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任务书土木内力计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院系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起讫日期

指导教师

2014 年4月

某框架结构超市抗震分析

一、设计资料

1.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体采用非承重粘土空心砖(包括粉刷层厚220mm,15kN/m3)。

2.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板为C25,柱为C30;纵筋采用HRB 335钢筋,横向钢筋采用HPB 300钢筋。

3. 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参照荷载规范。

4.地震资料:

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II类场地。

5. 屋面做法: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0.3 kN/m2)

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0.4 kN/m2)

100mm厚水泥珍珠岩制品保温层(1 kN/m2)

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90mm现浇混凝土结构层(25 kN/m3)

V型轻钢龙骨吊顶(0.25kN/m2)

楼面做法:10mm面层、20mm水泥砂浆打底水磨石地面(0.6kN/m2)

110mm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V型轻钢龙骨吊顶(0.2kN/m2)

6. 钢筋混凝土现浇独立基础。

二、设计内容

1、确定恒、活荷载代表值,计算各层质量、抗侧刚度,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或其它动力特性;

2、计算横向地震作用以及层间位移验算;

3、指定榀框架在恒载作用下某层的荷载导算(选做);

4、计算指定榀框架在地震作用的内力,绘出内力图。

三、设计要求

每组5-6人,独立查阅资料、规范,独立演算、绘图。基本要求如下:

1.独立按时完成设计;

2.设计内容完整,设计思路、方法正确;

3.计算书和图纸清晰、整洁,表达内容完整、正确、规范。计算书应包含:目录,必要的建筑、结构

说明,分步的计算步骤,采用的方法及依据,附有相应图、表的计算过程;

4.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全过程;

5.熟悉相关结构规范,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四、参考资料

[1]柳炳康,沈晓璞.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第二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爱群,高振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朱伯龙,张琨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五、结构布置

1层平面(层高4.5m)

括号中数字用于近似计算该段的恒载,即单位长度重=括号中值*按所给条件计算的隔墙单位长度重量

2-6层结构布置(层高3.9m)

注:

1.各段梁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扣除门窗等因素的重量计算折减因子,因子大小=梁上实际隔墙重/全部为隔墙时的重量,近似为均匀分布考虑;

2.1-3层柱600X600,其余550X550;

3.B轴的23段、45段梁上的折减因子:2-3层为0,4-6层为0.85。

屋面结构布置

注:括号中数值为重量折减因子,1100指1100高、120厚混凝土女儿墙,未标注的为0。

顶层楼梯间(层高3.0m)

六、任务分配

第一组(5人)

A:1轴,地震资料I

B:2轴,地震资料II

C:3轴,地震资料III

D:4轴,地震资料II

E:5轴,地震资料I

第二组(5人)

地震资料:

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II类场地。

结构变化:去掉第三层,底层层高4.7m,2~5层3.9m,楼梯间2.8m。

A:1轴,地震资料I

B:2轴,地震资料II

C:3轴,地震资料III

D:4轴,地震资料II

E:5轴,地震资料I

第三组(5人)

结构变化:AB、BC跨跨度分别为8.0m、6.9m(楼梯间尺寸不变),底层层高4.5m,2~5层3.9m,楼梯间3.0m。

A:1轴,地震资料I

B:2轴,地震资料II

C:3轴,地震资料III

D:4轴,地震资料II

E:5轴,地震资料I

第四组(5人)

地震资料:

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III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场地。

结构变化:底层层高4.2m,2~5层3.6m,楼梯间2.8m。

A:1轴,地震资料I

B:2轴,地震资料II

C:3轴,地震资料III

D:4轴,地震资料II

E:5轴,地震资料I

第五组(5人)

结构变化:

AB跨跨度分别为8.4m,23、45轴跨度6.3m,底层层高4.4m,2~5层3.7m,楼梯间3.2m。

A:1轴,地震资料II

B:2轴,地震资料I

C:3轴,地震资料I

D:4轴,地震资料III

E:5轴,地震资料II

第六组(5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