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式及其物理意义,认识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和数学推导,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或生活实例,探究加速度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加速度在物理学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
2.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播放一段赛车加速和减速的视频片段,提问:“为什么赛车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或降低速度?这背后有什么物理规律在起作用?”•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会联想到速度的变化与某种“力量”或“速率”有关。
•过程点评: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引出加速度这一核心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加速度概念讲解:结合赛车视频,教师讲解加速度的定义,即物体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强调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实例分析:选取不同情境下的实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汽车启动等),分析这些情境中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数学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数学推导,理解加速度、速度变化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影响物体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因素,如外力作用、物体质量等,并尝试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加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强调加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中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加速度的相关知识点。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与同学交流思想。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一、电的发生和电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电的发生和电流的概念。
教师首先从普遍性
的角度,讲述让电源成为有力的能量源的原因是什么?电源是如何发生的?教师说,电能是通过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在电力系统中,电子从一个原子
中离开,然后在电路中运动,输送能量。
然后,教师又讲解了电流的概念
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
电流是指电子从一个原子流向另一个原子时产生的
电流。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电流是一种电能,可以用来激发电子从原子中
离开,从而产生电力。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如何通过路径和电压测
量电流。
二、电路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电路的概念。
教师先让学生们认识到电路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电路如何正确安装才能有效的传输电能。
接着,教师讲解了
电路的几种类型,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要求学生们要充分理解和掌握。
然后,教师又讲解了电路中的元件,导线的安装以及电路图的制作流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电路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教师还带领学生
们实际练习了电路的安装,以便更好的认识电路,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三、电磁力
本节课重点介绍的是电磁力的概念和发展。
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认识到
电磁力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现象磁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现象磁场》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
3.科学思维:培养运用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理解磁场对电流的影响。
导入1.1教师行为:展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实验,提出问题: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发生什么?1.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尝试解释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行为。
1.3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讲解磁场的存在和基本性质,介绍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磁场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和对电流的作用,为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2.4 教师行为:演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实验,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2.5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力的方向和大小,思考影响因素。
2.6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2.7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电流大小、磁场强度对作用力的影响。
2.8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9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理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流产生作用力。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力的方向和大小与电流和磁场的相对方向和强度有关。
•实验探究:电流大小、磁场强度对作用力的影响。
•实验结论:电流越大、磁场越强,作用力越大。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设计一个利用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简单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3.2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准备材料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3 过程点评: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磁场的基本性质和对电流的作用,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听课记录5篇
听课记录5篇听课记录5篇【篇一】科目:物理课程章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过程及方法:1、通过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比较认识弹性势能2、根据弹性势能与弹力所做的功的关系设计理论探究方案、用重力这个恒力对弹簧做功改变弹簧的弹性势能,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优点:1、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探究形式的多样性,对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有积极意义2、课流程设计很科学,自然流畅,围绕目标,突出重点。
语言教态好,板书字体美缺点: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
尤其是测定重物的最低位置,由于是在重物运动过程中记录该位置,难度较大。
建议:1、教师设计实验时应选取一些课堂上易于观察,实验误差受影响不大的实验。
2、选择劲度系数适当小一些的弹簧实验效果比较好。
【篇二】科目:语文课程章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及方法:1、导入新课。
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2、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生平3、诗文品味:听配乐朗读、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找同学读、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4、积累名句优点:1、开课娓娓导入,给学生以平静而实在感。
2、朗读时,给学生以方向感,平静和谐而有效。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率高。
缺点:分析课文的问题设计不够精炼。
建议:1、课堂教学要避免全是教师评点,应多让学生讲。
2、要力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文本。
【篇三】科目:语文课程章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过程及方法: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扫除字词障碍2、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设喻说理的特点及其好处3、在全文学习的基础上,评价人物形象4、欣赏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以及三层排比的巧妙结构优点:1.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2.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3.突出了文言文复习特点,诵读和文言现象落实到位。
缺点:课堂容量过大,课堂结尾收场匆匆,时间安排就会给人感觉有点“败笔”。
建议:课程内容较多,安排成两节课较好。
【篇四】科目:物理课程章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过程及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使其深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范围;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问题,解决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询问学生:“当我们闭合开关,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出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1.2 学生活动:•观察电路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及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和启发式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欧姆定律的概念与表达式1.1 教师行为:•讲解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推导并展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U/R,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尝试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思考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过程点评:概念讲解清晰,表达式推导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欧姆定律的核心内容。
2. 实验探究:验证欧姆定律1.1 教师行为:•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等。
1.2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并分析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实验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上册物理听课记录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八年级上册物理。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 让学生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难点。
- 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设计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或一段有趣的动物叫声音频。
-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了美妙的声音,那大家思考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们开始思考并小声讨论,有的学生回答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有的学生不太确定。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评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声音的产生(10分钟)-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用一把尺子,将尺子的一端压在桌子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的一端,尺子振动并发出声音。
-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尺子在振动,听到了声音。
- 教师再次演示,但是这次用手按住尺子正在振动的部分,尺子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了。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例如:用橡皮筋振动发声、用喉咙发声时触摸喉咙等。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积极讨论并得出结论。
2. 声音的传播(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是如何传播出去的呢?-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在一个玻璃罩内放置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开始时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高中物理教师听课记录20篇范文
高中物理教师听课记录20篇范文一、高中物理课程授课情况授课教师:XXX老师课程名称:高中物理XXX章节授课时间:XX月XX日,第X节听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涵盖了XXX、XXX、XXX三个方面,通过XXX、XXX、XXX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三、授课效果与评价通过听课,可以看出XXX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能够生动有趣地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互动情况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讨论。
五、建议与展望知识的讲解和巩固,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同时,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标题:高中物理课程中习题讲解课听课记录正文:一、习题讲解课程概况授课教师:XXX老师课程名称:高中物理XXX章节习题讲解授课时间:XX月XX日,第X节听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掌握XXX、XXX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习题选择与讲解方法教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讲解,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互动情况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和讨论。
四、建议与展望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
同时,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习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兴趣。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到您!。
初三物理下册听课记录10篇小红书
初三物理下册听课记录10篇小红书第一课:课程章节:曲线运动教学过程及方法:1.寻找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提出问题。
2.猜测物体在经过某一位置(某一时刻)时的速度方向,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3.推广应用,提出问题: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4.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分析事例。
优点: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学案切合学生实际,课件的制作非常实用。
缺点:1、本节课老师一直没有板书课题。
2、老师教具准备应加以改进。
建议:建议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多用小黑板,以便节省不必要的抄题时间。
老师上课是真正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少,实验班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第二课:课程章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过程及方法:1、设计验证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2、通过对平抛轨迹的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4、分组实验。
优点:1、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2、通过训练入手,让学生总结规律,教师评析,符合教学规律;3、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4、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缺点:两个比较法的课件是搜集而来,有缺点,关于竖直方向的比较应该两次的高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平抛速度不同;关于水平方向的比较应该是两次平抛的速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高度不同。
建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最后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未点明),使部分学生感觉本节课没有收获,认为只有具体知识才是收获。
第三课:课程章节:圆周运动教学过程及方法:1、让学生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性和个性,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
2、通过生活实例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
3、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的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高中物理走进实验《电磁感应》听课评课记录
高中物理走进实验《电磁感应》听课评课
记录
一、听课记录
1. 老师在课堂上引入了电磁感应的概念,解释了电磁感应的基
本原理和作用。
2. 老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电磁感应的现象。
他使用了一个
螺线管和一个磁铁,当磁铁靠近螺线管时,螺线管内就会产生电流。
这个实验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电磁感应的过程。
3.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理解电磁感应在发电、
电磁铁等方面的应用。
二、评课记录
1. 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实验展示电磁感应的现象,引导学生进
行观察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教学内容丰富。
老师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过程生动有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老师采用了实验、讨论和问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学生参与积极。
学生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问题,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5. 教学效果明显。
通过听课,学生们对电磁感应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电磁感应的应用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结论
这堂物理实验课设计合理,教学内容有深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参与积极,教学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希望
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一进教室就拿着一个气球问同学们:“同学们,看我手里这个气球,要是我把它放开,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都齐声回答:“会飞起来。
”老师笑着说:“没错,那为啥它会飞起来呢?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物理知识有关啦。
”这导入简单直接,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感觉就像变魔术一样,用个小气球就引出了今天的物理课。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浮力的概念(10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浮力”两个大字,然后说:“咱就从这个气球飞起来说起,气球能往上飞,是有一种力在往上托它,这个力就是浮力。
就像你在水里游泳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身体被水往上顶啊?这也是浮力在作怪。
”老师边说边做了个游泳时往上浮的动作,特别滑稽,同学们都被逗笑了。
接着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像船在水上航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等等,让大家对浮力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老师还特别强调:“浮力这个家伙啊,它总是竖直向上的,就像个小天使,一直往上托着物体呢。
”这种比喻真的很形象,感觉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浮力概念给具象化了。
2. 浮力产生的原因(15分钟)-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的水槽,还有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
他把小木块放入水槽中,木块浮在水面上。
老师就开始讲啦:“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小木块在水里,为啥会受到浮力呢?这就得从它周围的水压说起。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小木块在水中的示意图,周围标上了水压的方向。
“这个小木块下面受到的水压比上面受到的水压大,为啥呢?因为下面的水更深啊,水压就大。
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就好比下面有一群大力士往上推这个木块,上面呢只有几个小瘦子往下压,那木块肯定就往上浮啦。
”老师这么一解释,感觉还挺容易理解的。
然后老师又用公式推导了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虽然公式有点复杂,但是老师一步一步讲得很仔细,还在黑板上写得大大的,让同学们跟着一起推导。
初中物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听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二、听课班级:八年级(1)班三、授课教师:张老师四、课题:《摩擦力》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然后,张老师引入课题《摩擦力》。
2. 新课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张老师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含义。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张老师介绍了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包括接触面粗糙、有压力、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摩擦力的产生。
(3)摩擦力的大小:张老师介绍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
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4)摩擦力的方向:张老师讲解了摩擦力的方向,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3. 课堂练习张老师设计了几个与摩擦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强调摩擦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摩擦现象。
同时,张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实验操作和问题回答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课堂纪律方面还需加强。
七、听课评价: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准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段电流通过导线的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的大小会不同?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简要回顾电路的基本组成,为后续探究做铺垫。
1.2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或动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初步答案。
•回顾电路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引入新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1.1 教师行为:•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2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并尝试预测实验结果。
•听取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
过程点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同时,预测实验结果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实验探究,数据分析1.1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1.2 学生活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电流表示数随电压、电阻变化的情况。
•记录实验数据,尝试用图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数据分析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4节电动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4节电动机》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换过程。
3.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电动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导入1.1教师行为:展示电动机的实物或图片,提出问题: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1.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电动机,思考并尝试回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3过程点评: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2.1教师行为: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感应和转子的转动原理。
2.2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2.3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为后续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2.4教师行为:演示电动机的实验,展示电动机的启动、运转和停止过程。
2.5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电动机的工作状态和特点。
2.6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电动机的工作过程。
2.7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电动机的拆装实验,了解电动机内部结构。
2.8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拆装电动机,观察并记录电动机的内部构造。
2.9过程点评:通过拆装实验,加深学生对电动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板书设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转子转动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定子、转子、换向器等电动机的工作过程:启动、运转、停止电动机的拆装实验:拆装步骤、观察要点作业布置3.1教师行为:布置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模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2学生活动:学生设计电动机模型,准备材料并制作。
3.3过程点评: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动机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4.1教师行为:总结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和工作过程。
4.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对电动机的理解。
4.3过程点评: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电动机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研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班级:八年级(1)班授课内容:《光的反射》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听课人员:物理教研组全体成员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光的反射定律,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镜子的成像、潜望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现象。
2. 新课讲解(1)光的反射现象张老师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光的反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反射过程。
(3)光的反射应用张老师结合实际生活,讲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潜望镜、汽车后视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练习张老师布置了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的掌握。
4. 总结归纳张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应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动画讲解等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2. 教学内容张老师对光的反射现象讲解清晰,对光的反射定律讲解详细,并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
3. 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对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记录1:主题:物质的三态变化内容: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我们学会了固体加热会变成液体,再加热会变成气体;冷却过程中则相反。
记录2:主题:力的作用内容:老师介绍了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解释了它们的作用。
我们也学习了如何测量物体的重量。
记录3:主题:简单机械内容: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机械装置,如杠杆、轮轴和斜面。
老师通过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应用。
记录4:主题:声音与光线内容:我们学习了声音和光线的性质。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声音的传播和光线的反射现象。
记录5:主题:能量与能量转化内容:我们学习了能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转化。
老师通过实验给我们示范了这一过程。
记录6:主题:电的基本概念内容: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流、电压和电阻。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量。
记录7:主题:电路内容:我们学习了闭合电路和开放电路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了它们的不同现象。
老师还介绍了电池的作用。
记录8:主题:磁铁与磁场内容:我们学习了磁铁的性质和磁场的概念。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记录9:主题:静电内容:我们学习了静电的概念和现象。
老师通过实验给我们展示了带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记录10:主题:太阳能与风能内容: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和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老师通过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应用。
记录11:主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内容: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了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
记录12:主题:电磁感应内容: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电磁感应产生电流的过程。
记录13:主题:电路中的并联和串联内容:我们学习了电路中的并联和串联连接方式,并了解了它们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记录14:主题:光的折射内容: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展示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1.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物理意义,明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提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
2.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段汽车加速和减速的视频,提问:“是什么导致了汽车速度的变化?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物理规律?”•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可能与力、加速度等相关的猜测。
•过程点评:通过生动的视频和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为引入牛顿第二定律做好铺垫。
3.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理论讲解:•阐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解释公式F=ma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强调它们之间的矢量关系。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例题,如滑块在水平面上受拉力作用加速运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或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如何确定研究对象和受力分析。
•实验探究:•设计或展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观察加速度随力或质量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实例分析。
•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思想。
•动手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观察现象,思考并总结实验结论。
•过程点评: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全面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意义及应用。
八年物理听课记录范文(实用6篇)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学校),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之后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学校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教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要求: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要求:每个小组按不一样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小学生语文听课记录范文-2[page]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终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我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物理听课记录
物理听课记录物理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验对学习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教材中演示试验和探究试验贯穿中学物理教学的始终。
这次为参赛老师设置的课题是八班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探究试验。
本节是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以后,对欧姆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也就是伏安法测电阻。
老师们在这节试验课的设计上可谓是各有千秋,亮点纷呈,主要有一下表现:一、导入方式多样1、由问题导入。
比如“物理学中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电阻”,“小灯泡是我们比较熟识的用电器,那么一个小灯泡的电阻会有多大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试验现象引入。
利用试验演示滑动变阻器转变灯泡的亮度,同学观测,老师提出问题:小灯泡在亮度转变的过程中有哪些物理量发生了改变?下面同学们多数会想到电流和电压,但是电阻会不会发生改变,同学们不能做出精确的判断,那么究竟电阻会不会发生改变,提出问题,引入试验。
二、冲突问题的处理技巧1、有没有径直测量电阻的工具。
在这个问题上有的老师说没有,这是不对的,确定是有的,但是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假如说有,同学们会说,既然有径直测量的工具,那就像测电流和电压一样去测量电阻不就完了吗,还要做什么探究试验。
所以这个问题,有的老师处理的就很好,他首先承认有,但是他说我们条件有限现在我们试验室不具备,那么除了径直测量以外,我们还有没有方法间接测量呢,引入伏安法的原理,很科学,过度也很自然。
2、测量结果求平均值的问题。
定值电阻随温度改变很小,可以认为电阻不变,可以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清除误差,得到电阻大小。
但是小灯泡有所不同,它的电阻随温度改变明显,每次测量的数值实际也是不同的,而且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这个时候,就不能求平均值了。
有的老师没有提这个问题,有的老师就讲的很清晰。
三、同学主体地位的表达明显参赛老师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开展试验,理顺试验环节,明确考前须知,设计电路,设计数据表格,分析数据,总结结论等等各个环节,都以同学的主观认识为基础,放手让同学去想,去设计,老师以问题为引导,但答案都是从同学口中讲出来的,推动了同学的思维,完成了思维过程,集中同学的留意力,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参加度,效果明显。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使学生理解热机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源意识及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汽车发动机工作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汽车是如何获得动力前进的?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发生了转化?”1.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观察汽车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尝试回答,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导入,直观展示了热机(汽车发动机)的实际应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1. 热机基本概念讲解1.1 教师行为•讲解热机的定义、分类(如内燃机、外燃机等)及基本构造。
•利用多媒体展示热机的工作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理解热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尝试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图像联系起来。
过程点评: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热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热机工作过程分析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热机的工作过程,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强调每个冲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热机模型或利用动画模拟热机工作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2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机的工作过程,尝试总结每个冲程的特点和能量转化情况。
•观察教师演示或动画模拟,进一步加深对热机工作过程的理解。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和直观演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热机工作过程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学习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3. 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1.1 教师行为•讲解热机效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十三章:内能》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十三章:内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2.科学探究: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内能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将内能知识应用于解释日常热现象的能力。
导入1.1教师行为:通过展示不同温度下物质状态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入内能的概念。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变化,思考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1.3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激发学生对内能概念的兴趣,为复习内能知识做准备。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复习内能的定义、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热量改变内能。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内能的相关知识,并参与课堂提问。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和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2.4 教师行为:讲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改变内能的方式,参与讨论这两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改变内能方式的理解。
2.7 教师行为: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如何利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8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例题,尝试自己解答,并讨论解题方法。
2.9 过程点评: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解题,提高学生解决内能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
•例题分析:利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题目和解题步骤。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实例,并解释其科学原理。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实例,分析内能变化的过程,并准备课堂分享。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内能的基础知识和中考复习的重点,强调内能在解释日常热现象中的应用。
4.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师的听课与评课听课与评课是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是教师们相互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听课,促进教师吸取他人经验;通过评课,促进教师反思自己;通过听课评课过程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提升经验,丰富方法,更新观念,促进彼此教学实践活动的专业能力提升。
一、物理教师的听课听课教师通常有两个任务:一是学习提高;二是评价建议。
学习提高要有针对性,评价建议要科学、客观。
因此物理教师在听课时,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听课前要搜集信息,做好准备教师为了能通过听课学习到更多内容、真正得到提高,听课前一定要适度搜集相关信息,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是搜集关于授课者的信息,了解授课者教学风格和特色,清楚他的一贯教学优势,有利于在课堂上认真领悟。
其次是了解授课内容,先行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对教材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有所了解,初步在头脑中形成个人设计方案,如果可能形成书面材料更好,便于在听课过程进行对比,能更有效地得到提高。
此外还应了解学生信息,初步清楚学生的程度,便于在听课中体会针对不同学生主体所做的不同教学设计。
这样做到有备而来,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提升学习效果。
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听、看结合,在听的同时,应仔细捕捉授课者的语气节奏变化、肢体动作幅度和眼神、表情等,以欣赏的角度进行记录。
虽然听课有评议的任务,但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不能抱有挑剔的情绪和心理进行听课,否则将失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还要边听边观察思考。
既要观察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做到二者兼顾。
观察教师的教,即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挖掘、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对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教学基本功的展示;观察学生的学,即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判断学生参与的热情、掌握的程度、遇到的困难和学习的习惯等。
当然,教师在听课时也并非要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可以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适当进行选择并有所侧重。
通常说来,对教学风格和特色比较熟悉的教师,重点体会教学设计的新意:对授课班级学生情况有所了解的,可选择特殊个案就课堂学生状态、学习反馈等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对于探究型课程设计,重点比较其与常规教学设计的差异及其效果比较;对于教学名师,则着重领略其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其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发挥等。
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详尽记录,甚至随时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及点评。
3.听课后要仔细整理,认真反思由于在听课的过程中,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听和看,因此对比、批判等思维活动有时来不及整理,加之其他教师也在听课后有不同角度的评析。
因此在听课后,应该仔细整理自己的听课记录,认真补充个人的体会和思考,还要将他人的评析进行记录与自己的体会进行对比。
如果有机会,还可以与执教者沟通,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取更多的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他人上课时的优点,注意比较、研究,做到取长补短。
因不同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经历和一定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对于同一问题,通常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听课的老师要善于进行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改进个人的教学。
经常进行听课并整理反思,会使听课者受益匪浅。
同样,授课者也应该多争取与听课者沟通,获取更多的评析,帮助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物理教师的评课评课是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它帮助教师们相互交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物理教师进行评课时,应在了解新课程对物理课堂新要求的同时,从常规教学的几个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评析。
(一) 物理教师评课的理念1.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评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创新性和反思性评课应该有利于促进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开发教师的潜能。
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改革中的生存方式。
应让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不断反思,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
评课要给教师更多更广阔的空间,鼓励教师发挥创新的潜能。
注意不断发扬教师的个人特色,逐渐形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3.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该构建平等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应该具有课堂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等。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的展示,教师的言谈举止在课堂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在评课时都应加以关注。
4.提倡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创造性。
因此物理教师进行评课时,除了要“评教”,更应关注“评学”,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5.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
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体现物理学特色,并且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
提倡构思新颖、情境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成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
教学活动要尽可能提高参与的辐射面,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物理评课要处理好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处理好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的关系,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评价必须体现这种开放性和动态生成过程。
6.关注可行性和社会性可行性是物理教师实施评课的前提。
评课的标准既要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又要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的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可判断的,力求简单、便于操作;还应体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注社会规范和热点问题。
对于所用教学资源,也不能过于狭隘的进行理解,应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注意开发包括社会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
7.重视物理学特点和教学特色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堂教学要尽量多做实验,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倡创新、鼓励不同的特色等,这些在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都应当有所体现。
(二)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否具体明确、能否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物理课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应该从教学目标制订是否全面、具体、适宜,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1)知识与技能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难度适宜;是否符合学生心里特征、认知水平;教学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2)过程与方法是否突出了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物理学习方法与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否注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注重联系生活、进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关键环节,它可以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所持的教育教学理念均能通过教学设计体现出来。
评析一节物理课除了关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落实,更要看教师对教材、教学手段的组织和处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结构教师设计的课堂结构是否能够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特征,各不同环节之间是否衔接自然,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否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2)情境设置教学设计中情境的设置是否利用了学生的前概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否恰到好处不牵强,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否有利于课堂设计的实现,所用多媒体是否具有合理性、必要性和创造性。
3.学生活动新课程尤其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而教,即目的是指导、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教而教。
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由教学的主体而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因此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要素。
(1)主体性体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否体现出主动学习的特征;教师的教学是否具有民主性,是否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即教学是否具有广度;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发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即教学是否具有深度。
(2)因材施教教学过程是否层次明显,即是否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因材施教。
4.教学效果无论教学设计多么成功、学生活动多么积极,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称之为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因此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堂效果是对教学效率、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等的综合判定。
因此,着重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衡量。
(1)目标实现通过授课是否完成既定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否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预期教育目标。
(2)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是否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5.教师基本素质教学的基本素质也是物理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评析物理课必须还要评价物理教师的基本素质。
通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析。
(1)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主要评析物理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能做到收放自如,并且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处理突发事件,是否能对预设之外课堂随机生成的新问题有灵活的应变。
(2)教学技能和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具体体现在物理教师的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态。
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决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也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进行评课应关注教师是否教态大方、有感染力,即教师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并且积极关注学生的反馈,给予恰当及时的回应。