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内审不符合项判断参考条款

合集下载

9000认证-07 内审不符合报告

9000认证-07  内审不符合报告

内审不符合报告JL-9.2-07 受审核部门XXX 部门负责人XXX审核员 XXX 审核日期20XX年XX月XX日不符合事实描述:现场审核发现:XXXXXXXXXXXXXXXX。

不符合标准条款:GB/T19001-2016 标准XXX 条款“XXXXXXXXXXX”的要求。

不符合类型:一般不符合部门负责人:XXX 日期:20XX.XX.XX审核员: XXX 日期:20XX.XX.XX不合格原因分析:针对该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主要是相关人员对GB/T19001-2016标准XXX 条款“XXXXXX”的要求理解不深刻,没有意识到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性,未能严格按照XXXXXXXXXX实施XXXXXXXXXXXX。

部门负责人:XXX 日期:20XX.XX.XX纠正措施:1、立即对相关人员进行“GB/T19001-2016标准XXX条款”相关要求的培训,掌握标准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到举一反三,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立即对XXXX进行XXXX。

部门负责人:XXX 日期:20XX.XX.XX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已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GB/T19001-2016 idt ISO9001:2015标准“XXX条款”相关内容的培训,通过本次培训,相关工作人员能深刻理解标准要求,并做到举一反三。

现场检查,未发现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已实施XXXXXXXX。

部门负责人:XXX 日期:20XX.XX.XX纠正措施验证情况:经检查,已有效纠正,措施有效。

审核员:XXX 日期:20XX.XX.XX培训记录JL-7.2-02 时间20XX.XX.XX 培训教师XXX地点会议室培训方式授课培训内容GB/T19001-2016 标准“XXX 条款”相关内容参加培训人员签字培训内容摘要本次培训由刘安兵讲课,首先对本次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说明:“审核现场发现:生产部未能严格按照《XXXXXXXXXX计划》实施“XXXXX”。

不符合GB/T19001-2016标准“XXX 条款”的要求。

ISO9001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

ISO9001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4)1、质量手册(标准条款4.2.2)(1)各部门执行的文件与手册的规定不一致。

(2)质量手册未包括或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

(3)对标准的剪裁不合理。

(4)质量手册不是最高管理者签发。

(5)质量手册不能完整反映该组织的性质特点。

(6)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控制和操作方法与现行的运用不一致。

(7)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不协调一致。

(8)质量手册的发布、修改、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保证最新有效版本在现场使用2、文件控制(标准条款4.2.3)(1)程序没涉及失效文件的控制。

(2)外来文件、发外文件未列人控制范围。

(3)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

(4)发布的文件无批准人。

(5)不能识别文件的修订状态。

(6)未标识保存的作废文件。

(7)外来文件没有办理识别性的手续。

(8)未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

(9)文件的发放没有控制,随便复制。

(10)保管不善,不能迅速出示文件。

(11)文件更改记录没有或不适当。

(12)文件被非授权人复制或更改。

(13)现场使用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或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并存。

3、记录控制(标准条款4.2.4)(1)供方的质量记录未纳人控制范围。

(2)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

(3)质量记录保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4)质量记录未规定标识、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的方法。

(5)质量记录填写不全,质量记录上无记录者签名。

二、管理职责(标准条款:5)1、管理承诺(标准条款5.1)(1)最高管理者不知道对管理承诺应提供哪些证据。

(2)组织成员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各有各的理解。

(3)资源配置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差,内审人员未经培训。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2)(1)拿不出文件证实顾客的要求已得到确定。

3、质量方针(标准条款5.3)(1)质量方针空洞,体现不出企业特色,与质量目标的关系不明确。

(2)下级人员不清楚质量方针。

如何判定不符合项ISO9000

如何判定不符合项ISO9000

关于如何判定不符合项,常常遇到以下两类问题:、提供一些信息,确定是否不符合;、不符合标准哪个条款.我认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要学习有关地术语,统一术语认识地基础上来讨论,便于取得共同认识.本文就第一个问题发表个人看法,供参考.关于第二个问题,那将涉及对标准地理解,另外讨论.、什么叫不符合(不合格)?标准第条对不符合地定义是,“未满足要求”.这个“要求”指“明示地、通常隐含地或必须履行地需求或期望”(同上标准第条).针对我们讨论审核时如何判定不符合,这个要求应当是我们审核时所用地判别准则.而不是其他地要求.标准第条对审核地定义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地程度所进行地系统地、独立地并形成文件地过程”.我们做审核是为了获得审核证据以后和审核准则对比,如果不符合审核准则,就是一个不符合项.、什么是审核准则?标准第条对审核准则地定义是,“用作依据地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这里地要求和前面讲地是一样地.当然包括应用地法规、条例等要求.不同审核对象有不同地审核准则.)当我们做体系审核地时候,应当把标准(譬如、……)作为审核准则.审核分两步走.先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标准对,对体系文件做充分性审核,判定满足体系文件要求是否充分满足标准要求.然后,第二步,做现场地符合性审核.从现场获取审核证据来证实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当我们做过程审核地时候,就要用质量方针、管理体系文件、顾客要求等作为准则.判定过程地符合程度;)当我们做产品审核地时候,就用针对该产品所作地策划安排,以及和该产品有关地顾客要求、产品图纸、工艺规程等要求作为审核准则.每当我们获得地审核证据没有满足这些准则要求地时候,就是一个不符合项.标准第条《内审》地要求要达到三个符合性和一个有效性.其中第)款规定三个符合性.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审核准则:)用标准来判定质量管理体系地符合性;)用质量管理体系地文件来判定过程地符合性;)用策划安排来判定产品地符合性.这体现了体系、过程和产品三个层次地审核准则和三个层次地符合性.第条)款要求审核体系地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根据第条定义,是指策划规定活动地完成程度和策划规定结果地达到程度.当我们在做内审地时候,如果发现有不符合以上判别准则地审核证据,就可以判定不符合项.当发现策划地活动没有执行或者执行地结果没有达到策划规定地结果,也是一个不符合项.接着让我们讨论如何通过审核取得证据.、审核过程)首先,要确定审核目地.也就是为什么进行审核地?)根据审核目地,确定审核准则.譬如,体系审核就用标准,做第二方审核,除了标准外,还会包括合同和自己要采购地产品要求.)第一步,文件充分性审核.认定按照这些文件规定去做,就能充分满足,符合标准要求了.)第二步,现场符合性审核.去现场获得审核证据.把审核证据和准则对比,进行评价,其结果叫审核发现.审核发现包括,符合、不符合.还有需要改进地薄弱地方.)最后给出审核结论.由审核组针对审核目地,考虑了所有地审核发现,得出最终地审核结果.、什么是审核证据?审核证据是“与审核准则有关地并且能够证实地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第条)”.这里包含三个要素:)哪些是证据?证据包括记录、事实地陈述或者其他信息.信息是有用地数据,信息可以靠文件来传递.)证据要能证实地.不应当是道听途说地,自己想像地、推理而无法加以证实地;)证据要和审核准则有关地.如果无关,无法对比,判定是否符合.、应当注意地问题当我们获得审核证据判定不符合地时候,一定要注意满足前面讲地三个要素.)通常容易忽视证据地可证实性.不能充分说服人.不符合报告中对不符合事实地陈述含糊,别人没有办法根据陈述重新取证.比如,)根据没有证实地口说来判定不符合项.或者把根据某事实所做地推理当成事实.)根据表面地“事实”,而不是真实地事实.譬如,见到一个磅秤没有校验标签,就认为没有校验.不去管这个磅秤是否需要检验;也不问他们校验后是如何做标识地,就认为不符合第条“加以标识,足以识别其校验状态”.)准则选择不确当,或者和证据不相关.譬如)当我们做体系审核地时候,应当用体系文件、标准作为审核准则.当您发现一个产品不合格.我们不能开不符合报告.应当看他们地体系文件规定如何处理这个不合格品地.如果,他们地处理符合文件规定,文件又符合标准要求,不能算不符合项.反之,如果在做产品审核地时候,应当用产品文件作为审核准则.当您审核时,从合格地将要交付地产品中发现了不合格品,那就是一个不符合项了.这样地不符合也没有必要去判定不符合标准哪一条款了.)有时,不能直接用标准,而应当用体系文件作为审核准则.譬如,当标准中有许多要求,有些要求如何满足地方法有好多种可供选择地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被审核方地体系文件中是如何规定地.审核员要避免把自己对标准地理解当作审核准则.比如,标准第条规定,“组织必须对产品所处地测量和监控要求地各种状态加以标识”.标识地意思是通过适当地措施能让大家识别出该产品处于什么被监视和测量地状态.合格、不合格、待处理.对于标准要求,可以采用地方法很多.如果审核员误把标识理解成标志,发现产品没有用铭牌、挂标签或者书写等方式做标志,还不知道被审核方体系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标识地情况下,可能会误判为不符合.、在正确确定以上三个要素:审核准则、证据、可加以证实地话,可以根据以下方式来判定不符合项:)文件和文件规定不一致;)文件和实际做地不一致;)没有证据证明文件规定得到实施;)没有证据证明按照文件持续实施.以上供参考.如有不对,请指正.。

9000认证内审-不符合报告

9000认证内审-不符合报告

编号:JL-8.2.2-04编号:JL-8.2.2-04编号:JL-8.2.2-04下面是诗情画意的句子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谢谢1.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 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3. 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4.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5.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6. 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7.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8.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9.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

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1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 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

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12.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13.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4.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15.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16.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17.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

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8.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19.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0.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22.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3. 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24.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25. 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

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26. 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

ISO9001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

ISO9001审核中常见的不符合项

1. 质量手册(1)各部门执行的文件与手册的规定不一致。

(2)质量手册未包括或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

(3)对标准的剪裁不合理。

(4)质量手册不是最高管理者签发。

(5)质量手册不能完整反映该组织的性质特点。

(6)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控制和操作方法与现行的运用不一致。

(7)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不协调一致。

(8)质量手册的发布、修改、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保证最新有效版本在现场使用2. 文件控制(1)程序没涉及失效文件的控制。

(2)外来文件、发外文件未列入控制范围。

(3)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

(4)发布的文件无批准人。

(5)不能识别文件的修订状态。

(6)未标识保存的作废文件。

(7)外来文件没有办理识别性的手续。

(8)未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

(9)文件的发放没有控制,随便复制。

(10)保管不善,不能迅速出示文件。

(11)文件更改记录没有或不适当。

(12)文件被非授权人复制或更改。

(13)现场使用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或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并存。

3. 记录控制(1)供方的质量记录未纳人控制范围。

(2)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

(3)质量记录保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4)质量记录未规定标识、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的方法。

(5)质量记录填写不全,质量记录上无记录者签名。

二、管理职责1. 管理承诺(1)最高管理者不知道对管理承诺应提供哪些证据。

(2)组织成员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各有各的理解。

(3)资源配置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差,内审人员未经培训。

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1)拿不出文件证实顾客的要求已得到确定。

3. 质量方针(1)质量方针空洞,体现不出企业特色,与质量目标的关系不明确。

(2)下级人员不清楚质量方针。

(3)拿不出对质量方针的评审证据。

(4)有的部门也制订了质量方针。

4. 质量目标(1)质量目标的内容不完全,没有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2)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不一致。

(3)质量目标无可测量性。

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及格)项判断参考条款

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及格)项判断参考条款

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合格)项判断参考条款1.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没有框架关系――5.32. 质量方针、目标不能被各级人员所理解和贯彻――5.33. 质量目标没有展开到职能部门,实现不能提供证据――5.4.14. 管理评审未进行――5.65. 管理评审未保存原始记录――5.6.16. 管理评审的输出没有包括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5.6.37. 职责和权限不清――5.5.18. 资源配置不足――69. 外来文件和资料不受控――4.2.3f)10. 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4.2.311. 现场不能得到相应文件有效版本,或使用不受控文件――d)12. 现场有效版本和作废版本并存--4.2.3 g)13. 现场只有作废版本--4.2.3 g)14. 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不能识别――4.2.3 c)15. 文件和资料在发布前未经授权人审批其适宜性――4.2.3a)16. 文件发放范围未经审批――4.2.3d)17. 对文件未进行必要的评审和修订――4.2.3b)18. 工作现场没有可依据的文件,导致了工作质量的不一致――7.119. 质量手册对删减的细节和合理性描述不充分――4.2.2a)20. 质量手册对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表述-4.2.2 c)21. 供方的产品质量记录未保存在组织--7.4或者4.2.422. 其他各种记录按就近不就远原则处理。

如合同评审无记录--7.2.223. 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4.2.424. 质量记录未规定编目、标识、归档、处理办法――4.2.425. 没有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的能力-6.2.2 a)26. 培训需求未确定――6.2.2b)27. 没有保持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适当记录--6.2.2 e)28. 不能提供培训有效性评价的证据――6.2.2c)29. 特殊工序的操作工人资格、培训、考察、考核不符合要求--7.5.230. 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不能胜任工作,未取得培训合格资格――6.2.131. 没有对与产品有关的四个方面要求进行确定――7.2.132. 未在合同签订前进行合同评审――7.2.233. 只对重要、大宗订货合同进行评审,未对零星、口头合同进行评审――7.2.234. 未对顾客特殊要求进行识别――7.2.135. 交货后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能力――7.2.236. 合同更改未按程序进行――7.2.237. 合同更改后未传递到有关职能部门――7.2.238. 没有保存合同评审结果或所引起措施的记录――7.2.239. 没有进行设计和开发的策划――7.3.140. 设计输入未确定,未作评审,或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7.3.241. 设计输出不符合输入要求或文件不完整或发放前未经评审和得到批准――7.3.342. 设计未验证或样机不合格仍投产――7.3.543. 样机合格性确认不符合要求仍投产――7.3.644. 可进行确认但未做――7.3.645. 设计修改(含笔误)不按规定程序――7.3.746. 未根据满足合同要求能力评价和选择分承包方――7.4.147. 需方指定采用某供方产品,供方对该分供方不评定也不检验其产品――7.448. 未明确规定对供方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7.4.149. 采购资料中未规定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检验规程――7.4.250.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未在采购文件中规定――7.4.351. 不在合格供方名单中采购,也未按程序规定办理手续――7.4.152. 委托检验或委托搬运等活动,未对分承包方进行评审――7.4.153. 顾客提供的产品(元器件、材料),未验证,也未保管好--7.5.454. 顾客提供的产品不适用或损坏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7.5.455. 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标志(过程卡、路线卡、随工单等),出了问题无法追溯-7.5. 356. 一批产品,生产中再分批未复制或增加过程卡等标识-7.5.357. 产品标志在使用中消失而未补加标志-7.5.358. 原材料紧急放行未加标志――7.5.359. 半成品例外转序未加标志――7.5.360. 包装标志不符合要求-7.5.561. 不合格品未加标志-7.5.362. 未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7.5.1a)63. 由于缺少作业指导书而影响产品质量-7.5.1 b)64. 有章(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等)不循,即使合理也不合法-7.5.165. 几种规定都有效,互相矛盾,难以控制工序--7.166. 操作人员不知道按操作规程做--6.2.267. 设备的维护没有计划、也没有记录。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是企业内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和评估的重要环节。

通过内审,企业可以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主要包括审核员对质量管理文件、程序和实施情况的检查,以及对各个部门和岗位是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执行的验证。

在内审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不符合项,即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符的情况。

对于这些不符合项的判定和处理至关重要,需要符合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本文将重点探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的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希望能为企业的内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介绍本文的主题。

首先概述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重要性,以及不符合项的存在和判定原则的重要性。

其次介绍文章的结构,让读者明白本文的逻辑框架。

最后说明本文的目的,即探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概述,包括其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然后分析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常见的不符合项,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最后讨论在内审过程中对不符合项的判定原则,明确内审人员如何判断和处理不符合项。

在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的重要性。

进一步探讨本文的意义,以及对未来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的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引起更多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思考和讨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概念、不符合项的类型和判定原则的解析,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内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讨论,我们旨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组织在持续改进过程中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为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9000标准中常出现的不符合项实例

9000标准中常出现的不符合项实例

〖案例001〗某四星级饭店有南、北两栋楼,南楼设施较北楼差些,房价也便宜些。

一天客人先生住进南楼,因旅途劳累,不愿到餐厅就餐,于是打到餐厅要求送餐到客房。

但是餐厅值班员回答:“对不起,先生,南楼不提供送餐服务。

”先生大为不满地问道:“既然是四星级饭店,即使南楼较便宜,也应该有送餐服务。

”值班员回答:“对不起,先生,这是本饭店的规定。

”案例分析:根据《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GB/T 14308——1997)的6.4.8条款的规定“v.有送餐菜单和饮料单,24h提供中西式早餐、正餐送餐服务。

……”虽然本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但是饭店一旦采用即变成强制性的标准(因为饭店已经被评为四星级),应该百分之百地执行标准的规定。

因此饭店规定对南楼不提供送餐服务就违反了国家标准的规定,应立即更改。

本案违反了标准“1.1总则”的“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及“5.1管理承诺”的“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的规定。

〖案例002〗某公司生产系列高压硅堆,据总经理说他们生产的都是定型产品,因此没有设计开发的工作。

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看到一位技术员正在对某种新型高压硅堆进行测试,审核员问:“这是定型产品吗?”技术员回答:“这是我们刚刚由外单位引进的新产品,目前正在工艺调整阶段。

” 审核员问:“对于工艺的转化你们做了哪些工作?”技术员答:“由于该类型产品我们从来没有生产过,而且还要增加一些新的设备,加上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在工艺科的指导下已反复做了十几遍试验了,估计最近就可取得成功。

”审核员要求查看这方面有关的技术资料,例如产品的立项、策划、工艺转化的记录等等,技术员说:“我们没有把设计开发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因此这方面的记录很不规。

”审核员问公司经理:“为什么不把设计开发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经理回答:“听说标准对技术开发的控制要求很麻烦,因此我们就不纳入管理了。

精选-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合格项判断参考条款

精选-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合格项判断参考条款
111.内审后未采取纠正措施--8.2.2
112.内审员与被审核工作有直接责任关系--8.2.2
113.不能提供内审结果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记录--8.2.2
114.未规定公司应该提供的服务内容-7.2.3
115.合同规定要服务而不执行--7.2.3
116.未确定统计技术的需求-8.4
117.未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8.4
42.设计未验证或样机不合格仍投产――7.3.5
43.样机合格性确认不符合要求仍投产――7.3.6
44.可进行确认但未做――7.3.6
45.设计修改(含笔误)不按规定程序――7.3.7
46.未根据满足合同要求能力评价和选择分承包方――7.4.1
47.需方指定采用某供方产品,供方对该分供方不评定也不检验其产品――7.4
118.未开展对统计技术的培训,选错统计方法或应用错误-6.2.2
65.几种规定都有效,互相矛盾,难以控制工序--7.1
66.操作人员不知道按操作规程做--6.2.2
67.设备的维护没有计划、也没有记录。--6.3
68.现场环境不符合规定-6.4
69.领用的原材料没有标识或检验状态――7.5.3
70.未编制检验程序或检验计划或检验操作规程--7.1
71.未按检验程序、质量计划、规范检验--8.2.4
48.未明确规定对供方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7.4.1
49.采购资料中未规定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检验规程――7.4.2
50.对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未在采购文件中规定――7.4.3
51.不在合格供方名单中采购,也未按程序规定办理手续――7.4.1
52.委托检验或委托搬运等活动,未对分承包方进行评审――7.4.1

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合格)项判断参考条款

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合格)项判断参考条款

ISO9000内审不符合(不合格)项判断参考条款1.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没有框架关系――5.32. 质量方针、目标不能被各级人员所理解和贯彻――5.33. 质量目标没有展开到职能部门,实现不能提供证据――5.4.14. 管理评审未进行――5.65. 管理评审未保存原始记录――5.6.16. 管理评审的输出没有包括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5.6.37. 职责和权限不清――5.5.18. 资源配置不足――69. 外来文件和资料不受控――4.2.3 f)10. 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4.2.311. 现场不能得到相应文件有效版本,或使用不受控文件――d)12. 现场有效版本和作废版本并存--4.2.3 g)13. 现场只有作废版本--4.2.3 g)14. 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不能识别―― 4.2.3 c)15. 文件和资料在发布前未经授权人审批其适宜性――4.2.3 a)16. 文件发放范围未经审批――4.2.3 d)17. 对文件未进行必要的评审和修订――4.2.3 b)18. 工作现场没有可依据的文件,导致了工作质量的不一致――7.119. 质量手册对删减的细节和合理性描述不充分――4.2.2 a)20. 质量手册对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表述-4.2.2 c)21. 供方的产品质量记录未保存在组织--7.4或者4.2.422. 其他各种记录按就近不就远原则处理。

如合同评审无记录--7.2.223. 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4.2.424. 质量记录未规定编目、标识、归档、处理办法――4.2.425. 没有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的能力-6.2.2 a)26. 培训需求未确定――6.2.2 b)27. 没有保持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适当记录--6.2.2 e)28. 不能提供培训有效性评价的证据――6.2.2 c)29. 特殊工序的操作工人资格、培训、考察、考核不符合要求--7.5.230. 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不能胜任工作,未取得培训合格资格――6.2.131. 没有对与产品有关的四个方面要求进行确定――7.2.132. 未在合同签订前进行合同评审――7.2.233. 只对重要、大宗订货合同进行评审,未对零星、口头合同进行评审――7.2.234. 未对顾客特殊要求进行识别――7.2.135. 交货后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能力――7.2.236. 合同更改未按程序进行――7.2.237. 合同更改后未传递到有关职能部门―― 7.2.238. 没有保存合同评审结果或所引起措施的记录――7.2.239. 没有进行设计和开发的策划――7.3.140. 设计输入未确定,未作评审,或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7.3.241. 设计输出不符合输入要求或文件不完整或发放前未经评审和得到批准――7.3.342. 设计未验证或样机不合格仍投产――7.3.543. 样机合格性确认不符合要求仍投产――7.3.644. 可进行确认但未做――7.3.645. 设计修改(含笔误)不按规定程序――7.3.746. 未根据满足合同要求能力评价和选择分承包方――7.4.147. 需方指定采用某供方产品,供方对该分供方不评定也不检验其产品――7.448. 未明确规定对供方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7.4.149. 采购资料中未规定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检验规程――7.4.250.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未在采购文件中规定――7.4.351. 不在合格供方名单中采购,也未按程序规定办理手续――7.4.152. 委托检验或委托搬运等活动,未对分承包方进行评审――7.4.153. 顾客提供的产品(元器件、材料),未验证,也未保管好--7.5.454. 顾客提供的产品不适用或损坏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7.5.455. 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标志(过程卡、路线卡、随工单等),出了问题无法追溯-7.5. 356. 一批产品,生产中再分批未复制或增加过程卡等标识-7.5.357. 产品标志在使用中消失而未补加标志-7.5.358. 原材料紧急放行未加标志――7.5.359. 半成品例外转序未加标志―― 7.5.360. 包装标志不符合要求-7.5.561. 不合格品未加标志-7.5.362. 未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7.5.1 a)63. 由于缺少作业指导书而影响产品质量-7.5.1 b)64. 有章(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等)不循,即使合理也不合法-7.5.165. 几种规定都有效,互相矛盾,难以控制工序--7.166. 操作人员不知道按操作规程做--6.2.267. 设备的维护没有计划、也没有记录。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不符合项及其判定原则一、不符合(不合格)定义:未满足要求注意区别:不合格品:通常对产品而言,当其某一个质量特性没有满足要求,称为不合格品。

不符合项:对质量管理体系活动,当某一活动或其结果没有满足要求时,则称为不符合项。

二、不符合项的表现:1、文件方面的不符合2、产品方面的不符合3、过程方面的不符合3、人员方面的不符合4、环境方面的不符合5、记录和数据方面的不符合三、确定不符合项的原则:1、注重审核证据。

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事实,不能判为不符合项。

应注意事实根据,不能凭审核员的推测、假设,尤其是不能凭审核员的自我工作经验将一些要求强加给受审核方。

对哪些受审核方有意见分歧的事实,应通过协商或重新取证确认。

2、坚持亲自核实。

如在审核现场,审核员听取一个检验员说,企业未对最终出厂产品进行检验就发运出厂。

3、严格依据审核准则。

不符合项的判定应以ISO9001:2015标准明示的要求为依据,超出规定范围的,不宜提出不符合项。

如发现受审核方亏本销售产品,不能提出关于质量成本方面的不符合项。

四、不符合项的种类:(一)、按不合格程度分1、严重不符合项A.与审核准则、要求严重不符合(缺少或删减要求)B.结果可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失效(未校准)C.不能确保所提供产品(服务)的质量符合要求,已导致了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产品出厂时产品安全指标超标、顾客使用产品造成了人身伤害、故意发运不合格品给顾客等)D.一般不符合项数量太多,集中反映出组织内某个区域或某个过程的失效。

2、一般不符合项A.与审核准则、要求轻微不符合(文件更改未经审批、顾客投诉没有处理);B.违反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孤立的、偶然的、轻微的事件(生产设备出现故障、经检验后的半成品无标识);C.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后果不严重,影响不大等。

3、观察项证据不够充分、不足以确认是否构成不符合项,但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事实。

如内部审核计划没有考虑上次的审核结果。

(二)、按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分1、体系性不符合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合同等的要求不符。

9000认证内审-不符合报告

9000认证内审-不符合报告
不符合报告
编号:JL-8.2.2-04
序号:01/02
受审核部门
品管部
部门负责人
×××
审核员
×××
审核日期
不合格事实陈述:
不能提供有关过程和产品的特征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等的数据分析信息资料。
不符合标准条款:ISO9001:2008标准条款。
不 合 格 类 型:一般。
审核员:×××部门负责人:×××
纠正措施完成情况:
该两项纠正措施已按要求时间完成。
部门负责人:×××日期:
纠正措施的验证:
情况属实,已达到预期改进的效果。
审核员:×××日期:
不符合报告
编号:JL-8.2.2-04
序号:
受审核部门
部门负责人
审核员
审核日期
不合格事实陈述:
不符合标准条款:
不合格类型:
审核员:部门负责人:
日期:日期:
不合格原因及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分析:
3.由品管部收集,行政部汇总、整理质量数据,做出“两图一表”分析。
部门负责人:×××日期:预定完成日期:审核员认可:×××日期:
纠正措施完成情况:
该三项纠正措施已按要求时间完成。
部门负责人:×××日期:..24
纠正措施的验证:
情况属实,已达到预期改进的效果。
审核员:×× 对ISO9001:2008标准条款理解不够;
2.不熟悉如何做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
部门负责人:×××日期:
建议的纠正措施计划:
1.由行政部组织制造部及各部门有关人员进行标准条款的培训;
2.由制造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做出上述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
部门负责人:×××日期:预定完成日期:..24审核员认可:×××日期:

ISO体系内审不符合参考条款

ISO体系内审不符合参考条款

1.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没有框架关系――2. 质量方针、目标不能被各级人员所理解和贯彻――3. 质量目标没有展开到职能部门,实现不能提供证据―― 管理评审未进行――5. 管理评审未保存原始记录―― 管理评审的输出没有包括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职责和权限分布不清楚―― 资源配置不足――69. 外来文件和资料不受控―― f)10. 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 现场不能得到相应文件有效版本,或使用不受控文件――d)12. 现场有效版本和作废版本并存-- g)13. 现场只有作废版本-- g)14. 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不能识别―― c)15. 文件和资料在发布前未经授权人审批其适宜性―― a)16. 文件发放范围未经审批―― d)17. 对文件未进行必要的评审和修订―― b)18. 工作现场没有可依据的文件,导致了工作质量的不一致――19. 质量手册对删减的细节和合理性描述不充分―― a)20. 质量手册对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表述 c)21. 供方的产品质量记录未保存在组织--或者其他各种记录按就近不就远原则处理。

如合同评审无记录--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质量记录未规定编目、标识、归档、处理办法―― 没有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a)26. 培训需求未确定―― b)27. 没有保持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适当记录-- e)28. 不能提供培训有效性评价的证据―― c)29. 特殊工序的操作工人资格、培训、考察、考核不符合要求--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不能胜任工作,未取得培训合格资格―― 没有对与产品有关的四个方面要求进行确定―― 未在合同签订前进行合同评审―― 只对重要、大宗订货合同进行评审,未对零星、口头合同进行评审―― 未对顾客特殊要求进行识别―― 交货后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能力―― 合同更改未按程序进行―― 合同更改后未传递到有关职能部门―― 没有保存合同评审结果或所引起措施的记录―― 没有进行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设计输入未确定,未作评审,或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 设计输出不符合输入要求或文件不完整或发放前未经评审和得到批准―― 设计未验证或样机不合格仍投产―― 样机合格性确认不符合要求仍投产―― 可进行确认但未做―― 设计修改(含笔误)不按规定程序―― 未根据满足合同要求能力评价和选择分承包方―― 需方指定采用某供方产品,供方对该分供方不评定也不检验其产品――48. 未明确规定对供方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 采购资料中未规定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检验规程――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未在采购文件中规定―― 不在合格供方名单中采购,也未按程序规定办理手续―― 委托检验或委托搬运等活动,未对分承包方进行评审―― 顾客提供的产品(元器件、材料),未验证,也未保管好--顾客提供的产品不适用或损坏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标志(过程卡、路线卡、随工单等),出了问题无法追溯一批产品,生产中再分批未复制或增加过程卡等标识产品标志在使用中消失而未补加标志原材料紧急放行未加标志―― 半成品例外转序未加标志―― 包装标志不符合要求不合格品未加标志未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a)63. 由于缺少作业指导书而影响产品质量 b)64. 有章(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等)不循,即使合理也不合法几种规定都有效,互相矛盾,难以控制工序--66. 操作人员不知道按操作规程做--设备的维护没有计划、也没有记录。

ISO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

ISO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

ISO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4)1、质量手册(标准条款4.2.2)(1)各部门执行的文件与手册的规定不一致。

(2)质量手册未包括或引用形成文件的程序。

(3)对标准的剪裁不合理.(4)质量手册不是最高管理者签发。

(5)质量手册不能完整反映该组织的性质特点。

(6)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控制和操作方法与现行的运用不一致。

(7)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不协调一致。

(8)质量手册的发布、修改、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保证最新有效版本在现场使用2、文件控制(标准条款4.2。

3)(1)程序没涉及失效文件的控制.(2)外来文件、发外文件未列人控制范围。

(3)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

(4)发布的文件无批准人.(5)不能识别文件的修订状态。

(6)未标识保存的作废文件。

(7)外来文件没有办理识别性的手续。

(8)未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

(9)文件的发放没有控制,随便复制。

(10)保管不善,不能迅速出示文件.(11)文件更改记录没有或不适当。

(12)文件被非授权人复制或更改。

(13)现场使用的文件不是有效版本,或有效版本与作废版本并存。

3、记录控制(标准条款4.2.4)(1)供方的质量记录未纳人控制范围。

(2)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

(3)质量记录保存环境不符合要求。

(4)质量记录未规定标识、贮存、保护、保存期、处置的方法。

(5)质量记录填写不全,质量记录上无记录者签名。

二、管理职责(标准条款:5)1、管理承诺(标准条款5。

1)(1)最高管理者不知道对管理承诺应提供哪些证据。

(2)组织成员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各有各的理解.(3)资源配置不足,检验人员素质差,内审人员未经培训.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标准条款5。

2)(1)拿不出文件证实顾客的要求已得到确定。

3、质量方针(标准条款5.3)(1)质量方针空洞,体现不出企业特色,与质量目标的关系不明确。

(2)下级人员不清楚质量方针。

(3)拿不出对质量方针的评审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O9000内审不符合项判断参考条款
1.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没有框架关系――5.3
2. 质量方针、目标不能被各级人员所理解和贯彻――5.3
3. 质量目标没有展开到职能部门,实现不能提供证据――5.
4.1
4. 管理评审未进行――
5.6
5. 管理评审未保存原始记录――5.
6.1
6. 管理评审的输出没有包括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5.6.3
7. 职责和权限不清――5.5.1
8. 资源配置不足――6
9. 外来文件和资料不受控――4.2.3 f)
10. 电子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文件未受控――4.2.3
11. 现场不能得到相应文件有效版本,或使用不受控文件――d)
12. 现场有效版本和作废版本并存--4.2.3 g)
13. 现场只有作废版本--4.2.3 g)
14. 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不能识别―― 4.2.3 c)
15. 文件和资料在发布前未经授权人审批其适宜性――4.2.3 a)
16. 文件发放范围未经审批――4.2.3 d)
17. 对文件未进行必要的评审和修订――4.2.3 b)
18. 工作现场没有可依据的文件,导致了工作质量的不一致――7.1
19. 质量手册对删减的细节和合理性描述不充分――4.2.2 a)
20. 质量手册对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表述-4.2.2 c)
21. 供方的产品质量记录未保存在组织--7.4或者4.2.4
22. 其他各种记录按就近不就远原则处理。

如合同评审无记录--7.2.2
23. 未规定电子媒体形式的质量记录控制方法--4.2.4
24. 质量记录未规定编目、标识、归档、处理办法――4.2.4
25. 没有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的能力-6.2.2 a)
26. 培训需求未确定――6.2.2 b)
27. 没有保持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的适当记录--6.2.2 e)
28. 不能提供培训有效性评价的证据――6.2.2 c)
29. 特殊工序的操作工人资格、培训、考察、考核不符合要求--7.5.2
30. 检验人员、内审人员、计量人员不能胜任工作,未取得培训合格资格――6.2.1
31. 没有对与产品有关的四个方面要求进行确定――7.2.1
32. 未在合同签订前进行合同评审――7.2.2
33. 只对重要、大宗订货合同进行评审,未对零星、口头合同进行评审――7.2.2
34. 未对顾客特殊要求进行识别――7.2.1
35. 交货后发现组织没有履行合同能力――7.2.2
36. 合同更改未按程序进行――7.2.2
37. 合同更改后未传递到有关职能部门―― 7.2.2
38. 没有保存合同评审结果或所引起措施的记录――7.2.2
39. 没有进行设计和开发的策划――7.3.1
40. 设计输入未确定,未作评审,或未包括适用的法令和法律――7.3.2
41. 设计输出不符合输入要求或文件不完整或发放前未经评审和得到批准――7.3.3
42. 设计未验证或样机不合格仍投产――7.3.5
43. 样机合格性确认不符合要求仍投产――7.3.6
44. 可进行确认但未做――7.3.6
45. 设计修改(含笔误)不按规定程序――7.3.7
46. 未根据满足合同要求能力评价和选择分承包方――7.4.1
47. 需方指定采用某供方产品,供方对该分供方不评定也不检验其产品――7.4
48. 未明确规定对供方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7.4.1
49. 采购资料中未规定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检验规程――7.4.2
50.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未在采购文件中规定――7.4.3
51. 不在合格供方名单中采购,也未按程序规定办理手续――7.4.1
52. 委托检验或委托搬运等活动,未对分承包方进行评审――7.4.1
53. 顾客提供的产品(元器件、材料),未验证,也未保管好--7.5.4
54. 顾客提供的产品不适用或损坏时未记录并向顾客报告--7.5.4
55. 生产中产品无证明其身份的标志(过程卡、路线卡、随工单等),出了问题无法追溯-7.5.3
56. 一批产品,生产中再分批未复制或增加过程卡等标识-7.5.3
57. 产品标志在使用中消失而未补加标志-7.5.3
58. 原材料紧急放行未加标志――7.5.3
59. 半成品例外转序未加标志―― 7.5.3
60. 包装标志不符合要求-7.5.5
61. 不合格品未加标志-7.5.3
62. 未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7.5.1 a)
63. 由于缺少作业指导书而影响产品质量-7.5.1 b)
64. 有章(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等)不循,即使合理也不合法-7.5.1
65. 几种规定都有效,互相矛盾,难以控制工序--7.1
66. 操作人员不知道按操作规程做--6.2.2
67. 设备的维护没有计划、也没有记录。

--6.3
68. 现场环境不符合规定-6.4
69. 领用的原材料没有标识或检验状态――7.5.3
70. 未编制检验程序或检验计划或检验操作规程--7.1
71. 未按检验程序、质量计划、规范检验--8.2.4
72. 对进货没有进行验证――7.4.3
73. 规定应专人检验,而擅自改为自检--8.2.4
74. 进料、工序检验未完成或不合格就作成品检验--8.2.4
75. 检验记录未建立或未保存或未按规定做--8.2.4
76. 返工返修后未复检--8.3
77. 检验规范规定的统计抽样检验方法不合理--7.1
78. 标准溶液未规定有效期或已经失效――7.6
79. 试验软件作为检验手段而未作检查--7.6
80. 不对检测设备校验。

只对设备中的计量器具进行校验,如只对水浴锅中的温度计进行校验--7.6
81. 对难以校验的检测设备无自校规程--7.6
82. 没有建立表明校准状态的记录(台帐)――7.6
83. 检测设备产品本身无有效标志--7.6
84. 对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没有作出规定--7.5.3
85. 现场产品检验状态标志错误--7.5.3
86. 现场产品无检验状态标识--7.5.3
87. 出了不合格品不标识、不隔离--8.3
88. 出了不合格品不评审、不处置--8.3
89. 出了不合格品不通知有关部门或由无资格(无权)人员处理--8.3
90. 让步接收不合格品未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8.3
91. 返修/返工后产品未进行重新检验--8.3
92. 没有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任何措施的记录――8.3
93. 未编制可以操作的纠正措施程序--8.5.2
94. 未编制可以操作的预防措施程序――8.5.3
95. 多次出了不合格品,不分析原因,不采取纠正措施--8.5.2
96. 内审发现不合格,不采取治本的纠正措施--8.2.2
97. 纠正措施实施了但未记录其结果或记录不详细--8.5.2
98. 对顾客的报怨、投诉,不分析、不处理-- 8.5.2 a)
99. 未将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提交管理评审――5.6 d)
100. 厂内搬运不符合要求--7.5.5
101. 交付搬运不符合要求--7.5.5
102. 擅自修改包装图纸设计--7.3.7
103. 不按包装设计包装--7.5.5
104. 包装车间工序失控--7.5.1
105. 未规定授权接收和发放的管理办法--7.5.5
106. 仓库管理办法中未规定定期检查库存品状况,帐、物、卡不符--7.5.5 107. 仓库条件不符合规定-7.5.5
108. 未按保管程序(如先进先出、隔离存放)进行--7.5.5
109. 内部审核未编制计划,未按内审程序进行--8.2.2
110. 内审员未经培训或任命资格证实――6.2.2
111. 内审后未采取纠正措施--8.2.2
112. 内审员与被审核工作有直接责任关系--8.2.2
113. 不能提供内审结果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记录--8.2.2
114. 未规定公司应该提供的服务内容-7.2.3
115. 合同规定要服务而不执行--7.2.3
116. 未确定统计技术的需求-8.4
117. 未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8.4 118. 未开展对统计技术的培训,选错统计方法或应用错误-6.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