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无完人,他性格上的缺陷相对于他缔造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大汉王朝来说,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单以成败论英雄,那么毫无疑问,刘邦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三、教师总结
易中天教授说,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

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厉害成败把自己的真性情表现出来因为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传统中,项羽仍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与凭吊。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并通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立千秋大业,成为一代英雄。

四、拓展延伸(预备):作文素材迁移
素材1: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运用角度: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对对手不能过于傲慢自负。

素材2: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却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运用角度: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待不同意见自己要有主见。

素材3: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

运用角度: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素材4:在鸿门宴上刘邦自降身份,曲意逢迎项羽,樊哙更是将项羽与怀王相提并论,项羽的虚荣心和尊严得到大大的满足。

于是,项羽出于“不忍”之心和自得之意,错失了一次杀死刘邦的绝好机会。

运用角度:自矜功伐,最终不免要尝到失败的苦果;尊严不是别人嘴巴上给的,对待别人的曲意逢迎要有警惕之心;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

附: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工作中的第一次公开课,经过教学实践,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地方,下面我一一道来,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必要的积累,以期进一步完善。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

这一点在8班体现的很明显。

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

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

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

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

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

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
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