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配工艺标准

合集下载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机械装配工艺是指将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组装,以完成整个产品的加工过程。

在机械装配过程中,技术要求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从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一、工艺流程机械装配工艺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零部件清洗、零部件检验、零部件配套检查、零部件预组装、总装调试和成品检验。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零部件清洗:在装配前,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油污、灰尘等杂质。

清洗过程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清洗剂和工艺,避免对零部件造成损伤。

2.零部件检验:在清洗完成后,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检验,确保其尺寸、形状和质量符合要求。

检验过程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避免缺陷零部件的装配。

3.零部件配套检查:在装配前,需要对配套零部件进行检查,确保其互换性和配合精度。

配套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和质量要与主体零部件相匹配,以保证装配的顺利进行。

4.零部件预组装:在配套零部件检查合格后,可以进行零部件的预组装。

预组装过程中,要注意安装顺序、紧固力矩和润滑剂的使用,以确保零部件的正确安装和相互配合。

5.总装调试:在零部件预组装完成后,可以进行总装调试。

总装调试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和性能调整等环节,确保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工作性能符合要求。

6.成品检验:总装调试完成后,需要对成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成品检验应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等内容,以保证产品的合格出厂。

二、设备要求机械装配工艺中,所需设备包括清洗设备、检验设备、预组装设备和调试设备等。

这些设备要求具备以下特点:1.清洗设备:清洗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清洗效果和操作便捷性,能够满足清洗零部件的要求。

清洗设备的温度、压力和清洗剂的种类应根据零部件的材质和清洗要求确定。

2.检验设备:检验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准确检测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和质量。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D振动清洗:用振动清洗机清洗,原理是模仿漂 洗动作,利用清洗剂与油污的化学反应清洗
E 超声清洗:利用超声波清洗。 原理:清洗液的化学反应与超声波震荡。
36
超声波清洗机
37
超声波清洗机
38
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
,并应采取防返锈措施。
3.4连接 3.4.1 螺栓联接
A.螺栓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沉头螺钉拧紧 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一般应优先 使用六角头螺栓。
29
3.3.2五种清洗方法: A擦洗:零件放入清洗液中,用面纱擦洗或用刷
子刷洗。效率低,不宜用汽油,汽油有溶脂作 用,对人体有害,且易燃。
30
擦洗零件:常用煤油清洗
清洗用毛刷
32
B煮洗:清洗液加热至80-90度,清洗3-5分钟。
C 喷洗:清洗液喷到零件表面。适宜形状简单, 表面有油污的零件。
6
③组件—由一个或几个合件与若干个零件 组合成的装配单元。--行星齿轮减速器
7
④部件—由一个基准零件和若干个零件、 合件和组件而组合成的装配单元。具有某
个独立功能:如齿轮箱、发动机。
8
⑤总装—把零件和部件进一步装配成最终 产品的过程称为总装,即完成产品装配。
9
装配示意图
10
1.2.装配的内容
3
1.1.装配的概念
装配: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 进行配合和联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 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
装配工艺:规定装配部件和整个产品的工艺 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装、夹具 、量具等的技术文件。
4
①零件—机器的最基本单元
5
②套件(合件)—两个以上的零件装配在 一起,一般安装后不可拆卸。--两个齿轮 安装在一起。

装配工艺技术标准

装配工艺技术标准

装配工艺技术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种产品装配应共同遵守的原则。

本标准使用于一般机械设备装配。

2.引用标准(82)煤生字第334号《煤矿机电修配厂通用技术标准》3.一般要求3.1、装配前,操作者必须熟悉设备技术文件和有关资料,了解其结构、性能、和装配工具进行装配。

3.2、组装0.8以上精度的零件时,不准使用锉刀,可用零号砂布修饰。

3.3、压力平键及装卸轴承时,不得用铁锤敲打,应用木锤、铅、铝、紫铜锤或用装配工具进行装配。

3.4、轴承内径有(r6和s6过盈配合)的,必须先把轴承内圈放在油内加热到80~100度进行装配。

3.5、滑动零件,如花键轴和带花键孔的齿轮等,应保证能相对的灵活移动,未经工艺员和检验员同意、不准私自修花键侧面公差。

3.6、在装配高精度主轴时,必须先配轴承,并在已定好的相对位置上,标以记号,对号装配。

3.7、刮研一般零件平面时,可用标准平板对研。

3.8、精刮时涂在刮研件上的显示剂,应均匀一致,不应过厚,力求最薄为易。

3.9、刮研导轨,用配合件或检验工具做涂色法检验,检验时在全部表面上的接触点应均匀。

4.组装和总装要求4.1、零件总装前和部件组装完成后,都必须彻底清洗,绝不允许有油污、脏物和铁屑存在,并应去掉棱边和毛刺。

4.2、各配钻孔应按装配图和工艺规定,必须达到正确可靠,不得偏斜。

部件流水装配时,钻孔和铰孔等工序完成后,应将铁屑清除干净才能转到下道工序。

4.3滑动齿轮应没有卡阻现象,变速机构应保证变位,啮合齿轮的轴向错位应按照图纸和工艺要求,对多级齿轮应考虑全部尺寸链的正确,若工艺上无明确要求的啮合齿轮的轴向错位应不超过下列数值:1.啮合齿轮轮缘宽度小于等于20毫米时,轴向错位不得大于1毫米。

2、啮合齿轮轴缘宽度大于20毫米时,轴向错位不得超过轮缘宽度的百分之5,且不得大于5毫米。

4.4、部件上各外露件,如螺钉,铆钉,销钉,标牌,轴头及法兰,电镀等件均应完整齐全好,不得有损伤或字迹不清等现象,否则应更换。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及方法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及方法

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第一节零部件的清洗一, 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和工艺要求.对需要装配的零,部件配合尺寸,相关精度,配合面,滑动面应进行复查和清洗处理,并应按照标记及装配顺序进行装配. 二,清洗设备及装配件表面的防锈油脂,宜采用下列方法: 1,对设备及大,中型部件的局部清洗,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溶剂油》,《航空洗涤汽油》,《轻柴油》,乙醇和金属清洗剂进行擦洗和涮洗;金属清洗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十一的规定. 2,对中,小型状较复杂的装配件,可采用相应的清洗液浸泡,浸洗时间随清洗液的性质,温度和装配件的要求确定,宜为2-20min,且宜采用多步清洗法或浸,涮结合清洗;采用加热浸洗时,应控制清洗液温度;被清洗件不得接触容器壁. 3,对形状复杂,污垢粘附严重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蒸汽,热空气,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清洗液进行喷洗;对精密零件,滚动轴承等不得用喷洗法. 4,当对装配件进行最后清洗时,宜采用超声波装置,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进行超声波清洗. 5,对形状复杂,油垢粘附严重,清洗要求高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三氯乙烯和碱液等进行一喷联合清洗. 三,设备加工表面上的防锈漆,应采用相应的稀释剂或脱漆剂等溶剂进行清洗. 四,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并应采取防返锈措施. 五, 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结合面组装后,应用塞尺检查,入深度应小于移动长度应小于检验长度的1/10;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后,用塞尺检查,不得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前后均不得入. 六,带有内腔的设备或部件在封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七,对安装后不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或水箱,装配前应作渗漏和气密检查. 螺栓,键,定位销的装配一,装配螺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许用应力. 2,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要求的,尚应按技术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3,有预紧力要求的连接应按装配规定的预紧力进行预紧,可选用机械,液压拉伸法和加热法;钢制螺栓加热温度不得超过400℃. 4,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 沉头螺钉拧紧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 5,有锁紧要求的,拧紧后应按其技术规定锁紧;用双螺母锁紧时,薄螺母应装在厚螺母之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用2个相同垫圈. 二,不锈钢,铜,铝等材质的螺栓装配时,应在螺纹部分涂抹润滑剂. 三,有预紧力要求的螺栓连接,其预紧力可采用下列方法测定: 1,应利用专门装配中的扭力扳手,电动或气动扳手等,直接测得数值. 2,测量螺栓拧紧后伸长的长度L m(图1)应按下式计算: L m=L s+P0/C L 式中L m—螺栓伸长后的长度(m m); L s—螺栓与被连接间隙为零时的原始长度(m m); P0—预紧力为设计或技术文件中要求的值(N) C L—螺栓刚度,可按本规范附录十四的规定计算. 图1伸长后的螺栓四,装配精制螺栓和高强度螺栓前,应按设计要求检验螺孔直径的尺寸和加工精度. 五, 高强螺栓在装配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和处理被连接件的结合面;装配时,结合面应干燥,不得在雨中装配. 六, 高强螺栓及其紧固件应配套使用.旋紧时,应分两次拧紧,初拧扭距值不得小于终拧扭距值的30%;终拧扭距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下式计算: M=K(P+△P)· d 式中M—终拧扭距值(N·m); P—设计预拉力(K N); △P—预紧力损失值,宜为预拉力值的5%—10%(K N); K—扭距系数,可取—; d—螺栓公称直径(m m) 七,装配扭剪型高强螺栓应分两次拧紧,直至将尾部卡头拧掉为止,其终拧扭距可不进行核算. 八,现场配制的各种类型的键,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尺寸和精度.键用型钢的抗拉强度不应小于588N/m m2. 九,键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键的表面应无裂纹,浮锈,凹痕,条痕及毛刺,键和键槽的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和尺寸在装配前均应检验. 2,普通平键,导向键,薄型平键和半圆键,两个侧面与键槽应紧密接触,与轮毂键槽底面不接触. 3,普通楔键和钩头楔键的上,下面应与轴和轮毂的键槽底面紧密接触. 5,切向键的两斜面间以及键的侧面与轴和轮毂键槽的工作面间,均应紧密接触;装配后,相互位置应采用销固定. 十,销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检查销的型式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2,有关连接机件及其几何精度经调整符合要求后,方可装销. 3,装配销时不宜使销承受载荷,根据销的性质,宜选择相应的方法装入;销孔的位置应正确.4,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销和销孔,装配前检查其接触面积,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宜采用其总接触面积的50%-75%. 5,装配中,当发现销和销孔不符合要求时,应铰孔,另配新销;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应在设备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或空运转实验合格后进行. 第三节联轴器装配一,凸缘联轴器(图2)装配时,两个半联轴器端面应紧密接触,两轴心的径向位移不应大于.图2凸缘联轴器二,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图3)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图3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1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 D (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 m)7 11000 2~ 4809 510 6 1303~ 5 160 190 22 4 4~ 6 250 31 5 400 47 55~7 600三,弹性柱销联轴器(图4)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规定. 图4弹性柱销联轴器弹性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2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 90~1601000 2~ 3 195~200 ~ 4 280~3203~ 5 360~410 4~ 6 4805~7 540 6~8630 四, 弹性销轴齿式联轴器(图5)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图5弹性柱销目齿式联轴器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3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 (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 78~1181000158~2604~ 5 300~51 56~8 560~77010 860~115813~1 5 1440~164018~20 五,齿式联轴器(图6)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规定. 2,联轴器的内,外齿的啮合应良好,并在油浴内工作,其中小扭距,低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锂基润滑脂》的Z L-4润滑脂,大扭距,高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齿轮油》的H L20,H L30润滑油,并不得有漏油现象. 图6齿式联轴器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4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 (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170~18 51000 2~ 4 220~250290~4301000 5~7 490~5901000 680~7807~10 六, 梅花形弹性联轴器(图7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图7梅花形弹性联轴器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5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 (m m)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 501/1000 2~ 4 70~10 5125~1703~ 6 200~2302606~8 300~40010007~9 七,当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时,应使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小尺寸的位置. 第四节制动器装配一,盘式制动器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制动盘的端面跳动不应大于. 2,同一副制动器两闸瓦工作面的平行度不应大于. 3,同一副制动器的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线平面间距离h(图8)的允许偏差为±;制动器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平面的平行度不得大于. 4,闸瓦与制动盘的间隙应均匀,其值宜为1m m. 5,各制动器制动缸的对称中心与主轴轴心在铅垂面内的重和度△值不应大于3m m.(图9) 图8盘式制动器支架1-支架;2-筒体;3-闸瓦;4-制动盘中心面;5-制动盘图9盘式制动器瓦块式制动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制动器各销轴应在装配前清洗洁净,油孔应畅通;装配后应转动灵活,无阻滞现象. 2,同一制动轮的两闸瓦中心应在同一平面内,其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m m. 3,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的铅垂面M-M间的水平距离b的允许偏差为±1m m. 4,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水平面N-N的垂直距离h的允许偏差为±1m m. 5,闸瓦铆钉应低于闸皮表面2m m;制动梁与挡绳板不应相碰,其间隙c值应小于5m m. 6,松开闸瓦时,制动器的闸瓦间隙s应均匀,且不应大于2m m. 7,制动时,闸瓦与制动轮接触良好,平稳;各闸瓦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与制动轮接触不得小于80%. 8,油压或气压制动时,达到额定压力后,在10m i n内压力降不应大于.图10瓦块制动器1—闸瓦;2—制动轮;3—制动梁;4—卷筒三, 带式制动器(图11)各连接销轴应灵活,无卡住现象;摩擦内衬与钢带铆接应牢固,不得松动.铆钉头应埋于内衬内,其铆钉头与内衬表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m m;制动带退距ε值应按表6选取.图11带式制动器带式制动器退距ε值表 6 制动轮直径D(m m) 制动带退距ε(m m) 100~2003001400~500~600~800第五节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一, 在常温下装配时应将配合面清洗洁净,并涂一薄层不含二硫化钼添加剂的润滑油;装入时应均匀,不得直接打击装配件. 二, 纵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压装法.压装设备的压力,宜为压入力的倍;压入或压出速度不宜大于5㎜/s.压入后24h内,不得承受负载.压入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P x i=P f m a x·π·d f·L f·μ式中C a,C i——系数,由现行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过盈配合计算和选用》G B5371-85表4中查得; Q a——包容件直径比; P x i——压入力(N); P f m a x——最大结合力(N);d f——结合直径(m m); L f——结合长度(m m); μ——摩擦系数q i——被包容件直径比; v a——包容件泊松比; v i——被包容件泊松比——最大过盈量(m m);E a——包容件弹性模量;E i——被包容件弹性模量; 三, 用液压充油法装配配合件时,应先按技术要求检查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当无规定时,其粗糙答应在之间.对油沟,棱边应刮修倒圆. 四,横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温差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加热包容件时,加热应均匀,不得产生局部过热.未经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400℃;经过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回火温度.热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加热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 r——包容件加热温度; Y m a x——最大在过盈值; Δ——最小装配间隙; α2——加热线膨胀系数; d——配合直径; 冷,热装最小间隙表7 配合直径d(m m) ≤3 3~ 6 6~10 10~18 18~30 30~50 50~80 最小间隙(m m)配合直径d(m m)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 5 315~400 400~500 >500 最小间隙(m m)2,冷却被包容件时,冷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冷却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1—被包容件冷却温度; α1—冷却线膨胀系数;五, 温差法装配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检查装配件的相互位置及相对尺寸.加热或冷却均不得使其温度变化过快;并应采取防止发生火灾及人员灼伤或冻伤的措施. 第六节滚动轴承装配一, 装配滚动轴承前,应测量轴承配合尺寸,按轴承的防锈方式选择适当的方法清洗洁净;轴承应无损伤,无锈蚀,转动应灵活及无异常声响. 二,采用温差法装配滚动轴承时,轴承被加热温度不得高于100℃;被冷却温度不得底于-80℃. 三,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箱体孔的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于部分式轴承座或开式箱体,部分接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应与轴承座在对称中心线的120°范围内与轴承盖在对称中心线9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并应采用塞尺检查,塞入长度应小于外圈长度的1/3.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开式箱体的各半圆孔间不得有夹帮现象.各半圆孔的修帮尺寸应符合表8的规定. 滚动轴承装配修帮尺寸表8四,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档肩应紧靠;园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球轴承与轴承肩的间隙不得大于.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应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面上.当设备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按规定留出间隙. 五, 装配轴两端用径向间隙不可调的,且轴的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盖限定的向心轴承时,应留出间隙c(图12).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留出间隙可取当温差变化较大或两轴中心距L大于500mm时,其留出间隙可按下式计算: C=L·α·△t+ 式中c—轴承外圈与端盖间的间隙(m m); L—两轴承中心距(m m) α—轴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宜取α为12×10-6(1/℃); △t—轴工作时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图12轴承装配间隙 c 六,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的轴向游隙应按表10调整;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在装配时,均应检查其轴向游隙,并应符合表9或表11的要求.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9滚动轴承的游隙表10 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1 1 七, 向心轴承,滚针轴承,螺旋滚子轴承装配后应转动灵活.当采用润滑脂的轴承时,装配后在轴承空腔内应加注65%-80%空腔容积的清洁润滑脂,但稀油润滑的轴承,不得加注润滑脂. 第条单列向心球轴承,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装在轴颈上和轴承座内的轴向预紧程度,应按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执行. 第七节密封件装配一,使用密封胶时,应将结合面上的油污,水分,铁锈及其他污物清除干净.二, 压装填料密封件时,应将填料圈的接口切成45°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大于90°.填料圈不宜压的过紧,压盖的压力,应沿圆周均匀分布. 三, 油封装配时,油封唇部应无损伤,应在油封唇部和轴表面涂以润滑剂;油封装配方向,应使介质工作压力把密封唇部紧压在主轴上(图不得装反.油封在壳应可靠地固定,不得有轴向移动或转动现象. 四, 装配O形密封圈时,密封圈不得有扭曲和损伤,并正确选择预压量.当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和法兰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20%-25%;当用于动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10%-15%. 五, 装配V,U,Y形密封圈时,支承环,密封环和压环应组装正确,且不宜压得过紧;凹槽应对着压力高的一侧,唇边不得损伤. 六,机械密封(图13)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图13油封结构1—主轴;2—密封唇部;3—拉紧弹簧;4—金属骨加;5—橡胶皮碗图14机械密封结构1—防转销;2—静环密封圈;3—静环;4—动环;5—弹簧1,机械密封零件不应有损坏,变形;密封面不得有裂纹,擦痕等缺陷. 2,装配过程中应保持零件的清洁,不得有锈蚀;主轴密封装置动,静环端面及密封圈表面等,应无异物,灰尘. 3,机械密封的压缩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 4,装配后用手盘动转子应转动灵活. 5,动,静环与相配合的元件间,不得发生连续的相对转动,不得有泄漏. 6,机械密封的冲洗及密封系统,应保持清洁无异物. 七,防尘节流环密封,防尘迷宫密封(图15)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尘节流环间隙,防尘迷宫缝隙内应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 2,密封缝隙应均匀. 图15防尘节流环和防尘迷宫密封第八节试运转一,设备试运转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管路等均应全部施工完毕,施工记录及资料应齐全.其中,设备的精平和几何精度经检验合格;润滑,液压,冷却,水,气(汽),电气(仪器)控制等附属装置均应按系统检验完毕,并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 2,需要的能源,介质,材料,工机具,检测仪器,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具等,均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 3,对大型,复杂和精密设备,应编制试运转方案或试运转作规程. 4,参加试运转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构造,性能,设备技术文件,并应掌握作规程及试运转作. 5,设备及周围环境应清扫干净,设备附近不得进行有粉尘的或噪音较大的作业. 二,设备试运转应包括下列内容和步骤: 1,电气(仪器)纵控制系统及仪表的调整实验. 2,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和加热系统的检查和调整试验. 3,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整试验. 4,空负荷试运转,应在上述1至3项调整试验合格后进行. 三,电气及作控制系统调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电气原理图和安装接线图进行,设备内部接线和外部接线应正确无误. 2,按电源的类型,等级和容量,检查或调试其断流容量,熔断器容量,过压,欠压,过流保护等,检查或调试内容均应符合其规定值. 3,按设备使用说明书有关电气系统调整方法和调试要求,用模拟作检查其工艺动作,指示,讯号和联锁装置应正确,灵敏和可靠.4,经上述1至3项检查或调整后,方可进行机械与各系统的联合调整试验. 四,润滑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系统清洗后,其清洁度经检查应符合规定. 2,按润滑油(剂)性质及供给方式,对需要润滑的部位加注润滑剂;油(剂)性能,规格和数量均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4,干油集中润滑装置各部位的运动应均匀,平稳,无卡滞和不正常声响;给油量在5个工作循环中,每个给油孔,每次最大给油量的平均值,不低于说明书规定的调定值. 5,稀油集中润滑系统,应按说明书检查和调整下列各项目:1,油压过载保护;2,油压与主机启动和停机的联锁;3,油压低压报警停机讯号;4,油过滤器的压差讯号;5,油冷却器工作和停止的油温整定值的调整;6,油温过高报警信号.系统在公称压力下无渗漏现象. 五,液压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系统在充液前,其清洁度应符合规定. 2,所充液压油(液)的规格,品种及特性等均应符合图纸和说明书的规定;充液时应进行多次开启排气口,把空气排除干净. 3,系统应进行压力试验,系统的油马达,伺服阀,比例阀,压力传感器,压力继电器和蓄能器等,均不得参与试压.试压时应先缓慢升压到表12的规定值,保持压力10min,然后降至公称压力,检查焊缝,接口和密封处等,均不得有渗漏现象. 液压试验压力表1 2 系统公称压力P (M p a) ≤16 16~>试验压力4,启动液压泵,进油(液)压力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泵进口油温不得大于60℃,且不得低于15 ℃;过滤器不得入空气,调整溢流阀(或调压阀)应使压力逐渐升高到工作压力为止.升压中应多次开启系统放气口将空气排除. 5,应按说明书规定调整安全阀,保压阀,压力继电器,控制阀,蓄能器和溢流阀等液压元件,其工作性能应符合规定,且动作正确,灵敏和可靠. 6,液压系统的活塞(柱塞),滑块,移动工作台等驱动件,在规定的行程和速度范围内,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和卸压不得有不正常的冲击现象. 7,系统的油(液)路应通畅.经上述调试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 六,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备及其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加热和电气及控制等系统,均应单独调试检查并符合要求. 2,联合调试应按要求进行;不宜用模拟方法代替. 3,联合调试应由部件开始至组件,至单机,直至整机,按说明书和生产作程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各转动和移动部分,用手盘动,应灵活,无卡滞现象.②,安全装置(安全联锁),紧急停机和制动(大型关键设备无法进行此项试验者,可用模拟试验代替),报警讯号等经试验应正确,灵敏,可靠.③,各种手柄作位置,按扭,控制显示和讯号等,应于实际动作及其运动方向相符;压力,温度,流量等仪表,仪器指示均应正确,灵敏,可靠.④,应按有关规定调整往复运动部件的行程,变速和限位;在整个行程上其运动应平稳,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不得有不正常的声响.⑤,主运动和进给运动机构均应进行各级速度(低,中,高)的运转试验.其启动,运转,停止和制动,在手控,半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化控制下,均应正确,可靠,无异常现象.七,设备空负荷试验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本规范第条规定机械与各系统联合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 2,应按说明书及有关规定的空负荷试验的工作规范和作程序,试验各运动机构的启动,其中对大功率机组,不得频繁启动,启动时间间隔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变速,换向,停机,制动和安全连锁等动作,均应正确,灵敏,可靠.其中连续运转时间和断续运转时间无规定时,应按各类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的规定执行. 3,空负荷试运转中,应进行下列各项检查,并应作实测记录:①,技术文件要求测量的轴承振动和轴的窜动不应超过规定.②,齿轮副,链条与链轮啮合平稳,无不正常的噪声和磨损.③,传动皮带不应打滑,平皮带跑偏量不应超过规定.④,一般滑动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80℃;导轨温升不应超过1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100℃.⑤,油箱油温最高不得超过60℃.⑥,润滑,液压,气(汽)动等各辅助系统的工作应正常,无渗漏现象.⑦,各种仪表应正常工作.⑧,有必要和条件时,可进行噪声测量,并应符合规定. 八,空负荷试运转结束后,应立即作下列工作: 1,切断电源和其他动力来源. 2,进行必要的放气,排水或排污及必要的防锈涂油. 3,对蓄能器和设备内有余压的部分进行卸压. 4,按各类设备安装规范的规定,对设备几何精度进行必要的复查;紧固部分进行复紧. 5,设备空负荷试运转后,应对润滑剂的清洁度进行检查,清洗过滤器;需要时可更换新油. 6,拆除调试中临时的装置;装好试运转中临时拆卸的部件或附属装置. 7,清理现场及整理试运转的各项记录.。

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

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

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
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是指在机械装配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方法,以确保装配质量和效率。

以下是机械装配的一些常用标准和方法:
1. 标准件使用: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选用与标准件相匹配的材料和规格。

标准件的使用可以保证装配的互换性和可维护性。

2. 传统装配方法:传统装配方法包括手工装配、机械装配和半自动装配。

手工装配适用于小批量生产和特殊形状的装配件,机械装配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和规则形状的装配件。

3. 自动化装配方法:自动化装配方法包括自动装配线和机器人装配。

自动装配线可以实现高效、连续、稳定的装配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机器人装配可以实现高度灵活的装配操作,适用于复杂、多变的装配过程。

4. 装配工具和设备:合理选用装配工具和设备,如扳手、夹具、千分尺等,可以提高装配的精度和效率。

5. 装配顺序和工艺:根据装配图纸和产品要求,制定合理的装配顺序和工艺,确保装配过程的顺利进行。

6. 质量控制:在装配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如检查、测试和校准等,以确保装配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7. 记录和分析:及时记录装配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数据,并进
行分析,以改进装配方法和提高装配质量。

总之,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是为了确保装配质量和效率,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竞争力。

发动机装配工艺技术规范

发动机装配工艺技术规范

发动机装配工艺技术规范发动机装配工艺技术规范一、引言发动机是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部件,其正常的装配工艺是确保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的基础。

为了规范发动机的装配工艺,提高装配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技术规范。

二、装配基本要求1.装配过程中,要保持清洁,防止灰尘、杂质进入发动机内部。

2.装配材料和工具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确保其质量和正确使用。

3.装配工艺要科学合理,操作人员要熟悉装配工艺流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4.装配工作应在专用装配台上进行,以确保装配精度和工艺质量。

三、装配流程1.零部件检验和清洗:对所有待装配的零部件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清洗零部件,除去表面的油污和杂质,以保证装配的可靠性。

2.基础部件组装:首先对发动机的基础部件进行组装,包括缸体、曲轴箱、气缸盖等。

3.摆配和预紧:对于装配好的基础部件,根据技术要求进行摆配,同时进行定位销、垫片和螺栓的预紧。

4.气缸装配:将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连杆等部件装配到气缸体内,并进行预紧。

5.曲轴装配:将已经检验和清洗好的曲轴装配到曲轴箱内,同时进行曲轴支撑架、连杆等的装配和预紧。

6.气门和气门机构装配:将气门装配到气缸盖内,并进行气门弹簧、气门导管等零部件的组装和调整。

7.进气和排气系统的装配:将进气门和排气门与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进行连接和固定,并进行调整和密封。

8.燃油系统和点火系统的装配:将喷油器、喷油泵、点火线圈等零部件装配到发动机上,并进行密封和调整。

9.冷却和润滑系统的装配:装配散热器、水泵、风扇等冷却系统部件,装配油泵、油箱等润滑系统部件。

10.其他辅助系统的装配:装配电机、启动器、发电机等辅助系统部件。

11.动力系统调试:对已经装配好的发动机进行起动和运转试验,检查和调整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四、质量控制要求1.装配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关键装配环节进行过程检验和质量记录。

2.装配完成后,对发动机进行整机功能测试和质量检验,确保发动机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机械装配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技术要求共7 页第1页1、基本要求1。

1 必须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本规定和有关标准进行装配。

1.2 装配环境必须清洁。

高精度产品的装配环境温度、湿度、防尘量、照明防震等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1.3 所有零部件(包括外购、外协件)必须具有检验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1.4 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砂粒、灰尘和油污等,并应符合相应清洁度要求。

1。

5 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划伤和锈蚀。

1。

6 油漆未干的零件不得进行装配。

1.7 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1。

8 各零、部件装配后相对位置应准确.1.9 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机操作,特殊部位必须上机操作时应采取特殊措施,应用防护罩盖住被踩部位,操作者须穿平底步鞋以防止破坏漆膜,电瓶及非金属等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2、联接方法的要求2.1 螺钉、螺栓联接2。

1.1 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旋具与板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螺钉及螺栓头部不得损伤。

2。

1.2 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应采用力矩扳手按规定拧紧力矩紧固。

未规定拧紧力矩的螺栓,其拧紧力矩可参考附录一的规定。

2.1。

3 同一零件用多个螺钉或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顺时针、交错、对称逐步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定位销的螺钉或螺栓开始。

2.1.4 用双螺母时,应先装薄螺母后装厚螺母.2.1。

5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螺钉、螺栓一般应露出螺母1—2个螺距。

2.1.6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承面应与被紧固零件贴合。

2.2销连接2。

2。

1 定位销的端面一般应略高出零件表面,带螺尾的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大端应沉入孔内。

2.2.2 开口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尾部应分开60°一90°。

2。

2。

3重要的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长度不应小于工作长度的60%,并应分布在接合面的两侧。

2。

装配质量及工艺要求

装配质量及工艺要求

徐州利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装配质量及工艺要求1、装配的零件和部件包括外购外协件,须具有检验部门得合格证明;2、零件在装配前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削,油污,灰尘等;3、装配前应对零件的主要配合尺寸,特别是过盈尺寸及相关精度进行复查;4、装配前须将零件的尖角和锐边倒钝;5、装配过程不允许零件磕碰、划伤、锈蚀;6、油漆未干得零部件不能装配;7、零部件的润滑处,装配后须注入适量润滑油脂;8、常规装配连接方法:⑴螺钉、螺栓连接①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使用不合适的旋具和扳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和螺钉螺栓的头部不的损伤;②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须采用力矩扳手,并按规定的拧紧力矩紧固;③同一零件用多件螺钉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交叉、对称、逐步、均匀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该销得螺栓螺钉开始;④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撑面应与被紧固件贴合;⑤螺母拧紧后,螺钉螺栓头部应露出螺母端面2-3各螺距;⑥沉头螺钉紧固后,沉头不得高处沉孔断面;⑦严格按照图纸及技术文件规定等级紧固装配,不允许用低性能紧固件代替高性能紧固件;⑵销连接①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率不应小于配合长度得60%,并均匀分布;②定位销的端面一般穿出零件表面,带螺尾圆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大端应沉入孔内;③开口销装入相关件后,其尾部须分开,其扩角为60°-90°;⑶键连接①平键装配时不得配成阶梯形;②平键与轴上键槽两侧应均匀接触,其配合不得有间隙。

钩头键、锲键装配后,其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工作面积的70%;③花键装配时,同时接触的齿数不少于2/3,接触率在健齿的长度和高度方向不得低于50%;④滑动配合得平键或花键装配后,相配件须滑动自如,不得有松紧不均现象;⑶粘合连接①粘结剂牌号须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并采用有效期限内的粘合剂;②被粘结得表面须做好预处理,彻底清除油污、水膜、锈蚀等杂质;③粘结时粘结剂应涂得均匀;④粘结后应清除流出的多余粘结剂;⑷过盈连接过盈连接的装配方法一般分为压装、热装、冷装,其具体的装配方法及注意事项可参照有关标准。

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XXXX有限公司机械装配通用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的基本术语及装配过程的一般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验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11368 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GB/T 10095.1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GB/T 11365 锥齿轮和锥双面齿轮精度3 术语与定义3.1 装配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进行配合和联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工艺过程。

3.2 总装把零件和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3.3 清理用锉刀或油石修正零件的飞边、毛刺的工艺过程。

3.4 清洗用煤油或水质清洗剂清洗零件的工艺过程。

3.5 齿侧间隙齿轮副工作表面法线方向的距离。

3.6 配作以已知工件为基准,加工与其相配的另一工件,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件组合在一起加工的方法。

4 一般要求4.1 凡待装配的零件和部件(包括外购件和外协件),必须具有检验部门的合格证明方能进行装配。

4.2 凡已涂漆的零部件,在油漆干透之前不得进行装配;4.3 零部件在装配前,必须检验砂型、铁屑、飞边、毛刺、油污、灰尘、泥沙等杂物是否清除干净。

其配合面及摩擦面,不允许锈蚀、划痕、碰伤及检验时所划的标记。

配合面应用清洗剂或油(煤油、柴油、汽油)清洗,干后根据情况涂适量的润滑油(脂)。

零件的油孔、油槽应清洁畅通。

4.4 对于装油嘴的螺纹孔,在装配前必须提前攻出,油路在装配前必须用压缩空气吹净。

然后用油枪注入润滑油、脂,看是否畅通,直至见清洁润滑油、脂为止。

4.5 各种密封装置装配前,接触面必须涂以润滑油,毛毡圈需浸油后方可装入,装配后注入适量机油。

4.6 用虎钳夹工件时,凡对有粗糙度要求的表面必须用配钳口,或其他软金属代替钳口,以免工件夹出伤痕。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及方法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及方法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及方法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第一节零部件的清洗一, 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和工艺要求.对需要装配的零,部件配合尺寸,相关精度,配合面,滑动面应进行复查和清洗处理,并应按照标记及装配顺序进行装配.二, 清洗设备及装配件表面的防锈油脂,宜采用下列方法:1,对设备及大,中型部件的局部清洗,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溶剂油》,《航空洗涤汽油》,《轻柴油》,乙醇和金属清洗剂进行擦洗和涮洗;金属清洗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十一的规定.2,对中,小型状较复杂的装配件,可采用相应的清洗液浸泡,浸洗时间随清洗液的性质,温度和装配件的要求确定,宜为2-20min,且宜采用多步清洗法或浸,涮结合清洗;采用加热浸洗时,应控制清洗液温度;被清洗件不得接触容器壁.3,对形状复杂,污垢粘附严重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蒸汽,热空气,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清洗液进行喷洗;对精密零件,滚动轴承等不得用喷洗法.4,当对装配件进行最后清洗时,宜采用超声波装置,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进行超声波清洗.5,对形状复杂,油垢粘附严重,清洗要求高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三氯乙烯和碱液等进行一喷联合清洗.三, 设备加工表面上的防锈漆,应采用相应的稀释剂或脱漆剂等溶剂进行清洗.四, 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并应采取防返锈措施.五, 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结合面组装后,应用0.05mm塞尺检查,入深度应小于0.2mm移动长度应小于检验长度的1/10;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后,用0.04mm塞尺检查,不得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前后均不得入.六, 带有内腔的设备或部件在封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七, 对安装后不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或水箱,装配前应作渗漏和气密检查.螺栓,键,定位销的装配一, 装配螺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许用应力.2,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要求的,尚应按技术规定要求进行检验.3,有预紧力要求的连接应按装配规定的预紧力进行预紧,可选用机械,液压拉伸法和加热法;钢制螺栓加热温度不得超过400℃.4,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沉头螺钉拧紧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5,有锁紧要求的,拧紧后应按其技术规定锁紧;用双螺母锁紧时,薄螺母应装在厚螺母之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用2个相同垫圈.二, 不锈钢,铜,铝等材质的螺栓装配时,应在螺纹部分涂抹润滑剂.三, 有预紧力要求的螺栓连接,其预紧力可采用下列方法测定:1,应利用专门装配中的扭力扳手,电动或气动扳手等,直接测得数值.2,测量螺栓拧紧后伸长的长度Lm(图1)应按下式计算:Lm=Ls+P0/CL式中 Lm—螺栓伸长后的长度(mm);Ls —螺栓与被连接间隙为零时的原始长度(mm);P0 —预紧力为设计或技术文件中要求的值(N)CL —螺栓刚度,可按本规范附录十四的规定计算.图1 伸长后的螺栓四, 装配精制螺栓和高强度螺栓前,应按设计要求检验螺孔直径的尺寸和加工精度.五, 高强螺栓在装配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和处理被连接件的结合面;装配时,结合面应干燥,不得在雨中装配.六, 高强螺栓及其紧固件应配套使用.旋紧时,应分两次拧紧,初拧扭距值不得小于终拧扭距值的30%;终拧扭距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下式计算: M=K(P+△P)·d式中 M—终拧扭距值(N·m);P—设计预拉力(KN);△P—预紧力损失值,宜为预拉力值的5%—10%(KN);K—扭距系数,可取0.11—0.15;d—螺栓公称直径(mm)七, 装配扭剪型高强螺栓应分两次拧紧,直至将尾部卡头拧掉为止,其终拧扭距可不进行核算.八, 现场配制的各种类型的键,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尺寸和精度.键用型钢的抗拉强度不应小于588N/mm2.九, 键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键的表面应无裂纹,浮锈,凹痕,条痕及毛刺,键和键槽的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和尺寸在装配前均应检验.2,普通平键,导向键,薄型平键和半圆键,两个侧面与键槽应紧密接触,与轮毂键槽底面不接触.3,普通楔键和钩头楔键的上,下面应与轴和轮毂的键槽底面紧密接触. 5,切向键的两斜面间以及键的侧面与轴和轮毂键槽的工作面间,均应紧密接触;装配后,相互位置应采用销固定.十, 销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检查销的型式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2,有关连接机件及其几何精度经调整符合要求后,方可装销.3,装配销时不宜使销承受载荷,根据销的性质,宜选择相应的方法装入;销孔的位置应正确.4,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销和销孔,装配前检查其接触面积,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宜采用其总接触面积的50%-75%.5,装配中,当发现销和销孔不符合要求时,应铰孔,另配新销;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应在设备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或空运转实验合格后进行.第三节联轴器装配一, 凸缘联轴器(图2)装配时,两个半联轴器端面应紧密接触,两轴心的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3mm.图2 凸缘联轴器二,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图3)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图3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1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710.040.2/10002~480951061300.051601902244~62503154004755~76000.1三, 弹性柱销联轴器(图4)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规定.图4 弹性柱销联轴器弹性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2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90~1600.050.2/10002~3195~2002.5~4280~3200.083~5360~4104~64800.15406~8四, 弹性销轴齿式联轴器(图5)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图5 弹性柱销目齿式联轴器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3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78~1180.080.5/10002.5158~2600.14~5300~5150.156~8560~7700.210860~11580.2513~151440~16400.3五, 齿式联轴器(图6)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规定.2,联轴器的内,外齿的啮合应良好,并在油浴内工作,其中小扭距,低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锂基润滑脂》的ZL-4润滑脂,大扭距,高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齿轮油》的HL20,HL30润滑油,并不得有漏油现象.图6 齿式联轴器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4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170~1850.30.5/10002~4220~2500.45290~4300.651.0/10005~7490~5900.9680~7801.27~10六, 梅花形弹性联轴器(图7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图7 梅花形弹性联轴器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5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500.11/10002~470~1050.15125~1700.23~6200~2300.32600.36~8300~4000.350.5/10007~9七, 当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时,应使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小尺寸的位置.第四节制动器装配一, 盘式制动器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制动盘的端面跳动不应大于0.5mm.2,同一副制动器两闸瓦工作面的平行度不应大于0.5mm.3,同一副制动器的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线平面间距离h(图8)的允许偏差为±0.5mm;制动器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平面的平行度不得大于0.2mm.4,闸瓦与制动盘的间隙应均匀,其值宜为1mm.5,各制动器制动缸的对称中心与主轴轴心在铅垂面内的重和度△值不应大于3mm.(图9)图8 盘式制动器支架1-支架;2-筒体;3-闸瓦;4-制动盘中心面;5-制动盘图9 盘式制动器瓦块式制动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制动器各销轴应在装配前清洗洁净,油孔应畅通;装配后应转动灵活,无阻滞现象.2,同一制动轮的两闸瓦中心应在同一平面内,其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mm. 3,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的铅垂面M-M间的水平距离b的允许偏差为±1mm.4,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水平面N-N的垂直距离h的允许偏差为±1mm.5,闸瓦铆钉应低于闸皮表面2mm;制动梁与挡绳板不应相碰,其间隙c值应小于5mm.6,松开闸瓦时,制动器的闸瓦间隙s应均匀,且不应大于2mm.7,制动时,闸瓦与制动轮接触良好,平稳;各闸瓦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与制动轮接触不得小于80%.8,油压或气压制动时,达到额定压力后,在10min内压力降不应大于0.196MPa.图10 瓦块制动器1—闸瓦;2—制动轮;3—制动梁;4—卷筒三, 带式制动器(图11)各连接销轴应灵活,无卡住现象;摩擦内衬与钢带铆接应牢固,不得松动.铆钉头应埋于内衬内,其铆钉头与内衬表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mm;制动带退距ε值应按表6选取.图11 带式制动器带式制动器退距ε值表6制动轮直径D(mm)制动带退距ε(mm)100~2000.83001400~5001.25~1.5600~8001.5第五节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一, 在常温下装配时应将配合面清洗洁净,并涂一薄层不含二硫化钼添加剂的润滑油;装入时应均匀,不得直接打击装配件.二, 纵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压装法.压装设备的压力,宜为压入力的3.25-3.75倍;压入或压出速度不宜大于5㎜/s.压入后24h内,不得承受负载.压入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Pxi= Pfmax·π·df·Lf·μ式中 Ca,Ci——系数,由现行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过盈配合计算和选用》GB5371-85表4中查得;Qa——包容件直径比;Pxi——压入力(N);Pfmax——最大结合力(N);df——结合直径(mm);Lf——结合长度(mm);μ——摩擦系数qi——被包容件直径比;va——包容件泊松比;vi——被包容件泊松比——最大过盈量(mm);Ea——包容件弹性模量;Ei——被包容件弹性模量;三, 用液压充油法装配配合件时,应先按技术要求检查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当无规定时,其粗糙答应在Ra1.6-0.8μm之间.对油沟,棱边应刮修倒圆.四, 横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温差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加热包容件时,加热应均匀,不得产生局部过热.未经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400℃;经过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回火温度.热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加热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tr——包容件加热温度;Ymax——最大在过盈值;Δ——最小装配间隙;α2——加热线膨胀系数;d——配合直径;冷,热装最小间隙表7配合直径d(mm)≤33~610~18 18~30 30~50 50~80最小间隙(mm)0.003 0.006 0.O10 0.018 0.030.050.059配合直径d(mm)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500最小间隙(mm)0.069 0.079 0.090.1010.1232,冷却被包容件时,冷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冷却温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t1—被包容件冷却温度;α1—冷却线膨胀系数;五, 温差法装配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检查装配件的相互位置及相对尺寸.加热或冷却均不得使其温度变化过快;并应采取防止发生火灾及人员灼伤或冻伤的措施.第六节滚动轴承装配一, 装配滚动轴承前,应测量轴承配合尺寸,按轴承的防锈方式选择适当的方法清洗洁净;轴承应无损伤,无锈蚀,转动应灵活及无异常声响.二, 采用温差法装配滚动轴承时,轴承被加热温度不得高于100℃;被冷却温度不得底于-80℃.三,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箱体孔的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于部分式轴承座或开式箱体,部分接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应与轴承座在对称中心线的120°范围内与轴承盖在对称中心线9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并应采用0.03mm塞尺检查,塞入长度应小于外圈长度的1/3.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开式箱体的各半圆孔间不得有夹帮现象.各半圆孔的修帮尺寸应符合表8的规定.滚动轴承装配修帮尺寸表8四,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档肩应紧靠;园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球轴承与轴承肩的间隙不得大于0.1mm.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应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面上.当设备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按规定留出间隙.五, 装配轴两端用径向间隙不可调的,且轴的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盖限定的向心轴承时,应留出间隙c(图12).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留出间隙可取0.2-0.4mm.当温差变化较大或两轴中心距L大于500mm时,其留出间隙可按下式计算:C=L·α·△t+0.15式中 c—轴承外圈与端盖间的间隙(mm);L—两轴承中心距(mm)α—轴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宜取α为12×10-6(1/℃);△t—轴工作时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图12 轴承装配间隙c六,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的轴向游隙应按表10调整;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在装配时,均应检查其轴向游隙,并应符合表9或表11的要求.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9滚动轴承的游隙表10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11七, 向心轴承,滚针轴承,螺旋滚子轴承装配后应转动灵活.当采用润滑脂的轴承时,装配后在轴承空腔内应加注65%-80%空腔容积的清洁润滑脂,但稀油润滑的轴承,不得加注润滑脂.第1.7.7条单列向心球轴承,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装在轴颈上和轴承座内的轴向预紧程度,应按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执行.第七节密封件装配一, 使用密封胶时,应将结合面上的油污,水分,铁锈及其他污物清除干净.二, 压装填料密封件时,应将填料圈的接口切成45°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大于90°.填料圈不宜压的过紧,压盖的压力,应沿圆周均匀分布.三, 油封装配时,油封唇部应无损伤,应在油封唇部和轴表面涂以润滑剂;油封装配方向,应使介质工作压力把密封唇部紧压在主轴上(图5.9.3),不得装反.油封在壳应可靠地固定,不得有轴向移动或转动现象.四, 装配O形密封圈时,密封圈不得有扭曲和损伤,并正确选择预压量.当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和法兰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20%-25%;当用于动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10%-15%.五, 装配V,U,Y形密封圈时,支承环,密封环和压环应组装正确,且不宜压得过紧;凹槽应对着压力高的一侧,唇边不得损伤.六, 机械密封(图13)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图13 油封结构1—主轴;2—密封唇部;3—拉紧弹簧;4—金属骨加;5—橡胶皮碗图14 机械密封结构1—防转销;2—静环密封圈;3—静环;4—动环;5—弹簧1,机械密封零件不应有损坏,变形;密封面不得有裂纹,擦痕等缺陷.2,装配过程中应保持零件的清洁,不得有锈蚀;主轴密封装置动,静环端面及密封圈表面等,应无异物,灰尘.3,机械密封的压缩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4,装配后用手盘动转子应转动灵活.5,动,静环与相配合的元件间,不得发生连续的相对转动,不得有泄漏.6,机械密封的冲洗及密封系统,应保持清洁无异物.七,防尘节流环密封,防尘迷宫密封(图15)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尘节流环间隙,防尘迷宫缝隙内应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2,密封缝隙应均匀.图15 防尘节流环和防尘迷宫密封第八节试运转一, 设备试运转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管路等均应全部施工完毕,施工记录及资料应齐全.其中,设备的精平和几何精度经检验合格;润滑,液压,冷却,水,气(汽),电气(仪器)控制等附属装置均应按系统检验完毕,并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2,需要的能源,介质,材料,工机具,检测仪器,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具等,均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3,对大型,复杂和精密设备,应编制试运转方案或试运转作规程.4,参加试运转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构造,性能,设备技术文件,并应掌握作规程及试运转作.5,设备及周围环境应清扫干净,设备附近不得进行有粉尘的或噪音较大的作业.二, 设备试运转应包括下列内容和步骤:1,电气(仪器)纵控制系统及仪表的调整实验.2,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和加热系统的检查和调整试验.3,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整试验.4,空负荷试运转,应在上述1 至3项调整试验合格后进行.三, 电气及作控制系统调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电气原理图和安装接线图进行,设备内部接线和外部接线应正确无误.2,按电源的类型,等级和容量,检查或调试其断流容量,熔断器容量,过压,欠压,过流保护等,检查或调试内容均应符合其规定值.3,按设备使用说明书有关电气系统调整方法和调试要求,用模拟作检查其工艺动作,指示,讯号和联锁装置应正确,灵敏和可靠.4,经上述1 至3项检查或调整后,方可进行机械与各系统的联合调整试验.四, 润滑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清洗后,其清洁度经检查应符合规定.2,按润滑油(剂)性质及供给方式,对需要润滑的部位加注润滑剂;油(剂)性能,规格和数量均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4,干油集中润滑装置各部位的运动应均匀,平稳,无卡滞和不正常声响;给油量在5个工作循环中,每个给油孔,每次最大给油量的平均值,不低于说明书规定的调定值.5,稀油集中润滑系统,应按说明书检查和调整下列各项目:1,油压过载保护;2,油压与主机启动和停机的联锁;3,油压低压报警停机讯号;4,油过滤器的压差讯号;5,油冷却器工作和停止的油温整定值的调整;6,油温过高报警信号.系统在公称压力下无渗漏现象.五, 液压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在充液前,其清洁度应符合规定.2,所充液压油(液)的规格,品种及特性等均应符合图纸和说明书的规定;充液时应进行多次开启排气口,把空气排除干净.3,系统应进行压力试验,系统的油马达,伺服阀,比例阀,压力传感器,压力继电器和蓄能器等,均不得参与试压.试压时应先缓慢升压到表12的规定值,保持压力10min,然后降至公称压力,检查焊缝,接口和密封处等,均不得有渗漏现象.液压试验压力表12系统公称压力P(Mpa)≤1616~31.5>31.5试验压力1.5P1.25P1.15P4,启动液压泵,进油(液)压力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泵进口油温不得大于60℃,且不得低于15 ℃;过滤器不得入空气,调整溢流阀(或调压阀)应使压力逐渐升高到工作压力为止.升压中应多次开启系统放气口将空气排除. 5,应按说明书规定调整安全阀,保压阀,压力继电器,控制阀,蓄能器和溢流阀等液压元件,其工作性能应符合规定,且动作正确,灵敏和可靠.6,液压系统的活塞(柱塞),滑块,移动工作台等驱动件,在规定的行程和速度范围内,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和卸压不得有不正常的冲击现象.7,系统的油(液)路应通畅.经上述调试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六, 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及其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加热和电气及控制等系统,均应单独调试检查并符合要求.2,联合调试应按要求进行;不宜用模拟方法代替.3,联合调试应由部件开始至组件,至单机,直至整机,按说明书和生产作程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各转动和移动部分,用手盘动,应灵活,无卡滞现象.②,安全装置(安全联锁),紧急停机和制动(大型关键设备无法进行此项试验者,可用模拟试验代替),报警讯号等经试验应正确,灵敏,可靠.③,各种手柄作位置,按扭,控制显示和讯号等,应于实际动作及其运动方向相符;压力,温度,流量等仪表,仪器指示均应正确,灵敏,可靠.④,应按有关规定调整往复运动部件的行程,变速和限位;在整个行程上其运动应平稳,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不得有不正常的声响.⑤,主运动和进给运动机构均应进行各级速度(低,中,高)的运转试验.其启动,运转,停止和制动,在手控,半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化控制下,均应正确,可靠,无异常现象.七, 设备空负荷试验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本规范第1.13.5条规定机械与各系统联合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2,应按说明书及有关规定的空负荷试验的工作规范和作程序,试验各运动机构的启动,其中对大功率机组,不得频繁启动,启动时间间隔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变速,换向,停机,制动和安全连锁等动作,均应正确,灵敏,可靠.其中连续运转时间和断续运转时间无规定时,应按各类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的规定执行.3,空负荷试运转中,应进行下列各项检查,并应作实测记录:①,技术文件要求测量的轴承振动和轴的窜动不应超过规定.②,齿轮副,链条与链轮啮合平稳,无不正常的噪声和磨损.③,传动皮带不应打滑,平皮带跑偏量不应超过规定.④,一般滑动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80℃;导轨温升不应超过1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100℃.⑤,油箱油温最高不得超过60℃.⑥,润滑,液压,气(汽)动等各辅助系统的工作应正常,无渗漏现象.⑦,各种仪表应正常工作.⑧,有必要和条件时,可进行噪声测量,并应符合规定.八,空负荷试运转结束后,应立即作下列工作:1,切断电源和其他动力来源.2,进行必要的放气,排水或排污及必要的防锈涂油.3,对蓄能器和设备内有余压的部分进行卸压.4,按各类设备安装规范的规定,对设备几何精度进行必要的复查;紧固部分进行复紧.5,设备空负荷试运转后,应对润滑剂的清洁度进行检查,清洗过滤器;需要时可更换新油.6,拆除调试中临时的装置;装好试运转中临时拆卸的部件或附属装置.7,清理现场及整理试运转的各项记录.。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装配工艺规范要求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装配工艺规范要求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装配工艺规范要求机械工程中的机械装配工艺规范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循规范要求,可以确保装配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减少错误和缺陷,提高装配效率和产品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机械装配工艺规范的要求。

一、装配工艺流程机械装配工艺规范要求明确的装配工艺流程。

流程应包括原材料准备、零部件清理、配件检验、装配顺序、固定和连接方式、调试和测试等环节。

工艺流程要求必须严格按照顺序进行,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零部件的配对和匹配要求在机械装配过程中,零部件的配对和匹配要求是非常关键的。

这包括形状、尺寸、材料、表面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配对和匹配要求的目的是保证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兼容性和互换性,减少因不匹配而引起的装配问题和性能不稳定的情况。

三、装配工具和设备要求机械装配工艺规范要求明确适用的装配工具和设备。

这包括不同种类的扳手、螺丝刀、压力机、气动工具等。

工具和设备的选择要考虑到装配任务的性质和要求,确保能够达到装配工艺要求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装配材料的选用和使用要求机械装配中的材料选用和使用要求是机械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选用材料时要考虑到机械产品的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确保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特性。

在使用过程中,要遵守材料使用要求,避免使用不符合规范的材料和不当使用材料导致的装配问题。

五、装配精度和质量控制要求机械装配的精度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装配质量的重要环节。

装配精度包括尺寸、形状、位置等方面的要求,质量控制包括装配过程中的检测、测试和调整等措施。

装配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装配精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装配问题,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

六、装配文档和记录要求机械装配工艺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装配文档和记录。

包括装配说明书、装配图纸、工艺路线、检测记录、不合格品记录等。

这些文档和记录是装配工艺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可以跟踪和追溯装配过程中的问题和处理结果,为质量控制和改进提供参考。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机械装配工艺标准规范机械结构件装配工艺标准机械结构装配施工工艺标准1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公司产品机械结构件装配加工的过程,本标准规定了一般机械结构,比如孔轴配合,螺丝、螺栓连接等等装配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产品的装配。

2引用标准
(1)JBT5994机械装配基础装配要求
(2)GB5226机床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3)GB6557挠性转子的机械平衡
(4)GB6558挠性转子的平衡评定准则
(5)GB7932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6)GB7935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
(7)GB9239刚性转子品质许用不平衡的确定
(8)GB10089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9)GB10095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10)GB10096齿条精度
(11)GB11365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
(12)GB11368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3机械装配专业术语3.1.1工艺使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制造工艺规范要求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制造工艺规范要求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制造工艺规范要求机械工程是一个涉及机械结构、机械动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的学科,而机械制造工艺规范则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标准和要求。

本文将介绍机械工程中机械制造工艺规范所要求的内容。

1. 设计规范机械制造的第一步是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设计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尺寸和公差要求:机械零件的尺寸和公差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的要求,确保零件的互换性和装配性。

(2)材料选择: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考虑到零件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等性能要求。

(3)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应满足力学原理和工作要求,保证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工艺性设计: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后续的制造工艺,避免设计上的不可制造性。

2. 制造工艺规范机械制造工艺规范对于生产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所要求,包括:(1)原材料采购和检验: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关标准,采购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2)数控加工:对于零件的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规范要求采用数控加工技术,以提高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3)装配要求:在机械零件的装配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确保装配的准确性和零件的互换性。

(4)表面处理:机械零件的表面处理包括除锈、喷漆、镀铬等工艺,要求使用合适的工艺和材料,以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和使用寿命。

(5)质量控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等,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3. 安全规范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机械制造工艺规范要求制造过程中的人员必须遵守安全规范,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等。

此外,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也需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总结起来,机械制造工艺规范要求在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要求,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装配工艺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机械装配工艺是指将多个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组装,形成成品的过程。

在机械装配工艺中,技术要求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操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操作人员需要了解装配工艺流程,熟悉零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并掌握装配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人员,才能保证装配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严格遵守装配规范和标准。

装配规范和标准是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和技术要求制定的,包括装配顺序、装配方法、装配工具和设备的选择等。

操作人员在进行装配时,必须按照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装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装配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与其他岗位的人员进行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产品的组装工作。

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操作和事故的发生。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装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零部件配合不良、装配工具损坏等问题,操作人员需要及时分析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只有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保证装配过程的顺利进行。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操作人员在进行装配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产品的质量。

同时,操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安全问题,正确使用装配工具和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操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装配规范和标准,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机械装配工艺的顺利进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要求在机械制造领域,机械装配是将各个零部件按照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组合成一台完整机械产品的过程。

机械装配工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性能、使用寿命以及生产效率。

为了确保机械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工艺要求。

一、装配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装配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零部件的清理、检查和整理。

首先,零部件的清理至关重要。

要去除零部件表面的油污、灰尘、锈迹等杂质,以保证装配接触面的洁净和良好的配合。

可以采用清洗液、擦拭等方法进行清理。

其次,对零部件进行严格的检查。

检查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表面质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关键零部件,如轴、齿轮等,需要进行更细致的检测,如探伤、硬度测试等。

发现不合格的零部件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同时,要对零部件进行整理和分类。

将相同规格、型号的零部件放在一起,便于装配时取用,提高装配效率。

二、装配的基本原则机械装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准确性原则确保每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方向和顺序都准确无误。

严格按照装配图纸和工艺文件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

2、密封性原则对于有密封要求的部位,如气缸、油缸等,要保证密封件的安装正确,确保密封性能良好,防止泄漏。

3、紧固性原则连接件的紧固要达到规定的扭矩或预紧力。

使用合适的工具,如扳手、扭力扳手等,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4、润滑性原则对于需要润滑的部位,如轴承、齿轮等,要按照要求添加适量的润滑油或润滑脂,以减少磨损,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三、装配中的操作要点1、轻拿轻放在装配过程中,要对待装配的零部件轻拿轻放,避免磕碰和损伤。

对于精密零部件,更要格外小心。

2、正确使用工具根据装配任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

使用工具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力度,避免工具对零部件造成损坏。

3、按照顺序装配遵循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先难后易的装配顺序。

对于有相互位置要求的零部件,要在装配前进行预定位。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一、引言机械装配工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将各种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式进行组装,形成完整的机械产品的过程。

机械装配工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装配工艺的顺利进行,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需要遵循以下技术要求。

二、装配顺序的确定装配顺序的确定是机械装配工艺的基础。

在确定装配顺序时,应先按照产品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分析各零部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和装配顺序。

同时,应考虑到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安装困难、零部件损坏等,合理安排装配顺序,确保装配工艺的顺利进行。

三、零部件的配合要求在机械装配过程中,零部件之间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配合不良会导致装配困难、零部件损坏甚至装配失败。

因此,需要根据产品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零部件的尺寸和公差,确保零部件之间的配合良好。

同时,在装配过程中,应注意零部件的清洁和润滑,以减小装配摩擦力,提高装配效率。

四、装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在机械装配过程中,正确选择和使用装配工具是十分重要的。

装配工具的选择应根据零部件的特点和装配要求来确定。

同时,装配工具的使用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和力的均匀施加,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力度,以防止零部件损坏或装配不牢固。

五、装配工艺的优化为了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需要不断优化装配工艺。

在装配工艺优化过程中,应重点解决装配中的瓶颈问题和关键工序,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装配顺序和改进装配方法等手段,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六、装配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机械装配过程中,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质量控制包括装配工艺参数的控制、装配零部件的质量检验和装配过程的质量监控等环节。

通过严格控制装配工艺参数,合理安排装配顺序,提供合格的零部件和检测工具,加强装配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质量检验,可以有效提高装配质量。

七、装配工艺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确保装配工艺的顺利进行,需要对装配人员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

培训内容包括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装配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结构件装配工艺标准机械结构装配施工工艺标准1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公司产品机械结构件装配加工的过程,本标准规定了一般机械结构,比如孔轴配合,螺丝、螺栓连接等等装配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产品的装配。

2引用标准(1)JB T5994 机械装配基础装配要求(2)GB 5226 机床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3)GB 6557 挠性转子的机械平衡(4)GB 6558 挠性转子的平衡评定准则(5)GB 7932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6)GB 7935 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7)GB 9239 刚性转子品质许用不平衡的确定(8)GB 10089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9)GB 1009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10)GB 10096 齿条精度(11)GB 11365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12)GB 11368 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3 机械装配专业术语3.1.1 工艺使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3.1.2 机械制造工艺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过程的总称。

3.1.3 典型工艺根据零件的结构和工艺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对同组零件制订的统一加工方法和过程。

3.1.4 产品结构工艺性所设计的产品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维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1.5 零件结构工艺性所设计的产品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1.6 工艺性分析在产品技术设计阶段,工艺人员对产品和零件结构工艺性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过程。

3.1.7 工艺性审查在产品工作图设计阶段,工艺人员对产品和零件结构工艺性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过程。

3.1.8 可加工性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材料加工的难易程度。

3.1.9 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3.1.10 工艺过程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3.1.11 工艺文件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等和各种技术文件。

3.1.12 工艺方案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生产类型和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工艺技术准备工作具体任务和措施的指导性文件。

3.1.13 工艺路线产品或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由毛坯准备到成品包装入库,经过企业各有关部门或工序的先后顺序。

3.1.14 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3.1.15 工艺设计编制各种工艺文件和设计工艺装备等的过程。

3.1.16 工艺要素与工艺过程有关的主要因素。

3.1.17 工艺规范对工艺过程中有关技术要求所做的一系列统一规定。

3.1.18 工艺参数为了达到预期的技术指标,工艺过程中所需选用或控制的有关量。

3.1.19 工艺准备产品投产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艺工作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产品图样进行工艺性分析和审查;拟定工艺方案;编制各种工艺文件;设计、制造和调整工艺装备;设计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等。

3.1.20 工艺试验为考查工艺方法、工艺参数的可行性或材料的可加工性等而进行的试验。

3.1.21 工艺验证通过试生产,检验工艺设计的合理性。

3.1.22 工艺管理科学计划、组织和控制各项工艺工作的全过程。

3.1.23 工艺设备(工装)产品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的总称。

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和工位器具等。

3.1.24 工艺纪律在生产过程中,有关人员应遵守的工艺秩序。

3.1.25 成组技术将企业的多种产品、部件和零件,按一定的相似性准则,分类编组,并以这些组为基础,组织生产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合理化。

3.1.26 自动化生产以机械的动作代替人工操作,自动地完成各种作业的生产过程。

3.1.27 数控加工根据被加工零件图样和工艺要求,编制成以数码表示的程序,输入到机床的数控装置或控制计算机中,以控制工件和工具的相对运动,使之加工出合格零件的方法。

3.1.28 工艺过程优化根据一个(或几个)判据,对工艺过程及有关参数进行最佳方案的选择。

3.1.29 生产纲领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3.1.30 生产类型企业(或车间、班组、工作地)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

一般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类型。

3.1.31 生产批量一次投入或产出的同一产品(或零件)的数量。

3.1.32 生产周期生产某一产品(或零件)时,从原材料投入到出产品一个循环所经过的日历时间。

3.1.33 生产节拍流水生产中,相继完成两件制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3.2 生产对象3.2.1 原材料投入生产过程以创造新产品的物质。

3.2.2 主要材料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

3.2.3 辅助材料在生产中起辅助作用而不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

3.2.4 毛坯根据零件(或产品)所要求的形状、工艺尺寸等而制成的供进一步加工用的生产对象。

3.2.5 铸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所得到的金属工件或毛坯。

3.2.6 锻件金属材料经过锻造变形而得到的工件或毛坯。

3.2.7 焊接件用焊接的方法而得到的接合件。

3.2.8 冲压件用冲压的方法制成的工件或毛坯。

3.2.9 工件加工过程中的生产对象。

3.2.10 工艺关键件技术要求高、工艺难度大的零、部件。

3.2.11 外协件由本企业提供设计图样资料,委托其他企业完成部分或全部制造工序的零、部件。

3.2.12 试件为试验材料的机械、物理、化学性能、金相组织或可加工性等而专门制作的样件。

3.2.13 工艺用件为工艺需要而特制的辅助件。

3.2.14 在制品在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正在进行加工、装配或待进一步加工、装配或待检查继续加工或装配的制品。

3.2.15 半成品在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已完成一个或几个生产阶段,经检验合格入库尚待继续加工或装配的制品。

3.2.16 成品在一个企业内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供销售的制品。

3.2.17 合格品通过检验,质量特性符合标准要求的制品。

3.2.18 不合格品通过检验,质量特性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制品。

3.2.19 废品不能修复又不能降级使用的不合格品。

3.3 工艺方法3.3.1 铸造将熔融金属浇注、压射或吸入铸型型腔中,待其凝固后而得到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铸件的方法。

3.3.2 锻造在加压设备及工(模)具的作用下,使金属坯料或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的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形状、尺寸和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

3.3.3 焊接将焊接处金属(或/和焊丝)熔化,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件变为一体的操作方法。

3.3.4 热处理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加工方法。

3.3.5 表面处理改善工件表面层的机械、物理或化学性能的加工方法。

3.3.6 表面涂覆用规定的异已材料,在工件表面上形成涂层的方法。

3.3.7 机械加工利用机械力对各种工件进行加工的方法。

3.3.8 压力加工使毛坯材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而无切削的加工方法。

3.3.9 切削加工利用切削工具从工件上切除多余材料的加工方法。

3.3.10 车削工件旋转作主运动,车刀作进给运动的切削加工方法。

3.3.11 铣削铣刀作旋转主运动,工件或铣刀作进给运动的切削加工方法。

3.3.12 钻削用钻头或扩孔钻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方法。

3.3.13 铰削用铰刀从工件孔壁上切除微量金属层,以提高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3.3.14 锪削用锪钻或锪刀刮平孔的端面或切出沉孔的方法。

3.3.15 磨削用磨具以较高的线速度对工件表面进行加工的方法。

3.3.16 冷作在基本不改变材料断面特征的情况下,将金属板材、型材等加工成各种制品的方法。

3.4.17 冲压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形而得到制件的加工方法。

3.3.18 铆接借助铆钉形成的不可拆连接。

3.3.19 粘接借助粘接剂形成的连接。

3.3.20 钳加工一般在钳台上以手工工具为主,对工件进行的各种加工方法。

3.3.21 装配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进行配合和连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工艺过程。

3.3.22 包装对产品采取一定的包装措施,通过储存、运输等流通过程使产品完好无损地运到用户手中。

3.4 工艺要素3.4.1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3.4.2 安装工件(或装配单元)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

3.4.3 工步在加工表面(或装配时的连接表面)和加工(或装配)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作。

3.4.4 辅助工作由人和(或)设备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该部分工序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但它是完成工步所必须的。

如更换刀具等。

3.4.5 工作行程刀具以非加工进给速度相对工件所完成一次进给运动的工步部分。

3.4.6 空行程刀具以加工进给速度相对工件所完成一次进给运动的工步部分。

3.4.7 工位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部分,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单元)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

3.4.8 基准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3.4.9 设计基准设计图样上所采用的基准。

3.4.10 工艺基准在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

3.4.11 定位基准在加工中用作定位的基准。

3.4.12 测量基准测量时所采用的基准。

3.4.13 装配基准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3.4.14 辅助基准为满足工艺需要,在工件上专门设计的定位面。

3.4.15 工艺孔为满足工艺(加工、测量、装配)的需要而在工件上增设的孔。

3.4.16 工艺凸台为满足工艺的需要而在工件上增设的凸台。

3.4.17 工艺尺寸根据加工的需要,在工艺附图或工艺规程中所给出的尺寸。

3.4.18 尺寸链互相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封闭尺寸组合。

3.4.19 工艺尺寸链在加工过程中的各有关工艺尺寸所组成的尺寸链。

3.4.20 加工总余量(毛坯余量)毛坯尺寸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之差。

3.4.21 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

3.4.22 工艺留量为工艺需要而增加的工件(或毛坯)的长度。

3.4.23 产量定额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每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品数量。

3.4.24 时间定额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

3.4.25 作业时间直接用于制造产品或零、部件所消耗的时间。

可分为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两部分。

3.4.26 基本时间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表面状态或材料性质等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

3.4.27 辅助时间为实现工艺过程所必须进行的各种辅助动作所消耗的时间。

3.4.28 布置工作地时间为使加工正常进行,工人照管工作地(如更换刀具、润滑机床、清理切屑、收拾工具等)所消耗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